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第7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請掀開經本第一百四十七頁第三行:

  世尊。若諸菩薩。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勝解現圓。我現佛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從這個地方看起。以下是講三十二應。說到三十二應,諸位必須要記住,這是兩種殊勝裡面開出來的。所以對於兩種殊勝,就是上合諸佛,下合一切眾生,這是菩薩顯示出殊勝的德用。這些德用,如果說我們探究它的根源,菩薩自己說了,由於他供養觀音如來。前面也跟諸位說過這個供養當中的意思,有法供養,當然也有財供養,財供養是得福報,法供養是得智慧。菩薩講的三十二應身,這三十二是講的種類,每一個種類裡面都是無量無邊身,這是把它歸納為三十二大類。三十二大類都離不開上合諸佛的慈心,下合一切眾生之悲仰,都離不開;這個三十二應也離不開法布施與財布施,都離不開。為什麼?因為這個裡面是法緣殊勝,殊勝的法緣,這個三種施都圓滿,我們講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三施都圓滿。三種施裡面特別著重的是法布施,法布施裡面又特別著重在自行化他,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今天這一段經文,說『若諸菩薩,入三摩地』,著重在「入」,入是什麼?入是證入。假如要不是證入,那就不能現佛身了。我們曉得,示現佛身是度什麼樣的菩薩?大經裡面常給我們講,是度那一些法身大士。此地「入三摩地」,就是念佛法門裡面的理一心不亂,禅宗裡面所講的明心見性,這是入三摩地。此地這個三摩地跟《圓覺經》裡面所講的是一樣的境界,《圓覺經》也講三摩地,奢摩他、三摩缽底、禅那,也講這個三種。這三種統統都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都是法身大士所得到的禅定。這樣的人,當然觀世音菩薩就要示現佛身為他說法。就像我們淨土經裡面常常講到的,實報土是見阿彌陀佛的報身,這個地方就是示現佛的報身來度他們。這是度化眾生裡面程度最高的,是法身大士。

  這些人證得三摩地之後,並不就止於這個境界裡,他還是要增進,『進修無漏,勝解現圓』,他還要把自己的這個境界往上面不斷的去提升,因為入三摩地我們可以講圓教初住就入了。諸位曉得,從初住往上去還有四十一個位次,這才圓滿成佛,它這個地方講「進修無漏」,就是這四十一個位次的進修,全是真正的無漏法。無漏,平常我們也講大小乘,這個地方是屬於大乘菩薩,因為底下會講到聲聞、緣覺,那是小乘的,此地是講的大乘菩薩。何況底下有一句叫「勝解現圓」,勝解就是最殊勝的、決定性的見解,完全沒有疑惑,不為境界所轉,這樣才算是勝解。

  我們看看現前我們佛教界裡面又有一些疑問現前了,記得在五十七、八年的時候,曾經為《六祖壇經》有過相當一段時期的爭論,佛教的刊物、報紙上都有很多文章來討論這個事情。最近好像又有雜志、報紙裡頭討論一個什麼帶業往生、消業往生,又來爭論這個問題。諸位想想,一爭就往生不了,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爭論的。所以聰明人老實念佛,他爭他的,他說帶業也好,他說消業也好,反正是有爭執的就不得一心。我們念佛什麼?求一心。一心裡面沒有爭論,什麼帶業、消業,統統沒有,那是你們的事情,我們沒有這個事情。心地清淨才能得一心不亂,這是一個基本的道理。所以千萬不要爭。那個時候,爭論《六祖壇經》的時候,也有幾個老居士來找我,問我的看法怎麼樣?我是反過頭來問他,我說《六祖壇經》裡面所講的道理,合不合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我提出這麼一個問題。他說很合。我說那就行了,既然符合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修就可以了,管他是哪個作的,六祖作的也好,不是六祖作的也好,不相干,何必為這個事情去爭論?這個理論、方法好,我們用這個理論、方法可以修行證果,這就行了,管他誰說的。所以我勸,他們爭他的,我們好好的學我們的。現在這個念佛法門起了一個爭論,咱們好好的念佛,根本就不要理它。那些文章看我也不要看,為什麼?浪費時間,看了起分別、起念頭。我們現在要修一心,盡可能的叫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分別、不生妄想,這樣就好,心總是清淨的。就是研究經教、聽講經,我也是奉勸諸位,不起分別、不起執著。這個聽法會開悟,這個悟就是這一句「勝解現圓」。圓是什麼?圓是圓滿。這個就是說明,智證將要到圓滿的時候,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來與他做增上緣,來幫他一把,『我現佛身,而為說法』,這是幫助他成佛。

  在這個地方也許有人要問,菩薩怎麼能現佛身?諸位要曉得,觀世音菩薩久遠劫就成佛了,他成佛之後再退回到菩薩的地位上來,幫助佛弘法利生,這個是我們從本跡上來說,本跡裡面我們從本上來說,他示現這個佛身當然沒有問題。如果就事論事,從跡相上來說,只要你證得了真如本性,真如本性裡面沒有差別,隱顯自在。何況這個佛又有四教差別不同,藏通別圓。那個藏教的佛就不必說了,連初住菩薩位置還不到,所以圓教初住菩薩要以藏教佛的身分來出現可不可以?當然可以。通教佛,這是見了性,別教的佛只相當圓教第二行位的菩薩,觀世音菩薩居等覺位,示現別教佛又有什麼問題?所以這些疑問,諸位對於經教稍稍深入一層,自然就消除,這個疑問就消除。所以菩薩可以以佛的身分來為一些小菩薩說法,這些小菩薩他念念當中希望佛來度他,觀世音菩薩就可以示現佛的身分來度他。

  說到這裡,也許我們自己也有一個毛病,我們也希望佛來度我們,那觀世音菩薩是不是也現佛身來度我們?如果觀世音菩薩現了佛身來度我們,給我們說法,你就記住,決定是魔王冒充的,不是真的。為什麼不是真的?因為我們沒有入三摩地,我們沒有這個資格,觀世音菩薩就現佛身來度我了,這個佛是假佛,不是真的,靠不住。換句話說,你念佛要念到理一心不亂以後,你見到佛來給你說法,這個可靠。事一心的時候還不行,縱然是佛來了,阿彌陀佛來了,他也示現菩薩身分來給你說法。像我們現在業障深重,諸佛菩薩來示現什麼身?示現我們人的身分來給我們說法。佛菩薩沒有心,經前面說得很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菩薩完全沒有心的,不像我們凡夫有心,我們要怎樣怎樣,佛菩薩決定沒有,是隨眾生的心而顯現這個境界,這一段我們曉得這個意思。

  在三十二應裡面沒有菩薩,為什麼沒有菩薩?因為觀世音菩薩他居的這個地位就是菩薩地位,所以就不必說了。向上說一個佛,底下就講緣覺,不再講菩薩,因為他本人就是菩薩的地位。

  若諸有學。寂靜妙明。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獨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這是緣覺一類的。緣覺有二種,一種出現在有佛出世的時候,佛為他說十二因緣法,他開悟了,修行證果,這個我們稱緣覺,還有一類的,根性很利的,出現在沒有佛出世的時候,他也能開悟,這一類我們稱為他獨覺。可是經上也說過,好像前面我們都講過,小乘的修行,我們講初果,證這個初果須陀洹,從初果須陀洹之後,依照這個修證次第,必定是天上人間七番生死,就是七次往來證阿羅漢。如果這個世間沒有佛法的時候,他怎麼辦?沒有佛法的時候,他的時節因緣到了他就成了獨覺。由此可知,證得須陀洹之後,對於破見思煩惱,證小乘的果位,可以說這個期限就決定了。好像在學校念書一樣,大學四年一定畢業,只要你不留級,一定畢業。所以小乘證得須陀洹之後,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必定證果。佛在世證阿羅漢、證緣覺,佛不在世就證獨覺。

  這一段是講『若諸有學』,他還是在修習的位次當中,功夫到了極處,那就證得無學了。『寂靜妙明』,諸位要曉得,跟前面佛所講如來果地上本覺妙明不一樣,不相同的。本覺妙明是講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如果要在本覺妙明上下功夫,那是直截了當成佛,不經過二乘。這是在大乘佛法裡面上上根所修的,像六祖大師,他那個修學的方法就是從本覺妙明上下手,因地心與果地覺相應,這是一生成佛。此地他求的是「寂靜妙明」,這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因定生慧,有定、有慧,寂靜是定,妙明是慧,還沒有圓滿。雖沒有圓滿,將要圓滿了,『勝妙現圓』,就是將現未現的時候,就是這個境界,將現未現的時候,菩薩看到這一個眾生因緣成熟了。所以諸位必須要曉得,世出世間一切法,佛給我們講的,都離不開因緣,佛度眾生也是如是,你的因緣成熟了,佛一定現身給你說法。

  所以你不要老是心裡想著,我遇不到好老師,我這一生遇不到善知識,完了,完了,一切都完了!那就真完了。你要果然誠心誠意依照這個理論、方法去修,只要自己真修,到時候佛菩薩不曉得現什麼身分,跟我們一接觸,或者是聽他講幾句話,或者是看什麼一個動作的時候,一下就開悟了,佛菩薩點化的,就是這個三十二應身。所以佛菩薩對我們看得比什麼都清楚,我們自己看自己看不清楚,佛菩薩對我們看得很清楚。佛菩薩念念都沒有捨棄我們,真是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從來沒有捨棄過我們。佛菩薩對我們的恩德太大太大了,幾個人曉得?我們用妄想心去求佛菩薩,去巴結佛菩薩,佛菩薩不會來的。誠心誠意去修學,到必要的時候他一定來,沒有必要的時候,他眼睛裡面也看得清清楚楚。這個是緊要關頭了,功夫快要成就了,差這一點點就要突破了,好比是證緣覺果的時候,就差這麼一點點,古人所謂是畫龍點睛,這個龍已經畫好了,眼睛還沒點,你畫好之後,他來教你點睛,這一點龍就活了,到這個時候才來。所以一切法裡頭統統有時節因緣,諸位果真是誠心真實的修學,你在這個修學過程當中,你能夠覺察得到,諸佛菩薩、護法鬼神天天照顧你,照顧得無微不至,這就是時節因緣成熟了。成熟怎麼樣?菩薩就現一個獨覺身,這就是辟支佛,獨覺、緣覺這兩種都叫辟支佛,來給他說法。他一聽佛說法他就開悟,也就證得辟支佛的境界,『令其解脫』。這是講菩薩現獨覺身。

  若諸有學。斷十二緣。】

  這個『十二緣』就是十二因緣。

  緣斷勝性。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緣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剛才講了,緣覺他是出生在有佛法的時代,不是沒有佛法的,像我們現在是釋迦牟尼佛末法時期,還是有佛法的時代;獨覺是出在沒有佛法的時代,滅法這個時代。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雖不在世了,我們以今天來算,末法還有九千年,這個九千年當中,如果從這種修學的方法來說,佛菩薩還會現緣覺身給他說法。到釋迦牟尼佛法滅了,彌勒佛還沒有出世之前,這個當中有五十六億萬年沒有佛法,世間沒有佛法,在這一段期間當中,譬如在現前的這些初果的學人,到那個時候他這個修行功夫到了,天上人間七番生死,他這個修證功夫到了,諸佛菩薩就會示現獨覺身來度他。所以在目前我們這個九千年之內不會有獨覺,有緣覺,不會有獨覺,因為還有佛法,佛法還在世間,只有緣覺,沒有獨覺,這一點我們也要曉得。

  修十二因緣也是屬於小乘,這一類的人比修四谛的根性要利。由四谛、三十七道品入門修行證果的,往往習氣不斷;從十二因緣,這是比較聰明,能夠斷習氣。十二因緣在此地也不必多說,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到生緣老死。『緣斷勝性』,這個勝是殊勝,「勝性」就是他真正覺悟了因緣性空,所以他證得無生之性。像大乘經裡面講的,萬法因緣生,「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龍樹菩薩是從因緣裡面覺悟到一切萬法無自性,這個理事都圓滿的現在眼前。『勝妙現圓』,這個時候修十二因緣的人,也等於說是功夫快成熟了,快畢業了,觀世音菩薩很慈悲,立刻給他現緣覺身來幫他忙,為他說法,他得到解脫。這個解脫都是屬於小乘的解脫,而不是究竟的解脫。

  佛在大經裡面給我們說,阿羅漢跟辟支佛雖然佛常常喝斥他們,所謂是焦芽敗種,但是絕對不會有定性的阿羅漢,所謂定性就是不會回小向大的,這就叫定性,不可能有的,不可能有定性的。經裡面常說這定性的,那是罵人的話,釋迦牟尼佛罵人的話,不是真的。所以佛在經裡給我們講過,阿羅漢最遲兩萬大劫他也會回小向大,發大乘心,辟支佛,緣覺跟獨覺,最低限度是一萬大劫回小向大。諸位想想看,他在這個一萬大劫、二萬大劫當中他停止在那裡,不再進步,這是佛看起來很惋惜的一樁事情,墮在無為坑裡面,住在偏真涅盤裡頭,不肯再往前前進,是這麼一個意思。他必須要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他覺悟了,這個時候捨棄偏真涅盤,學菩薩道,學大乘法。

  若諸有學。得四谛空。修道入滅。】

  這個『入』就是證,『滅』是果,『道』是指的小乘的三十七道品,依這個方法來修行,快要證得小乘的果位了,「入滅」就是阿羅漢果。

  勝性現圓。我於彼前。現聲聞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我們從小乘來說,三果以前,小乘斷證的次第,我們在這個講堂也跟諸位很詳細的解說過,可以說是四果向以前都屬於有學,到了所謂是斷四谛惑,證人空,也叫做生空,證人我空,這個時候才叫做『得四谛空』,初果以後再往上進步,斷三界八十一品思惑,這個東西都要搞清楚。在修行當中你把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叫做見道,這個才算是見道。你就曉得了,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沒有斷盡,道沒見到,道在哪裡?只是聽說,沒有見到。這是我們要真正提高警覺。我們有沒有見道?見了道以後才談得上修道,你連道都沒有見到,你修什麼?大乘道裡面,要破一品無明才叫做見道,就是前面講的三十二應第一應所講的,要入三摩地才見道,圓教初住的地位,換句話說,初住以前,就是十信位,十信位沒有見道。

  這一樁事情我們在《華嚴經》裡面看得非常清楚,《華嚴經》十信沒有地位,到初住才有地位,所以《華嚴經》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們通常講菩薩五十一個位次,前面有十信,他十信,你在經上找,沒有這個經文。為什麼?沒見道。初住見道,見道而後修道。未見道以前,這個修道都是盲修瞎練。所以在這一段期間,沒有見道這個期間,古時候人怎麼個修法?跟著老師,不離開老師。見了道之後,不必再跟老師了,自己走了。好比我們駕車一樣,我們在這個市區裡面走,我們想上高速公路,可是我們初來這個都市,市區的路都不熟,我們請一個人在前面帶我們,我們跟著他走,就像老師一樣,上了高速公路了,不要跟他了,自己可以走了,認識路了,就是這個意思。這個就是根本的老師,所謂是親教師、和尚。

  善財童子在《華嚴經》裡面所示現的,他在沒有見道以前他跟文殊菩薩,文殊菩薩給他領路,等到他見了道,他就出去參學了,不要再跟老師了,離開老師。從釋迦牟尼佛你看看講《華嚴經》,這是第一部講的經,他老人家示現成佛,二七日中在菩提樹下轉大法輪,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講《大方廣佛華嚴經》,一直到佛法傳到我們中國,代代相傳,我們中國人叫這個叫師承。沒有開悟以前跟一個老師,這一個老師他對學生要負決定性的責任,就是要以善巧方便誘導他開悟。根性利的,我們在《六祖壇經》裡面看到的,三、五年開悟了,根性鈍的,有二、三十年開悟的,還有一些不開悟的人,那是什麼人?那是不肯依教奉行的人,那就不開悟。如果你跟到一個善友、善知識,真正能夠依教奉行,沒有不開悟的。

  我們就拿《壇經》做例子,你們曉得《壇經》裡面惠能大師講,他離開黃梅以後,黃梅有多少人去追他,想把這個衣缽奪回。其中有個惠明,這個人很粗魯,在五祖會下多年,他見到六祖得了衣缽不服氣,想去把它奪回來。真的給他追到了,追到之後,惠能也曉得這個人不好惹,他是有力氣,孔武有力,不是一個平常人,怎麼辦?好,他目的是來搶衣缽,把衣缽擺在石頭上,自己躲起來。惠明一看,衣缽擺在這裡,也知道了,算了!你躲起來就躲起來,我衣缽拿到手就行了。誰知道到衣缽哪去拿,拿不動。你們想想,他是四品將軍,衣缽多重,你們想想,決定不超過一公斤,小孩都能拿得動,一個將軍為什麼拿不動?他就曉得了,護法神守住在這裡,不該是你的你拿不去。於是乎真正發心忏悔,說是來求法,能大師給他一說法,他就開悟了。

  你們想想五祖比六祖差嗎?為什麼他在五祖會下那麼多年他不開悟,惠能大師幾句話就點醒他,他就恍然大悟?六祖會下所度的,就是開悟,大徹大悟的,明心見性的,四十三個人,他是第一個。什麼原因?他聽話,這個時候他真聽了。可見得他在五祖會下那麼多年,雖然天天聽法,耳邊風,沒在意,所以他不開悟。到這個時候,看缽拿不動了,真正發了虔誠心。所以這個悟不悟就是對於老師相不相信,是不是百分之百的順從。惠明在當時那是沒話說了,百分之百的依從他,所以一點就破了。由此可知,那些沒有開悟的人都是不聽話的學生,不是老師沒有善巧方便,不是老師不熱心教導,他不聽,那有什麼法子,這是無可奈何的,老師有再妙的方法,你不接受,那也無可奈何。所以諸位要明了這一點。

  這個地方講的三十二應身,為什麼觀世音菩薩一定都是到他快要成熟的時候?這個時候他完全會接受,他不接受的時候來了沒有用,完全能夠接受的時候,這時候一點就破了,就這麼一個簡單的道理。由此可見,所謂是師承,裡面特別著重的,叫師資道合。這個時候老師跟學生真是一個心,一心無二心,心心相印,所以是一點就通了。我們沒有見道就要依靠老師,要真正發心依靠老師。像古人,不開悟絕不離開老師一步。我是很可惜,《禅林寶訓》沒有講完,《禅林寶訓》裡面一共是有三百段,一小段一小段,有三百段,我講的大概不到四十段,只講了十分之一。為什麼不能講下去?這個裡頭也有因緣。所以諸位念念《禅林寶訓》,你曉得從前人如何事師,怎樣的態度對待老師,所以他成就。老師要看一個學生,看他快要成就的時候,也是以種種善巧方便來度他。

  而在《禅林寶訓》裡面所看到的是一種根本就無理,不講理的方法,欺負人,不講理、欺負人,這個學生一點過失都沒有,故意找麻煩。這是什麼?叫他修忍辱,看他能不能忍。不能忍那就算了,能忍的時候還要加深。裡面有一位,時間久了我都記不得了,到最後的時候,總是老師一看他就不順眼,討厭他,他怎麼樣去討好都不行,最後把他遷單。遷單之後,他晚上就睡在走廊上,還是不離開這個廟。老師也曉得,故意裝不知道。白天去聽經的時候在窗子外面偷偷的去聽,其實老師統統曉得。以後怎麼驅逐他都不走,甚至於老師的洗腳水倒在他頭上,他還是不走。最後老和尚宣布要請新住持,他老人家要退休了,請誰?就是請的那個人。所以多少年的折磨,看他是一個大器,久煉成鋼,不經過這個折磨的時候,那個忍辱波羅蜜從哪裡學?慈悲心從哪裡培養?沒地方培養。整個寺院的大眾,將來他要統理大眾,大眾對他如何能夠心服口服?所以我們曉得老和尚培植一個人苦口婆心,真正不容易。他這樣一做的時候,提拔他上來,大家服了。為什麼?想想我們做不到,他都能做到,別人做不到,忍人之不能忍,他成就了,這是看中的人。

  所以諸位要記住,我們以前在李老師會下,李老師他對人是如此,看你這個人可以成就,常常找麻煩,有打有罵;看到你這個人不成器,對你很客氣,非常客氣。從哪個地方看?就是打你罵你,你對老師並不懷恨,這是一個可教的人。打了一次,罵了一次,懷恨在心,老師也沒怎麼樣,他看我就是不順眼。老師當然會知道這個事情,下一次對他就很客氣,從此以後都很客氣。為什麼?不跟你結冤仇,你要來聽經,隨你來聽,你聽多少隨你多少,不會認真教你。就是什麼?你不能忍受。這樣的學生等於說放棄了、捨棄了。李老師教學是這個教法。換句話說,你真正肯接受,他真教你,你能夠接受一分,教你一分,你願意接受十分,就教你十分。你那個量很小,只要一分,他說我要多教你一分,我白費了力氣。為什麼?你只能夠接受一分,教你二分,二分你就受不了,你就無法接受了。所以老師對待學生沒有偏心,不要說老師對這個對那個的,真的沒有偏心,而是學生各人根性不相同,所以我們看到教學有差別,這個道理在此地。

  佛法是世出世間最大的學問,沒有個十年八年不能入門。諸位想想看,今日之下有幾個人能夠跟一個老師跟個十年八年的?實在是難。現在人想學的,最好幾個月就學會了,就畢業了,那他最高興。三年都嫌太長了。實際上諸位想想,三年能學到什麼東西?縱然一天上八小時課,三年都有限。這一點希望我們大家要明了、要懂得。真正遇到一個善知識,如果你要是輕易離開了,這真正可惜。佛法裡面常講,「百千萬劫難遭遇」,這個機會一逝去之後再很難得到,很不容易得到第二次的機會。這是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修學成敗關鍵的所在。一定要見道,見道以後,你就想留在老師身邊,老師也不願意,老師必定叫你出去參學。為什麼?唯有參學,歷事煉心,才能真正的增長你的定力、增長你的智慧,把你的境界不斷的提升,那是參學的事情。所以老師要是再留你在身邊的時候,那對不起你,你有能力出去參學不叫你參學,這是不可以的。沒有能力參學老師不會叫你參學,你自己要願意去參學的話,出去的話,那你就捨棄了老師,你是放棄了修學的程序。這是說到見道,修道,而後才證道。

  此地的這個入滅,修道入滅,你看從見道而後修道,由修道而後證道,入滅就是證道。在他將證未證的這個時候,這時是一個難關,觀世音菩薩示現阿羅漢的身分,聲聞就是阿羅漢,來幫助他證得阿羅漢果。前面講的這是四聖法界,以下是講六凡法界。在這個經文裡面就有差別了,前面四聖法界,『若諸有學』,因為有學的人都是已經見了道的人,以下的凡夫沒有見道,沒有見道的人跟見道的人那個心裡不一樣,見了道的人心在道上,沒有見道的人心在五欲六塵上,很大的差別,完全不一樣,完全不相同。所以說:

  若諸眾生。】

  底下稱『眾生』了,不是稱學人了,前面那個都是修道之人,稱為學道之人,底下這是「眾生」。

  欲心明悟。不犯欲塵。欲身清淨。我於彼前。現梵王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這是一類眾生,也算是不錯了。他修什麼?希望能生天,而且生的天很高,色界天,梵王是色界天,比起我們一般人,這個志向就高了。今天這個世間有許多的宗教他們的目的都是希望將來能夠生到天堂,實際上這個天堂非常的廣泛,也有很多很多的等級,像大梵天,這是相當高的等級。像印度婆羅門教、瑜伽、數論,他們目標都是在梵天,可以算是世界高級的宗教。我們要問,到底有沒有這些梵天?世間所講的這些天人鬼神,這一切宗教裡面所講的,到底有沒有?如果你們要提出這個問題問我,我會反問你,你說有沒有?你想想前面經文所講「循業發現」,你從這個理論去推想,你看有沒有?如果對於大乘教理通達了,這些問題都會遠離。為什麼?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自己心識妄想所變現的,那怎麼會沒有?你有這個心,有這個念,就有這個東西,因為一切有為法沒有自性,前面獨覺、緣覺裡頭講過,沒有自性。所以一切這些鬼神的確是存在的,天堂真有,不是假的,有大梵天、有六欲天、有四禅天、有四空天,決定是真實,不是假的。

  我們能不能去得了?當然可以去得了。《華嚴》所講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那怎麼會去不了?我們造作這個因緣與他的因緣相應就去了,就感應道交了。所以這一類的眾生,他求生天堂。『欲心明悟』,這個欲是指的欲望,換句話說,他認為欲界是污穢的,色界是光明的,於是乎發心超越這個污穢的欲界,希望能夠生到光明的色界天。下面這一句是講他修學的方法,『不犯欲塵,欲身清淨』,這是他們修行的根本法,不管他修的是什麼樣的法門,他這個理論依據就是這兩句,換句話說,他離欲。這個「欲塵」是指欲界裡面的五欲六塵,諸位要記住,欲界裡面的五欲六塵他都能夠捨掉,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欲界裡面的色聲香味觸法他都不染,這個時候才能夠得到身心清淨。

  在我們佛法裡面常講,這些人修什麼?修四禅八定、上品十善、四無量心,他修這個。修成了,看他的功夫淺深,這個就是色界跟無色界。觀世音菩薩看到這樣的人,也滿他的願,他的願不求解脫,只求得個天上的富貴、天上的清淨,他的目標在此地,菩薩滿他的願,為他『現梵王身』,大梵天的天王的身分來給他說法。『令其解脫』,這個解脫不是真正的解脫,是在欲界裡面解脫了,欲界解脫,跳到色界上去了。所以這個不是三界的解脫,像前面所講的這個解脫那是超越三界,這個只是超越欲界,超越欲界我們叫它做解脫。所以這個可以說是世間高級的宗教,全都出不了這個范圍,一切宗教出不了這個范圍。再看底下一段:

  若諸眾生。欲為天主。統領諸天。我於彼前。現帝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這比前面就低了很多,這是講欲界天,而欲界天裡面代表的是忉利天,『現帝釋身』,帝釋就是忉利天主。這一類的人他不能夠捨離欲界的五欲六塵,就是欲界的種種享受他沒法子捨離,但是他也求生天,在佛門裡面講修十善業道,上品的十善業道能夠感生欲界天的天主,這個地方是講天主,滿足他的欲望,成就他的功業,他想做天主,這一類的眾生想做天主。看起來這個志向也不小,有很多人想在世間競選總統、做國王,他對這個世間他不太喜歡。為什麼?他曉得世間就是做了國王、做了總統也很苦,不自在,天上去做天主,做天上的王,做天王,這大概自在多了。的確,為什麼?天比人間清淨,天的福報比人間要大得太多,要殊勝太多。所以他發心不願意做人王,願意做天王。有沒有?給諸位說,有,出家人當中有很多,你問他修行,你的願望怎麼樣?有的人講,我這一輩子苦修修行,希望我將來來世做個總統,我來統理大眾,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並不多。還有很多人怎樣?我來生做大官、得富貴就好了,目的在此地。你要去看看過去這個高僧語錄裡面你都能看到。因為他看到這個人間富貴,他動心了,希望自己也能夠得到,那麼他來生,這一生所修行的福報,一轉世的時候,他就可以得到。所以如果要覺悟,這世間縱然是帝王、是總統,也不自在,也很苦,不願意受,我要去做天王、做天主,他如果修的福報很殊勝,他也能得到。剛才給諸位說,上品的十善,或者是中下品的四無量心,的確能夠得到這個欲界天的天主。

  他有統領諸天有這個願望,菩薩真是慈悲,你有這個願望,滿你願。『我於彼前,現帝釋身』,就現這個帝釋天天主的身分來給他說法,幫助他成就,幫助他,滿他的願望。真正是佛門廣大,你有什麼願,佛菩薩都會幫助你成就。可是裡頭有一個原則,善願,不會幫助你成就惡願。誰幫助你成就惡願?魔王,魔王跟佛菩薩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此地,佛菩薩幫助人成就善願,就是你將來做國王也是個好國王,也能夠愛護老百姓,為大眾造福的這個國王,這個佛菩薩成就的。如果你要做一個暴君,獨裁、專制,只貪圖個人權力享受,不顧老百姓死活,這樣的王,佛菩薩不幫助你。誰幫助?有些惡魔,魔王幫助他、成就他,那個魔王有力量。但是諸位要曉得,這裡頭還是有一個原則,眾生沒福的時候,眾生造的罪業太重了,就會出現這樣的王。罪業太重的時候,諸佛菩薩、善神不能度你,這些神都遠離了,善神遠離,惡鬼屯門,這個事情麻煩大了,善神都不在了。

  所以我跟諸位說,這個善神有。我記得大概是在民國二十幾年,我是好像才記事的時候,六、七歲,已經記得事情,我的故鄉出了一個怪事情,這個城隍搬家了。諸位曉得,城隍是福德正神,保護這個地方的。怎麼知道搬家?那個時候我住在我外婆家裡,我們自己家在鄉下,我外婆住在城裡,住在外婆家裡。外婆家的隔壁,隔壁是隔好幾家的,不是完全隔壁,有個鄰居得了病,病得很重,請醫生看都看不好。他嘴裡面說話,叫他家裡人,他說城隍老爺要搬家,拉夫拉到他,就是要他幫助他去搬東西,很苦。他就說有什麼辦法?他說你趕快燒紙錢,我有錢就可以雇別人代替他,有這麼回事情。於是家裡頭燒很多的紙錢,他病就好了,他大概是請到代替的人了,他就沒去了,有這麼一個事情。這個事情大概過了有一個多月,在那個時候還是軍閥的時候,有些軍隊,也是秘密的進行,因為怕這個地方老百姓反對,在一個夜間的時候把這個城隍廟全部破壞,把裡面的神像統統都給它打碎了,以後城隍廟就給他們做為軍隊的機關。我們才曉得,原來害病的人說,一個多月以前,這城隍已經全部都搬走,搬家了。這個地區以後就常常有亂,不會像從前那麼安定。所以一個地方要遭難的時候,老百姓造的罪業重的時候,這些福德正神總在幾個月之前就離開了。他們離開之後,進來的都是妖魔鬼怪。諸位想想看,這個地區的老百姓還有什麼好日子過?這個事情是真實的。

  我們學佛的人也是如此,心要不在道上,我們雖然供的有佛菩薩的像,其實佛與菩薩都不在道場。在道場什麼?也是妖魔鬼怪冒充佛菩薩來教我們,不是真正的佛菩薩。佛與魔都是我們自己的心去感應,一念心正,就感得佛菩薩來應;一念心邪,則感得妖魔鬼怪來應。佛菩薩也會變現種種身分,但是諸位要曉得,幫助我們行善的,成就我們善願的,你就是世間最低的這個願望,我希望佛保佑我家裡人平安,保佑我自己升官發財,佛菩薩也會幫助你,也會叫你圓滿,成就你的願望,那是正的。佛菩薩保佑我,我今天到外面去偷、去搶,保佑刑警隊不要抓到我,佛菩薩不保佑你的。為什麼?那不是正的,那是邪法,不是正法。凡是正法的時候,佛菩薩會保佑你,一切善願都會成就。所以真正學佛要能夠相信得過。袁了凡居士能夠把這個命運轉過來,就靠著信心,他真正能相信。

  在南部有一個同修,我在南部講了六年,前三年在鳳山蓮社煮雲法師那裡所講的,講了幾部經,有一個老太太、老居士她做了筆記,最近她把這個筆記印出來。她說寄了兩百份給我們,我們現在還沒收到,收到之後分發給同修們。你們看看,一個老太婆,六十多歲了,每一次每一堂聽經她都記,她記的是札記,因為她一句一句整個記下來她沒有能力,她聽多少就記多少。這個筆記也很特色,在南部許許多多人對她非常的贊歎。所以希望提供給你們同修做參考。她那個方式有一點像劉承符居士記的札記一樣,可是她的程度沒有劉承符那麼高。劉居士記的東西當然是非常之好,他記東西很忠實、很樸實,的確有他的好處,跟他人一樣,誠誠懇懇,一點虛偽都沒有,所以文字沒有修飾,非常的樸實。希望像他自己所說的,拋磚引玉,希望大家都能夠發心,真正的聽講之後能夠有一點心得。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資料恭摘: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第七集)  檔名:07-006-0007

 

上一篇:淨空法師:請問受菩薩戒後,可不可以煮死的魚肉類給家人吃?
下一篇:把戒色當做自己一輩子的信念去堅守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