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我在廣德錄音帶上常對居士講,你們修行要分正助,譬如說你吃飯,要不要配菜呀?要配菜。菜好吃,飯就多吃一點,因此菜好不好吃很重要。那你就不吃飯光吃菜行嗎?菜有好多種,飯只有一種,白米飯或糙米飯,永遠是一種,可是菜要變來變去。菜再怎麼好吃,不吃飯就吃不飽。如果肚子餓了,沒有菜時飯你照樣吞。真正讓你吃飽、讓你不死的是飯。菜不過是把飯配下去而已,所以叫配菜。同樣道理,做一件事有正有助,正的是從頭做到底的,雖然看起來不起眼,可是它最重要、最基礎,不能缺。可是助呢?有助更好,沒有也無妨,而且常常變,這是助的特質。
印光大師說:“一心念佛,至誠懇切,妙妙妙妙!”忏公最愛講這幾句話。我小時候跟讀大學的時候,跟著他聽他講經前後約六年。每次開示淨土法門,他都會講這幾句話。修淨土法門基本上以念佛為正行。可是在家人不捨敦倫盡分,出家人不捨廣學多聞、隨緣度眾生這些助行。正和助泛泛的說是這樣。中國傳統的說法也是如此。
有人問是不是就一心念佛,其它事情都不做呢?這等於問我:“是不是我專門吃飯就好,菜不管了?”這道理就自然理解了嘛!重點在吃飯,可是要點菜嘛!你正助分清楚,何必問東西哪!東西都是回歸淨土法門的大門嘛!乃至你去打禅七也是回歸淨土法門,你有能耐就可以去。就怕你吃這種菜不消化,只要你能消化就可以。吃菜都是幫助你消化、平衡營養的嘛!
如果你不願意吃菜,你專念佛,就好象說單吃飯可以嗎?可以呀!你看非洲烏干達,他們有菜好配嗎?門兒都沒有!有頓白飯吃就好了。可是他們也會活下去。道理一樣,當然可以專心一意單持念佛,萬行放下,除了吃飯、睡覺、上廁所以外,全部都念佛,如果你有那個因緣,有那個能耐,就好像說如果只吃飯、不配菜都會吃的津津有味,都咽得下去的話,那也無妨。我不能說這是最好,但是可以說這樣成就的更快。因為彌陀佛直接在你心中了了分明,若一日乃至七日,念念分明,有可能會證得諸佛現前。為什麼?你念到一心不亂,還能體證到諸法實相。由執持名號證得實相念佛,這是修證,是靠自力修的。可以啊!就怕咱們修不來。修不來怎麼辦?念佛累了,喉嚨沙啞了,就拜佛。拜得膝蓋痛了,我想靜坐一下或是跟別人打打太極拳,講講其它是非話來調和一下。與其講是非話不如度度眾生,給眾生講經好了。如果不會講經,只想干點活計,去蓋蓋廟也行。不會蓋廟那就去放生嘛!都可以呀!這些就叫做助行。
我們沒有那能耐,不能把悟光精捨的大門關起來,從而以必死的決心,念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到死為止,居士有來無來全不管,請人煮飯,煮什麼吃什麼,如果什麼都沒煮,就啃餅干。好,一心求往生,一剎那全部往生,如果你能的話,這樣也可以。這是不能嘛!所以助行就顯得重要啦!與其讓你以散亂心,七弄八弄,不如讓你做一些利益眾生的事情。助行就是這種意思。這是第一種意思。
助行的第二種意思是你要開始用功念佛了,第一天第一柱香念得很好,第二柱香就感冒了,腰痛了,或是你爸爸、媽媽找來了,或是你的先生、你的太太跑來了,要把你抓回去,業障現前了。或者是隔壁那個人每次睡覺打呼噜,讓你起嗔恨心修不來了。你想用功修行,可是起了業障,不讓你專心用功,怎麼辦?當然要助行。所以助行有第二種道理,為了讓正行能夠順當,你要助行來排除障礙。有人修藥師法門當助行,藥師佛十二大願幫助你排除生活中的問題。民國初年修藥師法門最有名的是弘一大師。忏公他蓋廟的時候居士拿錢給他,他就生氣,可是他想一想,沒錢也蓋不了廟,他每天晚上誦藥師咒,有時候還叫我們幫著念,後來他說有效哦!念下去就得益。大家知道忏公是修淨土法門的。可是有些現實問題,你可以請觀世音菩薩,請藥師佛,或者請地藏王菩薩幫個忙,助行嘛!消除修行上的麻煩。可以呀!這是助行的第二種意義。
之所以名為助行,是從專心念佛這個立場來說的。其實從萬行導歸極樂的立場說,助行也可叫作正行。助行的第一個意義是說有人正行修不了啦,修點助行來調節一下不平衡的心理;第二個意義是說助行幫助正行消除障礙,第三個意義是說一切助行在萬行導歸極樂,也就是說一切都是菩提心的根本,都是修菩薩道,而修菩薩道的目的就是求往生,因此一切萬行諸如拜忏、拜經、誦經、持戒、布施、忍辱、蓋廟、乃至幫人家煮飯,……一切都是莊嚴極樂世界,萬行當下即是正行。一切助行說是助行,其實它也是正行。這是助行的第三個意義。所以你不要問我正行與助行的多與少,你用這三個心態來對待正助,無路不直通。
正、助二行基本上不出這三種說法。可是有另外兩個重點你必須理解。第一個重點善導大師曾呵斥過雜修。他說:一切持戒、布施都是雜修,一向專念為正修。這如何融通?依第一種說法,助行不可少;依第二種說法,助行也不可少。怎麼辦?善導大師說一向專念,好象是呵斥雜修,是不是?其實不是這個意思。不要死在文字上面,要得意忘言,得義忘诠。讀經也好,看祖師言論也好,要得佛意,要得祖師的本意,不要死在句下。善導大師之呵斥雜修,他的本意是:你不能對彌陀佛沒有信心,非得認為一定要其它的雜修來輔助這句佛號,作為交換彌陀接引你往生的資糧。你不要抱著這種想法去修助行。他是呵斥這種雜修。
當你一心萬行、念念導歸極樂的時候,你哪一念不是正修?哪一行不是正行啊?懂這道理嗎?善導大師呵斥的是你對彌陀本願特別是十八願不能仰信,你認為光念阿彌陀佛佛號不夠,非得一天做多少功德就不行,否則到往生時,極樂世界的海關不讓你通過,阿彌陀佛也不會接引你。阿彌陀佛的本願是這樣的嗎?根本不是這樣的嘛!善導大師教你一向專念,是讓你不要對彌陀佛接引有懷疑,你不要認為單念彌陀佛還不夠,還要去搞什麼來輔助。因為當時唐朝有各宗各派,有人認為光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往生,沒有這種容易的事。你不修菩提行、不修六度萬行就能往生,哪裡有這種好事?他們呵責淨土法門。所以善導大師揭竿而起說:“專心念佛就對啦,你們修的都是雜行。”他是針對這種情況而說的。
到了宋朝永明延壽大師就不同了。他說:“當然我相信阿彌陀佛接引我往生,但是我修一切萬行,也是念阿彌陀佛。”哎!這就不同了。他就不說是雜修了。兩位祖師的用心完全不同,講的話好象有沖突。不是有沖突,不要死在文字底下。這樣讀經、讀祖師語錄會越讀越糊塗。然後就拿佛法謗佛法,學了一樣佛法,去謗另一樣佛法,執已非他,執此非彼,一方面造功德,一方面造業,你說可憐不可憐啊!
我們要理解的第二個重點是我們一方面要正行,一方面不妨有助行。可是正行要抓住。要真正把它抓住,一切助行才能顯得更有意義。比如說有一個廚師說:“哇!你們這麼多人結夏聽經,好!悟光法師!我要幫你們做飯。”於是他去做了好幾十種山珍海味,可是剛好忘了煮飯。你說這不是顛倒嗎?或者他去買了好漂亮的盤子、筷子、最美好的餐具,可是他把菜煮焦了。你說這不是本末倒置嗎?各位,你們今天修淨土法門,有本有末,有正有助,那麼助可能是正。但是如果你抓不住正的話,一切助也都不成其為助了。
我再說另外一個比喻,“正”就象一個國家的國王一樣,“助”就象下面的文武百官。如果國王死了,文武百官還有什麼官好做哪?每天給誰上朝啊?給誰辦國事啊!已經亂了嘛!所以說正失去了,一切助都不成為助了。這一點要對各位特別的提示。我今天所看到的淨土行者,常常是到處參加佛七,然後這兒念念,那兒念念,回到家裡拿串念珠也念念。可是一樣煩惱重重,妄心重重,迷迷糊糊。臨終時候,惦記著兒子、丈夫、金鈔、房子、首飾……惦記著一切,最後墮落。這就是正沒抓住嘛!一切助行都不成其為助了。他活著的時候所做一切功德都不能導歸極樂,今天很多淨宗行者常常都是這樣,這就是正沒有抓住。
摘自法藏法師《淨土深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