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鐘茂森:狎昵惡少,久必受其累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狎昵惡少。久必受其累。】
這一句是教導我們如何擇友。這個“狎昵”就是過分的親近,親近誰?親近那些不良的少年惡霸,“惡少”。日子久了,就必然會受他們的牽累。人選擇朋友非常重要,這句話從事上講是教我們擇友,真正好的朋友是幫助我們提升道德學問。《弟子規》上講,“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這一句跟《朱子治家格言》這裡“狎昵惡少,久必受其累”的意思是相通的。所以《弟子規》跟《朱子治家格言》裡頭都強調擇友的重要,人自己不是生而知之的聖賢,必須要學習,學而知之。學習的環境(包括物質的環境和人事的環境)就非常重要,我們應該遠離惡友、小人,免得受他們的污染。人生來天性是本善的,可是常常跟惡友聚會,久而久之也就被他牽連,受他的污染。
唐朝玄宗皇帝李隆基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在剛剛即位的時候,那是勵精圖治,很有雄心壯志,也確實做得很好,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他也提倡文化教育,他親自注解過《孝經》,《孝經》是一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寶典,他也對《道德經》非常有研究。可是後來因為任用了李林甫、楊國忠這兩個奸臣,就受他們的累了。李林甫是口蜜腹劍,表面一套背後一套,非常會阿谀奉承,而且排擠忠良。楊國忠跟他比起來,也是一類人物,楊國忠因為有楊貴妃得寵,楊國忠是楊貴妃的同族長兄,可謂是位高權重,也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小人。所以兩個人合起來,弄得唐玄宗也就迷惑顛倒了,致使安祿山兵變,安史之亂,險些把大唐王朝給葬送了。可見得真的,親近惡人很容易就受他們的污染。
孔子教我們要親近益友,遠離損友。什麼是益友,什麼是損友?《論語》裡面孔子教導我們,“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益友有三種,損友也有三種。“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這是告訴我們,如何判斷一個朋友是對自己有益的朋友,還是對自己有損害的朋友。益友有三種特點,第一個是友直,友直這個直是正直,跟正直的朋友在一起做朋友,那你就得益了,你的心也正直。這個友諒,諒是寬恕、原諒,善於寬恕別人,有恕道。諒,也有的注解裡頭說當信字講,就是有信義的朋友,這兩種說法都很好。友多聞這個多聞是博學多聞,有學問。正直的、心地寬廣的、有信義的、博學多聞的朋友,跟他們交往就會得到很大的益處。
反過來,損友有三種,第一是友便辟,這個便辟的意思就是看起來很恭謹的、很客氣的、善於周旋的、很會察言觀色、很會奉承巴結的這類人,這是損友,他的心不正直,是一種彎曲的心。友善柔這個善柔就是善於獻媚,他跟你在一起,你覺得他非常柔和,他很會討好你,很會講一些花言巧語來蒙騙你,讓你聽得很舒服,這類的朋友也是損友。還有一種友便佞,這個便佞,佞主要講言詞很善巧,很會說話,這類的朋友也不會給你帶來很大益處。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個便佞就是巧言,很會說話的,那都是绮語,不真實的話。令色就是善柔,裝出的一副樣子好像讓你很開心,他很會來奉承巴結。
《論語》裡面又有一句話講到,“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這孔子說的,巧言,很會說話的;令色,這是表現的容貌舉止很會獻媚的;足恭的這個恭是恭敬的意思,就是他不能夠對你真誠,而是非常懂得巴結。這種人,左丘明以為恥,覺得這種是很可恥的,這是沒有人格的。丘亦恥之,丘是孔子的名字,他自己稱自己,他也以此為恥。所以這三種,巧言、令色、足恭,跟前面《論語》那句話,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這是相對應的,巧言就是便佞,善柔就是令色,便辟就是足恭。這種沒有人格的人,不要跟他為友。還有一種,匿怨而友其人,跟他是有怨恨,心裡是很大的憤恨的,可是還外表上詐現出跟他親密的樣子,這是用心險詐。前面講的巧言、令色、足恭是用心虛偽,用心虛偽、用心險詐的,左丘明和孔子都認為這是很可恥的,這種朋友不能交往,這些人那都屬於這裡講的惡少。
古人又告訴我們,看人要看他的朋友,要知道一個人的道德情操,他如果是城府很深,你未必能夠看得出來。但是你看他周圍的人,他跟什麼人交往,那你就能夠大概知道。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跟什麼人交往,大抵都是什麼樣的人物。《孔子家語》裡面孔子有一段話說,“子曰: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知其地視其草木。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
這段話就告訴我們,不知道兒子的品德,你可以看他的父親,有其父必有其子,他是什麼家庭裡培養出來的,大概都會是什麼樣的人物,十有八九不會錯。不知道這個人的品德,你看他的朋友,跟什麼人交往,如果他是親近惡少的,那他一定也是惡少。不知道他領導是什麼樣的人,君就是領導,你就看他這個領導任用什麼樣的人。譬如說唐玄宗,他過去勵精圖治的時代,任用一批賢能的輔臣,像張九齡就是他的賢相,你就知道當時的他一定是一個很有志向、很有抱負、很想有所作為的人,這個君王。可是後來他用了李林甫,用了楊國忠,你知道他變了,他肯定是貪圖享樂的人,不知其君視其所使,看他使用的是什麼人。就是一個人前後的時期都不一樣,人都會變的。不知其地視其草木,這是講自然環境,你要知道這個地理狀況你就看它的草木,草木是地所生,你就可以判斷它的地理。
所以這四個舉例就說明,人周遭的環境跟他的人本身是息息相關。所謂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指自身,依報是所依靠的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人事環境,有什麼樣的正報就有什麼樣的依報。那反過來,你進入什麼樣的依報,你的正報也會隨著依報而轉,因為我們還不是聖人,會受環境影響。所以孔子說,“故曰與善人居”,跟善人居住在一起,“如入芝蘭之室”,就像你進入了蘭花的一個花房裡頭,你處久了,蘭花的香味你就聞不出來了,因為你已經跟這蘭花香氣融成一體了。等到你出來之後,別人就聞到你身上有蘭香,“與之化矣”,這就是你跟它化成一體了。“與不善人居”,跟那些品行不好的人交往,常常往來,就好像進入了“鮑魚之肆”,放滿了那些臭鹹魚的那種倉庫。你進去,很臭,可是你時間久了,你也就不覺得臭了,你已經麻痺了,但是身上已經帶有這種臭味了,你與之化矣,跟這種臭味融成一體。這裡講的“丹之所藏者赤”,這個丹就是朱砂,它裡面蘊含的一定是紅色。這個黑漆就是墨,它裡頭蘊藏的一定是黑色,所以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孔子這裡教誡我們,君子必須要謹慎的選擇所相處的朋友,這狎昵惡少一定要遠離,這個惡少對我們絕對沒有好處。
前兩天,有一對年輕的夫妻來訪問我跟我母親,他們也是有志於學習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這個先生是在一家公司做銷售,銷售汽車的,這個夫人是在學校裡做老師,也是做臨時的老師。他們就談起,他們剛出來工作不久,說在這個單位裡面工作真的是污染,特別是這個先生,說在單位裡面,他的上司是唯利是圖。他的這個上司對上面匯報,只匯報他很差,其實他在公司裡面是任勞任怨、勤勤懇懇。因為他也接受過很深的中華倫理道德的教育,所以做事都是非常的嚴謹,很有敬業精神,但是就跟這個唯利是圖的領導格格不入。而領導把他所做的工作都當作自己的成績匯報,把功勞歸到自己身上,盡說他的壞話,壓制他。他在這個單位裡面很本分工作,有時候工作量很大,甚至連吃中午飯的時間都沒有,可是他也是無怨無悔。別的人,別的同事很會溜須拍馬的,早就已經轉正了,本來公司三個月要轉正,可是他都工作五個月了,還沒有轉正。他說他們公司的這個管理理念是說,地球不會因你不在就不轉了,你走了,很多人等著要這份工作。所以他們這個公司裡頭員工很少有待一年以上的。他來問我們怎麼辦。
我們就勸他,選擇工作一定要跟你志向、志趣相投的。你的志向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如果在這樣的公司裡面,那就像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了,自己都臭進去了。雖然自己基礎很好、品行不錯,但是要知道常常在那種污染的環境裡面來薰習,久而久之也就受了污染,隨波逐流去了。所以要選擇自己喜歡的、跟自己志向相合的工作。孔子說,“無友不如己者”,這個不如己的人,就是道德學問比不上自己的。譬如說我講求忠信,他講求詐術,跟我是志不同道不合,那不要跟他結為朋友,不要跟他往來,這是無友不如己者的意思。所以連孟子這樣聖賢根機的人物,小的時候孟母都要三遷,就是防止孟子受到社會的污染。我們還跟他開玩笑說,你在這個公司裡受這種氣,時間久了都會得肝瘀,因為老生氣傷肝,氣悶在裡頭不通,淤積在肝部,這就是生肝病了。對自己身體、對自己道業不好,為什麼不早做安排?他聽了也是覺得很有道理。
這是在事上講,我們要懂得選擇朋友、選擇環境。在心上來講,環境都是自己感召的,你是什麼樣的心,就會有感召什麼樣的環境。古人教導我們要志在聖賢,我們的志趣不是求名求利,而是作聖作賢,自然就會有志趣相同的朋友跟你感召到一起來。孔子在《論語》裡面講過,說“道不同,不相為謀”,我的道跟他的道假如不相同,他是追求名利的道,我是追求成聖成賢的道,這個道不合就不能在一起謀事,不能在一起工作,甚至不能做朋友了。
在三國時代,有一個著名的故事叫“管寧割席”。管寧和華歆還有邴原,這三位都是當時的大學者,可是他們的品性卻有所差別,這裡講的是華歆跟管寧之間的故事。華歆因為仰慕管寧的道德學問來投奔管寧,跟管寧一起來讀書求學。他們在求學的時候,都是一邊讀書一邊勞動,這古人講的耕讀傳家、知行合一,所以要讀書也要耕作。不是一味只是讀書,背書背到最後都成為書呆子了,不懂得做事。結果兩個人有一天在園子裡耕種鋤地,菜地裡面有人埋了黃金,結果管寧鋤著鋤著把這黃金給翻騰出來了。他們因為讀書養性,講求要摒棄人性中的貪欲,所以見到意外之財不能動心,《朱子治家格言》講的“勿貪意外之財”。所以管寧看到黃金之後,就把它當成磚頭一樣,根本沒有動心,把這個鋤頭一撥,把它撥到一邊了,沒有理會。後來華歆又跟著鋤,他也看到了這塊黃金,但是他心動了,把它拿起來看了一下,有點不忍之心,最後可能也想到讀書人不能有貪欲,於是就把它扔掉了。這兩個人兩個動作,就表現出這個品行高下不一樣,這個華歆就要差管寧一大截了,管寧沒有動心,但是華歆動心了。
後來又過了幾天,兩個人在屋裡面讀書,剛才是耕種,現在是讀書,結果外頭大街上有達官貴人的車馬轎子走過,熱熱鬧鬧的,敲鑼打鼓。管寧好像什麼都沒聽見,認認真真的讀他的書,連頭都不抬。可是華歆就坐不住,他就跑到門口去觀看,看到達官貴人的那種威儀,生起這種羨慕的心。結果這個車馬隊走過之後,華歆又回到屋裡讀書,這時候就見到管寧拿了一把刀,將他們兩個人同坐的那個席子從中間割開,然後跟他說,你不配做我的朋友!
結果後來兩個人真的就分道揚镳。華歆當然他還是很有學問的,很有政治才能,他去投奔曹操,做了曹魏的一個大官,輔佐曹魏。我們都知道,曹操當時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是很不道義的,是奸臣。最後真的就把東漢的王朝給推翻掉了,他自己的兒子當了皇帝。管寧就非常看不起曹操這種行徑,他不認為曹魏這個王朝是合法的,他很有這種高風亮節的精神。所以當時魏文帝多次下诏要召管寧出來做官,管寧都沒有答應,而是隱居遼東這個地方去避難,結果一去就在遼東整整生活了三十七年。
後來回中原家鄉,回來的途中他們要乘船過海,遇到了風暴,結果這個船隊大部分的船都沉沒了,只有管寧這個船雖然是非常危險,但是管寧仍然從容不迫,這是什麼?心地光明磊落。結果後來奇跡發生了,這艘船竟然沒有翻,而且在夜幕中還發現了亮光,給船只指引方向。他們後來就飄到一個荒島上,最後轉危為安,得救了。人們當時發現,島上沒有居民,哪來的火?有這個燈火亮光,怎麼可能?這是奇跡,大家都說這是管寧積善積德的感召。
後來管寧回到中原,魏文帝的兒子魏明帝又多次的來徵召他做官。當時華歆,這是他過去的學友,因為也是很佩服管寧,所以也是多次推薦,甚至說要把自己這個太尉的官位讓給管寧,請他出來。可是管寧還是一律推辭,至死都沒有答應出來做官。這是管寧的聖賢風范、高風亮節,比起華歆來講,當然要高出太多。所以讀書志在聖賢,管寧能夠真正成為一代賢人。而華歆雖然也是很有學識,可是在歷史上,後人評價也就不能把他列入聖賢之列。所以這個“狎昵惡少,久必受其累”,說到底還是自己要有堅定的志向,志在高遠,才不會受環境之所動,也自然就不會跟那些惡人感召到一起來了。
|
|
|
|
|
|
上一篇:鐘茂森:頹惰自甘,家道難成
下一篇:悟道法師:《無量壽經》所講的教訓,就是發菩提心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