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轉念即菩提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南北 在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中,如果有人脫離了正常的生活軌道,捨棄大家都認為是必不可少的追求和擁有,甚或干脆捨塵出家,為僧為尼,一般被人們稱作“看破紅塵”。似乎這不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而是消極遁世。但人們的這種認識並不正確。原因是這種認識與判斷事物的依據,是建立在一種唯物質的斗爭哲學上的,所以在面對許多精神方面的問題時,無從解說就妄加評判,以致謬誤層出。 事實上,人們對人生和世界的認識,是可以也應該是千差萬別的。因為每個人若是在自由的環境中生長,由於所受教育、接觸人事、知識累積,特別是人生經歷的各不相同,所以形成各自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就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反之,那便意味著扭曲和強制,是一種病態。 “覺悟”一詞,是人們都熟悉的。追其本源,“覺悟”一詞出自佛教。“佛”便是“覺悟者”的意思。“覺悟”的對立面是“執迷”,是指人們停留在表面的現象之中,而不能看到事物的本質真面目。那麼一個人怎樣才可以透過撲朔迷離的現象而發現人生和世界的本質呢?這需要條件,需要“苦”來作媒,也就是佛教中所說的“緣”。只是,這樣一種覺悟的緣,卻非每個人隨時隨處可得,更不是有了這個“緣”就一定能覺悟,而是要看一個人在造化中的靈性,是否可以適時顯現。如果留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物,就會發現在以下幾種情況下,人是最易“覺悟”的。 一是病痛。一個人生了重病,臥倒在床或住進醫院,死神在身邊低吟徘徊,生命如風中殘燭,平時的種種追求和擁有,都成了過眼雲煙。這時人們最易想開看開,對名利的斤斤計較和對他人的恩恩怨怨,這時大多就可以“放下”了。當然,如魯迅先生臨終時的“一個都不寬恕”,可另當別論。 二是牢獄之災。不管因為什麼,是罪有應得也好,是被冤受屈也罷,人只要關進四面牆壁之中,失卻自由,與世隔阻,你在外面擁有的一切——權位、金錢、美色及各種享樂,就只能在回憶中相見了。我們經常在媒體上看到一些在高牆內“追悔莫及”的人,發誓賭咒若有明天將如何如何好好做人等……。這也算是一種“覺悟”吧,當然,這些人大多是真的貪官污吏。 三是災變。這裡所說的災變,主要是指無情水火及不可預料的天災人禍。我認識一個前些年暴發起來的大款兒。美妻、嬌子、別墅、車子,作為大款標志的東西他都有了。但後來不知為何一場大火,一切都燒掉了,妻兒也喪了命。他自己命是保住了,卻再也無心“奮斗”,而是流浪天涯,最近聽說他在南方一座寺院出了家。 四是直面死亡。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終點是死亡,但真能直面死亡,認識死亡意義的人,並不多。我有一位朋友,是位成了名的詩人。他的職業也不錯,是某政府機關的公務員。兩年前他在火葬場的殡儀館參加一個朋友的葬禮,當他看到一個和他一樣年輕的生命突然就消失了,化為了灰燼,又看到骨灰寄存處那一排排鐵架上帶照片的骨灰盒後,他幾天沒去上班。後來就堅決辭了職,決心做自己真正願做的事情——自由寫作。因為他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無常,不想再浪費下去。 五是失戀。千萬不要小看這種情感災難對人的改變和影響,因為人是感情的動物,所以情傷對靈魂的觸動,可能更深於其他。情傷往往導致人的心死(即絕望),進而對平日無暇思索的東西進行思索和反省,由此醒悟世界萬物的變幻無常,並更深一步認識人生的本質和意義。這方面的例子,舉不勝舉,無論現實生活還是文藝作品中,都俯拾皆是。 以上幾種情況,不過是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容易產生影響的一些特殊因緣而已,並且僅僅是有可能性。這就如人們常知的道理一樣:將相同的溫度同時加之一個雞蛋和一塊石頭,雞蛋可以孵出小雞,而石頭卻不能。這裡就有一個所施對象的本質問題。 在物欲橫流的現實生活中,要保持一份清醒,保持一份對生命本質和意義的認識,委實不易。除了以上列舉的一些特殊因緣外,關鍵是教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所以,能揭示人生真理的正確知識,才是破除人生道路上重重迷霧的燈盞或陽光。
|
|
|
|
|
|
上一篇:圓融而超脫的佛教財富觀
下一篇:鐘茂森:頹惰自甘,家道難成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