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貪愛是苦的原因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釋迦牟尼佛稱貪愛為苦的原因,是產生出具有五欲性質的新有的愛,它取樂於這個或那個。有三種貪愛:欲愛、有愛、無有愛。佛陀解釋,它們以六種方式呈現:(一)顏色愛;(二)聲音愛;(三)香氣愛;(四)味道愛;(五)觸覺愛;(六)法塵愛,這一共變化出十八種愛,什麼是執取與貪愛之間的差別?

巴利聖典解釋:愛是渴愛還未獲得的東西,猶如盜賊在黑暗中伸出其手;取是執取已經獲得的東西,猶如盜賊執取其目標。愛是透過六處渴求所喜歡的東西:透過眼渴求所喜歡的景色、透過耳渴求所喜歡的聲音、透過鼻渴求所喜歡的氣味、透過舌渴求所喜歡的味道、透過身渴求所喜歡的觸覺、透過意渴求所喜歡的受、想、念頭、觀念、記憶、情緒、意願等等。因此,愛是第一種不善因──貪。

五欲愛因享樂之身見而產生,這種見解就是相信滿足我們的感官是至上樂,因為我們認為死時一切都會滅盡。因此,我們樂於家庭、取樂於家庭、取悅於家庭。這也就是現代科學與科技的見解,也是有‘進步與發達’的宗教與教條的原因。‘進步與發達’被說成能夠導向天堂,因為事物都變得‘更容易’及‘更快速’。我們把事情做得更快速,賺更多的錢,也就是說我們有更多獲得欲樂的方法,也有更多的時間享受欲樂。因此我們有越來越多的電具,來幫我們做日常工作,也就是說,我們越來越依賴資源與科技來發出昂貴的電,也就是說我們必須賺越來越多的錢。在熱帶,我們有風扇與空調來克服熱氣,在受到電纜與電線圍繞、有玻璃窗的水泥建築物裡生活與工作的熱氣。

我們吃一大堆快餐與速飲(快速地生產、快速地飲食、快速地消化,因為幾乎沒有營養)。我們以電話(沒有時間寫信)及電郵(上網的時間就是錢,所以沒有時間完整地思考,沒有時間寫完整的句子、完整的字、語法、標點符號等等)達到快速通訊。‘進步與發達’被說成能夠使得生活更加舒適:給老人住的老人院、給病人住的醫院、給死人停放的殡儀館,以便藏起老、病、死這些不美麗的事實;越來越多的香水、化妝品、美發工業及越來越不得體的時裝,以便激起欲念與我慢;無謂且時常下流、使得人心懈怠又膚淺的電視娛樂,沒有教育性的新聞、愚蠢的肥皂劇、無謂的運動、音樂、表演等等;以及電腦游戲、大型戰斗游戲、網絡游戲等等。為了看來進步與現代,我們穿不適合熱帶的衣服,例如人造布料、領帶、長褲與包鞋,或穿不得體的衣服,例如短褲、無袖衣、暴露的襯衫。為了保持對欲樂的瘋狂及煩躁之渴求繼續前進,也就有了越來越強大的廣告工業,以激起我們對這些東西越來越多的渴愛,以便我們買得越來越多,以便被神聖化的國民生產總值能夠增長,以便全體選民有理由再選該政府。

沒有人說一句有關現代生活越來越大的迷惑與痛苦:現代「進展」與壓力及痛苦並進。‘進步與發達’的模范或許是舞廳。那些身為或將會是父母的人,這些人投票,也可是被投票的對象,把那些辛辛苦苦賺來的錢,花在受舞廳到毒品與酒精控制的幾個小時裡,在黑暗、擠滿人、開著閃光燈、被著音樂的舞廳裡無謂地手舞足蹈:有時候那些音樂只是透過電子產生的重擊聲,有些配著刺激欲念與情緒的歌詞。那音樂實在響得珍貴的意根及語根不能運作。這純粹是渴求物質的感受(聲音)與動作(手舞足蹈):渴求比動物世界更黑暗的心之黑暗。迪斯科舞廳、酒吧、迪吧滋生由於過份地渴愛身體觸覺,產生出現代無謂的濫交現象,因而產生了最現代的病──艾滋病。這種不淨的身、語、行作為無可避免地導致自卑、墮落、甚至自恨,則是不必再說的了。這種瘋狂不單只是由身見產生,而且還強化它:政府及其全體選民認為這種所謂的進步與發達是精密與上等的象征。穿沙龍與涼鞋的男孩如此穿著很舒適、得體且便宜,但他還是嫉妒穿著高級服裝的男孩:熱、貴又不得體的牛仔褲;又熱又貴的籃球鞋。高級的還有消磨掉智能的電視機、地獄式的迪斯科舞廳、坐在麥當勞裡吃非常貴的不健康食物。

第二種愛是有愛,這是由呈現為常見的身見產生。由於愛是取的原因,因此有三種有愛:(一)欲(有)愛;(二)色(有)愛;(三)無色(有)愛。欲有愛的身見使得我們認為自己的人生將會永存。它是一種微細的愛,因為如果有人問我們,我們將會抗議:「當然我不認為東西會永存!」然而,由於我們對無常的了解只是概念性的,事實上我們不知不覺地相信我們的青春、健康與壽命是永恆的,相信我們的父母、伴侶、朋友、子女等將會繼續健康地活著等等。我們也認為我們的幸運(或惡運)將會持續,相信我們的慣常生活會持續等等。我們變得怠惰自滿,這肯定會使心變得更弱,而且又怎麼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怎麼知道我們會投生到哪裡。

色有愛的身見使得我們渴愛我們認為是永生的色界梵天生命;無色有愛的身見使得我們渴愛我們認為是永生的無色界生命(在該地完全沒有色法)。然而,雖然在那些界裡的壽命非常的長,最終也會壽盡的一天。到時候怎麼知道我們會投生到哪裡?最後是無有愛,這是由呈現為斷見的身見產生;這也稱為滅愛。這也就是唯物見(也是現代之見),相信我們的身體是我們的自我,也相信身體死亡時,自我也隨之而亡。無論是否相信生死輪回,這種錯見都可以存在。有著不相信生死輪回的無有愛時,我們認為自我在命盡時完全滅盡。有著相信生死輪回的無有愛時,我們認為這一生的自我完全滅盡,而在下一生的自我則是另一個人的,這兩種都是身見。

佛陀向一位名叫迦葉的裸體外道解釋這一點:‘迦葉,『造作者與體驗果報者相同』是指從開始就存在的同一個人。若人說『苦由自己所造』,這就等同常見。然而,迦葉,『造作者是一個人,體驗果報者則是另一人』是指人被感受所困。若人說『苦由另一人所造』,這就等同斷見。」依這種斷見,我們想:「我做什麼又有什麼關系?我的業的善報與惡報將會由另一人去體驗,而不是我!」這種見解並非少有。佛陀也形容執持斷見者的身見,為緣於身怖畏及身厭惡而產生。其中一個由這種見產生的愛的例子是有一些比丘修習觀身不淨的禅修業處時,由於缺乏智慧,他們視身為我,在厭惡其可厭之下,他們產生了自恨而自殺了。自恨在現代社會裡很普遍,這是無德論者受到唯物論與享樂論控制的生活無可避免的結果。

舉例而言,它顯現為廣泛的自卑現象,更糟的是自我毀滅的暴食或厭食行為(欲愛與滅愛相互交替:這兩者都是產生自視身為我)、吸毒酗酒(渴愛心之滅盡)及最終的自殺(認為殺死身體等同殺死自我)。自殺在‘進步與發達’的社會裡很常見。現代社會的其中一個問題就是有許多墮過一次或多次胎的女人。無可避免地,她們產生了自恨,為了克服這一點,她們為自己扭曲了事實。接著,由於好戰的身見,她們不斷強硬地說墮胎並非謀殺,而是一種慈悲的行為。接著,由於現代政府是民主的,顯而易見的事也變成許多現代「課題」之一,需要在國會裡、在媒體等其它論壇上諸多激烈地辯論。當然,最終這種自恨與習慣性的扭曲事實導致令人迷惑又非常明顯的自相矛盾政治見解(有些是產生自妄想狂)與心之擾亂。

佛陀所說的緣起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緣起的法則就是世間的一切事物都依靠種種因而生起。另一種解釋法是世間的事物不會無因地生起;在世間若有一物生起,就必定有個因:無因即無果。再者,沒有任何事物只依靠單獨一個因而生起,也沒有任何事物單獨地生起:永遠都是許多因產生許多果,雖然佛陀在分析時逐一地討論種種因果。且讓我們舉出一個日常的例子:一杯咖啡。我們可以問:「因何有杯咖啡?」「必須有什麼才有杯咖啡?」答案是:「有咖啡粉才有杯咖啡:沒有咖啡粉就沒有咖啡。」但是我們並不能喝咖啡粉,是不是?因此下一個問題是:「咖啡粉因何變成我們所喝的深褐色液體?」透過滾水,咖啡粉變成我們所喝的深褐色液體:沒有滾水就沒有我們所喝的深褐色液體。「因何有滾水?>透過水與熱能而有滾水(例如自來水與煤氣爐的火):沒有水或熱能就沒有滾水。但我們並不能在火裡煮水,是不是?我們需要一個盛水的水壺:透過水、熱能與水壺而有滾水:沒有水或熱能或水壺就沒有滾水。有咖啡粉與滾水便會有咖啡嗎?不,我們必須泡咖啡。要泡咖啡就需要一個杯子:透過滾水、咖啡粉與杯子才會有杯咖啡:沒有滾水或咖啡粉或杯子就沒有咖啡。

只要缺少其中一個就沒有咖啡。但這就是一切嗎?因何有杯子?因何有水壺?因何有自來水?因何有咖啡粉?有咖啡豆與咖啡研磨機才會有咖啡粉:沒有咖啡豆或咖啡研磨機就沒有咖啡粉。而且有咖啡樹才會有咖啡豆:沒有咖啡樹就沒有咖啡豆。而且有咖啡豆、水、土地與陽光才會有咖啡樹:沒有咖啡豆、水、土地或陽光就沒有咖啡樹。而且必須有另一棵咖啡樹才會有咖啡豆,等等。但這只是它的物質方面。因為若要使這一切發生,就必須有個心想要種及保養咖啡樹、采咖啡豆、曬咖啡豆、炒咖啡豆、研磨咖啡豆、包裝咖啡豆等等,也必須有個心想要把咖啡粉與滾水倒進杯子裡。沒有想要做這一切的心就沒有咖啡。我們又為什麼要做這些?那就是因為咖啡的味道:我們貪愛咖啡的味道。因為貪愛才會把滾水、咖啡粉與杯子集合在一起。如果我們從這一杯咖啡回顧至咖啡樹,就可見到人們因為貪愛而造業:沒有貪愛就沒有業。我們可以從一切層面持續不斷地探討,不斷地發現產生種種果的種種因,而那些果又成為新的果的新因等等:世間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4)佛陀解釋:「諸比丘,未來將會有個時候,大海蒸發到干掉、不復存在。……諸比丘,未來將會有個時候,大地燒毀消失、不復存在。然而,我說,(被無明蒙蔽及被渴愛束縛)在生死輪回中來去的眾生的痛苦是沒有止盡的。」

我們因為種種因而在生死輪回中來去。痛苦因為種種因而生起。世間沒有任何事物是毫無原因地發生。然而(除了作為譬喻),討論因何有咖啡是無益的:這並不是佛法。緣起是佛法;佛法就是四聖谛,佛陀解釋第一個聖谛:「這是苦聖谛: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簡而言之,五取蘊就是苦。」以緣起的語言來說:「有生就有苦」或「有五取蘊就有苦」或「沒有生、沒有五取蘊就沒有苦」。第二個聖谛:「這是苦集聖谛:它是造成投生的貪愛……」換句話說:「有貪愛就有苦」或「有生(五取蘊)就有苦」或「沒有貪愛、沒有生、沒有五取蘊就沒有苦」。第三個聖谛:「這是苦滅聖谛:即是此貪愛的息滅無余、捨棄、遣離、解脫、無著。」換句話說:「貪愛滅盡,生(五取蘊)就滅盡,苦也滅盡」或「貪愛不滅盡、生不滅盡、五取蘊不滅盡,苦就不能滅盡」。第四個聖谛:「這是導致苦滅的道聖谛:那就是八聖道分……」換句話說:「透過培育八聖道分就會滅盡貪愛、滅盡生、滅盡五取蘊、滅盡苦」或「不培育八聖道分就不能滅盡貪愛、不能滅盡生、不能滅盡五取蘊、不能滅盡苦」。

因此,了知四聖谛就是了知緣起,也就是了知佛法。佛陀解釋:「見緣起者見法;見法者見緣起。」換句話說:不見緣起即不見法。(10)真正地了知緣起就是證悟涅盤,雖然涅盤本身是無因的:涅盤是唯一超越世間之法。然而了知涅盤的心擁有許許多多的因。且讓我們再看一看菩薩的問答。第一個答案是:(1)「生緣老死。」老死是一生的終結。但要有一生的終結,就必須先開始有個生命:一生的開始就是生。沒有生就沒有生命;沒有生命就沒有老死。接著,菩薩了悟:(2)「有緣生。」(3)「取緣有。」(4)「愛緣取。」聖典解釋這三項(有、取、愛)導致生。我們過去世的有、取、愛產生我們這一生;這一生則將會終於老死。我們今生的有、取、愛將會產生未來世的生、老、死:這一世又一世地不斷發生。沒有有或取或愛,就沒有生;沒有生就沒有老死。菩薩的第五個問題是:「因何有愛?是什麼產生愛?」他接著了悟:「因受而有愛;受是愛的原因。」換句話說:沒有受就沒有愛。佛陀解釋:「諸比丘,有這三種受。是哪三種?樂受、苦受與不苦不樂受。」(不苦不樂受也稱為捨受。)受就是感受到撞擊根門的目標:感受到撞擊眼睛的色塵、撞擊耳朵的聲塵、撞擊鼻子的香塵、撞擊舌頭的味塵、撞擊身體的觸塵、撞擊心的法塵。六根門都能產生三種受,所以一共有十八種受。

這也是非常直接的。色塵撞擊眼睛而產生了受。舉例而言,黎明與黃昏柔和的色彩撞擊眼睛而產生了樂受。(我們認為黎明與黃昏很浪漫,攝影師時常在這種時候拍照。)樹木與草的自然顏色撞擊眼睛時也是如此。(人們喜歡在他們稱為「大自然」的環境裡散步;「大自然」的照片也很流行。)然而,當中午烈日的強光撞擊眼睛則產生苦受。(我們戴太陽眼鏡,攝影師永遠都不會在中午拍浪漫的照片。)電視機的強光撞擊眼睛時(看電視太久會頭痛。),或色彩鮮艷的服飾撞擊眼睛時也是如此。(我們認為它們不端莊。)為什麼會如此?

「因何有受?是什麼產生受?」他接著了悟:「因觸而有受;觸是受的原因。」換句話說:沒有觸就沒有受。佛陀解釋: 1. 緣於眼與色塵,眼識生起:這三者之集合是觸;2. 緣於耳與聲塵,耳識生起:這三者之集合是觸;3. 緣於鼻與香塵,鼻識生起:這三者之集合是觸;4. 緣於舌與味塵,舌識生起:這三者之集合是觸;5. 緣於身與觸塵,身識生起:這三者之集合是觸;6. 緣於意與法塵,意識生起:這三者之集合是觸。正如之前所討論的,受只是感受撞擊根門的目標而無他。透過五個色法根門即可了知它們各自的境色目標,而了知的過程本身是生起各自的心識。反之,透過非色法的根門(意根門)則可了知那五種境色目標及其它一切目標(法):想象、思想、意見、記憶、情緒、意願等等,甚至(出世間的)涅盤,因為涅盤可以被心了知。

因此,佛陀解釋:「有六種觸: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與意觸。」這也是非常直接的。在咖啡粉、滾水與杯子這三項集合時,就有了一杯咖啡。同樣地,在眼、色塵與眼識集合時,就有眼觸。菩薩已經了解受產生愛,以及觸產生受。接著菩薩要知道產生觸的這三項因素各自的原因。因此,他的第七個問題是:「因何有觸?是什麼產生觸?」他接著了知:「因六處而有觸;六處產生觸。」換句話說:沒有六處就沒有觸。

佛陀解釋六處 :「諸比丘,什麼是六處?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與意處。」

事實上,六處每一項都有一對:六內處及與它們相應對的六外處。佛陀解釋六內處:「它們是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與意處。」佛陀也解釋相應對的六外處:「它們是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與法處。」因此,每一對內外處組成產生觸的三個因素的其中兩個。這也是非常直接的。每一個內處有一個相應對的外處:1. 眼處與色處。2. 耳處與聲處。3. 鼻處與香處。4. 舌處與味處。5. 身處與觸處。6. 意處與法處──五所緣及其它一切所緣。

首五種(色)處接受五種境色;第六處則緣取這五種境色及其它一切所緣。怎樣呢?菩薩的第八個問題是:「因何有六處?是什麼產生六處?」
他接著了知:「因名色而有六處;名色產生六處。」換句話說:沒有名色就沒有六處。佛陀解釋名色:「諸比丘,什麼是名色?受、想、思、觸與作意是名。四大元素與四大元素所造之色是色。」佛陀解釋四大元素:「諸比丘,有四界。是哪四種?地界、水界、火界)與風界。」佛陀接著分析它們:「諸比丘,什麼是地界?地界可以是內在或外在。什麼是內在的地界?任何內在的、屬於自己的、堅固的、堅固化的及被執取的,我們明白地界是指物質的堅硬性(硬或軟);物質就是我們與別人的身體,以及其它物質:衣服、香蕉、冰淇淋、椅子、道路等的軟或硬。地界是其它一切界的基礎,也是唯物論與貪欲的基礎。

現代人對身體及物質財產的崇拜是以地界為基礎。舉化妝品、理發與時裝為例,這些都是以身體的可見地界為目標。唯物論者也喜歡東西大又多。對於唯物論者,大皮鞋、摩天大樓、大房車及許多物質財產是壯觀且重要的。然而,不可見的地界卻不受到珍惜:許多人見到身體內部就會感到作嘔,而且在見到我們時常帶著走、有時放在廁所裡的地界時就會感到生氣。佛陀接著說:諸比丘,什麼是水界?…任何內在的、屬於自己的水,水水且被執取的,那就是:1. 膽汁 2. 痰  3. 膿  4. 血 5. 汗 6. 脂肪  7. 淚 8. 脂膏

9. 唾 10.涕 11.關節滑液 12.尿 …水界確保東西順利地進行,沒有水我們就會死亡。但是我們時常對自己身體的液體感到羞恥:我們時常透過吐掉它們、以紙巾擦掉它們等等來去除它們。尿失禁的人時常因為如此想而痛苦:「我褲子上濕的那一片是我!」我們也埋怨外在的水界,例如雨(除非我們是農夫),雖然我們喜歡看河及喜歡游泳:在水裡我們感到很自在。

佛陀接著說:諸比丘,什麼是火界?…任何內在的、屬於自己的火,熾熱且被執取的,那就是:透過它所食、所飲、所吃與所嘗的完全被消化…火界就是溫度:熱與冷。太陽的熱能是生命不可缺少的(沒有熱能色法就不能再生),但當它太熱時,我們渴望冰涼的飲品或風扇等等。熱的食物比較容易消化,但是我們也會因為味道而執著熱的食物。飯菜必須是熱的:如果只是微溫,我們就會感到不快,而把它加熱。反之,可口可樂則必須是冷的佛陀接著說:諸比丘,什麼是風界?…任何內在的、屬於自己的風,吹動且被執取的,那就是:上升風、下降風、腹內風、腸內風、於肢體內循環之風、入息與出息…風界是移動不可缺少的因素。移動身體的風界就像吹動樹葉的風。人們極度推崇身體的速度:小孩子們喜歡四處跑;運動員則沉醉其中;跑車的價錢通常都比大房車來得高。我們的身體裡一直都有風,例如消化產生的風。在某些社會裡,人們很執著風界,他們及所有的人都對從口及下方出來的氣感到非常尴尬。

四大元素存在於一切東西:舉例而言,只要冰淇淋的火界是冷,地界就是最為顯著;即使如此,冰淇淋是濕的,而且我們能夠見到冰淇淋裡的氣泡。除了這四大元素,佛陀說也有四大元素所造的色法,例如顏色、聲音、氣味、味道、性根與空界。舉例而言,聲音是一個地界與另一個地界相撞而產生的:如果你以手掌的地界撞擊地面的地界,就會產生聲音。同樣地,從我們口中出來的聲音會根據我們如何以舌頭、牙齒與嘴唇或喉嚨的地界阻礙空氣的地界而變異。性根則是某人的身體、聲音與動作等等透過它而讓我們知道:「這是男的」或「這是女的」。

物體是由許多微小粒子組成。透過正確的禅修,我們能夠見到它們;再進一步修禅之下,我們能夠透視它們而知見究竟色法。由於所謂的現代科學完全依賴科技及色法的根門(眼根門等等,而不是心眼),所以無法見到微小粒子,也無法透視它們以知見究竟色法。然而,透過正確的禅修,我們能夠見到究竟色法,知見色法只是四界及一些所造色而無他。這些有關色法的基本常識是一切古代科學所熟知的,然而所謂的現代科學則對它一無所知,這是因為盲目與邪見(身見)的緣故。因此,現代科學(包括醫學)認為四界是古代的天真信仰,而本身則從誤信物質(乃至整個世界)是由非常多可分開的個別成分組成這一個方向去發展。再次,這是唯物論捨質取量的見解。

 

上一篇:好奇心可以增強人際關系
下一篇:吃完這些藥千萬別曬太陽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