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行 摘自《意林》
因為缺乏獨處的能力,人們會變得越來越貧乏。我們無法供給自己足夠的滋養,也就不會有什麼可以給予別人。我們應該每天安排一點時間跟自己相處,這樣更容易去修習滋養和深入觀察自己。
獨處
《勝妙獨處經》中說,獨處不等於沒有人在周圍,而是指我們安住於此時此地,完全覺知當下發生的一切。以正念去覺知心中每一個感受、每一個想法,還有周圍發生的事情。理想的獨處修習是:不被困於過去,不迷失於未來或是他人,安住於當下,身心合一,覺知此刻所發生的一切。
就算身居鬧市,也不會被外境拉走,我們還是自己。盡管在集體討論中有情緒升起,我們還是自己,仍然安住於心中安全與穩固的島嶼。這些,大家都可以做到。
獨處不代表你要跟別人斷絕關系,反而是由於你有能力獨處,才能真正跟世界融合。感覺到與外界的聯系,是因為我是獨立的我,就這樣簡單。要真正地跟世界聯結,首先你要回歸自己,跟自己聯結。我們在坐禅、步行、進餐、跟別人一起工作的同時,也時刻安住在自己心中的島嶼。
寂靜
寂靜來自於內心,是不能向外求的。如果我們真的寧靜,那無論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可以享受寂靜。寂靜並不只是止語或輕聲干活,寂靜是指我們的內心不被打擾,沒有內在的對話。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寂靜當中,四周都很安靜,但我們的頭腦卻不斷地說話,這就不是寂靜了。
修習不是要在我們的生活以外創造寂靜,而是去培養內在的寂靜。跟同修或家人一起進餐,也是享受寂靜的機會。當我們的內心寧靜,覺知就能滲透到我們心靈的土壤。
深深地呼吸,享受靜止與清新,就算有人在你身旁一起走也保持沉默,他也需要你的支持來修習止語。你可以獨自留在戶外跟樹木與繁星相處一會兒,然後才回到室內,上衛生間,換衣服,就寢。
悠閒日
許多人的日程都排得太滿,甚至連小孩也一樣。我們相信忙碌的生活會帶來滿足感,但事實卻是相反,不間斷的繁忙恰恰是導致壓力和抑郁的原因之一。
悠閒日是沒有日程安排的一天,我們讓這一天自然地進行,不受時間限制。我們可以獨自,或者跟朋友一起去散步,或去樹林裡靜坐。也許我們想輕輕松松地看看書,或者寫信給親人朋友。
什麼都不做,開始會很困難,你以為什麼都不做是在浪費時間,但事實並非如此。如果你懂得生活和平、安穩的藝術,那樣無論你做什麼,都擁有厚實的基礎。存在是行動的基礎,生命的質量決定行動的質量。但行動必須建立在平靜的基礎上。我們常說:“不要光坐在那裡,找點事情做。”但現在要反過來說:“不要光在做事,坐下來吧。”這樣,我們的生活才能充滿祥和、理解與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