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濟群法師:欲望並非都是壞事不必視為洪水猛獸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教認為欲望有三性之分,也就是說,欲望包括了善、惡、無記三種。

我們發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種利己利人的欲望是善法欲。雖然發願是理性的,由意志構成,但也需要欲望的推動。有了明確的願望後,我們的行為就有了針對性,我們要離苦得樂,要了脫生死,要成佛作菩薩去度化有情,這些欲望就是菩提心,就是成佛的資糧!第三思潮的代表人物馬斯洛提出了“自我實現”學說,所謂自我實現就是欲望的最高實現。當人基本的生存欲望滿足後,應當有更崇高的精神追求,進而造福於社會、造福於人類,這也是屬於善的欲望。

也有的人為了滿足一己私利不擇手段,無視他人乃至社會的利益,這樣的欲望就屬於惡的范疇。戰爭就是由欲望的極端擴張而引起,為了侵占更多的土地,為了侵占更多的資源,國與國之間戰火不熄,使得生靈塗炭,人民流離失所。

所謂無記,是指非善非惡的欲望,如渴了想喝水,困了想睡覺,包括在家信徒正當的家庭生活,都屬於無記之列。

由此可見,欲望並非都是壞事,也無須視如洪水猛獸,關鍵是如何通過正常的渠道,合理的方法去實現自己的欲望。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佛陀在《善生經》中,就為在家眾開示了賺錢及合理支配財富的方法,鼓勵在家眾通過正當謀生技能去獲取財富。

佛教對欲望所持的態度是什麼呢?同樣是遵循中道法門。

佛陀不主張偏離中道的禁欲。他通過六年苦行,體會到一味禁欲對修道並無意義。盲目的自苦,既沒有理論根據,也沒有實際作用,就好比砂中搾油,不會有任何結果。

但佛陀也反對放縱欲望生活。他在經典中時時提醒我們要“少欲知足”,要我們奉行簡樸的生活原則。因為欲望是煩惱的根源,而煩惱能遮蔽我們的佛性和智慧。唯有降低了物欲的需求,才能精勤於道業的修持。

一、少欲知足是幸福人生的保障

欲望是無限的,而現實卻難以滿足人類的所有欲望。面對有限的資源,競爭、對抗和沖突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每個人都自私自利,為了獲得多於其他人的利益而互相攻擊,就會使世界危機四伏。如果能夠將我們的欲望有所收斂,那麼,因欲望而導致的沖突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實,人類維生所需要的物質條件並不多,如果生活得簡樸些,就可以有更多的閒暇享受人生,而不必為欲望的滿足操勞一生。屬於生活必需之外的奢侈品,固然為我們提供了方便和享樂,但若是耗費一生光陰為其服務,反而成了一種奴役。兩千年前,哲學家蘇格拉底就曾面對繁華的集市發出驚歎:“這市場有多少我不需要的東西呵!”

而今天,隨著人類欲望的不斷升級,整個社會都陷入了物欲橫流的泥淖中。生產力的發展,不但沒有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輕松,相反,工作節奏越來越快,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繁忙的工作幾乎使人類的承受能力達到極限,甚至沒有時間靜下心來想一想:究竟為什麼如此奔忙?我們所付出的努力,也許僅僅換來了一些本可以不需要的東西。

所幸的是,已經有更多的人意識到盲目追求欲望所帶來的弊病。在西方社會,人們也已開始摒棄豪華的生活方式,簡樸正逐漸成為最新的時尚潮流。因為簡樸的生活無需太多的時間和勞動就可以獲得,從而使人們從激烈的生存競爭中解放出來,呼吸到更自由的空氣,體味到更從容的人生。

二、少欲知足是保護環境的手段

少欲知足還具有保護自然的意義。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向自然盲目地索取,大量森林和耕地遭到破壞,使得水土流失,天災人禍頻頻發生。所以,當今的有識之士都在為環保而積極呼吁,因為保護地球就是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這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就我們最基本的衣食住行而言,過高的物質要求,也在不知不覺中破壞著地球環境。

其中,人類的飲食方式所造成的污染就是不容忽視的。據有關資料統計,在美國,每生產一磅肉類,需要使用二千五百加侖的水,相當於一個家庭一個月的用水量;而肉食者所需的生活用水,達素食者的十二倍之多。由飼養家禽而產生的排洩物及廢水,對水資源的消耗和污染,更是後患無窮。

而我們對服裝的需求,也不再是單純地為了御寒。裘皮時裝的流行,直接威脅到各種珍稀野生動物的生存,使大量動物因為美麗的皮毛而遭到殘酷捕殺,嚴重影響了自然界的和諧和生態的平衡。

我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更在日益提高,即使在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房產的開發也同樣毫無節制。尤其是近年,不僅城市在向農村擴張,就是在鄉村,住宅也在日復一日地侵占著可憐的耕地面積。

而交通工具的普及,使汽車逐漸成為人們代步的首選。汽車在為我們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時,也成了城市空氣污染的罪魁,並由此帶來世界范圍內的能源危機。

破壞環境和掠奪資源是向未來的透支,所以,少欲知足的生活對環保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少欲知足是修行解脫的途徑

對於解脫道的修行來說,少欲知足更是必須遵循的生活准則。

欲望被無明滋養著,無休止地追逐著新的境界,使我們的心被它左右而不得自在。欲望越多,由此而來的煩惱也就越多。如果我們不能有效地克服貪欲,它就會成為我們修行道路上的巨大障礙。因為欲望會燒毀我們的理智,燒毀我們的道德,使人生失去正確的方向。

“戒為無上菩提本”,而戒律所規定的,正是儉樸的生活原則。如果欲望減少,我們的執著就會相應減少。正是由於執著,使我們的內心失去了獨立,迷失在對外境的攀援中,關心的都是生命以外的東西。只有認識到欲望帶來的過患,才不會有追名逐利帶來的煩惱,內心才能趨於純淨和安祥。也只有這樣,眾生原有的佛性、智慧光明才能得以顯現,所謂心淨則國土淨。

 

上一篇:淨空法師法語:怎樣正確理解“好事不如無事”?
下一篇:聖嚴法師:因果應當通看三世不可拘泥當下一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