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淨土法門法師《2014淨土大經科注》第151集 2014年12月24日 講於 香港
中國古聖先賢老祖宗教我們什麼?教我們“五倫”、“五常”、“四維”、“八德”。
“五倫”是“道”,所謂的“道”就是自性本有的,不是從外來的,“法爾如是”,自然而然,不是人建立的,不是人發明創造的,不是,本來就是,“五倫”是一體,是自性所生所現。
我們一般人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覺,把這樁做人最重要的根本給忘掉了。我們所想的、所說的、所做的,跟倫常道德是相違背的。“父子有親”,這沒有相信,這個“親”是人倫道德的根。“親”是什麼?親愛。現在人不相信,古人相信,為什麼?他看到了,就在面前;我也看到了,我還教了不少同學,你們好好留意,你去看,是真的不是假的。在哪裡看?在父子裡面看、母子裡頭看。
你看母親生了兒子,在什麼時候看?這個兒子還沒有到一百天,他全身所顯示的天真(“天”是天然,不是造作的,自然表現出來的),你觀察他的眼神、他的動作,非常可愛!他呈現在他父母面前,他並不認識他的父母,一百天還不認生,換句話說,他沒有被染污,完全是天真的表現,好。父母對他的愛、對他的關懷照顧,你在這裡看到親愛,從父母身上看到,從嬰兒身上看到了。
我相信千萬年前我們老祖宗看出來了,好,太好了!怎樣叫這種“親愛”永遠保存下去,保持而不要丟掉?小時候愛父母,長大了不愛了,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所以老祖宗就想到如何能將這個“親愛”保持到永久,保持到一生都不會改變,這個是什麼?這個念頭就是教育。從哪裡來的?教育就從這來的。希望把“五倫”這個大道,能保持下去,要靠教育。
中國老祖宗發明了教育,從這來的。因為他知道,從他經驗當中他看出了,看到的“性相近,習相遠”,他看到了。本性是一樣的,叫相近。人人都經歷過這個階段,這個階段天真完全顯露出來,多麼的可愛,多麼可敬,多麼值得人們的尊重。所以性是一樣的。習慣,會把人跟自性的本性,這個距離愈來愈拉遠了。
所以《三字經》下面一句話,“苟不教,性乃遷”。如果你要不好好的教他,“天性”漸漸被蒙蔽了,“習性”漸漸形成了,變成喧賓奪主,以後“習性”當家麻煩可就大了。
“習性”是不仁、不義,現在社會無禮、無智、無信,這五德,五德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從真心流露出來的,這五種大用、作用。蒙蔽之後就變成相反的,就是沒有“仁”,“仁”是仁愛。自私自利,只有利害關系,沒有親愛的關系,這個變化多大。不講禮,那就造惡業,沒有智慧。愚癡,沒有信用,存心欺騙一切眾生,連父母都欺騙,兒女欺騙父母。
所以教育重要,佛教人不修善不修惡,為什麼?善惡造成了六道輪回,你修善,造三善道的業;你行惡,你造三惡道的業,這就是六道輪回。
“菩薩業”是什麼?“菩薩業”是淨業,清淨的,不落在善、惡兩邊。所以菩薩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而不把一切善放在心上,這叫“淨業”。放在心上,心就被染污了,清淨心裡頭沒有善惡,這個要知道。平等心裡頭沒有覺迷,染淨、善惡都不放在心上,這個業就變成菩薩業了。
菩薩業具體說來,我們講的五個科目,五個科目就是菩薩業。“淨業三福”,要做,非常認真的做,為什麼?供養一切眾生,就佛陀而言稱“教化”,就菩薩而言說為“供養”。為什麼?佛是師道,佛是老師;菩薩是同學,同學就要客氣很多了。所以同學用“供養”,佛陀是“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