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平常心是一種超越之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麻天祥

  平常心還是一種超越“我”與“無我”,“知”與“不知”的超越之心。
  佛說“無我”,惠能也說“本來無一物”,但更強調“本心”、“自心”,這就變成了有“我”。這樣看起來似乎有些矛盾,但實際上恰恰是禅的高度理性的辯證思維,是禅的大智慧,是超越“我”與“無我”的平常心。禅既主張無我,也告誡人們不能沒有“我”,不能執著於其中任何一邊,就是“不落兩邊”。通俗地說就是破斥假我,實現真我;不要執著個人這個小我,而要把自己融入整個社會,整個自然,整個人類存在的這個“大我”。胡適也說過:我的宗教是社會的不朽,即大我的不朽。下面的故事可以助我們形象地理解平常心的超越精神。
  一個差役押解一個小和尚到服刑的地方,寒冬臘月,一整天的徒步行走,饑渴難忍。這時日薄西山,差役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客店住了下來,此時天已經黑了。和尚戴著枷鎖,為了感謝差役一路上忍饑挨凍,陪著自己吃苦,便掏出了自己的銀兩買酒,勸差役多喝幾杯暖暖身子,好好休息,明天繼續趕路。差役酒酣耳熱,在興頭上便解開了和尚的枷鎖。和尚一杯又一杯地把酒灌進了差役的肚子,不久欄醉如泥,進入夢鄉。和尚解開枷鎖,給差役戴上,又惡作劇趁機剃光了差役的頭發,然後在昏暗的夜色中逃之夭夭。第二天,差役酒醒,不見和尚,失職的驚恐讓他頓時汗出如漿,驚慌失措中他找遍了屋子,也沒發現和尚,低頭卻看見自己戴著枷鎖。慌亂中的他口千舌燥,抓耳撓腮,竟然抓到了一個光頭,一時間恍然大悟:“哦,和尚原來沒跑,還在這裡!”可是又一想:我又在哪裡?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是,生活中人們常常會失去自我,失去正確的生活方向。據說順治皇帝也有詩說:“生我之前誰是我?生我之後我是誰?”西方的哲人也經常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到底是誰?我在哪裡?我的生存價值到底是什麼?我的生存意義又是什麼,都在告誡人們不能失去自我。禅的平常心就是要超越我與無我,在自心裡消除假我,實現真我。這正是《壇經》說的“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的意思。
  過去我用自行車代步,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鳥槍換炮了,汽車成了代步的工具。方便是方便了,但是車禍也多了起來。台灣有一位禅師曾說過這樣一件事,一個老太太的兒子出了車禍,老太太曾經向他抱怨說:“我經常燒香拜佛,拜觀音菩薩,祈求保佑我的家庭和我的兒子,可是我兒子前幾天反而出了車禍,我求佛拜菩薩如此虔誠,為什麼卻沒有得到好報呢,”禅師聽了後非常幽默地回答:“你兒子跑得太快了,菩薩都攆不上。”這不只是一個幽默,而是傳播智慧的禅法。它告訴人們一個極為簡單的道理——求人不如求己。然而,確實有太多的人像那個愛子心切的母親一樣,總把自己的命運、自家的興衰榮辱寄托在他人的手裡,或者寄托在超現實的神的手裡。事實上,從來就沒有救世主,只有自己救自己。百丈懷海,童年時曾隨母親到寺院觀瞻,當他看見佛像時,便問母親是何物,他母親說:“這是佛。”懷海說:“長的樣子像人,和我沒什麼兩樣,以後我也可以做佛。”正因為每個人心中都具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所以要返歸自性,向內用功。可惜更多的人卻是“貪看天上月,反失掌上珠”,看不見自己其實就是一個寶藏,一切具足,而盲目的向外用功,失去了自我。傳說釋迦牟尼出生後,前行七步,舉步生蓮,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地下,唯我獨尊。”這就說明世上無所謂凡、聖,也無所謂難、易,眾生平等,只要超越小我,破除假我,以博大的胸懷兼包並容、自強不息、勇猛精進,以“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精神,求人不如求己的處世原則,就能夠實現自我,能夠所向披靡。
  禅宗還有這樣一則公案令人回味無窮。有僧人請教興善惟寬彈師“道在何處”。禅師答道:“道就在目前。”僧又問:”我為什麼看不到呢?”興善說:“因為你心中有我的執著,所以看不見。”也就是說,只要“有我”就是障礙,你就看不見道,必須消除“我”,消除“我見”,才能認識事物的真相。這時,僧人又問:“我有‘我’的執著,所以看不見,那你能看見嗎?”興善說:“有你有我,輾轉不見。”這就是說,既然在你的眼中還是有“你”、“我”的分別,那“道”還是看不見的。僧人又問:“那麼,如果無我無你,能看見嗚?”興善回答:“既然無你無我,那又是誰在要求見‘道’呢?”興善惟寬禅師就是這樣巧妙地引導僧人理解“無我”與“有我”關系,體會“大道就在眼前,就在你心中”。只有破除你我的分別,才能與道合一。顯然,道是超越你我的,如果無你無我,那有誰在求見大道呢?
  平常心也是超越“知”與“不知”的。這是大家很感興趣的一個問題。禅宗認為,“知是妄覺,不知是麻木”。一旦有追求,就和平常心相違背。即使自認為得道了,也只能是妄覺;而平常心本來就是你自性具有的自然之心,倘若不知,那更是麻木。道就是一種平常心,一種本色的自然之心,是超越知與不知的大智慧。只能靠體悟,悟後自會有一種豁然開朗,心淨月明,天朗氣清的解脫和自在。上述超越我與無我,知與不知,都很難用語言表述,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就是這個意思。所以,禅又強調“道斷語言”、“說似一物即不中”。日本的西田幾多郎有詩曰:“碧山碧水何有我,蓋天蓋地是無心。”或許把握了禅的超越精神——只有無我中有我,無知中有知,才有涵蓋天地的智慧。
  禅宗的智譬在於生活中每時每刻的感悟。無論它的理論多麼深奧,思維方式多麼玄冥難解,它都是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禅不是戰場上的金戈鐵馬、硝煙彌漫;也不是情場上的愛恨情仇、悲歡離合;更不是利祿場上機關算盡、縱橫捭阖、生死予奪,而是同我們曰常生活中的柴米油鹽、言談舉止、行住坐臥休戚相關的人生智慧。禅是我們人生的一種指導——要有一顆超越自我的平常心,這樣的人生才會純真與歡樂。
                                
摘自《河北佛教》2012年第3期


 

上一篇:淨空法師: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第111集)
下一篇:宗性法師:觀受是苦,遠離悲觀和失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