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法師:好,我們現在開始。
學生:尊敬的師父上人,慚愧弟子蔡禮旭本次向師父以及諸位老師大德匯報的題目是:「孝是中華文化根——祭祖與孝親」
報本反始,不忘其初。
冬至是中國傳統節日,是中國人每年最重要的祭祀祖先的日子之一。而我們成長過程可能都曾有誤區,覺得好像老祖宗的東西過時了,甚至覺得祭祖是不是有迷信色彩。回想自己在中學時代,都還比較崇洋媚外,書桌前貼的還是西方動作影星的照片。我也非常感恩祖宗保佑,讓我遇到老祖宗的教誨,能把這些錯誤觀念轉過來。
其實,祭祖的深義,就是讓人飲水思源,不忘自己的根本。中國自古被稱為「禮義之邦」,《大戴禮》告訴我們,禮有三個根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天地是所有生命生長的根本;「先祖者,類之本也」,先祖是人類的根本、源頭;「君師者,治之本也」,一國的國君和老師,是這個國家能不能安定的根本。看到《大戴禮記》所談的禮的三個根本,我們就了解這麼多地區拜「天地君親師」,都是有經典依據的。確實如經文講的,沒有天地,萬物怎麼生長?沒有先祖,怎麼會有我們?飲水思源,水有源,樹有根,先祖是我們的根本。再來,沒有領導者主政治,沒有老師主教育,整個社會怎麼可以安定?所以從祭禮就可以看到,中國人,中華民族的人格當中,就是「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個知恩報恩的心就從不忘天地君親師的恩德中啟發出來。
祭祖真正的意義:承傳中華文化。
可能我們對幾千年來先祖的恩德,以及中華文化的寶貴,沒有太深的體會。真的,我們最要感謝的是我們中華民族萬姓祖先。我們讀書時,讀過有個詞叫「四大文明古國」,有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還有我們中國。而其他的民族,文明血脈出現斷層,都沒落了,可我們這個民族的文明綿延了五千年都沒斷,而且現在還是大一統的國家,這在全世界是除此一家,別無分號。
人世間任何一件事都不是偶然,有因必有果,果又會變成因。《易經》把天地間非常重要的真理告訴我們,「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我們的祖先,三皇五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全都是聖人,近五千年來歷代祖先他們自己履行仁義道德,教育後代也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種教育一直到清朝末年都沒有改變。全世界找不到像中國人這樣的族群,既從倫理道德起家,又能重視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所以中華文明源遠流長,這不是偶然,這是我們祖先的聖德在庇蔭著我們,祖先的智慧在引領著我們。
我們今天可以學到中華傳統文化是結果,原因是我們祖先有這麼好的文明傳下來。我們現在學是結果,又將變成一個因:我們學得好,可以再傳五千年;我們不學,那中華文化就斷在我們手上,我們就對不起祖先,也對不起後代子孫。所以慎終追遠、承先啟後、繼往開來,應該是我們的本分。
中華文化牽動世界和平。
我們要了解,中華文化的弘揚,其實是維系著整個世界的安定。我們也看到這個世界,在這一百多年來,功利主義橫行,呈現許多錯綜復雜的問題。英國大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博士在全世界非常有權威,他曾講到,「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這是高度推舉我們中華文化儒釋道的教育。湯恩比博士這句話講得很重,所謂「唯有」,就是說唯一只能靠中華文化來救世了。
而這句話也告訴我們,中華民族的兒女在這個大時代,應該肩負起救世界的責任。人生短短幾十年,不能白來世界一遭,應該「留取丹心照汗青」,要對家族、對社會國家民族以至世界有所貢獻,這樣的人生才充實,才有意義。
承傳文化,從根救起。
現在社會動亂,我們要找最重要的、真正能治病的,那就是尋根、尋找中華文化的根,從根救起才真正能救社會。
我們中華文化是以儒道釋三家為主流,三家的教誨,「理同出於一原,道並行而不悖」,其根源都是孝親尊師,教學的方法雖有不同,但都可以相互配合。儒家的根是《弟子規》,道家的根是《太上感應篇》,佛家的根是《佛說十善業道經》。整個中華文化用一個字代表,就是「孝」字,孝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孝順父母,以至於把下一代教好,家道得以承傳,才對得起祖先、對得起父母,是孝的延續。
我們學習中華傳統文化,首先心態要正確。《弟子規》講,「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所以我們學習的態度是學儒、學道、學佛,不是搞學術,不是搞儒學、佛學、道學。我們共同發願利益家庭乃至天下,萬丈高樓平地起,第一步就從根本開始做,從孝道開始做,《弟子規》的「入則孝」,就教我們孝道怎麼落實。
回想父母恩。
第一是「養育、教育恩」。我們的身體來自父母,父母還有養育、教育之恩,所以人不孝父母,那就沒有做人的根本了。就像母親「懷胎守護」的辛勞,很多女性會害喜,在不舒服的情況下,還要勉強把食物吃下去,都是念念為孩子著想。其實整個天地,上天的安排非常微妙,好像有一個循環,讓人能夠這一生不留下遺憾,能把父母的恩德回報圓滿。我們因有父母的養育、教育而成長,我們什麼時候來回報父母這個恩德?父母上了年紀,我們攙扶著父母行走,就好像我們小時候學走路,無數次的跌倒都是父母的扶持跟鼓勵。所以,做什麼事最讓自己的良心很安?就是孝順父母。照顧老人吃飯,因為老人有時飯菜不小心掉下去。我們小時候,父母喂我們吃飯、教我們吃飯,也是花了無數的心血,從來沒有對我們一點嫌棄的。父母老了,我們在這些生活中都能非常細膩的去體恤,絕沒有一絲一毫的嫌棄。這不就是讓我們在這一生能回報所有成長過程中,父母點點滴滴的辛勞?我想,這是上天給為人子女者最大的一個禮物,所以,能孝順父母的人是最有福氣的人。其實人最大的福氣就是心安理得,俯仰無愧。
第二是「臨產受苦恩」。生產是相當痛的,我曾經聽過比喻,陣痛的時候非常難受,好比拿著一支鋼刀,每隔十五分鐘在手上劃一痕。再來,「生子忘憂恩」,這麼大的痛苦,當孩子生出來,第一個念頭就是,孩子健不健康?完全把自己的痛苦放下,念念想著孩子的安危。接著,「哺乳養育恩」,孩子生下來,前三年都在母親懷抱中,沒有生活能力。我們三歲前,可能喝掉幾百公斤母親的乳汁,那等於是母親的血,她身上的營養。所以為什麼女人的骨頭比較黑、比較輕?就是養育子女過程中耗損掉的。還有「咽苦吐甘恩」,母親自己吃粗劣的食物,都把最好的飲食留給我們。「推干就濕恩」,孩子半夜尿床,都把干的地方讓給孩子睡,自己睡濕的地方。其實我們的父母都是這樣,好的都留給我們,辛勞都自己承受。「洗濯不淨恩」,我們成長過程,大小便都是父母收拾。我印象很深,曾經有位母親,她孩子才幾個月大,她說她覺得孩子的大便一點都不臭。我那時聽,因為這個母親講得非常誠懇、非常認真,我馬上可以體會到她的心情。她說,孩子大便下來,她的心思都是放在大便的顏色、形狀好不好。連最髒的東西,都沒有一絲毫的嫌棄,念念都是孩子的健康。
兒女長大後,「遠行憶念恩」,子行千裡母擔憂。所以出門在外要多報平安,而且要讓父母了解我們的情況,讓他們放心。在外絕不能跟人家有摩擦,假如有,可能父母天天在擔心。還有「深加體恤恩」,很多事情父母都體恤備至。甚至有時候父母為我們想,我們還誤會。很多父母在孩子二十多年甚至更久的歲月中,體恤被誤解的時候,父母還是默默的承受。其實父母任何存心都是為了孩子,我們不該去忤逆,也不該否定拒絕父母的好意,哪怕他們的建議不一定好,都要先認同父母的苦心。
總之,父母恩德「昊天罔極」,想報恩都來不及,怎麼忍心再讓父母難過、操心?所以我們心不能再粗了,靜下來。人一靜下來,可能很多成長過程中忽略的東西,都會突然浮現起來。我記得,我當年辭掉學校工作去學中華文化,第二年准備重新考試當老師。結果成績還可以,但是都沒上。剛好當時有到大陸推展中華文化的機會,我父親就講,「你去看一看,假如不適合,趕緊回來准備明年的考試。」真的是深加體恤!成績不錯,但沒考上,父親就讓孩子出去散散心。為什麼叫我不行的話趕快回來?畢竟也是二、三十歲的人,再耽擱幾年,怕孩子心裡難受,怕孩子中年覺得好像都不如意。在人生的每一個關鍵點,父母都在體恤孩子。
父母恩德還有一個是「究竟憐愍恩」,父母縱使到臨終,都還憐惜著自己的兒女。有一位長者,六十多歲,她母親八十多歲。這位長者她得了癌症,而她母親臨終的時候對她說,希望可以把孩子的癌症帶走。八十幾歲老人家,臨終還念著女兒的身體健康。這種至誠至愛真的產生了不可思議的感應,母親離去之後幾個月,這位長者的癌症就轉好了,恢復健康。念力的力量不可思議。父母之恩,比天高,比海深,我們怎麼來盡孝?經典給了我們很好的教誨可以依循。
孝子是什麼樣子——《弟子規.入則孝》節要。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呼喊我們,要馬上回應,拖拖拉拉就是輕慢,不恭敬了。答應幫父母做的事,要趕快去做,不懶惰。其實當一個人能深刻體會父母的恩德,心境就自然柔軟、自然恭敬。記得我姐姐出嫁的時候,一路有很多迎娶的禮儀,其中一個禮儀讓我印象最深刻,就是迎娶最後,姐夫帶著我姐姐拜別父母,我在旁邊觀禮。當我姐姐跟姐夫跪下去的時候,父親的眼淚瞬間就迸出來。我父親那一滴眼淚迸出來的時候,父親的心情當下就像一束光一樣射進我的心田,瞬間我的眼淚也掉下來,讓我也同時感受到了身為人父的心境。父親照顧女兒二十多年,不知道操了多少心,不知道掛念了多少事,念念都希望孩子成長好,孩子書念得好,孩子能有個好歸宿。所以父親那一滴眼淚,是還有這麼一點安慰,今天終於幫女兒找個好歸宿,是欣慰的眼淚、感動的眼淚。父母對於子女的關懷、辛勞,不是嫁出去就不操心了,而是一輩子的愛護。所謂「母活一百歲,常憂八十兒」,當我的內心感受到為人父親的辛苦、辛勞,我告訴我自己,這一輩子父母的恩德都報不完,絕對不能再對父母講一句忤逆的話,講一句不恭敬的話。因為有這一分體會,自然而然看到自己的父親就會心生恭敬、心生歡喜。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父母教誨我們的時候,恭恭敬敬的聽受,這是受教的態度。一個人能受父母教,出社會就能受領導跟長者的教誨。所謂「福在受谏」,能夠接受父母,乃至接受別人勸告、批評的人,是最有福報的人。而當父母責備、責罰,我們應該欣然接受,想想為什麼父母生氣,我們的過失到底在哪裡?其實,當父母責罰我們的時候,身體已經受傷了。發一次脾氣,要三天身體才恢復正常。我們要能體恤父母這分存心,對得起父母的這分關懷、愛護,今後不犯同樣的過失,不能白讓父母身體受傷害。
「冬則溫,夏則凊」。這有個典故,東漢黃香才九歲,就懂得照顧相依為命的父親。冬天他怕父親冷,就先鑽到被窩裡把棉被弄暖和了,才請父親睡覺;夏天熱,他就拿著扇子把床搧涼。從這裡看得出,黃香念念在觀察父母的需要,他有時時去關懷父母的心,相信父母的整個生活起居,他都會盡心盡力付出。我們從這個例子,不只學到冬溫夏凊的形式,關懷父母衣食起居、關懷父母心情的形式,會因生活方式、因時代而不同,我們更重要是體會黃香的存心。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這句怎麼奉行?放下自私自利,念念為父母著想,深體親心,善體親心。父母所希望的,我們盡心盡力去完成;父母不希望我們有的壞習慣,我們趕快把它去掉。父母愛子女,父母所好的,是為了孩子的健康、孩子的德行、孩子一生的幸福著想。我們體會到這一點,那父母之所好,我們就趕快滿父母的願。當然,父母所好假如不是很妥當的價值觀,那就要「親有過,谏使更」。假如看起來孝順父母,可是是非善惡不分,那也很難達到孝,真正盡孝的人不能陷父母於不義,應該幫父母樹立德行,做有仁有義的事情。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父母可能脾氣有不好的時候,我們要能包容、寬恕,因為每個人情緒都會有起伏。人與人相處,我們要記住一個原則,「不管別人對不對,自己一定要做對」。假如父母對我們不好,我們也用不好的情緒對父母,其實父母錯了,我們也錯了。
周朝的闵子骞,他母親去世早,父親娶了後母。後母對他不好,冬天做衣服,用棉花幫自己親生孩子做棉襖,卻用不保暖的蘆花幫闵子骞做衣服。剛好他父親叫他幫忙駕車,看他衣服穿那麼厚還在發抖,覺得這個行為很可能讓人以為後母在虐待小孩,就很生氣,拿著鞭子就抽闵子骞。結果鞭子一打,衣服破了,蘆花飛出來。他父親看了很氣憤,氣沖沖的回家要把妻子休了。情急之下,闵子骞馬上跪下去跟父親哀求,請不要趕後母走,因為「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母親在,只有我一個人寒冷,母親假如離去,我跟兩個弟弟都要挨餓受凍。他父親聽了很感動,氣也就消下來。他的後母更覺得慚愧,所以闵子骞的這一分心、這分德行感化了後母,從此家庭過得很和樂。
所以,人面對事情,絕不能意氣用事,假如都是以怨報怨,結果絕對不圓滿。我們要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用真誠,用一顆孝心,才能上演人生一出出的好戲。
而如果我們查族譜,都會查到我們其實就是這些聖賢人的後代,祖上不是堯舜禹湯,就是文武周公。所以我們承先,領納祖宗之德,接著要啟後,啟發後代。孔子在我們中華文化承傳危急的時候挺身而出,對民族的貢獻非常大。他的後代很有福報,已經傳了八十幾世,二千五百多年家道不衰。所以我們也發這個願,承傳文化,讓後代子孫受益。
以上是慚愧弟子學習《弟子規》的一點心得,恭請師父上人、諸位老師大德慈悲指正!阿彌陀佛。弟子蔡禮旭頂禮。
老法師:距離我們冬至祭祖的時間愈來愈近了,同學們學習得都非常好,在這個節日大家都來反省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恩惠,讓我們都能夠生起感恩戴德,想到孝道的珍貴。中國傳統文化可以說是孝文化,湯恩比為什麼贊歎中國,原因在此地。全世界有不少文明古國,每個族群留下來的,以孝義為核心的只有中國這一支。所以他在晚年深深感到,地球上會出現大災難,這一次大災難問題非常嚴重。在過去沒有發明核武,再嚴重的戰爭都無法消滅整個人類。二次世界大戰戰爭結束,原子彈出現了,所以這個老人非常慈悲,晚年確實對這樁事情非常憂慮,萬一再有戰爭爆發,那就是人類愚蠢,集體自殺。有沒有可能?非常有可能。這使他擔心,這使他真正害怕,天天在想如何能夠化解這個戰爭,讓戰爭止於第二次,這個世界不會發生第三次的世界大戰。
他對於中國歷史非常熟悉,他就想到中國春秋戰國,這些諸侯國不尊重周天子了,周家也興旺了三百年,周朝八百年,但是最後的五百年混亂,先是春秋,孔子出生在這個時代,後面是戰國,孟子出生在戰國,這個時候因為諸侯國多,為了自己的利益,戰爭非常頻繁。在現代,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這個地球上的國際狀況就跟中國春秋戰國非常相似,於是乎他想到了統一。全世界統一成一個國家一個中央政府,全世界這些小國家都能夠服從這個政府來統治,國與國的戰爭就不會再發生了,換句話說,核武戰爭可以在地球上消失了,這是他最大的願望。
什麼人來統一全世界?他想來想去,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這兩樣東西都在中國,他非常向往,也非常尊重中國文化五千多年的承傳。從五千年歷史上來觀察,中國文化是穩定的、是和諧的,跟其他地區文化不一樣。其他文化雖然好,心量不大,而且有優越感、有傲慢,這是比不上中國文化的,中國文化謙虛。外國,他說外國人考慮十年,中國人考慮至少是一百年。所以他非常歡喜中國文化,甚至於說,如果人真的會有投胎,他來世要投生到中國,可見得他對中國文化的感情之深,超過我們現代許多中國人,非常受人感動。當年他說這個話的時候,整個世界混亂,中國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也是一片混亂,沒人相信。所以人家問他,你對中國為什麼有這麼堅定的信心?他說了一句很中肯的話,你不要忘記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他們家裡有最好的東西,當他們走不通的時候,他回去找祖宗,他就變成世界第一。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在過去這些年來,我們雖然有信心,但是也有懷疑。我自從學了佛之後,相信因果報應,我也有堅定的信心,憑什麼?憑祖宗積德。我的這個信心建立在這個基礎上。中國這個民族,千萬年來世世代代都推行斷惡修善、積功累德的教誨。這個教誨在中國人,無論他有沒有受過教育他都知道,他都能說得出,所以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他有節制,他不敢做得太過分。學佛的人對社會安定做出最大的貢獻,那就是因果教育、聖賢教育。佛經裡面講到因果很多,比道家講得更清楚。道家講報應,果報講得很多,有些果報沒有把因說清楚。佛經裡面把因講得很清楚,善因善果,惡因惡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人不是這一生死了就完了了,我常說「死了就不得了」,麻煩就大了,必須在我們未死之先,要把來生的事情給了了,這就是對的,最正確的。
佛陀的教育,終極的目標就是一個,如何教化眾生離苦得樂,這是佛陀教育。用什麼方法達到這個目的?佛知道眾生苦從哪裡來的,從對於宇宙人生真相迷惑而來的。對宇宙人生真相,就是諸法實相,迷而不覺,他想錯了、看錯了、說錯了、做錯了,招來的不善的果報。如果認識清楚了,搞明白了、搞清楚了,他的思想端正、言行端正,他造的是善業,感來的是善果。佛知道這個因果事實真相,用什麼方法落實?用教學,諸佛菩薩個個都是好老師。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一生捨棄王位、捨棄榮華富貴的生活,去做一個窮教員,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三十歲開悟就開始教學,七十九歲過世,一生講經三百余會,說法四十九年,這他的事業。不但當時的人接受他的教育,真的,不再有惡念了,不再有惡言惡行,這一生過的是幸福美滿,真離苦得樂了,更深層的,佛講,苦有究竟苦,究竟苦是什麼?六道輪回;樂有究竟樂,究竟樂是什麼?極樂世界,是真的不是假的。
最近,去年往生,來佛寺的海賢老和尚,這個老和尚去年往生,一百一十二歲,為我們做證明,證明什麼?證明釋迦牟尼佛說的話是真的,地獄真有,極樂世界真有,阿彌陀佛真有,他見過很多次。來佛寺的三個念佛人,你看看他怎麼走?他給我們做示范,真的離苦了。佛經上常講的三苦八苦,八苦,生苦他們有,三個人都有,老苦沒有,病苦沒有,死苦也沒有。他們身體健康,年歲雖大了,不需要人伺候,自己能照顧自己。而且還有工作,一百多歲的人耕地種田,很辛苦的工作,從早到晚不休息。海賢老和尚走是晚上走的,白天在田裡面干了一天,他自己知道,做榜樣給別人看。黃昏的時候有人看到老和尚還在工作,勸老和尚,天黑了,明天再做,今天可以收工了。老和尚說快了,我這裡快搞好了,搞好了我就不做了。哪裡知道他晚上就走了,你看看多自在。所以生老病死,除生之外,老不苦,病沒有病,死不苦,說走就走,又沒有生病,還不要人助念。有人要給他助念,他告訴別人,助念那是不可靠的,我自己有把握,我自己走,不需要人助念。說走就走。他的母親走得好,代表在家居士,八十六歲那一年走的。走的那天她還包餃子,家人團圓了,兒子、女兒、侄女都在,表演給大家看,吃完飯之後,坐在椅子上,雙腿一盤,告訴大家,我走了,她就真走了,沒有病苦,說走就走了。海慶,他的師弟,八十二歲往生,也是自在走的。
八苦之外,除了生老病死,還有求不得,他沒有,他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沒有求不得苦;沒有怨憎會苦,別人欺負他,他也不放在心上,打他、罵他也沒有放在心上,沒有怨憎會;沒有愛別離,八苦他都沒有;五陰熾盛是身體不好,他身體很好,年歲雖然大,不生病,健康長壽。這是現實給我們表演離苦得樂。有人問他養生之道,你是怎麼保養的,身體這麼好,一百一十二歲頭腦清楚,思惟敏捷,不輸給年輕人?他的回答,都是得力於持戒念佛。持戒是真的,三皈、五戒、十善、沙彌律儀、比丘戒、菩薩戒,他雖然不認識字,他記在心裡,他全做到了,都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給我們做出好榜樣來。
所以我憑著祖宗積德、三寶威神加持,如果中國要是滅亡了,整個人類在這個地球上就會消失,中國決定不會滅亡,那就是世界上人有救。我這個信心是從學佛得來的,我一點都不懷疑。海賢老和尚是我們最好的榜樣,我們一定要跟他學習,必須跟他學習,這個榜樣樹立在那,為誰樹立的?為我樹立的。我們念佛同學都要有這種心態,他是表演給我看的,教我學他,我才得利益。別人學不學與我不相干,我學我得利益。真正難得。
所以同學們在這幾天,心得報告全是講的孝道。傳統文化的三個根意義很深,可以說這是我們共識。我沒有提醒大家,也沒有要求大家,大家自動自發提出這一類的報告。這些我們可以把它集中起來,印一個小冊子,盡量趕快,分發給這一次參加祭祖法會的大眾們。好,我們再看下一篇。
學生:尊敬的師父上人慈鑒:阿彌陀佛!慚愧弟子妙音,近日將以前上學所讀到的歷史資料,做了一個簡單的整理。在這個莊嚴的課堂,向師父、諸位老師大德恭敬匯報的題目是:「二十一世紀的認祖歸宗——追憶上古美好時代」。
近年來,考古學家發現我國在八千年前,中華文明已經發展得燦爛輝煌:社會井然有序,以玉、石做的禮器古樸精美,農業俨然成為社會支柱。如今,江南所種之水稻、北方人所食之小米,八千年前已是國人的主食了。和中國一樣,古文明誕生之處,如埃及的尼羅河流域、中亞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人們每天所食用的糧食也是萬年不變。然而,和中國不同的是,雖然人民繁衍生息相續不斷,燦爛文明卻塵封歷史。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如同密碼,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成為追憶。文明無論多麼偉大,沒有傳承的載體,依然禁不起時間的沖刷而逐漸淹沒。中華文明的延續性是世界文明史的奇跡。而奇跡的誕生,端在擁有延續其文明的載體:漢字與文言文;並做到一切施政為教育服務,注重教學為先。
甲、漢字、文言文——千年不變。
我們知道:說話(言)的方式因時間、地點而改變,但是表意的「文」字則通過標准的記述方式而延續千古;用表音的文字記事,往往以音之演變而失其本意,但是用表意的象形文字記事,則越千年而意相同。英國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博士曾提醒世人明了漢字的價值:若蘇格拉底突然復活,欲與今天的希臘人交流,會因希臘文古今不同而無法進行;若孔子突然復活,欲與今天的國家主席交流,兩人則可以筆談無礙。通過這個有趣的想像,湯恩比博士提醒全球,漢字和文言文很有可能成為未來全球交流的書面媒介(visual code)。
漢字是智慧的符號。傳說漢字是距今約五千年前,由黃帝的史官倉颉所造。據春秋戰國時期的記載:倉颉造字是「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意思是說,倉颉是通過觀察自然界的萬事萬物,才造出漢字的。倉颉墓至今猶存,考古學家對其考古發現了仰韶文化(距今七千多年)以及龍山文化(距今約四千多年)的遺存,說明了漢字是在禮制社會形成之初出現的。做為象形字的漢字,每個字就是一幅畫。因此唐代著名的畫家張彥遠視字為畫之源,道出了造字的真意:「(颉)仰觀天象。因俪烏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天地聖人之意也」。這是說漢字是智慧的符號,蘊含了天地萬物之道,人類交往之義,道義因漢字而得以彰顯,是故倉颉造字之時,出現了粟從天降,鬼於夜哭的情況。
做為道義之符號的漢字,反應出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人生觀,故《荀子》有言:「(上古)好書者眾矣,而倉颉獨傳者,壹也。」說明了歷史最終選擇倉颉所造之漢字,因它得「壹」。古人以「壹」來指代自性、真理,即老子之「道生一」。由此可見,常道既然不可名,勉強要用符號表示出來,便成漢字。用智慧的符號,引導人們悟得天地宇宙之真常,這就是中華文明誕生時的情形。尊敬的師父上人說「學習漢字可以令人開悟」,良有以也。
有了彰顯道、義的漢字,文以載道的文言文逐漸出現。所謂「文言」,即指與口語不同的書面用語。例如,今天北京人打招呼,多會問:「吃了嗎?」廣東人打招呼則不會說吃,而說食:「食咗未呀?」江浙一帶則說吃:「吃好咯?」南北用詞、用句雖然大相徑庭,但是若寫成文言,皆是「飯否?」隨著時間的推移,即使幾百年前人如何打招呼,也很難得知了,但是,只要一看到古文「揖」,腦海中就會浮出兩個人相遇打招呼的情形。這就是文言文成功跨越時空的一個例子。
由於文言文的存在,孟子才能在孔子去世之後,向至聖先師學習而成為亞聖。淨宗的蕅益大師也才能在八祖蓮池大師過世之後,依靠恭讀八祖的著作而成為九祖。真是「文以載道,文可傳道」。同理,今天的人們,無論男女老幼、無論膚色如何,若一念猛厲,以至誠恭敬的心,學習漢字與文言文,效法孟子、蕅益大師恭讀古人著作,依然可以跨越時空而成為國學傳人、聖賢君子。
值得一提的是,外國人學習中文而成為中華文化的傳人,在兩千年前的漢代已有成功先例。那時,周邊的部落會讓他們的王子住在中國,接受中文教育。其中漢朝的仇敵休屠王的兒子金日磾,竟因此而成為當時著名的文人學者,以其孝悌忠信、恪盡職守而成為漢武帝的名臣,葬在武帝陵墓旁邊。「忠孝傳家遠」,金日磾由此成為金氏家族的鼻祖,後代子孫更將他的畫像放在族譜首頁,勉勵子弟效法。金日磾去世兩百年後,漢代的史官著述,言某人屬「胡」還是「漢」,已經不再看他的民族和膚色,而只看他所接受的文化教育了。換言之,「漢人」最早的定義,便是能夠力行孝悌忠信、深明禮義廉恥者。
總之,漢字和文言文,不僅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重要的,它們做為文化的載體、智慧的符號、道義的教育,令古今融為一體、中外合為一家。果真湯氏的預見成真,則中文將令全球成為濟濟一堂的大家庭,幫助大家化解對立、放棄紛爭,共同追求道義的人生,讓地球村和而不同、彼此互助,成為相親相愛的一家人,這個世界該多麼美好!
乙、孝親尊師的聖王明君。
人們常說:「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千萬年來代有傳承。在我們今天認祖歸宗之時,有必要回顧一下歷史,取滄海之一粟以追溯祖宗的教誨與實踐經驗,將其用之當今,塑造孝親尊師的新風尚。
乙一、上古夏商兩代。堯舜和夏朝、商朝的時代,是道德仁義的偉大時代,中華文化以孝、敬二德做為根本,便形成於此時。數千年來,大舜的至孝成為國人立身行孝的最佳榜樣。大舜少時喪母,他的父親糊塗,後母時時想要謀害他,弟弟則傲慢不羁。大舜以至孝讓家人「欲殺,不可得;即求,常在側」,他的真誠無我終於化解了家人的怨怼。感動一家者,便能感動天下,大舜難行而能行的至孝,感動了千秋萬世。
九一一事件出現之後,澳洲大學研究和平的專家學者曾問尊敬的師父上人:當今世界紛爭不斷,根本原因在哪裡?老教授回答說:「世界沖突的根在家庭,家庭是夫妻沖突、父子沖突、兄弟沖突。」傳統文化將一家之不和與國際社會、天地宇宙聯系在一起。老教授進一步指出:「家庭沖突還不是真正的根,真正的根在哪裡?真正的根在自己,起心動念是我的利益,沒有想到別人的利益,自利跟利他不就沖突了嗎?所以真正的沖突,我們東方人講的,是本性跟習性的沖突,這才是根。」
不斷自省、自新,讓習氣愈來愈淡,讓自性本善得以彰顯,這是傳統文化教育的目的。最早實踐這個教育的聖王就是商湯(約前一六七五年~前一六四六年)。他看到有人犯罪,立即反思己過,說:「萬方有罪,罪在朕躬。」這個學習的態度,就是孔子將其總結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古人尊師,是恭敬對待一切人,視所有人為老師。不但如此,商湯在生活上還要時常提醒自己,不能忘記改過遷善。在洗手用的器皿上也刻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正因如此,方感得九百年後,在商湯的所在地河南,譯出了《華嚴經》,經中的善財童子的學習態度和商湯完全相同。商湯、孔子和善財童子,所處時空雖不同,但是所行之道則無異。正如尊敬的師父上人所言:「孝是中華文化根,敬是中華文化本,落實在孝親尊師。」
上古大舜感動一家,繼而成為聖王;商朝成湯反求諸己,以改過自新實現國家治理,這就是老教授在澳洲與專家學者探討和平之道的歷史依據。值此科技高度發達的信息時代,化解怨氣對立,解決社會矛盾、家庭不和的理論和方法,依然不出古聖先賢的教導!
乙二、周代:禮制的教化。從夏朝開始,中國逐漸向禮制社會發展,人們對國家的認同方式是:廣泛使用同一形制的禮器以定期祭祀,從而教化民眾,讓大家對共同的文明、共有的價值觀產生共鳴。可以說中國便是因祭祀而逐漸形成的。從禮器玉璋的考古分布上,可以看到中國的雛形。這種禮制的發展,與其說是政治的擴張,不如說是文化在交流與互鑒中逐漸形成共識,繼而互助合作、互通有無。中國便是各地人民對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產生認同從而凝聚在一起的國家。
所以,令人們對家國生起歸屬感者,無過於孝敬、認祖歸宗。三千年前,中國人開始將祭祖與祭祀天地相提並論。聖人周公通過祭祖活動(尤其是祭祀開國之君周文王)以凝聚民心、傳承孝敬、實現教化,可以說這是國家祭祖的最早實踐之一。國君用於祭祀的明堂成為首都的中心,家庭祭祀所用的廳堂,也成為家人生活的中心。
據《孝經》記載,孔子非常贊歎周公將天、地、君、親配合在一起:「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從此,祭祖成為聯系中央與地方的紐帶。而「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令祭祀成為大家互通有無、互相學習的最好時機。祭祀的教育意義,在周朝得以完整體現;周王朝所在的鎬京(今天西安市長安區)成為各個諸侯國建設家園的樣板,故稱「京師」。
首都得「師」名,亦是名至實歸。當時,虞、芮兩國的國民有爭執,無法解決,就來到了周國。剛剛進入國境(即今天的陝西),就見到種田的人們都互讓田界,謙讓長者。令爭執的雙方頓時覺得非常慚愧,還沒有找到國君去理論,就已經互敬互讓,打道回府了。故周朝之和諧、美好,全在禮教之成功。國君能夠孝、敬,人民知道禮讓,吸引各地政治領導、有識之士定期前來參學,這就是周朝以禮服天下的情況。這種方式,現代社會也適用。湯池小鎮和諧社會、禮義家邦的實踐以及澳洲圖文巴多元文化、多元宗教和諧示范城的實踐,就吸引了聯合國多個國家的大使前來參學,並將這些寶貴經驗帶回各自的祖國以參考。
歷代開國的君主都以孝親尊師著稱。文王每日三次問候父親,務必讓老父親吃得好。他心中還時時不忘祖父想要向聖人問道的願望,終於感得聖人在首都附近出現。一日,文王的史官在占卜時發現,上天已經為他留下了一位老師。文王立刻請史官看看這位老師在哪裡。史官就指了一個地方說:「從占卜上看,老師應該就在這裡。」文王連忙齋戒三日,整肅身心,才帶著隨從奔赴史官所說渭河北岸,只見一位老人坐在河邊釣魚。文王和老人攀談起來,為老人的智慧所折服,非常高興的說:「先君太公曾說過,當有聖人來到周國的時候,周朝就會興起了。是夫子您嗎?先君太公盼望您已經很久了啊!」於是,周文王連忙將這位名叫呂尚(俗稱姜太公)的老人請上車,封為太師(即君王的老師),為了表示恭敬,尊稱為太公望(祖父所期待的聖人)。文王的孝親尊師由此可見。
文王求教太公望有關國政的重要問題:「如何守好我的國家?」姜太公就說:「請您齋戒,我將告訴您天地之經,四時所生,仁聖之道,民機之情。」文王於是齋戒了整整七天,令身心都誠敬到了極處。又恭請老師上座,自己則居臣子位,面向北方,禮拜老師,如同臣民禮拜天子一樣,禮成之後,方才洗耳恭聽老師的教導。姜太公遂將古聖先賢所傳承的仁聖之道和盤托出,文王因而成為一代聖王。文王尊師重道為後世歷代皇帝所景仰、效法。文王之後的三千年間,歷代皇帝必定在老師面前執弟子禮,不敢以天子自居。不但如此,更有明君派特使四處訪求明師,以造福天下。其中對中國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產生決定性的影響者,便是漢明帝。
乙三、漢朝:一切圍繞教育展開。一日,漢明帝劉莊夢到一個金人,頭放白光,飛繞殿庭。於是請來臣子占卜,言金人為「佛」。皇帝便親自委派特使,西行求佛法。特使請來了摩騰和竺法蘭,並用白馬馱經入洛陽。明帝建立白馬寺,以紀念它的辛勞。
漢明帝因為將佛法正式請到中國而被谥號「孝明皇帝」,顯示出他不僅修身以明明德,亦大興教化,幫助其臣民明明德。明帝之聖德來自家庭教育。他的父親是光武帝劉秀,畢生為政勤勤懇懇,暮年依然孜孜不倦,樂此不疲,不知老之將至。他的母親陰太後柔順謙恭,有智慧。她曾幫助光武帝躲過殺身之禍,卻不居功,將皇後的位子讓給別人。陰氏家族雖貴為豪門,但因以五經為家學,家風謙讓恭謹。陰太後的兄弟雖身居要職,屢次獲得皇帝封爵、獎賞,也都一一回絕。
陰太後的長子劉莊原本並非太子,卻因其母親和舅舅的謙虛禮讓,戲劇性的被封為太子,繼而成為開創太平盛世的明君。繼位之後,明帝不忘母親守謙的教導,先赴太學謝師。在太學的大殿裡,皇帝請老師上座,自己向兩位老師行晚輩之禮,以示尊老敬師。接著,皇帝和諸多學生一起聆聽教誨,主動向老師做心得報告,一如當年。這個師資道合的美好氛圍,感染了洛陽城的居民,圍在窗外、門外者多達萬人。
此後,明帝雖貴為天子,但是每次拜見老師,必在遠遠的街口下車,徒步前往老師家拜見,體現了師道至尊。在明帝的帶動下,全國人民都對老師非常恭敬,朝廷的臣子也對皇帝更加敬重,每每上朝,必在城邊下馬,徒步入宮拜見皇上。這個好傳統確立之後,歷朝歷代未曾改變。及至明清,北京城很大,上朝要走很遠的路。許多官員為了准時上朝,往往凌晨兩點就要起身。然而,這些受到聖賢教育的官員一直堅持這個傳統。皇帝深知老臣上朝辛苦,特別會為他們賜座,或免去他們上朝。古代朝廷中的長幼有序、互相尊重、一團和氣的氛圍,今人若能感受到,也會非常向往、贊歎的啊!
由此可見,明帝以其力行儒家教導,孝悌忠信、誠敬謙和,方感得佛在夢中現金身,令佛法以帝王禮請求道的方式,傳入中國。體現了「只聞來學,未聞往教」、「師道至尊」的優良傳統。漢明帝所尊崇的太學教育,做為中國最重要的教育機構達一千九百年之久;而他所躬行的尊老之禮,在日後成為教化民間的鄉飲酒禮;他所迎請的佛法,在三百年之後完全融會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佛法提升了傳統文化。
史家往往以明君為整個時代的標識、王朝命運之轉折點;事實上,真正給整個國家民族帶來改變的,是明君也是他們的老師,周文王如此,漢明帝亦如此。明帝所禮請的佛法豐富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令傳統文化得以提升。他之所以對文化有如此巨大的貢獻,是他守謙德,明孝道,行師道所致,實非偶然!
生活在兩千年前的漢明帝,可能沒有想到,由他促成的佛法東傳,竟然為兩千年後信息社會的全球人民,帶來實現和諧共榮的希望!一九七0年代,英國的湯恩比博士說:「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靠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同時將孔孟學說落實在生活之中又為大乘佛法傳入中國鋪平道路的,正是這位接受聖賢教育的漢明帝。
習主席說過:「文明因多彩而美麗,文明因平等而互鑒,文明因包容而共融。」中國的傳統文化,是融入了周邊各方傳統為一身的傳統文化,它經由中國的漢字和文言文得以代代相傳,通過上起帝王,下至百姓的躬身力行而得以發展,創造出了明君在上,賢臣輔之、國民從之的和諧美好的社會環境,長達五千年之久。今天,人類社會雖然面臨種種現代化的危機,但是危中有機,危可轉機,只要能夠重新正視歷史,向古聖先賢學習謙虛、恭敬、孝親、尊師,必然能夠展開人類社會的新紀元。歷史證明,人無論貴賤、無論國籍,只要能夠遵從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就能實現家庭和諧、子孫賢孝;果然人人知孝敬、明禮義,家家能有家道、家規、家風、家學,必然社區和睦、國家繁榮、世界和平。
以上是弟子粗淺的學習匯報,恭請尊敬的師父上人,諸位老師慈悲垂訓,阿彌陀佛,慚愧弟子妙音敬呈。
老法師:這一篇署名妙音。對,好,幾張圖片介紹一下。
學生:
圖一、明清金氏家族的族譜。左邊是金日磾的畫像,右面是史官班固贊頌他的詩。
圖二、商代長輩用餐,侍者恭敬端著裝水的銘盤,方便長輩洗手。這是當時敬老、護老的一個風俗。類似的風俗在英國的都铎王朝中也可以看到。
圖三、這是上古時代,玉璋在東亞地區的分布及其形制變化,此中可見中國版圖的雛形。可見,禮制社會是以對文化傳統的認同凝聚在一起的社會。
圖四、周朝的京師是事實上的萬世師表。此圖是周朝剛剛建立時,首都鎬京附近的一個家庭院落遺址。位於今天陝西的鳳翔縣,是典型的四合院。其「前堂後室」、「正門朝南」、廳堂用於祭祀、廂房用於居住的模式,與明清的四合院完全一致。顯示出西周的京城的生活方式、建築模式不僅是當時國人效法的對象,更在中國延續三千年之久!
圖五、左圖為漢朝的太學考古復原圖,它規模宏大,鼎盛時期,有三萬學人。這個制度,延續了兩千年,右圖為明清時代的太學(上)和學宮圖(下)。可以看到太學的格局是一脈相承的。
老法師:下面還有一篇開吉的,我們的時間還有二十分鐘,好,先把這一篇念下去。
學生:尊敬的師父上人,慚愧弟子開吉,今日向師父、諸位法師大德恭敬報告的題目是:「湯恩比博士的中國觀——寫給二十一世紀的人類」。
湯恩比博士曾經說過:中國比西方更成功的解決了兩個主要問題。其一,數百年來,中國國內在和平而有規律,相對較安定的環境中,成功的維系了數百萬人的團結一致。再者,中國成功的融合了一個外來的思想文化—佛教,佛教豐富了中國本土文明。
在歷史上,中國曾有超過五百年的分裂時期(春秋戰國的五百年中,中國分裂成許多小諸侯國),但是在公元前二百二十一年,整個國家在政治上大一統了。之後,中國的政治始終是統一的局面,再沒有長期分裂過,且在文化上,從未喪失它的整體性。在這種成就的力量上,中國比任何其他國家都更有希望,帶領人類政治進入大一統的世界。
阿羅德.約瑟.湯恩比(1889-1975)是英國著名歷史學家。他畢業於牛津大學,任倫敦大學的希臘語和歷史學教授。曾代表英國政府,參加兩次世界大戰後的和平會議。他發表過約三千篇論文著作,主要學術貢獻是十二冊的巨著《歷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從社會文明發展的角度來研究歷史。他認為,社會文明的衰落源於無法勝任道德與宗教的挑戰,而非物質與環境的挑戰。
在湯氏過世後的一九七八年,《湯恩比博士的中國觀》一書出版。編者是日本學者山本新、秀村欣二,此書的核心思想是:「全世界的未來在中國,唯有中國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能救全世界」。這部書能夠增長我們對中華傳統文化和國家民族的自信心,引領人類社會走向幸福和諧的新世紀。
一、拯救人類之宗教。
當今時代世界危機重重,一九四五年美國向日本投放第一顆原子彈——宣布核時代黎明的到來。核武器的出現,使人類的集體自殺更具現實可能性。《湯恩比博士的中國觀》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湯恩比冥思苦想的問題是,現代文明的危機和世界的未來。「道德危機正是需要當今人類傾注全部智慧和力量來解決的首要問題」。如何解決此問題?湯恩比博士指出了宗教的重要性。只有恢復宗教教育,才能夠解決人類社會所面臨的道德危機。
眾所周知,「宗教」二字的含義非常深刻。在中國文字之中,「宗」的意思是主要的、重要的、尊崇的;「教」是教育、教學、教化。宗教二字合而言之,就是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學、值得尊崇的教化。多年來多個宗教的精神領袖都在極力倡導宗教團結,提倡「世界宗教是一家」,這些有著深厚愛心、高度睿智的領袖們呼吁不同的宗教和教派之間,要互相尊重、互相贊歎、互相學習、互助合作;接著這個理念又傳到了澳洲、馬來西亞和印尼等地區。這些宗教領袖們告訴我們:「愛」是一切宗教的核心。佛家提倡「慈悲」,伊斯蘭教說「真主確實是仁慈的」,《新舊約》說「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因此,仁慈博愛是世間所有宗教的共同點。因此,只有宗教團結才能幫助社會化解沖突,為世界帶來永久的安定和平,此乃世間一切有識之士的共同理念。
湯恩比博士認為,宗教是拯救世界的最大希望。他說:「一些較為文明的宗教和哲學的創始人認為,神性的本質並非權威,而是愛、仁慈與人道。」湯恩比博士認為只有宗教和哲學能夠幫助世界走向和平:「佛菩薩和基督並非權威施行者的象徵,而是代表克己奉獻和自我犧牲;儒家與神道教代表人與自然的和諧互助合作;道教則以自然為導歸,不為人類粗魯笨拙的行為所擾亂。誠然,在這些格外睿智而溫和的宗教及哲學傳統基礎上所建立的世界觀,才是現前拯救全人類最大的希望。」(《污染的起源》,刊載於《地平線》雜志)
一九五六年,湯恩比在《一個歷史學家的宗教觀》中說:「各高級宗教的使命不是相互競爭,而是要相互補充。我們雖然信奉自己的宗教,但是沒有必要認為自己的宗教是真理的唯一寶庫。」因此各個宗教之間互相尊重、互相學習、互助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湯氏的真知灼見正是源於他對於世界人類仁慈博愛的胸懷,以及對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何去何從的終極關懷。
二、世界國家的核心。
湯恩比博士竭力主張,為把人類文明從毀滅邊緣拯救出來,有必要建立「世界國家」。這是他對世界及中國的文化歷史進行深入研究之後,所總結出來的真知灼見。從中國歷史而言,(秦滅亡後)統一大勢還是貫通了二千二百多年的歷史,並延續至今。中國的「大同思想」是長期形成統一國家的根本動力。這種大同思想體現在《禮記》經文之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中國人對於「天下」的觀念,彰顯出此民族寬廣博大的胸懷。在《湯恩比博士的中國觀》中說:「中國直到封建末期始知還另有世界存在為止,一直稱本國政權所及范圍為天下,即認為自己就是世界。在當時的中國人來看,統一天下就是統一了全世界。對他們來說,由歷代王朝建立的帝國就是純粹的世界國家。」
湯恩比博士曾說:「中國歷史不斷的周而復始的改朝換代。然而,中國比西方更成功的解決了兩個主要問題。其一、數百年來,中國國內在和平而有規律,相對較安定的環境中,成功的維系了數百萬人的團結一致」。全世界各國的領導人都希望國家能夠和平安定、長治久安,而中國人做到了這一點。「再者,中國成功的融合了一個外來的思想文化—佛教,佛教豐富了中國本土文明。」中國人的心量大,能夠包容不同的文化,使之與自己的本土文化融合成一體,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湯恩比博士說:「在歷史上,中國曾有超過五百年的分裂時期(春秋戰國的五百年中,中國分裂成許多小諸侯國),但是在公元前二百二十一年,整個國家在政治上大一統了。之後,中國的政治始終是統一的局面,再沒有長期分裂過,且在文化上從未喪失它的整體性。」從政治而言,從秦始皇統一中國至今,雖經歷改朝換代,但始終維持大一統的局面,而沒有分裂。從文化而言,儒釋道三家是一體,三教九流是一體,這是中國文化的整體性。對此湯氏對中國無比的景仰、尊重,贊歎它在全世界獨一無二。
眾所周知,這種統一的能力,不是靠政治、經濟或軍事武力,而是靠倫理、道德、因果、宗教教育。從漢朝董仲舒提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教育就成為中國倫理道德教育之主流;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承擔中國社會因果教育之權責;而大乘佛法則是宗教教育之集大成者。儒釋道三種教育水乳交融,代代相傳,使中國維持著大一統的太平盛世。
當今時代,大唐治國寶典《群書治要》橫空出世,為世界和平帶來希望。誠如湯恩比博士所言,二十一世紀是中國的世紀。我們可以肯定的說,二十一世紀是中國文化的世紀,是《群書治要》大放光芒的世紀!
在《地球的繼承人》一文中,湯恩比博士總結說:「中國在過去所取得的成就及歷史經驗,令其當之無愧的成為統一世界的人選,而這些成就與經驗,正是西方國家所缺乏的。有鑒於此,中國比任何其他國家都有機會統合人類,實現政治上的統一。」因此,全世界若要得到幸福美滿的生活,需要中國傳統文化。如此則和諧世界、和睦社會、和樂人生、和平共存的美好願景,一定能夠實現。
三、東亞的衛星文化。
對於世界的未來,湯氏有其獨到的見解。他特別指出,東方文化是以中國為核心,還有三個衛星文化——韓國、日本和越南。在《湯恩比博士的中國觀》中說:「當我們把視野擴大到同屬漢字文化圈的東亞時,不能忽視日本、越南、朝鮮的歷史貢獻。」漢字文化圈、東亞文化圈是指歷史上受中華文化影響,曾使用漢字、文言文做為書面語,受中華法系影響的東亞國家。漢字文化圈除使用漢字外,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信仰佛教者眾多。
晚年的湯恩比對中國寄予了極大的希望:「不久的將來,當各先進工業國因超工業化的襲擾而陷於大混亂的時候,中國有可能會創出保持農工業平衡發展的第三條道路,與日本、朝鮮、越南一起完成以東亞為基軸的世界性政治統合。這種業績和政治能力在未來的世界中是會發揮作用的。」當今時代,中日關系為世人所關注。歷史已經證明,中日兩國本是兄弟之邦,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就開始往來,而日美關系不過百余年。歷史記載,從春秋末年、戰國初年開始,一直到隋唐,日本不斷派使者到中國來留學。直至今天,每年依然有許多日本文人游客,專程赴西安(漢朝、唐朝的長安城),在那裡文化尋根,長思懷古。因此中日兄弟之邦,理應團結友愛。湯恩比博士指出:「當美國出現不穩定狀況時,中日關系必將決定日本的命運。今後,決定七十年代後國際政治歸向的重要因素是中國,這是毋庸置疑的,在這個意義上,日本應該做賢明的選擇。」
湯恩比博士的中國觀,使世界重新恢復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信心。誠如湯氏所言:「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早在五十年前,思想家羅素就已經以其對中國人實際生活的所見所聞,意識到中國人身上所具有的千余年歷史培育出來的良好資質,從而預測中國將成為文明的核心。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湯恩比博士已經感到中國傳統文化將不久大興於世:「現在中國的形勢已經有所穩定,不久的將來,中國人經過二千余年培植起來的生活智慧,也將對新社會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因此,當將來,那個與我們描繪的未來世界政府概念最為接近的世界國家,終於得以建立起來成為全球性的統一體。此時,中國將成為這個統一體的核心」。
以上是開吉學習湯恩比博士《未來屬於中國》一書的心得報告,恭請師父上人、諸位法師大德不吝賜教。阿彌陀佛!
老法師:好,我們的時間還剩三分鐘。這幾篇東西很有價值,大家確實是下了功夫。從佛法的智慧,更深入的體會到湯恩比博士的這些言論思想,增長我們的信心。今天的新中國確實向這個方向在邁進,我們能夠看得到,二、三年之後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會傳遍全世界。所以往後統一世界不是軍事、不是武力,也不是科學技術,也不是經濟貿易,而是倫理、道德、因果、宗教的教育,這樣才真正的給全世界帶來太平盛世。這一次的盛世不是局部的,是全球的。湯恩比說得很好,他的預測當中,中國人心胸闊達,「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世界上所有的古文明都能夠復興,中國人有這個雅量,而且互相學習,提升每一個族群的古文明,他們不至於被歷史淘汰,不至於被消滅。
我們看了湯恩比這些文字,我們對他有信心,我們感到他所看到的是真相,不是一個理想、願望,是事實真相。希望我們同學更努力,將來我們付出的貢獻,我們一生走釋迦牟尼佛的道路,是一個義務教師。這篇文章提到了,要國家領導人跟好的老師配合,領導人好像一條船掌舵的人,教師好比是劃槳的人,搖橹的人。做出最偉大的貢獻,而不求名聞利養,這是佛門弟子應當做的,釋迦牟尼佛帶頭做了,我們要跟進。
這幾篇東西與祭祖有關的,前面還有幾篇,把它合起來,第一個要做有聲書,這三篇要合進去,這是我們中國人對老祖宗的獻禮。我們怎樣紀念老祖宗?我們用這個來做紀念。做光碟,光碟可以大量流通,成本很低,印書印一本我相信成本比光碟多。光碟現在多少錢一片?用這個好。有文字、有音聲,非常能感動人。現在讀書的人少了,不喜歡讀書,這個打開聽聽,愈聽愈有道理,他會慢慢聽下去,是個很好的方式。要認真去做,希望在祭祖前一天,我們能把它做出來。你們自己商量一下,我少講幾堂經都沒關系,把這個時間讓給你們。把這個東西看看一共有多少。這個妙音,不用真名字也可以。
這一次的祭祖,那就很不平常了,有這麼多豐富的,這是教育!這個很難得,一般只有祭祀的儀式,沒有這個教育,這個真正喚起中國人的愛祖宗的心,愛民族、愛國家、愛世人。好。
資料恭摘: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 (第一0七集) 2014/12/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