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明如居士:有一種美德你不能沒有,有一種缺點你不能有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當我們舉目觀察茫茫人海,細細地審視每一個忙忙碌碌的眾生時就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眾生不在追求著安樂,也沒有一個眾生不在回避著痛苦。就像只要是水就一定是潮濕的一樣,又像只要是火就一定是灼熱的一樣,只要是一顆心靈,就一定是希求安樂並且不希望得到任何痛苦的。

但是,我們知道,在這個世界上,實際情況卻是“幾家歡樂幾家愁”——有人過著幸福安樂的生活,幸運之事連連不斷地降臨在他們身上,他們不僅有享用不完的衣食、財富,而且也受到眾人的尊敬、愛戴;而有些人,則窮困潦倒、疾病纏身,不幸之事也接二連三地降臨在他們身上,似乎天公專門與他們作對一樣。有人看到這種場景就感歎甚至抱怨命運的不公,這都是對心靈的奧秘尚未通達的表現。

其實,天地之間並沒有一個主宰人類幸福與安樂的神秘力量,每一個人的命運都是由他(或她)自己的思想創造的。《楞嚴經》中說:“心生種種法生。”《大智度論》中說:“三界所有,唯心所作。何以故?隨心所念,悉皆得見。”《華嚴經》中說:“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心地觀經》中說:“心清淨故世界清淨,心雜穢故世界雜穢,我佛法中以心為主,一切諸法無不由心。”《失落的致富經典》中說:“有一種會思考的靈性物質,世上所有事物的形成皆源自它。這一靈性物質是宇宙的填充物,宇宙的每一絲空隙都由它占據著。首先,在這種靈性物質中出現了思想;接著,思想再按照其想像的模式制造出了世間萬物。世間萬物都是人類的思想創造的——人類通過讓自己的思想作用於這個無形無相的靈性物質,就將無形無色的思想變成了有形有色的現實。”

所以,一個人財富充足,是思想的創造;身體健康,是思想的創造;受人尊敬,也是思想的創造。一個人貧窮潦倒,是思想的創造;疾病纏身,是思想的創造;受人誹謗,也是思想的創造。一個人命中所出現的一切——無論是好的還是不好的,無不是自己過去與現在思想的創造。

如何用自己的思想創造美好的未來呢?古今中外的智者們異口同聲地說:“感恩。”如何遠離痛苦呢?古今中外的智者們同樣異口同聲的說:“遠離抱怨。”感恩就是時時處處看到人和事物好的一面,並對周圍的人和事物充滿感恩之心;而抱怨就是看到人和事物不好的一面,並對周圍的人和事物有著懷恨之心。人的起心動念無不是在造業,這個業就決定著一個人的未來——感恩就是心靈創造美好的基本方法,雖然眼前的人和事不盡人意,但是忽略不好的,只想到好的,那麼心就在創造美好,所以未來一定是美好的;相反,抱怨是心靈創造痛苦的基本方式,雖然眼前的人和事物或許並不那麼糟糕,但是如果只思維其不好的一面,心就是在創造不美好,那麼未來就一定不美好。

王鳳儀老善人說:“找人好處是聚靈,看人的毛病是收贓。聚靈是收陽光,心裡溫暖,能夠養心;收贓是存陰氣,心裡陰沉,就會傷身。人人都有好處,就是惡人也有好處,正面找不著,從反面上找,土匪還有個‘義’字,若是出賣朋友,‘義’字一倒,一定落網。所以我說,找好處是‘暖心丸’,到處有緣,永無苦惱。”又說:“心裡長存別人的好處是存陽,常存別人的壞處是存陰,不可不分別清楚。愚人好自用,自以為是。不找人好處,所以多怨,多怨就多苦。賢人能就下,只怕自己有不是,好取人長處,所以多益,多益就多才。”又說:“找好處能生啟發力,能接萬緣,是破罪障的根。能存一分好處,就多一分陽光。”其實,王鳳儀老善人這裡說的“找人好處”就是感恩,“看人毛病”就是抱怨。

《秘密》中說:“如果無法感激目前所擁有的事物,你就不可能為你的生命帶來更多。原因何在?因為你沒有感激之情時,所發出的思想和感覺都是負面的。這些感覺都無法把你想要的帶給你,不論它們是嫉妒、憤恨、不滿或是‘不夠’的感覺,它們都只會把你不想要的送回來給你。這些負面情緒阻斷了屬於你的好事的降臨。”

據說,最近南懷瑾老師經常向身邊的人推薦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是《壽命是自己一點一滴努力來的》,是台灣的陳女生用她一生坎坷而絕處逢生的經歷現身說法而寫的。在“感恩的心”這一段,陳女生對感恩有著非常精辟的論述,書中說:“有的人一生過得很幸福,有的人卻三餐不繼、朝不保夕,甚至多災多難,大病小病不斷。這都是有感恩之心與沒有感恩之心造成的。經典上說:‘有感恩的心,便什麼都有,沒有感恩的心,便什麼都沒有。’……天地有天地不變的定律:一個人能有感恩的心,才能擁有他所想擁有的幸福,而一個不知恩、不知感恩與報恩的人,必然一無所剩、一無所有。”

書中還描述了她參加救助隊救助窮人時隊員們的發現:“二十多年來,我們走遍全省各地,對需要幫助的人,給予可能的及時幫助……,我們拜訪過不少亟待救濟的可憐貧戶,卻發覺一個現象:‘越苦的人越沒有感恩的心,甚至予取予求,認為伸手開口都是理所當然的。’這種貧戶很讓人灰心,最淒慘的其實是這類不知感恩又無情義的人。我們救助隊的許多人都有個共識:‘最需要同情的人,時常又是最不值得同情的人。’這叫絕人走絕路,身陷絕境。雖然任何宗教都不希冀對方的知恩、感恩與報恩,可是面對一個不知感恩與報恩的人,所有的拯救工作都是白費心血的無底洞,因為這種人永遠是無法絕處逢生的悲劇人物。我們教導貧戶們如何掙脫拮據的束縛、如何以自力來打開困局,而這些努力,都必須讓這些人先打開內心,產生最基本的感恩心。”

書中還按照一個人是否具有感恩秉性的程度,將人分為四等:“這世間,大約有四等人:一、在無恩處依然有恩;二、在有恩處有恩;三、在無恩處無恩;四、在有恩處依然無恩。”書中進一步解釋這四等人說:“一、在不應該感恩的地方,都知道有應該感恩的地方而感恩報恩,這種人在該死的地方都不會死,在不能活的地方,都會活。這種能知恩、感恩、報恩的人,是第一等人,是修行人。他在大家都看不到神的地方,仍然可以看到神,在大家都不可能平安有福氣的地方,仍然會很平安、很有福氣。二、在應該感恩的地方,知道應該感恩,這種人是凡夫俗子,但現在已經很少。這種人是次等人,在能活的地方才活,在不會死的地方,才不會死。三、在不應該感恩的地方,沒有感恩。這種人在不該活的地方,一定不會活,在該死的地方,一定會死,不可能有神跡或奇跡,這是第三等人。四、在應該感恩的地方,都不知道感恩,這種人是下下等人,跟禽獸畜牲一樣,比一只狗還不如。這種人在該活的地方都不會活,在不該死的地方也會死。”

從上面的分析可知,如果你想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有一種美德你不能沒有——那就是感恩;如果不想有一個痛苦的未來,那麼有一種缺點你不能有——那就是不知感恩,甚至是抱怨。

摘自《永不抱怨》(明如居士 著)

 

上一篇:沉下去的是金子
下一篇:明如居士:消除抱怨的“轉念作業”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