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多一份理解與寬容,少一份暴躁與氣惱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多一份理解與寬容,少一份暴躁與氣惱

美國心理學家做了這樣一項實驗:他們把生氣人的血液中含的物質注射在小老鼠身上,以觀察其反應。剛開始時小老鼠表現呆滯,胃口盡失,整天食欲不振。數日後,小老鼠就默默地死去了。美國生理學家愛爾馬也做過類似的實驗:他把實驗者心平氣和時呼出的“氣水”放入有關化驗水中沉澱後,發現它無雜無色,清澈透明,悲痛時呼出的“氣水”沉澱後呈白色,悔恨時呼出的“氣水”沉澱後則為蛋白色,而生氣時呼出的“生氣水”沉澱後為紫色。

把“生氣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幾分鐘後,大白鼠死了。由此,愛爾馬分析:人生氣(十分鐘)會耗費大量人體精力,其程度不亞於參加一次三千米賽跑;生氣時的生理反應十分劇烈,分泌物比任何情緒都復雜,都更具毒性。

當我們患有口腔潰瘍、肝火熾盛、心髒病、高血壓等之類的病時,醫生會告誡我們,一定要心平氣和,保持良好的心情,不要生氣,不要發怒。為什麼?生氣發怒時能損肝傷肺,氣憤時心跳加急,心律失常,使心髒受到邪氣的侵入,誘發心肌梗塞等疾病。故而,一個人要想保持身心健康,乃至延年益壽,一定得戒驕戒躁,不生氣,不發脾氣。同樣,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同樣不能“來氣”,以善心善念來處之對之,才能自利利他,相得益彰。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一位法師開門出去辦事。剛出門,便被迎面而來的彪形大漢撞倒在地。法師的眼鏡被撞飛,摔個粉碎,眼皮也被鏡架戳成青紫色。等法師搖晃著站起來時,那滿臉胳腮胡子的莽漢卻毫無愧疚之色,反而理直氣壯地叫道:“誰讓你戴眼鏡呢?”法師欲言又止,但心裡卻這樣想:世間法多由因緣和合而生,有善緣,亦有惡緣,解決惡緣之道,唯以慈悲待之。因此,他決定用豁達無私的歡喜心來接受這一事實。

“絡腮胡”見到法師以微笑和寬容回報他的無理時,非常驚訝地問:“和尚為什麼不生氣?”法師應機說到:“為什麼一定要生氣呢?生氣既不能使破碎的眼鏡恢復如初,又不能使我臉上的淤青即刻消失,苦痛馬上解除。再說,生氣只會把問題擴大化,如果我生氣,對您破口大罵,或是打架動粗,必定造下更多的口業及惡緣,乃至傷害到身體,這又何苦呢?”法師頓了頓,接著說道:“這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因果相續的,我早一分鐘,或遲一分鐘開門,都可以避免與您相撞,但我們卻撞在一起,這是我們的機緣。或許,這麼一撞能夠化解我們以往的一段惡緣,所以,我不但不會生氣,還要感謝您助我消除業障呢!”

聽完這一席話,“絡腮胡”十分感動,後來又向法師學習了許多佛法知識,然後若有所悟地離去。此事過後很久,一天法師接到一封掛號信,內中附有五千元匯款單,一看名字,正是那“絡腮胡”寄來的,信中寫道:“師父慈鑒:非常感謝您,那天撞了您,卻救下了三條命。事情是這樣的:我年輕時不知拼搏進取,畢業後又在事業上高不成低不就,十分苦惱,常常自怨自艾。結婚之後,也不知善待妻子,常常拿妻子出氣。有一天,我外出上班,忘了拿公文包,中途又返回家提取,卻發現妻子正與一名男子在家中談笑。我當時生氣之極,沖動地跑進廚房,拿起一把菜刀想殺了他們,然後自殺。

不料,那男子驚慌回頭時,臉上的眼鏡一下掉落到地下。突然,我想起慈悲的師父,您的這句話‘生氣不能解決問題’,使我冷靜下來。於是,我就這樣想:妻子越軌,我必須負完全責任,過去實在不該冷落她。經過這件事,我悟到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再也不會暴躁和莽撞了。現在,我們一家和美融洽地相處,我在工作上也能得心應手了。師父的開示,讓我獲益匪淺,也改變了我的人生觀。為了感謝師父的恩德,我匯上五千元錢,其中,兩千元是賠償師父的眼鏡,三千元為我自己、妻子及那個男人做功德。很慚愧,我以往不知修福,造下不少惡業,還請求師父為我們祈福,消除業障……”

因為一念之差,法師應機點化了“絡腮胡”,而避免了一場爭斗;因為心生善念,“絡腮胡”克制了自己,也善待了另外兩條生命。生氣解決不了問題,唯有善心、善念、善言、善行才能化干戈為玉帛,自利而利他。戰國時期,孟子給學生上課時,經常拿子路的例子來教育他們:“子路能十分虛心地聽取別人指出他的毛病與不足,然後加以改正。從歷史上看,凡是君子都是吸取別人的優點、長處,自己來實行善事。如舜、禹等都是如此。君子的最高德行就是與人為善。”誠然,與人為善,即與己為善,幫人就是幫自己,為人修路就是為己修路,“父慈子才孝,官仁民風淳”,只有與人為善才能正視自己,正視他人,達到雙贏、共贏的目的。

古人雲:“上善若水任方圓。”的確,“水溶萬物而不爭”,這同樣是在說與人為善的魅力之所在。“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與人為善者能像水一樣溶解萬物,能巧妙地化解人間恩仇,實現“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境界;與人為善者能恪守“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訓誡,身處逆境之中依然笑看風雲變幻,以一顆平常心應對一切;與人為善者同樣能遵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警語,胸懷寬廣、氣度不凡,將凡塵世事盡收眼底,到達“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境界。

與人為善,落實到實際生活中,不過是一些細碎的瑣事,比如不與人爭吵,選擇忍讓和寬容,平易近人;比如發揚尊老愛幼、誠實守信、寬以待人的傳統優良美德;比如不去斤斤計較,助人為樂,捨己為人,等等。

多一份理解與寬容,少一份暴躁與氣惱,生活將更加燦爛與美好;多一份善意與笑容,少一份凶狠與蠻橫,人生將更加怡然和平坦。與人為善,廣結善緣,我們才能自在灑脫,一身平安。


 

上一篇: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下一篇:有些人臨終念佛為什麼能專注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