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明如居士:探尋抱怨的本質與起因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經中說,眾生所遭遇的一切痛苦,都源於愚昧——也即誤把“安樂因”當成“痛苦因”、“痛苦因”當成“安樂因”。因為所有眾生都有著離苦得樂的本能,所以就拼命地行持著自己心中所理解的“安樂因”、而不願意行持自己心中所理解的“痛苦因”,但是由於他們心中所理解的“安樂因”與“痛苦因”是顛倒的,依其行持的結果就是必然遭遇各種痛苦與失敗。正如《入行論》所雲:“眾生不欲苦,反行痛苦因;愚人雖求樂,毀樂如滅仇。”

人們之所以會抱怨,就是心中對“抱怨”的作用存在著愚昧,誤以為抱怨是安樂因,能夠解決問題、遣除痛苦、得到安樂。想要遣除抱怨的惡習,我們必須對“抱怨”這件事進行反反復復的觀察,認清抱怨的方方面面,如抱怨的起因、本質、分類和後果等等,惟其如此,我們才有可能斷除抱怨,讓自相續永遠不沾染抱怨的惡習。

什麼是抱怨的本質呢?抱怨的本質就是內心不願意接受某個對境——這個對境可以是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情、或者正在發生的事情,也可以是自己能夠預見到的未來要發生的事情,或者是外境上的一個人、一件物品,或者甚至可以是自己或者自己過去已經有過的想法、做過的事情、說過的話,也可以是現在正在做的事情或將來不得不做的事情等等。總之,人們所抱怨的對境可以是世界上任何一個自心能夠認識到或觸及到的事物,大到整個世界、小到一個微塵,都可以成為一個人所抱怨的對境。抱怨在本質上就是心在一個對境之上產生的一種情緒,這種情緒就是對這個對境“不接受”,或者說“不滿意”。因此,抱怨的本質就是一種不接受的心態或情緒,而抱怨的言語和行為等,實際上都是這種不接受的心態或情緒的進一步表現。

產生抱怨心態的因是什麼呢?有三個:一、對境;二、我執——認為有一個真實不虛的自我存在;三、認為對境對“自我”或者“我所”不利、有傷害,所謂“我所”就是自我所擁有的東西,例如我的財產、名聲、地位、想法、意願等等。這裡所說的三個條件,缺少其中的任何一個都不能產生抱怨。例如,若沒有第一個條件——對境,第三個條件也就不會產生,因為一切念頭都需要依靠一個對境而起,沒有對境就不會有任何觀點與看法,從而也不會產生抱怨;有第一條件,但是自己並不認為這個對境對自己有什麼不利,也不會產生抱怨心理;如果是斷盡了我執的阿羅漢,由於心中根本沒有自我的感覺,也不會有“我所”的執著,因此根本不會產生“對境對自己不利”的想法,所以也不會產生抱怨的心態或情緒。對於具足我執的凡夫來說,只要認為某個對境對自己不利,或者對我所不利,對這個對境不接受的抱怨心態就會任運產生。

將心中所產生的不接受的抱怨心態繼續延續下去,或者訴諸語言和行動,還需要一個條件——就是心中有一個觀點:“認為用語言抱怨或行為表現心中的不滿、不接受,就可以去除自己不接受的現實,或者可以使自我得到保護或某種利益(如同情、幫助、贊揚等)。”這個觀點很隱蔽地潛藏在我們的心中,不容易被我們察覺,但是我們通過邏輯推理的方式可以知道,這種愚昧的觀點一定是潛藏在內心深處的。怎樣推理呢?假如沒有這種愚昧的觀點,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的思想中已經深深地接受了這個觀點的反面——“將抱怨訴諸語言與行為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的觀點時,雖然心中暫時會不接受對境,但不會將這種抱怨的心態長久地持續下去並訴諸語言與行為。所以,如果一個人將這種抱怨心態長久地持續下去,就說明這種愚昧的觀點在這個人的心中是存在的。

我們知道,萬法皆從因而生;因滅則果滅,因生則果生,這是整個宇宙的法則。認識了抱怨的成因之後,我們就可以通過“因滅則果滅”的道理,來對治抱怨。從上面所分析的抱怨的成因可以看出,我們對抱怨的對治可以有三種不同的層次:

一、要想不讓心中產生的抱怨心態持續下去,或者在語言和行為上表現出來,需要充分認識到“抱怨於人於己有害無益”的道理。若內心有這樣的正知正念,那麼即便心中暫時產生了抱怨心態,也會被暫時壓服,不會繼續持續下去或者表現在言語和行為上。

二、要想讓抱怨的心態一剎那也不產生,需要去除“外境對自己有害”的愚昧認識。事實上,“一個對境對自己有害”的認識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愚昧。假如這個“對境”是過去的對境——即便是一秒鐘之前的對境,也已經徹底消失了,但我們心中卻對已經消失的對境耿耿於懷,不願意去接受,這本身就是一大愚昧。因為你接受,它也過去了;不接受也徹底消失了,自己在一個已經子虛烏有的對境之上產生接受與不接受的心態,都是沒有意義的。未來的對境對於現在的我們,也如同虛空一樣,自己的內心對著虛空接受與不接受,也沒有意義。如果是當下的對境,轉眼就會消失,而且已經發生了,不接受也沒有太大的意義。

三、要想徹底根除抱怨的心態,需要去除“我執”。“我執”也是人們的一種愚昧,將本來沒有的一個東西執著為有,於是我們就好像覺得有了。譬如,如果制造一個高級的會說話的機器人陪伴我們,我們就會產生這個機器人是一個“人”的錯覺。實際上,這個機器人只是一些零件的組合,除了這些零件之外根本沒有一個所謂的“人”,甚至連“機器人”的存在都是一種錯覺,因為機器人的存在只是自心執著之後產生的一種感覺而已,這種感覺的可靠性是經不起推敲的。

觀察完抱怨的本質、起因以及三種層次的對治之後,我們再觀察一下抱怨的分類與後果。

從不同的觀察角度,可以對抱怨做各種不同的分類。例如,從抱怨者性別的角度,可以將抱怨分成男人的抱怨、女人的抱怨;從抱怨者年齡的角度,可以將抱怨分成兒童的抱怨、少年的抱怨、青年的抱怨、中年人的抱怨、老年人的抱怨;從抱怨者的抱怨程度來分類,可以分為對外境具有主動改造、有攻擊動機的“主動攻擊型”抱怨,以及只是想自我保護、獲益的“自我保護型”抱怨。從所抱怨的對境不同,可以將抱怨分為對有情眾生的抱怨、對無情事物的抱怨,或者對過去事物的抱怨、現在事物的抱怨、未來事物的抱怨,或者對自己的抱怨、對他人的抱怨等等。總之,對抱怨這種現象觀察的角度不同,就會有不同的分類。

抱怨的後果是什麼呢?除了極少數以善心攝持的抱怨之外,大多數抱怨都會給自己與他人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與痛苦。對於尚未證悟空性的凡夫來說,不接受現實的心態與情緒在產生的當下,就會使自己的心體驗一種痛楚,這種痛楚相信所有對人對事抱怨過的人都會有切身的體會。如果這種不接受現實的情緒,不能轉化為另外一種行之有效的改變外境的具體思想,那麼就會使得抱怨者的心長期滯留在對外境的不滿之中,此時的對境相對於抱怨者的心來說,就如同一個“牢籠”或“深坑”一般。這顆“身陷囹圄”的心也如同困獸一般,無法施展自己的創造力。其實,我們真實需要的不是與外境對抗的情緒,而是一種接受外境、改變外境的思想與規劃。抱怨的情緒,不但不能改變外境,反而使得我們的心喪失了改變外境的勇氣與能力。

摘自《永不抱怨》(明如居士 著)

 

上一篇:黃念祖:淨修捷要報恩談(第22集)
下一篇:淨空法師法語:德行成就了,事業就成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