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信願法師:略解念佛往生願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十方眾生」者,明所被之機,豎通三世,橫含十方,十界眾生,一無棄物。橫攝眾機中,且就人道明普益者,性有利鈍,位有豪賤,功之久近,行之善惡,報有男女好丑,形有老幼缁素,正像末法之世,臨終平生之時,處有中邊,緣有厚薄;如上眾機,皆為所被。假令謗大乘,造五無間,一闡提等,回心皆往;或贊或毀,或信或疑,知有彼佛,便成善根,多劫多生,俱蒙解脫,可謂萬病愈於阿伽,千器成於巨冶,豈不慈門廣大普度無遺?然回自力心,歸他力佛智,專修專念一向一心者,名正定聚,正是此願所被之器,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次下兩願所被之機。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者,正明以本願三心而為報土正因,此三心則以名號映現於聞者心中,成為三信,故三信共以名號為體,由聞其名號即是領解彌陀代凡夫成就願行之義。如此,如實領受本願嘉號,亦言三心,亦說三信,亦言信心。諸譯皆於三信之上有「聞我名字」一句,則魏譯亦可加上「聞我名號」一句;然此經因願文無此句者,於成就文顯之,故言:「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依法然上人釋《觀經》意,《觀經》三心,即同本願三心,至心者,即至誠心也;信樂者,即深心也;欲生我國者,即回向發願心也。至誠心者,善導大師《觀經疏》釋為真實心,法然上人《觀經釋》反釋言:「外現信本願之相,內懷疑心,是不真實之心。」深心者,《觀經疏》釋為深信之心,《觀經釋》釋言:「若疑自己煩惱惡業之病極重,何故但稱名號,即得往生?疑而不信,則彌陀之誓願,釋尊之所說,亦成徒然,無其效驗。唯應仰而信之,莫得良藥,不服而死。」回向發願心者,《觀經疏》釋為三業所修善根,回向願生彼國,作得生想。《觀經釋》釋言:「聞國土之安樂,誰不欣慕乎?」

  三心可從機法而論:?約機:以凡夫誠心,深信佛願,無有虛偽,無有疑慮,故雲「至心、信樂、欲生」。?約法:約佛則久成之法身,真實心清淨光,被機則歸命心,是為至心;約佛則法藏五劫永劫願行之報身,金剛心歡喜光,被機則決定心,是為信樂;約佛則十劫果滿應身,大悲心智慧光,被機則報謝心,是為欲生。是知,本願三信機受一心,謂彌陀發至心、信樂、欲生之誓,成就文言「信心歡喜」,《往生論》言「一心」。

  「乃至十念」者,此非實相、觀想、觀相、持名之自力念佛,乃憑托本願之念佛,即三信相續之稱名,三心在前故,亦即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之念佛;聲聲念念,皆是真實信心所具之名號。因願文言「乃至十念」,從諸譯中可看出本願信行一體之特性,漢、吳二譯皆言「聞我名字」,唐譯言「聞我名已」,宋譯言「聞吾名號」,《悲華經》、《大悲分陀利經》皆言「聞我名者」,魏譯言「乃至十念」而無「聞我名號」文句。

  故知,乃至十念是從聞佛名號所生,其有二義:即聞信名號之一念與稱念名號之十念。十念、一念,其言雖異,同是極少之義,於理無異。聞信名號屬「信」,稱念名號屬「行」,信行一體,行信不離,信外無行,行外無信,信內行外,表裡一致;蓋離信之行,其行非是本願大行,難入報土;離行之信,其信非是他力深信,不入正定。親鸾大師《末燈鈔》言:「信之一念與行之一念雖二,然而無離信之行,亦無離行一念之信一念。何以故?言行者:聞一聲稱念本願名號,必得往生而稱一聲或十念者,即是行也;聞此誓願無少疑心,謂之信之一念。信與行雖似有二,聞一聲之行而無疑者,即是無離行之信,當思亦無離信之行。應知此皆是彌陀之誓願,行與信者,謂之誓願也。」

  諸師雲十念往生願,若不滿十即不得生,上捨一形下捨一念,其意不周。善導大師雲念佛往生願,上取一形下取一念,不限遍數,稱念皆生,其意廣周。第十七願雖成名號普聞十方,諸佛稱贊,眾生稱念,然未明稱念之法,故此願明稱名往生之法,必須信行具足,若缺其一往生不成,故聞名號發起歸命一念時,三心自具,蒙攝取心光,決定往生,從此一念,自然上盡一形下至一聲,不拘稱名遍數多寡,悉得往生,信行具足故。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者,若不生者即如果不使其往生,不取正覺即絕不成佛。如果不能使十方眾生往生,我就不成佛之法藏,徹底悲心顯於「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誓言,故《安心決定鈔》雲:「若我成就十方眾生之願行,令得往生者,我亦成佛,不能令眾生往生者,我不取正覺。是故,佛之成正覺者,應依能令我等之往生與不往生而定也。」依此鈔意得知:法藏菩薩為使十方眾生得往生,自身亦得成佛,故必須先為眾生積植菩薩無量德行,成就十方眾生之願行,此即誓「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本意。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者,漢、吳、宋三譯阙此二句,唐譯言:「唯除造無間惡業,誹謗正法,及諸聖人。」又《悲華經》言:「唯除五逆,誹謗聖人,廢壞正法。」從唐譯及《悲華經》得知,五逆是無間惡業,謗法意兼謗聖。《阿阇世王問五逆經》曰:「有五逆罪,若族姓子、族姓女,為此五不救罪者,必入地獄不疑。雲何為五?謂殺父、殺母、害阿羅漢、斗亂眾僧、起惡意於如來所。」又《華嚴經.孔目章》雲:「五逆,謂害父、害母、害阿羅漢、破僧、出佛身血。初二背恩養,次三壞福田,故名為逆。」

  言「五逆」者,若依慧沼法師《最勝王經疏》言,五逆有二:

  一、三乘五逆:謂一者故思殺父,二者故思殺母,三者故思殺羅漢,四者倒見破和合僧,五者惡心出佛身血。以背恩田違福田故,名之為「逆」。犯此逆者,身壞命終,必定墮無間地獄,一大劫中受無間苦,名無間業。又《俱捨論》中,有五無間同類業,彼頌雲:「污母無學尼,殺住定菩薩,及有學聖者,奪僧和合緣,破壞率堵婆。」

  二、大乘五逆:如《薩遮尼干子經》說:「一者破壞塔寺,焚燒經藏,及以盜用三寶財物。二者謗三乘法,言非聖教,障破留難,隱蔽覆藏。三者一切出家人,若有戒、無戒、破戒,打罵呵責,說過禁閉,還俗驅使,債調斷命。四者殺父,害母,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殺阿羅漢。五者謗無因果,長夜常行十不善業。」

  言「正法」者,簡別邪法,佛聖所說皆為正法,聖弟子所說若不違佛教,亦名正法。此中唯舉所說法,實則兼含能說人,故唐譯雲:「誹謗正法及諸聖人」,此乃人、法並明,為所謗之境,境最勝故,其罪也最重。謗法其相雲何?《往生論注》雲:「問曰:何等相是誹謗正法?答曰:若言無佛、無佛法,無菩薩、無菩薩法;如是等見,若心自解,若從他受,其心決定,皆名誹謗正法。問曰:如是等計,但是己事;於眾生有何苦惱,踰於五逆重罪耶?答曰:若無諸佛菩薩,說世間、出世間善道,教化眾生者,豈知有仁、義、禮、智、信耶?如是世間一切善法皆斷,出世間一切賢聖皆滅。汝但知五逆罪為重,而不知五逆罪,從無正法生。是故謗正法人,其罪最重。」

 

上一篇:達真堪布:《八吉祥頌》裡的“大菩薩”指的是什麼?
下一篇:信願法師:念佛往生有來迎?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