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明如居士:心如何相信,就如何得到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心如何相信,就如何得到”,實際上是佛教因果律的另外一種表述。佛教所說的“因果律”中的“因”,指的是我們心中的“起心動念”,而不應理解為“起心動念”之外的東西;而“果”指的就是起心動念生起之後,我們內心體驗到的感受以及未來“眼耳鼻舌身”這五根所感受到的外境。

例如,吝啬的念頭生起來時,我們的內心立即就會體驗到貧窮,並且這個念頭會以“種子”的方式潛藏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將來變現為五根能夠觀察到的貧窮外境;而忿恨的念頭生起來時,我們內心立即就會體驗到灼痛,並且這個念頭也會以“種子”的方式潛藏在內心深處,將來變現為地獄般的可以損傷自己身體的痛苦外境。

在我們的所有念頭當中,有一種念頭具備強大的招引果報的力量——這種念頭就是相信,或者說信念。凡是我們真實相信的,必然首先成為我們的心靈體驗,當內心的相信持續存在時,與這個信念相應的隱藏在內心的種子很快就會成熟而現行——也就是說,我們的五根真的就會看到自己內心所相信的內容。所以,“心如何相信,就如何得到”是因果律的另外一種深刻而精辟的表述,我們應當仔細思惟,明白之後,不僅自己要善加取捨內心的起心動念,還應當千方百計地將這個道理講給自己的親人以及其他的有緣人聽,讓他們也能通過取捨自己的心念,達到離苦得樂的目的。

我們內心的相信,有些是自己漸漸培養起來的,有些是通過他人的影響或暗示所獲得的。但不管怎樣,一種觀點、見解或看法一旦進入內心,成為堅信不疑的信念之後,這個觀點就必然會無可挽回地成為我們的生命,也即我們的生命會成為這個觀點所定義的那種樣子。

當我們喋喋不休地抱怨時,實際上就是一遍又一遍地強迫自己的內心開始相信:自己所抱怨的那些東西是真的。當這種“抱怨訓練”達到一定次數時,我們所抱怨的東西就會真的呈現在我們面前。所以,抱怨實際上就是一種自我暗示,這種自我暗示,會使得自己內心所相信的不好的、負面的事物,真的來到我們面前;抱怨不僅是一種自我暗示,而且還能暗示他人,使聽者也開始相信所抱怨的內容,從而讓聽者最後也不得不面臨這些抱怨話語所描述的那些令人不悅的事物。所以,當我們明白“心如何相信,就如何得到”的心靈奧秘之後,就應該停止一切抱怨。

下面講一些心理學家所做的心理試驗。這些心理試驗的共同特點就是通過各種暗示手段,讓受試者內心相信某個事實,然後就會觀察到受試者內心的這種相信真的能夠產生種種令人驚訝的、甚至是有點神奇的改變身體與外境的力量。

首先看關於聞氣味的兩個心理試驗。第一個試驗的受試對象是100名男子和100名婦女。實驗時,首先讓每個人聞燒酒、薄荷和鹿蹄草的氣味,然後拿出1O瓶沒有任何氣味的蒸餾水,謊稱其中有3瓶分別具有上述物質的氣味,並讓所有受試者分辨。結果有37名男子和48名婦女很肯定地聲稱他們完全嗅出了這三瓶實際上沒有任何氣味的蒸餾水分別具有燒酒、薄荷和鹿蹄草的氣味;另一部分聲稱患有感冒,不能完全確定是哪種氣味;只有6人表示沒有嗅出任何氣味。從這個試驗可以看出,當堅信面前的水有氣味時,即便這些水沒有氣味,不少人也會聞到這種氣味。

第二個試驗是這樣的:將參加受試的100人分成兩組,每組50人,並將兩組人員分開,不讓他們相互接觸與交流。對第一組人員說:馬上要讓他們聞一種奇怪的氣味,這種氣味聞起來雖然有點奇怪,但對人體的呼吸系統不會有任何危害;不僅沒有危害,而且對一些呼吸系統的疾病還有治療作用。對第二組人員說,馬上要聞到的氣味有輕微的毒性,但不會導致對呼吸系統太大的傷害,而且毒性很快就會消失。當這兩組人員同時聞到所說的氣味時,第一組人員基本上談笑風生,而且很樂於聞這種氣味,呼吸系統沒有產生任何異樣;而第二組人員,大多數都產生了“胸悶、呼吸困難、感覺自己快要中毒”的症狀。這個試驗說明,心如何相信,就如何體驗;心如何體驗,外境就似乎如何存在。

英國作家索利恩所著的心理小說《新鮮空氣》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主人公威爾遜喜歡新鮮空氣的程度無人能及。一年冬天,他到芬蘭的一家高級旅館住宿。那年冬天奇冷,因而窗子都關得嚴嚴實實的,以防寒流襲擊。盡管房間裡舒服無比,但威爾遜一想到新鮮的空氣一絲都透不進來時,他因而非常苦惱,輾轉難眠。到了最後,他實在無法忍受了,便撿起一只皮鞋向一塊窗戶玻璃砸去,聽到了窗玻璃碎裂的聲音後,他才安然進入夢鄉。第二天醒來,展現在他眼前的是完好如初的窗子和牆上破碎的鏡框。原來他昨晚用皮鞋砸碎的並不是窗戶玻璃,而是牆上的一個鏡框。這件事情使威爾遜認識到,昨晚不能入睡的原因其實是他對新鮮空氣的執著,也即內心的相信——沒有新鮮空氣,人就不能正常生活。他這樣相信,於是就這樣活著了。

美國田納西州有一座工廠,許多工人都是從附近農村招募的。這些工人由於在農村空曠的地方生活慣了,在車間裡工作時,總覺得車間不大,裡面空氣太少,因而顧慮重重,工作效率自然就降低了。後來廠方在每個窗戶上栓了一條輕薄的綢巾,這些綢巾不斷飄動著,起到了向工人暗示“空氣正從窗戶外湧進來”的作用,工人們由此去除了“心病”,工作效率隨之提高。這個試驗說明:心如何相信,就如何活著。

心理學家選了一組60歲的老年人,讓他們生活在一起,要求他們很投入地表演自己20年前的年輕樣子,而且不時的用各種語言提醒他們,他們正生活在20年前的年輕模樣中。就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心理學家發現這組受試者不同程度地都變得年輕了:臉色比受試之前紅潤有光澤了,肌肉變得富有彈性了,骨骼變得更加致密了;更神奇的是,他們的記憶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恢復,有些人的老年疾病也不翼而飛了。這個試驗說明:心如何相信,就如何體驗;心如何體驗,身體就似乎如何存在。

皮膚實驗:在受試者的皮膚上貼一片濕紙,並聲稱這是一種具有特殊功效的紙,能使皮膚局部發熱,要求受試者用心感受濕紙所引起的皮膚的溫度變化。十幾分鐘過去之後,將濕紙取下,受試者被貼處的皮膚果然被燙紅了,摸上去還發熱。其實,那只是一張根本不能發熱的普通濕紙,是受試者相信那是一塊發熱的紙,結果自己的皮膚就真的被這塊“發熱的紙”燙紅了。

像這樣的心理試驗,只要我們願意關注,其實還可以舉出很多。心理學家雖然發現了這些現象,但無法從根本上解釋這些現象背後的原理,而佛法則從根本上解釋了造成這些現象的原理:我們的身體與外境其實只是自心所做的一個夢,並無任何真實性可言;心如何相信,夢境就會如何呈現。但我們在夢境中將夢境執為離心實有,於是身體與外境就似乎離心實有了,這其實只是一種錯覺而已。

明白“心如何相信,就如何得到”的道理之後,我們就應該千方百計地讓自己與他人的心始終相信美好的東西,不要讓一絲一毫不美好的東西進入自己與他人的內心——這實際上就是“取捨因果如粉末”!

摘自《永不抱怨》(明如居士 著)


 

上一篇:悟道法師:鬼神會監察,縱使很小善事都會記錄
下一篇:放生的感受和心得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