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二十六相是咽喉當中「津液得上味相」,我們講口水。口水通常沒有味道,可是佛的口液是美味,是最殊勝的養分,我們世間任何補品沒有辦法跟它相比,為什麼?它是功德成就的。「如甘露流注也」,好到什麼程度?舉一個比喻。甘露是天人的飲料,人間沒有,天人飲料裡面最上的飲料。古德也有說,天人常飲甘露,得長壽相,甘露也叫不死藥。這個相從哪來的?「此系由見眾生如一子」,見一切眾生,那種慈悲、愛護就像自己的獨生子一樣,這是講慈悲、愛護。「復以諸善法回向菩提感得之相」,這個相從這個來的。那主要的因我們明白了,主要的因是慈悲。慈悲是性德當中,性德無量無邊、無盡無數,無量性德裡頭,如果我們要說第一德是什麼?給諸位說就是慈悲。
我們中國老祖宗知道,稱之為親愛,五倫理頭第一條,「父子有親」,這個親就是佛法裡面所講的慈悲。為什麼?它沒有條件的,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它是自性的性德。換句話說,他不是學來的,沒有人教他,也沒有任何人約束他,完全是自發自動,出之於自性真誠那一點流出來的。所有宗教也都從這個地方流出來的。基督教跟天主教他們用的是一部經典,《新舊約》,還包括猶太教,猶太教是遵奉《舊約》,基督教是遵從《新約》,天主教是《新舊約》他都學。這部《聖經》裡頭,常常看到的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神的愛、上帝的愛,跟父子有親的親是一個意思,佛所講的慈悲,性德裡頭的第一德。換句話說,性,無量的性德,都是從這一個德裡頭延伸出來的。
於是我們就可以能夠這麼說法,宗教教育是愛的教育,是神聖愛的教育,在佛法講,它是自性中心流出來的慈悲教育。這種愛人人都有,一切眾生圓滿具足。這個慈悲在佛經上講就是佛陀,佛陀代表這個慈悲。所以,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說是,為什麼?你有這個性德,你有這種真誠的愛心。但是,你現在迷了,不知道自己有這個愛心,把這個愛心變成了自私自利,你喜歡你就愛他,不喜歡就討厭他,這個愛心變質了。但是它永遠不會失掉,只要你能夠放下煩惱、業障,它就恢復正常了。恢復正常,這個愛是神之愛、是佛之愛,所以說你本來是佛。
這個地方用這句比喻,見眾生如一子,好比是獨生子一樣,圓滿的愛、無限深廣的愛都在這一個人身上。真的,諸佛菩薩對眾生真正慈悲,如同神,基督教常講的,上帝以耶稣為他的獨生子,讓耶稣代表他來愛世人。這個道理我們要能細心去體會,如果沒有一個代表,它就變成一個抽象的概念,永遠不能成為事實。所以佛的慈悲從什麼地方落實?從佛弟子的身上,從我們的身上,要把佛菩薩大慈大悲做出來,代表佛菩薩去愛世人,去慈悲一切,念念為眾生著想,念念有幫助眾生破迷開悟。佛到這個世間來,來干什麼?我們也問,你有什麼企圖?你有什麼用心?佛的企圖、用心就是一樁事情,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就這麼一樁事情,沒有第二樁事情,非常單純。
用什麼方法來落實?用教學。怎麼個教法?表現在身口意三業,身,做榜樣給大家看;念,跟佛的大慈悲、大智慧完全相應;再就是言教,天天勸導大家。勸什麼?幫助大家破迷開悟,因為佛知道,一切苦從哪來的?從迷惑事實真相所產生的;樂從哪裡來的?明白事實真相,你就樂了。於是佛的經教就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只要你把迷放下,真正覺悟了,離苦得樂就得到了圓滿,這是佛陀教育。其他宗教教育跟佛是差不多的,這是世間正教,不偏不邪,在佛法稱它作正法。正法久住要靠我們自己真正把它做出來,這就能久住了。久住要常講,就是此地講的,前面講的按時說法,要常講。要以諸善法回向菩提、回向眾生,就能感得相好,相好是福報,就是離苦得樂。
「表佛之妙法能滿足眾生志願之德」。確確實實眾生的志趣、嗜欲不同,千差萬別,佛有善巧方便,讓每個眾生都能滿足,想成佛的能成佛,想作菩薩的能得菩薩,想發財的能發財。「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想得什麼肯定可以得到,為什麼?你覺悟了,你見性了,一切法不離自性。所以佛可以保證你,滿足一切眾生的願求。「於無量世,不待求己」,不需要別人來求我,然後才布施,不用。主動的,看到別人有苦有難,就伸出援手,這是誰?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現千手千眼相,表什麼意思?我見到了手就到了,不用你來說話,不用你來求,我只看到了我就幫助你,眼到手到。慈悲到極處,確實見眾生如一子,哪有捨棄的道理!所以他「得味上味相」。
所以我們相信,佛菩薩示現在人間,現出家相,每天托缽。我們在經典上看到,有乞丐遇到佛,想到佛的福報大,自己過去生中沒修福,這一生墮落到乞丐。別人給了他一點吃的東西,味道馊了,很難聞的味道。他一想,我沒有東西供養,我只有這一點點東西,我供佛,希望我能夠修一點福報。佛歡喜接受,佛把它吃掉了。那味道難不難吃?你看到這一條就曉得了,再難吃的東西,甚至於毒藥,到佛的口裡面都變成美味、上味。所以,他真的修到福,這是個不可思議的境界。有二十六相在,任何東西供養佛,都得到最上之味。「成就無量功德得味中上味相」。佛是生生世世無量劫來慈心修福,成就無量功德,成就味中上味相。下面又說,「常施病者藥,得所食之物至味悉現相」。至味是上味,沒有比這個味更好了,這味中達到極點了,叫至味。這是什麼?常施病者醫藥,照顧病人,你所吃的東西統統都是上味。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八三集) 2013/2/18 馬來西亞華嚴講堂 檔名:02-040-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