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法,古人常講:「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湧泉為報。」現在這個社會有報恩的念頭少了,非常淡薄了。我們幫助眾生,要做出榜樣來給人看,對於人,一切人,只記別人的好處。他有一次對我好,我永遠記得他,永遠感激他。以後他對我不好,我一點都不能怪他。他對我不好,我要反省:是不是我自己做錯事情?從這裡反省,不要怪罪他。自己反省沒有做錯,我們想是他可能對我有誤會,我們的心永遠是平靜的。誤會怎麼產生的?誤會產生的因素很多,大概總不外乎兩種。一種是少往來。這少往來,我們叫少溝通,不通了,從這裡出了問題。另外一種,是受外面境界的影響。外面有那一些喜歡說妄語、兩舌、绮語、惡口,會受外面的影響,不是他的本意。如果我們天天生活在一起,我們的本來面目見到了,所有一切誤會統統都消除了,哪裡還會有問題?所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你要從果德上去看。
這部經前面,我們讀過還不久,清涼舉出歌利王割截身體這個故事,忍辱仙人。忍辱仙人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沒有成佛修菩薩道的時候。為什麼稱「忍辱仙人」?六波羅蜜裡面修忍辱波羅蜜,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歌利王不知道這個仙人是好人,以為他是惡人。這個國王上山打獵,帶有許多宮女,宮女是偶然之間發現到這個仙人住在石洞裡頭,在這裡修道。遇到了,談話之間仙人給她們開示。看他們大家圍繞,國王一看到這個情形非常生氣,誤會了,以為他在調戲他的宮女,把他凌遲處死。菩薩沒有一點怨恨心,忍辱波羅蜜圓滿了,菩薩沒有一絲毫報復的念頭,持戒波羅蜜圓滿了,六波羅蜜在一個機緣當中統統圓滿了。菩薩跟彌勒菩薩相比,超越九劫,他先成佛了。本來賢劫裡面的千佛,第四尊是彌勒佛,釋迦牟尼佛是第五。釋迦牟尼佛跑到彌勒佛前面,勇猛精進,超越了。所以數是定數,但是它裡頭有加減乘除,有轉變,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知道。
因此,一個覺悟的人,中國古人常講「仁者無敵」,儒家講的。仁者是我們佛法裡面稱菩薩,我們稱菩薩都稱仁者,仁慈的人。無敵是什麼?心裡頭沒有敵對的。我們要想想這個:我心裡頭還要有一個人跟我做敵對,我就不仁,不是菩薩,沒有慈悲心。而佛法大家都知道,「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沒有了,你就不是菩薩,不但不是菩薩,你不是佛弟子。真正的佛弟子,小乘須陀洹,大乘初信位的菩薩,具足仁慈,他心裡頭沒有怨恨,沒有敵對。我們心裡頭對一切人事物還有稍稍的怨恨,還有小小的敵對,要知道我沒有入門,我學佛沒入門。那怎麼辦?深入經藏,天天親近佛菩薩,天天不離佛菩薩,慢慢受佛菩薩德行的薰陶,漸漸能夠入佛境界。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七八0卷) 2002/7/1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