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佛」,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包括有情眾生、無情眾生;無情眾生是花草樹木、山河大地、泥沙土石,它有法性,法性與佛性是一個性。《華嚴經》雲:「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禮敬」是一切恭敬,如果對一個人不恭敬,尤其是對冤親債主,還有忿恨、分別、執著,就沒有做到「禮敬諸佛」。不但對一切諸佛菩薩、羅漢要恭敬,乃至對於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也要恭敬,因為人人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就是佛,怎能不恭敬佛?所以,禮敬諸佛不分國家、種族、宗教、文化,他們統統是未來佛,我對他們的恭敬與對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父母一樣,絕對沒有差等。能做到禮敬,就不會動念頭傷害他。
再進一步,對所有一切畜生也要恭敬,蚊蟲、螞蟻、蒼蠅都是有情眾生,也有佛性。牠因為過去造業重,輪為畜生,將來也是未來佛。我們明白牠是未來佛,看到之後要合掌恭敬,把牠們需要的食物放在外面供養牠。我對牠恭敬,牠對我也恭敬,彼此互相尊重。真做到了,就很容易溝通。無法與之溝通,是誠敬心不夠。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果然有十分誠敬,牠會受感動,這個感動、溝通是心靈感應。
提升一級,花草樹木等無情眾生有法性,而法性與佛性是一個性。我們在《華嚴經》上讀到樹神、花神、草木神,我們可以與之溝通,並和睦相處。我們照顧它,花開得會特別鮮美、特別香,樹木茂盛,果實纍纍,它會以此來回饋、供養我們!
不但與人能溝通,對於其他宗教供奉的神明,也都能溝通,這是不同維次空間的生物。宇宙的和諧無他,「禮敬」而已。只要我們能奉行,遍法界虛空界就通暢無礙,活動的空間無窮大,生命多麼充實!
因此,「敬人者,人恆敬之」;你敬鬼神,鬼神也尊敬你;你敬動物,動物也尊敬你;你敬花草樹木,花草樹木也尊敬你。所以,我們要想別人尊重,要先尊重別人,尊重別人才是真正尊重自己,愛護別人才是真正愛護自己。對一切眾生不能有絲毫虛偽、染著、傲慢,否則這都是給眾生制造誤會、敵對,給自己找麻煩,讓自己生生世世脫離不了六道輪回。所以,能修「普賢願」的人,遍法界虛空界的障礙全消除了。
佛法對「禮敬」非常重視,儒家教學亦復如是。《禮記?曲禮》雲:「曲禮曰,毋不敬」,「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因此,聖人的學問,聖人的大道,就是「禮敬」而已。過去有人向印光大師請教,如何才能入佛的境界?印祖回答:「誠敬二字。」「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真誠恭敬是契入佛境界的不二法門,這就是普賢菩薩的第一願。
所以,對於誤會、毀謗、陷害我的人,我真誠恭敬待之,誤會就能化解,毀謗也能消除,陷害也會終止,化敵為友,化怨為親,這是真正解決問題。決定不能有絲毫怨恨心、報復心,若是心存怨恨、報復,生生世世冤冤相報,苦不堪言!要懂得化解怨結,就是消業障。
現在社會動亂,大家都擔心恐怖分子的報復,身心不安穩。果然契入大乘,身心就能安穩。要化解怨怼,從哪裡化解?從自己心地化解,把內心所有一切矛盾、沖突、是非人我化解了,外面則是一片和諧,天下太平。
佛法的教學,目的是教導一切眾生和睦相處,互相尊敬,互相敬愛,互助合作。一個真正的學佛人,一切毀謗、侮辱、傷害都不放在心中,一切眾生皆是菩薩、未來諸佛,所遇的順逆境界都是成就我們的增上緣。儒家亦雲:「人之初,性本善」,一切眾生的本性是善的,今天變得不善,是他的習性而非本性,本性是善的。所以,我尊重你的本性,不計較你的習性,我自己就解脫了。一切毀謗、侮辱、陷害,對我絲毫沒有傷害,當然不會有報復的念頭,這是自他解脫。
我寫了一副對聯,上聯是「處逆境隨惡緣無瞋恚業障盡消」,環境惡劣,冤家對頭造謠生事、毀謗,處處為難,存心傷害,遇到這樣的境界,應該如何對待?不起絲毫瞋恚,業障自然消除。對於所有的逆境、惡緣,心存感恩,因為它替我消業障。我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一生永遠感恩,多快樂、多自在!而下聯是「處順境隨善緣無貪癡福慧全現」,處順境善緣,不起貪念,決定不迷惑,福慧就現前了。
所以,真正消滅沖突,落實和平,從「禮敬」做起。實在講,能做到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忏除業障,世間所有一切怨怼沖突自然化解。
(節錄自《華嚴經》12-17-0906、0907)
稱贊如來
禮敬諸佛是從形相上講的,從形相上說萬法平等,所以應該要一切恭敬,一心恭敬,諸佛如來如是,法身菩薩亦如是,真誠、恭敬心決定沒有分別,永恆不變!「稱贊如來」是從性德本善上講的,但是凡夫雖然有佛性,現在迷了,不覺悟。儒家講「性相近,習相遠」,習性是迷,迷了本善,迷了性德,就有妄想;從妄想生分別、執著,就產生許多過失,過失與法性本善相違背。從眾生行業上講,眾生的所作所為與本善、性德相應,我們稱贊;如果眾生所作所為與本善、性德相違背,我們不贊歎、也不毀謗。而以自己的德行去感化他,讓他自己覺悟、回頭,這是教育。
佛法是身化教育、身化教學,要以真誠心感動。眾生業障深重,不是幾天、幾個月就會回頭,所以要有耐心,有時十年、二十年才會覺悟,有時到臨終時才覺悟。有的人到死還不覺悟,怎麼辦?還有來生、後世,佛菩薩生生世世照顧眾生,總有一天他會覺悟、會回頭。
我們如果遇到身造殺、盜、YIN,口造妄語、兩舌、绮語、惡口,意造貪、瞋、癡十惡業的人,要合掌令歡喜,決定不讓他生煩惱。他討厭我們,我們回避他;他不喜歡見我們,我們看到他就遠遠躲開。修養自己的道德,絕對不把他的惡放在自己心上,要永遠保持自己心地純淨純善,「不容毫分不善夾雜,不容毫分不淨夾雜」,這樣我們才會有長進。如果還要怪別人,永遠不能離開三途。這些道理很深廣,要能舉一反三,聞一知十。
(節錄自《華嚴經》12-17-0906、0907)
廣修供養
「廣修供養」就是對一切眾生歡喜布施供養,這是修自己也是度眾生。 這一條特別重視「四攝法」,四攝法第一是「布施」。歡喜布施,捨己為人,是度自己的貪心,拔除無量劫來悭貪煩惱的根,與眾生廣結殊勝的法緣。對於社會也不例外,許多慈善公益事業,我們盡心盡力幫助。譬如布施醫藥費,照顧貧病的苦難眾生,設立獎學金,照顧優秀而讀書有困難的青年學子,以及照顧戒毒所的青少年,恢復健康的身心。這都屬於「廣修供養」。
我們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融入人群,把佛法落實到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佛法在日常中表現的是活的,不是死的,讓大眾看到我們的形象,與我們接觸沾到佛法的氣氛,他就感受到佛法殊勝的利益。因此,佛法與生活是不能脫節的,否則學佛難得實益。廣修供養,也就是四攝法的布施供養。
第二是「愛語」,發自內心愛護對方的言語,態度表現真誠的熱愛。第三是「利行」,所做所為都是利益社會,利益大眾。第四是「同事」,就是互助合作,真正做到捨己為人,幫助社會,幫助眾生。
我接受澳洲幾所大學的邀請,就是想把佛法、中國倫理道德傳統帶到學校去。他們非常聰明,接受能力很強,一說就懂,而且非常歡喜。他們懂得了,就會教導學生,影響學生。這就是「利行、同事」,都是屬於「廣修供養」。所以,我們供養真正的目標是供養智慧,供養倫理道德,其他都是輔助的。在佛法講,這是法供養,幫助眾生破迷開悟,轉凡成聖。
(節錄自《華嚴經》12-17-0906、0907)
忏悔業障
「忏悔業障」是天天反省,天天改過,這純粹是自利,自利當然利他。無論是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每天要反省,好的繼續發揚,過失要馬上改正,明天不再犯。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無一法不是忏悔業障。「忏悔」是梵華合譯,忏是忏摩,悔是悔過。「忏」著重在發露,絕不隱瞞、覆藏過失。希望人人知道你的過失,大家批評、責備、罵你幾句,業障就消除了。如果掩飾得很好,把罪過藏起來,愈積愈深厚,最後就墮三途了。善事千萬別讓人知道,否則別人到處贊揚、稱贊你,果報就報掉了,福報也沒有了。因此,善要隱藏起來,福愈積愈厚;惡要發露,果報才會報掉。
有過失要像青天白日一樣,讓大家統統看到。即使別人對我惡意的毀謗,自己要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罪業就報掉了。有時自己做錯事不知道,別人提醒了就要改過自新,所以毀謗我的人、侮辱我的人是恩人,沒有他,我沒有發現自己的過失。如果是無根的謠言,惡意的毀謗,這是無量劫前的業因,這是幫我們消過去世的業障。
忍辱仙人若沒有遇到歌利王,他的忍辱波羅蜜哪能那麼快圓滿?釋迦牟尼佛說,他本來在賢劫是第五尊佛,彌勒菩薩成佛是第四尊。但他提前了,彌勒菩薩退後了,什麼原因?就是遇到歌利王割截身體這個好緣,把自己的業障快速的消除,功德提早成就。
所以,一切傷害我的人是幫我消業障,要感激不盡,只有報答的念頭,沒有絲毫瞋恨的念頭;沒有瞋恨,自己德行成就了。
(節錄自《華嚴經》12-17-0906、0907)
隨喜功德
六道凡夫無量劫來累積的業障習氣,最嚴重的是貪、瞋、癡、慢。而傲慢裡面的嫉妒煩惱,是世出世間修養道德、學問的最大障礙。「隨喜」就是專門對治傲慢與嫉妒的。嫉妒心對自己的傷害最大,對別人是毫無影響。「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命中所有的,會被別人破壞,那不是命中所有的;命裡有的,任何人都不能破壞、奪取,這是因果定律。
古人講:「君子樂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小人天天嫉妒障礙,損自己的德,折自己的福。佛教我們,成就別人就是成就自己,破壞別人是傷害自己,折自己福壽。 有人為社會、為國家、為眾生做好事,我們沒有嫉妒,而且要隨喜並盡心盡力幫助。若自己沒有力量、錢財幫助,心生歡喜贊歎,贊揚他的善心、善行、好事,其功德福報與彼相等。這好比點蠟燭,藉已經點燃的蠟燭之光,點燃自己的蠟燭,這就是隨喜。
古聖先賢常教導我們,「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一件於社會、於大眾不利的事情,不能隨喜;只要是於社會、於大眾有利益的好事,一定要隨喜。我有多少力量就貢獻多少,沒有力量就以真誠心歡喜贊歎,也能對社會產生影響,所以功德不可思議!
(節錄自《華嚴經》12-17-0906、0907)
請轉法輪
「請轉法輪」,最重要的是「請」,請佛來講經教學。佛不在世,就請佛的學生。現今,我們請法師、大德、居士講經教學,推動佛陀教育。佛陀教育是釋迦牟尼佛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
「法輪」是釋迦牟尼佛當時建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標志。「輪」代表空有不二,空有一如。「輪」的圓心是空的,圓周是有。又代表動靜不二,心是靜的,心是空的;圓周是有,圓周是動的。因此,我們從輪上可以看到「動靜是一、空有是一」,所以佛用輪做標志,代表釋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學。
佛一生的教學是什麼?教導我們了解空有是一、動靜是一。我們修身一定要曉得心要清淨,心不能動,不能有妄念,而身是圓周,身要運動。我們常講「活動」,動就活了,不動就死了。而佛家修身養性的祕訣,就是身動、心不動。
「轉」是轉動,就是推動,法輪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我們推展多元文化的教育就是轉法輪。因此,法輪是代表佛陀教育,佛陀教育的內容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即「空有不二、動靜一如」,這是大道理!
現在很多佛教徒都喜歡做善事、做好事,什麼是第一好事?請法師講經,因為聽眾不僅是人,九法界眾生都在聽,冥陽兩利,功德無量無邊,這是真正的佛事。
所以,世間第一樁好事是教學,自己沒有能力教學就請人來教;自己有能力、有財富,就建講堂,請法師、大德、長者來講經教學,教化一方。時間長短,視能力而為之。大家聽了很歡喜、很發心,再集大眾的力量,建立永久的教學機構,請轉法輪。
現今信息發達,我們利用網絡傳播來教學,只要道場有設備,講經就不中斷,網絡二十四小時隨時都能收看節目,所以今天「請轉法輪」比從前真的容易太多了!以前如果這些法師大德不來講經,我們一籌莫展。現代錄音機、VCD發明之後,帶來了便利,我們一定要善於利用這些工具。
(節錄自《華嚴經》12-17-0906、0907)
請佛住世
「請佛住世」與從前的認知、理念不一樣了。現在,第一是經論的大量流通,縱然有大災難發生,也不會喪失。第二是「培養繼起人才」,我們利用高科技教學,如網際網絡。在網絡上有很多朋友,彼此雖然距離很遠,但是認知相同、願望相同,真正是志同道合。我們走釋迦牟尼佛的道路,佛是我們的典型、模范。我們學習釋迦牟尼佛,依據經典,信、解、行、證,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道業,成就自己的智慧、學問;然後在社會上,以身作則,做出佛菩薩的模樣給世間人看。
「請佛住世」,請誰住世?請自己。世間求人難,我們求自己!自己要發心作佛、作菩薩,救苦救難。發大心,立大志,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顯揚自己的性德,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自己有信心、有把握,依教奉行,哪有不成就之理!現在重要的,底下一願「請佛住世」,第七願。這一句我們也要有新的解釋。佛,本師釋迦牟尼佛八十歲入般涅槃,走了,他老人家世壽八十歲。那怎麼樣才能請他住世?我們塑個像來供養他,這是對他的景仰,表示我們一點的敬意,畢竟他不是真的住世。真的住世是什麼東西?是他的教化。現在這個教化,他老人家的教學,《大藏經》!《大藏經》在世間,就是佛陀住世。可是經典雖然在,要是沒有人學習,沒有人依教奉行,沒有人來給一切眾生講解,那也是枉然。
這個經典這些年來我們印了不少,我們自己對全世界贈送的《大藏經》,我略略的估計了一下,大概有一千七百套,我們贈送的。還有許許多多善男信女發心印贈的,那比我們這個數量不知道要多多少倍!所以經典在這個世間是不會磨滅的,我們可以肯定。
什麼人去學?什麼人去把它弘揚光大?這個就是要後繼有人。「請佛住世」,我們就要想到傳法的人,傳人,這個重要!世出世間任何事業,我講過很多很多遍,你自己有聰明智慧、有福報,成就許許多多的事業,非常輝煌;如果你沒有傳人,你死了之後,你的公司就倒閉了,你的事業就瓦解了,你的成績等於零。這是什麼原因?你沒有注意到培養繼起的人才,你錯了。
你看看,無論是中國、外國,古時候的帝王,這些帝王登基的那一天,現在講就職典禮,這個國王就職的那一天,頭一樁事情要辦的是什麼?立太子,就是選擇他的繼承人。所以他這個國家能夠綿延幾百年,能夠傳幾十代。什麼道理?選擇繼承人,選得好!末代是什麼?末代,大家把這個問題疏忽了,繼承人選錯了,選成一個沒有德行、沒有能力的人,亡國了。世出世法都一樣,古今中外都沒有例外,做學問的人、修道的人也不例外,他要去找一個傳法之人,使這個道統長存於世間。
但是這一個學生,說老實話,可遇不可求。你到哪裡求?特別是佛門講的傳道,儒家、道家都是如此,現在為什麼衰微了?儒、釋、道三家都衰了,沒有繼起的人才,衰在這裡。
現在培養人才更難了!為什麼?社會已經變形了,走向功利主義,我們在社會上耳朵所聽到的,「向錢看」,大家都把財色看作他一生當中目光的焦點,他哪裡會想到什麼求智慧,求道德,求學問,這個東西對他來講太空洞了,他不能接受。他所要的是財色名食睡、五欲六塵的享受,在這個裡頭已經迷了,不容易回頭了。可是只要用真誠心,還是會有感應的。
所以要有真正的學生,發大願,大悲願力,救苦救難,捨己為人。這些人從哪裡來?從網絡上來。你看在網絡上學習的人有多少?那裡頭真的有好人,我們沒有機會碰頭,真有好人!學了幾年之後、十幾年之後,他真有心得,也有這個能力,我們聚會在一起,把他帶下來,「傳人」!所以不要去招生了,招不到學生的。你以為辦個佛學院就能夠有傳法的人才?不能,普通人才,不是頂尖的人才。但是你要曉得,不是頂尖的人才,不能傳持大法。這裡頭最重要的就是德行,德行裡頭不能有一點私心,不能有一點點嗜欲,你有嗜好、你有欲望就不行了,你就沒有能力承傳大道,這個太難太難了!一個人能夠把私心、嗜好、欲望放下,億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個,那才是大聖大賢的傳人。
所以我們同樣親近一個好老師,為什麼有人成就,有人不能成就?不能成就,沒有別的,私欲沒有放下;換句話說,妄想、分別、執著太重了。雖然有好心,天天跟著老師來學經教,到底學多少東西?實實在在講皮毛而已。老師清楚,老師明白,一點都不糊塗,你有業障!這個業障佛菩薩也沒有辦法把你業障消掉,業障是要自己消。
怎麼消法?順逆境緣當中,自己有高度的警覺,不被境界轉,你才會消業障。你在境界裡頭稍微起一點心、動一個念,你的業障天天在增長,沒有消掉。譬如無緣無故人家惡言相向來罵你,你會不會生氣?會不會不高興?這一不高興,你在那裡造業障,你不是消業障。這個是修行功夫,決定不起心、不動念,業障才能消除。自己知道:這個人替我消業障的,生感恩之心,那是你積功累德。
感恩之心不是一句空話,將來要報恩的。歌利王殺了忍辱仙人,忍辱仙人沒有一點瞋恨,歡喜接受,報恩。用什麼方法報恩?他說我成佛第一個度你,報恩!忍辱仙人是釋迦牟尼佛的前世,他真的報了恩了,第一個得度的憍陳如尊者,就是那個時候的歌利王。說到做到,絕對不是忘恩負義,決定不記仇恨。
(節錄自《華嚴經》12-17-0906、0907)
常隨佛學
對於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要認識、了解,他一生想的是什麼、做的是什麼、說的是什麼,並向他學習。而《釋迦譜》、《釋迦方志》是學佛的入門,因為對本師了解不夠透徹,你就不了解要學習的是什麼,因此指導的老師很重要。
在學習經典上,李炳南老師教導我的第一部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一部是小乘經。《沙彌律儀》講,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而我隨堂旁聽小乘經,聽了將近二十部。所以,學習一定是按部就班,按照順序。
(節錄自《華嚴經》12-17-0906、0907)
恆順眾生
「恆順眾生」,就是「回向眾生」。眾生在迷,恆順要有高度的智慧,高度的藝術,方能跟一切不同習性的眾生,和睦相處!要是沒有高度的智慧,高度的藝術,佛法教學的效果就不能擴大到一切眾生,所以要隨順。
我過去在新加坡,訪問印度教,我拜他們的大梵天;我訪問錫克教(錫克教不供神像),我拜他們的經典;進他們的教堂,守他們的禮節,入境隨俗,要跟他們打成一片。宴會當中,我們歡歡喜喜吃他們的食物,是從內心生的歡喜心,跟他們的文化融成一片。
唯有恆順才能把佛法擴展到一切眾生,《華嚴經》講遍法界虛空界,九法界眾生,不順不行。順是孝的落實,經上講「一切眾生皆是我過去父母、未來諸佛」,這兩句話你要是參透了,「恆順眾生」自然就做到了。宇宙人生真相明白了、了解了,一切眾生跟我們的關系多麼密切!這不但是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都是眾生,你在修學有相當成就的時候,一切空間維次慢慢的會消失。消失掉,這些眾生你能夠接觸得到;接觸到之後,有許多眾生要找你幫忙,你可不能吝啬,一定要誠心誠意的去幫助他們,要跟他們融成一片。
(節錄自《華嚴經》12-17-0906、0907)
普皆回向
「普皆回向」,就是「回向實際」。實際就是自性,最後回歸到自性,充實性德。自性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來不去,哪有什麼可以充實的?「回向實際」就是希望我們性德本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圓圓滿滿的顯示出來,就像諸佛如來果地上一樣,光明遍照!遍照虛空法界,這就是「回向實際」的意思。可見得「回向實際」,就是自己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
(節錄自《華嚴經》12-17-0906、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