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黃念祖:無量壽經(第8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十玄,這是《華嚴》最特殊的,也是《華嚴》所獨具的十種玄妙之門,通過這個門可以入如來正覺之海。這十個玄門在《無量壽經》裡頭都有,《華嚴》所獨具的十玄在《無量壽經》都有,這就至少說明《無量壽經》和《華嚴》同類,這個論證很充分。在這個問題上談了四個玄門,今天我們談第五玄門,今天我們可以把這個圓滿結束。

  第五,「隱密顯了俱成門」。所以形式邏輯的人總是邊見。隱密是隱藏起來,顯了是明顯出來,隱藏的和明顯的就不並存,明顯就是明顯,就沒有隱瞞、沒有隱蔽,隱蔽就不明顯。而這個說的是什麼?這兩者同時成立,說「俱成」,都是這樣。前頭說一和多,一就不是多,多就不是一,前頭就把這種機械的觀點在《華嚴》就把它掃蕩了,一就是多,多就是一。現在就是隱密跟顯了俱成,這個是什麼意思?《華嚴大疏》就打了個比方,「若片月澄空」,在澄空之中,澄淨的空中有一片月亮,這月亮暗就叫做晦,亮就是明,暗跟明是相並的,這在半月的時候我們很好體會,一半是明,一半就是暗。月圓的時候和沒有月亮的時候怎麼解釋?正當明的時候暗就在裡頭,明所在之處就是暗所在之處,明天月亮一缺它就顯現,所以它並沒有不存在,還是存在。就是說什麼?「隱處具顯,顯處具隱」,在月亮正圓的時候它就包括了那個隱,只要一到十六、十七,這個隱處就出現了,隱處就具顯,尤其是半個月亮更清楚了,那個隱的地方就具足顯的地方,顯的地方就具足隱的地方。

  現在我們可以打一個更好的比方,科學進步了,客觀的這些個事例,可供我們做例子的就多起來了。就是咱們大家天天看的電視,今天你在這正收北京台,北京台就顯了,顯的這個地方就具了一切隱,你這個開關一按下去,立即中央台出現了,中央台早就在這,一瞬間,這個去那個就來了。所以正當你顯的地方,隱就在裡頭,它不要等到你走了之後它再來一個,它就在這。是不是這樣?大家看看,大家如果看過電視的人都有這個經驗,這個鍵一按馬上,你比如搜這個台,換了這個台的鍵,馬上那個台出現了,立即出現,它就在這。所以顯的地方,就包括顯的這個波,這個信息(說信息也可以),顯明的你正收到這些信息,就包括了沒有顯現的那些信息,就是那些頻波,所以它立即就呈現圖像。同時正當你這個顯現的時候,它在哪顯現?在你這個螢幕上顯現,事實上也就在這個空間中顯現。這個空間是什麼的空間?正是那些沒有顯出圖像那些電波所存在的空間。你要正收北京台,而中央台的電波就遍滿你這個電視機的內外,中央台你並沒有收,它是隱,你所顯的北京台就正在這個中央台裡頭,隱的裡頭就有顯。用這個打比方就更容易明白,所以隱顯是同時成立的。

  這是《華嚴》裡面,但是沒有舉《華嚴》的例子,我們舉本經的例子,《無量壽經》的例子。在「禮佛現光品」這一品裡頭,阿難跟釋迦牟尼佛說,我願意見西方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佛就說你禮拜,禮拜就見。阿難就如說禮拜,果然就顯現了。所以現在總有人說,說西方極樂世界我又沒見過,只是書上這麼說說,到底是有是沒有?如果這樣的來懷疑、來否定的時候,你自己沒見過,而過去確確實實的事情很多。孔子,是不是有這個人?你沒有見過,是不是?華盛頓,有沒有這個人?咱們更沒見過了。所以不能說自己沒有親眼見就否定。為什麼我們相信有孔子和華盛頓?因為確實是多少人親眼見的,因此寫在歷史上。西方極樂世界當時也確實如此,多少人親眼見,就在《無量壽經》裡頭,這一個法會,就是咱們世界上這樣的人兩萬人;不但是萬人大會,是兩萬人大會,其他的天人、阿修羅、菩薩都不說在內。比丘是萬二千人,像諸位這樣的比丘一萬二,一共比丘是一萬二,比丘尼五百,男居士七千,女居士五百,七千加兩個五百,八千,加一萬二比丘,兩萬,這四眾是兩萬人。兩萬人的大會,兩萬人都親見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所以不能說沒有。而現在許多修持用功的人也很多人見,不過我們都不提倡見,真正咱們佛法它不是依靠這個見。但對於咱們凡夫來說,就是靠這個來增加信心。真正咱們要求無上道的人,就還是《金剛經》的話,「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當時大眾所見的什麼情形?極樂世界完全現前,如在幾尺之前的地方,阿彌陀佛即於掌中放無量光。這個很長,後頭我們要講,我們這只是說明隱顯俱成,隱密和顯了同時成立,因為《無量壽經》也具足這個例子,證明《無量壽經》和《華嚴》是同類。「普照一切諸佛世界」,一切佛的世界都明現,這個時候不但看見極樂世界,而且看見一切佛的世界,這很殊勝。乃至於咱們這個世界上,泥犁是地獄,溪谷、幽冥是很深的地方,「悉大開辟」,都開開了,不是藏在裡頭,同一個顏色,都是佛的金色光明。打個比方,像什麼?像水劫的時候,到處都是水。所以耶稣教也說大水來了,方舟把大家救了,這都是水劫。大水來的時候,這個世界上看不見什麼,就看見水。我在河南的時候,有一次剛剛過了橋,碰見暴雨,都不能走了,旁邊等一等,避一避雨,找個比較能擋的地方。河南那個雨來得很猛,一會工夫就什麼都看不見,橋也沒有了,都是水,看不見橋,那樣走很危險。在劫水的時候,宇宙萬物都不見,就看見都是水。「滉漾浩汗」,形容水之大、之無量無邊,所見都是大水。這是形容什麼?形容佛的光,在佛放光的時候,一切別的光都不顯了。「彼佛光明,亦復如是」,也跟這水是一樣的。這個時候一切聲聞、菩薩,一切的光明「悉皆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看不見菩薩的光、聲聞的光、阿羅漢的光。這個我們很好舉個比方,月明星稀,月亮很亮的時候星星就很稀,星星的光很微弱的時候你就看不見,星星你也看不見,所以星星就少了。佛的光明就是如此。月明星稀不是說星星真少了,就是說你能看見的少,這個也是隱顯俱成。佛當時也是這樣,阿彌陀佛放光之後,一切菩薩、聲聞的光都看不見,他們不是沒有放光,他們的光隱了,這就是明顯和隱密俱成。在明顯之中就具有那個隱密的,佛光是明顯了,但是這些菩薩、阿羅漢的光看不見,它就是隱密的,在這明顯之中就包括了隱密的。從隱密那邊看,誰的光放的都是無量無邊。燈的光,你說在這屋子到哪才能算它的邊?佛是很亮的光,咱們這屋子好多小燈,不很亮,有個大燈很亮,大燈的光也包括在小燈的光裡頭,小燈的光你看不見,但是它還是存在。這麼看,大燈的光也包括在小燈的光裡頭,佛的光也包含在那些聲聞的光裡頭,聲聞的光看不見就是了,這不就是明顯和隱密同時都成立嗎?

  所以我們就常常要破我們這種邊見,要是有就不能是無,要是一就不能是多,要是空就不能是色,要是眾生就不能是佛,佛就不能是眾生。你要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到了這個地方他就不行了,他就差別了。是本無差別,是我們妄生差別,所以一切大乘經典就是給我們破除這些妄見。我們要學道,不是長學問,而是去掉這些不正確的見。所以要捨,慈悲喜捨。所以老子也說:「為道日損」。這個隱顯俱成,第五個玄門,我們就說到這。

  第六,「微細相容安立門」。舉個例子,這也是《華嚴大疏》的例子,「如琉璃瓶盛多芥子」,像一個小小的玻璃瓶裡裝了很多的芥子。玻璃瓶是個很小的東西,但是裡頭還裝了更多的東西,一個很小的東西裡頭可以包括很多的東西,這一門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常說「芥子納須彌」,實際的例子現在舉不出來,但真正的微細相容安立就是這個意思,一個芥子,小小的一個芥菜籽裡頭包括了須彌山,這一門是這個意思。不僅僅是一和多,一裡頭有多,當然這個意思在裡頭,一個芥子包含須彌山,須彌山很多很多東西,小裡頭包括大,而這個裡頭更深的意思,就在很小很小裡頭包括很多很多東西。

  現在科學也認得這一點了,過去電子就是小,我們往大了說,銀河就大,太陽系是銀河中的一員,在太陽系裡頭,地球又是太陽系的一員。地球上有很多很多物質,物質裡頭都是各種原子,原子裡頭,跟太陽系一樣,有原子核、有電子圍繞,跟這個大的宇宙是一樣的。但是不是說到這就完了,往小了說,再小一套、再小一套也是不可窮盡的,到哪算最小?現在有比電子小多少多少億倍的東西,叫中微子,遍滿虛空。這個很像,不敢說最後,很像佛經所說的微塵。微塵相不是說咱們這小土粒,太大了,那比電子大多了,咱們一個小微塵。比電子小多少億倍的東西,叫中微子,這個東西多少萬裡的鋼板它都能穿透,因為它太小了,什麼東西都是有縫的,都擋不住它,它彌漫在太空中。所以這客觀存在。這是不是最小還不知道。所以小是不可窮盡的。這一點科學和馬列主義者都承認。

  小是不可窮盡的,大多少套也不可窮盡。銀河,銀河還只是一個星雲,許多星雲圍著它的中心在轉,這個大就比咱們想的要大,這個還是一個基層,還有更大的,這個大東西又怎麼怎麼樣,往上大去沒有頭。到了一個小原子,原子裡頭到什麼什麼也沒頭,小也沒頭。時間,過去沒有頭。所以老找開始那一點,那是一個很幼稚的科學、機械的想法,這個頭不可得,佛教叫無始,釋迦牟尼佛早就知道了。所以我們說無始,無始是什麼?沒有頭,說無始以來,沒有頭,也沒有終。這個也是廣狹無礙,一多相容,它所特殊的就是在無論如何微細之中,可以包容很多東西,所謂「一毛一塵之中,無邊剎海」。現在我們可以舉這麼個例子,間諜衛星在空中轉,給我們地球拍照,種種的事物,哪怕地下一個士兵刮沒刮胡子,它的錄像都照得很清楚。但是所有這麼大的東西,許許多多的這些材料,許許多多的內容,許許多多的信息,就在它一盤小小的錄影帶裡頭,整個一個間諜衛星沒有好大,把你一個地球上的東西它都攝在裡頭。現在也很多把這個經卷擱在一種特別的錄影帶裡頭,一部《大藏經》就沒多少東西了,這麼來存儲就好辦了,用的時候放大。這些事情就是微細相容安立。

  在《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裡頭,「一塵中有塵數剎」,一個微塵,剛才我說比電子小多少億倍的那個微塵,一個小的這樣的微塵裡頭有塵那麼多的剎。塵是多少?不可說不可說。有那麼多的剎,這就是微細,一個塵中安了這麼多,而且一個微塵中所有的無數剎,每一個剎中還有難思的那麼多的佛。這兩句經,極表微細相容安立門的這個玄妙。又有「於一毛端極微中」,在一個毛端,一根毛的頭上,咱們身上就有汗毛,你一根汗毛頭上,「出現三世莊嚴剎」,就把空間也打破了,就在你們每位的汗毛尖上,就出現三世(過去、未來、現在)莊嚴的佛剎。這三世,過去、未來、現在同時出現,把大家那種空間,剛才說空間,小不能容大,這個空間打破了;時間也打破了,時間打破單有一個玄門講,不過這裡也帶著。

  所以愛因斯坦,像他們這些相對論以後的科學,我們佛教界是很歡迎,而牛頓的那些科學跟我們就格格不入,愛因斯坦就好辦了,而且我們得到很多很多可以來做為例子的東西。愛因斯坦他這個結論很好,他說三樣東西,一個是物質,一個是空間,一個是時間,都是由於人類的錯覺。所以現代科學進步,時代不同了,稍微前一段的時候大家所遇見的這些困難,現在我們都不成困難了。那個時候總要講的,這個桌子為什麼是空,那很難講。現在科學就好講了,科學講這個不過就是原子、電子、中子,這些都是顆粒,顆粒都是二重性。二重性是什麼?就是電波和一些能量,沒有東西,那不就是空嗎?他說物質是錯覺。咱們佛教就說因為一念妄動,你才有無明、才有這個世界。妄想跟錯覺不是很相當嗎?妄不就是錯嗎?錯不就是妄嗎?想跟覺,這不都是同類嗎?咱們說由於妄想,他說由於錯覺。空間是這樣,時間也是這樣。你沒有妄念,什麼叫時間先後?至於你這個念,念念不停留,剛才一念,又起一念、又起一念,事實只是這個。因為你念念不停留,於是乎先起的念就叫過去,正想這一念就是現在,將要起的那一念就成了未來,三世就是這麼出來的,它都是錯覺。所以真正是大丈夫,就別在錯覺、妄想堆裡過一輩子,這才是咱們出家的大事;在家人也應該如此,不應該讓出家人專美。「識心達本,名為沙門」。識心達本就離妄了,這才叫做沙門。《華嚴經》這些經文就顯出微細相容,它不但是空間,連時間,三世,都在一毛端顯現。

  在「積功累德品」,法藏比丘在因地中,「身口常出無量妙香」,微妙之香。「猶如旃檀」,旃檀,多少裡的臭樹,只要長一棵旃檀,全林子都變香了。他的香如旃檀一樣那麼香,如優缽羅花那麼香,這個香普薰無量世界,身口出這樣的香。你看他這個香,一個人的口所放的香能夠普薰無量世界,這個口,一個人的口是很微小,而能容這樣多的妙香。「手中常出無盡之寶」,一個手也是很小,可是它能夠出無盡的寶。「莊嚴之具,一切所需最上之物,利樂有情」,有情所要這麼些東西,他手中全可以放出來。這又是微細相容,一個手很小,能滿一切眾生這樣的願,相容的甚多。「寶蓮佛光品」,極樂世界蓮花中,一個蓮花有三十六百千億光,一個光中,就是三十六百千億分之一,每一個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所以極樂世界的殊勝不是畫張畫能畫得出來的,就這兩句你怎麼畫?就是那麼多蓮花,一個蓮花有三十六百千億光,你就沒法畫了,而一個光中有三十六百千億佛,誰能畫?現在不能,我看未來也不能,科學再發展,用什麼工具也不能。一光只是蓮花光中的三十六百千億分之一,表示極微細,可是這麼一個微細之中有三十六百千億佛,表微細包容一切,同時也表現極樂世界的殊勝。這是第六。現在這些例子都打破了,有很多很多東西微細相容,小的裡頭還有小的,也都包著無量無邊的東西。這是第六。

  第七,「因陀羅網法界門」。以上六種都是表現小的能夠容大的,一就是多,這只是一重的意思,因陀羅網,多重的,我們更不好思議了。以前這些境界都是跟我們腦子所想的不一樣,跟我們常識是不合的。所以現在有很多人是唯常識論,他只認常識,常識能說得通的他就相信,違反常識的他就覺得都不對,太可憐了,你的常識太可憐了,就那麼一點點,你常識之外的東西多了,這個都打破這些概念。因陀羅網是多重的,上面只講了一重,這個是多重的。怎麼叫多重?帝釋(天帝)宮殿之中,他有個珠網叫做因陀羅網,這個網有一千個珠子,一個網上有一千個珠子,這個珠子,珠子就是圓的鏡子。鏡子要是圓的就不可思議了,這個已經很微妙了,這個鏡子也很妙,它就是來什麼照什麼,它是平面的;圓的就照十方,每一個是圓的就照十方。這一千個珠子都是圓的鏡子,這一個珠子它就把其余的九百九十九個珠子都照在這一個珠子裡頭了,對不對?一個珠子可以容了其余的九百九十九個,一中就有個多了,這是一重。再一重,每一個珠子它不都帶了九百九十九個嗎?每一個珠子都帶了九百九十九個,這樣九百九十九個珠子又攝在一個珠子裡頭,這不就二重了嗎?這麼說,好像我們腦子還不容易體會,我這給你們舉個例子,我們就是兩個人相看,我看見他,他看見我,第一重。他進入我的瞳仁裡頭,我瞳仁裡有個小人(你們要仔細看,誰看見誰瞳仁裡都有人),我也進入他的眼睛裡頭,他瞳仁裡有了我,這一重。但是你要知道,你瞳仁中的我,那個我是什麼?我不是看見你了嗎?我的眼睛裡有你,說你看見了我,是帶著你進了你的眼裡了,多了一重。我看見你,可是你的瞳仁裡有我,我又把我通過你又帶到我眼睛裡頭來了,這二重。實際上這個無窮盡,你想想看是不是無窮盡?瞳仁裡還有瞳仁,瞳仁裡還有瞳仁,是無窮盡。兩個鏡子對照,你看見無窮的鏡子。回去你們把兩個鏡子對著一擺,不知道是多少鏡子。所以這就是二重,一個珠子現一切珠影是第一重的,一個珠子所現的一切珠影又現在九百九十九顆珠子裡頭,這又再帶到一顆珠子裡頭去,這第二重。這是重重無盡的重,現出重重的映現,比我們剛才說的兩個鏡子、兩個人就復雜多了。來譬喻什麼?譬喻一切法的相即相入,一切法的相即相入是這樣重重無盡的,還不是只機械的那麼樣的相即相入。

  這裡又有《無量壽經》裡頭的譬喻,「寶蓮佛光品」,在極樂世界眾寶蓮華是周滿世界,全世界各處都有蓮花,「一一華中」,極樂世界全世界到處都是花,每一朵花都「放三十六百千億光」。剛才已經引用過了,那時候一重,這是多重,每一朵花放三十六百千億光。阿彌陀佛是一個佛,阿彌陀佛一個佛的佛國裡頭有無數的蓮花,一朵蓮花裡頭有三十六百千億光,它這一個光裡頭,一朵蓮花這麼多光,一個光裡頭有三十六百千億佛。你看從佛到蓮花,蓮花到光,光又出來這麼多佛,一切佛都在那說法,「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這是經中所說的內容。前面所說的,一個光裡頭有三十六百千億佛,是微細相容,這前頭說過了。但是現在呢?它重重無盡。極樂世界有無數的蓮,一個蓮就放光,光就出現佛,佛就現國土,國土中又有無數的蓮花,蓮花又放光,光又有無數的佛,你看這下去是沒有窮盡的,重重無盡。所以叫超情離見,不可思議。我們老在情見之中,不但是對於這種很玄妙的玄門很難體會,往往就是寫得很明白的經典的意思也不容易體會真實義。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就看出來,這個蓮花的例子是重重無盡,一個佛土的蓮花是如此,蓮花放這麼多光,光又出這麼多佛,每一個佛他都有國土,他都安立眾生,它有多少蓮花,它又放光,光中又見佛。這個還都是前面的。

  第八就特殊了,第八就要用密宗和禅宗的理論根據了,「托事顯法生解門」。托,依托一個事情來顯現法,通過事來顯法,也就是顯出本來的理體,也宣說一切妙法,生解,讓眾生得到真實的解。托事,由於上面的七種重重無盡,所以任何一個微塵、一個毛端,都是事事無礙法界,都是重重無盡,不可思議,因此就可以把任何一個微塵、任何一個事相來顯現法界的全體。《大疏》就說了,《華嚴經大疏》,「立像豎臂,觸目皆道」。立像,淨土法門也有觀像,一尊佛像,就看這個像。密宗裡頭可以觀法器,觀一個實物,觀一個像、觀字種、觀曼陀羅,幾個法器擺在一起就是個曼陀羅,幾個種子字擱在一起是曼陀羅。你到佛殿上,看見天花板上有好多梵文的字,那都是字種,那個字種湊在一起就是個曼陀羅,就是一個佛的壇城。都是立像,立像豎臂,豎了胳臂。「觸目皆道」,碰著你眼睛了都是無上之道,你看什麼?沒有一點地方不是道的。從前有個人在佛殿上吐痰,別人就批評他,你怎麼能在佛殿上吐痰?好,請你找個沒佛的地方我來吐。那人也沒法說,哪沒有佛?立像豎臂,豎臂是禅宗、密宗,實際上到了密宗最高的心地法門,跟達摩祖師的禅完全是一味的。別人以為密宗殊勝就是因為它有很多法,有很多什麼,不是的,那還都是方便,主要最後最高的就是達摩祖師的禅,六祖的禅。南禅,不是北禅。這個豎臂,禅宗的第一則公案就是釋迦牟尼佛拈起一枝花來讓大家看,請大家看這個花,這不就是托事顯法生解嗎?可是大眾都莫名其妙,只有金色迦葉破顏微笑,一樂,這就傳了,傳心,第一則公案,「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付囑摩诃迦葉」。所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也沒有階梯,會就是了,不會就是銅牆鐵壁。

  俱胝,這是禅宗一個大德,他的公案。一天來一個比丘尼,進來之後連斗笠都不摘,他說你可以摘一摘笠子,比丘尼說,你道得就脫掉笠子。道得是你能說出一句來,這是道得。你道得,當然是富於禅機的,能道得一句,我就摘下笠子,他無言可對。無言可對他就說天也很晚(因為來的是個女的,也不方便),他說外頭也是這種很野的地方,你好好在這留宿一晚,怕她在外頭有危險。她仍舊說,「道得即住」,你能說出一句來我就留下。他說不出,說不出那個人拔腿就走了。俱胝很慚愧,他說我是個男子漢,連一句都說不出來,不如去參尋善知識。晚上就作夢,告訴他你不要走,明天有個肉身菩薩來。第二天,天龍來,來了他就請問,他就豎一個手指頭。就是說明這個豎臂,豎指跟豎臂不是一樣的嗎?俱胝就開悟了,以後凡是人見他問話,他都是這麼回答,一指禅。他說「吾得天龍一指禅,一生用不盡」,所以他接人都是,問什麼都豎根手指頭,這就是豎臂。這以後,像雪峰,哪來的?把球給你輥出來。大慧用個大竹篦子,拿個竹篦子,都屬於這一類。除了看見花悟道的靈雲,靈雲一看見桃花大悟。靈雲是雲門的師父,雲門是一宗。「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前疑永斷了,一點疑惑都沒有,都斷了,這很不容易。這是靈雲,他看見桃花。香嚴就是擊竹,他在那掃地,地下一個石子,撿起這個石子一扔,扔到旁邊有竹子,打到竹子上,啪一響,開悟了。「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這一下碰到竹子這一響,把所知的都忘了,不用再修持了。這都是屬於這個門,托事顯法生解門。

  《無量壽經》正是有這個內容,「又其道場,有菩提樹。……復由見彼樹故,獲三種忍」,看見樹就獲忍了,「一音響忍,二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看見樹就得忍。「佛告阿難,如是佛剎,華果樹木,與諸眾生而作佛事。」花果樹木都是相,它給眾生作佛事,而且是作殊勝的佛事,得三種忍,還得無生法忍。這些事情是什麼?就是第八玄門,由於這因陀羅網重重無盡,所以一切無盡無邊的東西,都入在任何一毛一塵之中。「青青竹葉,無非法身,郁郁黃花,盡是般若」,竹子都是法身,菊花都是般若。豈但竹子,豈但黃花,何處不是?

  第九就是「十世隔法異成門。此門表延促無礙」,延促同時,一萬年和一秒鐘是同時。空間是橫著說,這個是豎著說,單指時間,過、現、未是三世。過去、未來、現在,這每一個裡頭又有三世,過去裡有過、現、未,現在有過、現、未,未來有過、現、未。怎麼一個裡頭有三個?我們舉一個例,我不要三個都舉例,我就用現在的例子來說。我現在在講書,這是現在式,在我這個現在式之中,剛說過的那一句過去,現在這一句正說是現在,底下有一句要說,這是未來,過去一句、現在一句、未來一句擱在一塊正是現在講述。你要用英文,寫英文,你用時態,是現在式,I am speaking,我正在講述,還說正在講,已經就包括了過去,過去、未來也都是如此。所以三世就變成九世,九世總起來就變成第十世,另外又有一世,總擱在一起叫十世。三世每一個有三世就是九,這個九之總和又為一,這第十,合起來就是十世。十世相隔之法,時間,過去、現在,本來相隔之法,相異而成,所以叫「隔法異成」。

  晉譯《華嚴》,《華嚴》有三種,晉譯《華嚴》最早,是六十卷,唐譯《華嚴》是八十卷,後來加上最後的《四十華嚴.普賢行願品》成為八十一卷,最後譯的是《四十華嚴》。這是晉譯《華嚴》,晉譯《華嚴》裡頭一品說,「知無量劫是一念,知一念即無量劫」。它正說明這個玄門,這一念的時間就是無量的劫。劫這個時間就不得了,多少百裡、多少千裡這麼大的石頭,天人穿的極輕薄紗的衣服,五百年下來一下,用袖子摸這石頭一下,什麼時候把這石頭摸完就叫一劫。這個時間就不好算了,多長,石頭都摸完了,五百年才摸一回,那麼大塊石頭。無量劫就是一念。還是愛因斯坦說對了,這是錯覺,這時間。無量劫是一念,一念是無量劫,這是晉譯。

  「普賢行願品」是《八十華嚴》,也就是《四十華嚴》裡頭的,「盡一切劫為一念,我於一念見三世」。頭一句跟前頭晉譯《華嚴》是一個意思,我不講了。第二句,我於一念之中見三世,這一念,當前一念,他已經見到過去、未來、現在。這表示「延促同時」,延是延長,促是很短,長短的時間是圓融的;「三際一如」,我們常常說三際一如,三際就是指過去、現在、未來,都如,過去如是、未來如是、現在如是,都是如。三際一如,三際都是如,你說它是三,它又如一;你說它如一,你也可以把它分為三世。這就是咱們佛法的微妙之處,他們外國的哲學家不懂,他們認為我們是中,他說我們排中律,不許你中,你要是一就是一,要是多就是多,要是這就是這,要是那就是那,不可以二邊站。他的排中律不能適應到咱們佛教裡,他不懂,我們不是他那個中,我們是圓融,而不是逃避、妥協論。

  《大疏》舉個例,「若一夕之夢,翱翔百年」。一夕之夢,還要從《聊齋》說起,做黃粱夢,煮小米飯,飯還沒煮熟,他已經從考中狀元,做二十年宰相,到最後又罷了官,被仇人殺了,這個飯還沒熟。這是夢,一夢已經是百年,其實是一會的夢。在本經之中,同樣的,「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在一念這樣的一個時間裡頭,能夠安住無量億的劫。「《德遵普賢品》雲:於一念頃,遍游一切佛土」,在起一念的時間裡頭游了一切佛土。遍一切佛土是多少佛土!無量無邊的佛土,一念之間就遍游了。「於一食頃,復往十方無邊淨剎」,在一頓飯的時候到了十方無邊的淨土佛剎。都是顯的第九,時間短和長相如。

  第十,「主伴圓明具德門」。因為橫的萬法、豎的萬法,橫的是代表空間,豎的代表時間,都合起來,成為一個總的緣起,以它為緣起,一切法就是這些,這一切合起來就是總的緣起,沒有別的,都在這了。而且這個法,每個法都是相交相徹,你徹我、我徹你,所以隨便說一個法,其他一切法就跟著它。我隨便說一個法,就以這個法為主,而其余的法也跟著它,成為它的伴侶。就好像我們在北海看見水上起波,我們可以指著某一個波,以這個波為主,其余的波跟它都連著的,其余的波就成了這個為主之波的伴侶;你要另外舉一個波做主,當然這個主它也就成了那個的伴侶。所以一個法中就有一切法,也就是一個法就可以圓滿一切法的功德。我常常說,北海這個事你可以想,它波浪為什麼是這個樣子?很多因素,這個池子是;這個路,固體的東西,石頭、地是什麼形狀,決定這波的形狀;風多大,決定它的形狀;剛才這個波是什麼樣,決定下頭這個波的形狀,所有的波都起決定作用。這個岸也給信息,也是條件,或者說信息,地也是如此,風也是如此,過去的實際情況,這些慣性,這水已經在動,下面要動當然跟前頭那個有關系。你隨便舉,現在發一個波來看,它過去所有的,現在的情況,與未來將要什麼情況,依它所有這些情況,都在它這一個波裡頭,這個波你怎麼給隔斷?畫到哪算是這個波?它不是跟其他的波都連著的嗎?所以,以這一個波為主,其余的波都成了伴,其他一切波中所有的信息都可從這個主這得到。你換了一個主,剛才這個主也成了伴,另外一個主,所謂這一切的功德它也都具足。所以《大疏》就說,「如北辰所居」,北辰是咱們北斗,紫微星,它所在的地方,「眾星拱之」。北極星,現在我們叫做北極星,老的名字叫紫微。就是你指定了一個為主,其余都向它朝拱。

  現在要咱們這個經來說,咱們是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我們的綱宗就是這,以阿彌陀佛十念必生這個願做為四十八願的主體、根本。我們特別重持名念佛。這個名,老實說,「名具萬德」。這句話什麼意思?就是說這一句佛號圓滿具足一切法的功德。所以念佛法門就是跟前面所說的十玄是一個具體的玄門!咱們這樣的一個宗旨,本身全體就是《華嚴》玄門圓明具德的真實義,一句佛號具足一切法的功德。所以蕅益大師說,一句佛號,三藏十二部的道理都在裡頭,三聚戒的一切戒律都在裡頭,禅宗的一千七百則公案都在裡頭,另外還有一句話,一切禅定的功德都在裡頭。所以我們這個修持,我倒不是說一律都要念佛,你持咒、你參禅都可以,但是你要用這樣的觀點。你不要老覺得不足,我這個好像就不如他那裡,他有些什麼優點,那裡有什麼優點。一生病就要念藥師法,一死人就要念地藏法,過兩天又要修點財神法,忙不過來,又要拜忏,一聽說參禅好要參禅,一說持咒就要去求灌頂,種種的,他不知道一法就具一切無量法的功德。你要有如是見,所以圓人修行一天等於普通人修行一劫。圓人不是說長得像個皮球一樣,哪有這樣的人?他見是圓的。你能夠把這個如實的信受,能成為你的見,你就是圓人。你修行一天,你一樣跟大家一塊吃飯、睡覺,人家看不出有什麼特別的,但是你修行一天等於別人一劫。

  所以「三輩往生品」中,「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只念一句就行了。所以就是這個,這一中的功德就無量,可是你得一念淨心之下念的。而且這個名的功德,「聞名得福願」,聽見阿彌陀佛名字之後,「壽終之後,生尊貴家」,你就得這麼個好處,「諸根無缺,常修殊勝梵行」。密宗還要叫你挑下世,你還很難,怎麼選胎。這個你只要聽了阿彌陀佛的名字,你就具足這個優越性。「聞名得忍願」,他方的菩薩聞了阿彌陀佛的名號,當時就得一二三忍,無生法忍就得到了。真正得無生法忍是八地菩薩,那還了得!可見得這個名號微妙難思。

  「東密」,前頭引過東密,《阿字觀》裡頭,「自阿字出一切陀羅尼,自一切陀羅尼生一切佛」。這都是《華嚴》的道理,從一個阿字出一切陀羅尼,一切咒都從這一個阿字出來,從一切陀羅尼出一切佛,一切佛就在這一個阿字裡出來的。所以興教大師也這麼說,他並且發揮說,為什麼念阿彌陀佛有好處?阿彌陀佛裡頭有這個阿字。持名的人你就可以放心了,你要真正能放心的話,我也就要向你致賀。你念阿彌陀佛,由於裡頭包括一個阿字,這個阿字出生一切陀羅尼,一切陀羅尼都有了,一切佛都在這裡頭,就出生一切佛。這些古德沒有一個要騙人,都持戒,妄語還得了!尤其在法上,在法上說假話去騙人是大妄語,比你去詐欺取財嚴重得多。

  圓明具德之中,我們還看見極樂世界的例子很多,「又彼國土,色聲香味觸」,這是五塵,色聲香味觸是五塵,色聲香味觸,「一一圓明具德」。所以極樂世界它有好處,為什麼要去?就因為這個好處,一個是它一一圓明具德,一一都使你增上,它又沒有退緣,所以你決定不退。而且阿彌陀佛的願力就是不退,一生之後就不退轉,就是阿鞞跋致,壽命無量,所以你不成佛是不可能的,沒有第二個答案。我們怎麼說色聲香味觸都是圓明具德?你看我們底下引了很多經文,「若有眾生,見我光明,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慈心作善」,見光是色,可是色起作用,圓明具德。聲音,這波,水波,八功德池的水波,「波揚無量微妙音聲」,種種種種聲,種種說法的聲,還有甘露灌頂受位的聲,聽了這些聲音之後,「其心清淨,無諸分別,正直平等,成熟善根」,這聲音中圓明具德。香,「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聞到了這個香,塵勞、污垢的習染都不起。風吹這個香到你身上,「安和調適,猶如比丘得滅盡定」,香是圓明具德。味,看見菩提樹,「聞聲嗅香,嘗其果味」,嘗嘗菩提樹果子的味,這就是很大的功德。「觸其光影」,觸到了光、觸到了影,「念樹功德」,這是意根,都在內,「皆得六根清徹,無諸惱患,住不退轉,至成佛道」。所以色聲香味觸法,連法也包括在內,這一切一切都是圓明具德。再補充一個例子,那就是「其香普薰十方世界,眾生聞者,皆修佛行」。這個就不是在極樂世界,這個香能到我們這個世界,一切世界!大家常常有這個情況,在修行的時候,或者心清淨的時候,常常會聞到一陣很清妙之香。所以極樂世界的香是普薰十方世界的。這個就把十玄門是些什麼內容介紹了。

  何以故,諸法能這樣事事無礙?《華嚴玄談》這是一部書,它裡頭講,「諸法何故事事無礙」,這一切法為什麼它能夠事事無礙?就是「從唯心所現故」,因為一切法皆是心之所現,唯心,唯獨是心之所現。「諸法之本原,非有別種」,沒有別的東西,「唯自如來藏心」,一切眾生都具有如來藏心,「緣起之差別法」,從這個心而緣起有種種差別。所以大地森羅萬象,出現了一切。因為正是從自己心之所顯現,它是一個體、一個性,因此就必然有可以和融之理。雖然是小,或者有大,或者是一,或者是多,或者是長,或者是短,時間或者是空間,皆無非是心之所顯現,一心所現之物,自然可以融合。所以《華嚴.金獅子章》就說,「或隱或顯,或一或多,各無自性」。它本來沒有自己獨立的一個體性,都是由於心之回轉,由於心之轉現,所以我們可以說事說理,有成有立,因此這就叫做「唯心回轉善成門」,都是心在那回轉而善於成就一切。「唯心善成門,即主伴圓明具德門。」因為一切皆是本心,那一切功德就是不可思議。

  這裡再舉一個布袋和尚的一些偈子。廟裡咱們一進山門,就看見一個大家都稱為彌勒菩薩,實際這個胖大和尚的像是布袋和尚的像,唐初,是彌勒化身,後來就都把這個像擱在山門上了。布袋和尚喜歡小孩,所以到哪有很多小孩跟著他,他老背著個布口袋。他說,這他的偈子,「只這心心心是佛」。有的人一說到唯心他就覺得飄渺,要說唯心淨土他就信不真了,他說唯心淨土大概又是想出來的,他不知道,只這心心心,三個心字,只這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十方世界這是最靈明的東西。「妙用縱橫可憐生」,所以現在大家聽見氣功什麼的就迷得不得了,崇拜,有的廟裡頭,我聽說南方有的廟裡都在那練氣功去了,為這個傾倒,布袋和尚他就說,這些神通妙用可憐得很,妙用縱橫可憐生。不但是有神通,而且神通妙用是妙用縱橫,縱橫的妙用都可憐得很。所以修道人,他要有氣概。

  黃檗還沒有悟的時候,跟一個人搭伴游山,那裡本來有路的,山洪發了,路就變成河了,過不去。過不去就不能走了,那個人就說:「走,可以過」,他就把他那個斗笠扔在水裡頭,一蹦就站在斗笠上,在水面就過了,就招手,你來你來。要一般人看見這個情況,那還不給他磕頭。黃檗說:早知道你是這樣,我打斷你的狗腿。所以現在的人都是顛倒見,要有黃檗這種見解就好了,我後悔跟你搭這麼個伴。那個人他就贊歎,「真大乘根器,吾不如也」,我不如你。所以這個就是說,把這說到最後,就是說為什麼這樣子玄?皆是心之回轉。心是如何?用布袋和尚的話(這是彌勒的話,這是當來的佛),只這心心心是佛。什麼是佛?就這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明的東西,沒有更超過於這個了。妙用縱橫,裡頭有個神通妙用,那可憐得很!「一切無如心真實」,是最靈之物,圓明具德,超過一切神通妙用。所以識心達本,名為沙門。這是圓明具德。

  我們再聯系到本經,本經在「積功累德品」說法藏比丘他的願,他就發了大願,他就「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他就勇猛精進,莊嚴妙土。這個妙土是怎麼莊嚴的?是他住於真實慧所莊嚴的,也就是法藏比丘,也就是阿彌陀佛的前身,是在真實慧中成就了極樂世界。所以《往生論》就說,「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佛莊嚴、菩薩莊嚴、國土莊嚴,這三種莊嚴,三種莊嚴入在一法句裡頭。一法句是什麼?就是清淨句。清淨句是什麼?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天親菩薩這幾句話很有禅宗的味,「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淨句,清淨句者,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以我們知道這個極樂妙土,它的莊嚴就是清淨法身,清淨法身也跟我們自心就是一回事。「壽樂無極品」,極樂世界的人壽樂無極,「一旦開達明徹」,這是經文,「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回,轉變最勝。郁單成七寶,橫攬成萬物」。這段經文,他一旦開明,一旦開達明徹就是一旦開明自己的本心、自心,這個自心就自然中自然相,自然有根本,這個自心它就郁單成七寶,橫攬成萬物。郁單成七寶,這是吳譯的話,郁單是北郁單,四大部洲,郁單是北郁單洲,「郁單之自然,自然成七寶」,自然就成了七寶。所以心之回轉,自然成七寶。橫攬一切就成萬物,萬物都顯現了,由於一切都是心之所顯現。所以這段話,開達明朗,郁單成七寶,橫攬成萬物,正所謂由心回轉而善成。「由自一心,而現妙土,由心回轉,以成世界」。正因為如此,皆是心之妙現,所以事事無礙。一切事皆是自心,自心跟自心有什麼礙?水跟水還礙著什麼?誰礙誰?所以它圓明具德,事事無礙。

  《無量壽經》說,這個經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一切都是開顯真實之際;際是本際,真實的本際就是實際,就是真如實相。所以不管是橫說豎說、橫顯豎顯,都無非是顯,無非都是佛之知見,都是真實之際、真如實際。所以「真實之際者,真如實相之本際」。由於這個實際所顯現的,所以一切相,「當相即道,即事而真」,不是要剝除了相才是道,當相就是道;即事而真,不是離開事相另外去求真,事就是真。「一一無非真如實相,亦即一一無非自心」,我們所見所聞一切一切,沒有一樣不是真如實相,沒有一樣不是自心。所以「超情離見,圓具十玄」。《華嚴》之獨勝,它最超越一切的,就是它有十玄,別的經都沒有這樣,有這十玄門。所以大家也公認,除了天台宗覺得它是在《華嚴》之上,別的宗都覺得《華嚴》還是最高,這就是十玄。現在《無量壽經》也有十玄,就可以證明我們這個經跟《華嚴》不兩樣。而且《華嚴》最後用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最後都勸大家「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本經完全就說的是這個,把凡和聖都同歸極樂,而讓大家都得到真實之利。所以我們這個經有三個真實,「住真實之慧、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惠以眾生真實之利」,這三個真實。正因為是住真實之慧,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所以能給眾生真實之利。你如果信受,你就得到真實之利,這個果實是殊勝的,是真實之慧、開化真實之際所顯現的。

  所以夏老師說,《無量壽經》是中本的《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的《華嚴》。蕅益大師贊歎小本,贊歎《阿彌陀經》,「《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都不出於《阿彌陀經》。《法華》、《華嚴》的一切秘奧都在《阿彌陀經》裡頭,《阿彌陀經》是我們這個經的小本。所以說「極樂不離華藏世界,彌陀即是毗盧遮那」。在密宗裡頭修法,五方佛可以互換位置的,毗盧遮那可以在中央,阿彌陀佛也可以坐到中央,毗盧遮那到阿彌陀佛的位置。這還是修法的這種觀想,實際彌陀即是毗盧遮那。「故判本經為圓教,誰曰不宜!」就是要有充分的,有很多人還說淨土很淺,現在我們這麼研究之後,淨土宗是圓教,而且他們日本很多大德認為是圓中之圓、頓中之頓、專中之專,一切經典都不能跟這個比,他就跟認為淨土宗是淺的人就不是一個看法了。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見跟見這個事情很重要,他認為淨土宗淺,他所得到的利益也就如其所見。

  淨土是這麼殊勝,圓教是這麼高,而且咱們蕅益大師的話,圓教的精華全在這裡頭,外國人贊歎圓中之圓、頓中之頓,極頓極圓。我們再說一句,這是在平等中有差別。「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但是平等中也有差別,我們所說的這些判教有高有低,是平等中的差別相。「若是圓人則法法俱圓」,沒有一個法不是圓法,所以它又平等了。所以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則是差別中之平等相。」我們總是要這樣,在差別中也不離平等,在平等中也不離差別。這就把判教這個內容,說明《無量壽經》是圓教,說明它跟《華嚴》一樣有十玄,這部分就完了。

  底下「部類差別」,同部的、同類的都是些什麼經。這部分就寫在這裡頭,我們不預備在課堂上講,大家自己看一看。同部的《阿彌陀經》有三種,這三種將來有機緣再跟大家介紹,也很重要。今天,在這一次,大家就自己看一看。

  底下第八是「譯會校釋」,譯是翻譯,當初是從印度翻譯過來的,會是校會,這兩種,校正、會集,釋是注釋。本經的譯本現在存於世間的有五種,這五種底下要講,我們就留在後頭。還有七種,這個經我們能考證的,來得最早、翻譯得最多,漢朝就來了,安世高翻譯過。這是《高僧傳》有名的大人物,安世高,可惜不傳了。漢朝就兩次翻譯,翻譯得最早。這七種我們也不念了,寫得也很全。這七種當時確確實實知道名字,知道在哪翻、是誰翻的,都有記載。所以翻譯得很多,最初是漢朝翻,一直翻到最後宋朝還在翻,宋朝翻的這一本還存在。就是這五種,存世的五種。

  這五種差別非常大,不像一般的經,《阿彌陀經》也是翻譯過兩次,《金剛經》也有幾種翻譯,我們看不同的翻譯出入不很大,但是《無量壽經》這五種翻譯出入就非常大。你就拿發願,大家都知道這願是很重要的,阿彌陀佛發願,大願,四十八願,大家都知道四十八願,可是不知道二十四願,不知道三十六願。漢譯和吳譯,吳就是孫權,吳,魏蜀吳,他那時都翻譯了,都是二十四願;四十八願是曹操這邊翻譯的,曹魏這邊翻譯的是四十八,唐朝翻譯的是四十八。四十八的兩個,二十四的兩個,宋朝翻譯的是三十六願,還有一個《後出偈經》也是二十四,「誓二十四章」。所以在古籍中提出二十四的占半數,四十八的只占兩個,不到半數,三十六就特別了。這個願文不是開合的不一樣,你說我這一個分成兩個,兩個合成一個,它有的是,你看魏譯,四十八是最廣了,它並沒有把最主要的願包括進去。往生極樂世界有兩個很重要的願,一個是「國無婦女」,一個是「蓮花化生」,這個在吳譯裡頭有,二十四願裡頭倒有,你說是開合不同,四十八願裡頭倒沒有,願少的倒有,願多的倒沒有,出入太大。還有的,比方「十念必生」的大願,漢吳兩譯含義也不夠明顯,種種。

  不同的原因,清朝的沈善登在他的《報恩論》裡頭,他有一個分析,他說不同的原因,「略考諸經,約有三端」,也不是很肯定只限於這三樣。一個是「譯手巧拙不同」,翻譯的筆墨有巧有拙。尤其那時是剛剛來,剛來的人他也不懂華文,也沒有念得那麼好,當然安世高他有神通,不過他的本子沒見著,我們有很多人也不懂得印度文,這樣翻譯出來的文筆就很拙。你看那個古譯,現在存在的古譯,以前那些佛弟子,出席的佛弟子法會上的名字,釋捨頭疼。你說這個名字翻得很拙,是不是?翻譯得巧拙不同,這第一個原因,這有譯筆的關系。第二個,「梵本傳寫不同」,傳寫之中,傳寫得很多,愈傳愈多就會抄,抄抄抄錯、抄脫落。而且它是貝葉經,樹葉,不像現在裝訂得這麼好,很容易缺頁,脫了,葉子破了、殘了。這又是個原因。第三個,就是「本師前後多次宣說不同」。每一次觀機授教,所以重點不一樣,說的內容不會完全相同,不是完全重復再說一遍。他這個說法,就是多次說是最根本的原因,但是譯筆巧拙、梵本有脫落、制程有殘缺都是事實,都是自然的。

  日本人也說,頭一個,《甄解》就說「梵本廣多」,這是一個。日溪也說,或者不是一時說(他不肯定,他不像沈善登這麼肯定),就像般若諸經也是這樣,所以這個也如此。本經處處都不同的說,所以有了多本,正表示釋迦牟尼佛的大悲。現在說是多本說其實有根據的,唐譯這個本子就出於哪?出於《大寶積經》。因此在佛說《大寶積經》的時候就說了《無量壽經》,唐譯的「無量壽如來會」是《大寶積經》中的一會。佛是反覆的說這個經,所以造成傳留下來的本子不一樣,這一點很重要。

  我們看二,就是「會校」。因為這幾個本子不同,出入很大,剛才說過,十念必生的願,漢譯、吳譯裡頭不明顯,這個是最重要的。日本人就說一般經典都是假,以《華嚴》為真;而要跟《無量壽經》比,《華嚴》也是假,只有《無量壽經》是真;《無量壽經》以四十八願為真,其余都是假;四十八願中以第十八願為真,其余的願相比也是假,是不是這個議論?可是十念必生這個願,正果法師他講淨土宗,他說我就是講個十念必生,講個出世三福,十念必生是根本。善導大師也是如此,善導大師就是弘的十念必生。但是漢吳兩譯它不很明顯。所以就是說,為什麼有出入,這個出入的問題帶關鍵性,所以要會集就在這個道理。五惡、五痛、五燒就指明咱們這個人間,有的人是念佛,雖然是念佛,但是他一切毛病都不改,這個不行。帶業往生,用現在的話說,你帶歷史的罪是可以的,你現行的罪不能帶。你帶業,你帶歷史的業,你悔改了,那是可以帶業;你現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還舉著屠刀那不行。所以五惡、五痛、五燒,眾生行五惡,現世就受五痛,來世受五燒,這種告誡對於我們,尤其到了末法是非常重要。佛的慈悲,再三懇切告訴我們這個毛病在什麼什麼地方,這樣的宏文,苦口婆心,唐宋兩譯都沒有。魏譯比較全,所以大家後來都念魏譯,就是曹操那時候翻譯的,剛才說過,「國無女人」、「蓮花化生」兩願它也缺。都是舉些大的例子。

  因此宋朝一個進士叫王龍舒,名字叫王日休,寫《龍舒淨土文》的。《龍舒淨土文》寫得很厲害,它是刻板,板上出捨利。這個人是站著化的,王龍舒,宋朝的一個進士。他就把四種會集了,他不是五譯,他是四譯,拿四種來會集,稱為《大阿彌陀經》,這是頭一個。所以有人反對會集,他不知道早就有人會了,宋朝就會了,而且廟裡都念。所以蓮池大師就說,我引證的話還是多取王文,王龍舒的文,因為他的文比較通順,大家也熟悉。但是他對於王龍舒的會集不滿意,《疏鈔》裡蓮池大師就批評,他不順譯法、抄前著後,有的是抄的,有的是自己寫的。而且他去取也不合適,在「三輩往生」裡頭,魏譯裡頭三輩都說發菩提心,到了王龍舒他就改了,他說中輩是發菩提心,下輩就沒有發,上輩就沒提這事。這個會集就很不妥當,「高下失次」。

  彭二林批評他的話,雖然是流通,很通行,但是可議,「如序分中游步十方以下,廣明菩薩行願」,他沒有,「王氏刪之」。發菩提心說過了,不重復。最後邊地,「刪去疑惑佛智」,念佛的人對於佛的智慧懷疑,就是你的信心不足,你不能相信,或者對於自己的智慧不能相信,你只能生邊地,這王龍舒又刪掉了,這個很重要。這兩個都很重要,他都沒有。所以彭二林,彭二林就是剛才說的彭紹升,是個大居士,清初,他就刪節了一本,把魏譯刪節了一本就成為第七本(王龍舒是第六本,他是第七本),名字叫做《無量壽經》。但是他批評了王龍舒,他並不能解決王龍舒的問題。

  到了清朝鹹豐年中,一個魏承貫,這是個古文家,桐城派的古文家,文章很好,他參考了五譯,也看了王氏的本子,因此他就另外會集。所以那個時候大家很稱贊他,是比以前都強,他所作是第八本。可是他,魏默深他是想補救王龍舒的缺點,不要自己寫東西(因為這個開了一個很不好的例,後人用自己的話當作佛的話,這很不好,這個例不可開),他鑒於這個,他自己再重作一番。可是他不免有毛病,他這裡頭有好幾個毛病,在底下。王蔭福贊成,說是八本裡頭最好的,連五種古譯跟以前的三本,它是第八本,最好的。但是他的毛病是什麼?第一個,在第二願,他說「國中天人純是化生,無有胎生」,無有胎生這四個字是他編出來的。而且經中確切說,魏譯本「佛告彌勒……彼國人民有胎生者」,魏譯本說有胎生者,他這出來一個沒有胎生,這是一個錯誤。第二就是五惡五痛五燒,剛才說很重要,他把它刪節了,他說「生時痛、老時痛、病時痛、死時痛、患難窮苦痛」,底下是什麼火燒、什麼火燒,就把這一段大文章好幾頁的都概括進去了,而這些話原經裡沒有的,這也是個毛病。第三個毛病,他說那些宮殿,「或處虛空,或在平地,或依寶樹而住」,那些宮殿就在樹裡頭待著,這又是五譯裡頭都沒有的,這是他順手寫進去的。再有一個,我就補充一個,最近看了發現的。最末他加上末法的時候,在經裡加上一個,他說最後就剩下,不是《無量壽經》。經本文最後只有留下《無量壽經》,但他加了一個,從別的經裡抄了一段擱下面,他說最後只留四個字,《無量壽經》最後就剩四個字,「阿彌陀佛」度眾生,最後法全滅了。但是這個也不是在《無量壽經》裡頭,你也不要這麼加進來。所以他是有四個毛病。

  因此先師夏蓮居老居士他就發憤,在天津閉關,拿這五種譯本重新會集,把各種譯本很深、苦苦的去鑽研,把他們這幾家,前人的,王龍舒、魏默深等等的本子,也都拿來很好的參究,自己在佛前這樣閉關,持咒念佛,當然就得到很殊勝的一些感應。他在念佛的時候,實際上可以這麼說,不僅僅達到事一心,而且達到理一心,這是近代很稀有的修持人能達到的境界。這個書成了之後,首先是他的老師慧明老法師,這個照片就在這,這是夏老師,這是他的佛堂,這是慧明老法師,一個人手上拿了一本經,就是當時的《無量壽經》,慧明老法師說我來給你做證明。慧明老法師當時南北都尊重,在安慶,宗說俱通,五台山也說這是開悟的法師,他來做證明,一人拿了一本書。

  居士中,當時南梅北夏,南方是梅光羲(梅撷芸),是我舅父,北方就是夏蓮居,他們是極好的朋友。我這個先師在天津閉關的時候任何人都不見,只有我舅父去能見。至於他修持所得的殊勝的情況從來不對人說,只是告訴我舅父。為什麼告訴我舅父?因為我老師信佛是得了我舅父的幫助,所以他飲水思源,他別人都可以不說,但是我舅父去問他要說。但是我一次很殊勝的因緣,我舅父也看我很誠懇,把這件事情告訴我;不是我老師告訴我的,是我從我舅父那知道的,他自己不講自己怎麼怎麼樣。我舅父當時就在中央廣播電台講這個經,慈舟法師在山東講,到山東去只講了這一部經,其他什麼都沒講。再者他自己作了個科判,慈舟老法師對《無量壽經》作了個科判。他有一個極大的功勞,他出了個「一心三輩」,三輩九品他特別出一心又有三輩,這是慈舟老法師的貢獻,很殊勝。所以就是說淨土和禅宗不是兩個,一心三輩。先舅父稱贊,他說是「於淨宗要旨,窮深極微」,深度達到最深度,微妙達到最微妙,「發前人未發之蘊」,這個會集是有前人未發的深奧的道理。他還說這個會集是「精當明確」,很精練、很恰當、很明確(很明白、很正確),「鑿然有據」,都有根據。每一句話都在這五譯裡找,我找過,我做過這種笨功夫。每一句每一句找它的來源,在我注解之前,我要找來源對於我這個注解有很大的好處,這一句話把它來源找到,你去解釋它就很穩當。「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沒有一個意思不是原譯裡頭有的,「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沒有一句話是本經中他添出來的。「有美皆備」,原譯中所有的美妙它都具備,「無谛不收」,沒有一個真實的義理不收在這個所會集本的之內。「雖欲不謂之善本不可得也」,你就是想不承認這個是善本你也辦不到。這是我先舅父的話。現在果然是大家公認為善本,在海外大量的印,已經入了藏。而且現在國外,在美國他們紛紛成立淨宗學會,大家都在研究,念這個經,去研究這個經。上次我不是說嗎?我說今年我本來想多增加一點也增加不了,就是因為華盛頓他們正在研究,問題他們自己能解決就解決,自己解決不了,到了暑假他們會來,集中來問。所以這個經大弘於海外,國內是差得相當多,慢慢來。這是「會校」。

  底下就是「注釋」,注釋大家自己看,有些什麼解釋都記在這裡頭。因此下一次就到「總釋名題」,講經題了,這就到了正文。經題,什麼經一上來先要講經題,天台的五重玄義,它頭一個就要講經題,「智者見經題,便知全部義」。

資料恭摘:無量壽經(大經解) 黃念祖居士主講  (第八集)  1991  檔名:51-001-0008

 

上一篇:淨空法師:什麼是真正的高等教育
下一篇:海濤法師:除了水跟食物的饑渴,現在世界的狀況最痛苦就是[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