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黃念祖:無量壽經(第7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我們上學期雖然講得少一點,但是這一部裡頭最主要的東西討論過了,而且是個總綱。為什麼要說這個經?說的經很多,要說經有個因緣,但要說《無量壽經》又有它的因緣,為什麼?這就是教起的因緣,這是我們第一部分講過了。這個經我們碰到,我們先要問它這個經是以什麼為體,這些文字、這些敘述、這些內容,它的本體是什麼?像世間法也是如此,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出世間法更需要了解它的本體,所以第二個問題,我們研究了本經的體性。第三、一部經的宗旨是什麼?修行的方法是什麼?而修行的結果、方向是指著什麼?到哪裡?解決什麼問題?這就是宗和趣。宗是宗旨,所尊崇的修行要徑。趣是歸向、歸趣,方向。宗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趣就是三不退,圓生四土。第四,「方便力用」。它有什麼特殊的方便之處?有什麼能力、有什麼作用?不是這一部書,我們等於解剖一只麻雀,所以讀一切經都應該自己對自己提出這個問題,要把它有所總結。它的方便力用是什麼?上學期最後一節課我們匯報了,總之可以把它,那一大段文章,把它歸納為四句話,方便力用是什麼?就是阿彌陀佛第十八願中間的兩句,「至心信樂,乃至十念」。因為聽到了阿彌陀佛的名字,聽到了淨土法門,聽到了極樂世界種種,就發了至高無上的心、至誠的心,相信和歡悅。所以踴躍歡喜,至心信樂,「願生其國,乃至十念」,少以至於少到僅僅只有十念都必生,這才方便。所以至心信樂,乃至十念,廣攝頓超,或者是普攝頓超,普遍的攝受上中下根,下根乃至於動物、乃至於地獄中的眾生,上至文殊、普賢,都攝受;而且是頓超,這個方法很頓,不是很慢的(慢慢的一步一步,像爬樓梯,你上一步走一步,這就是漸法;頓法,你一進來就上電梯,一下子就上去了,這是頓法),這是頓超之法。所以一個五逆十惡的凡夫臨終十念,生到極樂世界就是阿鞞跋致,你在平地一下就上了屋頂花園,這頓法。所以普攝頓超,現生成辦,也可以說一生成辦。不是說今生來了,下生還要來,無窮無止的修下去,接這個善緣,有的時候成熟了解決問題。就現在父母所生之身,就在這一生之中,就在現世問題成功了、辦妥了,這就是它的力用,很殊勝。

  底下我們依次談幾個問題,這都是總綱。現在我給他們國外寫信,我說你們要研究,你們先不要看總綱,你們先從「如是我聞」看起,因為前頭難,等後頭都看完之後再從頭來。這是一個初機,這是一個方便,前頭是比較難的,剛才我說四個問題,都是很深的問題。「五、所被根器」。他來普度眾生、接引眾生,被度的這些什麼根器才合適?器,佛教術語就說是器和非器,是器用咱們俗話說這個是材料,非器就不夠材料。你做一個東西,你要問這個材料,你不能盲目的就把房子搭起來,盡是一些朽的木頭,你搭了之後要垮的,這些個朽木不是器,不夠材料,這個不能勉強的。器與非器,什麼是非器?就是信願行這三個裡頭缺少一個就是非器,你不能夠一生成辦。所謂非器者,我們剛說的一生成辦,對於非器就成辦不了,因為什麼?因為他不夠材料。為什麼不夠?因為信願行三個資糧是缺一不可。因此你有願、有行而無信,相類似的,有信、有願而沒有修行,這三個缺一個都是非器。這個道理,信是信什麼,願是願什麼,行是行什麼,這裡寫得很清楚,我就不再詳細說,大家自己看一看就行了。這裡頭關鍵就什麼是非器?就是這三個,信願行,具備了兩個缺一個不行。國清寺一個和尚,他念佛念到全是佛號,聽見什麼聲音,風聲、雨聲、山上的回聲,一切一切,聽見都是在念佛,他這個行很不錯了。但是這位出家人有一天突然想不開,他拿一個繩子上吊死了。所以就是說,你光是一個行,不行,有一個不夠,非器,他就不能夠一生成辦。所以缺一不可。

  反過來說,這是《彌陀疏鈔》蓮池大師的話,一個世間人雖然行眾善,種種善都修行,但是對於西方往生這個法門他缺信、缺願、缺行,也叫非器。因為淨土宗這個材料是很頓的一個法門,不是那些修橋補路種種的功德所能達到的。《金剛經》就校量,你布施了多少身、布施了多少命,你不如把四句偈給人說。所以雖然是世間善人,但對於淨土法門缺信、缺願、缺行,還是非器。反過來說,你雖然還有許多過錯,但是對於淨土法門有信、有願、有行,三者具足,也是器。這是蓮池大師的話,蓮池大師大家推崇是彌陀化身,這是禅宗開悟的人,他聽見城樓上的聲音開悟了,所以這樣大德的話,很深刻。所以器,裡頭到底什麼是願、什麼是行、什麼是信,裡頭寫了,大家自己看一看。

  所被根器,還有個機(比如說你的根機),機就有當機和不當機之說。最明顯,小乘的經典,像阿含部的經典,《俱捨論》這是小乘部的經典,什麼人當機?小乘當機,阿羅漢這些人當機,聲聞乘的人當機。大乘經典,《法華》、《首楞嚴》、《華嚴》種種大乘經典,阿羅漢就如聾如盲,不當機,根本他就沒有看見也沒有聽見。如聾如盲不是真聾真盲,如同一樣,對於他,他無動於衷,不當機;菩薩當機。所以當機和不當機有分別。淨土法門,《無量壽經》誰當機、誰不當機?這裡有很多爭論,這個爭論寫在裡頭,我們不在這個課程裡頭講了。總之兩個爭論,一個說這是為上根說的法,有的說是為菩薩說的法,另一種就說這個專是為了凡夫,就是為了救度凡夫,所以才說這個法,這兩種。我們書裡頭寫得很多,我就不詳細介紹,兩種爭論。

  底下我們就綜合起來,這兩種爭論,認為是專接上根的,就是顯示如來的大智大慧。因為如來所說的這個法門,要是徹底能夠承當得起來的、能夠承受的,非上根利智不可。「無上甚深微妙法」,這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你能承當。所以念佛的功德,「唯佛與佛乃能究盡」,只有佛同佛才能夠徹底了解。所以他這種說法是有根據的,說專接上根,這就顯示如來的智慧,顯示這個法門之深。專接凡夫顯什麼?就顯如來的大慈大悲。這個法門之深,如來說這個法門這麼深,這是贊歎佛的智慧。而這個法能這樣的普被,專門就為了凡夫,為了救度凡夫而說這個法,那就顯得大慈大悲。乃至五逆十惡聞了名號,乃至十念都生,就慈悲到這種程度。所以這兩說都對。贊歎淨土法門的能夠普被,要普被首先要救凡夫才行;要顯持名法門的深妙,要徹底承擔為上根,只有上根才能承擔得起。「故應會通,莫死句下。」所以對於古人的爭論,我就在這個地方把它通會起來,做為我們的體會,應該這樣圓融一下。底下我又加了一句,就是不管是誰,對於這個法門你能夠生實信,真實的信心,因為這個信你就發願,因為你是實信,所以你發的願也是實願,不是虛願。「從願起行」,念須真念,參須真參,因為你是實信、實願,所以你念也是真念。「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所有這樣的人,都正是對這個法門是當機的。這就是所被根器,我們把重要的地方勾出來,不一句一句解釋注解裡面的文字。這個地方大家可以自己自習的時候看一看,寫得很詳細的,關鍵就是討論的這幾點。

  第六,我們研究一部經,要問這個經是屬於哪一藏、屬於什麼教,因為佛對不同的根機所說的法是不同的。連孔子都是如此,弟子來問仁,什麼叫做仁,弟子來問什麼叫做孝,對於不同的人都是不同的答覆。如來的聖智更是如此,應病與藥,你得什麼病,就給你那個最對症的藥。所以為什麼人要找大夫,不到醫院自己去買藥吃?因為你這樣不對症,你要找大夫好給你對症。如來是大醫王,所以我們要明白。而且不同的說不同的法,它這裡頭也不是一個說法。始教是大乘的教,講法相,開始講大乘,它就沒有說人人都能成佛,闡提就不能成佛。讀《大乘起信論》,到了終教,闡提也可以成佛但是需要三大阿僧只劫。到了圓頓教,《法華》龍女剎那就成佛。龍女,捨利弗看不起女的,他說你是女的,她就說你看我,我馬上就成佛給你看。剎那成佛這是頓教。這就是說你要了解,要問一問它這是什麼教。所以佛就說,應當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所說的是對的根器不同,後人沒有直接聽佛給你說法,你應當依據什麼?你應當依照了義教,不要依照不了義教,這是咱們四依中的一個標准。所以我們對一部經來,我們先要問問它,假定有一部經說的跟《無量壽經》不一樣,要問問它是什麼教,如果它是阿含部,咱們就不能依它,要依《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它是了義,它說實相。所以我們研究什麼經,都首先要了解。

  屬於什麼藏?「三藏」就是經藏、論藏、律藏,《無量壽經》屬於三藏中的經藏。「二藏」,分二藏,就是聲聞藏、菩薩藏。《無量壽經》所有來聽的都是大菩薩,都是回小向大的大阿羅漢。淨土二乘種不生,你要是定性二乘的根器,根本不能往生,你可以出現六神通,你往生不了。所以這是菩薩乘。

  「五時」,佛說法給它劃分為五時,最初成佛說的是《華嚴》,華嚴時;大家都不懂,於是乎只好說小乘教,這是預備班,講阿含部,阿含時;然後就給大家講要回小向大,這方等時,就呵斥小乘,贊歎大乘;再之後就是般若時,說般若,說得很長;最後法華,涅盤時,五時。《無量壽經》屬於什麼時?《無量壽經》是方等時。但是不限於方等時,為什麼?因為《無量壽經》不是一次說,佛多次說。這個以後要討論,證明是多次說。因此我們翻譯的本子也很有不同,用原來的本子就不同,像唐譯的本子是出於《寶積經》,佛說《寶積經》的時候又說了《無量壽經》,多次說,所以不一定拘於某一時。這個是五時。

  底下,二教中屬頓教。二教怎麼分?分頓漸兩種,一種是漸,一種是頓。所謂漸就是有法可修,一步一步,有階梯,有漸次,比方爬樓;頓教是坐電梯,沒有這些個漸次。《無量壽經》屬於頓教,這是按二教來判的。所以從微至著、從小變大、從低變高,一步一步的,有一個過程,有個階梯的,這個是漸教。頓教就是不立階梯,不要有階梯,也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像禅宗,這是頓教,佛一拈花,迦葉微笑,中間沒有任何過程。就好像電梯一上去,你進門之後就上去,上去出門就是屋頂花園。現在我們這個淨土法門正是如此,一個罪孽的凡夫,帶業往生,去了之後就是阿鞞跋致,這是顯得頓。而且這個法門裡頭,當你念佛的時候,你不知不覺暗合道妙,正在念時你已經就是超凡入聖,這又是頓。所以這是二教中屬於頓教。

  底下就是四教和五教。天台判為四教:藏、通、別、圓。藏就是小乘,通是通於大小乘,別是單獨屬於大乘,不與小乘共的,最後是圓,分四教,這是天台。賢首就是華嚴宗,華嚴宗分五教:小、始、終、頓、圓。小教就是小乘,阿含部講的東西;始,開始說大乘;終就是說到最後,對於始來說,終就提高一步,它就說到最要緊的地方,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在這之外就是頓和圓。頓在剛才說了一下,圓就是別的教的一切優越它都包括,然而它一切一切圓滿具足,它超乎情見,是不可思議。所以它這裡頭空間說,小的裡頭可以容大,我們大的容小很容易理解,「須彌納芥子」,須彌山裡頭包括多少多少芥菜子,芥子;「芥子納須彌」,那就是超乎情見了。這就是《華嚴》圓教的內容。三只一念,三大阿僧只劫包括多少念頭?一念就三只,一剎那的時間就是三大阿僧只劫,多中有一,一中有多。所以到了圓教就完全超乎眾生的頭腦,一切就是一,一就是一切,而且是重重無盡,證到一個位就是一切位,是不可思議的教,這個圓教。所以圓人修習一天等於那個不圓的人修習一劫,他的見不一樣。所以這個圓教,這個是咱們中國佛教共同都承認的道理。不是淨土宗我單提這個道理,這是共同的道理。

  在五教、四教裡頭,淨土宗屬於什麼?在天台的藏通別圓裡頭,主要是圓教;在華嚴的五教裡頭,小始終頓圓裡頭,它是頓教和圓教。中外的古德對於這個說了很多,所以我就引證得比較多。因為現在這種輕視淨土宗的看法還是存在,還是很深,沒有把古德的這些遺教很好的繼承下來,所以大家聽了之後就很有反感,因為跟他的想法就不大一樣,他就有點抵觸。因此我這裡頭所引證的往往引證得比較多,就是這個道理,因為多少古德都這麼說,就帶了一些說服力,增加大家的信心。真正要想理解《無量壽經》,就不需要對所有的注解都要明白,你只要把注解看了之後,幫助你把《無量壽經》能夠接受下來就很好,就是這個意思,我這裡頭有多方面的目的。

  清代彭二林在《起信論》裡頭他這麼說,他這個《起信論》不是《大乘起信論》,它是《無量壽經起信論》,我這個字用得少一點。他說「《無量壽經》者,如來稱性之圓教」。你看他不但指明是圓教,而且是稱性,稱乎如來的本性,跟如來本性相稱的。盡量發揮的,沒有保留的,稱性是這個意思,這樣的圓教。七個字是不多,分量很重。日本的和尚道隱在《無量壽經甄解》,這部書很好,可惜我只有半部,現在請傳印法師在日本找找不著,那半部找不著。他判本經是什麼?判《無量壽經》,他說是「頓極頓速、圓融圓滿之教」,頓到極點叫頓極,就極頓。所以日本人的古漢語還是有點日本味,我們就不會說頓極,他這有點日本味,我們要能體會他這個日本味,頓到極點了。頓速,快就頓速,頓極頓速,又快又到極點,是圓融圓滿之教,就是圓頓之教,他這個話。圓融無礙,又圓滿,一切具足,圓融是說無礙,圓滿說具足,不欠什麼。《甄解》這種理論,彼土就是說日本,日本的古德對於這個說法都十分同意,多數同意這個說法。因為日本它是遵從善導大師,所以它現在淨土宗,我說四千萬,中國佛協的黨書記他給我更正是六千萬,日本六千萬是淨土宗,就因為過去淨土宗承續善導大師,這個基礎很好。

  底下所引都是日本人的話,日本很尊崇《無量壽經》,尊崇四十八願。說天台、真言,天台就是法華宗,天台,我們國清寺智者大師在那,這就是說的法華宗,以《法華》為宗的,真言宗就是密宗。他說天台和真言(就是法華和密宗)雖然都名為頓教,承認是頓教,但是他一個雖然,這裡還有話說,雖然都是頓教,但它還是允許什麼?它的內容是什麼?是斷惑證理,他要把他的迷惑斷掉,然後證到本體,明心見性。所以說還是漸教,有步驟、有過程、有次第。「明」,這個明字就是要去宣明,宣明沒有斷惑的凡夫,就是帶業的凡夫、煩惱具足的凡夫,「直出過三界者」,直出就超過了三界的,「偏是此教」,那就是只有《無量壽經》所代表的這個教。「故此教為頓中之頓」,他不但說這是頓教,而且是頓中之頓。這個說法要中國的禅宗聽見,他非常不服,他要氣得蹦起來。

  日本還有一位日溪,他說「聖道諸教」,如來這一代時教說了很多教,「理是圓融」,講到玄理、講到本體是很圓融的,都是無礙的。「益是隔偏」,這是日本人的古漢語,我們看了不大好懂,益是隔偏,不解釋一下大家沒看慣,就不大好體會它的意思。它的利益,這些教的利益,利益是有偏有隔,不是普利。所以講的道理是圓融的,但是它給大家所帶來的福利是偏的、有隔的,不是普遍的。「以其頓機難得也」,因為這個頓機,別的教的頓機,禅宗,現在大家看看實在是很難,現在雖然有些廟是禅宗,實際已經是第五度的禅了,不是真正達摩、六祖的那個頓禅。因為這個頓機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它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一言相印就頓契本心,一念不生就是佛。所以只有兩種情況,要不就是迷,就是眾生,要不就是佛,也不用看教,也不一定要坐禅。一個人見六祖,他說我不伸兩足臥,他是不倒單,他不把腿伸出來,不睡覺。六祖說我常伸兩足臥,我就伸開兩條腿睡覺。所以它不是靠修持,不是靠研究經典,這個特殊,現在不是這個根器,頓機難得。「是以教雖圓頓」,教本身,禅宗是圓頓,「望機自成漸」,這是日本文法,不解釋不大好懂,對機來說,應化的機,什麼人當機,成為漸法。還有,本來禅宗什麼都是頓法,可是這個機,他這一修就成了漸法,因為他的根機就是這個見解、就是這種習氣。「淨土言圓頓者」,我們對於淨土說它是圓頓,因為它是圓滿、速疾利益,因為它給的利益是圓滿的,連動物都往生!我上學期不是說夏老師那個老鼠,老鼠都坐化了,也就是普遍、圓滿沒有剩下的。快,一般說老鼠要修行先變個人,人還要修多久才能超脫,它這老鼠身就解決了,快不快?

  所以底下就說一說,其他的聖教雖然有圓融的理,「但眾生根機粗淺,莫明其旨」,不能體會這圓融之旨,「無由蹑解起行」。所以圓教一般都是你先要明白道理,然後蹑解起行,根據這個解而起了修行,要先悟後修。一般圓教都是先悟後修,你起碼有個解悟。所以現在為什麼成就的人少,因為他並沒有達到這一步。說是在那修,他是盲修(有的地方是),他不能蹑解起行就蒙不到法益。所以法雖然是圓頓,但是行人的機很淺,頓法就成了漸法,圓法成了偏法。但是淨土宗就不然,「人人能行,皆得真實之利,不勞斷惑」,不需要你去為斷惑而疲勞、而辛苦。「直出三界」,直出,出去了,不是一步一步的。有的要生到天上,然後再到色界、無色界,這麼慢慢的出去。「故實為頓中之頓,圓滿之教。」這是我把他這一段做點解釋。以上這一段是日本人的。

  底下,看我們中國人的,《圓中鈔》。《圓中鈔》是《阿彌陀經》的三種名著之一,第三位,《彌陀疏鈔》、《彌陀要解》再有就是《圓中鈔》,幽溪大師的。底下括弧裡頭就是幽溪大師的話,「圓頓法門,亦必須先開圓解,而次修圓行」。這是一般的規律,修圓頓的法,你先悟後修,你先要開圓解,不是咱們這種理解。現在有很多人錯會,以為我看書,我明白這個道理,我聽了講、查了《佛學大辭典》,我都能講得下來,講只管你講,你的解不是圓解。所以要悟,圓解是屬於悟,你要先開圓解,然後才修圓行,這是信解行證。你的行怎麼行?是在解之後的事情。修了之後你破三惑,三惑就是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這三個惑次第斷,首先一般就是先斷見惑,斷了見惑就證初果,然後斷思惑,思惑斷盡成阿羅漢,還要斷塵沙惑就成菩薩,無明惑斷盡就成佛。所以四十一品無明,斷一品增高一位,證了圓果那才真正的究竟,不退了。

  「今則」,《阿彌陀經》是怎麼樣?「但說彼土依正二報」,只說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在這裡頭讓大家開解生信,也沒有說開圓解,不是這麼要求。對於這個你能理解,你生了信心,《阿彌陀經》講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七日持名能夠達到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就往生了,「以階跋致」,就跟阿鞞跋致站在一塊,同等地位。所以我們知道《阿彌陀經》,大家知道這是《阿彌陀經》的注解,《阿彌陀經》跟《無量壽經》是一部經,《阿彌陀經》稱為小本,《無量壽經》稱為大本,這是五濁惡世的「無上醍醐」,不需要開圓解就可以修,愚夫愚婦都可以用的。當然我們要知道,我們這個照相機有個傻子照相機,傻子照相機誰都會用,你拿照相機一看,要多少光圈,要多少速度,距離准不准,這一切你都不知道,但是你只要會摁,一摁就拍好了,傻子都會用。這個照相機是好是壞?照相機它好,它有多少電腦在裡頭,它自動調制,不需要你考慮了。所以你不能因為,這個照相機外號叫傻子照相機,因為傻子也能用,就看它不起。你還要花很貴的錢去買它,它的性能特別好,自動它就都找到了。所以愈是根器不好的人能夠得利,正說明這個法門的殊勝。《圓中鈔》所說的意思,跟以上所引日本大德的說法相同的。幽溪大師既然說這是無上的醍醐,當然也就是契理的、合理的、契機的,合乎大家根機的,最極圓頓的聖教,這是沒有這麼明說出來,意思是一致的。

  底下再引日本人的話,有叫《禿鈔》,日本人的漢語,用了個禿字,中國人不大會用。他說頓教裡頭有「二教二超」,既然稱它是頓教,他說頓教裡頭還有分別,這是日本這部書《禿鈔》裡頭說的。二教是哪兩個教?一個是難行聖道,一個是易行淨土。難行聖道就是講佛心的(參究佛心)、講真言(密宗的),《法華》、《華嚴》等等的教,這是頓教,但是是個難行聖道。所以現在依這個而成功的人很少,現在大家聽說開悟的人很少,密宗成就的,從解放到現在,大家所找到、所知道,公認有六個人,即身化光。但是十億人口幾十年來才只有六位,一億中不到一個,所以難!不是不行,它難,這是難行道。其余都是如此。二超,二種超,一種是豎超,一種是橫超。豎超,用自己的力量來修來斷的叫豎超,完全靠自力。但是淨土,因為彌陀殊勝的大願,實際是靠他力。所以太虛法師也判過它,說淨土法門是他力派、是果教門。剛才說真言是密宗的一部分,因為在密宗裡頭殊勝的地方也是如此,是他力派,是從果上起修的。「真實由他力故,超越成佛之法也」,超越常軌而成佛,所以叫做橫超。「橫超之頓,持名頓中之頓也」。所以頓教有二教二超,有難行,有易行,淨土法門是易行;有橫超,有豎超,淨土之法是橫超。持名是頓中之頓。

  「以上諸德鹹遵善導大師之說」,這是根據善導,善導是唐代的大德,他在長安的時候,長安城裡頭幾乎沒有人不念佛,這個就了不起,一個城市之中幾乎沒有人不在他的感化裡。所有供養他的錢都拿來寫經,現在敦煌還找出來很多,都他那時候請人寫的經,還有他自己親筆寫的。都是說本經是「頓極頓速」,這是日本人原話,「圓融圓滿」。再把《甄解》的話拿來說,這是日本的名注,《甄解》,稱《無量壽經》是什麼?是「專中之專」,要成專家,專門的學問,這是專中的專;「頓中之頓,真中之真」,真裡面的真;「圓中之圓」,這個贊歎就到極點了。是「絕對不二之教,一乘真如之道。」所以判教應該這麼判,這是圓、是頓,而且依他們這些說法,那是極圓極頓。

  上面引日本人的話引得多了,再看我們中國的大德,《彌陀要解》。《彌陀要解》雖然很薄,但是是蕅益大師從大光明藏自然流出的經典,他九天寫出這部書,只花九天的時間。而這個書,下面我要引印光大師的贊歎,印光大師贊歎至極。引兩段《彌陀要解》的話,「釋迦一代時教」,他這一代的教化,「唯華嚴明一生圓滿」,只有《華嚴經》說你這一生就圓滿成就。一生圓滿是靠什麼來一生圓滿,它的因是什麼?就是在末後,《華嚴》最後一品「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並且用這個法勸華藏的海會大眾都同發心,同往生極樂世界。他感歎,「嗟乎!凡夫例登補處」,淨土法門是凡夫而且都是照例的登了補處,一生補處。現在彌勒在兜率,這是一生補處菩薩,他只要再到人間示現一下就成佛,這稱為一生補處菩薩。凡夫到了極樂世界就都是登了一生補處,都如同現在在兜率內院的彌勒大士一樣。這是「奇倡極談」,這種倡導是奇極,不普通,是登峰造極之談。「不可測度」,不是凡情所能夠推測、所能夠考慮的,度是計度,就是考慮之意。「華嚴所禀」,《華嚴》所要明的一生成辦的這個內容,「卻在此經」,在這個經才能實現。「而天下古今,信鮮疑多」,從空間說是天下,從時間上說有古有今,這個今一直包括到現在,都是怎麼樣?都是信得很少,鮮是少,信的人很少,懷疑的很多。「辭繁義蝕」,言語很多,道理就不明白,就像日蝕、月蝕的道理。「余唯有剖心瀝血而已」,這是蕅益大師,我只有把心挖出給你們看,很傷痛的話。古今都是如此,對於這樣的事情熟視無睹,不能相信。

  《要解》後頭又說,「當來經法滅盡,特留此經住世百年」,《無量壽經》,特別要留這個經住世百年。「廣度含識」,含識就是有情,廣度眾生。「阿伽陀藥」,是應萬病的藥。「萬病總持」,就是這個經。「絕待圓融,不可思議」,不是用頭腦去想所能夠想得出來的,不是你用言語所能表達的。「《華嚴》奧藏」,《華嚴》很深奧的法藏。「《法華》秘髓」,很深秘的心髓。「一切諸佛之心要」,佛就是傳心法門,以心傳心,心中之要、要點。「菩薩萬行之司南」,菩薩要六度萬行,這是總的指南針。「皆不出於此矣」,都不出在《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之外。「欲廣歎述,窮劫莫盡」,我預備要更廣的來贊歎、來敘述,這個敘述你把一劫的時間都花進去也說不完。

  《法華》,天台宗認為這是「純圓獨妙」,天台宗是獨尊《法華》,它說《法華》之圓是純圓,它的妙是獨妙。因為法都是妙法,經的名字就叫妙法的只有《妙法蓮華經》,這獨妙,自稱它這個教是純圓獨妙,《華嚴》雖然也圓,但是沒有它純。《華嚴》就不這麼說,「《華嚴》乃賢首宗尊為別教一乘,事事無礙,全圓之教」。因為到了四無礙,到了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只有《華嚴》獨具十玄門,所以事事無礙只有《華嚴》才是全圓,圓的全部,別的不是。現在看蕅益大師的話,《華嚴》全圓的奧藏,《法華》純圓的秘髓,都在《無量壽經》裡頭。所以,「天台之純圓,賢首之全圓」,都不出這部經之外。所以這部經是圓中之圓。蕅益大師雖然沒有把名字像日本人這麼明顯的提出來,意思就是一致的,禅宗他們說「一鼻孔通氣」,一個鼻子眼通氣。說這兩個人,一個鼻子眼通氣,就是兩個人見解相同。這就是我們中國的古德和日本的古德,在這個地方是一鼻孔通氣。

  近代的印光大師,大家都尊崇為淨宗的大德,贊歎《彌陀要解》,理和事都談到了極點。「為自佛說此經以來第一注解」,這是《佛說阿彌陀經》以來第一部注解,他就認為這個超過《彌陀疏鈔》,第一部好注解。「妙極確極」,妙是到了極點,確是正確、准確,也到了極點。「縱令古佛出世」,古佛再出世,「重注此經,亦不能高出其上」。所以大家《彌陀要解》這個書可以多看,尤其是要以淨土宗為自己修持的人,印光大師這麼贊歎。印光大師之可尊,從這幾句話也可以看得出來,說這些話不容易,眼睛就是要比別人亮。所以我們要依止善知識、依止大德,首先他給我們的好處就是他的眼睛要亮,他給我們指的方向才是正確的方向。所以印光法師這些贊歎,這些贊歎《要解》的話,他的功德也無量。

  底下我們再引《疏鈔》,《彌陀疏鈔》裡頭,蓮池大師稍有不同,他說小始終頓圓,這個經是頓教,說《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本身是頓教,往前通可以通終教,往後通可以通圓教。「圓全攝此」,圓教全攝這兩部經,「此分攝圓」,部分攝了圓教。對於小本這麼說,因為小本的事事無礙沒有發揮得很多,這麼說是可以成立的。還有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就是本體,也就是妙明真心,也就是真如、就是實相;事法界,從這個本體,從心所顯現出來的森羅萬象;「事理無礙」,理和事互相無有妨礙,圓融;「事事無礙」,這是第四種。前三個諸教(大乘教)都共同的,都能談到理事無礙,談到事事無礙的,「唯《華嚴》一經有之」,這是蓮池大師的話,「名為別教一乘」。現在他就說「《華嚴》全圓」,我們淨土這個經也有一部分,少分是圓教。「圓教全攝此經,此經分攝圓教」,這個經攝了圓教的一部分。所以他就判定《阿彌陀經》是分圓,是圓教,但是沒有那麼全,是分圓。可是他很有苦心,他就把大本、小本裡頭找出很多經文來證明這裡頭有《華嚴》的事事無礙。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不要死於句下,我們要看當時實際的情況。蓮池大師也判《阿彌陀經》是圓教、是頓教,這是跟古今的其他大德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在哪?有的尊崇淨土法門就把這個稱為是圓中之圓,不但是圓而且圓裡面最圓的。蓮池大師是謙虛,說我這個法門(一個是贊歎自己的法門,一個是謙虛)只是分圓,我是圓,但是是分圓。這個就和機緣有關系。所以我們有的時候不能不看機緣,不能不看時代的時節因緣。在蓮池大師的時候正是狂禅,普遍全國上下,就是不信佛教的,就是儒家一般念書人,知識分子,沒有不談禅的,好像你要不明白,你要不說說禅,你就是面目可憎、語言無味,不風雅。所以就是文人墨客,各方面他們都是對於禅宗的書沒有不看的。你看近代,像郭沫若,「泥牛入海無消息」,他的詩。泥牛入海無消息,這怎麼講?哪有這個話?怎麼叫泥牛入海?這是禅宗的話。所以他們也都讀過,不過就是很少,像這樣的人少,過去在明朝那個時候沒有例外。所以在那時候,蓮池大師的《疏鈔》出來,和蓮池大師辯論的人,曹魯川,很著名的,就跟蓮池大師辯論,他很不服氣,他說《華嚴》怎麼怎麼好。所以他那個時候如果像日本人那個說法,日本人說《無量壽經》超過《華嚴》,那在當時辯論就沒有完了。曹魯川當然是後來讓蓮池大師說服了。大家接受不了,因此也要看情形,要照顧大家的水平,所以就權巧方便,「俯就群機」,只承認自己是分圓。這個地方我們不要或者說有不同的說法,或者說蓮池大師比不上其他的人,這些看法的不很恰當。

  可是我們看蓮池大師的苦心,他就是把淨土經文裡頭引出很多,證明跟《華嚴》是一樣的。因為事事無礙只是《華嚴》一經所獨具,《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也有事事無礙,這個事實不就說明和《華嚴》是同類的嗎?所以在這個地方上,我們現在正是學他這個做法,我就是把《無量壽經》裡頭它的經文,我們把它挑選出來,我們一看十玄門一門也不少,在《無量壽經》裡面全有,我這個做法就是向蓮池大師學習。這就是證明本經是事事無礙,也證明本經就是圓教。

  華嚴宗立了十玄,叫十玄門,表明法界的無礙。玄,玄妙,所謂談玄說妙,玄妙。為什麼名為玄門?因為通過這個門,可以達到進入《華嚴》圓教的玄海。它這個教義跟海洋一樣玄妙到極點,所以《華嚴》圓教的玄海。但是通過事事無礙這十個玄門,你就可以去進入這個玄海,所以稱為十玄門。《探玄記》裡頭就說了這十玄的次第,有十個內容。現在我們也是這樣,我們就根據《探玄記》來做一個比照,來證明我們這個經和《華嚴》是同類。所以先師夏老居士說,《無量壽經》是中本的《華嚴經》。八十一卷《華嚴》是咱們人世間的大本,《無量壽經》是中本,《阿彌陀經》是小本,證明,做一個證明。十個玄門我們就一個一個的講下去,今天講不完,但是下一次可以講完。

  第一個,叫「同時具足相應門」。十玄門是最難懂的東西,它既然稱為玄,超情離見,就跟咱們世間的這些想法是格格不入的。底下我們先研究一下《華嚴》主要的宗旨,教理。《華嚴》的教理是以緣起為主,這一切就是從因緣起,所以以緣起為主。法界的一切,所有合在一塊,成為一個大的緣起。從這個大的緣起,因為緣起就要出生別的,從這個大的緣起就成了一法,就這個大的緣起就可以成一切法。所以一切一切無非都是這個大的緣起所生。一切法又起一法,這個大的緣起不就是一切法所成嗎?而這個大的又是一切法所起的一法,而一法又去成一切法。「一時具足」,同時都具足,一法、一切法都具足。「圓滿顯現」,都顯,一法也顯,一切法也顯。「故曰具足相應」,所以叫做具足,一也在內,一切也在,都顯現、相應。這就是這個玄門的含義,什麼叫同時具足相應門?它的含義就是這個。

  底下,用一點經文,用一點譬喻,可以進一步理解。《華嚴.妙嚴品》說,「一切法門無盡海」,一切法門多,這是無盡如海洋一樣,海皆言極多,「同會一法道場中」,如海洋之廣之多的法,都會在一個法的道場裡頭,就是一切法都入在一個法裡頭,經文就這個意思。《大疏》,《華嚴經》的《大疏》,它講「如海一滴,具百川味」。一切百川都流入大海,一切法流入大海也成了一法,這個譬喻不就是這樣嗎?一切法成了一法,大海的一滴水就具足了百川水的味,百川水都在大海裡頭,你只要大海裡取了一滴,百川的一切味都在這一滴裡頭,這一滴水裡頭就有百川水的味,一法就有了一切法。所以我們通過譬喻就好懂,不然就很玄,玄之又玄。所以具足相應,一切法成一法,一法就成一切法。

  《無量壽經》是不是有這個內容?我們看「至心精進品」裡頭,法藏比丘要發大願,佛就給他顯現。他說我要成就一個佛國,超過現在有的這些佛世界,可以不可以?我要請佛給我開示。我要超過它,我先要了解它。佛就把二十一俱胝,俱胝是千萬,二十一千萬個佛土都顯現給法藏比丘看,它的功德,它的莊嚴。法藏比丘對於這二十一千萬佛剎的功德莊嚴他都明了通達,如一佛剎。二十一俱胝就是二十一千萬,這樣許多佛剎就如一個佛剎,就是一切法入了一法。「所攝佛國,超過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就表無量的佛土,把無量的佛土攝成極樂淨土。這也就是具足相應門,這是十玄總的門,也是本經的總相,同時具足相應。

  底下再舉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得更清楚。經裡頭「泉池功德品」,我們都知道七寶池、八功德水,這個水的功德,「其水一一隨眾生意」,這個水能夠隨每個眾生一個一個的意思,一個水是一法,能隨一切眾生一個一個的意思,它就包括了一切法。剛才我們說,二十一俱胝佛國成一個佛國,是一切法入一法。這個國中的水呢?這個水能一一隨眾生意,它這裡就是一切法就在這個水裡頭,所以一法就具一切法。當初在這個泉池裡頭游泳的,敦煌的畫圖裡頭,極樂世界那些游泳池,都是菩薩頭上有圓光,在游泳池游泳,游泳池岸邊很多人看。極樂世界,因為它是凡聖同居,所以一樣。極樂世界也有跳舞會,不過很莊嚴就是了,沒有女的,都是男的。所以也有游泳,岸邊的頭上都有圓光,游泳池裡頭的人也都有圓光。在池中沐浴的人,各人的想法不一樣,有的喜歡水淺一點,剛沒腳,有的要過膝蓋,有的人喜歡沒脖子,還有人喜歡水下來沖淋浴,自上而下。一個池子多少人在沐浴,每個人所想像的,都隨他的心顯現,這不就是同時具足相應嗎?一個水能相應所有在池中沐浴的人、游泳的人。

  不僅僅是這方面的適應,而且水還說法,這是極樂世界不可思議。它是一切法成了一個總的緣起,從這個總的緣起生出來一法,每一法都是無量的功德,所以這個水是無量的功德。水說種種法,水中,它不是說,我們認為只說一個法,它水說種種的法,你可以聽見佛法僧聲、甘露灌頂受位聲,種種聲,後頭文字很長一段,各人聽各人不同,都在一塊,你想聽什麼你就得到什麼。還有好處,你一聽就懂,所以他就非成佛不可。你不願意聽的,一點也沒有噪聲干擾,一點也沒有,一點聲音都沒有,這就是妙用。「得聞如是種種聲已,其心清淨,無諸分別,正直平等,成熟善根。隨其所聞,與法相應」,各人聽的都不同,他聽了之後就相應。「所不欲聞,了無所聞」,不願意聞的,一點也聽不到。「永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往生之殊勝在於不退,隨時隨處都是增長。只是一個水,而能同時同地滿一切聽的願,各各聽到自己所願聞的法,隨其你所聞,你還跟法能相應。這就是十玄的第一個玄,「同時具足相應門」,不可思議。

  第二、「廣狹自在無礙門」。廣是很寬廣,狹是很窄,廣和狹很自在。廣和狹是空間的東西,這就打破我們空間的這些概念。所以愛因斯坦他發明相對論以後他就知道,他說空間、時間都是來於人類的錯覺。所以我們,大的能容小的,小的不能容大的;寬的能容窄的,窄的不能容寬的,這種種的概念,從科學說就來源於我們的錯覺。他們這個說法就比牛頓進步多了。錯覺就跟咱們佛教的名詞妄想很接近,錯跟妄差不多,覺跟想差不多。他們是有所進步,這是靠攏。但是科學究竟總是有局限,它靠攏是可以。有的人現在以為佛法就是這些道理,那又把佛教庸俗化了,就是這些道理可以使得我們理解、相信這些,有好處。

  底下我們先舉個例子,《大疏》就舉個例子,「徑尺之鏡」,一尺大的一個鏡子,「見十裡之影」,它可以看見十裡的影子。徑是很窄,十裡很廣。在第一次歐戰的時候,德國的間諜在山頂上砌了一個圓頂的房子,在房頂的尖上安一個透鏡,因此他就在這屋子裡頭,全山任何地方的行動,以至山底下的行動他都看得見。這是世間上的辦法,利用這些儀器,廣狹可以自在。所以窄的鏡子看見十裡的影子。我們經裡頭,「發大誓願品」裡說,「所居佛剎,廣博嚴淨」,很廣大、很寬廣,博也是大,很莊嚴、很清淨,「光瑩如鏡」,光瑩潔,像鏡子一樣。「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極樂世界的佛剎可以照到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那麼多的諸佛世界。一個佛剎是狹,諸佛世界是廣,這廣狹就自在,狹中就可以照到廣。所以一個剎的力量和作用就遍徹了十方,十方就是廣,遍徹十方,而一剎還是一剎之相,還是如故。因為一廣之後就剩了廣,沒有這個一,這一還照樣是一,這個一就是狹。力量無限的廣和一法的狹不相妨礙,各個自在的出現,所以稱為廣狹自在。還有,「欲見諸佛淨國莊嚴,悉於寶樹間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在極樂世界,你要想看任何一個佛國,在寶樹裡頭就可以看見,就跟鏡子一樣,睹就是看,像鏡子看見自己的相一樣,可以在這個樹裡頭看見十方佛國的情況。這都是廣狹自在的意思。

  第三,是「一多相容不同門」。它就說,「若一室之千燈,光光相涉」。如一間屋子裡頭一千盞燈,光跟光都涉入。這間屋子裡頭,這有兩個燈管,那有兩個燈管,四個燈管,四個燈管發的光就遍滿這一個屋子。每一個燈管是一,四那是多,但是咱們這有光,你說我這只手是哪個燈管的光,這只手是哪個燈管的光,能分嗎?到處的光都是四個燈所發的,然而四個燈各有各的光,你關掉一個暗一點,再關掉一個暗一點,四個都關就沒了。各有各的光,每一個光遍全屋子,每一個燈的光之中就包括了其余三個燈管的光,這個燈的光包括那邊燈的光,那邊燈的光包括這邊燈的光,這叫相容,一和多相容。當然四個燈包括每個燈的光,這誰都好懂,可是現在一個燈光之中就包括了四個燈的光,你能分嗎?你要能分,我就把這話取消,因為你不能分。只要有光,這個光是它所在的地方,這一個光裡頭又包括了其他的光。中間的還沒開,開起來也是如此。千燈就這個比喻。所以《華嚴》,「以一佛國滿十方」,一個佛國就遍滿十方,一就廣;「十方入一亦無余」,十方進到一裡面。就好像一個燈光滿全屋,多燈的光入到一個裡頭也沒有富余。「世界本相亦不壞」,各個世界的本相也不壞,燈還各個是燈;「無比功德故應爾」,這由於什麼緣故?佛國無比的功德,所以自然是如此。這是一多相容之義。

  上頭這句話是《華嚴》裡面的。《無量壽經》裡頭怎麼說?《無量壽經》講到寶香,「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寶香合成」,國土裡頭的宮殿、樓觀、池流、華樹,都是無量寶香所合成的,所以它一裡頭就有多。這個香普薰一切世界,你看香入到一個東西裡頭,這個東西又放香,放香就薰十方世界,所以多入了一,一又遍多,這是咱們經裡頭的話。極樂世界的萬物,任何一個東西都是無量寶香所合成的,所以無量香入在一個東西裡頭,這就表示一切法入於一法,一多就相容。又一物的一相,一個物它自己這一個相,與眾香,它眾香所成,與眾香這個多的相共存。又有一,又有多,不因為多就沒有一,一就沒有多,都共存,還是二相,各自清清楚楚的。而這個香一放又遍十方,說明這個一法又遍於多。所以多入於一,一不壞,一又還放光,又多,更顯一多相容不同之妙。這是第三,一多相容。

  在我們現在這個世界,我們可以舉個例,咱們現在電視大家都看,中央台有兩個,北京台有兩個,還可以收更多的台,各台的無線電波你一調對了,中央台出來;一換,北京台出來。那不就是說中央台、北京台、等等台,就都在你這個電視機裡嗎?要什麼什麼就出現。就在你電視機這個地方,不是一切都在這存在嗎?各個台的電波就入在你這一塊,都在,都有。正這個一在這出現的時候,很清楚,一點不受影響,不是說螢幕上這片是北京台,那片是中央台,那就不成東西了。一就很清楚是一,你一換開關,馬上別的台出現,不要把它請來,它就在這,它的多也是在這存在,彼此都相容。所以一多相容從這個比方也是一個例證。

  上面是相容,底下是相即。容是你包括我、我包括你,你這個燈的光包那個燈的光,是相容。我們說一個東西包括很多相,這是相容,許多相包括裡頭。相即呢?容是包括的意思,即是就是的意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就是色,色就是空,即,就是之義。所以上頭講的相容,這講相即。晉譯的《華嚴》是《六十華嚴》,唐譯是《八十華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六十華嚴》有這個話,這是相即,多跟一相即。這就叫諸法相即,一切法,這個法就是那個法,就像水跟波,波有多少多少波,水是一,水生了很多很多波,波是什麼?波不就是水嗎?波是石頭?波是火?波是土?都不是;是木頭?波就是水。波即是水,水即是波。但是水上生了波,波有大波小波、種種的波、千波萬波,一時波動都出來了。北海的水沒有波的時候水裡出月亮,一有風一刮,波一動,月亮在水裡就出不來,這波跟水。然而它自在,波和水,水就是波,波就是水,但是水能出現波,波有波的形相,波有波的作用,都存在,一多相即而自在。《華嚴》的《大疏》,它講這個玄門就舉個例,「如金與金色,二不相離」,即是金跟金的色,黃金之色跟黃金,這是相即的,色不離開金,金也不離開色,這兩個不能分,相即。

  在本經裡頭什麼地方?本經裡頭,「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又能現一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世尊能演一個音聲,但是聽的人各個得到不同的理解。咱們就很難,頭一個很難是什麼?我要說話,廣東人就不懂,外國人更不懂,到時候就要翻譯,要一譯通。開會,多少人做翻譯,多少耳機子,多少人忙得不得了,不然都不懂。但是佛這一個音聲裡頭,能使各各不同的眾生隨其本類而得到他的理解。你看,「又能現一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現一個身,而各各眾生所見不一樣。各各眾生所見的這個身,跟如來的就是一個,所以他是相即,不是兩個,但是大家所見不一樣。就是說咱們現在捨利也都有這個情況,佛牙沒有進佛牙塔的時候,我們很多人曾經去看過,看得很詳細。大家所看不一樣,前後看也可以不一樣,但是總之就是一個佛牙。它為什麼有這麼多的相?最近還有一個人拍了照,那個佛牙在塔裡放光,各個所見不同。這是佛協的秘書告訴我的,斯裡蘭卡公使的女兒,幾歲,她去看,看就是一尊佛。她爸爸怎麼看也看不出佛來,就是那個牙。這就證明這個話,依眾生各各隨類見,現一妙色身和一個牙都是如此。我自己看見就是很有意思,頭一次看見整個就像那個圖片上畫的顏色一樣,有點像田黃圖章,黃色圖章的樣子。後來我磕了很多頭,磕過再去看,它是一個長方的,在這條側面上正中間一條白線,這是第一次。第二次再去看就全部是白的,白極了。第三次看,跟第一次整個相反,整個是白的,在側面上有一條淡黃淡黃像象牙似的線。第一次看是黃的牙,裡頭有一條白的線,第二次全是白,那天大家看的都很不一樣。還有阿育王寺的捨利,當時各個人看各個不一樣。這都是相即之說,這些相跟那個佛牙它是相即的,是一,但是大家所見的多,一和多就相即。

  又經中「歌歎佛德品」,散的花在空中合為一個花,大家在極樂世界去散花,所散的花在空中成為一個花,這個花向下成為一個花的蓋。所以多花成了一個花蓋,多就成了一,一個花蓋含了多的花,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從這個地方的即,說明一和多是相即的。一,都是花,成為花蓋是一;花蓋中有朵朵的花,這是多。這是諸法相即自在。今天的時間稍微過了幾分鐘,就到這兒,謝謝大家。

資料恭摘:無量壽經(大經解) 黃念祖居士主講  (第七集)  1991  檔名:51-001-0007

 

上一篇:淨空法師:2014淨土大經科注(第115集)
下一篇:定弘法師:極樂世界的蓮花有我們的名字,母親給我改了姓,是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