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真正功夫是什麼?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解脫三昧之智力」,解脫是三昧的作用,你有定功你就有解脫。解是什麼?解是解除迷惑;脫是脫離生死,脫也就是放下。解就是看破,脫就是放下。真正的功夫,最後還是歸到看破放下,你真看破了肯定放下。這一點非常重要,不要在這裡產生錯誤的看法,這點很重要。沒有放下就是沒有看破,就是沒有了解得透徹,那我們還得在經教上下功夫;真正了解透徹,經教就可以不要了,一句佛號就圓滿成就。所以現前經教對我們還是有作用,我們常常聽,常常幫助我們、提醒我們。真正功夫是在放下,你放下一分,對於經教你就更深入一分,放下兩分你就更深入兩分,那不一樣。沒有放下,聽,聽得很熟,沒有入進去,所以它還是不起作用,只是在阿賴耶識裡頭種一個善根而已,這一生當中不得受用。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五七九集)  2011/9/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579

  過去二十多年前,我在美國提出一個簡單的修學綱領,我寫了二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是存心,要存這個心。學佛是這個心,弘法是這個心,處事待人接物是這個心,日常生活也是這個心。「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是力行,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遵守佛菩薩、老師的教誨。看破是明了,真正功夫是放下,什麼都要放下,你不放下你就有煩惱,你就不自在。為什麼要放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要不要放下?放下身心世界,身是幻色,心是妄想,妄想分別執著,妄心不是真心,所以身心世界統統都要放下,都不是真的。《金剛經》上四句偈說得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真相說出來。它存在的時間「如露亦如電」,如露是講它的相續相,如電就是講它的生滅相,一秒鐘裡面有一千二百八十兆個念頭,比閃電還要快,閃電的頻率還沒這麼高。「應作如是觀」,我們要常常這樣觀照,你才真的能放得下。最後一個是真的,念佛。自在、隨緣,別執著了,隨緣什麼都好,沒有一樣不好,徹底放下。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六十四集)  2009/7/27  台灣  檔名:12-047-0064

  帶業往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斷,見思煩惱沒斷也能往生。這是無比殊勝的法門,斷煩惱真不容易。他不斷煩惱,怎麼能去?伏煩惱。你要有能力把你的煩惱伏住,所以用念佛的方法。心裡面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這個要真用功夫,我們看看念佛的真用功夫的人不多。真用功夫,怎麼個用法?念頭才一起,南無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就打掉,這叫真用功夫。譬如說我們眼睛看到順自己意思的,順自己意思就喜歡,喜歡是煩惱。喜歡是情愛,一生起,「南無阿彌陀佛」,把它壓下去,讓你心都變成阿彌陀佛;遇到不順境,生氣了,心裡不高興,南無阿彌陀佛。你能夠用一句阿彌陀佛把你的喜怒哀樂擺平,這叫功夫,這叫壓住。

  所以念佛不是早晨念一個鐘點,晚上念一個鐘頭,不是,那是練習,叫早晚不要忘記。真正功夫是什麼?在起心動念,在自己七情五欲,這個麻煩大了。所以心才一動,古人講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心起心動念,這是念頭起來了。什麼叫覺悟?念佛人這一句佛號提起來,就是覺悟。我用這一句佛號把我所有這些喜怒哀樂統統換過來,讓心裡面只有阿彌陀佛,其他的念頭沒有,這個叫功夫,這叫會念佛。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照樣還有喜歡,照樣還要發脾氣,有沒有用處?沒有用處,那個不能往生。

  所以會念,會念的就是他能用這句佛號保持自己的清淨心,這是我們講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他能保持。時時刻刻都能保持,就用這一句佛號保持著自己的清淨心。這五個,用一個就行,我們淨土宗最著重的是清淨,心淨則佛土淨。只要心清淨,當然就平等,當然就真誠,一個得到,五個都得到。所以《華嚴》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叫會念。天天念佛,還照樣發脾氣,還照樣起貪瞋癡,那就不會念。那個念佛就是古人講的,「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不能往生,這個要知道。我們自己要是真正想往生,就要真下功夫。真下功夫,用這一句佛號要擺平自己的煩惱習氣,這叫帶業往生。你並沒有斷,到西方極樂世界再斷。

學佛答問(答香港參學同修之五十)  (共一集)  2006/10/2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21-342-0001


  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受大乘教的薰習,對這樁事情,佛所講的不懷疑了。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學什麼?學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這叫功夫!功夫不是一天念多少聲佛號,不是的;一天打坐多少小時,也不是的;一天磕多少頭,也不是的;一天念多少經,也不是的。那都是一些初級基本功,都是叫你收心的,真正功夫是什麼?真正功夫是把這個放下,起碼的功夫,我常常講這十六個字,這是入門的功夫,真正把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癡慢放下,你入門了,你才能入佛門。入佛門怎麼樣?你能看得懂佛經,能看得出意思,你能聽得懂經,你聽了會有法味、會有味道、會有法喜,你會肯干。你不能放下,那你永遠在門外,門外聽了什麼?聽了一些佛學常識。誰的意思?自己的意思,絕對不是佛的意思。開經偈上說「願解如來真實義」,你聽了經,你解的是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所以必須把這十六個字放下之後,你頭一關進去了,你能聽得懂,然後不斷再放,你才真能夠回歸到自性。

  所以我很感激章嘉大師,頭一天我跟他見面,也是我第一次跟出家人見面,我向他請教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給他老人家講,我從方東美老師那個地方,知道佛法無比的殊勝,真的是大學問,有沒有什麼方法,讓我很快就能夠契入境界?我提這麼個問題。我的問題提出,他沒有答覆我,他看著我,我看著他,我們兩個對看了半個多小時,他才開口說話,說了一個字「有」。我耳朵就豎起來要聽了,底下他又不說了,大概等了五、六分鐘,這次時間就不長,等了五、六分鐘說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我一生遇到很多老師,向他請教的時候,滔滔不絕的給我講很久,立刻就說出來。他老人家半個多鐘點才說一個字,到以後我才明白,這叫大人教學法。大人是佛菩薩,他一定要等到你心平氣和,你浮躁的情緒統統靜下來,他才給你講,這才管用。講了你真聽進去,你真聽懂了;心浮氣躁沒有用處,講得再多,白講了。我聽了之後向他請教:從哪裡下手?他告訴我「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頭一天我所學到的看破放下,我學了五十七年,天天在放,天天在看破,天天在放下,還放得不夠徹底,還要認真努力,做最後徹底放下。我現在對於大乘教一點懷疑沒有,幫助自己度過苦難,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華嚴》好,不一定學全經,《華嚴》裡頭一字一句、一個小段、一首偈,都能了生死出三界。所以《華嚴經》天天圓滿,會會圓滿,這才真正懂得經義,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就不錯了,就成就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九八0卷)  2008/8/3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980

  特別嚴重的是七情五欲,我們放下從哪裡放起?就從七情五欲下手首先把這個東西淡化,不可以過分的執著。一年比一年淡薄,一月比一月淡薄,我們的功夫就進步,這叫真修行。修行不是一天念多少聲佛,也不是一天念多少部經,那些念佛、誦經都是增上緣,都是幫助你的。真正功夫是你把七情五欲淡化,那叫真功夫,煩惱輕、智慧長,這是效應。煩惱重不長智慧,如果我們學佛我們很精進,每天念佛、誦經、學教都不中斷,但是我們煩惱、分別執著一年比一年嚴重,那完全叫白學了,學錯了。想想惠能大師,一天也沒學,人家居然在《金剛經》一句經文之下徹底放下,五祖給他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放下了。他沒有通過轉惡為善,也沒有通過轉迷為悟,他直截了當就轉凡成聖,這是真正了不起,真正令人佩服到五體投地,沒有話說,沒有階級的。所以佛加,我們知道,佛慈悲,無時無刻不在加持我們。我們為什麼感受不到?這是煩惱習氣嚴重,念念想七情五欲,念念想自私自利,念念想貪瞋癡慢,那沒法子,雖有加,加不上。如果我們肯接受,虛心的接受,那就是對佛菩薩真誠恭敬,這個加持你會感覺得到。因為佛菩薩是平等的,因為他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像陽光普照一樣。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四一卷)  2009/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2041


 我們曉得這個事實,自己才曉得應該如何用功,什麼叫真正的功夫,要搞清楚。真正功夫絕對不是我一天念佛兩萬聲、三萬聲,不是這個。你看《壇經》裡面講法達禅師念《法華經》三千遍,他自己認為他念《法華經》三千遍,別人比不上!見到六祖,給六祖頂禮的時候,頭沒有著地,六祖看到了,就問他:「你禮拜的時候,頭沒有著地,你一定有感到驕傲之處。」我們現在講感覺到驕傲,法達就是他感覺得他有驕傲的地方。六祖就問他:你有什麼值得驕傲的?我念《法華經》三千遍。那不是功夫!三千遍念下去,一竅也不通。什麼是真正功夫?真正功夫是離開分別執著,心清淨了,這是真正功夫。這就說明法達三千遍的《法華經》,他有執著、他有分別,雖然經念得很熟,經義不通,但是不能說他沒有好處,因為他有這個基礎,六祖給他一喝斥一指點,他就覺悟了,他就明了、就通達。諸位想想,沒有這三千部的定力,三千部要有耐心,沒有耐心念不完,那個就是修定,沒有智慧;有這個基礎,一點,智慧開了。

  所以我們要曉得什麼叫功夫,真正的功夫,《金剛經》很高明,教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不要分別、不要執著。一切事要認真、要好好的去做,盡心盡力把它做得很圓滿,心裡面若無其事,沒有分別執著,這叫做功夫,兩邊不著。念佛也不例外,如果你有定課,我早晨早課定了哪些課程,晚課定了哪些課程,要認真去做,一天不能缺。除定課之外,散課,散課或者是誦經或者是念佛,有時間就做,沒有時間就放下,不要緊,散課。也就是說,當我們有工作的時候,我們就把讀經、念佛放下,好好去做事,事情做完了,佛號又提起來了,這就叫不間斷,與不間斷那個意思相應。所以不間斷不是叫你在事上一天到晚都不間斷,那你就不能辦事了。我們在工作當中,許多工作是需要思考的,需要思考,思考當中不能夾雜著佛號,不能夾雜著佛經,不可以的,只有把佛號放下,這是正確的。功夫要純要熟,你就會得受用。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十四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023-0014


 佛在《金剛經》裡面教須菩提尊者教化眾生,教化眾生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告訴他兩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禅,如如不動就是定。六祖在《壇經》裡面講禅定,這個意思是根據《金剛經》來的。我們今天說得淺顯一點,外不著相是禅,內不動心是定。再說得白一點,外不受誘惑,這就是禅;內裡頭不起心動念,這是定。所以功夫在哪裡用?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上用,看看我眼見色、耳聞聲,還會不會動心、起念頭?如果動心、起念頭,錯了。天天在這上練功,練到境界現前,順境不生貪愛心,逆境不生瞋恚心,永遠在境界裡面保持清淨心,你的功夫就在增長,就進步。順境裡頭起貪愛,逆境裡頭起瞋恚,你煩惱現行,你就墮落了,你所修行的功夫全毀掉了。將來怎麼樣?那是李老師常講的,該怎麼生死就怎麼生死,你還是搞六道輪回,你還是免不了三途苦報。

  真正功夫不是說每天佛號念多少,每天經念多少遍,那不是功夫。真正功夫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還會不會起心動念,你還會不會起貪瞋癡慢,這叫真功夫。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要把這些貪瞋癡慢放下,一心求生極樂世界。所以心才動,趕緊「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壓下來。在順境不生貪戀,逆境不生瞋恚,一句阿彌陀佛把我們的心擺平,心恢復到清淨。所以供佛時,供具裡頭最重要的是一杯水,其他的,香都可以不燒,燈都可以不點,最重要的供一杯水。水代表什麼?「清淨信解」。那不是佛喝的,佛菩薩不喝,是提醒我們自己,看到這一杯水,「我的心要像水一樣清淨,要像水一樣平等,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決定不起波浪,決定不被污染」,這叫真功夫。這個時候你想生極樂世界,只要發個願,就往生了。為什麼?心淨則佛土淨,你的淨業成就了;只要你想去、肯去,阿彌陀佛一定來接你。換句話說,你的心不清淨,你想去,阿彌陀佛也不會來接你。為什麼?因為你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人都是清淨的,你不清淨,天天跟他們要吵嘴、要打架,把極樂世界的秩序都搞壞掉,所以佛不會來接引,一定要懂這個道理。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三七七卷)  2000/11/20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377


  這一點我們記住,我們什麼時候才能說超凡入聖?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有,這是凡夫,六道凡夫,有善有惡;行善修善感三善道,造惡感三惡道,出不了六道輪回,苦海無邊,都是在執著上沒放下。所以佛教我們中下根性的人,先從哪裡放?先從執著放,執著裡第一個是身見,放下自私自利,起心動念為苦難眾生去想,別為自己,這是放下身見的一種方便法,不再為自己想。有念頭,想正法久住,想苦難眾生,這是個好辦法。再提升,就需要破邊見,邊見是對立,從自己本身做起,別人跟我對立,我不跟他對立,這是化解一切沖突的根本。有對立才會有矛盾,才會有沖突,才會有斗爭,才會有戰爭,根源是在邊見。能在這個上面,確實可以化解沖突,消滅沖突,促進安定和平。再往下就是成見,成見,佛把它分為因上的跟果上的,因上的成見叫戒取見,果上的成見叫見取見,因上的成見叫戒取見。最後就是所有一切不正當的看法,叫邪見,都是錯誤的,要放下。統統放下,恭喜你,你證得須陀洹果,雖然是小小果,他是聖人,他不是凡夫。為什麼?他雖然沒有離開六道,決定不墮三途。三種不退裡面,他證得位不退,天上人間七次往返,證阿羅漢,得到了保證。

  由此可知,佛法裡面講功夫,什麼叫功夫?放下就是功夫,你放不下,哪來的功夫?絕對不是說你拜多少佛,念多少部經,念多少萬聲佛號,與這個都不相干,這都是表面功夫。真正功夫是你放下多少。所以你就曉得會用功的人,什麼叫會用功?會用功是時時刻刻在放下,這叫會用功。用這句佛號把所有一切雜念,善念也好,不善念也好,統統把它打掉,心裡就留這句佛號,不留雜念,不留就是放下了。這種人可喜,這種人,我們知道他早晚必定成就。為什麼?他功夫真的得力,這念佛,他會念。口念阿彌陀佛,雜念還很多,不會念,那個念了沒用的,古大德所謂「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念佛,這大家都知道,善導大師說萬修萬人去,為什麼喊破喉嚨也枉然?不會念!念佛往生條件我們明白了,條件不是念佛多少會往生的,念得再多,心散亂,也不能往生。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八九集)  2010/11/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189


  下面說,「表十種波羅蜜,能摧伏十種煩惱」,你修這十種波羅蜜,你就能斷十種煩惱。這十種煩惱是什麼?就是見思惑,見思煩惱合起來十種。佛告訴我們,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九地,三界九地,總共有見惑八十八品,思惑八十一品,小乘經裡要學,他們主修的課程。在大乘教裡面,為了教學方便起見,把它歸納為五大類,見惑也是五大類,八十八品歸為五大類,思惑也歸五大類,所以一共就十種。先說見惑,學佛無論大乘小乘,都要從這裡下手。我們前面曾經學過八正道,這十種煩惱就是八正道裡面前面兩條,一個是正見,五種見惑斷掉就叫正見,五種思惑斷盡叫正思惟。可見這個重要,這叫真干,這叫真修。

  第一個,「薩迦耶見」。薩迦耶是梵語,翻成中國就是身體,所以一般我們不講薩迦耶,講「身見」,這大家好懂,身體。六道眾生哪一個不執著身是我?如果你說身不是我,人家覺得你這個人怪,你這個人跟人家不一樣,你是異類。小乘阿羅漢以上,大乘初信位以上,大乘總共菩薩五十一個階級,沒有一個階級裡說有我,身是我,沒有,身見全破了,身見是從初信位就破了。思惑,慢慢的把它破盡,我們講菩薩,十信位菩薩,二信就開始破思惑,二、三、四、五、六到七,思惑破盡了,我們講見思煩惱斷了,在小乘證阿羅漢果,在大乘七信位的菩薩,十信裡頭的,沒轉識成智。往後雖然用的是妄心、用的阿賴耶,用得正。為什麼?完全用佛菩薩的教誨做標准,修正自己錯誤的心行,他用得正,雖用妄心,很像菩薩。菩薩用真心,不用妄心,那真菩薩。

  所以一定要曉得,身不是自己,對待這個身,不要太過分的去重視它,當然你也不要有意去糟蹋它,那也是罪過。不能過分重視,為什麼?過分重視,這裡面就產生情執,你不但沒有提升,你墮落了,墮落在哪裡?墮落在六道裡頭,你出不了六道輪回。真相了解之後,這個身時時可以捨,沒有恐怖,念念想求生淨土。我求生到極樂世界,我不能把這個身體帶去,這個身體帶去的時候你自己也感覺到難為情,為什麼?這叫臭皮囊,骯髒的東西。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的身體是金剛不壞身,是法性身,相好莊嚴無與倫比,這個身體帶去,那就像你帶到一個富麗堂皇的宮殿裡面,帶了一些叫化子破破爛爛的衣服,你還不肯捨棄,你帶這個東西干什麼。所以要知道,這個世界所有的一切統統不能帶。你會變成什麼?變成歡喜捨掉,一點都不會心痛,成就你圓滿布施波羅蜜。圓滿的布施你得三種功德,得財富,得聰明智慧,得健康長壽。但這三樣東西都不是真的,都要捨。為什麼?它身外之物,到極樂世界你所受用的全是自性本來具足的,我們沒有開發,阿彌陀佛開發了,他開發出來供養給我們。換句話說,到極樂世界你就得到如法身菩薩同樣的享受,人間不能比,天上不能比,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也不能比,真正是不可思議。

  第二,「邊執見」,執是執著,通常我們就用「邊見」,邊是二邊。二邊是什麼?分別,分別之後你又執著它,你錯了。有沒有二邊?沒有,所以二邊是個錯誤的觀念。什麼二邊?我、你就是二邊。在這個世間,我們觀念當中,從來就沒有離開二邊,全是相對的,相對的就是邊見。有凡有聖,二邊;有真有妄,二邊;有邪有正、有善有惡、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過去有未來,統統是二邊。二邊是分裂,二邊斷掉就統一;二邊是不和,放下二邊就和諧。

  我在早些年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包括這些國際上的和平會議,參加十多次,討論的主題就是如何讓社會恢復安定和諧。能做得到嗎?做不到,為什麼?因為大家都有邊見、都有對立,這怎麼能和諧!我們參加去做報告,就拿出佛法這個邊見來,這個東西不能要,要斷掉;也就是說,決定不能有對立的這種思想、這個念頭,這個就沒有辦法能化解沖突。沖突是從對立來的,還以對立來化解,哪有這個道理!那用什麼方法?不對立了。如何要求?這還要很高的智慧,也是很高的德行。不能要求對方,要求自己,我不跟他對立,他跟我對立可以,我不跟他對立;他跟我劃的有界限,我跟他沒有界限。要用德行去感化!你是用真誠心,他用的是妄心,他的心裡有懷疑,也就是說他有貪瞋癡慢疑,我們心裡貪瞋癡慢疑都沒有了,這真誠心。他對我再不好,我對他一味不變。他毀謗我、侮辱我、陷害我,我怎麼樣對待他?用清淨心對他,他這些行為、言論絕不放在心上,我們的心干干淨淨,不染,聽而不聞,見而不著,就是一般講絕不放在心上。心上放的什麼?放的是仁慈,放的是慈悲,放的是一體,放的是智慧。我們用智慧來觀察、了解,他在迷,他不覺;我很幸運,我現在有點覺悟,我就不迷了。我如果跟他一樣,我要報復他,我要跟他來辯駁,那兩個程度是一樣高。一個高,一個低,問題就化解,為什麼?高的會原諒低的,不去跟他計較。你有沒有看到有一個三歲的小孩跟八十老頭去打一架,有沒有看到過?他為什麼打不起來?三歲小孩跟三歲就會吵架,他就真打得起來,八十老翁跟八十也會打得起來,八十跟三歲決定打不起來,就這個道理,你細心去揣摩。你的程度比他高,問題不會產生,會化解的;他的程度比我高,也打不起來,這個沖突不會發生。

  化解沖突的方法要戒定慧,要六波羅蜜,在中國人講的要仁義、要忠恕。儒家的仁義忠恕真能解決問題,佛家的真誠慈悲。不但沒有怨恨、沒有報復,還要全心全力幫助他破迷開悟,成就他的道德學問,讓他們真正能夠離苦得樂。對立、怨恨,外國人用的是手段、鎮壓、報復,解決不了問題,會把問題愈演愈烈、愈攪就愈亂,這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身見要斷,邊見要斷。邊見斷了的時候,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你會對於任何一個人親切的去愛他。他雖然不愛你,找你的麻煩,那是什麼?業障,他迷惑,他沒覺悟。在這個時候,正要你去幫助他,為什麼?你學佛了,你要行菩薩道,你要普度苦難眾生,他苦難,你跟他有緣,你怎麼不度他?這叫真修行,這不是假的,佛菩薩教導我們的,我們全都做到了。跟我處得很好的,決定沒有一點貪戀心,跟我作對的沒有怨恨心,永遠用什麼心?清淨平等覺心,我們學《無量壽經》真的得到這個。覺心現在雖然沒有,一定是清淨、平等。你的德行比他高,他一覺悟了,他自然受感動,他自然佩服你,跟你學習;你要跟他一般見識,兩個人對立,不容易化解,這個一定要知道。所以知道因果就會害怕。因果裡面是什麼?報復,生生世世糾纏不清,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雙方不知道要痛苦到多少生多少世,其中有一個覺悟才能化解,兩個都不覺悟那太可憐了,為什麼干這種傻事!

  古人教給我們一句話,「冤家宜解不宜結」,一生不要跟人結怨。我們自己勤修道德,有誤會我們的人,有聽信兩舌的人,挑撥是非,挑撥是非的人有有意的、有無意的,你聽信了,於是就起對立的念頭,甚至於有怨恨,我們在這個境界如何處理?經上告訴我們,「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個眾生討厭我,我怎麼叫他生歡喜心?我看到他在那裡我回避、我離開,他就歡喜了。這個都是智慧,善巧方便。他常常毀謗我,我贊歎他。他有惡的行為、惡的念頭,我不放在心上,我一口不提,他做一點點好事我都贊歎他,時間久了,他聽到了,某人在那常贊歎你,你天天去批評他。假以時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他明白了,他覺悟了。所以覺悟不是那麼快的,一年、兩年覺悟的,那個根很利,十年、二十年覺悟的很多。沒有這麼長的時間,他沒有這麼長的時間觀察,也就是他的煩惱習氣很重,時間久了,煩惱障慢慢的平息,他才覺悟了。在一生當中,他感覺到慚愧,對不起他,這個人這麼好,真的是好人,一生當中能遇到幾個?這樣好的友誼能不珍惜嗎?親近一個好人,親近一個善人,得的利益多;親近一個惡人,你受的傷害很多。總是以時間去做證明。為什麼?他那個好他是裝的,他要裝一輩子也就變成真的。他裝,能裝一輩子,裝到老死還裝那個樣子,那就是真的,那就不是假的。你裝裝看,你能不能裝?你能裝幾天?

  所以人到冷靜的時候,年歲大的時候他就會思考,想想過去,年輕的時候在一起的這些朋友,年老的時候一半都不在了。我三十年前在香港講經,出家在家的同修、朋友很多,現在三分之二都不在了。還在的人也不常見面,見面的時候感慨萬千,真叫不堪回首。多少的機緣遇到了沒有抓住,不知道積功累德,不知道改惡向善,不知道轉迷為悟,不知道轉凡為聖,這個機會統統錯過,甚至於不知道真修真練。依照經教那叫真修、叫真練,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是真練。身見、邊見總要看得淡薄,希望自己一年比一年淡薄,這就是功夫有進步。如果一年比一年嚴重,那不但沒有進步,也退墮了,你學得再多、學得再好,將來果報在三途,西方極樂世界沒分!這不能不知道。

  第三個是「邪見」,邪見是錯誤的,知見錯誤。邪見裡面最多的是誤會,事實真相沒有了解,就相信別人所說的。孔夫子距離我們現在二千五百年,老人家說,《論語》裡頭講,你看夫子對待人的態度。他說早年他對待人,相信別人講的話,可是到中年以後他態度變了,他說我聽其言要觀其行。早年他相信,他不必觀他的行,講了他真相信;到自己年齡慢慢大的時候,覺得人家說的是好的,未必是他做得好,聽其言而觀其行。這是什麼?這是智慧,這避免邪見。聽其言而不觀其行,常常就有錯誤知見產生,那就會造成誤會。誤會對別人傷害不大,對自己傷害太大,自己造業。如果是對一個真正有修行的人,真正有智慧的人,真正對一切眾生有好處的人,這樣的人對他產生誤會,輕易隨便批評、毀謗,那個業可造重了。原因是什麼?原因全是邪見。邪見所造成的這個罪業,叫你墮落在三途。明了這個因果,這樁事情可怕。用什麼來破它?正見,正能破邪。這五種見都沒有了,叫正見。

  第四個叫「見取見」,第五個叫「戒禁取見」,這兩個我們可以把它合起來看,中國人所謂成見,就這兩種。成見為什麼分兩種?它有因有果,見取見是果上的成見,戒取見是因上的成見。譬如今天的人,我們從因上來講,大家以為競爭才能夠得到,得到你的名利,這個觀念錯誤。財富不是競爭得到的,《漢書》裡有句話說,說得很好,它說「古之進者,有德有命」。這個進是什麼?進是向上提升,有地位、有財富,我們講的富貴,提升你的富貴。古人說什麼?那要德,那要命,你要修德,你要造命。在佛法講,三種布施,遵行道德,你會提升。它說「今之進者,唯財與力」。漢朝,距離我們現在兩千年,那個時候世風日下。現在要想得到功名富貴靠什麼?唯財,財是什麼?賄賂;唯力,叫勢力,用財,也就是用不正當的威脅利誘,利誘是財,威脅是力,用這個來取得功名富貴。在那個時候有,少,不是很多,現在普遍了,全世界都用,怎麼辦?

  所以你們知道,我對老師的感恩念念不忘,要不是老師給我選擇這條道路,我早就不在人間了。不在人間到哪裡去?肯定到三途去了,因為那種怨恨沒法子化解。帶著怨恨,帶著不平,死了以後都是畜生、餓鬼、地獄,怎麼可能到極樂世界?等於說把我從三途拉回來,送我到西方極樂世界,這老師的恩德。要沒有遇到老師,怎麼會知道,怎麼會回頭!老師這個恩德太大,超過父母太多,父母給我這個身命,沒有辦法教我離開輪回。我遇到這三個老師,這三個老師把我從三惡道拉回來,送我到西方極樂世界,把我從這個社會的大染缸裡面拉出來,能在這一生當中保持清淨不染,這個功德太大太大了,生生世世都感恩不盡。如何報答?依教奉行,往生淨土,親近彌陀,這就是報師恩。

  這麼多年來,有這麼多人護持,護持的人太多了,千千萬萬,讓我們在物質、精神生活,沒有憂慮、沒有牽掛,這是護法的恩、施主的恩,我們真正成就才能報答施主。古人講的話很有道理,「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學佛的同學都知道,我們怎樣報恩?報父母恩、報老師恩、報佛菩薩恩、報施主恩?都要自己真正成就,決定得生淨土,我們才不辜負這麼多對我有恩有義之人。包括那些傷害我們的人,都有恩德。為什麼?他們對我們的傷害,對我們的毀謗、侮辱,正是在考驗我們境界。他們是考試官,我來參加考試,關關通過,沒有怨恨,沒有報復,只有感恩。只生歡喜心,沒有怨恨心,考驗我們功夫是不是真的提升,是不是真的成就了。所以那是考試我們的人,那是好老師。嚴格的考試,我們關關通過,你不通過這些關口,你的信心從哪來?自己信心沒有,別人怎麼會相信你?所以說於自己、於教化眾生有大利益。

  見取見是果上的,結果怎麼樣?結果錯了。我們學佛如果學到最後生天,錯了,怎麼跑天上去了?天上不錯,但是不是我們的願望,降了好幾級;如果來生又到人間來,那就更糟糕,那就原地踏步沒動;如果墮落到三途,那退步了。這是果上,這個就是乾隆時候灌頂法師在《大勢至圓通章》注解裡面,最後的一頁,他給我們說出,念佛有一百種果報,頭一條就是阿鼻地獄。念佛怎麼會念到阿鼻地獄去了?念到餓鬼道去了?念到畜生道去了?念到羅剎、修羅道去了?有!真有,不是沒有。所以修學,心行太重要,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定要求與性德相應。這是前面這五種煩惱要斷,見惑,斷掉就是正見。

  後面有五種是思惑,第六個是「貪」,第七個是「恚」,恚是瞋恚,第八個是「慢」,傲慢,第九個是「無明」,無明就是癡,就是愚癡,第十個是「疑」。後面這五個,我們常講貪瞋癡慢疑,這個東西麻煩。前面這五種錯誤的見解雖然很猛利,但是容易斷,後面這個五種,貪瞋癡慢疑非常不好斷,古人比喻叫藕斷絲連,說明什麼?說明它不容易斷。這個東西統統斷掉,十種煩惱統統斷掉,證阿羅漢果;這十種煩惱都有,我們是凡夫,一定要記住。我們學佛沒有提升,學了幾十年,這十樣東西都在。頂多在世間法裡頭,你的倫理道德提升一點,在佛法裡面你是原地踏步,你沒有一絲毫的進展。佛法裡面講修行功夫就在放下,這十條有沒有放下?真正功夫是這個,不是說一天念多少經,念多少佛號,拜幾百拜、幾千拜,不是這個意思。那些都是方法,方法有沒有收到效果,效果是這些東西淡薄了、沒有了,這是效果。真正考驗自己的功夫要拿這個來對照,我們還有沒有貪心?我們的貪心跟去年比較比較,比去年重還是比去年輕?比去年輕,很好,有進步了。再看瞋恚心,在逆境裡頭、惡緣裡頭,還生不生瞋恚?要常常這樣做比較。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有沒有傲慢?要真認真檢討,不認真檢討你不會發現。無明是愚癡,沒智慧,想錯了,做錯了,都是屬於無明。疑惑,疑是沒有信心。頭一個我們想想,這是社會普遍的現象,我對自己有沒有信心?信心從最低的地方說起,我相不相信我能做個好人?我相不相信我能落實《弟子規》?落實《弟子規》就是做個好人。我們曾經聽說,過去我們在湯池做實驗,三十七位老師兩個月當中就把《弟子規》落實了。我要求的是四個月,沒想到他兩個月就落實了。我們自己能不能相信,我三個月落實,我半年落實,再不然我一年把它落實。這是什麼?這真功夫,這叫真干!會念、會講、會背沒用,你沒做到。

  所以成功的秘訣,老實、聽話、真干。聽誰的話?聽古聖先賢的話,聽佛菩薩的話。佛菩薩在此地告訴我們這十種煩惱要放下,我們哪一條放下了?現在我們講疑,我們對聖賢教誨能不懷疑嗎?我們都是學佛,都是學淨土,淨宗學會成立,我們提出五門功課,有沒有懷疑?第一個「淨業三福」,我們真信了嗎?真信就做到了,沒有做到不信,不信就是疑。疑帶來的災難比前面全重,也是後後勝於前前,一懷疑前面全沒有了,連根拔掉了。懷疑真的像建大樓是地基,沒有它全沒有了。所以我們自己要相信自己,要相信老師。老師是釋迦牟尼佛,老師是孔子,老師是聖賢。他在哪裡?他在書本裡、在經典裡、在傳統文化裡面。我們相信,我們才真正肯學習。我們要把他們的教訓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待人接物,這真管用。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四八一集)  2011/7/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481

 

上一篇:淨空法師:瑩珂法師念佛三天把阿彌陀佛念來了,他是什麼境界?
下一篇:算命與改運的故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