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對幼兒進行啟蒙教育,古人尤其強調“家訓”和培育良好家風,在一個人的“幼稚之時”,就對其訓誡誘導,使其“習與智長、化與心成”。因此,從某種意義來說,家訓的本質就是培養一個人良好的習慣和品質。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明末清初的《朱子家訓》僅522字,通篇意在勸人要勤儉持家安分守己,將中國幾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良好的習慣培養等,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達出來,可以口頭傳訓,作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銘,比如“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人要早起才能神志清醒辦事從容,使屋內屋外干淨整潔,天黑了便要休息,關閉好房門反省一天的行為……)從居家習慣到品性修養等說得很詳細,類似這樣的規勸在同類的家訓中經常被提及,比如《姜氏後人別忘本》中所言:“……孝敬父母,甘為人子。關心照顧,贍養細致。團結親朋,和睦兄弟;相親相愛,姑嫂妯娌……不貪富貴,人品大事……”(大意就是一個人要孝敬和贍養父母,跟親友和睦相處,而不論是否富貴或貧窮……)文字很直白,要善待親情,愛護親人,不貪圖富貴等,這是一個人優秀品質之一。
長期以來,著名的《曾國藩家書》成為曾姓人家的家訓,而其中的佳意短句,更是體現了對一個人從小培養其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