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言俗務糾纏,無法擺脫者,正當糾纏時,但能不隨所轉,則即糾纏便是擺脫。如鏡照像,像來不拒,像去不留。若不知此義,縱令屏除俗務,一無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糾纏堅固,不能灑脫。學道之人,必須素位而行,盡己之分。如是,則終日俗務糾纏,終日消遙物外。所謂「一心無住,萬境俱閒,六塵不惡,還同正覺者」,此之謂也。】
下面講一個譬喻。
「如鏡照像,像來不拒,像去不留。」
就是好像一個鏡子來照像狀。這個鏡子就是譬喻我們這一念心,我們這一念心能夠顯現種種的境界,我們分別心能夠顯出善的境界、惡的境界,「像來不拒,像去不留」,「像來」的時候也不拒絕,但是無住;「像」離開的時候也是無住,內心當中不為妄境所轉,內心當中有一個依止處。
這個是講到我們在面對俗務糾纏的時候,我們應該要用的方法,就是你要「不隨所轉」。
「若不知此義,縱令屏除俗務,一無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糾纏堅固,不能灑脫。」
假設我們今天修行,不知道這種道理,縱使你屏除俗務,一無事事。好,你說這件事情,你把一切的罪過都歸咎於別人,說:你為什麼起煩惱呢?我為什麼起煩惱,是因為他講一句話來觸惱我!我為什麼起煩惱,因為這個環境不適合我。假設我們今天把所有的罪過都歸咎於他人,你到最後你就一個人住,一個人住的時候,「仍然皆散妄心,糾纏堅固,不能灑脫。」因為你內在的煩惱在干擾你,你不知道,你看到的境界都是不如意,你一個人住,內心的煩惱還是不放過你,你還是「糾纏堅固,不能灑脫」,問題在這個地方。
我們要看看大乘經典,你會看到一個觀念。就是說,佛陀在教菩薩修行,佛陀是要菩薩轉變自己的心,而不是轉變外境。
你看《金剛經》很明顯,須菩提尊者說:「菩薩摩诃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就是一個凡夫菩薩發了菩提心,想要自利利他,但是這個菩薩是有煩惱、有執著,怎麼辦呢?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我的心不安,應該怎麼辦呢?我們看佛陀的《金剛經》開示,佛陀沒有一句話,說要你去改變外在的環境,去改變別人,佛陀沒有這句話,佛陀告訴我們:你應該依你的這一念心,怎麼來修習「空觀」,修習種種的法門,來安住這一念心。
其實不但《金剛經》,你看看所有的《大正藏》,佛陀沒有一句話,說要你去改變別人,沒有這種話,因為問題不在那個地方。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清楚,就是苦惱生起的根源,在我們的「分別心」,假設你的內心不回光返照,你一直向外,永遠沒有解脫的時候,不可能!
所以講你縱然「屏除俗務,一無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糾纏堅固,不能灑脫」。
這個地方是要注意的,應該把這個苦惱的根源找出來,就是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應該是從自己的內在的妄想去對治,這個才是根源。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