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養當中,我想很多同修都念過《金剛經》,《金剛經》上說得好,大千世界七寶供養都比不上法供養,而且說法供養其中的一句偈。為什麼?法供養能幫助他開悟,大千世界七寶供養,他開不了悟。佛教重法不重財,財是要捨掉的,可是財這個事情奇怪,愈捨愈多,怎麼辦?愈多要愈捨,不能留,統統把它捨掉,確實愈捨愈多,愈多愈捨。到哪裡去捨?印光大師教我們一個非常好的方向,那就是行法布施。
印祖他老人家在世,他出名很晚,七十歲才被人發現這個人有道德、有學問,真正是通家,被社會大眾尊敬。他老人家八十歲圓寂的,真正弘法利生只有十年,可是十年的成就,在近百年當中,出家、在家沒有一個人能跟他相比。這是我們要細心去體會,他之成功,中國古人說的一句話「厚積薄發」。你看他修行幾十年,沒有人知道,七十歲偶然的一個緣分,有些居士研究經教的,到普陀山去玩,無意當中遇到跟他一交談,覺得這個老和尚了不起。回去之後在報紙雜志裡寫文章,對老法師恭敬贊歎,老法師出名了,開始弘法利生,他用什麼方法?他用書信,就是《印光大師文鈔》。因為他說話家鄉口音很重,很多人聽不懂,所以用文字來弘法,留下來《文鈔》。
《文鈔》的內容太豐富,顯教密教、宗門教下、大乘小乘,他沒有一樣不通,他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專門勸人念佛求生淨土。這十年當中景仰他的人太多了,供養太多,四眾弟子的供養,他做一樁事情,印經,他不做別的,就做一樣。自己搞了個印刷廠在蘇州報國寺,就弘化社,弘化社自己印書。他知道在那個時代文字宣傳是最有力的,效果也很大,凡是讀書的人都喜歡讀他的書。他的書籍成本流通,不賺錢的,書也印得好,校對精確,稱得上是善本書。
我讀到他的書,想到他老人家的為人,他的苦心教誨,我學他,四眾同修對我的供養,我也全都拿去印經,向全世界結緣,所以法緣就很殊勝。錢多了多印,錢少就少印,這兩年印得不少,我們印《大藏經》印了七千多套,我們的目標是向一萬套,印《大藏經》。中國傳統文化,我們向書店裡買書,它給我特別優惠的價錢,我買得多。《四庫全書》買了一百套,贈送給大學圖書館,這個書已經在分散了;《四庫荟要》兩百套,書還沒出來,今年年底出書了,兩百套。這兩套書,告訴諸位,美金一千萬,都是用這個好事情,中國傳統文化不會喪失了。除了這個,培養真正想學的同參道友,現在在馬來西亞,蔡禮旭那些老師們,大概有三十多個人,他們發大心,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對佛法,為續佛慧命,為正法久住,難得。這些人當中,將來絕大多數是以出家身分出現,我們全心全力照顧他,希望他們安居樂業。提供他修學的環境,希望他十年像閉關的形式一樣,每個人專攻一門,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十年之後就專家,或是經師,或是論師,或者研究戒律的律師,十年之後佛門有人才出來。
流通經典很重要,但是經典沒有人講解不行,你看不懂。需要培養一批老師,對中國傳統的學術,儒家、道家的、佛家的,這些人才我們統統都要照顧,要全心全力去幫助他。佛法、中國傳統文化再復興起來,我們的擔子很重,我們會做得很辛苦。什麼時候能恢復?總得三代、四代、五代以後,不是一代就能復興的,沒有那麼容易。我們這種東西斷掉有一百多年,慢慢的恢復起來大概也要一百年。所以現在培養人才比印書還要重要,印書有錢就可以印,人才可不是短時期能培養成的,至少十年。所以這是我們當前的大事,是我們當前真正的善行。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四二七集)2011/5/28 檔名:02-039-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