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離念相,謂之念空』。到這個境界,我們要問,他還有沒有念?千萬不要誤會了,到這個時候不念佛了,沒念了,那你就墮到空裡面去了,那就大錯特錯!到這個時候,六字洪名依然是相續不斷,正是所謂「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不是沒有念。大勢至菩薩是等覺菩薩,他還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沒斷!這才是一個真正念佛人。他那個一句佛號跟我們一樣,一天到晚我們拿著念珠,也許他也拿念珠,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從來沒間斷,可是境界決定不相同,為什麼?我們是著相念佛,人家是無相念佛;我們是有念念佛,人家是離念念佛。我們生在十法界裡面,他是生活在一真法界裡面。我們處處是有障礙,人家是處處無障礙。像《華嚴經》裡面「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怎麼會相同?我們在境界裡頭種種差別,不平等!人家心地清淨平等,受用不一樣。
諸位聽了這個話,一定會想到,我們怎樣也能夠念到這個境界?這個就是理一心不亂。你要想到達這個境界,必須精進更精進,精進什麼?老子說過:「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求世間學術,天天要增長,這是進步。如果是求道,道是清淨心,應該怎麼樣?應該一天一天的放下,損是一塵不染。前面大師給我們說過,「放下又放下」,這是學道。佛法裡面的精進,精進個什麼?精進是放下。不但把世間五欲六塵要放下,就是佛法也得要放下。世間五欲六塵是病,佛法是藥,藥拿來治病的,病好了,藥也不要了,正是所謂「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由此可知,自古以來這些成就的人,你仔細讀經就會發現到一個現象,佛講這些經,弟子們與會,聽了之後往往是大徹大悟,都能入這個境界。他不是每部經都聽,不是這樣的,從哪裡悟?一部經裡面開悟的。我們讀《楞嚴經》,摩登伽女是博地凡夫,經講到一半,她就證三果羅漢,她不是聽很多經、學很多法門才開悟的。諸位要曉得,學多了、聽多了,都變成所知障,決定不能開悟。佛法裡頭,無論是解與行,都要一門深入。既然是要一門深入,佛為什麼說那麼多經?佛說那麼多經,說老實話,不是為我說的,部部經都有個當機者,佛是為他說的。他聽了悟入了,可見得悟入實在講只是在一會、一部經。我們看多了這種情形才發現到,如果你搞太多,決定是障礙。就好像我們有病,每個人害的病不一樣,我們去看大夫,大夫給我們每個人處方不相同,我們拿到這個處方照這個處方吃藥,一吃就好了,藥到病除,就恢復健康。如果你的藥不錯,你吃好了,他的藥也不錯,好,這方子統統給我,我統統買來吃,沒有病也吃死了。
這一切經是當年佛給許許多多眾生所開的藥方,不能隨便亂吃,你要是隨便亂吃,准有害處沒有好處。要是有好處,你現在已經讀了這麼多經,聽了這麼多經,為什麼還不開悟?你已經念了這麼多年佛,為什麼連往生的消息都沒有?這毛病在哪裡?搞亂了。我們在《往生傳》裡面看看古人,人家也是個博地凡夫,從來沒有聞過佛法的,有個法師教他念阿彌陀佛,他念了三年,他就功夫成片,他就得一心,他就預知時至,他就自在往生了。我們下的功夫比他多,為什麼不如他?人家吃的就一付藥,一吃病就好了。我們今天是搞好多好多種,唯恐藥方太少,沒病也吃出毛病,怎麼能夠恢復健康?所以為道跟為學絕對不相同。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才曉得在這麼多法門當中,我們應該選擇哪一個法門?如果我們是釋迦牟尼佛的好學生、很聽話的學生,就應當選擇念佛法門,為什麼?因為佛在經裡面說,「正法戒律成就,像法禅定成就,末法淨土成就」。我們現在生在末法,我們修淨土法門,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那就是最聽話的乖學生,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選擇這個法門。
這個法門好不好?太好了。如果不好,一乘圓教大法又何必提倡它?我們曉得《華嚴經》是一乘圓教,善財童子是修學代表的人物,是一個榜樣,是一個修行的典型,他修什麼法門?就是修念佛法門。念什麼佛?念阿彌陀佛。何以曉得?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出來參學,第一位善知識德雲比丘教他念佛法門,雖然沒有說明這是念阿彌陀佛,可是到最後的歸宿是阿彌陀佛,我們就曉得德雲比丘教他這個念佛法門一定是念阿彌陀佛。由此可知,這個法門是從華嚴會上就開始提倡。我們不讀《華嚴》,我們不認識這個法門,讀《華嚴》之後,才曉得這個法門的殊勝,才曉得這個法門是一切法門裡的大總持法門。應該怎麼修?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就成功了。把世出世間一切的妄想雜念統統要放下,你放不下的時候就是以這一句佛號取而代之。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二十九集) 199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