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學誠大和尚《感悟人生》精彩開示摘錄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人的這個身體本身沒有對錯,錯在我們這個身體會去做錯事、做壞事。

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兩種不同的行為?就是方,一種行為是惡的、錯的,一種行為是善的、對的;一種行為是害人的,一種行為是利人的。其原因在我們的心,是我們內心的問題。

身體本身沒有錯,錯的是我們的行為,因為我們的行為受到我們煩惱的驅動。如何來解決我們的煩惱,如何來解決我們自己身語意會造惡業的問題,就要依靠三寶。

學習佛法要皈依、要受戒。

如果沒有皈依,沒有受戒,我們就學不到佛法,我們就學不好佛法。

我們皈依——皈投三寶以後,就要根據三寶的要求、根據佛法來指導我們自己的生活,指導我們自己的工作。我們的起心動念要同佛法相結合,根據佛法來思考問題,根據佛法來認識問題,根據佛法來說話,根據佛法來走路,根據佛法來做事。也就是,我們說話的時候就要想一想,按佛法的要求怎麼樣說才對;我們做事的時候也要認識到,做這件事情會不會違背佛法;我們走路的時候也要考慮到在路上有沒有踩到螞蟻,有沒有踩到昆蟲,有沒有踩到一些小動物;我們去的地方是不是適合我們去,去的地方是不是對自己的身心有利……這些我們都要去考慮。

有些人來到寺廟學習佛法,好像修行沒有什麼進步,好像修行會恍恍惚惚,甚至修得越久越不想去修,修得越久好像佛法離自己越遠,這是什麼原因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把自己最初的發心忘記了。我們學佛到一定時候,來到廟裡法會參加多了,往往就會把自己最初的發心忘記掉。最初的發心很重要,是你皈依、學佛最主要的原因。你把皈依、學佛法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原因忘記掉了,當然你的行為就顯示不出它的意義。你的行為沒有意義,那麼你的結果自然而然就不好了。

佛法是非常注重發心的。你是發清淨心,還是發染污心;是發善心,還是起惡念;你是散亂心,還是內心裡面都是戒定慧的功夫,這種行為所顯示出來的意義是大大不一樣的。

佛法告訴我們,皈依、修行要殷重,要非常至誠、非常懇切,我們非常認真去修行,才能夠有感應。我們不能至誠、恭敬、殷重地去用功、祈求、修行,就說明我們已經在散亂,我們在起慢心,我們在掉舉,我們在嫉妒,我們在比較、在分別、在煩惱。這些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就會障礙我們來到廟裡聽聞法,使我們不能如理思維,不能如理抉擇,不能把法真正地聽到心裡去,也就是把自己障礙住了。

我們容易犯很多毛病,嫉妒和驕慢是比較容易犯的兩個毛病。慢心的特點就是你在高處看人,嫉妒的特點就是你自己站在低處去看人。

古來祖師大德講“平常心是道”。“平常心是道”就是能夠如實認識到自己的心,自己內心是什麼狀態,內心是什麼問題,看得清清楚楚,而不是有高有低。所有外在的問題,就是我們自己內心的問題。內心的問題中,有些問題是你當下的問題,認識不清楚就是你智慧缺乏,煩惱障、所知障重;有些內心的問題,是你過去世等流下來、過去累積下來的,把你內心障礙住了,把你內心那份善良的、清淨的、莊嚴的心給塞滿了。那怎麼辦呢?你要把這些障礙、問題清除掉,就要去忏悔。

我們要改變,讓自己不如理、不如法的行為變成如理、如法的行為,我們要改惡行為善行,改害人為利人,這樣的做法,這樣的生活態度,要靠什麼呢?要靠智慧,要靠願力。

佛法首先要利人,利人就包括利自己,包括利一切的人,動機擺在第一位,並且動機是貫穿一個人所有行為的始終。社會上靠職業、靠事業,我們佛法靠什麼呢?靠智慧、靠願力。智慧決定你成功還是失敗。智慧具足了,智慧多了,你就會成功,你成功的概率就高,你成功的可能性就大;智慧比較低、比較差,成功的可能性就低,結果就小。

願力決定什麼呢?願力決定著你的始終,也就是決定著你的開始跟結束。

一個人只有發了願,他才有力量去克服種種的困難,去解決種種的問題,去面對自己內心種種的煩惱和陰暗面。如果沒有發願,內心就沒有力量。

如果沒有智慧,我們光發願還是不夠。我們發願就是要做一件事情,無論如何要把它做成,無論如何要把它做好,發願以後還要靠智慧完成。智慧告訴我們怎麼去做,怎樣才能夠把它做好。智慧從哪裡來?從修學佛法而來。如何來修學佛法?就要根據戒律,需要皈依,所以它是一層一層下來的。

我們初學的人怎麼辦呢?要超越自我。超越自我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超越世間的我。世間的我目標都比較近,很多的行為都有問題。超越自己,那是很不容易的。因為大家都按錯誤的認知去做事,反而變成錯的都是對的。你要去超越,要去解脫,就要在這方面去努力,超越“以自我為中心”。所謂“以自我為中心”,就是時時刻刻都想到自己的利益,時時刻刻都想到自己的問題,忽略了別人,忽略了很多很多的人,所以我們要去超越,超越人生的短暫性,超越人生的局限性。

我們遇到煩惱、發現煩惱的時候就是我們修行的開始。

佛法一方面既要借助語言文字,一方面又要不被語言所拘泥,超越語言文字。(“名”和“相”)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五蘊皆空,名相也都是空的,都是無自性的。我們眼睛所看到的、我們心意識所感覺到的,所有這一切都是不真實的,都是虛妄的。佛陀告訴我們世間上一切法的虛妄分別,種種的名跟相,目的不是要來否定這個世間,而是要告訴我們,不要執著於這個世間,不要迷戀於這個世間,要超越於這個世間,要解脫於這個世間一切的名跟相。也就是說,我們要用對治法,用佛法來對治自己對假名、假相的執著。我們要慢慢去培養這種力量。這種力量的培養需要靠佛法、靠修行、靠用功,只有這樣才有辦法對治。

如果沒有信心作為前提、沒有信仰作為前提,我們所有的一切就僅僅是在文字理論上的推演。單純在文字理論的推演,與自己的生命是了不相干的,這種意義是不大的。

我們怎麼樣去對治煩惱,我們怎麼去注意它呢?注意我們自己的思想、我們自己的想法符合不符合佛法,如理不如理,如法不如法,是不是有問題。也就是說,當我們對三寶、對佛法產生懷疑的時候,就是煩惱出現了。煩惱出現的時候,就要靠佛法來對治。我們一看一比對,發現思想已經脫離了佛法,違背了佛法,那麼這種思想就要不得了。這樣一來,我們的認知、我們的見解,就會得到很及時地調整。

那麼如何對治呢?就是要去修行,修行才是真正的對治法。比如猶太教徒,他們在安息日是絕對不工作的;基督教徒每個禮拜是絕對要去做禮拜的;穆斯林每天向麥加禱告五次。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們內心時時刻刻對自己信仰的對象能夠真正地皈依,真正地回歸,真正地來收斂自己這些世俗散亂的身語意行為。否則的話,我們美其名曰在學佛,是佛教徒,而實際上我們的所作所為,很難根據佛法的觀念來實踐。

我們只有在真正對治煩惱的時候,只有真正去用功、去修行的時候,比如念經、打坐,或者我們研討,或者用傾吐法來比對、來對治自己內心的時候,用功的時候、用法的時候,才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條件,自己是否對治得了內心的煩惱。如果我們沒有刻意花工夫去對治煩惱,我們一天當中,乃至一年當中都是處在無明狀態;我們只有刻意去對治、去用功的時候,才有辦法去發現我們的問題、我們的煩惱;我們發現了自己的問題、煩惱,才是修行的開始、用功的開始。如果沒有發現、發現不了,無論做什麼都是在心外做功夫,都是在心外來論法,都是在心外來論道。

我們一個禮拜至少要有一次同學共修的機會,這樣才能夠讓自己讓內心善法的力量不斷得到增強。在家的時候,自己孤單單的一個人很難培養出來慈悲心,智慧和願力也啟發不出來。久而久之,我們人的性格就會變得很孤僻,就不容易合群、不容易同別人相處,更不要說去幫助、利益人。我們連最基本的為人處世之道都掌握不了,都做不好,怎麼去成佛?怎麼去自利利他?怎樣來發菩提心,發大乘心?

我們總是非常害怕、非常恐懼別人對我們的傷害,這其實是大大不必的。更關鍵的是我們應該本著一個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這樣我們內心才會有力量。我們內心要有力量來面對、抗拒外在的種種沖擊對我們的影響。就要用更強的佛法的力量去化解外在一些不好的力量對我們的影響。外在的一些不好的力量無非都是貪嗔癡,無非都是惡的業力。我們內在佛法的力量比較強、善的力量比較強,自然而然就能夠抵御了。如果抵御不了,受到影響,就說明我們內在佛法的力量是很弱的。

我們只有逐步培養對善法的欲望,就是我們常常提到的善法欲,才能夠對治個人的私欲,以及個人為了滿足私欲在社會上所做的種種事情而產生的煩惱。

密勒日巴尊者曾經說過,進入佛法之門的第一步就是學習無常。如果我們能夠認識到無常,讓無常這個法能夠在自己的心裡現起、產生作用,就容易對治自己的昏沉、散亂、失念、不正知。

了解別人就是了解自己,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對別人不了解,對別人不理解,就是對自己不了解,對自己不理解。反過來說,別人有的問題我們也會有。所有人的問題都可以歸咎到心,歸到人心與佛法相應不相應這一點上。

我們如果對活生生的人、對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人,都不敏感,對我們最接近的人、對我們的最好的人、天天跟自己在一起的人,都不容易啟發我們自己的善心,那麼對那些陌生人、對離我們非常遙遠的人,說我們要發心去幫助他,這有可能嗎?這是不可能的!

我們在廟裡聽課、聽佛法,抱著一顆什麼心?我們不能說:我今天來,希望聽到什麼、得到什麼。你要換一個心態,要很認真地聽廟裡的法師在講什麼,告訴我們什麼道理,他指出了什麼問題,他講的是什麼,他講的這些內容跟自己有什麼關系,自己有沒有這樣一些問題,自己在過去有沒有發生過類似的狀況,這些指導性的意見、說法,對自己今後會不會有幫助。如果有幫助的話,我們應該把它記住,以後能夠參考,能夠幫助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是說,自己希望聽到什麼,然後你來聽。

攀緣就是我們對自己所緣的辦,內心一直不能平靜如水,一直在動搖。換一個角度講,我們的心一直被外境動搖。我們第一念看到、聽到這個境界,之後第二念、第三念、第四念……甚至半個小時、一個小時,乃至幾天、幾個月、幾年,可能就因為無法忘懷某人的某一件事情、某一句話、某一個動作,從而影響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修行,影響我們的一生,影響我們的一世,不知不覺就會有一個力量支配著自己。你對別人有這樣的一個想法,別人未必知道,也未必會有跟你一樣的想法。你對別人有這樣強的一種執著觀念,別人未必跟你一樣。反過來說,你對別人可能會有很深的一種誤會,這個誤會一直深埋在自己的心裡。而被你誤會的人,他自己可能反而不知道,他不會跟你一樣。這些問題,每個人都會有。我們只有面對這些攀緣的心,把它慢慢地淡化,慢慢地糾正,才能夠以智慧、慈悲面對外在的境界。

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心情不舒暢,內心有問題的時候,就容易去責怪別人,去責怪外在的環境,覺得今天事情做不成功、做不好是別人的原因,是因為第二個人、第三個人的原因,是因為外在環境條件的原因,非常容易覺得我們做不好、做失敗,都是因為別人的原因、其他的原因。我們常常認為自己成功了,是自己的原因。實際上,我們做一件事情成功、失敗的根本原因在自己,外在的境界、外在的人事物都是一種緣而已,是第二位的。

當我們認為外在的環境有問題的時候,當我們認為修行不修行的界限模糊的時候,當我們看到別人有很多問題的時候,我們就要反觀自己,要問自己:我自己為什麼會有這些想法?這些想法是怎麼出來的?這是很重要的。我們學習佛法,不是為別人做主,是自己為自己做主。只有內心對善惡是非、煩惱與菩提很清楚,才能對外在其他的同行善友、居士們盡量去關照,盡量去幫助,盡量去啟發,這也是我們的一份發心和責任。而不在於說,外在的人有問題、有錯。它僅僅是人的一些行為在我們看來有錯,在我們的標准看來有問題,在我們的觀點看來不應該,實際上是不是有問題、是不是不應該,又是另外一回事。我們一天當中要面對的、要接觸的人事物非常多,我們只有培養了能夠很好地去因應不同的人事物差別境界的時候,我們內心才能夠保持如如不動——不動搖,不受外在的環境所影響和左右。

反過來,當內在戒定慧的功夫越來越充足的時候,我們就能夠去影響外在。也就是說,外在的人如果有問題,就說明自己內在的戒定慧的力量不足以去影響別人,我們的功力還不夠,所以不能去幫別人,我們應該這樣去認識問題。我們回到家裡也是一樣,不要總認為別人有問題。別人有問題我們有沒有去幫助?有沒有發過這種心?有沒有具體的行為?我們在幫人、利人的過程中,方法得當不得當?

六加行的第一加行:灑掃住處,莊嚴安布身語意所依。身所依是佛像,語所依是佛經,意所依是佛塔。掃地有五種功德:第一種功德,令自心清淨;第二種功德,令他心清淨;第三種功德,眾天神歡喜;第四種功德,造就猛利的業;第五種功德,死後往生天界。

我剛剛出家的時候,寺廟裡的老和尚告訴我:你學掃地要學三年,學泡茶也要學三年。

大家在寺廟裡,做事了好,用功也好,不用擔心自己有煩惱,自己說錯話、辦錯事,這些也是很正常的。我們做錯的時候,怎麼辦呢?如何來以此為鑒,如何在這樣一個境界中提升自己?我們在寺廟常常聽法師說,我們心靈得到提升,資糧得到累積,往往都是在這些逆境當中得到的,但是我們通常的思維習慣認為,一定是拜佛念經的時候,才是在積聚資糧,不認為遇到這些挫折逆境的時候,甚至說倒茶、掃地、搬椅子、布置場地的時候,也是在累積資糧。

我們今天獲得了人身,是因為我們過去造了得到人身的業,所以能夠感到一個果報身。我們得到了一個果報身,名為人,我們一生中應當如何做人?做一個什麼樣的人才是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怎麼去做才能成為一個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人?我們什麼時候去做、什麼時候開始做?這些問題都是非常重要的。大部分的人都處於無可奈何的狀態,看到過去的人怎麼過,自己也跟著怎麼過,看到社會上時髦的人怎麼過,自己也跟著怎麼過。

我們學習佛法的人必須要去把最有成就、最有作為、最有智慧的人作為自己做人的標准,作為學習、模仿的對象。

如果當下我們都不知道應該做什麼事情,當下都沒有實際去造作,那你當下在空過。每一個當下都在空過,就是你的每天都在空過,這是肯定的。所以我們每一人學習佛法的人,就是要非常清楚我們要做什麼事,我們要跟誰一起去做什麼事,我們怎麼去做這些事,內心裡面非常地笃定。

2014.8.23

附:書籍目錄

第一講感悟人生

1.人生何去何從

2.善惡在心

3.雲何降伏其心:靠三寶解決內心的問題;受戒功德不可思議

4.環境對人的影響

5.不忘初心常自省:不勿忘初心;嫉妒和驕慢

6.願力和智慧

7.超越自我

第二講認識煩惱是修行的開始

1.佛法對於我們生命的價值

2.佛法與世間法

3.名相無自性,善法是良藥:虛妄的名相;善心生智慧

4.圓滿的信仰:有信仰才有希望;信心很重要;對治煩惱靠修行

5.學佛的方法和路子:共修的殊勝;用身語意诠釋信仰;走佛菩薩開好的路;常到三寶地充電

6.如何與佛法相應

第三講佛教是一種系統完整的生命教育

1.佛陀開創了生命教育

2.依師熏修珍惜暇身

3.無常是苦

4.苦樂源自內心生命相續無限

5.無明與智慧

6.生命教育,從心開始

第四講欲樂與法樂的省思

1.信仰淡化的原因:對佛法聞思不夠;實修方法不對;慢心、懶散的習氣

2.欲樂與法樂

3.以善法欲對治私欲

4.覺照無常智慧生

第五講建立終極信仰的意義

1.終極信仰與經驗傳承

2.自他一體惜因緣:了解別人就是了解自己;依師要從依友起

3.佛法是心地法門

4.世間善法與出世間法

5.成佛的階梯

6.發長遠心

7.利他與如理聽聞

第六講如何分享同行善友的功德與經驗

1.生命,一道深奧的命題

2.智慧對治煩惱心

3.心上用功得解脫

4.分享佛法這束陽光

第七講從內心深處苦樂源頭

1.融入團隊利人利己

2.培養良善的習慣

3.生命真正的價值

4.走進佛法

5.正見破無明五蘊成假我

6.尋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第八講如何掃除自心的塵垢

1.次第修學

2.如何得解脫

3.珍惜生命

4.共業增上

第九講尋找生命中的貴人

1.修行菩薩道

2.依師學修

3.饒益有情

4.依行踐行莫空過

5.把握緣起離苦得樂

6.貴人引路依教奉行

第十講阿底峽尊者的啟示

1.阿底峽尊者

2.佛法是自覺覺他

3.善觀緣起深信業果

 

上一篇:宣化上人:楞嚴經在即正法住世持誦以及佩戴楞嚴咒的功德利益
下一篇:索達吉堪布:衣服上印有佛像、經文、咒語,不能穿!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