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宇宙天體的構造,佛教認為是有情業力所感。佛陀說教意在轉迷啟悟,所說諸法重在心法上之辨解,對於世界之形成不過於追究,諸般多隨世俗而說,倘若細究則有礙於修道。
宇宙者,指空間(宇)和時間(宙)。佛典中稱為法界,法是諸法,界是分界。又曰真如,因同一體性故。宇宙即世界,分有情世間、器世間二種。有情世間,即有情眾生,由前世之業力所招感的身心,即有情自體,五蘊假和合,成人天鬼畜等,別名有情世間。器世間,是有自體可依止之山河大地等。有情世間是正報,器世間是依報,容受有情故名器。世間:世為遷流義,破壞義;間為中隔義,一切有為事物個個間隔而為界畔謂為世間。
此世界有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種,又分三界有情為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五道,或加阿修羅為六道。界者,持義,各持自相;又種族義,自類相通;又差別義,彼此差別,不相混濫。道者,道途義,眾生輪回往來之道途。或有五趣,趣是所往義,眾生業因差別所歸趣處。
一、欲界
欲者、貪欲,YIN食二欲強盛之有情所居住之世界為欲界。此界有地獄、餓鬼、畜生、人四洲、六欲天之別。
地獄:不可樂,又雲苦具、苦器、受罪處。地獄有根本地獄,近邊地獄,孤獨地獄。根本地獄有八大地獄及八寒地獄。
近邊地獄:十六游增地獄。即八大地獄中,每一地獄又有十六小地獄增其苦處,則為一百二十八,加八大為一百三十六地獄。
孤獨地獄:由各人別業所感,獨在虛空或山野等。
鬼:鬼類中餓鬼最多,五趣中鬼就在餓鬼說。常受饑渴名餓,恐怯多畏名鬼。
畜生:又雲傍生傍行之生類,背負天,披毛戴角,多足無足等。
人四洲:多思慮故名之為人。人處有四洲之別。中須彌山為一小世界之中心,由有情業力,從空界中,十方風起,互相沖激堅密不動為妙風輪。次起金藏雲遍布虛空,大洪雨降注風輪上,結為水輪。次起風,擊此水,令結成金,為金地輪,於金輪上有九山,須彌山(譯雲妙高)處中而住,出水八萬由旬,入水亦然。此高山外有持雙、持軸、擔木、善見、馬耳、象鼻、持邊,七重金山圍繞之,是為一小世界。須彌山與七山間,各有大海,名為內海。七山外有鹹海以鐵圍山為限,此為外海。外海即鹹海,四方有四大洲,亦雲四天下。
(一) 南贍部洲,此洲有贍部林,樹形高大,其果甘美。
(二) 東勝身洲,身形勝故。
(三) 西牛貨洲,以牛為貨。
(四) 北俱盧洲,於四洲中國土最勝。日月升起,北洲夜半,東洲日沒,南洲日中,西洲日出。
六欲天:天是指住上界之生類,樂勝身勝,清淨光明,世間無比名為天。六天有欲名六欲天。
(一) 四天王天,在須彌山腰,有東持國天、西廣目天、南增長天、北多聞天。
(二) 忉利天,又雲三十三天,在須彌山頂,四面各有八天,中央是帝釋天。
(三) 夜摩天,譯雲時分,彼天處時時多分快樂。
(四) 睹史多天,譯雲兜率即喜足,於自所受五欲樂生喜足心。
(五) 化樂天:自化諸妙欲境,於中受樂。
(六)他化自在天:於他化諸妙欲境中,自在受樂。此天能奪他所化而自娛樂。亦是四魔中之天魔。魔者,奪命、障礙、擾亂、破壞。四魔是:
(一) 煩惱魔:貪等煩惱能惱害身心。
(二) 陰魔:色等五蘊能生種種苦惱。
(三) 死魔:死能斷人命根。
(四) 他化自在天魔:能害人善事。或言第六天上,別有魔宮,魔王波旬(惡者)居之,非他化天王。
六天中,四王、忉利、依須彌山而住,名地居天。余四依空而居,名空居天、帝釋是四王、忉利二處天主,他化自在天王為欲界主。
二、色界
色,質礙為義。此界有情不但無男女欲,復離段食,寂靜清淨,唯有勝妙之形色,正報的色身,依報之宮殿國土殊妙精好名為色界。欲界雖亦有色,然彼欲勝但言欲。有色諸天修四種禅定所生之處,因禅定有四種淺深,生處亦有四處之高下。
初禅有三天:
(一) 梵眾天:大梵所領所化。
(二) 梵輔天:大梵之輔相。
(三) 大梵天:廣善所生。此三天離欲界欲,寂靜清淨故稱梵天。
二禅有三天:
(一) 少光天:謂此天內光明最少。
(二) 無量光天:光明轉增其量難限。
(三) 極光淨天:光明勝前。又稱光音天,以光為語,口出淨光。
三禅三天:
(一) 少淨天:意有樂受,離喜受樂為淨,淨不及上位名少淨天。
(二) 無量淨天:此淨轉勝其量難限。
(三) 遍淨天:此淨周遍。
四禅八天:
(一) 無雲天:前諸天依雲而居,此天依空而住。
(二) 福生天:有勝福力。
(三) 廣果天:果報最勝。又有於此立無想天,一期果報心想不行故名無想。為廣果天攝,無別處所。
(四) 無煩天:無煩雜。
(五) 無熱天:意樂調柔,離諸熱惱。
(六) 善見天:見極清徹。
(七) 善現天:果德易彰。
(八)色究竟天:有色天中更無有處能過於此。後之五天為五淨居天,是三果聖者所生之天處。或於色究竟天上立大自在天居色界頂,主大千界有大勢力。
三、無色界
此界無形體之相,欲色並離。正報唯受想行識四蘊之假和合,無有色身。又無依報之國土,唯有以識心住深妙之禅定。無色故不能定其方處,因果報勝前,在色界上,此界修四空處定所得之正報,禅定壽命勝劣有殊差別有四:
(一) 空無邊處天:厭色而作空無邊際之觀解。
(二) 識無邊處天:厭外空而思內識無邊際之觀解。
(三) 無所有處天:厭識而思無所有之觀解。
(四) 非想非非想處天:定心勝妙,非下定粗想故名非想,有思想故不同無心名非非想。
阿修羅:譯雲非天,果報最勝,而無天德,故名非天。有大神力,或居海底海岸,或居半須彌山巖窟,好斗戰。
三界又稱三有,生死境界有因有果故名為有。三界中的地獄、餓鬼、畜生為三途,或三惡道,以殺盜YIN為因,招感此三惡道之果報。人、天、阿修羅為三善道、合上三途為六道,聲聞、緣覺、菩薩、佛為四聖,六道四聖稱為十法界。
三界又分定散二地,地依處也。欲界名散地,因心散亂粗動,不能注一境。色無色界能住深妙之禅定,定心微細寂靜,能專注一境故名定地。
九地
依三界施設九地,欲界一地,色界四禅分為四地,無色界四空分為四地,共為九地。
(一) 五趣雜居地:同為散地故合而為一。
(二) 離生喜樂地:色界初禅,離欲界之欲及惡不善法,生喜樂之受。
(三) 定生喜樂地:即二禅天,離初禅尋伺,禅定轉勝,由定所生之喜樂。
(四) 離喜妙樂地:即三禅天。離二禅欲,又離二禅粗動有分別之喜,住靜妙無分別之樂受,離喜之樂。
(五)捨念清淨地:即四禅天,離三禅之欲,有樂故有動轉,離樂及尋伺心平等正直,心無動轉而能安住名捨念清淨,雖離喜樂尋伺而心不忘失,了了分明捨念清淨。因離喜樂受住清淨之捨受名捨念清淨。
(六) 空無邊處地:厭患身體質礙,盡滅一切色想,一心緣空,與空相應。
(七) 識無邊處地:厭患虛空,泯除空相,轉心緣內識。
(八) 無所有處地:覺住識仍有所依,厭患心識,依無所有寂然而住。
(九) 非想非非想處地,定心勝妙,無粗想非無細想。
無想定與滅盡定的區別。無想定是外道為了獲得無想天的果報而修泯滅一切心想的禅定,能於定中心想不起,尚未斷惑證真,此定是屬色界攝;滅受想定是滅受想之心,斷見思煩惱而證聖果。入滅盡定者,則息諸想念斷除貪愛之心,求出世功德;入無想定,則妄計伏心想以為解脫,求世間樂界。滅盡定是無漏業,不感三界生死果報;無想定是有漏業,感界內無想天界果報。滅盡定,既滅第六識兼滅第七識染分,無想定但滅第六識分別之見,不能滅第七識執我染分,並未斷諸邪見。故有此世間與出世間、感果不感果等勝劣不同。
三千大千世界
下從地獄,上至色界諸天,一日月周遍流光所照方處名一世界。即以須彌山為中心,九山八海的小世界。一千日月,一千六欲天,一千初禅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一大千世界,含容小千中千大千三種千,合稱三千大千世界,此為一佛土,即一佛化境,號為娑婆世界。娑婆義為,此世界六道眾生雜處故。又堪忍義,此界眾生安於十惡不肯出離,從人名土故意稱忍。《悲華經》雲:"是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名忍土。"又諸菩薩行利樂時,堪受諸煩惱義。
四 劫
佛典分世界之成壞為成住壞空四期,或稱四劫。劫者,譯雲時分、大時、長時。此大時不能以通常之年月日計算,時極少為剎那,時極長為劫。從人壽無量歲,每百年減一歲如是減至十歲;又從十歲每百年增至一歲,如是增至八萬四千歲。此一增一減為一小劫,即一千六百八十萬年。二十個小劫為一中劫,中劫又分成住壞空四劫。在成劫中有二十個增減,即三億三千六百六十萬年。住壞空亦如是,有四個中劫共有八十個增減,即有十三億四千四百萬年為一大劫。
(一)成劫:成劫為世界觀成立時的第一期。初一小劫成器世間,後十九小劫成有情世間。一切有情業增上力,空中漸有微細風生,風漸增盛乃至金輪的成立。成劫初有一有情從光音天(極光淨天)下生初禅大梵天中,是為梵王。後諸有情漸次有生梵輔梵眾,下生六欲諸天乃至畜生餓鬼,至最後一有情生無間地獄,成劫滿。
(二)住劫:世界成立後安穩存在時,初人壽極長,住劫初壽漸減,每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為減劫,無增;第二十劫唯有增劫,無減。於劫末刀兵疾橫起。壞正報。
(三)壞劫:安住既去歸於滅壞,初十九劫壞有情世間,後一劫壞器世間。壞劫與成劫相反,從地獄漸漸上升,至地獄都盡,各隨其業因,或升之禅,或轉生他方世界。末劫大火燒盡初禅以下,二禅有水起,三禅風起,此器世間壞。
(四) 空劫:此為破壞後唯有虛空時,亦有二十小劫。此時世界觀空虛,猶如墨穴,無晝夜日月,唯有大冥。
宇宙法界,虛空則無邊無際,世界有無量無邊,成住壞空四時展轉不停;時則無始無終,絕前後本末,因果相連續,因前有因,永不能知其始;果後有果,亦不能測其終。
五 蘊
A、五蘊——即色、受、想、行、識五個蘊叫做五蘊,“蘊”是“積聚”義。又名“五陰”,“陰”是“障蔽”義,能陰覆真如法性,起諸煩惱。現把五個蘊的意義說明如下:
(一)色——即物質,變礙為義,是地、水、火、風四大種所造。
(二)受——領納為義,包括苦、樂、捨三受。
(三)想——取像構想為義,於善惡憎愛等境界,取種種相,作種種想。
(四)行——意念中遷流不息,起諸造作為義。即由行動去造作善惡業。
(五)識——了別為義,由心識了別所緣所對的境界。
B、四大作用性與色法——四大的地性堅硬,水性潮濕,火性溫暖,風性流動。色法中的根身與器界的構成都具有此四大和合的作用性。如我們身體的骨節爪齒是屬地大,汗液唾涕,膿血便利,是屬水大,熱度溫暖是屬火大,呼吸氣息,是屬風大。器界中的山河大地以及一切器用物品,也都有此四大的作用性。
C、四大與根身——四大是地、水、火、風。根身是我們的身體。佛說四大是構成根身的元素,即是我們的身體是由四大和合而有的假相,如果一個人因四大不調,生起大病而死亡,則根身已壞,四大和合的因緣便消散,故佛經說:“四大本空”。
D、五蘊與根身——根身的總和不出色、受,想、行、識的五蘊,由這五蘊互相關系的結合,才聚成了我們具有精神作用的身體假相,到了這些關系的助緣散滅,身體也就壞了。故佛經又說:“五蘊非有”。
E、佛經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緣聚則合,緣散則離。”
這就是說“五蘊根身”是緣生性空,不可對這“五蘊根性”起諸執著,煩惱自縛,就有業報,因為造業的是由這“五蘊報身”。
十 二 因 緣
十二因緣又名十二因緣起。這十二緣起是說明人生的經過,換句話說,是有情生死流轉的說明。一切眾生界乃至自然界,都是緣起互相依存的。阿含經說:“有此故有彼,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故個人與社會,精神與物質,都是形成相依的狀態。
十二緣起,是由十二項互緣的支數,來說明現實人生的成立。
一、無明——為過去煩惱的總稱,是無知,或愚癡,或迷暗的意思。由此無明妄動,眾生輪轉世間,是生死的根本。
二、行——是“行為’’或“造作”義,即依過去無明煩惱,發動身口意三業,有時作善的行業,有時作惡的行業,有時作不善不惡的事。這“行”和上面的“無明”,即是過去所做的惑和業,也便是四谛中所說的集谛內容。
三、識——初入胎心識,由過去惑業動力,使阿賴耶識受果報,遇緣托胎,完成現在之生命體。
四、名色——名是心識,屬於精神,色是父母精血,屬於物質,故名色,為成立有情生命體的要素,亦即胎相之初成,未具六根。
五、六入——為六根完具位,謂於胎中名色漸次增大,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亦漸次具足。但這時的胎兒在母腹中只有幾個月,雖成六根的模型,對外界的感覺,只有稍微些感入,作用沒有完備,故稱為“六入”,正是人生的胚胎時期。
六、觸——即出胎後與境界接觸,生起感覺,亦即對境界認識之開始。如自初生至一歲內的嬰兒時期,及進入二歲幼兒時期,其接觸外境,只起簡單的知覺,不能分別孰是孰非,孰苦孰樂,也沒有憎愛的分別,一切舉動很天真,這時可說是觸的混沌時期。到三歲至五歲的幼童,接觸外境的知覺力就漸漸增強。
七、受——即對外境接觸的感受:指苦,樂、捨三受。如人生自幼兒四五歲時期到兒童時期(六歲至十二歲),乃至青年時期(十三歲至廿三歲)的時候,心識逐漸發達,領受環境范圍漸漸擴大,起居飲食,讀書游戲及其他希求亦隨歲月而增進,遇順境則感受快樂,遇逆境則感受痛苦,尤其是青年時期,對愛憎的感受,特為顯明。這就叫做“受的階段”。
八、愛——以染著貪愛為義,由受而來,對於所受之境界奔馳追求。如青年時期,對貪戀財物和男女色欲,已生出種種強烈的欲望,執著在心,追逐不已,不肯放松;有的越出軌則,未婚先有孕,故在這“愛的階段”,尤其青年男女,宜謹慎調伏自己行動的情欲。
九、取一是執取為義,即對所愛之境界執取追求,也即對物欲境界起貪戀,強烈執取,據為己有,方滿自己的欲望。於是三業不淨,造出惡業,以業系身,而集成未來身,心的苦因,這都是由“愛”“取”而來。
十、有——即是現有業力存在的意義。謂由愛著馳取不已,現在又多造惡業,而構成潛在業力,感後有之報。
十一、生——即未來受生,由於自身潛在業力,再去投胎受生,完成未來的新生命。
十二,老死——這是說明來世既然要再投生,必然又要老死,因果循環,生生不已的流轉道理。因未來既有老死,則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等苦,而與之俱來。而“生”和“老死”,是未來世的二種因果,即將苦谛的內容加以詳細的分別。
十二因緣說明人生的生死循環,是通於過現未的三世,由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老死,不斷流轉,叫做流轉門。而這流轉門的因果:從過去“無明”和“行”的二支因,緣起現在世的“識”、“名色”、“六入”、“觸”、“受”的五支果。又從現在世“愛”、“取”、“有”的三支因,緣起未來世生和老死的二支果。所謂人生,就是這樣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循環不已,叫做輪回,根本不外“惑”和“業”為因,造成生死的苦果。釋迦牟尼的悟道,就是覺悟這十二緣起的人生觀道理。並推究十二因緣的緣起,以“無明”為生死流轉根本,如修道斷無明,除愛取,就可解脫生死,故從十二因緣的“還滅門”來說: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乃至來世的生死亦滅。
十二因緣是緣覺所修的法門。緣覺乘聖人比聲聞乘利根,聲聞乘聞佛說四谛法,從苦谛上悟入,而緣覺由集谛上悟入,故較聲乘聞為深。緣覺由集谛之無明,觀十二因緣之緣起,無須聽法,即依自力得覺悟,又稱為獨覺,即是辟支佛。因此緣覺乘也叫做獨覺乘,或辟支佛乘,又因較聲聞乘為高深,稱為中乘,而下於佛乘及菩薩乘。
備注:
1、依教育心理學將人生的分期如下:
①嬰兒期——生後滿—年之間。
②幼兒期——一歲至五歲之間。
⑧兒童期——六歲至十二歲之間。
④青年期——十三歲至廿三歲之間。
⑤壯年期——廿四歲至四十七歲之間。
⑧老年期——四十七歲以後為老年期。
2,阿賴耶識——即是心的主體,人死後,阿賴耶識,脫離軀體,叫做中陰身,等待有適合父母之緣,再去投胎的心識,就是阿賴耶識。
3,十二因緣與四谛法——四谛法中之苦集二谛為十二因緣之流轉門,滅道二谛為十二因緣之還滅門。
4,十二因緣又名十二有支之“有”,即指三界五趣器世間一切所有。支即支分,謂一切所有生死流轉,皆因此十二支分循環不息,亦即生死流轉之因緣。
地上有八方,在加上下的延伸,就是十方,佛教中的十方世界泛指無盡虛空中的所有世界。
十方世界就娑婆世界,而說鄰近之十方世界。
一、東方 密洲。 六、西南方 鮮少。
二、西方 離垢。 七、東北方 攝取。
三、南方 豐溢。 八、西北方 歡喜。
四、北方 豐樂。 九、上方 振音。
五、東南方 饒益。 十、下方 關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