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請坐。我們前兩天應高雄六和淨宗學會的邀請,在那裡參加他們大樓開張的典禮,並且應邀講了一個專題,是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因為在那邊的時間有限,沒有把文章講完,高雄六和淨宗學會吳會長和同修們要求我在香港把它補錄出來,所以我們把還沒講完的這段經文再繼續講解。我們講「勸發菩提心文」,這是省庵大師所作的,講到正宗分。正宗分是告訴我們發起菩提心的十大因緣,我們把這十大因緣稍微念一念,這是在正宗分第一段:
【此菩提心。諸善中王。必有因緣。方得發起。今言因緣。略有十種。何等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師長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眾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
我們上次講到了第六,今天從第七開始:
【七者尊重己靈故。八者忏悔業障故。九者求生淨土故。十者為令正法得久住故。】
我們來看第七個小段「雲何尊重己靈」,這個靈是講自己的靈性,尊重自己的靈性,因這個因緣發起菩提心。我們來看這一段文:
【雲何尊重己靈。謂我現前一心。直下與釋迦如來。無二無別。雲何世尊無量劫來。早成正覺。而我等昏迷顛倒。尚做凡夫。又佛世尊。則具有無量神通智慧功德莊嚴。而我等。則但有無量業系煩惱生死纏縛。】
先看到這一小段,這是省庵大師婆心勸導,告訴我們在心性上,我們凡夫跟諸佛如來是無二無別。這個講的『現前一心』就是我們的真心,人人分上本來具足,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你是諸佛如來,它不會增加,它不變的;在我們凡夫地位上,它也沒減少,所以我們是『直下與釋迦如來,無二無別』,沒有什麼區別。雖然心性上沒有任何區別,可是在相上區別就大了。你看世尊釋迦牟尼佛『無量劫來早成正覺』,經上講釋迦牟尼佛來我們這個世界成佛都已經是第八千次了,所以他是無量劫來早就成正覺了,得到如來的智慧、神通、道力、相好。我們這些凡夫呢?則『昏迷顛倒』,還在輪回六道,還在造業受報,真是可憐憫者。底下又說『佛世尊』,釋迦牟尼佛乃至諸佛如來,都『具有無量神通智慧功德莊嚴』。我們現在是有無量的『業系煩惱』,在生死六道輪回裡面受這個纏縛,不能解脫,苦不堪言。我們再看下面,這是省庵大師反問,讓我們省思的:
【心性是一。迷悟天淵。靜言思之。豈不可恥。】
我們跟諸佛如來在心性上無二無別,十方諸佛同一個心性,諸佛如來跟我們眾生也是同一心性,悟了,就是明自心、見本性了,這就是諸佛如來,迷了心性的那就是凡夫。所以佛跟凡夫有什麼區別?就在『迷悟』不同,你一念覺悟了,你就是諸佛如來。諸佛如來跟凡夫是『天淵』之別,淵是深淵,天那麼高、深淵那麼深,那距離相差就太大了。這是講迷悟雖然是一念之間,可是那個相,那種德能相好是天淵之別。所以『靜言思之』,你靜靜的思索一下,我們跟諸佛如來本來是沒差別的,現在竟然差別這麼大,就是我們迷而不覺,這是可恥的事情。古人講「知恥近乎勇」,知恥就很可貴,既然我們不甘心做一個生死煩惱的凡夫,我們就應該努力去修行,就應該發起大菩提心,要作佛。怎麼作佛?這裡底下說,作佛就是把這些污染去除干淨,底下舉出一個比喻:
【譬如無價寶珠。沒在淤泥。視同瓦礫。不加愛重。是故宜應以無量善法。對治煩惱。修德有功。則性德方顯。如珠被濯。懸在高幢。洞達光明。映蔽一切。可謂不孤佛化。不負己靈。是為發菩提心第七因緣也。】
這個比喻是將心性比喻無價的寶珠,寶珠有光明,就好像自性可以放光,自性能生萬法。現在這顆寶珠被淹沒在淤泥當中,所以光明就被這些淤泥給覆蓋住,看不出來了,這麼好的一顆寶珠,人看到了只是『視同瓦礫』,沒有重視它。換句話說,寶珠被污泥覆蓋之後,它跟瓦礫也沒什麼區別了,黑乎乎、髒兮兮的,我們也『不加愛重』它,不懂得愛這個寶珠、尊重這個寶珠。這是比喻我們凡夫就是這個樣子,我們的心性是無價寶珠,可是我們不知道有這個寶珠。淤泥是比喻我們的煩惱,我們的自性被煩惱給淹沒了,我們得不到自性的受用,雖然有自性,跟諸佛無二無別,可是完全失去了自性的智慧德能。
也不是真的失去,迷失了,因為迷,好像失去了,實際上它沒有失去。就好像寶珠被淤泥覆蓋了,寶珠本身還是會放光,只是光明顯不出來。那如何將光明顯現出來?大師這裡告訴我們,『是故宜應以無量善法,對治煩惱』。首先你要知道有這麼一回事,知道有一顆寶珠,現在被污泥覆蓋了,那現在就要發心將污泥清除干淨。這個發心很重要,這就是發菩提心,將自性寶珠擦亮。怎麼個擦法?用無量善法對治煩惱,煩惱是淤泥,善法就好像清潔劑,用這個清潔劑來清除染污。『修德有功,則性德方顯』,用無量善法來對治煩惱,這就是修德。性德是我們自心中本來具有的,你不用修它也有,但是現在它顯不出來,怎麼顯?要有修德。所以不能對治煩惱,不能修無量善法,這個性德就出不來。
『如珠被濯』,濯就是洗濯,這個寶珠被清洗得干干淨淨,這是用無量善法,把煩惱都斷除了。斷除了以後,善法還要不要?善法也不能要,就好像你洗這個寶珠,把這些污泥都洗干淨了,你還要那清潔劑干什麼?你還要把清潔劑往這個寶珠上塗,那個清潔劑本身又是污染。所以到最後,清除干淨了以後,清潔劑都不能要了;煩惱斷除了以後,善法也要放下。這是《金剛經》上講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個比喻像一個人過河,「如筏喻者」,《金剛經》上講,你過河要個竹筏,在竹筏上渡河,渡過去之後,那竹筏就得放下,不能還背著走;到了彼岸,佛法也放下了,佛法比喻那竹筏。
這裡講的自性寶珠被洗干淨了,『懸在高幢』,高高掛起來了。幢,是寺院裡面像圓筒一樣的那種幔布,掛出來是通告,今天寺院有講經說法,歡迎大家來聽,都是掛在很高的地方,大家都能看得到。這是等於廣告,法師講經要給大家做個廣告,讓大家知道,這是接引眾生。但是我們不拉人,誰願意來都歡迎;你不願意來,我們根本不去拉,不攀緣。這個寶珠現在高懸在高處,『洞達光明』,它的光輝映照一切萬物,這是一顆大寶珠,光明非常亮,一切萬物都照到了,其他萬物的光明都沒辦法跟它比。這是比喻成佛的境界,成了佛以後就是洞達一切,智慧功德殊勝不可思議,一切眾生都不能為比。這是佛祖所希望的,希望我們每一個眾生都能夠放下煩惱,用功來修行,將自性恢復。這就『可謂不孤佛化』,孤就是辜負,沒有辜負佛的苦心教化,也『不負己靈』,也不辜負自己的靈性,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弟子規》最後講到的,「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我們本來跟聖賢是沒有兩樣的,為什麼現在不肯做聖賢?我們跟佛是無二無別的,在性上講,為什麼我們不肯作佛?所以要尊重自己的靈性,這是發菩提心第七個因緣。下面我們再看第八小段:
【雲何忏悔業障。經言犯一吉羅。如四天王壽五百歲墮泥犁中。吉羅小罪。尚獲此報。何況重罪。其報難言。今我等日用之中。一舉一動。恆違戒律。一餐一水。頻犯屍羅。一日所犯。亦應無量。何況終身歷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且以五戒言之。十人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名為優婆塞戒。尚不具足。何況沙彌比丘菩薩等戒。又不必言矣。】
第八段講『忏悔業障』,非常重要。末法時代的眾生都是業障深重,我們出家人也不例外。業障表現在哪裡?就是這裡講的,常常犯戒,滿身的過失、習氣改不了,這就屬於業障深重,業障要去克服。如何去克服?忏悔,「忏悔業障」,這是末法時期修行人的殊勝妙法,因為我們不可能沒有業障,不可能沒有煩惱習氣。儒家也講,「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這個忏悔業障就是改,改自己的毛病。忏悔真正的意義就在於後不再造,過失犯了一次,以後不能再犯。像孔子的學生顏回「不貳過」,只犯一次,不會有第二次的,這個才是真正忏悔。我們要是做不到顏回這樣,至少我們也要天天反省,像曾子所謂的「吾日三省吾身」,像明朝袁了凡先生,每天晚上對照自己,看看功過格,有多少過失犯了。知道自己的過失,這是覺悟,我們講開悟。悟後起修,修什麼?把自己錯誤的言行、心態修正過來,這叫修行。
這裡講到『經言』,這是戒律上的,戒經上講的。『犯一吉羅』,吉羅就是突吉羅,突吉羅是什麼?出家人受了比丘戒的都知道,所謂五篇:四波羅夷、僧殘、波逸提、波羅提提捨尼,還有突吉羅,這五篇。總共比丘戒二百五十條,突吉羅是最輕的戒,犯最輕的戒果報都是很重的。所以戒不受則已,要受就得要持,如果不持,犯戒了,犯戒的罪都在地獄,哪怕是最輕微的突吉羅罪也是如此。這是經上有講到的,犯一吉羅,『如四天王』,這是四王天的天人,他們的壽命五百歲,可是他們一天等於我們人間五十年,如果也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來計算,『壽五百歲』是多少年?按人間來算是九百萬年。九百萬年『墮泥犁中』,泥犁就是地獄,你看看這個犯戒不得了!『吉羅小罪,尚獲此報』,更『何況重罪』,比這重的,你要犯了四波羅夷、僧殘等等,都是『其報難言』,就不可思議的業報。
下面文中說,『今我等日用之中』,日常生活當中『一舉一動』,恆犯戒律。我是今年七月份出的家,九月受的戒,受完了之後要學戒,看到之後出冷汗,這二百五十條比丘戒自己確實做不到。別說比丘戒做不到,《沙彌律儀》,這一個出家人最基本的戒律尚且還不能做到完全,常常違犯。這裡講一舉一動,恆犯戒律,恆是恆常,常常犯。所以你要能夠守戒才能堪稱僧寶。我們這些穿了出家人的衣服的,就像省庵大師他很謙虛的說自己叫「不肖愚下凡夫僧」,不肖。為什麼不肖?佛給我們制定的戒律我們沒做到,不是一個合格的出家人。現在還披上二十五條衣,這是比丘戒衣,如來衣,那能不能夠擔起如來的家業?如來家業是什麼?續佛慧命,弘法利生,這是每一個出家人的使命。
我們要續佛慧命,首先我們自己要做好樣子,將佛的教誨我們要做到,佛制定的戒律我們要認真的去持好。師父上人常勸告我們,出家人必須要做到《沙彌律儀》,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必須要做到,如果做不到,將來難免會下地獄。這裡講到的,犯一吉羅都得墮九百萬年的地獄,你就想想,一舉一動,恆犯戒律,『一餐一水,頻犯屍羅』,那還得了!屍羅就是戒律,它是戒律的另外一個稱呼,音譯過來,《大乘義章》講的,「言屍羅者,此名清涼,亦名為戒」。它的意思是清涼,持戒就得清涼,心地清涼,為什麼?持戒就能得定,得定就能開智慧。比丘戒就講得很細很細,吃飯、喝水都得要如律,譬如說佛講一缽水裡頭有八萬四千蟲,外面取來的水,如果我們不能夠濾淨,不把小蟲濾干淨,把它喝進去了,這也等於殺生罪。所以『一日所犯,亦應無量』,你就想想,一天所犯的這些戒律是無量無邊,更『何況終身』!人壽命算一百歲,有多少?『歷劫』那更長了,不僅是一生一世,生生世世,『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所以普賢菩薩在《行願品》裡面講,這是講等覺菩薩,他說自己的業障如果有個形相、有個體積,即使是再小,把這些業障堆放在一起,盡虛空都容受不了。等覺菩薩尚且如此,我們這些凡夫就更不可言矣!
且不要說我們出家的持這些沙彌戒、比丘戒,『且以五戒言之』,五戒這是指在家人要守的,學佛人一開始就得要三皈五戒,這最基本的,五戒都做不到,就不是真學佛的。那你想想,『十人九犯』,十個人裡面九個人都會犯。這十個人是講學佛人,皈依佛門的人,說老實話,就是我們出家人,不要說在家人,就是出家人,十個人裡面九個人都會犯,幾個人能持好五戒?犯了之後,還『少露多藏』,本來犯戒要發露忏悔,在出家人的僧團生活裡頭必須要有忏悔,大家共羯磨,半月說戒,半月誦戒,那都要忏悔,那個時候要發露,自己犯了什麼罪向大眾忏悔出來,表示決心,勇於改正錯誤,後不再造,這叫發露。敢發露你才肯改,你想想我們有罪不敢去發露的,他就沒有改過的決心,連承認錯誤的勇氣都沒有,他怎麼可能改正錯誤?所以發露非常必要。
我們此地香港佛陀教育協會何美慧老師帶領大家做忏悔共修,就是把部分同學的這些忏悔文稿匯集起來編成一本書,要把它印出來,同時也放在網路上。我翻看了一下,很感動,大家可真是用心的在忏悔,在改過自新。現在在網上還特別建了一個忏悔室,大家願意忏悔的,自己寫成文章放在那網上,發露忏悔,這都是消除罪業的方法,不能夠覆藏。罪業不想讓人知道,那就累積起來了,愈積愈多,到最後就惡貫滿盈,你想想會到什麼地方去?肯定是到地獄!所以有罪不要怕忏,忏出來了,大家都看不起我,幫我消業障。如果我有罪,不好意思忏,為了面子,到時候罪報現前可苦了。我們也看了不少現世的,連出家人也不例外,臨終的時候長時間臥床受病苦的折磨,這都是什麼?業障現前,平常這些業障藏起來,到最後現業了,那真是可悲可憐!
底下講,『五戒名為優婆塞戒,尚不具足』。優婆塞就是在家學佛的男居士,女居士叫優婆夷,都要受五戒,所謂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戒學佛人都懂得的,可是有幾個人能守得清淨?連出家人也未必守得清淨,「尚不具足」。好比說殺生,殺生不能有殺心,這才叫具足。什麼叫殺心?我心裡還有傷害眾生的意念,譬如說我讓人家起煩惱,這就是傷害他了,你故意起這個心,讓人家生煩惱,這就是殺心,已經造了殺業,只是稍微輕一點,你還不至於斷他的身命。對小動物,小螞蟻、昆蟲,無意有意把它們踩死的就更多了,殺戒不容易具足。
偷盜就更難了,偷盜戒要持好最不容易,弘一大師說,五戒裡面最難守的就是盜戒。為什麼?因為一般人都會有想占便宜的念頭,只要有想占便宜的念頭就容易犯盜戒,看到自己喜歡的順手拿來,這是有主物,你沒經過物主的同意,你就去拿它、用它,那就是犯盜戒。戒經上講得很清楚,譬如說一塊手表,這手表不是我的,我想看看時間,貪便宜,這裡有手表,我順手拿來,把它舉起來一看,對不起,你已經犯盜戒了。不與取,人家沒同意給你看,你怎麼就看了?雖然你還不想把它拿走,但是你已經貪了便宜,而且已經付諸行動,舉離本處,你把這個手表拿起來了,這就是犯盜戒。那你就想想,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犯的有多少?
至於說邪YIN,有不清淨的男女的意念,這都是造了邪YIN業,更何況身體造作?
妄語,妄語包括四種,妄言、绮語、惡口、兩舌,這裡就不展開講了。口業是最容易犯,而犯最容易的就是說人家的過失,批評人,這叫兩舌。六祖惠能大師講,「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真正修道的人,心裡不去裝人家過失,不見人家的過失,看到了也好像沒看見一樣,心中保持純淨純善。心裡裝都不可以,哪裡可以口上說?一說就是犯了兩舌,就屬於犯妄語戒。口業,不知不覺造的就特別多。
大概飲酒這條還比較好說,容易守一點,但是它的范圍也很廣,凡是讓你上瘾的,你貪著了,你就屬於犯了飲酒這一戒。酒,它也代表所有讓你上瘾的事物,譬如說你很愛玩網上游戲,讓你上瘾了,這是不務正業,玩物喪志。《沙彌律儀》裡面有一條,「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這個屬於倡伎,在五戒裡面歸到飲酒這一戒裡頭,因為酒能讓你上瘾。
所以你想想,優婆塞戒尚不具足,『更何況沙彌比丘菩薩等戒』,這指比五戒更高、更嚴格的。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比丘戒二百五十條,比丘尼戒是三百四十八條,菩薩戒,一般我們出家人都受梵網菩薩戒十重四十八輕,在家人一般受的是優婆塞菩薩戒六重二十八輕,那要嚴守就不容易,所以『又不必言矣』。下面我們再看底下這段,接著講:
【問其名則曰。我比丘也。問其實。則尚不足為優婆塞也。豈不可愧哉。當知佛戒。不受則已。受則不可毀犯。不犯則已。犯則終必墮落。】
省庵大師是淨土宗十一祖,出家人,嚴持戒律的。在這裡他是教導我們,也是敲醒我們,對我們出家人而言。我們『問其名』,名義上講,我們都是受了比丘戒,就叫『比丘』了。這比丘是什麼?名字比丘,假的不是真的。『問其實』,實實在在來講,『則尚不足為優婆塞也』,連優婆塞戒都沒做圓滿,甚至可能都沒做到,一點沒做到,優婆塞戒就是五戒。那豈不就是非常慚愧嗎?本來出家人是人天師表,我們現在給眾生示現什麼樣的榜樣?人家對我們的供養是很虔誠的,把我們做為福田來供養,福田是種福的,供養我們,他得什麼福?我們怎麼才能成為福田?至少我們得守戒,要發起菩提心,要為眾生做好樣子,要弘法利生,這才堪稱福田。還是馬馬虎虎的福田,比古大德是遠遠比不上,至少你不至於太墮落。所以弘一大師就給我們做好樣子,他三十九歲出家,出家前那是才子,很風流,富貴家出來的公子,也是很執著的一個人,很有個性的一個人。出家了之後痛改前非,把過去的習氣全部放下了,嚴持戒律,成為一代律宗祖師,最後念佛得生淨土。他在戒律上下的功夫非常多,而自己很謙虛,稱自己「出家多分優婆塞」,他不敢承認自己是比丘,連沙彌都不敢承認。
我們知道,明末清初,淨土宗第九祖蕅益大師,這也是專門研究戒律的一位法師,他自己受了戒之後退戒,知道自己沒做到。而且,因為受這個戒緣不足,你要受比丘戒,至少要五比丘才能給你用羯磨法來授戒。我們在戒場受的戒是十位比丘僧,十師來傳戒的,叫三師七證。最少的,在邊地都要有五位,這五位要實實在在真正的比丘。蕅益大師講,弘一大師也說過這樣的話,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了,就沒人做到比丘戒了,那就沒有比丘了。一個比丘都找不到,你哪裡找五個比丘給你傳比丘戒?所以比丘戒你也沒有辦法得戒了。所以蕅益大師自己退戒,退到三皈人,他五戒都退掉了,重新從三皈依的學佛人開始。他用「地藏木輪相法」來求戒,這是蕅益大師開創的,他老人家講,末世想要得戒,唯有靠這個方法。但這個非常不容易,要忏罪忏得清淨,你才可能得戒。所以蕅益大師後來用這個木輪相法,自己得到了菩薩戒沙彌,也就是他得了沙彌戒和菩薩戒,這就了不起了。
弘一大師自己只是自稱為「出家多分優婆塞」,他連沙彌戒都得不到,他說自己只是得到優婆塞,就是五戒能做到,只是出家的身分,出家優婆塞,還不是滿分的,叫多分。這是一個真正懂戒律的人,那麼樣的實在,那麼樣的謙虛。謙虛也不是客氣,實實在在的,是這樣就是這樣,不打妄語。沒有得到戒,自己說得了,那叫打大妄語。弘一大師也說,那我們的比丘戒還去不去受?受還得受,雖然是形式也得受,認認真真的受,發大心受。受了之後學戒,學到一條,做到一條,你就算持到一條。佛法重實質,你要認認真真的去做,佛菩薩承認你。你要把沙彌戒統統做到了,你用木輪相法來求,你也能求得沙彌戒。
所以這裡講,『當知佛戒,不受則已』,你不受就罷了,要受的話就『不可毀犯』,要認真!我們現在形式上受了比丘戒,但是自己知道做不了比丘,所以不敢自稱比丘。要稱怎麼稱法?像弘一大師,我們要學習,爭取做到出家優婆塞。能做到出家優婆塞就不錯了,你能把五戒持得清淨,你也是聖賢,千萬不可以自己戴高帽。我們受了比丘戒就可以學比丘戒了,講經的時候我們也搭這個二十五條衣,是為了莊嚴,給大眾一種莊嚴感。為什麼?因為聽經的人他有誠敬心,他得到的利益就大,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是為了成就別人,自己知道沒有資格堪受這個比丘戒服。所以,至少我們要做到五戒十善,不能毀犯。『不犯則已,犯則終必墮落』,決定是三惡道。下文說:
【若非自愍愍他。自傷傷他。身口並切。聲淚俱下。普與眾生。求哀忏悔。則千生萬劫。惡報難逃。是為發菩提心第八因緣也。】
所以知道自己業障深重,我如是,眾生也如是,這個時代的眾生都是跟我一樣業障深重,所以『自愍愍他』,愍是憐憫、悲憫,我和眾生都是這樣,業習煩惱深重。『自傷傷他』,這是可哀傷。『身口並切,聲淚俱下』,這是忏悔至誠,身業、口業、意業都到達至誠,痛切的來忏悔自己的業障,痛哭流涕。在戒場裡面,很主要的一堂功課就是忏悔業障,所以戒場也稱為是忏悔堂,我們的業障就要在這裡忏悔,好幾次我也是忏悔到痛哭流涕,在佛前真正覺悟到自己有什麼樣的過錯了。『普與眾生,求哀忏悔』,將過去所造的一切罪業都發露忏悔,從今以後,誓不再造,否則『千生萬劫,惡報難逃』,業障不除,必定搞輪回。所以,發菩提心就可以消業障,而且這個消業障的方法最徹底。
業障怎麼來的?歸根結柢就是自私自利,有自私自利,所以就會有業障,你就會造業。造業是為了我,自己,為了自己就會損害別人。所以無量劫來都搞自私自利,都是為了一個我,假我,造了這麼多的業障。那現在一發起菩提心,把我放下,不再想自己了,念念想眾生,要救度苦難眾生。這菩提心一發,我就沒有了,業障就滅了,這是第八種發心的因緣。下來我們再看第九:
【雲何求生淨土。謂在此土修行。其進道也難。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難故累劫未成。是以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末世修行。無越於此。】
這是講到『求生淨土』,這也是發菩提心。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裡面就講到,一個人真正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為什麼?因為一往生就不退成佛,所以往生淨土這個願心,就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不就是無上菩提心嗎?為什麼要往生淨土?省庵大師在這裡告訴我們,『此土修行,其進道也難』,非常難,你想在這裡,這個娑婆世界修,很難成就,這個世間叫五濁惡世。《彌陀經》上講的「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這五濁,濁是濁惡,污染很重,退緣很多,你想進步,拉後腿的緣很多,往往進一步退九步,所以你要成就道業就很難。
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呢?『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到了阿彌陀佛那裡,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就容易了,為什麼?沒有退緣,全是增上緣。你看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經》裡講的,六塵說法,風吹著樹葉,響起來的音聲,那也是法音,講給你聽什麼?六度萬行,講給你聽諸法實相。你再聽聽風聲、水聲,七寶蓮池的水聲,鳥兒的歌唱聲,全是法音,都是讓你覺悟的,這是講聲。色也是,你所看見的一切,七寶樓台、寶樹蓮花、諸上善人,全是讓你發菩提心,讓你不起煩惱的。所以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都是讓你進步,不讓你退步的。更何況你乘佛威力,每天能夠遍游十方國土,承事諸佛,在諸佛如來那裡,你可以親自聆聽法要,每天供養無量諸佛,一尊佛給你講一句法,你這就了不得了,天天都這樣,你看你怎可能不成佛?成佛就很容易了。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叫圓證三不退,你不會退轉,只有進步,沒有退步。
所以,『易故一生可致』,一生成佛的,所以往生極樂世界都是阿惟越致菩薩,《彌陀經》上稱為阿鞞跋致菩薩,那就是講一生不退,這個菩薩他一生成佛,不需要累劫累生。在我們這娑婆世界難,難就在於『累劫未成』。你看我們現在修行,不管你多用功,你只要沒開悟、沒證果,你壽命到了,那就得輪回。這一輪回,至少你從小到大二十年沒辦法聞佛法,二十歲以後即使你再聞佛法,那也耽誤了二十年。更何況現在來講,一世不如一世,以後是末法時代,愈來愈難聞到佛法了,退緣是愈來愈重,污染愈來愈重,你想成就那是難於上青天。所以生生世世為什麼都不能成就,連初果須陀洹都從來沒證得?證得了,你就不退,至少你是位不退,你不會退轉到三惡道,至少能保住人天,七次往返你能證阿羅漢。但問題是我們須陀洹都證不到,那就是累劫輪回了,這個佛滅度了,佛法滅了以後,再輪回到下一尊佛出世,那個歲月就長久了!
所以,『是以往聖前賢,人人趣向』,這是講淨土法門。往聖前賢這是過去的祖師大德,聖,在佛法裡講登地的菩薩,地上菩薩,圓教地上菩薩叫聖;賢是講三賢位,十住、十行、十回向,這三賢,地前的。印度和中國這些祖師大德提倡西方淨土這個法門,人數很多。你看印度的馬鳴菩薩、龍樹菩薩,這都是念佛求生淨土的;中國的智者,永明延壽,淨土宗十三祖,這些統統都是提倡修西方淨土。佛法傳到中國來,念佛求生淨土的人不計其數,這個成就比任何一個宗成就都要大。你看禅宗,禅宗在中國來說是最興旺的,六祖會下四十三個人開悟,這是最了不起的成就。六祖以後,開悟的人就愈來愈少,沒有開悟、沒有見性那不算成就,禅宗這個人數就非常有限了。你看禅門這些公案,講的一千七百則公案,那是記錄的一千七百位開悟見性的,就到成佛境界的,了不起了,中國是獨一無二的,成就輝煌。這是記錄的,算沒有記錄的,我們大約估計三千人,開悟、見性成佛的三千人,這是禅宗。
但是淨土宗,師父說估計十萬人都不止,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十萬人都不止,從東晉到現在,每個朝代都是不計其數。「人人趣向」,因為什麼?這個法門最容易、最方便,它是二力法門。修禅是靠自力,這個難;修淨土靠自力更靠佛力,二力法門,這個容易,叫易行道。所以『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印光大師也這麼講,仔細看看《大藏經》裡面講西方極樂世界的很多,《華嚴》、《法華》都導歸極樂世界,這是一乘法門,這是所有經典裡面大家奉為最高的,都指歸極樂世界。為什麼?這個法門幫助眾生成佛是最快速、最穩妥的,所以諸佛都贊歎這個法門。你看《彌陀經》裡面講六方佛贊,《無量壽經》裡面講十方佛贊,為什麼諸佛都贊歎這個法門?就是它度眾生最方便,乃至業障深重的造了五逆十惡的眾生,一生沒學過佛法的,臨終遇到這個淨土法門,他念佛,忏悔自己業障,念佛求生淨土,一樣得以往生。其他法門救不了的,只有淨土法門可以救,『末世修行,無越於此』,越是超越,在末法時代修行,這個法門的殊勝來講,沒有超過這個法門的,這是省庵大師講的。我們再看下面:
【然經稱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則莫若執持名號。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是以暫持聖號。勝於布施百年。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
這裡說到經上講,什麼經上講?就是《阿彌陀經》,說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以講『少善不生,多福乃致』,這是少善根不能生淨土,福德要夠多才能夠到西方極樂世界。當然還有個因緣,因緣是你遇到這個法門,現在我們都遇到這個因緣了,就看我們的善根福德怎麼樣了。什麼叫福德?這裡講『言多福,則莫若執持名號』,你能夠一心念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你就是多福德。就是你肯不肯真念佛,佛號功德不可思議!經上講,念一句佛號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你看這個功德是不是不可思議?但是這是至誠的念。所以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佛號還會斷嗎?還肯停下來嗎?不肯念佛的人那是沒福報。所以什麼人真正有福?你看他一天到晚什麼話都不講,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老實念的,這種人福德是最大的,他決定求生淨土,這個世界什麼都放下了,所以他肯定往生。那善根,『言多善』,這個善根多是講什麼?『莫若發廣大心』,發起無上菩提心,這就是廣大心,這就是多善根,最殊勝的善根。我們能不能發的起來?有的人說,我可能都不知道這菩提心該怎麼發?雖然你講了這個十種因緣,到底是我怎麼個發法還不是很懂。那我就告訴你,你就求生淨土,就用這條,你只要一心一意求生淨土,你就已經發了無上菩提心,這蕅益大師講的,一點沒錯。
問題是你是不是真肯往生,你說我怎麼可能不肯往生?有的人真的就不肯,為什麼?這個世間還有種種牽掛、執著,放不下,那就是不肯的。有一位老居士給我寫過一封信,跟我講,他家產很多,分給自己的這些兒女,就發現兒女也不肯做善事,心裡就覺得很苦惱,然後寫信問我,怎麼去度化這些兒女?自己年歲大了,而且又得了癌症晚期,醫生已經宣告時間不多了,看到兒女又很難度化,心裡很著急,問我怎麼辦。我就勸他了,這些你要放下,連度兒女這個心也得放下,一心一意求生淨土,你去了西方極樂世界乘願再來,你才能度化他。你現在不要著急,而你老實念佛,你走的時候預知時至,你可以告訴大家,現在我要准備往生,阿彌陀佛來接我了,你們兒女們都給我念佛,這一下就度了他。現在想急於度他們,不僅不能度,可能被他們拉下水。所以真正的大善根是一切身心世界都放下了,求生淨土,這就是廣大心。
『是以暫持聖號』,聖號就是阿彌陀佛,哪怕是持一句,這個功德『勝於布施百年』。你用七寶布施苦難眾生布施一百年,你這功德還沒有你用至誠心念這句聖號功德大。你相信嗎?你當然不相信,這個法門連佛都講叫不可思議的法門,你一般凡夫怎麼可能相信?蕅益大師講,非九界眾生所能信解,這是諸佛所行的境界,一般的連菩薩,沒有得到佛加持,他對這個也很難相信、很難理解;但是它又是事實,你只要肯干,你就能得到這個功德。老實人,你不用計較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即使不理解沒關系,你就老實念,你就得這個功德。
『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這菩提心一發起來,超過修行歷劫。歷劫是無量劫,咱們都是修行無量劫的人,這是實話,如果不是修了無量劫,這一生遇到佛法也不肯相信,特別遇到淨土法門,那個信心不足,所以都是修了很久很久。那為什麼到現在還不能成就?因為沒有發起大菩提心來,所以現在就要發,現在就要求生淨土,就能橫出三界。這個法門特別法門,橫出,不是豎出。豎出難,你慢慢的一點一點提升,從欲界到色界,到無色界,最後出三界,出了三界才是證阿羅漢,還得出十法界,你才到一真法界,那才叫做成佛。可是這個淨土法門叫橫出,我們現在是博地凡夫,欲界人道,我們現在念佛得往生,一到極樂世界就是一真法界,就得佛的受用,這不就是超過修行歷劫了嗎?再看下面的經文:
【蓋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發。則雖念奚為。發心原為修行。淨土不生。則雖發易退。是則下菩提種。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長。乘大願船。入於淨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是為發菩提心第九因緣也。】
念佛的目的,『本期』就是目的,是什麼?『作佛』。《華嚴經》上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為什麼念佛?我為了作佛的,要有這樣的志向。你看六祖惠能大師見了五祖,開口便說,我來學作佛的,這是大心,世間人講立大志,所以他成就就大,二十四歲就做祖師了,雖然什麼文化都沒有,大字不認識一個,人家就做第六祖了,禅宗衣缽就傳給他。立志很重要,學佛發心很重要,你要發心作佛,大心要是不發起來,你雖念佛又有什麼用?『奚』就是何,當何字講,何為,有何用?雖然念也沒用,為什麼?不相應。你要發起這個作佛的心來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所以,『發心原為修行,淨土不生,則雖發易退』,發菩提心這是修行的第一要務,為了什麼?為了修行得更好、更順利。往生淨土也是為了不退,在我們這個世界修容易退,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不退了,所以要是不往生淨土,雖然發了心也容易退,退緣多,所以求生淨土也是保住我們的菩提心不退轉。
『是則下菩提種』,菩提種,種子就是我們發了這一念菩提心,這是一個成佛種子。還要『耕以念佛之犁』,就好像種田,下了種還得耕,念佛就是犁,用來耕種的。『道果自然增長』,用念佛來保任自己的菩提心。『乘大願船』,這是講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我們乘上四十八大願的大願船到西方極樂世界,『入於淨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這是靠自力和佛力,二力法門,我們這方面要做的就是真信切願求生淨土,這就是感,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願力就有應,感應道交,這就決定往生。這是發菩提心第九個因緣。我們再看下面第十:
【雲何令正法久住。謂我世尊無量劫來。為我等故。修菩提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因圓果滿。遂致成佛。既成佛已。化緣周訖。入於涅盤。正法像法。皆已滅盡。僅存末法。有教無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競爭人我。盡逐利名。舉目滔滔。天下皆是。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義。僧是何名。衰殘至此。殆不忍言。每一思及。不覺淚下。】
這是大師的感歎,我們要為『正法久住』,發大菩提心。我佛世尊,『無量劫來』,修成正果,他為誰?『為我等』,我們這些人。他慈悲憐憫我們在苦海當中不能夠出離,所以他『修菩提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歷盡了千辛萬苦,經上講,閻浮提的大地每一寸土地都有釋迦牟尼佛昔日修行流下的血。最後『因圓果滿』,成佛了,『遂致成佛』,成佛就廣度眾生,凡是跟他有緣的都能得度。佛成佛了,在這個世間講經四十九年,說法三百余會,這是跟我們眾生的緣分。『化緣周訖』,訖就是終結、終了,教化眾生的緣分有圓滿、有終了的時候,佛就要離開這個世間了,『入於涅盤』,涅盤是我們講的沒有煩惱的境界。佛其實他已經早就證涅盤了,他只是示現滅度,這肉身我們看他已經斷氣,離開人間了,我們叫入於涅盤,就是他跟眾生的法緣就盡了。
他走了以後,當時有一千年的『正法』,也有的說是五百年,說五百年主要是因為有女眾出家,把正法時代縮短了五百年,那已經過去了;『像法』有一千年,也已經過去了;我們現在屬於末法,『僅存末法』,末法有九千年。佛的法運總共一萬二千年,末法時代總共一萬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我們現在距離佛是三千零三十八年,所以末法也過了一千年,現在是第二個一千年的開始,往後有九千年。那末法是什麼特徵,跟正法和像法有什麼不同?正法時代有講經說法的,這是《般若經》上講的,有講經的、有聽經的、有修行的、有證果的,這是正法;像法時代,有講經、聽經,也有修行的,但是沒人證果了,這就是像法;到末法,雖然有人講經和聽經,但是沒人真正依教奉行,更沒有人證果了,這就是末法。所以『有教無人』,沒人真正修行,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這法要興起來要有人才行,沒有修行人,光有這些教典、經典,就不能叫正法。法衰落了,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競爭人我,盡逐利名』,追求的是名聞利養,沒有智慧,所以不分邪正是非,都是爭名逐利,連佛門裡面也不例外。
『舉目滔滔,天下皆是』,這天下人不都是為了名利嗎?都搞自私自利,所以引來的是天災人禍,造業,造業天就會報應。『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義、僧是何名』,佛陀留下來的是教育,沒有人知道,為什麼?沒人講了,沒人講經說法,甚至什麼是佛教都不知道,講起佛教都認為這是迷信、是宗教,不知道它是教育。佛是什麼人?佛是覺者,人人都能作佛,不是講神明、不是上帝、不是神,他是人。人人都能成佛的,只要覺悟了就是佛。法是何義?法是正知正見,你對宇宙人生真相明了了,這法也代表宇宙一切萬事萬物,都明了,這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佛是覺而不迷;皈依僧是淨而不染。僧是清淨的意思,和合的意思,和合的團體就叫僧,法賴僧傳,所以我們要把正法弘揚起來,學佛的弟子們一定要團結、要修六和敬,要組成僧團,這才能弘法利生。佛門裡面如果勾心斗角、追逐名利,互相毀謗、互相障礙,佛法就衰殘了,現在就是這樣。『衰殘至此』,到現在可是說是到了最低點。『殆不忍言』,不忍心說了。所以『每一思及』,想到這裡『不覺淚下』。下面經文說:
【我為佛子。不能報恩。內無益於己。外無益於人。生無益於時。死無益於後。天雖高。不能覆我。地雖厚。不能載我。極重罪人。非我而誰。由是痛不可忍。計無所出。頓忘鄙陋。忽發大心。雖不能挽回末運於此時。決當圖護持正法於來世。】
我們身為佛子,學佛弟子要報恩,報佛恩,我們『不能報恩』,這就是罪!『內無益於己,外無益於人』,內是講對自己而言,自己不能夠好好修行,不能夠上報佛恩,對自己沒有利益,對別人更沒有利益。『生無益於時,死無益於後』,對現在這個時代我們起不了什麼作用,沒有什麼貢獻。一個出家人也要有這個使命,對和諧社會出力,幫助宗教的和諧、種族的和諧、文化的復興,這都是出家人應該做的。還有種種的好事,我們有能力應該去做。最重要的本分工作就是弘法利生,這是出家人的本分。那我們不能做,「生無益於時」,對這個時代沒有益處,「死無益於後」,對後代、以後將來也沒有任何益處,講的不好聽,就是白活一場,不僅是白活一場,而且還滿身的罪業。
『天雖高不能覆我,地雖厚不能載我』,這天地都不能容我了,是極重的罪人,『非我而誰?』那就是我,這就屬於佛門的罪人!痛定思痛,『痛不可忍,計無所出』,無可奈何了,『頓忘鄙陋』,自己雖然鄙陋,滿身的罪業,雖然搭著如來衣,自己確實沒有真正做好樣子。怎麼辦?把這個鄙陋也要放下,『忽發大心』,發起大菩提心來,救正法、救眾生,甚至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雖不能挽回末運於此時』,現在法到了末法時期,佛當年就預言,這是沒有辦法改的,我們雖然無力回天,可是我們也要盡力的去做。『決當圖護持正法於來世』,我們現在認真的修行,希望早日往生淨土,乘願再來,我們就有能力護持正法了。下面文中說:
【是故偕諸善友。同到道場。述為忏摩。建茲法會。發四十八之大願。願願度生。期百千劫之深心。心心作佛。從於今日。盡未來際。畢此一形。誓歸安養。既登九品。回入娑婆。俾得佛日重輝。法門再闡。僧海澄清於此界。人民被化於東方。劫運為之更延。正法得以久住。此則區區真實苦心。是為發菩提心第十因緣也。】
這是講到為了正法,我們要發起大菩提心,跟這些善友們,『偕』是共同,共同來到道場。『述為忏摩』,省庵大師當時在阿育王寺涅盤法會上撰寫了《涅盤忏》,所以叫「述為忏摩」。『建茲法會』,這個忏悔的涅盤忏法會,『發四十八之大願,願願度眾生』,期望以『百千劫之深心,心心作佛』,這是發起真正的菩提心來。《楞嚴經》上講「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發願作佛,這才是報佛恩。『從於今日』,從今天開始,『盡未來際』,這不光是這一世了,盡未來無量劫,『畢此一形』,我這身形,終身,壽命終了的時候,『誓歸安養』,安養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一定同生西方。『既登九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九品蓮花生,『回入娑婆』世界,『俾得』,俾就是使,使得『佛日重輝,法門再闡』,讓佛光重照,紹隆佛種,弘法利生。
『僧海澄清於此界』,三寶都能復興起來,尤其是僧寶。我們乘願再來的時候,也要做僧人,也來擔負弘法利生的如來家業,而且嚴持戒律,使僧團能夠真正清淨,使大眾對三寶有信心。『人民被化於東方』,東方是相對西方而言,在西方極樂世界的東方,就是我們包括在內,娑婆世界在極樂世界的東方,所有國土的人民都被度化了。『劫運為之更延』,這個話對於我們現在特別恰當,大災難都是人惡業感召,我們來幫助眾生斷惡修善,就能夠更改劫運、延緩劫運,令『正法得以久住』。這是『區區真實苦心』,良苦用心發起來,令正法久住,這是發菩提心第十個因緣。正宗分到此地就圓滿了。
最後我們看本文的流通分,有一個大段,我們就簡單給大家讀一讀、講一講。
【如是十緣備識。八法周知。則趣向有門。開發有地。相與得此人身。居於華夏。六根無恙。四大輕安。具有信心。幸無魔障。】
這是前面講到十種發心的因緣,我們都認識了。前面講的『八法』,就是發菩提心的八種差別相,所謂邪正、真偽、大小、偏圓,我們都知道了。『則趣向有門,開發有地』,我們知道怎麼修行趣向,就找到門徑,發心也就有基礎了。『相與』,就是我們都得到了人身。『居於華夏』,在東土中國界內聞到佛法。『六根無恙』,我們現在還算健康,沒有什麼大病。『四大輕安』,這是我們的色身還比較健康。『具有信心,幸無魔障』,信心對學佛來講非常重要,我們現在也具有對佛法的信心,沒有什麼魔障。
【況今我等。又得出家。又受具戒。又遇道場。又聞佛法。又瞻捨利。又修忏法。又值善友。又具勝緣。不於今日發此大心。更待何日。惟願大眾。愍我愚誠。憐我苦志。同立此願。同發是心。未發者今發。已發者增長。已增長者今令相續。】
這是大師勸勉我們,我們現在出了家,受了戒,學佛了,到真正正法道場聞到佛法。當時大師也看到捨利放光,大家同修忏法,這麼多善友在一起,這個是勝緣具足。就在此時此刻,要發起大心,『更待何日?』所以希望大眾憐憫我的『愚誠』,這是大師非常謙卑,可憐我這個『苦志』,苦口婆心勸導大家,『同立此願,同發是心』,沒有發的現在就要發,已經發的要念念增長,已經增長的相續不斷。
【勿畏難而退怯。勿視易而輕浮。勿欲速而不久長。勿懈怠而無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鈍而一向無心。勿以根淺而自鄙無分。譬諸種樹。種久則根淺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則刀鈍而成利。豈可因淺勿種。任其自枯。因鈍弗磨。置之無用。】
這個話都比較的明白,就是大師勸我們克服困難,不要因為困難退怯,不要把這個發心看得太容易了而輕率,「勿畏難,勿輕略」。也不要為了欲速而不能發長久的心,也不能因為懈怠沒有勇猛精進,或者萎靡不振,或者因循,期待將來再說。或者說我很愚鈍,就沒有發起這個心,這是自暴自棄了。也不要認為自己根機淺薄,而自己認為很鄙陋,就不肯發。他講譬如種樹,種得久了,那個根就從淺到深;好像磨刀,原來是很鈍的,愈磨愈利了,所以不可以自暴自棄。
【又若以修行為苦。則不知懈怠尤苦。修行則勤勞暫時。安樂永劫。懈怠則偷安一世。受苦多生。況乎以淨土為舟航。則何愁退轉。又得無生為忍力。則何慮艱難。】
這都是勸勉我們不要怕修行之苦,要以苦為師,因為懈怠、懶散將來更苦,現在貪圖一時享樂,將來多生多世受苦。不如勤苦這幾年,將來往生淨土,永劫安樂,得無生忍力,那就不怕任何的艱難困苦了。
【當知地獄罪人。尚發菩提於往劫。豈可人倫佛子。不立大願於今生。無始昏迷。往者既不可谏。而今覺悟。將來猶尚可追。】
這是講連地獄的人也可能在過去發過菩提心,我們今生豈能不發?過去無始昏迷,那過去就算了,現在要覺悟還來得及。
【然迷而未悟。固可哀憐。苟知而不行。尤為痛惜。若懼地獄之苦。則精進自生。若念無常之速。則懈怠不起。又須以佛法為鞭策。善友為提攜。造次弗離。終身依賴。則無退失之虞矣。】
這是告訴我們如何保任。要想到地獄苦,你就能精進;想到無常迅速,就不敢懈怠。要常常用佛法來薰習,要跟良師益友在一起,你才能夠不斷的提升,佛法是終身不能離開,這樣就不會退轉。
【勿言一念輕微。勿謂虛願無益。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虛空非大。心王為大。金剛非堅。願力最堅。】
這都是講我們這個真心只要一發,那個力量是不得了的,這是心王比虛空還大,願力比金剛還堅,堅固。最後是結語:
【大眾誠能不棄我語。則菩提眷屬。從此聯姻。蓮社宗盟。自今締好。所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不從今日發心立願而始也。願與大眾共勉之。幸甚幸甚。】
大師在最後勸勉我們,不要離棄大師的勸勉。『菩提眷屬』,就是從現在開始,我們就結成菩提眷屬了,同願求生淨土,我們將來往生西方見彌陀,共同度化眾生,共同成佛。將來成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百福莊嚴』,都是從今天『發心立願』開始,今天所種的因,將來就得無上佛果,所以大眾要共勉。希望我們也共勉,一起同發大菩提心,這一生一定要做好樣子,求生淨土,這就不辜負省庵大師一番苦心勸導。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資料恭摘:勸發菩提心文 定弘法師主講 (第三集) 2011/12/1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7-074-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