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定弘法師: 勸發菩提心文(第1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今天是彌陀聖誕,我們趁六和淨宗學會十二周年以及新樓開幕典禮這樣一個殊勝因緣在一起聚會,吳會長慈悲讓我跟大家分享一下佛法。

  今天早上我們聽了師父上人的一段開示,老人家鼓勵我們,現在在這樣一個災難頻繁的時期,要求生淨土,念念不捨,要求我們早日拿到往生的把握,自救救他。到底我們自己有沒有把握往生西方,自己扪心自問,我現在有沒有把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恭喜你,希望你能夠保任,不要退轉;假如這答案還不確定,那我們就要認真的去反省、去思惟,到底問題出在哪裡?《無量壽經》是我們淨土宗第一部大經,它是淨土的一個概論、一個總指導,我們看到「三輩往生第二十四品」裡面講到,三輩(指上輩、中輩、下輩)往生的條件,有一個共同的條件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八個字也是整部《無量壽經》的宗旨。不少同修念佛念了很多年,不能說不努力、不精進,也是滿用功的,但是為什麼往生西方還沒有消息?本來這個法門是易行道,是很容易,比任何法門都容易,但是怎麼對我們來講這麼難?明明《阿彌陀經》上講若一日至若七日,念到一心不亂,你就能往生西方,我們現在不要說七日,七年恐怕都不止了,那到底怎麼回事,原因出在哪裡?其實,我們對經教就要深入去體會。你看「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我們只做到一向專念,但是沒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比一向專念更為重要,我們卻忽略了,所以問題就出在這裡,往生沒有把握,因為是菩提心沒發起來。

  所以今天我們趁著這樣一個因緣,跟大家一起學習淨土宗第十一祖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希望通過這樣的學習,我們能夠真正把菩提心發起來,那我們今天下午這四個小時的聚會就沒有白過。如果你下午真正把菩提心發起來,那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刻就在此時此刻,所以這個功德利益就不可思議!這也是末學感六和淨宗學會全體同修們的恩德,因為我走向弘法之路、弘法生涯,跟六和是關系非常密切。我在還沒有辭去大學教授之前,二00六年二月份,第一次來到六和給大家做「因果輪回科學證明」的專題報告,之後辭了職務,全身心追隨我們師父上人學習經教。當時發願講「因果輪回科學證明」要講四十八場,吳會長要求我第四十八場要在這裡講,結果真的也就滿了他老人家的願,第四十八場也在這裡完成。之後出家,吳會長跟我約定,出家之後第一場的對外演講要來我們六和,也滿他老人家的願。現在出了家,七月十五號出的家,還不到半年,也是剛剛受戒,受戒圓滿了,披上師父上人贈送我的二十五條衣,又是第一次來六和給大家做匯報。所以六和跟我的緣非常非常的深,我是非常感恩大家對我的護持,所以這次特別來跟大家學習這篇「勸發菩提心文」,也是感恩大家的一點表示。

  我們按照講經的慣例,我們先講解文題。雖然這篇文章不是經,它是祖師所作的文章,但是它的整個構架跟經典是完全一致的,也是像經開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所以這個結構非常的條理。而且祖師完全體會得了世尊的本懷,所以字字句句都是如來的真實義。我們應該把這篇文章當作經典一樣的讀誦、受持,我們的講解也按照經的方法來講解。當然因為時間有限,我們很多都省略了,本來講經,按照天台家的講法,講「五重玄義」來解釋名題;賢首(就是講《華嚴》的)就是講「十門開啟」,那就非常復雜。師父老人家說,現在講經我們就講一個名題、一個作者或者是譯者(經就講譯者,誰翻譯的;這個是講作者),然後就進入正文的解釋,就不耽誤大家時間。

  我們先看這個名題,是「勸發菩提心文」,分成幾個部分,第一個是講菩提心,第二是講發菩提心,第三是勸發菩提心。「文」是個通題,我們就不講了,就是一篇文章。首先講菩提心是什麼?這個名詞,學佛同修並不陌生,老是聽到要發菩提心,到底菩提心是什麼,一問,好像也摸摸頭說不出來,模模糊糊的。如果對菩提心都不認識、不知道,那你怎麼個發法?菩提心的解釋在經典裡面有很多種,譬如說馬鳴菩薩的《大乘起信論》,講這個菩提心講了三個,直心、深心、大悲心。直心,正直、沒有邪曲;深心,我們一般講好善好德之心,這是跟性德相應的這樣的心;大悲心,是對眾生有大慈悲心。《觀無量壽經》裡講也講三個,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這三個心跟《大乘起信論》裡面的三個心是完全相同的,不同的名詞講的是一個內容。至誠心就是直心,誠是真誠,不僅是真誠,是至誠,至是到極處了,對人、對事、對物都是那種至誠的心,這是我們學佛人要養這個心,不能有絲毫邪曲;深心,剛才講到了;還有回向發願心,這就是大悲心對一切眾生,特別看到眼前地球多災多難,我們要發大心幫助這個地球上苦難的眾生。

  怎麼樣幫助?最好的方法就是弘護正法,因為眾生苦難的根源在於造業,造業受苦報。為什麼會造業?因為迷惑顛倒,佛法講惑業苦,輪回裡頭因為迷惑而造業,造業而受苦報,然後又更加的迷惑,無休止的陷在這樣一個泥潭當中,不能夠超越。所以我們要幫助眾生,就要讓他們覺悟,覺悟必須靠正法。所以每個學佛弟子都要有一個使命感,我們既然學習了聖教,就應該不斷的在自己提升的過程中幫助一切眾生。所以我為什麼要出家,是不是為了要求往生才出家?不是,如果求往生,告訴大家,我是不會出家的,因為什麼?在家修行比出家修行更方便、更自在。出家人現在挺忙的,不是做法會,就得講經說法,自己修行的時間反而少。我跟師父老人家到現在整整二十年,從大學二年級開始接觸師父老人家的經教,一九九二年,到現在整整二十年,這麼多年當中不斷的覺悟,那個感恩的心愈來愈重。這麼好的佛法我們認識了,有這個必要、有這個使命去向大家推薦,所以我才選擇走出家弘法的道路。出家,古人講要荷擔如來家業,如來家業是什麼?就是弘法利生。

  所以現在確實我比以前更忙,以前在大學裡做教授沒那麼忙。我一個禮拜,大學安排我上六個小時的課,六個小時,其他的時間你自己安排。然後一年有三個月的假期,兩個學期全部假期,就是你自己安排,所以要自己修行的時間就比較多。我確實是聽經聞法積累都是在出家之前,在辭職以前。師父告訴我們,現在不要輕易出家,你要學成了再出家,你要沒學成就出家,往往障礙很多,你自己克服不了。現在出家之後很忙,今天講課我們就講差不多五個小時,早上差不多一小時,今天下午四個小時,這對於我來說是一個很正常的工作量。吳會長還挺擔心我累到,我一點不累,因為什麼?一天講五、六個小時對我來講是家常便飯,所以現在一天講的課程數量等於是以前一個禮拜講的。還有,現在跟著師父上人,還要為他老人家做秘書的工作,修福兼修慧,這工作量比以前大了。現在又沒有工資,沒有收入,白干,做義工,為什麼要這麼做?大概就是菩提心來推動。古人祖師大德教給我們,「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我們有一點不忍之心,這就是跟菩提心相應,這就是慈悲心,這就是回向發願心。因為菩提是基於覺悟,菩提本意就是覺、覺悟,覺悟的心你才能生起大悲心。覺悟是什麼樣子的?你看到眾生跟自己是一體的,這種人就叫覺悟了。你在跟眾生往來的過程中,你起對立、起分別,你就沒有覺悟,沒有慈悲。

  所以我們看了這個菩提心的解釋,經典裡是這樣解釋的,但是這三種講起來,我們感覺到還是沒那麼踏實。師父上人解釋菩提心用了五個詞,這就解釋得更明白了,這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他講了五個,就是跟馬鳴菩薩或者是《觀無量壽經》講的三個是同樣的。真誠就是《起信論》裡講的直心,《觀經》講的至誠心,這是菩提心的體。連儒家《中庸》都講「不誠無物」,因為你不誠,沒有體了就沒有物,就什麼都沒有了,你想成菩提、成佛道,都要基於這個至誠。清淨、平等、正覺就是深心,這個深心是自受用,講深心我們不好理解,講清淨、平等、正覺,這個容易理解。慈悲心就是大悲心,就是回向發願心。所以師父老人家講這五個心就是講菩提心,從五個方面來講,真誠是講體,清淨、平等、正覺是自受用,慈悲是他受用。這也是從《無量壽經》的經題那裡出來的,所以《無量壽經》的經題上也把菩提心的內涵顯示出來了。

  到底我們發了這個心沒有?我們的心是真誠的嗎?我們的心清淨嗎?我們的心平等嗎?覺悟嗎?慈悲嗎?我們要認真的審察,用這篇「發菩提心文」來做審察,所以祖師勸我們要發菩提心。本來人人分上菩提心都圓滿的,它是性德,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自性本來就有的性德,你不發,它也本來就有。為什麼現在要發?因為我們迷失了自性,性德就不起作用了,現在要發起這個菩提心,這就是修德。「修德有功,性德方顯」,你不去發起這個菩提心,你就不能夠證得自性圓滿菩提心,所以要發。這個發就叫始覺,開始覺悟。本來菩提心是本覺,始覺合本覺,你才能得究竟覺,成佛道靠發菩提心。所以省庵大師勸我們要發菩提心,因為發菩提心,有的人自己能發,但是大部分的人自己不會發,有幾個人能夠有這麼高的根性自己就會?就得勸。所以世尊為什麼在世間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為的是什麼?《法華經》上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這大事因緣,用我們這個文題來講,就是勸眾生發菩提心,因為你不發菩提心,你不能作佛,這是作佛的正因。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發菩提心也是正因,這《觀經》三福裡頭就講得很清楚,你看第三福就是,裡頭有一條「發菩提心」,不發菩提心不能成正覺,不能生淨土,要發。這個文題簡單就介紹到這,「勸發菩提心文」。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作者省庵大師,他的法號叫實賢,真實的實,賢能的賢,字思齊,我們聽到這兩個詞,就馬上想到見賢思齊,很好記,一定是他的師父給他的一個寄語,寄望。至於人的名字,我們在家人的名字是父母起的,像我原來俗名鐘茂森,茂盛的森林,父母希望我成為一個棟梁之才。出了家之後,師父老人家給我找了剃度師,上暢下懷老法師,比師父小兩歲,跟師父是多年的至交。他給我賜的法號,內號傳道,外號定弘,又要傳道,還一定得弘法。這是剃度師父給我的一個寄望,這也是淨空老法師對我的一個寄望,我們看到這個名字就能想到師長對我們的期望。省庵是他的別號,他是淨土宗第十一代的祖師,是一位有修有證的大德。他是江蘇常熟縣人,江蘇常熟,這也是出才子的地方。他父親是讀書人,早年去世了,母親張氏是一個很賢慧的婦人。所以一個孩子的培養關鍵是在母親,母親賢慧,孩子往往能成聖成賢。省庵大師的母親很賢慧,也學佛,所以當省庵大師七歲的時候,他母親知道他宿世有善根,就送他到常熟清涼庵去拜師,後來十五歲剃度出家,二十四歲受具足戒。這都是出家因緣非常的順利,不像我們這樣業障深重。其實像我二十四歲那年就有因緣可以跟我們師父上人出家,那時師父是給最後一批悟字輩法師剃度,很多人就鼓勵我,你要不要剃?不剃,以後沒機會了。當時我猶猶豫豫,猶猶豫豫就錯過機會了。二十四歲到今年三十九歲,十五年光陰虛度,這才剃度出家。剃度之後,師父也叫我趕緊受一個具足戒,這樣你上台講法就可以搭二十五條衣了。這是為了講經的方便,我們勉強去受一個具足戒,實際上自己不具足,非常的慚愧。

  這位大師,省庵大師聰明過人,讀的經典過目不忘,而且精進的修持,一天只吃一頓飯,夜不倒單,晚上不睡覺,打坐,習以為常。所以一開始聽《法華經》,學習唯識、《楞嚴》,對性、相兩宗都洞明通達。後來有一位崇福寺的住持和尚看到他這麼有修行,想把衣缽傳給他,請他做住持。他婉言謝絕了,而且就逃離,自己去閉關。閉關三年,白天閱藏,晚上精進念阿彌陀佛。三年期滿了,出關的時候,大家請他講《法華經》,他升座講法,口若懸河,讓大眾聽了之後深受法益。想必已是開了悟,才有這樣的辯才。後來大師到阿育王寺,在那邊供有佛的捨利,他去禮拜佛的真身捨利,因為他心非常的虔誠,所以感得捨利放光,這是很殊勝的感應。正好那一天是二月十五日,佛涅盤日,大師就集合四眾同修舉行了涅盤法會,他自己親自撰寫了涅盤忏儀,帶領大家拜涅盤忏,而且燃指供佛,發四十八大願,效法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就感應非常的殊勝。他在那個時候也特地寫了這篇「勸發菩提心文」,勉勵大眾發菩提心,住持正法。

  大師之後結蓮社念佛,非常的精進。等到有一年,這是雍正十一年十二月,佛成道日那天,大師就對大家說,明年四月間我就要往生了。你看預知時至。結果到了明年四月,四月十二日,大師就對大眾說,我在十天之前就見到西方三聖降臨在虛空當中,今天我又見到了,大概我要往生淨土了。於是就把寺院的事情交代一下,而且到外面跟這些護法們告辭,這些事都完了,他自己寫了一首偈子。這是他的侍者請他,「您往生之前給我們留下首偈子」。他就留下一首偈子說,「身在華中佛現前,佛光來照紫金蓮。心隨諸佛往生去,無去來中事宛然」。從這個偈子我們可以看到,大師的境界非常的高,一定是理一心不亂之人,往生實報莊嚴土。他說完這首偈子,沐浴更衣,就不再進飲食了,又過了兩天,十四日中午,面西念佛安然而逝。他老人家走的年歲並不大,只有四十九歲,是十三祖師裡頭走得最早的一位,但是他的示現卻是非常殊勝。

  更殊勝的事情是他已經斷氣了,走了,大家看到不免悲痛,一代大師就這樣離我們而去了,我們還要依止誰,我們以後怎麼修行?大家都悲從中來,就忍不住要掉眼淚哭泣。就在大家悲痛的時候,猛然看到這大師坐在那,忽然睜開眼睛對大家講,說「你們不要難過,我去去就來。現在有句要緊話對諸位說,生死事大,各自淨心念佛」。說完眼睛合起來又走了,這個真的是神通變化,游戲人間。他去了之後,又回來告訴大家這句話就非常要緊,「生死事大,各自淨心念佛」,淨是清淨,以清淨心念佛,這是大師留給我們最後一句遺言,我們也要銘記在心。通過他的事跡,我們了解這位大師不是普通人,肯定是再來人。所以我們來一起以真誠、恭敬的心學習這篇「勸發菩提心文」。我們來看第一段:

  不肖愚下凡夫僧實賢。泣血稽颡。哀告現前大眾。及當世淨信男女等。惟願慈悲。少加聽察。】

  這是第一段第一句。我們把整篇文章分成三個大段,第一段屬於序分,就是屬於前面介紹部分,從開頭一直到第二頁的第一段最後「如此發心,方得名為真正發菩提心也」,這是第一段;第二段是正宗分,就是主體部分,「此菩提心」,從這開始,一直到最後一個大段之前,就是第五頁倒數第二行,「是為發菩提心第十因緣也」,這是第二個部分,主體,叫正宗分;最後一個就是流通分。我們按照這樣的三個大部分來學習。

  第一句話是大師極其謙卑為我們來示現,他說自己是『不肖愚下凡夫僧』,一般人這樣稱呼自己說不出口,「不肖」就是我們講不肖子孫、敗家子,說我是如來家的敗家子、不肖子。為什麼?我們沒有能夠把世尊當年弘法利生的工作做好,如來家業沒能承擔起來,所以自己對不起佛陀。「愚下」是講自己的根性下愚,愚還不止,下愚,愚蠢到最下,根性陋劣,下下根。不過我們在《論語》裡面看到有句話,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上等智慧的人,大菩薩,像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那都是上上根人,他們聽了佛法沒有任何懷疑,依教奉行,這是上智。下愚,下愚也能夠跟上智一樣,雖然他對一切佛法不能夠解了,可是他聽了之後他能相信,你叫他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他不懂什麼道理,但是他也不移,堅定不移的念這句佛號,老實、聽話、真干,他也能成就。所以這是省庵大師給我們透露的訊息,我們做不了上智,也得做下愚,怎麼做法?老實、聽話、真干就行了。像師父老人家常提到的劉素雲老師,她就是這樣的人,她跟大家講,我就是傻,傻,什麼都不會,什麼都學不了,反正師父讓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就老實、聽話,就真干。她成就了,師父給她印證,念佛三昧了,這決定有把握往生。所以老實重要。

  實賢大師說自己是凡夫僧,不是聖賢僧,雖然身披如來袈裟,但是沒有修也沒有證,這是凡夫僧。但是我們這一生遇到淨土法門,雖然是凡夫,雖然根性愚下陋劣,但是靠淨土法門,我們這一生也能當生成就;除了淨土法門以外,其他的沒指望了。省庵大師給我們做這個示現,他都是這樣做,那我們還別求什麼其他法門嗎?『實賢』是他自己的法號,自己稱自己的名。『泣血稽颡』,這是哀痛到極處,哭泣,哭是有聲音的,泣是沒聲音,泣出血淚來了;稽颡就是叩頭,颡就是額頭,額頭貼到地上叫稽颡。向誰叩頭?向我們大眾叩頭。『哀告現前大眾』,讓我們大家能夠慈悲聽察,不僅是當時在阿育王寺涅盤法會上的大眾,還有包括『當世淨信男女等』。當世是他那個時代,這些在家出家的同修,當然也包括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也包括坐在此地的你與我。大師對我們那麼樣謙虛恭敬,祈求我們『惟願慈悲,少加聽察』,你看大師謙卑到何種地步!我們必須也要用至誠的心來領受大師的教誨。我們看下面一句:

  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

  『嘗聞』,就是講我曾經聽過,這都是大師謙虛。佛這麼講過的,『入道要門,發心為首』,道是佛道,我們要入佛道,我們這一生想成佛。大家想成佛嗎?想。好極了!你學佛就得想成佛,你得敢想,敢想就是發心。你不想成佛,你就不可能成佛。世間人也是,我想到美國,我先有個想,還沒去也得想,你才能夠去得成。我想讀書拿到博士,先要什麼?立願,我要發這個願,才能夠做得成這個事。修行更是這樣,你不發心作佛,你怎麼能成佛?所以這叫要門,你必須通過這個門才能入道。『修行急務』,我們修行就是為了作佛,最緊要的、最緊急的就是立起這個菩提願,立願之後才能夠度眾生。所以菩提心,一般我們講菩薩四弘誓願,第一個「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立願,你才能夠度眾生;『心發則佛道堪成』,這是菩薩四弘誓願最後一個「佛道無上誓願成」;中間這是修行,「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這是講修行斷煩惱,這是開根本智,學法門是開後得智,智慧圓滿了這才成佛,你度眾生的願才滿。

  『苟』,苟就是如果,『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縱然你經過像塵點這麼多數的劫(『塵劫』,這是比喻多,數不清的無量的劫),『依然還在輪回』。咱們就是這樣的,你看輪回都是無量劫了,為什麼依然還在輪回?就是從來沒有發大心。所以,『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這就回答了我之前剛剛開課的時候講到的這個問題,為什麼我們念佛念了那麼久,也挺精進、挺用功的,還是徒勞?就是因為沒發廣大心,立堅固願。下面:

  故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

  《華嚴經》上有明確的經文告訴我們,你『忘失菩提心』,這還沒有說沒發菩提心,你已經發了,發了,結果忘失了、退轉了。你『修諸善法』,這個善法包括世間善法和出世間善法。世間善法,修橋、補路、濟貧、救死扶傷、施粥、施衣,種種的慈善事業,包括你護持佛法,你要是沒發菩提心,這都屬於世間善。出世間善是什麼?你修禅定,乃至證得聲聞、緣覺,這小乘是聖人果位。可是你看看《楞嚴經》裡五十種陰魔當中,把聲聞、緣覺都列在其中,這就說明什麼?修出世善法還都是『魔業』,就是你沒有能夠證得圓滿菩提,這都被佛呵斥。那你想想,『忘失』菩提心『尚爾』,尚爾就是還尚且屬於魔業,那何況『未發』?你還沒發,那就是更不用說了。所以從這裡可以看到發心的重要。

  『故知欲學如來乘』,我們要發大心,不學小乘,要學如來乘,就是一佛乘,《法華經》上講,「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方便說來有二乘、有三乘,二乘是大乘、小乘,三乘是聲聞、緣覺、菩薩,這些統統都是佛的方便說;真實說就告訴你,只有一佛乘。那我們就要立大志,志取一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修一乘道。為什麼?因為你一往生西方就不退成佛。這是《無量壽經》裡講得很清楚,人人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就是不退轉,圓證三不退的菩薩。所以你也別小看自己,咱們立起這個大心,我要修如來乘,就憑發心來講超過小乘、超過聲聞緣覺,修行的功夫、斷煩惱功夫咱們不如他,但是這發心來講咱們超過他。

  這是要大家發這個心,『必先具發菩薩願』,首先我們要發起菩薩願,就是菩提心。『不可緩也』,不能夠延緩了,不能等待了,現在就得發。特別是現在災難這麼多,再等恐怕沒機會了。現在這個馬雅預言,大家都講二0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號可能會有世界末日的災難,咱們信還是不信?那麼學佛人信,幫助自己、督促自己,假如它真發生了,我們要有把握往生;假如它沒發生,沒發生,我們也變得有把握往生了,不挺好的?我們就繼續幫助苦難眾生。所以現在這些災難也是我們修行的增上緣,它是提醒我們要用功,不能再等待了。這裡屬於講的這一大段,是講發心立願的重要性。下來還是序分裡頭第二小部分,是講心願的差別相。先是總說,下面是別說,分別來講,我們來看經文: 

  然心願差別。其相乃多。若不指陳。如何趨向。今為大眾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謂邪正。真偽。大小。偏圓是也。】

  這是總說『心願差別』,有八個相,心和願就是前面講到的「發廣大心,立堅固願」。菩提心是廣大心,眾生無邊誓願度,沒有一眾生我不度的,而且這個願是堅固的、不退轉的。這個差別相我們要了解,就可以檢驗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發起了廣大心、立起堅固願了。所以『若不指陳』,不給我們講清楚這麼多的相,『如何趨向』,我們怎麼能夠知道該怎麼個發法?所以現在『為大眾略而言之』,這個文章言簡意赅,其實這裡頭講起來可以講很多,但是省庵大師用極簡短的文字把這些都交代清楚了。所以略而言之,這個相有八個方面,總共四對八相,第一是邪和正,第二對是真和偽,第三對是大和小,第四是偏和圓,四對。我們底下看:

  雲何名為邪正。真偽。大小。偏圓耶。】

  這是提起一個設問,到底這八相是怎麼個講法?我們一對一對的來看,第一是講邪正這一對: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為邪。】

  首先看這個邪的相。這發起菩提心,還會發邪了?還真的。那我自己這心到底邪了沒有?邪了還是正,你得檢驗檢驗。世間有這類的修行人,他『一向修行』,也挺用功的,可是他不懂得推究自心,就是他沒有能夠往內求。萬法唯心造,修就是修這顆心,不是在外面塵境上去攀緣,他方向搞錯了,『不究自心,但知外務』,往外去攀緣。這類人真有,譬如說佛門裡面的一些同修很熱心,認為修行是什麼?我拼命做好事,這就是他但求外務,他沒能夠好好修自己那顆清淨心。還有一個,這更不好的,『或求利養,或好名聞』,就名聞利養都來了。學佛裡頭也有為追求名聞利養的,特別是講經說法的人,像我們這類的,干我們這行的,這名聞利養可不得了。

  我一出家,沒出家之前這名聞利養就很多,到大陸講傳統文化論壇,講完之後,那聽眾聽了非常感動,痛哭流涕,給你磕頭頂禮,送上鮮花,遞上紅包,然後給你斟茶倒水,真是服務得非常周到。這個時候稍不留神,你就墮落,在這個境界上最容易生起我慢心,以為自己真不錯了,可以為人師了,你看人家對我這麼恭敬,我一定是很了不起,有這麼一念那就完了,墮入名聞利養的深坑裡頭。所以傳統文化到今年上半年邀請的愈來愈多,差不多一個月就得出去走一趟,這樣看可不行,我這修行自己還上不去,就被名聞利養拖垮了。一開始好像是能幫助人,幫著幫著自己被拖下去了,就不行,所以我選擇出家。出家了,這大陸傳統文化論壇,因為出家人是不允許在寺院以外來講課的,所以沒人敢請我了。

  當時我出家的時候,兩位全國政協委員來找師父,還找了兩次,他還寫了一封信祈請師父老人家暫緩鐘茂森出家。說他現在太重要了,他這一出家,傳統文化是一個損失,讓他多講講,把傳統文化再推進推進,再讓他出家不遲。全國政協委員,他們寫信應該是給胡錦濤的,談的是國家大事,結果就我們這些事他還這麼操心。當然我們非常感恩人家的愛護,師父老人家保護我,他跟那些來祈請的人講,他說他出了家也能講。「出了家就不行了,現在他是博士,出了家那就沒人會請」。「不要緊」,師父說,「出了家當博士也能講,他可以以博士的身分講」。他對方就沒轍了,所以馬上安排我在香港圓明寺剃度出家。

  好了,這就不用參加傳統文化論壇了。結果發現出了家之後,也沒離開名聞利養,似乎有更多的趨勢。反正不出門還好,這一出門人家看到了,肯定就遞紅包,肯定就給你頂禮,這下就麻煩了。所以要走弘法利生這條路實在是不容易,順境的考驗是名聞利養,你會不會動心?逆境的考驗跟順境是相等的一個考驗力,就是嫉妒障礙,你這邊得了名聞利養,人家看起來就不高興,心裡不舒服,就會觸動很多人的神經。師父老人家一生都是在嫉妒障礙當中走過來的。所以這一邊是順境,一邊是逆境,隨著你修行境界的不斷提升,你修行愈高,魔考就愈高,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那你不能夠逃避,必須得面對,所以只好自己認真的推究自心,不能讓自己的心在境界上起貪著、起瞋恚,順境不能起貪愛,逆境不能起瞋恚。你說你逃避境界修,那你未必修得成,你沒有經過魔考,你怎麼知道你境界有多高?幸好有師父在,萬一要是方向歪了,師父會把我們捉回來。所以我們現在還沒成就之前不能離開善知識,非常非常重要!

  師父老人家他也不是把你當作一個溫室裡的盆花那樣去栽培,他就讓你在大風大浪裡去煉。我就體會到師父老人家對我這樣的一個安排,總是我意想不到的。譬如說前兩年,我一直想找一個安靜的地方修學,好好的成就自己清淨心,師父就老讓我出來參加國際活動。有一天我就急了,我說師父,佛講不能自度而能度他,無有是處。我現在不能自度,怎麼能度他?我得趕快自度。師父就說,你要是等到自度那天,恐怕這個世界都已經不復存在了,現在災難多,得救世。我當時還有點想不通,我說師父,本來自他不二,自度不就是度他嗎?師父講,對,既然自他不二,那度他不也是自度嗎?這沒話說了,好,就度他,參加國際活動、參加傳統文化論壇。結果師父又說,趕緊回頭,不能再參加了,你不能自度,何以度他?好,現在只好把門關起來好好的靜修。結果剛沒靜修幾天,師父說梵蒂岡我們得去一趟,淨宗學院十周年你也要回去跟大家講講課。包括這次來六和淨宗學會,我也意想不到,本來我想著這次我單獨出來,師父肯定不會讓我出來的,結果沒想到師父說,你可以去,你要去,就讓我來這邊跟大家講課。所以我常常就想不通師父老人家的安排,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別去想,不要想,反正師父叫你干什麼你就干什麼,那都是練習,都是去經受考驗。所以名聞利養要從心底裡放下,不是說我事上什麼都不做了,躲在深山老林裡面,那叫放下嗎?沒有放下,境界一來,你還會波動,那個沒有成就。像師父老人家現在這樣,你看再多的名聞利養都是如如不動,這才叫成就。

  還有『貪現世欲樂』的,那就更麻煩了,五欲六塵,這都是輪回逃不脫的原因。還有『或望未來果報』,我修善積德,為了將來得福報,為了來世生人天,這都不對,這樣的發心都是叫邪;換句話說,這個心裡頭夾雜著自私自利,所以叫邪。要把自私自利放下了,你這心才正。你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未來果報,這都是自私自利造成的,把自己要放下,但為苦難眾生,但為正法久住。所以底下我們看經文:

  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欲樂果報。唯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為正。】

  我不求這些,師父常講放下十六個字,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癡慢、自私自利,把這十六個字放下,你這個心才叫正。都放下了,我為什麼修行?『為生死,為菩提』,生死包括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阿羅漢斷了分段生死,那叫偏真涅盤,但是還不圓滿,他還有變易生死;把變易生死都放下,才叫圓證菩提,成佛道,我們這一生修行就是為作佛的。底下再看第二對真偽: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顛。如是發心。名之為真。】

  真就是不退,『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上求下化,這個心是不退轉的。雖然『佛道長遠』,講起來可能要三大阿僧只劫,可是我們不能夠有退怯心。為什麼?這個心真正發起來,長遠,再長遠,我們都能走到終點,都能達到目的地。更何況圓教講的發心,一念就能超越三大阿僧只劫,特別是往生淨土,這個功德不可思議。你一發起這個往生求生淨土的心,你到臨命終就能往生淨土,那就算成就了,你就圓證三不退。你的境界,你的智慧、能力、相好,跟七地以上的菩薩差不了太多,甚至你能夠在十方世界示現成佛。因為阿惟越致菩薩可以做到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而為說法,應以佛身也能夠現佛身。所以這一念就圓成,關鍵這個心要發得真。

  『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眾生確實很難度,最難度的是誰?家裡人。老公最難度,其他人都好度,就是他難度,為什麼?講白了,他對你的底細最了解,所以你最難度他。所以你要是不做好樣子,你就很難度眾生。特別是家裡人,你不能含糊,不能跟他忽悠,你必須是要做出好樣子,你真正自己做大轉變了,你才能感化家裡人。所以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你從修身開始,自己做好樣子,你才能齊家,你才能治國平天下。你要幫助這全世界苦難眾生,從家裡開始幫助,先幫助自己,這樣你就不會厭倦了。如果你不先從修身做起,你就會厭倦,家裡人,我怎麼這麼費心,他還跟我對著干?明明叫他不能吃肉,他偏吃肉;明明叫他不要殺生,還殺生;叫他不要看電視,他還看電視。你看全都管別人,沒管好自己,有厭倦的心反而會對立了,這心就不真。《道德經》上都講,「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你要從自身上修起,你的道德才是真,要不是虛偽的。

  所以『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仞是長度單位,周朝的尺是八尺,一尺相當於現在二十三厘米,比我們現在的尺小,八尺就是一百八十四公分。萬仞,就是一萬八千米那麼高,比喜馬拉雅峰還高,喜馬拉雅山才八千八百多米的海拔,這萬仞就要比那個更高。「必窮其頂」,這是我們要立起堅定的決心,雖然佛道長遠,雖然修行很難,我們一定不能退怯。還有下面也是比喻,『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顛』,上高樓,過去九層就很高,現在九層不算高,九十層,叫你爬樓梯鍛煉身體。像師父老人家在香港過去住的那房子,住二十九樓,他每天從底下一直爬樓梯爬上去,鍛煉身體,爬二十九樓,這也是給我們示現。「必造其顛」,一定要登上去,這樣的發心真實,這叫真。

  有罪不忏。有過不除。內濁外清。始勤終怠。雖有好心。多為名利之所夾雜。雖有善法。復為罪業之所染污。如是發心。名之為偽。】

  這個菩提心可不能夠虛,不能夠變得虛偽了。怎麼個虛偽法?自己有罪不肯忏悔,有過錯不能夠去除,就是沒有修行。可能修了幾十年,最後變成個老油條,說起佛法來頭頭是道,可是自己的煩惱一絲一毫都沒有減除,而且還在增加,內心裡的貪瞋癡慢、五欲六塵、自私自利沒有減少。這什麼問題?說白了,面子問題。這面子可不得了,害死人。我們也真看到師父上人周圍的同修,我們相識很久,往生之前還得重病。你說他學佛也不是不用功,能講經說法,跟著師父幾十年,到最後為什麼還走得這麼不好,這是什麼?生前有罪,他不肯忏,要著面子,不好意思,因為做大德做慣了,受人恭敬慣了,現在讓我低下頭來認罪,這個忏不出來,所以只能是隨業流轉。

  『內濁外清』,心裡頭污濁,就是煩惱,外面看起來滿清淨的,像個修行人,其實是裝模作樣,這真的是最害人,他沒有害別人,是害自己。『始勤終怠』,這是另外一類,他倒並沒有想去裝模作樣,裝模作樣是欺騙別人,「始勤終怠」是自欺。一開始很勇猛,我們也見過不少這樣的同修,一說念佛,好,我閉關七天,不吃不喝不睡覺,念阿彌陀佛求往生,還沒到一天就出來了,不行不行,始勤終怠,那個心就不真,好高骛遠,不行。還有,修行以為是什麼?學得很多很多,羨慕別人講得頭頭是道、通宗通教,但是不肯在基礎上下功夫。師父老人家常提倡要扎三個根,修行得從《弟子規》做起,從《感應篇》做起。他覺得《弟子規》小孩學的,《感應篇》那麼簡單,又不是佛法,學它干什麼?瞧不起。瞧不起,他自己干什麼?大經大論,一開口《華嚴》怎麼講、《法華》怎麼講、《楞嚴》怎麼講,誰都說不過他,可是他自己煩惱妄想日益增多,別說往生有把握,可能連人天善道都沒把握。這就是什麼?自欺欺人,修行最忌諱的,最忌自欺。自己要對自己負責任,不能把自己法身慧命當作兒戲,一定要用認真。

  還有下一類,『雖有好心,多為名利之所夾雜』,好心幫助人,還想著自己的名利。做一椿好事、弘法利生的事,想想對自己有沒有名利,有就拼命干,沒有就沒有動力了。還有善法,『雖有善法,復為罪業之所染污』。譬如說,我是聽說有位法師講經弘法,女信徒常常來請教問題,這是要幫助眾生,善法。於是跟她常常在一起,給她單獨解答問題,解答到最後就還俗去了,結了婚,被女信徒給度走了。這是雖有善法,復為罪業之所染污。『如是發心,名之為偽』。這些都是我們,特別是年輕的佛子要非常注意謹慎的。我都是提醒自己,沒有講大家,大家千萬不要去對號入座,說我自己。下面第三對是大小:

  眾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這是發了大心,這個大是什麼?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我都要度盡。『眾生界盡』,就是一切眾生我都度盡,使他們成佛道,我這個願才叫盡。『菩提道成』,就是成佛道,這個願才叫圓滿,這就是上求下化到最圓滿,這個叫大心。所以我們從平常日常生活當中要培養這種廣大的平等心,度眾生得平等,不能說我喜歡的人我才度,不喜歡的人我就不度,這就不是廣大心。「眾生無邊誓願度」,那我還有邊就不行。特別是自己不喜歡的,跟自己作對的死對頭,先得度他,用自己的慈悲心、愛心去感化他。有人說,這我根本沒辦法感化他,他心如鐵石,怎麼感化,一見到我,他就龇牙咧嘴,這是冤家,怎麼感化?你看,你起這種念頭就沒辦法感化他,為什麼?你跟他對立了。你首先不能跟他對立,從心上要跟他合而為一,你才有可能感化他。大家不妨試一試,我覺得這個效果還不錯,我是經常實驗。發現某個人對你不舒服,他不滿意,你可能有意無意得罪他了。怎麼辦?要化解對立。怎麼化?你一出現,他就不高興,你就別出現,你就在家裡給他念佛,阿彌陀佛,仰求阿彌陀佛幫助我跟他的對立關系給融化掉,我要用愛心、慈悲心來跟他交往,我希望把我所有功德都回向給他,讓他對我產生好感,讓他能接受我。你就這樣去祝禱,然後過幾天你去跟他交往交往,就不一樣,非常靈驗。所以怕的是自己不夠真誠,古語都講,誠之所至,金石為開。你真誠到了極處,鐵石心腸都能融化,怕的是你不夠真誠。下面:

  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發心。名之為小。】

  這個是小心量,只想自度,不能度眾生,這是小乘根性的人。『三界』他看作是牢獄,他要出三界。確實《法華經》也講,三界統苦,三界是火宅,我們在這裡頭受盡了苦痛,要出離;生死是冤家,確確實實,它折磨我們,生老病死,八苦、三苦,那都是折磨我們的。如果只求自度,不能度人,這叫小,發心發得小,因小果也小,你只能證得最高的就是阿羅漢,你不能超過阿羅漢。所以佛在《法華經》裡面彈偏斥小,要我們發廣大心,要度眾生,不能只求自度。

  現在,尤其是在這個時代,眾生造惡多端,殺盜YIN妄酒那是空前,不知道會不會絕後,反正空前是肯定的。今天早上我跟大家講的這個殺,就是殺人墮胎,這也是空前的,還有YIN業也是空前,盜、妄、酒這都是一樣,所以必然感災難。我們如果有這個能力,有這種機會可以幫助眾生、可以幫助社會,那我們就要捨己為人,不能夠只求自度。如果只求自度,說老實話,沒有慈悲心,沒有慈悲心就沒有菩提心,沒有菩提心你就沒辦法往生淨土。往生淨土首要發菩提心,其次才是一向專念,所以昙鸾大師在注解《往生論》裡面就講到,淨土法門「二乘種不生」,小乘種性的生不了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是大乘種性、發廣大菩提心的人。除非是我們沒有機會去度眾生,沒有機會我們不攀緣,我們老實念佛早點到西方,然後乘願再來,那時候就有機會了。倘若現在就有機會,那我們也不能放過,要努力認真的來幫助現前苦難的大眾,最殊勝的就是幫助大家念佛求生淨土。

  我自己就是這一生立下大願,我就是專門要弘揚《無量壽經》,弘揚淨土法門。因為我得到這個益處,對往生淨土生決定心,這一生一定得求生淨土,現在既然身體還留在世間,就應該幫助更多的同修一起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怎麼幫?講經說法,這是我們的本職工作,君子務本,這是我們的本職工作。其他的,我們不影響本職工作的時候,附帶協助一下上課,如果影響本職工作的,那就得謝絕。所以《無量壽經》,將來我就准備一遍又一遍的講。現在已經講了兩遍,國語一遍,廣東話一遍,這次把光盤也帶給吳會長這邊,請大家多指教,初次學講。

  底下再講,怎麼講法?師父老人家說,你可以講《無量壽經》的第三十五品,「濁世惡苦第三十五」,這裡面就講五惡、五痛、五燒,因果教育,現在特別重要,因果教育。所以我正在把第三十五品做成功過格,就跟《太上感應篇》功過格一樣。我一看它的分量跟《感應篇》差不多,字數比《感應篇》還多一點,但是這三十五品講得比《感應篇》更為圓滿,五惡是因,五痛是現世報,五燒是來世報,《感應篇》只講現世,它沒講來世,《無量壽經》講得就更為圓滿。所以,將來我們希望能夠把三十五品詳詳細細的講一遍,結合《感應篇匯編》,這裡頭很多故事都可以引用,它跟《感應篇》是完全相通的;還有《現代因果實錄》講進去;還有地獄裡頭的果報,師父曾經叫我講《諸經佛說地獄集要》,怎麼講法?我准備就把它融到這裡頭講。

  地獄,大家都沒去看過,我們這裡樓上擺著「地獄變相圖」,江逸子老師畫的,按照道家《玉歷寶鈔》畫的,不夠可怕。要真正的地獄,那真的是嚇得我們魂飛魄散,佛經裡講的比那個更可怕,所以我們要講出來讓大家覺悟,不能造地獄業,現在造地獄業的人太多太多了!我通過一個偶然的因緣認識了一個同修,這個同修是女同修,已經墮過十次胎,她寫了一篇忏悔文,就發表在網路的忏悔室裡頭。(現在網上有一個忏悔室,誰願意忏悔,自己在上面寫,發露忏悔。)把這個忏悔文也給我看了,忏悔自己這一生造的邪YIN、墮胎、殺業無量無邊,這都是地獄業。幸虧學佛了,幸虧回頭,否則那真的就是很可怕。所以我們有這個能力,應該在社會上盡力的推廣因果教育。印光大師講,要挽救世界劫運,最重要的是靠因果教育。懂得因果了,慢慢提升他,讓他認識淨土,他這一生才能往生。再看下面一段:

  若於心外見有眾生。及以佛道。願度願成。功勳不忘。知見不泯。如是發心。名之為偏。若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不見一法離心別有。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如是發心。名之為圓。】

  這是講偏圓這一對。發心偏了,是什麼?執著。見到心外有眾生,這是把外面的境界給著實了,以為真有,以為佛道真有一個什麼東西叫佛道,所以要願成佛道、願度眾生。『功勳不忘,知見不泯』,他執著沒放下,不能做到三輪體空,心不清淨。知見不泯,泯是放下、滅了。《金剛經》裡告訴我們,度眾生也不能著度眾生的相,這是以清淨心來行一切善法。如果有分別、有執著,這叫發偏了。圓滿的發心是什麼?『自性是眾生』,你知道這個事,眾生沒有離開你自性,『故願度脫』。所以我這次,昨天離開師父過來高雄之前,我就請問師父,現在災難這麼多,我們怎麼去救災難?師父告訴我,你能救自己就能救災難。為什麼?因為災難是你自心變現的,你把自己心端正了,你的世界就沒有災難,這就是度脫自性眾生。所以我們現在念阿彌陀佛,心清淨,我們就能把現在這個五濁惡世轉成極樂世界。你信不信?你得相信,你菩提心才能圓發;你不能相信,你就偏了。為什麼?你把現在這個世界著實了,以為它真有,你不知道原來這個世界是個虛空幻相,是你自心所現的一個虛妄相。所以你把心換過來,這相也換了,境界也換了,境隨心轉。

  所以,度眾生怎麼度法?我自己端正心念,我念佛,我求生淨土,碰到緣分能幫助眾生,我們盡量幫助,幫助也不著相,「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千萬不能夠,「我現在做了很多事情」,完了,那不就是說「我煩惱很多」嗎?影響修行。為什麼會影響修行?因為你著相了。所以,如果著相怎麼辦?那你就寧願不做。但是你要知道,你這個功夫提升不了。像師父老人家現在對我的培養,我就有這種感覺,就不能讓我著一個相。我想靜修了,「不能讓你靜修,出來」;我想出來,「不能讓你出來,進去,靜修」。反正就不能讓你著任何相,從這裡頭煉自己真實的功夫。古人講「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你真正能夠不著相,那個相對你不會起任何作用。

  『自性是佛道』,你願意成就,所以這不是往外求,都是往自心求,『不見一法離心別有』,一切萬法唯心所現。所以『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本來我們的真心是不可得。為什麼叫不可得?六根緣不到,所以你要發虛空之願。你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行虛空之行』,都是虛空,就是不能有一個有所得的心。有同修,「這念佛今天挺有感應的,你看我都聞到香了」,「我見到佛像都放光了」,「昨晚我夢到阿彌陀佛了」……這都是什麼?把這些境界著實了。那些感應是自然的,你心清淨了它自然有,可是你要一著就麻煩了,最好方法見如不見,不能有一個所得的心。所以你成佛道是什麼?《金剛經》上講,「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你成佛道是無所得;《心經》上也講,「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你成佛就是無所得,沒得到什麼,你要有個所得的心,就不能成佛道。所以『證虛空之果』,是一定要把這所謂的果、佛果的相也要放下,特別不能貪著我現在是不是得一心了,我是不是得三昧了?你看師父老人家說劉素雲老師得三昧,可是你問劉素雲老師,她說我也不知道什麼叫三昧,根本沒這個相。有這個相,師父就不會說她得三昧了,她就沒得三昧。所以《金剛經》裡這些話很多,告訴須菩提,如果自己認為自己證須陀洹果了,那你就沒證須陀洹果,如來不說你是得須陀洹果;你要是認為自己得菩薩了,如來不會說你是菩薩。都要放下。而且『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就沒有這個相,連虛空也要空掉,這樣就叫圓了。最後一小段,第二頁,是講結勸,我們簡單念一念:

  知此八種差別。則知審察。知審察。則知去取。知去取。則可發心。雲何審察。謂我所發心。於此八中。為邪為正。為真為偽。為大為小。為偏為圓。】

  這是首先講我們自己要『審察』,觀觀自己的心,這個菩提心發了沒有?是發得正還是邪?發得真還是偽?發得大還是小,是偏還是圓的?在這裡可以省察。

  雲何去取。所謂去邪去偽。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圓。如此發心。方得名為真正發菩提心也。】

  省察用這個標准,知道自己的心發得怎麼樣。不如法的要把它去掉,就是邪的、偽的、小的、偏的去掉,那留下的就是正的、真的、大的、圓的,這樣發起這個菩提心,叫『真正發菩提心』。 

資料恭摘:勸發菩提心文  定弘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11/12/11  台灣高雄六和淨宗學會  檔名:57-074-0001

 

上一篇:淨空法師:2014淨土大經科注(第99集)
下一篇:定弘法師: 勸發菩提心文(第2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