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明賢法師:漢傳佛教的未來在哪裡?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本文作者:明賢法師(圖片來源:資料圖)

  對於青年人,尤其是開始接觸佛門,我們內心裡多少都對於未來有些憧憬,在這樣一個時代,信仰的未來走向實際上是個大話題。

  一、什麼是信仰、如何做觀察?

  什麼是信仰呢?

  “信”是信念,“仰”包含著一種崇拜。如果對於佛弟子來說,心裡面對於全知、全能、不死的佛陀來寄予崇拜,並且使得佛陀的這些功德圓滿地實現在自己的生命境界當中,這是佛弟子的信仰。

  既然要突出這個觀察,那肯定就寄托著一個目標,就是為了看得更清楚,那麼要看清楚,未必就只有一個角度,或者說未必只是一個年代,我們未必只談一個宗教,有利於我們看清楚問題的我們可能會不拘角度。

  二、當前人類社會的諸多困境

  面對人類社會的困境,這裡做一個雙關的分析,一個部分就是:具體進步是什麼?一條一條地來分析,再其次進步的以後,又有什麼困境也同時發生了?是這樣雙關著進行分析的。

  首先,科技發達了,困境是(科技)未必為人類服務;懂得心理規律,但未必能夠處理自身的問題;懂得社會規律,但抓不住整體方向;擁有大量財富,但仍然有廣泛的貧困、饑餓、文盲,也向往自由,但出現了新式的奴役;渴求世界統一,但仍然有嚴重的分歧和敵對;渴求世界和平,但是常常在滅絕全人類的恐懼的戰爭陰影下;思想交流也變頻繁了,但是意識形態經常是相左的;很能處理目前的問題,但是未來方向很模糊;青年人變聰明懂事了,但是卻讓父母師長顯得教育他們特別困難;宗教生活更為活潑了,但是離開宗教的人還是很多;知識越來越發達,但是不能夠予以控制和綜合;求取實際的效率,但是不顧良心的要求;處身廣大的群眾當中,但是失去了個人思考和靜觀的時間;學問和事務都很趨向專門化,但是人們越發失去對於全局的兼顧;人類好像大有作為,卻又好像很柔弱無能;人類可能行至很大的善,但也可能做最壞的惡;可以走上進步友愛的道路,但是同時也有可能走上墮落仇恨的道路。

  總而言之,剛才這些問題談到最後的結果就是:第一、物質生活十分發達;第二、精神生活十分落後。

  三、中國人更為復雜的心理矛盾

  作為中國人,有比西方人更為復雜的心理矛盾。

  比如說,有以下的一些情況,我們往往有著這樣的態度,可是又有著另外一樣的希望。

  例如網絡詞匯有一個叫做“拼爹”。我們特別鄙視“拼爹”,小看“富二代”“官二代”,我們好像有一種骨氣特別反感“拼爹”的時代,但是“恨爹不成剛(鋼)”;我們特別諷刺一夜暴富,可是私下裡特別喜歡買彩票、股票、基金,都攢著,希望這些一下子給自己多變點錢來;我們特別恨貪官,可是考公務員事實上咱們都比較向往,特別夢想升官發財。

  我們諷刺不正之風,但是自己辦事只要是一到具體事上,就懂得要去找關系;咱們痛恨貪腐和賄賂,但總是盼望別人能夠收自己的禮,他把禮收了就意味著能給自己開綠燈,能幫自己辦事了;我們痛罵炒房團,卻想著手裡有點余錢還是買套房存起來,炒一炒,升值空間更大;我們特別鄙視崇洋媚外,卻總是偏愛LV、Gucci這些,看著別人一帶,自己心裡發慌了,早幾年這些都是風度,現在成了一個諷刺,因為走在街上人人都是一個LV,多諷刺的事情。

  我們特別痛恨潛規則,但是總希望自己是潛規則的受益者,我們抨擊不良的價值觀,但常常正在執行著一種不良的價值觀,把它當成自己當下最實用的價值系統。

  四、不平衡帶來“分裂之苦”

  這樣來看,在很多社會問題上,我們態度十分公正,但是一落實到自身,我們常常有一些自私。這上下對比一看,我就發現一些問題。剛才那番分析可以用三個字來對所有的現象進行總結,就是“不平衡”。

  “不平衡”對於人來說的直接效應就是“分裂之苦”。

  時常是很分裂的,想做一個好人,有好人的願望,但現實生活當中好像做不了好人。有時候又想幫他人,但又得利己;有時候又得和顏悅色地對待別人,但同時又有情緒;有時候是表情在笑,心裡在哭;有時候是表情在哭,心裡在笑。

  五、網絡時代的亞健康信仰與如何應對網絡邪知邪見

  筆記本、ipad、手機成了比親人更親的親人,這很麻煩。這些物化的文明成果工具正在逐一解構人類的倫理文明成果。

  佛弟子有一部分人現在簡直可以拜微博和微信為師了,整天就是發發這個,發發那個,正式的聞法沒有,好像總在關心別人,怕別人看不見,發出去了其實別人也不看,但就天天做關心別人的事,唯獨自己的事情不管,這不是問題嗎?

  微博網友經常是聽一半,理解四分之一,零思考,然後進行雙倍反應。那麼這個網絡最終所產生的效應就是使人易怒、容易挑釁、容易輕信、無法專注,時常用這些工具的人打坐能靜下心來嗎?比較困難。

  美國有一位心理學家叫做奧爾波特,他總結出來了一個謠言公式,是怎麼樣的呢?

  謠傳=重要性×含糊性:重要性乘以含糊性的結果就是謠言。

  事件本身的重要性加上初期信息的不確定,極容易讓謠言去流竄。而克服謠言的最佳途徑,恐怕還是要建立一些權威、及時的信息發布渠道。比如說別人在討論布施的問題,那麼佛教界就應該有一個關於布施問題的權威、系統解讀的這麼一個平台,就能把問題說清楚。

  因此,關於佛教信仰弘法平台的新需要就出現了。在應對網絡輿情當中邪知邪見的時候,我們有必要加強對等的正見弘傳的網絡工作,而對於容易造成傷害佛法僧三寶的輿情,也更需要建立及時的真理發布平台,來進行輿情控制。

  六、無信仰時代的落敗

  我們知道信仰喬布斯的iphone5、iphone6,很少有人關注他的信仰是什麼,他的生命原則是什麼。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說的,西洋的文化特征是宗教的、是信仰的;中國文化的特征卻是倫理的和理性的。

  確切地講,物化文明的強勢其實不是物化文明擊潰了心性文明的這種交鋒,而是有信仰對於沒有信仰環境的一種進犯,這很關鍵。

  印度智者甘地曾經這麼說,有七樣東西可以毀滅我們:沒有道德觀念的政治,沒有責任感的享樂,不勞而獲的財富,沒有是非觀念的知識,不道德的生意,還有沒有人性的科學。

  這都可以毀滅我們,最關鍵的是沒有犧牲的崇拜,這談的就是信仰了。這七樣東西的破壞作用使我們的心靈總是游離在被毀滅的邊緣,最後這一樣是最容易在一個思想如同自由市場,缺乏信仰的社會去軟弱無力地蔓延。可以把“沒有犧牲的崇拜”對我們的毀滅解讀為“沒有犧牲的信仰是要命的”。

  七、沒有犧牲的信仰是要命的

如果對於自由生命意義選擇的這麼一份信仰還是一個若有若無,或者說是一種謹慎防范,沒有情感投入、沒有智慧要求的這麼樣的一種信仰,早就已經不健康了。

  信仰的健康已經出了問題了,沒有犧牲的信仰可以是明哲保身的,可以是功罪不分的,也可以是裹挾名利之欲的,也可以是將道德名義利用為私欲招牌的,可以是欺上瞞下的,甚至可以是欺師滅祖和喪盡天良的。

  沒有犧牲的信仰能夠使道德修養觀念徹底臣服於個人的欲望。

  八、自由市場式的無信仰時代

  人們對於傳統道德概念的遵循已經開始受到挑戰了,在私下裡更願意去放逐一下,過一種不受檢點的自由市場式的無約束的生活。那麼,信仰也被這樣對待的時候就會形成像自由市場一樣的信仰態度:當敬不敬,當學不學,當尊重的不尊重,當做不做,做不應做。

  當代的佛教實際上的處境是什麼樣的?這裡可能有的情況談起來表面上聽起來會有點接受不了,但可能實際情況就是這樣的,當前漢傳佛教所面臨的最大困境仍然還是生存。

  事實上佛教信眾現在嚴重缺乏正見和佛教常識。常識是最缺乏的,在面臨生存問題時佛法又會出現一些更新的問題,那就是所謂的賤賣佛教,這又是一個讓我們會覺得比較咋舌的問題。

  假如過分強調慈善的人間佛教,或者是過分強調愚夫愚婦也能夠容易修得成果的淨土宗,或者是過分強調適宜於大眾時尚生活的禅,或者是過分強調欲望也可以成佛的密,或者是過分強調實踐證果的內觀,或者是過分強調必須要念佛的災難論……

  很多很多的過分強調,不合時宜的強調:佛教的正法在這種情況下有時候就被無情地賤賣了。

  九、佛法帶領我們突破困境

  大家是有福之人,看樣子佛法注定要帶領大家突破困境、解決問題。

  首先佛陀是這樣一個人,他是個模范。所以在他身上,我們才能夠找到有關於人類生命之謎的最後答案。(佛陀)他徹底解決了,他能解決,並且能帶領弟子解決,而且他的這套解決方案延續至今。

  佛教的這些學問不光是你讀書的問題,每一個字,每一句話,甚至每一個經典你必須要是一個驗證者。我們在對治貪心和對治嗔恨心的這些對治方法當中,我們不免都會產生一些富余下來的副作用,也就是說所有的修行方法裡面的萬全法還是“空性大法”,還是要回到般若這個地方來。

  十、般若為大乘佛法出庭作證到底

  般若將一直為大乘佛法出庭作證到底。比如現在的漢傳佛教不是很興盛,活佛們也到漢地來弘揚藏傳佛教,尊者們也到漢地來弘傳內觀的禅法,好像漢傳佛教就跟沒有似的。可是就在這個情況之下,漢傳佛教奄奄一息的這個大架構有一個特別有力量的,旁人看不見的一個大支柱在背後支撐著。

  你不要小看了漢傳佛教,你不要一味地批評漢地的修行人沒有功夫、沒有成就;一味批評他沒有神通、他沒有禅定;我跟你講,因為有般若在為他撐腰,所以你一點都不能忽略他的智慧。他將來的能量的爆發力,甚至於他有可能只布施一滴水,他將來就有享用不完的大海的回報,你相信嗎?這可是《金剛經》說的。

  所以《中觀論頌》裡面就談,龍樹菩薩就反復提,“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不管是什麼樣的佛法,不管世界上多麼微妙的道理,以空性為基礎才能得以安立。比如他說汝破一切法,諸因緣空義,則破於世俗,諸於所有法,你如果是不相信、不接受緣起性空的道理,那你就破除了一切世間的約定,有因就有果的約定,從種子變成芽的約定,如果你不接受這個空義,這個約定將會很危險,從種一個種子想得到一個果子這個邏輯過程米將會被破除,你將成立不起來,會有這個危險。

  假如說你心愛的春天的花開了,它永遠不謝,開了60年,你受得了嗎?信仰的未來走向,我看會出現這麼一個情況。

  十一、儒釋道攜手般若以立宗

  現在我們沒有到達唐代的“深經已備,人謀各有司南”的水平,那麼現在儒釋道攜手,這種情況是一定會發生的,但是這個攜手我們心裡要有一個底,聽過這次講座的人,你們都應該有一個底,這個攜手絕對不能發展成為,“佛法就是傳統文化加因果,這一湊就是佛法”,不是這樣的湊法,可以是帶著借鑒或者是佐證的那種安立成就,就像魏晉六家七宗的相互作證、證成,雖然沒有僧肇大師的《肇論》評論得那麼徹底,但是主心骨是對的,是在往般若的方面發展,到“深經已備,人謀各有司南”的時候,還是要以般若地立宗,儒釋道攜手,但仍然要般若以立宗,般若是宗,攜手是法、是步驟,是行為方式、是行動策略,我不覺得現在西方比東方強,但憑著諸子百家的這一套思想,中國早晚是個縱橫家,這是一句剩話,不過談來談去還是談的貨真價實和物美價廉的中國人和中國文化,一直到現在為止,在物的方面雖然中國是有弱勢的部分,但它因為貨真價實、物美價廉,遲早有一天它要占上風,你們都是青年人,在未來見證這個話吧,我相信,你們都會成為見證者。

  以儒釋道攜手,般若立宗以後,對於我們學佛的人來說最實際的要做的事是什麼呢?那就是以思想群體為方向來填充信仰常識。

  十二、以思想界群體為方向填充信仰常識

  未來佛教思想界的群體恐怕要落腳在三寶的僧團當中,由僧團組建的思想界來專門研究這一系列問題,並且年年研究,一直研究,他們來做更高的、更冷靜眼光的觀察,他們來檢點佛教發展的教訓,提出改良與發展的方案,進行有效的頒布和落實,因此這個群體必須要存在於主持佛教的團體內部,人們的信仰應該可以追尋這樣一個思想群體所指示的方向,並且去逐步落實,開始做具體落實的工作,具體的工作細節就是填充佛教的信仰常識,上有所宗,下面有具體步驟,有哪些常識呢?

  第一、佛教信仰是具備理性的實踐,是純感性或純理性的,是具備理性的,但是它是實踐,實踐脫離不了解決感性問題的成分,所以這基本上是一個確定的事。

  第二、佛教的信仰不是心靈寄托,而是心靈歸宿,寄托你還得走的,你還要離開的,歸宿是到家了,所以我們回到禅院來的時候,咱們不是說“大家來寄宿一下,寄宿七天就回去”,我們不是這樣的,北海禅院是大家的家,歸宿到了。

  第三、佛教信仰並不僅僅只為祈福免禍,祈福免禍的功能是一定有的,但信仰本身絕不僅僅只是祈福免禍,祈福免禍在歷史上出現過問題,就像明成祖當年就談我治理國家不采取佛教的建議,為什麼呢?因為我看你們信佛的人祈福免禍的太多了,我是有社會理想的,你只有祈福免禍是不夠的,其實佛教解決的才是真正大眾的事,人人平等、眾生平等,六道的問題都要解決,那還不比人類的問題要大嗎?可是為什麼要解決六道問題的一個人我們心裡把信仰的位置只放在祈福免禍上呢?有了什麼事來求佛教,有了好事,忘了佛教,有了災禍趕緊抱佛腳,平時用功,或者想起或者想不起,這不行啊,佛教的職能不能僅僅只是祈福免禍。

  第四,信仰不單在教人為善,我們在座的都是善人,可是有很多善人是不信仰的,沒有信仰的人也可以做出一部分善事,不管他如何理解,善事可以做出來,所以不能把佛教信仰單一地歸納在教人為善上,善行不是首要目標,其實善行是一個必然的附屬結果,有信仰的人還不會行善嗎?會發諸內而行諸外的,是不要求回報的,而且是不要求你去鑒證的善。

  第五,佛教信仰不能只在追求奇跡,因為奇跡在心裡,能夠沒有死亡、全知、全能,能夠通達佛性,這才是奇跡,我們如果是尋找外界的奇跡,地藏菩薩飛來了、佛光來了、蓮花開了,還不如看航空母艦在大海裡走,這不是大奇跡嗎,還不如看阿波羅號上了月球,這個奇跡更大,所以奇跡不能在外界來尋找,真正的奇跡在我們內心的解脫道。

  第六、佛教信仰一定要避免狂熱,因為我們有很多進步的時候,會感動,但是絕大多數時候我們的信仰就像黃居士說的一樣,會有個煎熬的過程,假如所有的好結果都是讓你快樂地得到,那你人生的苦往哪裡放?你要解決這些苦的問題,你才能有進步,所以有時候我們坐在這裡有點不自在,或者吃東西一下吃錯了,吃辣了,上了火,這些都要自己去調試,我們不要只想到佛教信仰或禅的修行,只會給我們帶來好的,我們有時候也要長夜靜候,有時候也要耐酷暑、經嚴寒,這樣心地智慧花朵才能一朵一朵開,最後,佛教信仰不是單純追求理想的,人都是有理想的,佛教的信仰要解決分裂一定也另外一個功能,就是改變現實,如果你的信仰老是追求理想,從不改變現實,那你的信仰就有問題了,還在分裂中,這些都是常識。

  結語:參照目標、共相警策。

  作為現代的佛弟子,我們都必要、及時地來進行學習,不知道大家聽了以後有沒有談到自己點上的問題?有沒有?有,在點頭,這我很高興,假如能在信仰問題上給大家有個目標,或者說能夠起到一個警戒線的作用,這就有功德,謝謝大家!

 

上一篇:過去七佛譯經師:鸠摩羅什大師
下一篇:達真堪布:應該指出上司的錯誤嗎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