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佛光文化網香港訊 蘇杏璇拍了幾十年電視,1983年,扮演《新扎師兄》梁朝偉阿媽的角色,深入民心。去年接拍杜琪峰的電影《奪命金》,一個因投資而失去家當的家庭主婦角色,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配角。那一刻是她演藝生涯的高峰同時也是人生的最低潮。當香港影星劉青雲代她上台領獎時,大家才知道61歲的蘇杏璇臥病在床,病情嚴重。因為糖尿病入院兩個月,真的讓她從鬼門關走一遭回來。學佛多年的她,離死亡曾經是那麼接近。也讓她明白放下,明白如何修持自己的清淨心,那一刻,她發現人其實並不渺小。
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
“在生病的三個月裡,沒有回去素食店裡打點,後來病好了,回到店裡,一切如舊,生意竟然沒受到影響。她忽然發現,之前將工作排得密密麻麻,緊張地打理著店裡的大小事務,把自己看得太重要。我以往每天由早忙到晚,以為全世界沒有你就不行了,結果反而沒有時間去做禅修,沒有時間親自去拜佛。”
其實做父母的也要警惕,不要以為自己把子女照顧得很好,子女沒有你就不行,你試一下放手讓他們自己來,他們一樣可以。執著和放下之間,往往只是一念之差。
蘇杏璇說:“如果我當時多花些時間禅修,好好修行清淨心,內心就會安定,智慧就會生出來,做的決定自然就會合理。我腳上出現毛病時,說不定就會及早就醫,而不會諱疾忌醫、借故拖延。”
娛樂圈中盡是煩惱人
“我現在對店裡的事情不像以前那麼緊張,也不會搶著幫忙。我來這裡,只是為了和大家結佛緣。”
“做生意、做任何事,其實都要學會放下,因為放下,你就有清淨心,你看東西就會清楚,明白哪些事情重要,哪些事情不重要,不會給自己太大壓力。”
“老實講,我60歲了,如果還學不會放下,難道要等90歲才放下?”
在娛樂圈中,蘇杏璇見盡不少人名成利就,卻充滿煩惱。“為什麼?因為不滿足,上了第一層,想上第二層,想再上第三層,其實不止娛樂圈,社會上很多人都很煩惱,而這些煩惱不會停止,因為煩惱會導致你產生負面情緒,導致你心裡不平靜,很自然你就會做錯決定,不好的事情於是接踵而來。”
香港人忙碌,營營役役,其實是因為不明白《妙法蓮華經》的“諸法實相”。
她指了跟前的素菜說:“你看,你看這道素菜,轉眼就會消失,你看這碟子,轉眼可能就摔破了,你現在看到眼前的人,轉眼不存在,有什麼東西可以永遠存在?”
拍一場戲,豪宅布景都是假的。舞台的布幕落下,一切都煙消雲散。“慈禧太後權傾朝野,最後得到了什麼?三國的呂布、關公何等的風流,最後又怎樣了?”
《心經》說“以無所得故”,我們哪裡可以“有所得”呢?如果我們沒有什麼可以得到的,我們又在爭什麼呢?
演盡七情六欲,不如返璞歸真
演藝人員在其演藝生命裡經歷的,跟佛理的教導相反。原因是做演員必須經歷角色的“貪”、“嗔”、“癡”,而佛理教人脫離“貪”、“嗔”、“癡”。
蘇杏璇二十歲考入香港無線電視(TVB)第一期藝員訓練班,讓導師鐘景輝看中,專挑她演難度高的角色,例如吸毒的迷失少女。後來她專演其他小生的慈母,每個人都說她演得好。無線每次續約時都主動給她加薪水,導演對她的演出贊不絕口,好像她天生就是要走演藝圈的。
偏偏蘇杏璇早結佛緣,她曾經在荃灣南天竺寺外看見佛陀在墨綠色的天空現身,佛陀的頭占據了大半天空,白雲在佛陀的臉上飄過。她看《大般涅盤經》,看到佛陀入涅,阿難等眾弟子跪拜,哭到天崩地裂,自己亦恍如置身其中,痛哭流涕,不能自已。
修行,修行,“修改行為”
談到演戲和修行如何並行,蘇杏璇說:“演戲是我從小到大的興趣,如果說,一個人只是拜佛結緣,那麼他要演戲,完全沒有問題,可是有一天,如果你想深入修行,你就需要考慮放棄你的演藝事業。”
“但是我還完全沒有放棄,我有時也會以玩票性質參與一些演出。將來還是否會接拍電影?我不敢說。我現在演戲很艱難了,比以前差得遠,這是因為我以前真的充滿著‘貪’、‘嗔’、‘癡’,所以一演戲,我隨便從內心掏出一點點,已經可以演得很神似,但是我現在不停地告誡自己要放下、要放下、要放下。當我的‘貪’、‘嗔’、‘癡’逐漸地減少,要演十分激烈的戲的時候,要如何表現憎恨及憤怒呢?這個真的很辛苦,要很辛苦地把‘貪’、‘嗔’、‘癡 ’挖出來。”現在的她很難馬上投入角色。
“沒辦法,我演戲是要用真的感覺去演,從來不可以靠表面做做表情就算,演戲若流於表面,就會不好看。”
面對病魔折磨,蘇杏璇一方面覺得自己渺小,另一方面明白煩惱來自執著。從這次生死之間的考驗中明白佛理,她表示,人能明白佛理,本身其實不能稱為渺小而應視之偉大。
她說:“世界上有‘助緣’和‘逆緣’。很多人以為一個人要修行,身邊必須沒有其他人牽掛,其實不對,因為佛陀也說,沒有生生世世害他的提婆達多,自己也不能成佛,意思是沒有害你的人,你怎麼知道自己能夠放下,能夠忍辱呢?”
“所以遇到有人幫助你,遇到好的事情,你要感激;相反,遇到不好的事情,你也要感激。”
雖然這個病曾令她的心情很灰暗,可是,現在回想起來,這個病其實是一種“逆緣”,讓她明白:“自己過去太執著,犯了修行上的大錯。修行,修行,本來就是‘修改行為’的意思嘛。”
來源:香港佛教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