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名譽,是魔鬼對你的奉承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現在的人特別喜歡名聲,買東西只要是名牌,質量再差也願意付很多錢;明星的話,“質量”再不好,只要跟你握個手、說句話、笑一笑,興奮得馬上要暈倒。這是未經觀察、被愚癡蒙閉的一種表現,這些虛名有什麼利益呢?卡讓巴格西說過:“名譽,是魔鬼對你的奉承。”有了名聲之後,很多人覺得自己好像有了一切功德,從此對因果等不太重視,最後因為名聲而毀壞了身心。因此,對那些佛菩薩化現的高僧大德,名聲應該是有一定的利益,但普通人得到名聲之後,很容易毀壞戒律和善根,對自己確實沒有利益可言。

  作為一名佛教徒,如果不想著幫助眾生,整天都是搞世間八法、宣傳自己的名聲,那是值得慚愧的。因此,大家以後一方面盡量不要自我宣傳,另一方面,名譽一旦受損時,也不要傷心難過,對別人生嗔恨心。世間上的名聞利養,跟孩童的沙屋沒什麼差別,當它倒塌時,倘若為此而哭泣,在智者的眼裡,這是一種幼稚可笑的行為。

  再好的名聲也是雲煙--一切都會過去

  很多人認為“名等於福”。的確,名是一種享受,得到鮮花、掌聲,得到恭敬、禮贊,報刊雜志上刊登事跡,閃光燈聚集在身上,這是名人特有的享受。但是,名人要付出名人的代價,有道德還立得住,沒有道德,福德損光了,他們日以繼夜地為名聲而奔波,為名聲而勞累。但以佛教的理念來分析,所謂的名聲,只不過是暫時讓人自我陶醉的方法而已,真要破析的話,名聲並無任何實質。我們作為修行人,搞名利是最不好的事情。而真正學佛的居士,也不要像不懂因果的人那樣,拼命貪執世間八法。

  古代有個故事說,一個國王做了個夢,夢裡有人告訴他,只要記住一句話,這一生遇到什麼事情都可以忘懷得失。他當時特別歡喜,但醒過來後就忘了。(我們有時候也是這樣,比如說夢見了上師,上師講了一些教言,自己非常高興,剛醒來時還記得一點,但過一會兒就沒有了。可能那個國王也是這樣。)他非常傷心,於是傾其宮中所有錢財,打造了一個大鑽戒,並召集智慧大臣們說:“你們誰能把這話找回來,我就把這個鑽戒給誰。”過了兩天,一位老臣跟他說:“國王,把你的鑽戒先給我。”國王問:“你是不是已經知道了?”老臣不說話,拿過鑽戒來,在戒環上刻了一句話,又把鑽戒還給國王,揚長而去。國王一看,恍然記起夢裡正是這句話——“一切都會過去的”。(這個老臣很了不起啊!)

  從此之後,他牢牢記住這句箴言,在一生當中,不管做什麼都沒有特別執著。無論光榮輝煌、恥辱失敗、財富名利,眼前所出現的一切,終究都會過去的。所以,有了特別好的名聲和眾人恭敬時,他不會生傲慢心,因為這個會過去的;淪落到窮困潦倒時,他也不會痛苦絕望,這個也會過去的,人生只是一場夢而已。很多上師的竅訣都講:所有的魔都是我執引生,而我執也由非理作意引發。正因為千千萬萬魔眾歸根結底就是我執在作怪,所以只要斷除我執,或以空性見解來剖析,它們自然而然就會銷聲匿跡。

  有些人說:“為了弘法利生,我必須要有名聲,不然一個默默無聞的人,怎麼廣度眾生呢?

  有些人可能想:“有名聲的話,可以度化眾生、利益眾生,這方面還是起一點作用。”當然,若是符合實際的名聲,對度化眾生也有一些幫助。憨山大師說:“十年寒窗無人聞,一旦成名天下知。”經過十年的精進苦行,一旦成名以後,確實可以用佛法來度化眾生。現在我們這裡有零下20多度,算不算“十年寒窗”?有智慧、有德行的一些法師,在這個山谷裡任何人也沒聽說過,可不可以叫“無人問”?但是再過五年十年,等他們精通了五部大論和顯密教典,那時候就開始成名了,天下的人都知道了。(眾笑)

  按我們現在的學習狀況,有些人從智慧上來看,給成千上萬的人講經說法或做什麼事情,應該是沒有問題。但僅僅有智慧還不行,一個人需要德行,需要前世弘法利生的願力,還有當時的因緣成熟等,如果因緣完全具足,這些人應該能利益眾生。

  現在的人特別喜歡名聲,買東西只要是名牌,質量再差也願意付很多錢;明星的話, “質量”再不好,只要跟你握個手、說句話、笑一笑,興奮得馬上要暈倒。這是未經觀察、被愚癡蒙閉的一種表現,這些虛名有什麼利益呢?卡讓巴格西說過:“名譽,是魔鬼對你的奉承。”有了名聲之後,很多人覺得自己好像有了一切功德,從此對因果等不太重視,最後因為名聲而毀壞了身心。因此,對那些佛菩薩化現的高僧大德,名聲應該是有一定的利益,但普通人得到名聲之後,很容易毀壞戒律和善根,對自己確實沒有利益可言。

  有些人仍會想:“盡管名聲對今生來世的意義不大,但可以讓我特別快樂,聽到別人的贊歎,我心裡樂滋滋的,快樂的心情無法言表,所以我要追求名聲。”

  世人為了榮譽不辭辛苦,假如得到一點贊歎,就非常歡喜。比如別人說“你的功德不可思議,你是世界第一慈善家”“你智慧第一、神通第一、神變第一”,作為一個凡夫人,聽到了這些當面吹捧,內心自然有一些得意。但以智慧來觀察,這沒什麼值得高興的。 為什麼呢?因為贊歎詞是剎那性的,一會兒就銷聲匿跡、無蹤無影了,所以從時間上看,貪著它並沒有意義。同時贊歎聲是無情法,沒有想贊歎你的心,它與水聲風聲沒有區別,猶如空谷聲一般,只是耳根的影象而已。別人說你很了不起,乍聽之下可能有點高興,暗想“我真的很了不起嗎?”但用第二個念頭來分析,剛才的話猶如空谷聲一樣,沒有什麼可歡喜的。

  我們現在所學習的,是平息世間八法中平息名聲的教言,這方面有勝義谛和世俗谛兩種觀察方法。勝義谛的觀察方法,在本論第九品中會講。這裡是講以世俗的智慧來觀察,我們不應該特別執著名聲。正如剛才所講,既然贊歎的聲音無心,你有什麼可快樂的呢? 世間上有很多名人,一生中受過無數贊歎,接受過無數鮮花哈達,但他們離開人間時,還不是赤裸裸地隨業力而奔赴後世嗎?現在的這些名人,名聲比一些高僧大德大多了。以前的高僧大德,像麥彭仁波切、華智仁波切,他們的智慧,再多人聚在一起也比不上,但聽說過他們名字的人,當時可能也沒有一百萬。而現在那些名人歌星,全世界的人對他崇拜贊歎,但即使有這麼響亮的名聲,死時也是空手而去。

  有些人說:“名聲雖然不應該歡喜,但別人贊歎我,我心裡非常快樂,它成了我歡喜的因,所以我喜歡名聲。”那這樣的話,你干脆錄一句贊歎自己的話語,天天在耳邊放好了。噶當派的很多格西,常用空谷聲來比喻贊歎聲,尤其是博朵瓦格西,一聽到贊歎就很不高興,他說凡夫人的心很容易自我陶醉,自我陶醉之後,逐漸就會造作惡業。因此,別人的贊歎並不值得自己歡喜。若謂:“他人贊歎我的話,他們也會非常快樂,我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只要眾生快樂,我願意接受這種贊歎。”這種說法也很顛倒。別人歡喜不一定非要贊歎你,贊歎你的敵人或者贊歎大自然,如大海、藍天、白雲,這都是可以的。你的發心若真是為了別人快樂,那他們贊歎其他東西的詩詞你聽到後,也應該感到特別高興。但事實並非如此,別人贊歎你,你就喜形於色,譏毀你,你馬上怒目相向,產生不樂意的情緒,這怎麼是為了別人快樂呢?

  再者,你和別人是兩個相續,按照佛經的觀點,每個眾生的相續各自不同。別人的快樂,只屬於他一個人,你相續中一分也得不到。《量理寶藏論》在第一品中說,自己面前顯現的,唯一是自己的對境,而不是他人的對境,將分開的東西執為一體不合理。例如一個人叫天授,一個人叫慈氏,慈氏的心中極為快樂,天授能得到多少呢?除了自己去隨喜以外,絲毫也得不到,相續完全不同之故。既然如此,你喜歡贊歎並不是為了別人快樂,而是認為自己得到了一種認可,對稱譽生起實執心,其實這都是分別念在作怪。因此,陳那論師在《文殊贊》中說:“妄念大無明,令墮輪回海。離此大妄念,汝恆得涅槃。”

  因此,大家擁有名聲時,不要過於貪執傲慢,失去時也不要過於痛苦悲傷,應以平淡的心態來面對一切,盡己所能地利益眾生,假如你有一些勝義的境界,經常安住其中,這就是生活的意義。如果沒有嘗到這樣的美味,卻用一些虛假的東西來充實生活,能不能真正為今生來世帶來快樂?這要打一個問號。

  很多人不顧來世,用各種手段來裝飾自己。如藏地有些人為了買寶珠打扮,通過殺牦牛來賺錢;漢地有些人搞不正當的生意,將謀取的利益來打扮自己。這都是一種愚癡之舉。身體本來不淨,再造作也沒什麼美觀可言。現在人的生活跟古代完全不相同。古人對飲食非常講究,食物一般都沒有毒素。而現在科學比較發達,沒有因果正見的人為了掙錢,在食品中加入各種化學物,對人們身心的危害非常大。甚至在化妝品裡面,也含有各種有害成分,一兩天內可能起點作用,讓自己看起來比較年輕,價錢也隨之水漲船高,但實際上人老了以後,再怎麼打扮也不管用。我們藏地有種說法:“命中注定的事變不了,老年人臉上的皺紋平不了。” 現在的很多營養品,我都不敢吃,說明書上寫得雖好,好像吃了以後,馬上能獲得長壽持明的果位,但到底是不是這樣呢?有時候我也去了一些工廠,看後心裡很不舒服。因為廠長和政府的關系非常好,產品是藥是毒也很難說。所以,在某些問題上,大家應該用智慧來觀察。

  如果毫無意義地為了虛名而傾家蕩產,為了好聽的稱號而失去生命,這樣單單的名聲有什麼用呢?人死的時候,美名又能令誰快樂?

  有些人為了獲得名聲,情願捨棄一切財產。原來有人為了得一個“名譽會長”的頭銜,竟然花了三十二萬。其實,“名譽會長”什麼權力都沒有,光是為了一個虛名,就花了這麼多錢,實在是不值得,若用三十二萬為眾生作一點利益,那該多好啊!還有些人為了名聲,寧可失去最珍貴的生命,假如得不到認可,或者名聲一落千丈,受不了就干脆自殺。

  若用智慧來觀察,名聲只不過是一些詞句,在生活中沒有什麼意義。其實,生活和生活的意義應該區分開,生活是什麼?就是吃穿住行。生活的意義,則是活在世界上的價值,若能對眾生、對社會起一點作用,那你活著就有了意義。

  昨前天我給一些大學生開示時說:“你們讀書是為了生活,還是為了生活取得實義?這個一定要搞清楚。如果僅僅是為了畢業後找一個好對象,過一個美好的生活,有一個溫馨的家庭,那你就錯了。這不說我們人類,牦牛也有這方面的需求。雖然它不會說‘我要有個溫馨的家庭’,但冬天最冷的時候,我們這裡有頭黑牦牛,每天晚上都會找特別熱乎的地方去睡。所以,跟牦牛比起來,人若只是為了睡覺、吃飯、快樂,活著也不是非常崇高。如果讀完書以後,希望為眾生做一些好事,現在就發下這種願,以後一定會實現的。你們作為在家居士,學佛不是為了今生來世的快樂,對凡夫人來講也有點困難,但自己獲得快樂時,一定要想到利益眾生,這樣的生活才有實義。”

  有些人有了名聲就願意活著,倘若得不到,認為還不如死了好。藏族有種民間說法是:“懦夫活一百年,不如英雄活一年。”我家鄉有些愚笨的老鄉也有這種概念,覺得名聲如果受損害,還不如早一點死去,為了保護自己的名譽,一定要和敵人作戰到底,沒有獲得勝利之前,活在世界上也沒有意義。這種對名聲特別執著的人,僅僅為了一個虛名,也寧願捨棄寶貴的生命。

  其實名聲只是一種名稱,若沒有起到名稱的作用,名聲再響也沒有用。比如說有人叫你“大法師”,但自己從來不會講經說法,那這種名稱也沒有意義。或者有人叫你是“大智者”、“大人物”,加上一堆美好的言詞,如果自己沒有這種功德,這些也只是虛詞而已。就算能讓你暫時陶醉一會兒,但死時,這些美名又有什麼用呢?

  世間上有許多明星、歌星、英雄,他們死了以後,身體已經被火化,肯定帶不走名聲,心隨業力而漂泊,即生中非常有名,有成千上萬的擁護者,來世卻可能淪落為街頭乞丐。看過《釋尊廣傳》的人都知道,人生相當無常,尤其前世今生的懸殊非常大,有些人前世一貧如洗,但今生富可敵國,而有些人前世腰纏萬貫,後世卻窮困潦倒。所以,心完全隨業力而轉,無法自主地帶走名聲。

  美名跟孩童的沙屋沒什麼差別,當它倒塌時,並不值得我們為此而傷心哭泣

  作為一個修行人,特別執著名聲的確沒有意義。不學佛的世間人整天爭名奪利也情有可原,但我們學習大乘佛法這麼長時間,如果還是為了名聲而蠅營狗苟,沒有為眾生做任何事情,那學佛就白學了!

  寂天菩薩用了一個孩童的比喻,說明世間人名聲遭損時非常痛苦,但在智者的眼中,這是極其愚蠢的行為。比喻是怎麼講的呢?譬如孩童在玩耍時,用沙子堆成一些房屋,他們執為真正的房屋,如果沙屋倒塌了,孩童就會傷心哭泣。以前我在《泰國游記》中,也用過這個教證。當時我去泰國的一個海邊,正好有一群孩子在沙灘上玩,我坐在那裡看大海,過了一會兒,他們有點好奇,就放下恐懼,陸陸續續回來了,繼續他們的玩耍。我記得很清楚,當時他們頂著烈日,興高采烈地堆沙屋、挖沙洞,叽叽喳喳不知在說什麼,突然他們的沙屋遭到了破壞,一群孩子特別傷心地哭著,另一群則非常高興,他們之間發生了天大的變化。

  見到這種場面,我自然想起了這個頌詞,寂天菩薩當年可能也見過孩童在海邊的這些游戲吧!在我們成年人眼裡,沙屋本來無有實質,倒塌也可以,建立也可以,根本不值得為此而哭。可是在小孩的心目中,美好的家園已經被毀,一切都徹底完蛋了,所以一直在傷心地哭。由於他們每天都在海邊玩,皮膚曬得特別黑,黑黑的臉上掉下的淚珠非常明亮,我覺得特別好看。後來我也想起了自己小時候。那時我們牧區的小孩沒有海邊的細沙,就在山上用土堆做成一些房子——“這是你家、這是我家,這是我家的倉庫、這是你家的牛圈”,然後用紅石頭、小石頭、白石頭開始放“牦牛”。當時我比較調皮,總把別人好的“牦牛(石頭)”偷過來,其他小孩就開始放聲大哭:“哇!我們的牦牛被人偷了。”然後就扭在一起打架……。在海邊,我眼前一幕一幕浮現出自己的孩童時代。實際上這是每個人都經歷過的,只不過現在大城市裡的小孩,玩的都是飛機轎車,而我們那時候的玩具,全部是牛糞、石頭、木塊。

  孩童的這些執著,成年人看來非常可笑,而成年人對名聲的貪執,在聖者眼裡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有些人參加選舉,自己不幸落選;有些人在宣傳過程中,遭人惡意毀謗,事業無法展開;有些人在佛教的團體中,別人對他的看法不好,使其名譽受損;甚至有些公司,被揭露出一些劣跡,直接影響到生意,間接也使工人的工資減少……。人們遇到這些時,往往痛苦不已,絞盡腦汁去重建“沙屋”,希望通過各種宣傳,令集體的名聲或個人的榮譽得以恢復,且越來越高。實際上,在諸佛菩薩和有境界的修行人看來,這些名聲全部是虛假的,跟小孩游戲一樣沒有意義。

  在世間八法[1]中,就包括了對名聲的執著,這是一般人很難捨掉的。以前上師如意寶曾說:“世間上的人,要麼貪執財物很厲害,要麼貪執名聲很厲害。我現在已經到了晚年,世界上很多人都知道我,該有的名聲都有了,我一點也不希求這些,所以我修行不是為了世間八法。”有時候上師也給我們作這方面的開示,在座的老道友應該記得吧。

  作為一名佛教徒,如果不想著幫助眾生,整天都是搞世間八法、宣傳自己的名聲,那是值得慚愧的。因此,大家以後一方面盡量不要自我宣傳,另一方面,名譽一旦受損時,也不要傷心難過,對別人生嗔恨心。世間上的名聞利養,跟孩童的沙屋沒什麼差別,當它倒塌時,倘若為此而哭泣,在智者的眼裡,這是一種幼稚可笑的行為。

  這些教言還是很有啟發性,我們學習大乘佛法也可以借鑒。現在有些人說得很高,什麼“我要度化天邊無際的一切眾生”、“我是大乘根基”,但是行為上、心理上,不要說大乘佛教,連善良高尚的美德都不具足。所以,我們應該從點點滴滴學起、從點點滴滴做起,先完善自己的人格,然後再談大乘的六度萬行也不遲。

  編輯節錄自<入菩薩行論>講解

 

上一篇:關於佛教“木魚”的傷感傳說!
下一篇:淨空法師法語:消罪業的方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