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初學佛者談自己對於“五戒”的看法:佛門五戒總的來說是好的,像“殺生、偷盜、邪YIN、妄語”這四條確實應該戒,因為這些行為都是社會不安定因素。至於“不飲酒戒”嘛,我覺得就沒必要,尤其在現代社會中,酒作為一種文化,是溝通人際關系的橋梁,會喝酒能有效提高自己的社會形象,從而成就人生價值。
清淨給他講了一個自己出家前的故事:那時候我在交通系統工作,由於工作關系,應酬頻繁,雖已學佛多年且吃長素,但對於“酒戒”卻假以“公務”之名捨而未持。一次和一個關系單位公干後照例坐進酒店,猜拳行令,假以美辭,頻頻舉杯,一頓狂飲,拼酒中我方以一抵十,以少勝多,令對方陣營一敗塗地。後面的事就沒有記憶了,全憑同事講述:酒後潇灑簽單,自己駕車回到單位,見到人只會嘿嘿笑不會說話,由於啤酒內急,就起身去廁所,推開同事的好心攙扶,一手扶牆,踉踉跄跄,在辦公室裡轉了兩圈,醉眼朦胧,在眾目睽睽之下把牆角誤作便池,水龍長洩而下。然後又右手扶牆,踉踉跄跄,回頭在辦公室裡再倒轉兩圈,躺在沙發上就睡過去了。第二天醒來聞訊後慚愧的無地自容。由於學佛多年,平日裡文質彬彬,道貌岸然,滿口仁義道德,在整個系統裡都是正面典型。沒想到這次因為貪杯,把辛苦偽裝多年的良好形象徹底毀壞,斯文掃地,大現原形,由謙謙君子退墮為猥瑣男。
酒是傻瓜藥,不傻的人喝了就傻,傻的人喝了更傻。社會形象的提高取決於自己的修養、內涵和努力,體現於對社會的價值和貢獻。妄圖依靠酒來提高社會形象,本身就是傻得不能再傻的一樁事。
佛經中“飲酒犯五戒”的故事: 在迦葉佛時,有一位五戒的信士,一向持戒很清淨,有一天從外面回來,因為他很渴,那時有一種酒,沒有顏色,也沒有什麼酒味,一碗水色的酒放在桌上,因為他口渴以為這杯酒就是水,就把它喝下去了。酒性發作起來時,看到隔壁鄰居家有一只鴨走進他家,他在失去理性情形下,便把那只鴨抓來殺了,煮熟了吃它。隔壁鄰居太太看到自己的鴨沒有回來,就到信士家去問他有沒有見,這位誤飲水色酒的五戒信土,因為酒精的刺激使他產生了沖動,所以見到隔壁太太又起了YIN欲心,在沖動之下把她強暴了。很多鄰居便合力將這個人抓起來,把他送去官府治罪,到了官府時因為他還在酒醉便開始打妄語,拒不承認他有偷鴨、殺鴨、強暴的罪行。就這樣,這位五戒的信士,只因為誤喝了一碗酒,竟然連續犯了五戒,所以一失足而成千古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