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雲:“高必墜,聚必散,合必離,生必死。”因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這是宇宙人生亘古不變的必然規律。所以佛告訴我們,“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希望我們能對這個變化、短暫、不實的世間生起真正的出離心;雖然如是,我們人類還是竭盡所能,千方百計用盡各種方法,追求壽命永享,天長地久;可是無論再新的科學、再高的技術,亦不可能打破宇宙的自然規律。
近年世界各地連綿不斷的天災人禍,乃至近日接二連三的飛機墮毀事件,如馬航、復航、阿航失事,昆山爆炸,雲南地震導致嚴重傷亡的慘況,一次再次地提醒著我們──世間萬事萬物都不可能是永恆的、不變的;既然意外或災害都是無可難免的,那麼,如何才能在減低人為錯誤因素的同時,盡量保障寶貴生命財產的安全?這些意外事故的頻頻發生,是否能讓我們對人生的“無常”獲得更深刻的啟發?
一、 災難到底為我們的生命帶來怎麼樣的啟示?
在宇宙規律的自然法則下,人間的災難既然是無法逃避的,那麼當天災人禍來臨的時候,我們應該以何種態度來面對?以下幾點可以讓我們一起來學習:
1.忍耐哀傷與同感他人
看到媒體公布的受災死亡人數逐漸增加,或看到電視畫面裡的受災現場,這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次次心靈的震動。我們可以感受到無數哀傷的人群,也在電視機前暗暗的哀傷——我們正默默地從這些災難中學習忍耐哀傷,學習同感他人。人類歷史發展到今天,經歷了無數的天災人禍;從災難中,讓我們發揮了人與人之間最大的愛心與同情,讓彼此間更加珍惜和友愛。在我們遠遠地付出哀傷、甚至是伸出援手以作赈濟的時候,也分擔了受難者面臨的苦難,並且在哀傷中學習安慰和期盼、豁達與智能。
2.學會珍惜身邊的人
目睹災難中受難者妻離子散、家破人亡,讓我們感到一家人能活著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事。突然的災難,給我們一個厘清“對自己最重要的事物”的機會。在安逸的生活中,我們可能早就忘卻了珍惜,忘卻了每天一個擁抱,一句關懷的問侯;可是災難一旦來臨,讓我們頓時清醒起來了,提示我們生命是如此的寶貴:我們不但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身邊人的生命。每當災難降臨,可以發現很多家庭的關系變得更親密了,很多朋友的聯系也距離拉近了。因為逝去的人而令我們更加珍惜眼前的人、身邊的人;這也許就是“禍兮福所倚”的道理——就像一句諺語所說:“上天取去我們看為寶貴的東西,那是因為他要另外賜給我們更寶貴的。”
3.捨棄渺小的煩惱與困惑
在災難帶來的生死震撼前面,我們有沒有意識到困擾自己的那些小事情、小困惑突然都變得不值一提了呢?我們還好好的活著,這就是莫大的幸福——與那些哀失性命、失去至愛親人的大悲痛、大不幸相比,那些“考試焦慮”、“找不到適合的工作”、“感到孤獨”的小傷感、小情緒又算得了什麼呢?我們往往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其實很多時候,災難的發生,可以升華我們的承受能力,教我們學會真正的堅強。所以,我們不妨試著用同感災難的心情,轉移自己情緒的重心,跳出自己長久以來被困的狹小心事,看看它們有多麼渺小。所以,災難教會我們鄙視自己的脆弱,向災難中的人們學習更多的堅強。
4.從心靈出發有效的援助
任何災難發生之後,每個人所能貢獻的雖然只是小小的力量,但對於災難來說,都是一種彌補與援助。由於我們大部分人都不是受過專業救護訓練的人員,畢竟無法沖到前線去救人,只能從遙遠的地方用真誠的心念提供小小的幫助;但事實上對於災難來說,心理上的波及面,往往比生理、物理上的還要大,所以我們的貢獻,要從心靈出發,只要對於這場災難的重建是良性的,都無妨去做,例如捐錢、捐物資等等,這些都是非常直接的幫助;而從心靈出發的助人行為,無論幫助的大小,都是一次有效的支持。災難有時不僅教會我們團結,還能教會我們將身比己、將心比心,有效地去培養悲天憫人的情懷。正如諺語所謂“施比受更有福”,這確是不移的事實。
二、無常的真正意義何在?
唐朝永嘉玄覺禅師曾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盡管目前的生活是如此美好,無常是終有一天會到來的,因為這是生命的實相!所以我們必須面對它、認識它、了解它、接受它,如此才能深入體悟佛法的真義,獲得真正的解脫與自在。既然“無常”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身邊,那麼無常的意義何在?
(一)、“相續無常”和“剎那無常”
“無常”,在佛教中作為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之一,指一切有為法,即種種因緣所生的萬物,無論是物質的“色法”,還是精神的“心法”,都是生滅變化,不可常住的。從時間的角度,可分為“相續無常”和“剎那無常”。相續無常,指有為法在一期相續過程中,必有生、住、異、滅四個階段,與其生前與滅後相比來看,似乎具有某種穩定性,這尤以人的生死最為明顯,這也是人們普遍能體驗到的一種“無常”。而剎那無常,是指在剎那之間也有生、住、異、滅的變化。從理論上說,這是對時間無限分割的必然結論;從現實中來說,則往往被人所忽略,但若仔細省察,也不難發現,如觀察我們自己的念頭時,會發現似乎有一束意念正在迅速飛逝,沒有片刻的停留;當今科學對“微觀粒子”運動速度的觀測結果,也可以從某個角度證明物質世界的剎那生滅。
(二)、《阿含經》中佛陀有關“無常、苦、空、無我”的開示
1. 色即無常,此即是苦
由此可見,正因為無常的客觀存在,所以有情生命的存在狀態,其實是處於一種逼迫、束縛之中。依佛法而言,人的身心世界是由五蘊:色、受、想、行、識所組成,而這五蘊的本質也是無常的、空的,所以佛陀說:“色即無常,此即是苦。”(《五蘊皆空經》)。有關佛陀對“無常”的開示,在《阿含經》中多有記載。如《雜阿含經》第474經中,佛陀告訴阿難:“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又復,阿難,我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
佛陀之所以如此教示弟子,目的就是希望策發他們的出離心,從而為獲得真正的解脫做准備。從歷史上看,的確不乏因無常而發出離心的修道者。如佛陀本人未出家前身為悉達多太子,曾出游四門因見人生、老、病、死而發心捨俗求道;安世高為安息國太子,幼以孝行見稱,因其父亡而“深厭名器”,將王位讓位給叔父,出家修行等等。
2. 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
因體悟無常而出離並最終解脫的一個修行關鍵,就是對世間萬事萬物不再貪愛與追逐。一個修行人最初的出離心,可能只是對未來道路的一個初步選擇,獲得解脫的路途仍然遙遠。若要從根本上破除對世界及自我已習慣了的愛執,就必須確切認識到,萬法皆由因緣和合而生,緣聚即生,緣散即滅,其中並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實體;有的只是萬緣的生滅,而緣亦待緣,是故畢竟皆空。“色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雜阿含》第11經)。“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阿雜含》第335經)。
因此,從無常、苦、空,而得出了“無我”;實證“無我”就是解脫的關鍵所在。因為“無常”並不直接地帶來痛苦,必須還要與以萬法為實有的觀念相結合,或與“我”相聯系才會產生這種效果。所謂因我而有愛,因愛而有取,因取而有執,因執而有種種的苦惱;而這也就是有情生命之所以流轉的循環過程:“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蘊生。”人之苦惱的根源就在於“愛”與“取”,誠如佛陀所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佛說四十二章經》)
3. 如實觀無常
是故,如果我們要超越愛執及其必然帶來的憂悲苦惱,那麼就要如實地認識世界、認識萬物的本質。這個過程也就是修行解脫的道路。所以佛陀不僅處處說無常,而且時時教人如實觀無常,“無常者,是有為行,從緣起,是患法、滅法、離欲法、斷知法。是名聖法印、知見清淨,是名比丘當說聖法印、知見清淨。”(《雜阿含》第80經)。而在佛教的觀法之中,“四念處”的“觀心無常”(其余為“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法無我”)可作為無常觀或其延展;“觀心無常”簡單地說就是“內觀心識念念起滅,剎那不住,無一常住不變之念,以對治誤認受、想、行、識及世俗心理活動為實常不變的執著”,以觀心無常的慧力,可對治“緣心執常”的顛倒妄見。另外,如《佛說八大人覺經》就明白指出:“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薮。如是觀察,漸離生死。”我們這個心無始以來,執著我們的身體,始終得不到解脫,這個執著就是障礙,障蔽我們的真性。什麼是真性?真性一個是佛性,一個是法性。佛性就是我們的覺性,因為我們執著色、受、想、行、識為實有,所以我們無法出離,因此現在就要起觀照,觀照五蘊無我,從諸法無常的苦、空中體證無我,如此才能獲得真正的解脫,也就達到了“涅盤”的境界,也就是超越了常與無常的不生不滅的、超凡入聖的境地。
4. 色、空不二的、立於中道的圓滿教法
那麼,從修行境界上說,聖人與同處世間的凡夫有何分別呢?佛教認為,對凡夫來說,“受樂時增貪,受苦時增瞋常受不苦不樂時增癡,不僅身受苦樂,心亦沉溺於苦樂中並增長三毒”;對於聖人來說,“多聞於苦樂,非不受覺知,彼於凡夫人,其實大有聞;樂受不放逸,苦觸不增憂,苦樂二俱捨,不順亦不違”(《雜阿含》第470經)。可見,身受雖同,心受卻異,關鍵在於聖人徹悟了諸法之虛妄不實,於是不會有任何的執著與掛礙,因而沒有絲毫的煩惱與束縛,這就是菩薩的心境。
“菩薩”,簡單地說,是指發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覺悟的人。菩薩發心,往往因為不僅感受到自身所受諸苦的煎迫,更擴而大之對眾生生起的深切的憐憫與同情,從而產生了普渡有情的廣大願心。對於初發心,未斷我執的菩薩來說,就必須要精進不懈地堅持六度萬行,以達到利樂有情、令彼離苦得樂的目的。而《金剛經》中卻一再強調,菩薩不僅要有廣大徹骨的悲心,同時更要有對空性——無我的體認,圓融二者即要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方稱得上是真正的菩薩。所以,對於一個夠資格的菩薩來說,隨順願力與因緣而度化眾生,是永無休竭的任務。
結語:
由此可見,佛陀的教法,其實是色、空不二的、立於中道的圓滿教法,也就是即在無常中體驗真常,從而超越常與無常;所以佛法修行的目的,並不是消積、避世,而是在擺脫無常的世間的當下,遠離貪愛、執著與不正見,轉五濁惡世為和樂清淨的國土。如此的話,就能在無常中見真常,於苦難中見實相,於煩惱中現清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