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沒有貴人,不是別人決定的,是自己的態度決定的。就像張良能成為國師,就是因為他尊重老人、尊重賢人才得到了那一本寶書。你們要讀懂這本寶書要有一個條件,就是背五十篇古文,不然你也看不懂,送給你,你又把它放在書櫃當中,又不理它了,五十篇不難。你只要背了五十篇了,就可以來找我了。你有志氣,一年就能背五十篇古文。
看《出師表》,劉備尊賢才感得這麼好的軍師來,這都是歷史給我們很好的啟發。聖人給我們作的榜樣,我們要效法。你尊賢了,就是《弟子規》講的“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你的德行會進步。可是如果你“不親仁”,就會“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
“惡人則遠避之,杜災殃於眉睫”,你如若不遠離惡人,又受到他的污染,你的災難就要來了。在昆山縣甫裡鎮有一個人叫馬繼,他聚集了人去搶劫。有個商人的兩個兒子每天跟著他鬼混。有一天他們合伙去搶一個生意人鐘聰的錢,就在他們搶的時候,鐘聰就大叫“抓賊啊,抓賊啊”。剛好有一群捕快過來就把他們全部抓起來了。馬繼是賊的頭目,在監獄裡就病死了。而這商人的兩個兒子最後都被殺頭,因為搶劫罪很嚴重。他們兩個是糊裡糊塗跟著人家去的,都還沒搞清楚狀況,最後卻被殺頭了。所以不能結交不好的朋友。我們前面講到的朋友對我們的影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定要注意。
我們再講幾個歷史上尊賢的例子。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孔明來。當時曹操大軍壓境,眼看他們就要被消滅了,結果孔明很有智慧,就幫劉備安定了國家,最後建立了蜀漢。當時孔明已經沒辦法抵抗了,就趕快把老百姓和軍隊撤掉,用了“空城計”,孔明一個人坐在城牆上彈琴,司馬懿的數萬軍隊到來,他神情自若。最後司馬懿覺得他可能有埋伏,就撤軍了。孔明一個人的智慧,退了數十萬軍隊,很不簡單。這都是因為劉備尊敬他,他感念知遇之恩,所以要去報他的恩。
周朝的時候,有一個人是孔子非常佩服的人,他也非常尊賢,所以能把整個周朝治理得很好。國家要治理好,一定要有很多有德行的人到各地去當官,那個地方就被他治理好了。孔子最佩服的就是周公。周公 “制禮作樂”。這個“禮”就是做人的規矩,大家都很清楚怎樣做人才不失禮,才有禮貌,循規蹈矩。現代社會,“制禮”很重要,周公在兩千多年前“制禮作樂”,把國家安定下來。“作樂”就是作些可以讓人德行不斷提升,可以陶冶性情、穩定身心的音樂。
江本勝博士的水實驗證明,你放古典音樂,水的結晶就很漂亮。你放重金屬音樂,它的結晶就變得很丑陋。每天都聽靡靡之音,那個人的心情每天都很浮躁。聽古典雅樂,他的心就會很安定。人一浮躁,做什麼事都會出狀況。人一安定,做什麼事都非常沉穩。所以大家要會判斷,連聽的音樂好不好,每天都影響自己。古時周公希望天下安定,他很尊重賢德的人,也善用賢德的人。只要有賢德的人來,他馬上就去接待,為國家推薦好的人才。
為國舉才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自己也是人才,要有志氣做好,周公尊重賢人做到什麼程度呢?“一飯三吐哺”,“一沐三握發”。周公吃一次飯,賢德的人來了,趕緊把飯吐出來去招呼賢人。所以吃一頓飯,吐好幾次,時刻把賢德的人放在心上,叫“一飯三吐哺”。洗一次頭發,因為古人的頭發都留得很長,所以要洗很久。結果剛好洗到一半,賢人來了,趕緊弄一下出去,握著他的頭發去見賢德的人。洗一次頭發出來好幾次,由此就可以看到他尊重賢人的態度。我們敬老尊賢,最重要的就是這個恭敬的態度,種敬田,我們的德行、福報、智慧,就在這恭敬的態度當中,每天都有加、有乘。我們怎麼具體去尊賢呢?第一,身邊比你優秀的同學,比你有德行的長輩,你要主動請教他,尊賢也是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學業,尊重自己的道德,希望這一天不空過,一定要有進步,“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所以,尊重聖賢人,尊重經典,也就是尊重自己。主動請教,接著實踐落實。你請教完,得要去做,你請教完卻不去做,那就糟蹋了人家的教誨跟好意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實踐其實就是依教奉行。而這個賢人是你現在身邊的人,也可以是古人。你看經典、看歷史,都可以效法他們,把他們的教誨放在心上,都是在依教奉行。你的老師是古今中外的聖賢人,如果向他們學習,那你的身上就有古今中外聖賢人的德行,那你這一輩子一定會有很好的成就,這是尊賢。我們記住“見人善,即思齊”,這就是有志氣。
而且你一尊賢,除了利益你之外,你還可以把身邊有智慧的人進一步介紹給你的父母,介紹給你的親朋好友,讓他們也都受益,那你的心量就很大了。生命當中有緣的親朋好友,你都想著要利益他們,推薦智者給他們,讓他們也親近有德之人,親近五千年的智慧。當你身邊都是有德行的朋友,每天都跟聖賢人學習,最高興的人是你的父母。他們就不操心了,他們覺得孩子懂事,才說得上是孝順。假如父母還要操心我們這個,操心我們那個,那我們就不孝了,離孝順還遠。要好好努力,我們
一旦有了德行,就能安定父母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