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最近這段時間,有一位美女大學生剃度出家,又在微博發布學佛心得,一時名聲大噪爆紅網絡,有人稱贊,有人诋毀,有人批評。不少人都感歎,這位姑娘年紀輕輕、花容月貌,為什麼要遁入空門?有什麼想不開?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不了解出家的真正意義。出家原是一種自由選擇,是為出離世間,是為解脫生死,是為證道成佛,絕非看破紅塵、逃離世間。人生道路萬千,出家求道也是其中之一,沒什麼大不了。古人曾說,出家修行乃大丈夫之事,絕不是為逃避問題。
出家後的才真旺姆:更愛佛法莊嚴之美。(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通常初學佛的人必須要有厭離心,才能夠真正體會到修行佛法的重要和必要。
要厭離什麼呢?是對於來自心理、生理、人際關系、自然環境的種種矛盾、摩擦而引起的許多煩惱、痛苦。如果能夠轉變,那麼對這些現象的感受就不須厭離;無物可厭,也就無處可離了。所以,厭離是修習佛法的初步,就是知苦而求離苦的意思。
一般人總認為厭離人間的人際關系、生活環境,就是否定了人的價值和意義。其實恰好相反,正因為要提升人的價值和意義,才要暫時厭離。就像商人出外經商,是為了賺錢養活眷屬、維持家計;孩子出外求學,是為了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以謀他日成家立業和自利利他。所以佛法所講的厭離,是修行的初步過程,而不是終究的目的。
逃避就不同了,逃避是不想負起應有的責任,不敢面對現實的生活,而抱著逃債甚至於逃亡的心態遠離他所處的環境,這種人就像處於逃亡狀態的犯人一般,心裡經常充滿著恐懼、不自在、不安全,永遠承受著無處容身的心理壓力,這和修行正信的佛法以厭離煩惱的世間安全不同。若能厭離煩惱,他就能逐漸地離開煩惱;多離一分煩惱,便多得一分解脫和自在。自在的程度愈深,煩惱也就愈輕,最後便得究竟解脫。如果已得解脫,當然也就沒有厭離和不厭離的問題了。
逃避是不能解決問題的。逃避是知苦卻不敢面對苦,反而逃苦的意思;厭離是知苦、避苦,因而學佛脫苦,乃是為了疏導問題。逃避既違背佛法所說的因果律,所以也不為佛法所許;厭離也不一定要離開人間,而是透過佛法的指導原則及其修行方式,提起對於世間現象的徹底認識。
《中觀論頌》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首先是厭離世間,結果既已知道諸法空幻,也就不起煩惱和執著,也就不需要厭離。
不過,僅僅通過知識的認同未必能夠離苦,所以要暫時離開世俗的環境,專門修持佛法的戒、定、慧三學,就比較容易達成離苦的目的。因此,上上根器的人,一旦接觸佛法就能頓悟,悟後或以出家身或仍以在家身於人間行化;一般根器的人,則以離俗出家最易得力。
不過,出家是大丈夫事,並不是世間多數人可以做到的。因為,第一、一般人不知厭離,第二、許多人雖知厭離卻無法厭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