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多少不是有多少福德,爭多少理有多少罪過,達到認不是的真處,就是佛國。
按:認不是與爭理正是相反。認不是是改正自己過錯的前提,是修正行為的第一動力。不認識自己過錯的人是永遠不會進步的。如果放開來講,對那引起從表面上年士民自己無直接關系的過失,也能把它認過來,歸到自己的身上,這不僅可為自己消陰命,同時也可增加福德,認多大的不是,就有多大的性量(當然要真心實意地認不是)。比如,作為一個群體的首領,要認整個群體的不是,群體裡的人沒好,就要責備自己,怨自己,這就是有群體那麼大的性量,也正是體現了"天命包宿命"的道理,可增長無量的福德。反之,出了問題,把過錯推到別人身上,處處爭理,企圖把自己摘清,推過攬功,這樣,不僅無功,反而增加罪過,正是增長陰命。鳳儀先生常說:"世界沒好,就是我沒好。"即是認世界的不是,故有世界那麼大的性量。
從佛家來看,菩薩對眾生大慈大悲,眾生好,他生歡喜心,眾生有過錯,他發慈悲心,以眾生之過為己過,所以菩薩不見眾生過,這正反映出"認不是的真處就是佛國"的道理。
認不是有天力、佛力、無窮之力。
按:這是極言“認不是”力量之大。認不是可以分幾個不同層次,此處所言並非停留在口頭上的認不是,而是把內心深處生心動念的錯誤都歸在“不是”之內,及時省察,這不單純是為了調節人我之關系,而更重要是“慎獨”的功夫,淨化心靈,“止於至善”。
陰木性的人,以為直性好,任著自己性做去,他哪曾想,那就死在陰木上啦。火性人就認為自己明白,其實,他就死在陰火性上啦。其余,陰土、陰金、陰水都是這樣。必得五行圓轉,運用靈活,知先知後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