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庵大師說的這句話就很讓人驚心動魄
摘自黃念祖居士內部學修開示1983.01.16 (2、3)
所以菩薩心非常重要呀。菩薩心,省庵大師說,就有八個對比。首先就是倆對,就是邪與正,真跟偽,他這..老師提了倆方面,(省庵大師)他是從..談的細一點,實際是一致的。他說的省庵大師說的什麼叫邪呀,我們聽了恐怕也要嚇一跳,沒得嚇一跳!啊,你看,他頭一句話,世有行人,世界上有這樣的修行人,一向修行,一直在修行,老是在修行,不救自心,不去救你自己的心,但知外物,除心以外的事都叫外物,他就知道外頭這些事,辦道場呀,搞這一些;修廟呀,講經說法呀;種種,種種的;都叫外物。因為這與你心無關吶,你不救你的本心去忙這些,這叫邪!這真是尖銳到……你說呢,祖師能夠危言聳聽,真實是這樣,大家要知道。這句話就很讓人得驚心動魄呀,啊,看看,不邪的人就不多了。所以省庵大師他後頭他流涕痛哭呀,他對當時的佛教他是流涕痛哭呀,佛教衰到今天,清朝初年佛教最勝時侯,你要看多少廟,多少和尚,多少道場,多少人念佛最勝的時候,可省庵大師流涕痛哭啊。佛教衰敗到今天了,為什麼怎麼些廟,怎麼些塔呀,他為什麼說衰敗,有教無人吶。教是存在,多熱鬧呀,真正上能救明自心的人少了,都是不救自心,就忙忙熱鬧會,到頭大家胡亂一場,就像我舉的那個例子一樣,那個人作的那個胎,哈哈,那個人作的那個胎,你..我覺的作了個胎,不是那麼回事!這就叫做邪呀,這句話份量好重。但是,一開頭就這一句話,所以對祖師的話我們不能隨便忽視,我們不明白不要緊,起碼要重視,這麼個祖師他怎麼說,起碼要引以重視,不能否定。
底下就好(明白)點這些邪,或者是求利養,得點好處;或者是喜歡名聞,喜歡出名,啊,哎呀,博士到處請人講呀,什麼什麼的,很多人都贊歎呀,名滿四海呀,喜歡這個名聞呢;或者是希望現世娛樂,生活享受很好呀;或者是希望來世很好呀,這樣修行人統統叫邪!好些這種想法的人很多呀,啊,怎麼才是不邪呢?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娛樂果報,唯為生死。單獨的,唯是唯心的唯,就是什麼呢?就是為了解決生死問題,唯獨是為了什麼呢?為了覺悟,為了菩提,這個發心叫做正,前面的發心就是邪呀。
再看什麼叫做偽呢?偽呢:我們有罪不忏,有過不除,內濁外清,內頭很濁,外頭很清,怎麼說內濁外清呢?對修行人呢,是一向修行人,我們不是講那些個世間什麼詐騙犯,那種我們不討論那些,我們是講一向修行人裡頭,一向修行人裡頭什麼內濁外清,什麼是濁呢?濁就是疑。懷疑的疑。這個話是根據誰說的呢?根據善導大師的話,他把信跟疑作為一對,信就是清淨,一念淨信,一念淨心。一念淨信跟一念淨心是一回事啊,所以一念清淨的信就是一念清淨心呢!信跟清淨是一回事。疑跟髒是一回事,這個是譬喻“疑”是最髒的東西,最髒的東西它不但自己兒髒,它碰到什麼東西,什麼東西就髒,再好的、極好的衣裳碰到一些大糞(就髒),是不是。呵呵,一碗燕窩羹端上來滴一滴耗子尿,一滴耗子尿打翻一鍋羹呢,(這)一鍋羹就不想吃了吧,它使別的也髒,假使帶著疑去你行善、去念佛,都被髒東西連累了,都沾著髒了。
為什麼藕益大師說,你假使沒有信願,沒有信願你就是疑嘛,疑的話你念佛念的風吹不入,雨打不透也決無往生之理。這話好堅決啊。你沒有得到往生的道理呀,沒有這個道理。你念的就是沒有正信,沒有切願,就是你念的再好,(念的)風吹不入,雨打不透,雜念不能侵犯你了,是什麼情況?決沒有往生的道理。這話就是一致了。疑都是髒的,這就是叫做偽,偽就是假的。假的!假的就是假的嘛!假的就是假的嘛!沒有別的可說了。
因此,我們怎麼樣?我們聽了這一些呀,我們把這個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跟夏老師勸發菩提心文,夏老師也教我們勸發菩提心,咱們結合起來呀,就深刻一些呀,這個地方要有進一步的了解呀。一聽之後我就完全是真了,完全是正了,也不是十分容易呀。但是我們要知道什麼叫真,什麼叫正,自己還有那一些跟這個“邪”跟這個“偽”是沾邊的,逐漸去轉換麼。轉換就好嘛,我們這個講究你得知道,轉換最要緊你往那邊換,是嗎,呵呵,你往那邊換,這個就是最要緊的。
我們要理解呀,行解相知,要解就在這個地方,我們發現問題,你不發現問題,老把這個問題帶著,那很不好麼。你發現問題靠理解嘛,再進一步是解決問題。不能很急呀,有的人很急,有的人一聽,一提到問題當時就得解決,就好象大夫剛給你查出來,給你查出來,你這是癌症,查出來就很好嘛,給你確證了,他就好象馬上給癌症治好了,這還有個過程嘛,首先我們就得明確這些問題。
那麼再把省庵大師他的話念一念,他講“偽”嘛,他講的“偽”咱們把夏老師說的偽比較比較,這二位大德經過300年,是不是呀,說出來竟成一致。有罪不忏,有過也不除,內濁外清,裡頭是很什麼?很懷疑。在外面看你是非常的恭敬,這些叫內濁外清;再一種心裡頭有很多很多的個人打算,但是表現的談的都是大道理,談的很了不起。這也是內濁外清。始行終淡,一開始積極性很高,就常常說的5分鐘熱氣,慢慢慢慢就不行,這也是假的。應當是越修越研究越積極才對,怎麼搞至搞至這個….中間可以有起伏,在眾生份上,但是結論就是這個,那不行了。最初是勤的,最後是息了氣的,那不是說明你這一生…中間起伏是有,你要煉賽跑煉跳高這個成績也是有起伏,中間有起伏這我們原諒,但是說你這個是越來越不行了,修行這個不是體力的問題了。人老那個那不行,發心的問題,先很勤,後來是懈怠了,你最先發心的那個勤也沒有,(前頭的勤)也欠真實。那麼雖有好心,也能生出點好心,可這好心多是求名求利養,為名夾雜。我想參加辦一點什麼事情,借這個機會,自己或者是圖利…假如來一個什麼代表團,你陪他到什麼地方去轉一轉,你這一考慮哎呀這次住最高旅館,都要幾百塊一天呢,呵呵,這轉轉這也不壞嘛,這名為利了。怎麼轉一轉嘛,大家國內國外有其人呢,你這不求要出名嘛,那你這個佛教的活動,你當然還是為了佛教是好心,可是你考慮到住第一等旅館,是嗎。那個珍果法師住的是宋美玲當年住的地方,那講究的你不可想象的好,呵呵,一天是350元還是多少錢,可能還要貴一點,後來知道佛學窮,給佛學減了半。呵呵,我就想這個,我就不喜歡。他這個不行。雖有善道為罪業至所染污,你也在行善法,可你在這善法中有罪呀,這我們也常見,很多修行人就是犯了這個毛病,研究了很多,學習了很多,懂得了很多之後就要謗法。就這個不行那個不行,這個經典怎麼樣,是真的,那個經是假的;這一宗好,那一宗不好;咱們最眼前的鄭全奎只要看誰一提禅宗,哎喲,二門具破,念佛的人一談禅二門具破,他聽禅他就撕破….不免就妨礙人家去學禅,這很多呀,還互相攻擊,你那個禅呢,是十人九蹉跎,他改成九蹉路。十個人九人走錯路了,明確是蹉跎他改成蹉路。永明大師……蹉跎了你反而不能快。你還沒往生,一往生見了彌陀,花開見佛開悟了。你這個一生一生轉,但還是可以,真正參禅一生一生轉,真正參禅。般若的力量還是很大,他就是蹉跎一點,時間耽誤一些,不是錯路嘛,你改成錯路就是謗法。有人就誹謗密法啊,好些人這種人很多呀,那李宗紅《楞嚴經》講的多明白,你還糊塗,真是!他那個體會密法你就是魔,給你說的多明白了你還不清楚。那夏老師不是這觀點,呵呵,夏老師早提出來了,你是做了很多很多事,你也研究了很多很多經典,但是你在這些善的裡頭,好的裡頭,你就要遭罪。他為什麼要遭罪,有一個自以為是啊。有一個自以為是啊,不虛心呢,好多人有這個問題呀,所以你再做功德頂不住謗法的罪啊。所以在這個十念都能生,就是除了五逆十惡誹謗正法,五逆十惡本來是能生啊,本來是能生啊。《觀經》說了第十六觀,下品下生就是五逆十惡麼,五逆十惡能生,這個《無量壽經》怎麼說不生呀,加了一個罪,誹謗正法,有人解釋加了這個罪更重了,你本來只是一個五逆十惡加上一個誹謗正法,所以就不能去了,這個理解的還不深呢!這個是道綽還是昙鸾呢?大概是道綽,是道綽。他舉例說,他就有經典根據的。他說是二個人,不分二個人當然去不成了,一個只是五逆十惡沒有謗法,一個他只是謗法沒有五逆十惡,那個能去,那個不能去呀,道綽大師說:五逆十惡不謗法的人可以去,謗法的不五逆十惡人不能去,這才把謗法這個問題明白說出來,所以我就奉勸在坐的各位年歲大的、年歲小的,在法上不要隨便說話,不要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行,你沒有在十分把握之前….你做多少功德你頂不住你這幾句話。你說我不懂,這個問題我不懂,密法我不懂,我沒研究,我不明白,這完全可以。你這幾個我不懂有什麼問題,干嗎自個兒什麼什麼我都是狀元,我都能批評,我都知道。只有我佛才可以,佛為法王與法自在,咱們只剛剛知道一點點,你那有權衡的力量,千萬不可以。我說你作功德可以,千萬不要搞到謗法上,很難哪,很難哪!我只要把我真實認為是對的,我贊歎!那個世親菩薩嘛,不是一直信小乘小乘他作了很多書,佛學院還在念呢,俱捨宗就是他的(著作),俱捨宗成為一宗,世親菩薩的著作,佛學院還在念呢。他後來不是覺悟了嗎,我只贊歎小乘,我反對大乘我這個罪太大了,我得割舌頭呀,說這些話。他哥哥是大乘,說你割舌頭,你有幾個舌頭,你夠嗎?你割舌頭你能忏悔你那個罪呢?你有幾百幾千幾萬個舌頭啊,你要知道不是那麼容易忏呢!(世親菩薩)他說:“那我怎麼辦呢?”“那你贊歎大乘啊。”所以無著菩薩、世親菩薩,就調過頭來是嗎,反戈一擊呀,調過頭來就贊歎了,做了五百多部論,大家稱為千部論著,哈哈,真是了不起的大菩薩!謗法不行,藐視佛法。你贊歎小乘,後轉大乘,所以割舌頭有什麼用。所以我們同修知道做個佛教徒,就要做個真的,是不是啊?呵呵,我們要做個真的,真誠的。鬧了半天還是個邪位的,這個……呵呵,大家誰也不願意,誰也不願意呀。那什麼叫真呢?念念上求佛道,不為別的,心心下化眾生,不是個人自個兒打算,是要度眾生呀,聞佛道長遠,哎呀,這個不是個容易事啊。也不能退席,怎麼難呀,我不干了,這就是假,沒有這種心。觀眾生難度,就不生厭倦。眾生難度!所以諾那祖師在母親肚子裡哭,呵呵,人家就問:你在媽媽肚子裡哭什麼?呵呵,我哭眾生難度。哈哈哈,眾生難度,還得來嘛。哈哈哈。他知道難度,他不生厭倦嘛。眾生難度,知道還是來了,(諾那)這一生多少锉折,就是難度,但他還是來麼。如登萬人之山,必從起點,這就是說如造九層之塔,必造七天如此發心名為真,尖這個塔是什麼?就是究竟的覺悟啊,得到究竟的覺悟,讓一切眾生得到究竟的覺悟啊!這個究竟的覺悟才能給眾生永久的、長遠的、徹底的利益。咱不是讓眾生得到好處麼。怎麼才能給眾生好處?只有你自己徹底地覺悟,這個就是。這麼來看呢與我們夏老師說的就一致哦
,所以有夾雜就不誠呀,是嗎?發真實心就是誠。咱們看什麼叫真呢,這個心。底下就說,有惡念有善念,就不誠。還不光是說,不是說你我有了惡念之中有了善念不誠,不管是你有惡念還是善念,你有了善念,沒有惡念還是不誠!你看底下不是說了嘛
,真的誠心無東西,就是我這個意思了吧!是嗎,是嗎?有善念你還是有東西麼。這是誠嗎?你有善念也是不誠呀。真的誠,心無東西呀。夏老師說的,呵呵,是嗎?你心有了一心不亂,你就永遠不能一心不亂了。所以再說一說一個公案,這是黃陽明啊,黃陽明本來要出家的,當時他遇見高僧現在佛教人裡很多,當時確實是很鼎盛呀,唐朝明朝四大高僧都那個時候,憨山呢、蓮池呢,藕益呢,紫柏都在那個時候,人才很多呀。儒家沒有人呢,他怎麼一個思想去研究儒的,想出家,佛教人才很多,你可以莫來了。所以我在莫干山的時候,天賜寺那兒有個碑,老方丈也是清朝人,早年的清朝人,他是看黃陽明的著作開悟的,王陽明有最重要的二個弟子,一個是叫…姓王,也姓王,叫王龍希,還有一個我記不十分准了,可能是姓錢,這二個人有一天在研究…交流心得體會,說:以後吧老師的教化怎麼體會?那位就說了:致知格物,真心誠意呀。這儒家的基本道理,他說是: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真心誠意,一個心,一個意。心的體是沒有善,沒惡的。你思想一動了,一知一動就有善有惡了。這動了念了麼!有善有惡是意之動,這個知善知惡是良知。你知道什麼叫善,知道什麼是惡,這是良知。王陽明講:要知良知。我們就要有良知,分別的清清楚楚呀,不是越來越糊塗啊,心無東西不是糊塗呀,是清清楚楚。知善知惡是良知,什麼叫格物呢?這個行善去惡是格物。惡我停止了,這叫格物。不是叫你研究那個姻粉是怎麼做的,樹是怎麼長的。他這個完全是王陽明講學的精華呀,他總結了這四句。那個王龍希說不對不對,你弄錯了,不是你的觀點,老師不一樣啊。那你說,王龍希說了:心,無善無惡。這與他那句一樣,無善無惡心之體,第二句呢,知善知惡是意之動。意,意無善無惡;知,知無善無惡;格物,物無善無惡。這二人不一致呀,一切無善惡。這到了王陽明那兒去了,王陽明一聽很高興:啊呀,我很高興啊,我很早想跟大家這麼講了,我不敢講呀,怕大家根基低接不上,所以只講前頭的四句:“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止惡行善是格物。”只能講這幾句,現在你們自己能體會到這裡我很高興。所以這八段話,第一個:有善有惡有分別的那個,就是當年的神修;這個王龍希一切無善無惡的想法就是六祖,呵呵,這個譬喻。現在我們怎麼知呢,我們可以八句一塊用,啊,哈哈,八句一塊用。也就是夏老師的話:南仁北修畏容偏,南邊的六祖,仁是慧仁;北修是神修,這二個我們不能偏到那一個,呵呵,所以二個一塊重視,不矛盾。所以真正說到究竟上,這個“一”,這個“誠”,那就是一絲一毫都不掛。所以貢師老說:赤裸裸,赤裸裸一絲不掛。就是這個意思。為什麼密宗有的像一件衣服不穿,那干什麼呀?啟發你啊,你的心應該這樣,都是表法啊,哎,有的人不懂啊,以為是表現人體美呢。呵呵,是不是,庸俗化了,我們也是人體美,健康美。我們表的是心那!啊,一絲不掛啊。一絲不掛,一心不亂,有掛一絲就一心不了了,這就是極殊勝的話。所以一上來你自己怎麼開始用功,那就是前頭的那一些啊,就是說知道善知道惡呀,不要再搞惡,去行善呀。這個是下手,這得這樣,勸人也得這樣。可是你還得知道:說到究竟。心、意、知、物、都無善無惡;一切都無分別的,一切是本來就究竟清淨的。貢師不是說:一切事本來清淨的。有什麼叫善惡啊,什麼叫分別啊。所以你們看密宗那供的那東西,極髒的東西拿來供佛,什麼意思啊?本來是清淨的!那裡有清淨有髒啊。你心裡頭有髒,它就髒。是嗎?到這法就高了。所以我們就說自覺也需要這二方面,覺他更需要!夏老師這話呀咱們做一點補充。所以這個我們就是要知道什麼是“誠”什麼是“真”什麼是“偽”什麼是“邪”啊。我們是不是往生必須得發心呢,我們要發心,就要發真實的菩提心呢,這是一個先決的條件呢,這個我們現在介紹到這兒。這可能解決二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