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滕建波
前面說到兩位龍王歸依三寶,到這裡本來是很歡喜的結局了,不過呢,又節外生枝了。
當時,憍薩羅國的國王波斯匿王看到煙火,就前去請佛祖開示。人民見到國王過來了,都起身迎接波斯匿王,歡迎他入座。當時,兩位大龍王沒吭氣也不起身迎接。兩位大龍王當然不會把區區一個人間的國王放在眼裡。他們雖然有傲慢的資本,不過這一傲慢,又出事了。
所以佛弟子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傲慢。不要說自己功勞很大啊,應當受別人尊敬啊,到處擺譜,端架子,那就麻煩了,搞不好把自己給端到地獄裡頭去了。
如果你遇到這樣傲慢的出家人,應該怎麼辦呢?你依然可以禮敬,可以供養,但是呢,不必贊歎,不必親近。他傲慢有他的過失,我們不要去批評。我們恭敬,我們供養,有我們的功德,不必生分別心。你明辨是非,就知道什麼樣的明師,可以親近;什麼樣的名師,應當保持距離。我們這裡只學習分辨方法,不對具體的人進行評價。由大家自己分辨。判斷是否准確那也都是你自己的緣分。
當時,波斯匿王禮佛之後,問佛祖之前滿世界都冒煙的緣故。佛祖說:這是兩位龍王干的。不過不要擔心,以後都不會有這樣的事情了。波斯匿王一聽佛祖說沒事了,於是就放心了。
當時,波斯匿王又想:我是國王,萬眾敬仰,名聞天下,這兩個人從哪裡來的,居然不起身迎接我?如果是我的子民,我就要抓他坐牢,如果是外國人,我就要殺掉他。
你看看,當時波斯匿王雖然歸依三寶,但是國王的習氣還是很重的,有人不尊重他,他就要殺人。所以呢,修行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需要長時薰習,才能戰勝三毒。我們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每個佛弟子根據自己的宿根不同,依教奉行的程度也有差別,所以修為也是有差異的。我們有個很容易犯的錯誤:很喜歡拿自己的標准去衡量其他人,特別是喜歡用自己的優點去衡量別人。一看到別人在某個方面做得不如自己,就喜歡出言諷刺,肆意批評,說這個也不如法,說那個也不如法。這個不是好習慣。
比方說,持戒這個問題,有些人自己持戒精嚴,這個是好事,值得我們隨喜贊歎。但是呢,這個人但凡看到其他人持戒不如自己,就喜歡嚴厲的指責別人,這個就未必很好了。能不能指責別人,我們要分情況來對待:
1 你自己做得很好,而且是非常有名望的大德,你說話,對方樂意聽,你說了之後,對方不會抵觸,那你可以有選擇的使用批評這個方法。
2 你雖然自己做得很好,但是聲望不夠,你說話,別人可能會生出逆反心理,那你就不太適合用這個方法。
比方說吃素這個問題,大家都知道能夠吃素當然很好啦,不過呢,不是每個人現在都能吃素,所以你如果不分場合,不分對象,見到別人吃肉就批評,說別人沒有慈悲心,說別人不配做佛弟子,那這個往往就適得其反了。那麼吃素這個問題呢,我們可以告訴別人,能夠吃素的人,我們非常贊歎,好處很多;目前不能吃素的人呢,那也不要緊,只有能夠按照淨土法門的要求去修行,信願行具足,也是能夠往生極樂的;那麼對於有些人修行了多年,他自己希望可以做到吃全素,家裡人也不反對他吃素,但是他就是還斷不了對肉的欲望,這個時候,如果他願意接受的話,你可以用一些方法幫助他提高,就好象臨門一腳一樣,幫助他斷肉。
當時,兩位大龍王有他心通,知道波斯匿王心裡的念頭,非常憤怒,心想:我們沒有對不起這個國王的地方,他居然反過來要殺害我們,真是太過分了。我要把這個國王和他的國民全部殺死。於是兩位龍王就起身禮佛之後,在給孤獨園附近隱身了。這兩個龍王要滅一個國家,那是易如反掌啊。你看看,這個波斯匿王的一念惡心,就給自己和國民帶來滅頂之災。所以太上感應篇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個福禍都是人自己招感的啊,善報惡報,都跟隨你種的善因惡因而來,如影隨形。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起心向善,雖然還沒有做這個善事,吉神已經跟隨你了;如果起心作惡,雖然還沒有做這個壞事,凶神已經找上你了啊。
你看看,波斯匿王一念惡心就攤上大事了。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原文:
爾時,波斯匿王便作是念:“有何因緣,使此閻浮利內煙火乃爾?”是時,王波斯匿乘寶羽之車出捨衛城,至世尊所。爾時,人民之類遙見王來,鹹共起迎:“善來!大王,可就此坐。”
時,二龍王默然不起。
是時,波斯匿王禮世尊足,在一面坐。是時,大王白世尊言:“我今欲有所問,惟願世尊事事敷演!”
世尊告白:“欲有所問,今正是時。”
波斯匿王白佛言:“有何因緣,令此閻浮裡內煙火乃爾?”
世尊告曰:“難陀、優槃難陀龍王之所造。然今,大王,勿懷恐懼,今日更無煙火之變。”
是時,波斯匿王便作是念:“我今是國之大王,人民宗敬,名聞四遠。今此二人為從何來?見吾至此,亦不起迎。設住吾境界者當取閉之,設他界來者當取殺之。”
是時,龍王知波斯匿心中所念,便興瞋恚。爾時,龍王便作是念:“我等無過於此王所,更欲反害吾身;要當取此國王及迦夷國人,盡取殺之。”是時,龍王即從座起,禮世尊足,即便而去,離祇洹不遠,便不復現。
小乘阿含部第0539部 增壹阿含經 符秦三藏昙摩難提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