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介紹

 

太虛法師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太虛法師,俗名呂淦森,法名唯心,號太虛。生於1889年,浙江桐鄉人。以倡導人間佛教而著稱。

法師1歲,父親病逝,5歲時寡母張氏再嫁他鄉,此後由外祖母一手撫育成人。童年隨舅讀書,13歲進百貨店當學徒。16歲,入蘇州小九華寺披剃為僧。21歲,隨寄禅法師參加江蘇省僧教育會,並在南京從楊文會居士學《楞嚴經》。

1912年,太虛法師在南京創立中國佛教會,次年並入中華佛教總會,太虛被選任《佛教月刊》總編輯。不久,寄禅法師逝世,太虛法師在其追悼會上提出進行“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產革命”的佛教“三大革命”口號。撰文倡導“佛教復興運動”和改革舊的僧團制度。因改革受阻,隨後入普陀山閉關兩年。出關後,法師即赴台灣、日本考察佛教,進行講學。

1918年,太虛法師在上海與陳元白、章太炎、王一亭等名士創設“覺社”,主編《覺社叢書》,第二年改為《海潮音》月刊。月刊持辦30多年,從未中斷,成為中國持辦時間最長,普及影響最廣的佛教刊物。

1922年,太虛法師於武昌創辦武昌佛學院。1928年,法師往南京講學,並籌備創設中國佛學會。同年秋,出國考察講學,遍歷英、德、法、荷、比、美諸國。並應法國學者建議,在巴黎籌設世界佛學苑,開中國僧人跨越歐美弘傳佛教之先河。

抗戰爆發時,法師為抗日救國奔走,呼吁全國佛教徒行動起來,投入抗日救國運動。1939年,遠赴緬甸、印度、斯裡蘭卡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各地,宣傳抗日救國,發動各地華僑、華人和廣大佛教徒、佛教團體,積極支援祖國抗戰。1947年3月17日,圓寂於上海玉佛寺。

太虛法師一生積極推行佛教僧制改革,提倡人間佛教,創辦了很多蜚聲海內外的佛教學院。堪稱現代佛教史上改革第一人。

自題

太虛法師第一次拍照後,在相片上自題:“你!你!我認識你!我認識你!你就是你。你自題。”意思是說不迷失自性,不丟失真正的自我。

兄弟情深

太虛法師天性聰穎,少年時即見識不凡,語驚四座。當時已小有名氣的圓瑛法師甘願屈尊與年僅17歲的太虛法師義結金蘭。兩人慷慨激昂,還寫了一篇兄弟結盟書,至今讀來,還讓人熱血沸騰。茲節錄部分,與讀者共勉:

恭對我佛座前,焚香致禱,披誠發願:願得同究一乘妙旨,同研三藏玄文,同為佛國棟梁,同作法門砥柱,同弘大教,同演真诠,乃至最末後身同證菩提,同成正覺,互相愛念,全始全終。今則謹立義規數則,以為助道因緣,其各永遵,俾成法益。一則以心印心,親同骨肉;不可少懷異見,陽奉陰違!一則白首如新,歷久彌敬;不可泛交朋黨,背親向疏!一則以善勸勉,有過箴規;不可弗納忠言,任從己意!一則疾病相扶,患難相救;不可忘恩負義,袖手旁觀!一則安危與共,憂樂是均;不可但顧自身,不思大義!一則事必相商,言當忍納;不可諸般瞞昧,片語分離!一則出處行藏,追隨晤對;不可輕離忍別,致歎參商!一則各自立志,宏法利生;不可虛度韶光,甘居人下!以上義規,各宜慎重。

後來,圓瑛法師得罪了當時的寧波官府,被囚禁在縣衙,太虛法師寫信給自己的恩師寄禅法師,怪他不去營救圓瑛,由於心情激動,信中言語過於激烈,老師看了跑來問罪,太虛法師只好暫避到一座寺裡,不久寄禅法師就原諒了法師。

做好本分,便是菩薩

太虛法師曾不無感慨地說,我看現在學佛的人越來越多了,但都迷信佛教,不去修習真正的佛法,許多人不知道一切有益於人群的行為都是佛的作為。

法師大聲疾呼:“我們學佛,須從我們自身家庭、工作等身邊的事情上去修習,盡我們的個人能力,凡是一切正當的事情,都是學佛之因,就應當勇猛精進地去做,如果廢棄不干,便是斷絕佛法的種子!做官的做好官,做農民的做好農民,做商人的做好商人,做工人的做好工人,這便是菩薩的行為。”

法師進而說道,從事一切正當行業,諸如農礦、醫藥、教育、藝術等等都是成佛之因;從事一切正當職業,諸如警察、律師、官吏、議員、商賈都是成佛之行。

謗僧之辯

一次,太虛法師遇到一個表面上崇信佛法而背地裡總是诋毀僧侶的人。這天,此人當著太虛法師的面說某某僧如何污濁。

法師怒目金剛,呵斥他說:“你全身都在污濁裡,你怎麼不自知,還來說僧人污濁!大概僧人如同白紙,染了一點墨,便容易引起別人的注意,所以人們總是說僧人污濁。而你這類人如同擦桌子的抹布,雖然髒得無以復加,但別人習以為常,你怎麼不知道自我覺醒呢!”

這個人聽了慌張地辯解:“我說的那些話是在敬僧,不是罵僧。”法師大笑,說:“所以我現在不是在罵你,而是在贊揚你呀!”

婚娶與食肉

有人問太虛法師:“佛教教人不婚娶,不吃肉食,豈不是使世界人類斷絕,動物繁殖,將來人類世界,豈不變為禽獸世界了?”

法師答:“這對於佛法中本不成問題,提出這種問題的人,皆是佛法門外漢,亂猜門內事。若稍通佛法,絕沒有這種疑問。如佛經中的維摩诘居士是學佛之人,有妻、有子、有女,由此可知學佛的人不必不婚娶。再說,現在的西方人,有主張獨身主義者,中國道教的道士、天主教的神甫等也不婚娶,但他們並沒有學佛啊。由此可以得出兩條結論:學佛的人不必不婚娶,不婚娶的人未必盡是學佛的。對於僧人來說,不婚娶,這是學佛的一部分,就像天主教的神甫。但信天主教的人,並非個個都做神甫,同樣,學佛的人也並非一定要做僧人。

“學佛人中有一部分不婚娶,這是為智慧深遠要求無限生命的人言說的。對於一般人來說,只圖數十年肉體的快樂,爭名奪利,清高者看山玩水,注重名節。但生不知所來,死不知所去,更糊糊塗塗過了一生。假如遇到能看得穿的人,卻不滿足於短時間的肉體快樂,而要求解脫肉體不受物質的束縛,追求一種精神上永久快樂,則非離欲不可。至於佛教徒不吃肉也如此,佛並不是叫一切學佛的人都禁肉食。現在西方人,也提倡不食肉主義,況且中國道教徒也不吃,而他們並沒有學佛。由此又得出兩個結論:學佛的人,不必不吃肉;不吃肉的人,未必盡是學佛的。佛教中有一部分不食肉的人,都是慈悲心深厚的人。

“往大的說,天地萬物本為一體,一切平等,都有生存的權利,但因為只顧自己的生存,互相殘殺相食。還好,人類有人類的道德,互助互愛,不肯吃自己,只有吃其他生物。學佛的人不單只對同類有相愛之心,即是對異類也同樣懷有慈悲心,所以不吃眾生的肉。”

示學佛

如果發願學佛,先須立志做人;

三皈四維淑世,八德十善嚴身。

太虛法師這一首詩,強調學佛先須把人做好。而做好人,離不開佛教的三皈依、十善業和儒家的四維、八德。作為佛教正信居士,必須皈依佛法僧三寶,嚴守五戒十善,這是學佛做人的基本品德。此種品德,深入民間,有益於改良社會、政治和社會風氣。太虛大師在《十善業道經講要》中說:“到人間樂園最切實的路徑,是十善業道。若要達到人類安穩快樂的目的,即要奉行不殺、不盜等十善。如能實行此十善業,立可成為安樂世界。現今人類的痛苦,皆由於不行善業,因此由個人而社會而國家而世界,便都成為一個痛苦的苦海。”

弱者的呻吟

1944年冬,四川東部一帶普遍發生強拉僧人充當壯丁的事。惟賢法師為此回到重慶,向有關部門呼吁,不料卻遇到一位官員,要惟賢法師向太虛法師傳話:“你們佛教現狀如此,僧尼為什麼不能振作起來?”太虛法師聽了惟賢法師的轉述,先笑了笑,隨即以嚴肅的語調對惟賢法師說:“你若有機會,可以轉告這位官員,‘一個強者騎在弱者的背上,弱者被壓在底下,強者反問弱者:你為什麼不站起來?弱者呻吟著回答:你不下去,我怎麼能爬得起來?’”

大小乘之辯

佛法的實踐,不外大小乘兩種道德:小乘,即人生道德,這可以造就個人完善的品格,如孔子所說的君子。大乘,即世界道德,因了知萬法互為緣起,故不分你我,物我無二。然而這兩種道德,實在是相輔相成的,不是相悖逆者。小乘道德,尤為道德的根本,譬如分子不良,就不能有良好的團體。所以說要修大乘,必先從小乘開始。

與尼赫魯總理對話

1940年,太虛法師一行參訪印度,尼赫魯總理前來拜訪。

尼赫魯總理:這次中國不幸,受日本軍閥侵略,可是中印兩國,確在這種惡劣環境下結合。所以,世界上往往壞事情過去,好事情就來了。現在的戰爭,未嘗不是將來幸福的起點!

太虛法師:中國與印度,是世界最古的文明國家。中國近來受強鄰的侵略,這是過去的錯誤所致。但正如先生所說,中國不久即可得到勝利。我這次到印度,見到印度各方面也都在進步。中印兩國聯合,於未來的世界,必大有貢獻。

尼赫魯總理:大師所講是很對的。過去中印兩國的地位降低,這也是自己不對。現在我們不但要重造自己的光榮,同時要對世界和平作最大的貢獻。所以大師這種希望,是很好的。

太虛法師:中印兩國對世界的關系,可把全世界的文化分為三種:第一是內心聖潔的修正,第二是人類情誼的調善,第三是對物質力的制御。由此三種發揮出來,就是印度文化,中國文化,西洋文化。中國和印度,曾對世界有過很大的貢獻,不過近代的中印都受了西洋的影響。西洋文化的歧途,是把人當物質一樣,所以世界的危機日深。希望將來不偏一端,物質需要發達,同時精神也要有修養,倫理也要得協調。

尼赫魯總理:大師剛才所講的三點,都非常重要。印度過去因看不起物質文明,中國也是這樣,致被歐化凌辱。至於歐洲的文明,他們則是缺少對人和心靈的關懷,卻把科學的文明,反弄來危害世界。大師對中印聯合的辦法,想要怎樣?

太虛法師:我想尼赫魯先生前次到中國,曾觀察到中國正在抗戰建國,爭取生存自由獨立。請指出中國有什麼缺點,我可以轉達中國人民。其次,由中印學會互相研究,在文化上佛教上先取得聯絡,恢復一千年前的關系。中國對印度的近代文化,尚不了解,希望把印度近代文化傳到中國,同時把中國的大乘佛法譯還印度,並將現在抗戰建國的精神傳到印度來。

尼赫魯總理:戰爭是破壞,我們卻要建設。把科學放在道德的管制中,這樣才能駕馭得當!

對學生的要求

1941年1月1日,在慶祝新年之際,太虛法師給佛學院的學生講到要做他的學生,要從四個方面去學習:

一、修行:這中間,包括聞思修慧,有聽講、研究、靜坐、思惟等等。

二、講學:如法會講經,或學院授課,乃至著書立說,翻譯流通等皆是。

三、用人:一件較大的事,不是一個人可以成功的,必須和合各種不同才能的人。所以要有團體的組織,並要有領導的人,善能用人,最重要的是能自知知人。

四、辦事:佛教的事,有多方面的,如學院僧寺往往與社會發生種種關系。若遇疑難的事,要有判斷力;困難的事,要有忍耐力。觀察於法於眾有益的事,務須任勞任怨去處理應付,不可畏縮。如於法於眾無益者,勿為虛榮私利,和人爭持不捨!

法師最後說道,以上四事,各人宜時時對自己反省,對他人觀察。四事中,長於哪種或短於哪種,互采其長以補其短。切不可以己之長而驕傲;也尊重他人長處,勿生嫉忌!對他人的短處,要原諒而不輕視;自己短處,要自勵而不放松,可以改正補充。用這種精神和大家團結一心,則機緣一到,將來許多佛教的大事就可辦成了。

積極入世

學生問:在一般人觀念裡,認為學佛的人必須要脫離社會,隱藏山林寺院。甚至許多人認為佛學是教人消極的,遇到這種問題如何答復呢?

太虛法師答:許多人附會佛教是消極的心理,大概是因為以前學佛的人大多隱跡山林,與世無聲無息,所以產生了這樣的誤會。但事實上世間本來就有現成的佛法,眾生只是沒有覺悟,致使越走越遠。現在就拿出家人和在家人比較,出家人並不應整天念經做法事就算了事,而必須要講經說法,盡到使他人醒悟的職責,這就像在家人應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才能拿到工資一樣。由此可知學佛不必從棄世逃俗做起,只要從現今所有的職位上去做就夠了。照此來說,學佛是極平常的事,只要人類各盡正當的職業,各發真正的善心。

譬如做官的則盡他做官的本分,以利國福民為目的,時刻懷著自利利他的菩提心,就離成佛不遠了。其他的如學者、農民、工人、商人,也是如此。總之,但能各從原有的職位腳踏實地地去做,各具菩提心腸,打得破利害關系,使此心毫無牽累,不再做物質的奴僕,自然能領悟生命的真谛。至於講到佛教的積極處,那就是以度盡一切眾生,脫離種種苦厄為宗旨,只不過不熟悉佛法的人不了解而已。

工作和修行

某人問:工作、事業不能不干,但在做事時,修行就很受各種因素束縛,我們怎麼能拋開生活中這些煩人的事去修養身心呢?

太虛法師答:工作、事業是每個人應做的事情,因為它關系到你衣食住行的生存問題,所以我們必須各自盡到自己的責任,不能因為工作打擾修行,就不去工作,這是因噎廢食的做法,何況工作本身就是修行。一般人有很多煩惱,是因為被外界的現象和虛假的意念迷住了真正的內心,由此導致無盡苦惱。如果人們能夠一念覺悟,不再被外界現象迷惑,不再被虛假的意念蒙蔽本心,那麼煩惱自然沒有了。佛學是教人去迷歸真,了澈本心的方法,大家只要能夠歡喜念佛,了解佛學的真正含義,不被外物牽絆,找到自我,那麼事業盡管經營,工作盡管去做,這才是修養身心的道理。

佛法與心理

徐心明居士問:當爸爸媽媽有病的時候,我就虔誠地向佛菩薩祈禱,每次祈禱完他們就痊愈了。這到底是菩薩感應呢,還是我自己的心理作用?

太虛法師答:當你真誠懇切地祈禱時,自然能得到佛菩薩以無緣慈力而來感應,這是一方自心祈求力,一方佛菩薩感應力相互的作用。如明月照百川,潭水清靜即現明月,渾濁則不見,當你急切祈禱時,心無雜念,因為誠懇的緣故,自然佛菩薩會有感應。

雞和蛋的哲學

有人問太虛法師: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法師答:這是哲學問題,今分二種來說明:一、知識論:這個問題,若從知識論上看來,可以不成問題。因為這個問題構成的基礎,是雞與蛋,必須這兩個事物已同時存在,才可構成此問題。若一在先,一在後,則一個已有,一個還沒有,便不能依此二物以構成問題了,就如未生子之前,就不能稱之為父,因為有了子,才稱為父。那麼,父子是同時產生與存在的,所以不應說哪個先哪個後,這是依知識論說的。

二、宇宙論:若依宇宙論來講,當宇宙生物變化之始,可由一種不成蛋的蛋,產生不成雞的雞。再由不成雞的雞,產生略像蛋的蛋。後來漸漸進化,到完全的雞與完全的蛋。譬如人身上有汗垢,就會生出虱子來,其實那虱子,從何處來呢?依佛經上說:四生乃先從濕生,進到卵生;由不蛋的蛋生蛋是濕生,由雞生蛋是卵生。

 

上一篇:當代大圓滿苦行成就者堪布曲恰略傳
下一篇:廣化法師:小龍女真人真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