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有一個讀書人叫楊大年,他二十歲就考上狀元。二十歲上狀元,哇,那他的福報跟聰明不一般。但是他有個傲慢的習氣。孔子對傲慢高度的提醒,夫子講,“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他有周公的才華,有周公的辦事能力,這個比喻已經到極點了。因為孔老夫子一生最佩服周公這位聖人,制禮作樂,開創周朝八百多年的國祚,所以這個比喻已經是到了極處了。但是“使驕且吝”,他假如驕傲傲慢,又吝啬不願意把經驗給別人,“其余不足觀也己”,那這個人他的才能已經局限了,上不去了。而且你真正用這這樣的人,他一傲慢會失人和,走到哪會給人家添亂,這樣的人用不得,那些才華也不足為道了。
所以“百事之成”,任何事成就,“必在敬之”,恭敬對人,恭敬對這件事。“其敗也”,這個事為什麼失敗了?“必在慢之”,傲慢起來。大家冷靜去看,所有的大企業為什麼會很快的倒掉?就是因為那個一把手,有了一些成就了,覺得自己不可一世,什麼都懂,什麼都會,然後又做錯決策,跨行投資,一下就垮下來。所以人不能因為有所成就了就傲慢。所以老祖宗又提醒,“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少年得志大不幸”。太年輕有點小成就,自視甚高,可能就要栽很大的根頭。
所以這個傲慢的提醒,我們可以講這些故事給孩子聽。這位楊大年二十歲,狀元是全國第一名。後來進了國家的學院,跟這些老人長者在一起,常常挖苦別人,取笑別人。這些大臣真的是很無奈,就對他講:“年輕人,有一天你也會老。”這句話告訴我們,種如是因,得如是果。今天我們尊重老人,我們老了就受人尊重;今天我們不敬老人,我們老了也不可能有人尊重我們。如是因,如是果,所以提醒他,你也會老,他沒有去改。所以不到五十歲,好像四十幾歲就死掉了。這麼大福報的人四十幾歲就死了,所以等於是他的不敬,把他的福報都給折完了。
相反的,另外有一個人叫王彬,從小體弱多病,非常羨慕人家健康長壽,只要有老人從他們家門經過,他就非常的歡喜。這些老人家這麼長壽都是有福報、有涵養的人,都請他們進屋子喝茶,或者就給他們鞠躬敬禮。後來他活到九十三歲。從小就是短命相體弱多病,但是因為恭敬修了很厚的福,活到九十三歲。這是敬田。所以我們尊老、愛老,又是恩田又是敬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