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口中都是贊歎別人,他德就厚;他口中都是批評別人,他心胸就比較窄,比較刻薄。包含話太多是比較浮躁,話少的反而是比較心定,這是比較吉祥的人。上一次我們一起學習《易經》的句子,「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大家上個禮拜是不是做吉祥的人?話有沒有減少不少?等於是利益人的話盡心盡力去供養,沒有意義的話講愈少愈好,言多反而必失。
再來,「觀事」。從一個人他所做的事情來觀察他,他的修養,以及他做這個事情,他的動機。尤其要了解這個事情的實際狀況,也不能在判斷事情的時候是聽說的,傳了好幾個人的就下判斷,這個有時候會失真。所以我們上一次講到的,「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所有的人都說他不好,還不能馬上下判斷,要去客觀觀察。很可能他是正直的人,所有批評他的人都是搞營私、搞黨派的,那可能就誤會了這個正直的人。所有的人都說他好,可能他們共同的既得利益,你假如相信了,可能就誤判、錯用了一個人。
恭錄自《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九十六集)
《群書治要三六○》 桌布
孔子曰:「眾好之必察焉,眾惡之必察焉。」故聖人之施捨也,不必任眾,亦不必專己,必察彼己之謂(謂作為),而度之以義,故舉無遺失,而功無廢滅也。(卷四十四 潛夫論)
【注釋】①專己:固執己見。 ②度:考慮、推測。 ③舉:推薦、選用。
【白話】孔子說:「眾人都喜歡他,一定要仔細考察詳情;眾人都厭惡他,一定要仔細考察詳情。」聖人的定奪取捨,不一定都聽取大眾之言,也不一定要堅持己見,而是一定要全面考量自己和別人的看法,並以情理法來衡量,所以選拔賢才時沒有遺漏,政事就不會敗壞喪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