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曾文傑:平時看書覺得非常珍貴的一些資料點滴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1,本師釋尊,初居凡夫,為大光明陶師,因值遇古佛釋迦,發菩提心。初阿僧祇劫,行菩薩道,至毗婆屍佛,共值七萬五千佛,於其中間,一一佛所,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復從毗婆屍佛起,第二阿僧祇劫行菩薩道,至燃燈佛,其間共值七萬六千佛,一一佛所,亦皆供養承事。時燃燈佛,即與授記,將來成佛,號釋迦牟尼。復從燃燈佛起,第三阿僧祇劫行道,至屍棄佛,中間共遇七萬七千佛,一一佛所,承事供養,皆蒙授記作佛,是謂三祇修福慧。復從屍棄佛起,經百劫種相好因,至迦葉佛世,蒙佛授記,一生補處,名護明菩薩。生兜率陀天,於此娑婆世界,賢劫中第九小劫,人壽減至百歲時,降生中印度,迦毗羅維國,母名摩耶,父字淨飯,號名悉達多,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成道。前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是本師釋尊,跡門示現之成佛因緣。若約本來,久已成佛,梵網經雲: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法華經亦雲:‘我自成佛以來,甚大久遠,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為微塵,過於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如是東行,盡是微塵,於其中間,所經國土,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為微塵,一塵一劫,我成佛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法華經開跡顯本,故知釋尊,實已久遠成佛。

2,佛名有通有別,通具十號。一、如來,是仿同先德號:以今佛出世,如先佛再來故。二、應供,堪為福田號:以佛惑盡德圓,堪受眾生供養故。三、正遍知,遍知法界號:以實智證理究竟為正知,以權智通達法界事相因果為遍知,權實不二,名正遍知。四、明行足,是果顯因德號:明謂智慧,行足謂諸福德,福慧二嚴,成無上道,以顯因中福慧雙修故。五、善逝,善往菩提號:眾生背覺合塵,來去皆為善惡業緣所牽,不得自由,故曰不善;諸佛菩薩,來時乘願而來,去時自知時至而去,來去自在故曰善逝。六、世間解,達偽通真號:以其了達世間諸法,相妄性真故。七、無上士,調御丈夫,攝化從道號:但求自利曰下士,自利兼他曰中士,廣修六度萬行曰上士,二行究竟,萬德具備名無上士。佛為無上士,能調伏眾生,心猿意馬,攝化從道,謂之調御丈夫。八、天人師,應機受法號;以佛為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人天無不以佛為師故。九、佛,三覺圓明號:亦名覺悟歸真號,以佛自覺萬法唯心,心外無法,且以此理遍覺一切眾生,二利成就,修證究竟故。十、世尊,十界獨尊號:以佛智為十界之最,佛德為世間所尊故。以上十號通於諸佛,謂之通號。

3,文殊師利,又雲曼殊室利,譯雲妙德。以其德微妙,曾為七佛之師故。又雲妙吉祥,因其降生之時,有光明滿室,甘露盈庭,神開伏藏,地湧七珍,雞生鳳凰,豬娩龍子,馬產麒麟,牛生白澤,倉變金粟,象具六牙等十種吉祥瑞相故。首楞嚴三昧經謂此菩薩,過去成佛,號龍種淨尊王佛。央掘摩羅經謂此菩薩,現在北方作佛,名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悲華經謂此菩薩,未來成佛,號普現如來。大乘心地觀經雲:‘文殊師利大聖尊,十方諸佛以為母,一切如來初發心,皆因文殊教化力。’

捨利弗,佛弟子中,智慧第一,本門已證佛果,名金龍陀佛,跡現聲聞,助佛弘法;法華經授記,將來成佛,名華光如來。

摩诃目犍連,佛弟子中神通第一。法華經授記作佛,名多摩羅跋旃檀香佛。

摩诃俱絺羅,佛弟子中,問答第一。法華經授記當來作佛,名普明如來。

富樓那,將來授記作佛,號法明如來。

須菩提,佛弟子中解空第一。本門已證佛位,號青龍佛,跡現聲聞。法華經授記,將來成佛,號名相如來。

阿難,佛弟子中,多聞第一;實乃古佛再來。

維摩居士,是金粟如來再世。

阿彌陀佛實成佛久遠,也是大日如來、毗盧遮那如來,兼領極樂和華藏世界。《法華經化城喻品》雲:“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祗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爾時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我今語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十方國土,現在說法……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佛(是第九子)……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於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4,以前有個寒山、拾得,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的化身,一日寒山大士出來游化人間,看到村落裡討媳婦,大擺酒席,鑼鼓吹吹打打,大家都很高興。寒山大士一看到,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哭起來,旁邊的人就說,你這個瘋子,今天是喜事,為什麼在這裡哭哭啼啼。說著要趕他走,寒山大士講,我不是瘋子,你們才是瘋子。在場人說,我們很正常,你才瘋瘋顛顛。寒山馬上說了一首詩:六道輪回苦,孫子娶祖母;牛羊為上座,六親鍋內煮。                      

5,微塵的概念:佛在經上有個比喻,告訴我們微塵的樣子。他先講牛毛塵,就是一根牛毛尖端有一粒塵土。記得我們用顯微鏡觀察根基細胞分裂的課程嗎,一個牛毛塵大概也就像一個植物的細胞大小。把這粒塵土切成七分之一為羊毛塵,羊毛塵再切成七分之一成為兔毛塵,兔毛塵分為七分之一叫做水塵,水塵分為七分之一為金塵,金塵再分為七分之一才叫微塵,可能相當於我們看到的分子原子吧,甚至可能是層子誇克層次。微塵再分七分,稱色聚極微,色聚極微再分七分之一成為極微之微,也稱鄰虛塵,再下不能再分,成為虛空,但虛空合不成鄰虛塵,可說鄰虛塵是因業力從無中生。

6,《楞嚴經》佛對宇宙人生真相的一點精典論說:

釋尊答富樓那問“覺性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雲:“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客觀)明。因明立所。(客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主觀)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分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無法。”

“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濕為巨海。干為洲潬。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焰。融則成水。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是故林薮。遇燒成土。因絞成水。交忘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復次富樓那。明妄非他。覺明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色香味觸。六妄成就。由是分開見聞覺知。同業相纏。合離成化。見明色發。明見想成。異見成僧。同想成愛。流愛為種。納想為胎。交遘發生。吸引同業。故有因緣生羯羅藍遏蒲雲。(胞胎中受生之質)等胎卵濕化。隨其所應。卵為想生。胎因情有。濕以合感。化以離應。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所有受業。逐其飛沈。以是因緣。眾生相續。”

“富樓那。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為本。貪愛同滋。貪不能止。則諸世間胎卵濕化。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為本。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為本。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經百千劫。常在纏縛。惟殺盜YIN。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富樓那。如是三種顛倒相續。皆是覺明明了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因此虛妄。終而復始。”

7,四川省甘孜州新龍縣樂莫寺的堪布阿瓊上師,於1998年8月29日下午兩點,身體無恙,手持佛珠,吉祥臥式,口誦六字真言,安詳而逝。當天傍晚七時,弟子們按照藏傳佛教處理大德法體的儀式脫去上師的衣服,准備覆蓋法衣,就在這時,奇跡發生了:上師全身上下,衰老的皺紋已消失不見,皮膚完全變為七、八歲孩童一般,白紅細嫩,根本就不是生前老態龍鐘之身。8月30日早晨,侍者到上師禅房供燈,發現法衣下的軀體縮小了許多。以後,軀體一天比一天縮小,弟子們不知所措。七天過去了,第八天早晨,上師的親屬赤誠加措、根桑朗加和一個小喇嘛,以及洛桑寧扎、索朗加措、仁青才讓等三名侍者,一共六人到屋裡,拉開床上的法衣,大家頓時目瞪口呆,床上空空如也,甚至連一根毫毛也沒有。就這樣,一個完整的血肉之軀,一未入天,二未入地,在人們身邊,完全虹化了。當地的羅布卓瑪母子五人,曾看見扁平形的五色彩虹由上師屋頂伸沒空中。後來還有許多人看到這一景象。貢波吉等很多人看見從上師禅房兩側,發出幾個光束般的彩虹,上端入於缥缈虛空。在上師住處的天空,還有許多人曾看到連續幾天出現五色彩虹,這些彩虹不時遍滿天空。另外,遠方甘孜縣也有人看見在新龍樂莫寺方向上空彩虹一片……1999年1月30日的《甘孜報》也專門為此進行了報道,新龍縣宗教局現已確認這是續班瑪登德之後的第二則虹身成就的事例,並以正式官方文件向上級部門匯報。

 8,印度月稱論師的傳世巨著——《入中論》中說:“世界外物都是自己心識的變現”。佛教中的唯識就是直接研究心識與外境的流派。唯識認為不同的生命所見的外境不同,如以人所見的水為例,地獄眾生見到的不是水,而是滾燙的鐵汁,餓鬼見的是膿血,天人和已基本獲得了生命自在的菩薩(菩薩以修證的高低分為十地,此指一至七地)見到的是甘露,修證更深入的菩薩(此指八至十地)見到的是具無邊功德的佛母,而在已徹證宇宙與人生實相的佛陀看來,水又成了遠離形相言

思的智慧。由此可見,從淺層觀察,外境和心識獨立存在,而從深層次觀察,外境的存在完全取決於心識的認識水平,換句話說,並沒一成不變的外境,甚至於並沒有外境這一客觀事物,一切全都是心識的變現。這心識有多層意義,在世俗上共有八種,一般意義上的哲學與科學僅理解到前六種,而對最超乎於八識之上,同時也是最深奧的勝義智慧更是未有涉及,從這也可見到在哲學上把佛教描述成唯心(前六識)主義的觀點是在盲人摸象了。注①

 9,須彌山及其四洲是佛經中所記載的一個小世界,中心的須彌山如柱獨立,高八萬四千由旬,日月繞須彌山而行,山外更有七層山、七香水海次第相間圍繞須彌,如七重城牆及其護城河塹次第圍繞,第七山外,更有大鹹水海彌漫四方,四方鹹海各一大洲,即為東勝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每洲旁各有二中洲等,大鹹海外四周有鐵圍山環繞如外城,是為一小世界,我們所居住地即南瞻部洲。由此資料我們更能肯定一個小世界就是一個星系,而一個大劫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成住壞空。當然我們觀察到的銀河系不同上面的狀況,但如上段所說,六道眾生業力不同,所看世界景象是不一樣的,就是天人,不同天界天人見的景象都不同,上面描寫的應是佛眼所觀或菩薩阿羅漢等見的景觀。不過就現在的天文觀察也可找到很多的相似點,你可看看美國拍的<宇宙>,看看很多的星系樣子,中間是黑洞,有些發出長長的光柱,很像上面的須彌山,雖然銀河系不明顯。星系近中心較亮處是七層山、七香水海,四面各旋臂就是各大洲,外圍看不見的磁場就是鐵圍山環繞。

 10,業的定義:佛教用語中的“業”特別有“造作”之意。我們起心動念,對於外境與煩惱,起種種心去做種種行為。行為可分為身,口,意:用身體去做,用口去講或心裡在想,這些都是行動,稱為造作,也稱為業。這樣的一個造作過程,就會招感到將來的果報,從果報來看它的原因,就有所謂業的因;從業的因到業的果報,就有所為的業力,既是說由業力與外緣配合形成果報,就是所謂的業力。經中常說:“若經千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聚時,果報還自受。”

 業的自性:佛法中所講的“緣起性空”是最講究的法。這句話之意是:一切法都是眾因緣在生滅,它的本性不可得,起行本空,沒有自性,不是永恆存在,這是萬法的實相,就是空相。這個業也是萬法,除了一些少數的無為法以外,一般的法都是業的作用。業是因為眾生執著而有,我們迷惑,在這緣生緣滅的萬法中執著而做種種行為與造作,使他向前延續,這其中一無所得,沒有東西在生滅。看看經論上對業的解說:“諸業本不生,以無定性故;諸業亦不滅,以其不生故。”這句話之意是:一切業本來不生,只有迷惑者才看到業的生滅。比如我們從凌晨二點到六點,坐在森林裡觀察“霧”,我們看到朦胧的霧,觀看它生滅;又比如我們把冰放在水裡,冰慢慢的溶解,我們不能夠看不到冰就說它不見掉,當你看不到它的形狀時,你說它滅掉。同樣的,我們看到霧的形狀時說有,我們看不到它的形狀時說滅。而實際上是沒有“霧”在生,“霧”在滅。只不過是空氣冷了,水分子慢慢的增加凝結起來,我們就看到朦胧的一片,你就認為“霧”“生”了。當陽光普照大地,空氣熱了,水分子慢慢蒸發,“霧”慢慢不見掉,你就認為“霧”“滅”了。裡面沒有“霧”。“霧”是我們給那片蒙蒙的水份一個名稱罷了。所以業報也是如此,它沒有生,因為沒有自性;因為沒有生,所以它沒有滅。注②

 11,十二因緣就是因為有"無明",所以有“行”之造作;因為造業而入胎,故有入胎之"識";因為入胎,"名色"就展開活動,它擴展、擴大,就產生了"六入";胎兒的六根圓滿後就出世,然後與外面的境界接觸;根、塵、識和合產生"觸"的心理,有了觸就產生"受",過去我們貪愛的業習就會引發出來,"愛"即生;愛加深就有"取",使我們希求它再來、再有,就形成了"有";有將來的業,促使我們再來"生",再來"老死"。

 12,三法印既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以及涅槃寂靜。三法印是闡釋人生宇宙的三個真理,凡是符合三法印的佛法就是符合真理,不管它是誰說的。因為此三法印是由佛陀講演出來,所以它是印證真理(佛法)的一種方法。三法印並非能印證一切佛法,它只能印證佛陀所講的法是否究竟。佛法中有究竟法與不究竟法,究竟的佛法能引導我們走上解脫生死之康莊大道;不究竟的佛法只能引導我們朝向善道,但還是在三界六道中輪回生死。凡是究竟的佛法一定符合三法印,不究竟的佛法是善法,不一定符合三法印。法的意義:法就是軌持的意思。“軌”是它有一定的范圍與相貌,能夠給我們知道它;“持”是能夠保持它的特性。既是這世間任何東西必然有一定的相貌,保持一個時候被我們知道,稱為法。此外,“法”還有道理、方法等意義,它們都保持一段時間,有一定的相貌與形狀,讓我們認識它,此皆稱為法。

 13,四聖谛

“谛”就是如是不顛倒,既是真理。“四聖谛”說四種真理:一者、苦聖谛;二者、集聖谛;三者、滅聖谛;四者、道聖谛。唯有佛陀能圓滿的闡述。“苦”是指世間的苦果;“集”是苦升起的原因--世間因;“滅”是苦熄滅的果--出世間的果;“道”是滅苦的方法,通往涅槃的道路--出世間的因。苦谛:說明世間是苦果。集谛:說明業與煩惱是苦的根源。滅谛:說明解脫與證果。道谛:說明離苦的道路。

一、苦聖谛:苦既是逼惱的意思。眾生經常被無常所患累、所逼惱,所以說是苦。苦相可分為三苦以及八苦;苦果可分為有情世間以及器世間兩種果報。

㈠、苦處:⑴、有情世間:眾生的身心活動,稱為有情世間。

根據眾生的種類來分:它可分為五類:地獄、惡鬼、畜生、人、天人,稱為五趣;另一種分類加上阿修羅,和稱為六道。根據三界來分別:有情世間可分為欲界、色界以及無色界。

欲界:有飲食、睡眠、情愛(YIN欲),這三種欲望。色界:此界的眾生都是依據禅定進入色界,沒有欲界眾生的欲望,唯有清淨微妙的色身。無色界:無色界的眾生不但沒有欲望;而且也沒有身形的器界;他們沒有身體,也沒有外在物質的世間;只有五蘊中的“受”、“想”、“行”、“識”等的心,以及心所生發在活動。

⑵、器世間:根據地、水、火、風四大所形成的物質,以及星球、日月、山河大地,乃至小如針線等物質,以及物質的活動現象,如光、聲音、風、冷、熱等。

有情世間和器世間是由我們過去的煩惱,造種種業所形成的力量而產生的,凡所造作(有為)都是無常;無常必然是苦,為什麼呢?因為無常就不自主,不自在;眾生對有情世間與器世間不能做主,所以稱為苦處。

㈡、苦相:⑴、三苦:

1、苦苦:苦受以及順苦受的法。“受”有苦、樂、捨三種受,引起苦受的種種法也是苦,被稱為順苦受法。比如你的手被火燒到,手痛是苦,而燒你的那些東西的作用也應該歸於苦。我們會感覺到苦受是由嗔引起,我們要遠離、要拋棄,但它又如影隨形般地窮追不捨,所以我們覺得苦。八苦中的生、老、病、死、怨憎會五種苦屬之。

2、壞苦:樂受以及順樂受法變壞而引起的苦。我們享受快樂時,它卻如朝露般的消失無影無蹤,令人懷念,我們貪愛,就感受到苦,稱為壞苦。是你感受到快樂的東西,稱為順樂受法,因為變壞所以苦。愛別離與求不得苦屬之。    此苦苦與壞苦是由嗔、貪所引起的,此兩種苦凡夫可以世間的智慧覺知之,稱為世俗谛苦。

3、行苦:一切有為造作都是遷流變化,它包括苦苦、壞苦、捨受。“捨受”是不永恆地,它無常變化,捨受之後,樂受、苦受業接踵而來,因為它遷流變化,不能做主,不自在所以苦,此稱為“行苦”。此種行苦稱為聖義谛苦,五取蘊苦屬之。

⑵、八苦:既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蘊苦。

我們對五蘊(既是色、受、想、行、識五種身心聚合)的身心產生執著,稱為五取蘊。取是執取的意思。五取蘊剎那剎那的生滅,它一直遷流變壞,所以是苦。

佛陀所覺知的苦是:這個世間一切都是有為變化,終歸變滅,不能自主故苦,此苦稱為“行苦”, 是真正苦之所在。

二、集聖谛:集聖谛是苦的生因,他能集生死苦,故稱為集聖谛。集就是招感集取,招感就是業力被煩惱所引發出來;集取就是煩惱在造業。這個集聖谛所要講的就是煩惱以及煩惱所造的諸業行。

煩惱:眾生有很多煩惱,主要的煩惱是六根本煩惱以及大、中、小隨煩惱。六根本煩惱又稱為十惑,它們既是:⑴、貪:貪有很多種,普通來講我們有財、色、名、食、睡五欲之貪。⑵、嗔:就是生氣的意思,嗔與貪剛好相反,貪是遇到快樂的境,你追求;嗔是遇到不快樂、不喜歡的境,你要拋棄它,但又丟不了,所以嗔。⑶、癡: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稱為癡。不明事理就是對世間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覺,好像人是怎樣來的?死後怎樣去?⑷、慢:慢就是傲慢、我慢。⑸、疑:對於佛法因果道理懷疑。⑹、身見:執著五蘊的身心裡面有一個我,乃至身心以外有我。⑺、邊見:執著斷、常二見。就是說認為“我”是永恆的,就是執住“常”;認為人死後一了百了,什麼都完了,這就是執著“斷”。⑻、邪見:各種不正確的思想、它包括:對因果起不正確的知見,撥無因果;認為沒有過去世,沒有將來世,這些都是邪見。⑼、見取見:執著我們的見解是對的,稱為見取見。⑽、戒禁取見:執著不正確的戒律,稱為戒禁取見。比如吃素,這是一種慈悲心的表現,並非是為了要解脫而吃素,如果吃素能解脫,牛羊早都解脫了。其中嚴重的三大煩惱是貪、嗔、癡,稱為三毒。

三、滅聖谛:滅聖谛既是苦滅聖谛。滅是指滅除惑、業、苦,斷著貪嗔癡等無明煩惱,不再有造作之心,究竟不生,不生所以不滅,既是涅槃。

涅槃是不生不滅之義。是諸法實相,不是語言文字所能诠釋,唯有智者親自證悟方知;故說:“語言道斷,心行處滅,非妄想凡夫所能臆測。”不是常,不是無常,也不是斷;不是苦,也不是樂,無相可得。講涅槃時,佛陀不講有、無,生、滅;他講非有非無,不生不滅。而不生不滅有會使人誤解為:除生、滅之外,還有一個不生不滅,那又是錯誤了。此涅槃並非是在生滅之法以外,另有一不生不滅之法可以證得;而是在生滅法之中,發現到不生不滅之真相,此才可稱為證得涅槃。

這世間一切生滅無常,有很多人都不要,希望能擺脫它,到一個不生不滅的地方去。但是沒有這樣的地方,這個的地方就在生滅無常裡面,它原本就是不生不滅的。因為我們迷惑,所以以為它生滅。當一個人覺悟之後,就會發現到:原來在這生滅萬法之中,一切法的本性都是不生不滅。所以證悟的阿羅漢聖者,並沒逃到另一個地方去。很多人誤解了涅槃,他們迷惑地問涅槃以後,那個人存在嗎?他去了哪裡?但是涅磐是無生,無生就沒有滅,就不能稱為有,也不能稱為無。涅槃不屬於有、無,就不能問涅槃者存在或不存在?存在或不存在是凡夫煩惱的概念。涅槃並沒有一個人證到涅槃,因為覺悟涅槃的人一無所得,包括這個“我”,就是他覺悟到“無我”,既然無我,就沒有我證悟涅槃。證悟涅槃就是沒有煩惱的智慧,這其中無一法可得,就是這麼一回事而已!

四、道聖谛:道是出世間的因,解脫苦的方法,通往涅槃之路稱為道。廣義的說有三十七道品,狹義的說有八正道。

㈠、修道的層次可分為五個次第:

①、資糧位:修五停心以及四念處。

②、加行位:觀四聖谛,既是觀苦、集、滅、道谛。

③、見道位:覺悟見惑,斷三結,既是斷除我見、戒禁取見以及疑結。所謂結就是束縛的意思。

④、修道位:修行者見道後繼續修行,稱為修道位。既是初果、二果、三果聖者,這些聖者稱為有學聖人。

⑤、無學位:既是證悟阿羅漢果,稱為無學聖人。

㈡、修道的方法:

修道的法門有很多,主要的有下列幾種:

①、五停心:修習以下五種法門,能制止心內的過患,然後得定而引發智慧。

觀法:          所對治之煩惱:

不淨觀--對治貪欲--觀內身不淨,除色身愛;觀外身不淨,除YIN欲愛。

慈悲觀--對治嗔恚--於怨親等觀,慈心與樂,悲心除其苦。

因緣觀--對治愚癡--觀生死中唯有十二因緣,其中無我,無作者,無受者。

界分別觀--對治我慢--觀十八界各界有各自之法,無有一合相之我。

數息觀--對治散亂--數出入息,系心於息而得定力。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及六識,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稱為十八界。

②、四念處:又名四念住,所謂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及法念住。

四念住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以四念處對治我們的常、樂、我、淨四顛倒。

③、八正道:此八正道是道谛中最重要的修行方法。1、正見:對事的如實知見,由多聞、思維、修持得來。2、正思維:沒有貪嗔等煩惱情況下,依正見觀察、思維,如理地作出決定。3、正語:即戒止口之四惡業。4、正業:是正當的行為,即戒殺生、邪YIN、偷盜等,行為善良,不侵害一切眾生就是正業。5、正命:以合法不損害他人的謀生方式來維持生命。6、正勤(正精進):精進努力離惡向善,即精進修道。7、正念:以世間法來說,不生邪惡之心念,稱為正念,反之則是邪念。以修行來說既是憶念正法,於修道中不忘失所修的法,心念時時明了不忘失,比如念佛,對於念佛的境要明記不忘,這叫正念;如果念佛時想吃東西,是不正念,這個八正道中的正念偏重於定學,既是你所修的法或境,要保持它,稱為正念;如果沒辦法保持它,既是失去正念。8、正定:心一境性,不向外馳散,正定有初禅至滅盡定,禅定時的用心不外兩種情況:

(①)、止(三摩地):即入定,心一境性,並非不起念,而是心念保持在單一之定境中。

(②)、觀(毗婆捨那):於定中起智慧,用佛法觀察實相。

 修“止”能暫伏煩惱,但不能除去煩惱;修“觀”則能除去所對治的煩惱。

              〔戒:正語、正業、正命

三無漏學〔定:正勤、正念、正定

              〔慧:正見、正思維

14,五蘊:

(一)、色蘊:色蘊的意義:色是有質礙,占有一定的空間,久後會變壞。色所指的是一切物質,以及一切物質的活動現象。色是由四大種造,一切物質皆具四大種。色法分為內色和外色,內色有眼、耳、鼻、舌、身五種;外色有色、聲、香、味、觸五種,合稱為五雙色。我們經常說六根清淨,六根不淨,那六根是指什麼呢?眼、耳、鼻、舌、身、意稱為六根。六根所對的境稱為六塵,既是色、聲、香、味、觸、法。

(二)、受蘊:“受”是內心領納所緣的境界的心所生法。內心領取納受外境,生起一種心念,它會對順、逆的外境產生三種不同的感受,既是苦、樂、捨(不苦不樂)受,稱為三受。受蘊是無量無數相續不斷的受心所集為一聚。這個受心所是無量無數剎那生滅的苦、樂、捨三種感受,它們生生滅滅不已,稱為受心所。

(三)、想蘊:六根與外境接觸,內心構畫出種種外境的相狀,對外境起決定的心理,並且安立種種的名稱,既是所謂名相的安立。這個想與受一樣重要,因為只要我們在受的同時,我們的意識--心,就來回不停地在六根那兒作想,由這個想我們分別外境是如此這般,這般如此,所以說一切的語言都是想的念念作用,只要心中有語言的活動,就是想蘊的作用。

(四)、行蘊:我們的心所生的種種心念,稱為心所。這些心所除了受與想之外,其余的一切心所生法,這些心的行為(心行)皆是有造作的,並且念念遷流變化,都稱為行;這種種的“行”聚合在一起,則稱為行蘊。我們的心念中,除了識、受和想以外,其他的心念都是行。

(五)、識蘊: 如果根、塵接觸,同時心也作意的話,這時候知覺的心稱為識。很多識蘊聚合在一起,稱為識蘊。識是依根緣外塵了別外境。

了別與分別的不同:了別的意思是:我們的心第一念知覺所對的境,沒有加任何的語言去稱呼它,稱為了別;分別是在了別以後,我們的心對於外境進一步加於名言的了解。我們的心對外境有兩層的作用,第一層的作用是了別;第二層的作用稱為分別。

五蘊之間的互相關系:五蘊中的色蘊,分為內色與外色,就是根與境(塵)。塵是所知道的境,根是我們的識依靠它來知道外境。心與境接觸的時候,那個接觸的心理稱為觸。觸當時能知外境的是識,心、境接觸之後,就會連續的生起受、想、行。過後苦、樂、捨三種受即生起。同時心構畫種種的形相。而且給它們種種名稱,此既是所謂的想。我們安立名言後,加上煩惱,就生起善、惡之心,甚至發動身、口、意去造業,這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之間的關系。我們的生命就是這樣一直連續不斷的活動。

五蘊的真相是無常、苦、空、無我。佛陀在《五蘊譬喻經》中教導我們要怎樣觀察五蘊,經曰:“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焰,諸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色”如河水沖擊時形成的骯髒的泡沫,虛有其形,實無一物,保留片刻,容易破滅;“受”如水中一個一個浮上來的氣泡,一下子就破滅了,“想”如春天或夏天時陽光照在地上,水份蒸發成為水蒸氣,它有時會反射,形成各種影像,它是一種幻象,虛幻不真實;諸“行”如芭蕉,就是我們一念一念的心行好像香蕉樹,一片一片的剝開來是空心的,裡面什麼都沒有,我們的心念亦復如是。“識”就是我們能夠知覺的心,它如幻如化,就好像魔術師,它變化出一些東西,我們被它迷失了,以為真的有這些東西,同樣的,我們也認為有一個心存在,但是心是如幻如化的。

15,四禅八定與滅盡定

禅定是由梵文(Dhyana)翻譯過來的,音譯是禅那,意思是靜慮:既是心定下來觀察思維;也就是以所觀的境,令心專注不散,稱為“定”;“觀”既是作種種的觀行。禅定包含“止”和“觀”,“止”, 都是由梵文翻譯過來的。可依心態的不同而分成幾個步驟:

㈠、粗心住:靜坐過了一個時候,身體會慢慢調好,呼吸也漸漸順暢起來,心念也就越來越細幼。這種定稱為粗心住。

㈡、細心住:這時候的心念已經很微細,身體不必用心力調正,自動平衡,且坐久也不疲倦,這就是所謂的持身法。

㈢、欲界定:進入欲界定後,不必加以控制,妄念也不會生起,而且心念自動平穩,不必用心力去調整它,此時心任運不動。進入這種定後,就能夠整天坐禅。以上三種定還不能稱為真正的禅定,只能稱為普通的定。

㈣、未來禅:繼續修下去,到了某個時候,忽然間你感覺到失去身體的感受,看不到欲界的身體,感覺到整個身心不見掉。這種感受是在靜坐時發生的,而不是打開眼睛來看。有了這種感受之後,身體就不會因失調而生病。由於此未來禅尚在欲界,所以又稱為欲界未到地定。所謂真正的禅定,既是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

①、初禅:一個人進入欲界未到地定後,繼續修出離欲界心;如果他的定力越來越深,原本靜下來的身體,慢慢地會感覺到又再動起來。這種動觸有八種不同的感覺,即冷、暖、動、癢、澀、滑、輕、重;最普通的就是感覺到身體動起來。這時候,他的心已離欲界,那就要進入初禅了。初禅以上不須分段食,故無鼻、舌二識,唯有眼、耳、身、意四識。所以鼻子嗅不到外面香、臭等氣味;舌頭也感覺不到甜、酸、苦、辣等味道。這時候,他已捨離欲界裡的五欲,不再貪財、色、名、食、睡。

初禅有五種特點,稱為五支,即覺、觀、喜、樂、一心。

覺:身體接觸外境的感受。

觀:內心的觀察。覺與觀也翻譯成“尋”與“伺”。它們的差別是:覺是對境比較粗的心念;觀是內心比較細的觀察心念。

  喜:內心歡喜的感覺。

樂:身體的五根所感受的快樂。進入初禅也稱為“離生喜樂”,意思即是因為出離(欲界)的心生起喜歡與快樂的感覺。

一心:心在定境中保持不動。

②、二禅:繼續修下去,就會發現覺、觀的心念很粗,當他把覺、觀的心念(尋、伺)捨去後,就會慢慢進入無覺無觀, 這時,他的心靜如水,處在清明的狀態,由於二禅是無覺無觀,他的內心再也不去思維和判斷所接觸的境界,不起語言的分別,因此這種定也叫“聖默然定”。一個人進入二禅之後無眼、耳、身識,唯有意識。

二禅有四支,即內靜、喜、樂、一心。

內靜:內心平靜,感覺到內心很清淨,再也沒有語言的構思了。

喜:離開了覺、觀,離開了語言,內心歡喜。

樂:身體寧靜與內心平靜,他感覺到很快樂。

一心:也就是“定”。 定在二禅的定境中,保持內心的平靜。

③、三禅:當他繼續修到三禅,心遠離喜的躁動,就會進入更深的定,他會感受到另一種樂;初禅是捨離欲界而快樂,故稱為“離生喜樂”;二禅是默然之“定生喜樂”,三禅之樂稱為“離喜妙樂”。此定中之樂是與外境無關,是由內心發出的快樂。由於三禅以上沒有樂受,故經中常說世間之最樂是在三禅。當一個人進入三禅後,唯有意識在產生作用。

三禅共有五支,即捨、念、智、樂、一心。

捨:捨掉喜心。  念:念念分明。

智:有正知。“正知”即是以真正的智慧觀察事物的真相,又稱為“智”。

樂:因捨離二禅的煩惱而感受快樂。

一心:他定在三禅的定境中。

④、四禅:繼續修下去,就會發現三禅所感受到的快樂還是一種苦患,他要心無牽掛,連快樂都要捨離。如此,他的意念清淨到極點,呼吸完全停頓,心完全不動,因此四禅也稱為“不動定”。初禅至三禅的心念一直處在動中,進入四禅後,心如明鏡不動,清淨明朗;在四禅中,唯有意識在產生作用。

這四種定都還在色界,沒有捨離色身。如果一個人進入四禅,他所修學一切事皆隨意成就,乃至他要修神通,立刻就能夠修成五神通;在四禅中修學是最快有成就的。

四禅共有四支,即不苦不樂、捨、念清淨、一心。

不苦不樂:內心不是喜,也不是樂。

捨:捨掉三禅的樂。

念清淨:已經沒有妄念,但動起念頭也可以,全由個人做主,稱為念清淨。

一心:心定在四禅的定境中。

以上四種禅定還是沒有捨離色界。想捨棄它,那麼就要修習更深的禅定,如: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

①、空無邊處定:在四禅中做“空”想,既是沒有色(物質)與欲(欲望),而把一切都觀空,當他這個“空”想完成後,他就遠離色地而進入空無邊處定--出色界。他感受到沒有色法,故空;沒有所謂的邊沿,所以稱為“空無邊處定”。他還有受、想、行、識的作用。

②、識無邊處定:修行者繼續修習禅定時,他會發現空無邊處定的空想也是一種苦,要減少這種想,他需要思維現前的心念,觀察現前的心識作用,保持心識的知覺,念念不離知覺的心,而一心緣識。這個心識也會產生作用,使他發現無量無邊過去和未來的心識,這就是所謂的識無邊處定了。實際上,識無邊處定還是有想,只是這種想很細微。

③、無所有處定:如果繼續修下去,修行者會發現心識還在那邊產生作用。想捨棄它,想進入無所有處定。他一心念無所有,他的心念非常細微,在無所有處定中,其他的想不生起,沒有種種的心想的相,不分別所有的東西,只是分別無所有,一心定在無所有的法塵中。

④、非想非非想處定:修行者繼續修下去,又會發現這個心念很粗,有想、無想他都不要。因為空無邊處定是空想;識無邊處定有作識想;無所有處定他認為無想,實際上是有很微細的想;他是要進入沒有“想”,也沒有“無想”,既是非想非非想處定。連定境都消失了。但是第六識還有非常細微的作用,但是他不知道,乃至他有第七、第八的心識在作用。

進入四禅定者,只是降服眼、耳、鼻、舌、身識,並沒把它們滅掉,而是進入那個定境時,粗重的煩惱當時不生罷了。

滅盡定:修行者繼續修下去,會發現已經沒有心識生起,但是還有“我”的存在,因此想捨棄這個我,如果他能使恆行的心識暫時不生,就能進入滅盡定,棄除了“我執”。“滅盡”之意既是滅盡了一切六識的心,乃至滅盡執著第八識稱為“我”--“我執”的心。唯有三果或以上的聖者能進入此滅盡定,它的特點既是無“我執”,斷除了一切煩惱;但是在修行的過程中,第三果的聖人還待降服一些微細的煩惱,只能夠暫時進入滅盡定,在定中沒有“我執”,但是當他出定後,我執之心再度生起;阿羅漢果聖者破除了我執,在滅盡定中無我執,出離此定後也沒有我執。所以只有佛、阿羅漢和三果聖人有能力進入滅盡定。

修習禅定之方法:根據南傳的《清淨道論》中共有四十種修習禅定方法,它們是:十遍、十不淨、十隨念、四梵住(四無量心)、四無色、一想和一差別。最好是從數息觀、不淨觀那兒著手,然後再修四念處。

小乘的果位有四果(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大乘菩薩的果位稱為“地”,菩薩十個果位稱為十地,真正圓滿菩薩六度萬行,完成的證悟果位,稱為佛果。

辟支佛:譯為獨覺;也作緣覺,此類聖者在修行過程是“不由他覺”,多生於無佛、無佛法的時期,獨自修行,因其根器很利,不必聽聞佛法,只是觀無常悟入緣起的寂滅(涅槃),既是觀十二因緣而證得聖果。因其觀因緣而覺悟,故稱為緣覺。多數是佛陀住世時的初果或二果聖人,這些聖者投升天上,再回來人間時,多數佛法已經滅了。因為他們過去證果的善根,最後一生在人間,雖然沒有佛法,然而會自動自發去修道,自發的覺悟,所以被稱為緣覺。

三藐三佛陀:既是佛,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既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佛陀有一切智智,既是世間一切無所不知。但佛陀不是無所不能。佛陀有三不能:一者、眾生度不盡;二者、無緣不能度;三者、定業不能轉。佛陀是一位覺悟者,並非是主宰者。

證悟者的能力:  六通、三明與十八不共法。 

㈠、六通:既是六種神通。

①、神境通:能變多為一,一為多;大為小,小為大;入水入地不為山河石壁所障礙,且能凌空飛行自在,來去無礙。  

②、天耳通:能於近處、遠處聽聞與明白六道眾生所說的言語。

③、他心通:知道其他眾生心之所想、所念。

④、天眼通:能見遠處、近處一切事物不被隔障,粗細表裡皆能見,有能見眾生的業,知道來世生在何處。

⑤、宿命通:“宿”既是過去的意思。知道自己與眾生過去世的業報,從何處來。

⑥、漏盡通:“漏”既是還有煩惱的意思;“漏盡”既是斷除所有的煩惱。漏盡通是知道自己與他人內心解脫生死煩惱的情形。

前五通外道也能修獲,漏盡通是佛陀與一切阿羅漢必有;六神通有深淺不同,唯有佛陀才能究竟圓滿。

㈡、三明:宿命、天眼與漏盡三通在斷除煩惱的阿羅漢才可稱為三明。此三明是以智慧證得徹底究竟,清楚的知道是怎麼一回事;而“通”只不過有此種能力罷了。

佛陀還有十八不共法,既是說佛陀成道,他所具有的能力與阿羅漢、凡夫是不一樣的。

㈢、十八不共法:身無失;口無失;念無失;無異想;無不定心;無不知己捨;欲無減;精進無減;念無減;慧無減;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一切意業隨智慧行;智慧知過去世無礙;智慧知未來世無礙;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16, 六波羅蜜:意思是度到彼岸,六度就是六波羅蜜,也既是所謂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和智慧。布施度悭貪;持戒度毀犯;忍辱度瞋心;精進度懈怠;禅定度散亂;智慧度愚癡(邪見)。此六度可度我們的煩惱,同時也能度眾生,所以它被稱為六波羅蜜。

普賢十大願: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忏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回向。

彌勒菩薩: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唐太宗當政後,正式冊封老子為道教教主“太上老君”至玄宗時代,老列莊三子之書便正式改名為道教真經:《老子》稱為《道德經》,《列子》稱為《清虛經》,《莊子》稱為《南華經》。

南華寺祖殿內有三具真身,中間為六祖慧能真身,左邊為憨山德清和尚真身,右邊為丹田禅師真身。與南華寺不是很遠的雲門寺,也有一具肉身,是偃祖真身。在佛教史上,自古至今有不少有道之人以肉身留世示人,用於度化有緣之人能於佛法生信,此等肉身俗稱肉身菩薩,或稱肉身捨利,是不須任何防腐處理的,自然金剛不壞。像六祖肉身離今已一千又幾百多年,就是木頭這樣放置也會腐朽了,這不是現代的科學可理解的。曾有一藏地高僧,圓寂之後弟子火化,爐子燒壞了,肉身卻燒不壞,不像很多肉身是自然放置不腐。1992年往生的周鳳臣老人的肉身也未經任何處理,經冬歷夏,自然從容地演化成"金剛琉璃體"。當然最多的是火化之後存留各種堅固子(俗稱捨利子)示現於大眾瞻仰。少數有道之人像虛雲法師弟子具行上人則是自己用三昧真火把自身燒成灰離去,據說本師釋迦牟尼佛示寂後世人天人也燒不了肉身,也是其自身三昧真火所燒,留下存世的八萬四千捨利子。而有的如堪布阿瓊上師則是虹化,肉身化作彩虹消失於世間。

早晨是天人吃飯的時間,中午人道吃飯,晚上鬼道吃飯。佛采用的制度,以人道為中心,日中一食;後世弟子們,過了中午一點鐘就不吃飯了,這個是佛的制度。關於這個吃飯的問題,世界上各個地區不同,習慣不同。有的民族注重早餐,有些注重午餐或注重晚餐,每個人不同,叫做段食。除了吃飯外,還有思食,是指精神食糧。當一個人苦悶到極點,灰心到極點時,如沒有精神食糧也會死掉。另外還有觸食,觸食就是感受,譬如我們在房間裡,衣服穿得不對,悶得非常難過;或者被埋在土裡,感覺氣不通了,就是感覺沒有氣可吃了。更有識食,阿賴耶識的功能,支持生命的存在。所以段食、觸食、思食、識食,也可說都是人的食糧。

佛的衣服是一件袈娑,又稱福田衣,袈娑的橫條、直條,依照受戒的情形都有規定。條紋像一塊田一樣,是為眾生培福的標記,所以叫做福田衣。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耨多羅」這四個字是梵文,中文勉強譯為「無上」,至高無上。「三」這個音就是正,「藐」是等,平等。菩提是覺悟,連起來就是說要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17,大阿羅漢入定可以達到八萬四千劫之久,現在很難有人相信這種事了。關於此事,讓我們回溯到唐朝玄奘法師到印度留學路上的一個傳說,但他自己的筆記及大唐西域記裡沒有記載。當他走過新疆天山以南,到了印度北邊,靠近喜馬拉雅山的後面一個雪山地方時,天氣很冷,到處都是雪,但是有一個山頂上卻沒有雪,雪下來也不積留。玄奘很奇怪,跑上去看,發現地上有很粗很長的頭發。他看了半天,認為這裡頭可能不是這個劫數的人,也許是上一個冰河時期的人。結果真的挖出一個很高大的人來,玄奘法師發現那是一個打坐的人,就用引磬在他耳朵邊叮叮叮,慢慢的敲。這位先生出定了,他說是釋迦牟尼佛之前迦葉佛末法時代的比丘,出家自己自修得定,在這裡入定等釋迦牟尼佛下世來,好向他請教。玄奘法師告訴他釋迦牟尼佛已經涅盤了,他說:那我再等吧!等下一次彌勒菩薩來吧!玄奘法師拖住他的耳朵說:老兄,你慢一點入定,這樣不是辦法,你等彌勒菩薩再來就是要出定找他,誰來通知你出定呢?他說:這也對呀!玄奘法師說:你有辦法出神離開這個身體嗎?玄奘告訴他,自己要到印度取經去,叫他到中國去投胎,將來作自己的弟子。並且告訴他,到了大唐向那個最大的宮殿去投胎當太子,等他回來。於是這個人就出神走了。玄奘二十年後回來,見唐太宗說到此事,要找這個來投胎的太子出家,但查遍後宮,當天沒有太子出生,結果發現武將尉遲恭家裡那天生了一個侄子。原來那個羅漢來大唐投胎,看見尉遲恭的王府,就錯認為皇宮了。唐太宗把尉遲恭找來對他說:我要出家,但當皇帝不能出家,你就讓你家那個孩子代表我出家吧!玄奘法師想,那個羅漢定力那麼高,見面時應該認識我!豈知羅漢、菩薩也有隔陰之迷,投一個胎就迷掉了。對玄奘似曾相識,卻搞不清楚。皇帝下命令出家,當然可以,但有三個條件,一車美女服侍他,一車酒肉,一車書。這就是後來玄奘法師的唯識傳人──窺基法師的故事,又稱三車法師,此說也許是影射的戲論。

(從上例子我們可以知道迦葉佛是賢劫第九小劫人壽減至二萬歲時降世的,離今約二百萬年。地球上不止出現過我們這批人類,而是已有好幾批人類居住地球了。在印度和尼泊爾有許多阿育王柱,有二柱就記錄了迦葉佛和賢劫第一尊佛拘留孫佛的捨利塔處。可見地球上早有佛降生,人也經過了幾次壽增壽減的循環,也可說明進化論所言人由低級動物進化而來不是事實。畜生道與人道本是六道輪回的不同二道,何來猿能進化成人?如上若說只是故事不足信,那現在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大迦葉尊者因佛吩咐不死,留形住世,活著等五十七億年後彌勒佛降臨,現正在雲南雞足山內入定。入定幾十億年可比上面只入定二百萬年長久多了,這可是事實,絲毫不假的。)

18,幾個小故事:

①有一次在森林裡面有一只野狗,因為有個樹倒下來,它以為看到什麼妖魔鬼怪,它就趕快跑。當野狗在跑的時候,鹿也跟著跑,羊也跟著跑,很多動物一直在跑,連大象也跟著跑,本來在睡覺的獅子也跟著跑一直跑一直跑,以為後面有什麼魔鬼。大家跑到懸崖快沒有地方跑的時候停下來,全部停下來以後,每個人都問前面:你干嘛跑?我不知道!因為前面也在跑!然後終於找到那一只野狗,問它:為什麼跑?我不知道啊,我好象看到什麼東西掉下來,好象魔鬼!後來經過了解,原來那是一棵樹。就這個緣故,結果全部的動物都跑到斷崖邊,差點摔死了。佛陀比喻這就是我們人類,如果我們沒有聽聞佛法,說要讀書考第一名,然後要做事業,要結婚,要生小孩,然後存很多錢。大家都在跑,跑到後來統統掉到地獄,掉落懸崖,不知道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別人叫我們追求,我們就去追求。所以我想我們今天學佛,佛教的信仰是一個智慧,一定要去了解。

②佛陀曾經講過一個故事:迦毗羅衛國有一些王子帶著他們的太太,然後大家出去溪邊游泳 。其中一個王子沒有結婚,就找了一個舞女。他游泳時就把身上的衣服、寶物拿下來,結果當他在游泳的時候,那個舞女就偷了他們的寶貝、漂亮的衣服跟珠寶,拿了就跑。這些王子一上來,看不到衣服大家就追,一直追,結果追不到。看到樹下剛好佛陀坐在那邊,他們就問佛陀說:“出家人啊,您有沒有看到一個女人包著我們的衣服、珠寶,她偷了我們的東西跑掉了”。佛陀就說:“你們坐下來,你們坐下來,你們都還沒有找到自己的,都在找外面的東西,生命應該先探求自己。”各位,這一句話最重要了。人如果不能夠了解自己,乃至當自己了解,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就一直往外追求金錢、寶物。貴為王子,在追求這些東西,也不是快樂,所以我想每個人生命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要離苦得樂。到底什麼是苦?什麼是苦?就像我想年輕人他們說要結婚,很多人問我說:結婚好,還是不結婚好?因為他覺得不結婚是苦。大家都有先生,有太太,但是結了婚呢,你會講說:不要結啦,結了更苦!那到底結還是不結?佛教也沒有叫你結婚,也不叫你不結婚。就是說:你要了解它的意義本質,你才去作它,去用它,才不會痛苦。如果你不了解金錢的意義,然後一味的追求金錢,金錢會害了你。如果你了解了金錢的意義,金錢是為了維持家庭,保護生活,進一步還可以幫助貧窮的人。那以這樣子的來賺錢,就有意義。身體的本質是痛苦的,因為它本來就會生老病死。你要知道,你為什麼要生小孩,因為本身就是個苦。但是我生他下來,能夠讓他滅苦,利用這個身體滅苦脫離輪回,你生這個小孩有意義。不然你就一直在制造另外一個痛苦,生、老、病、死、輪回苦。

③「有罪」改名字

在坦義始羅這個地方,有一所大學堂,許多貴族子弟都來此求學。學堂裡有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師,他不光收這些有錢人家的孩子,對那些聰明伶俐的窮人家的孩子也照收不誤。他向五百弟子傳授經典,教導他們。在弟子之間,有一個人名叫巴波格,意思是「有罪」。他常常聽著別人對他喊:「有罪、有罪」的,心裡非常別扭,好象他真的有罪似的。他跑到老師那裡說:「我的名字太不吉利了,老師總幫新生的孩子取名字,可不可以也幫我取一個新名字呢?讓我更有成就。」老師和藹地笑著對他說:「我的孩子,你嫌你的名字不吉利?那你就到城鄉各地走一走,去找一個你認為中意的吉利的名字吧!我將參照你帶回來的名字,給你起一個新名字。」

有罪見老師答應他的要求,高興極了!立即准備了行囊,喜孜孜地上路了。他走過一村又一村,來到了一個城市。那裡剛好有人在辦喪事,他看到死者的親屬將死者往墳場中抬,便好奇地問旁邊的人說:「請問這死者叫什麼名字呢?」「他叫長壽。」「叫長壽?」有罪感到十分疑惑地說:「為什麼叫長壽的人也會死去呢?」旁邊的人白了他一眼:「你是傻瓜嗎?不管是長壽,還是叫短壽,其實都一樣,人總是要死的。名字不過只是一個稱呼罷了。」學生聽了這番話,忽然有點覺得改名字的念頭沒先前那麼強烈了。

他繼續走,進入城中,剛好路過一家商店門前時,店主將一個女奴推倒在門口的石板路上,然後舉鞭抽打她。一旁圍上許多人看熱鬧,有罪也跟著湊上去。「她叫什麼名字呀?」有罪問。「叫護財!」「那他們為什麼要打她呢?」「因為她把主人交給他的帳款弄丟了。」「咦?真奇怪,她叫護財,怎麼還會弄丟錢呢?」「你是傻瓜嗎?不管是叫護財,還是叫失財,都有可能會弄丟錢,跟名字無關啊!。」聽了這番話,他對改名字更加淡漠了。

有罪繼續他的旅行。遠遠地看見一個人瞻前顧後,左轉右轉的。「原來是迷路了啊。」有罪向前問清了原由,並告訴他正確的方向。「對了!這位尊者,請問你叫什麼名字。」「啊,我叫指路。」有罪一聽,差點笑出聲來:「你的名字叫指路,怎麼也會迷路呢?」那人有些生氣地說:「不管是叫指路,還是叫迷路,人有時都會迷路。名字不過是一個稱呼罷了。看來你真是個大傻瓜!」學生聽了這個話,忽然覺得改名字真是沒意義的舉動,他立刻返回自己的村落,見到老師馬上行禮。「我的孩子,你游歷回來了。怎麼樣?想好新名字了嗎?」有罪回答說:「老師,我在旅途中發現,不管是叫長壽,還是短壽,都一樣會死去;不管是叫護財,還是失財,都是一樣會弄丟錢財;不管叫指路,還是迷路,其實都一樣會迷路,名字不過是個稱呼罷了。靠名字並不能取得成就。我已經認識到,只有靠『才能』和『智慧』,才能取得成就!」「那你還要改名字嗎?」「不!不改了,我的名字還是繼續『有罪』吧。」老師哈哈一笑,念了這樣一首詩:

「名叫長壽亦死去,名叫護財亦貧窮,名叫指路亦迷路,有罪回來不改名。」

④兩角錢多於千兩黃金

從前有一個很貧窮的女孩子,有一天,她從鄉下來到捨衛城找工作,碰巧經過一寺廟正在舉辦供僧法會,她看到很多施主都來供僧布施。這時,貧窮的女孩子心裡想:「我前世沒有種福田,所以今生貧苦,日日出賣勞力為三餐奔波。現在遇到清淨福田,應該好好把握布施種福田的機會才對。」

她就將身上僅有的兩角錢,放進功德箱裡供養僧眾。當她將錢放進功德箱的時候,裡面的住持老和尚看見了,住持就走出來向大家宣布:「這個女孩子是我們今天的功德主,雖然大家捐的錢都比她還多,而這女孩只捐兩角錢,但這卻是這女孩身上全部的財產,她以最虔誠的心來布施,就這份布施的心,我宣布她是今天的功德主。」這個貧窮的女孩子聽了很高興,但是布施完了,也確實身無分文,當她離開寺廟後,只好沿街行乞,到了中午,她走累了,便走到一棵樹下休息,當她睡著了以後,出現一個奇跡。此時是正午,日正當中,但是太陽卻曬不到她,她上頭有一圈雲為她遮蔽陽光,相傳這是有德的人才能有的瑞相,但竟然在這貧窮的女孩身上產生這種神跡!

那時候,在附近有一個小國家的國王,他的皇後剛過世,國王的原意是不想再娶,但是,每個大臣都進言:「國王!您一定要再娶,這樣才能傳宗接代,我們去替國王找一個全國最有德行的女人來做皇後。」當這些大臣們在找尋新皇後的人選時,經過這女孩休息的地方,大家同時看到了這太陽曬不到她的神跡。「啊!這個女孩子一定是個有德的女人,她就是新皇後的不二人選!」所有的大臣一致認同地說。這布施兩角錢的貧窮女孩,當下從乞丐變成皇後,成為一國之母,過著尊貴的日子。這個女孩子成為皇後之後,知道自己是因布施功德所致,便感念當初捐兩角錢供僧的佛寺。

「我那時候布施兩角錢就已經是功德主了,我現在貴為皇後,帶更多黃金到佛寺供養,那個老和尚看到我一定會很高興,一定更尊敬我是大功德主。」皇後心裡想著應該再去做更大的功德。

於是,皇後坐著八人抬著的大轎,幾箱子的供養品跟在後頭,一路上浩浩蕩蕩地來到佛寺。當皇後駕臨佛寺時,隨從們大聲喊著:「皇後駕到!」知客師父們趕緊出來熱絡招待,就怕一個不小心得罪了皇後娘娘。此時,皇後等候多時,就是看不到住持老和尚,怎麼派人進去請,老和尚就是不出來。就在皇後心裡覺得納悶時,老和尚派了位小沙彌來向皇後說了以下這番話:「住持師父說:『您當年布施兩角錢是真正的虔誠,是以全部的財產布施,而您這次來布施並不是因為虔誠的心,而是因為現在貴為皇後,要大家知道,希望受到人家贊美,是為了做功德主而來的。所以,沒有什麼功德,我不需要出來和您見面。』」皇後聽了小沙彌一番話,內心慚愧不已,原來貴為皇後的自己,擁有一切,卻失去身為貧窮女孩時那份虔誠布施的心!

⑤玄奘大師與那爛陀大學

玄奘大師來那爛陀大學,總共有五年的時間,從一個完全不懂印度文梵文,乃至精進的修學,五年之內由學生變成校長。在玄奘大師的記載裡面,你知道玄奘大師,這五年怎麼修學的嗎?他來到這個地方,幾乎是不睡覺的。因為難得保留了生命,經過了這麼苦難,乃至八百孤離的流沙,他都沒死,才能夠來到這個地方求學,這麼寶貴的佛經帶回中國。

玄奘法師在這邊修學的時候,雖然每天都有人送三餐給他,但是那個侍者說,很少看到這三餐有動的,都不吃,不但不吃。每天晚上他都點著油燈,這油燈干嘛,因為怕自己眼睛合起來,睡著了,就把這個油燈,滴在自己身上燙自己,也讓他自己不會睡覺,這樣精進的來研習經藏,乃至學習印度文梵文,到一直他病倒在地上,被侍者發現,才知道他這麼認真努力。在五年時間要學完,這麼多的經論帶回中國,所以這幅畫它前面擺著香,隨時供著佛菩薩,身上背著,如果不能把這個帶回中國的話,他就白來,所以他也不能夠死,所以慢慢才回到長安。

今天我們看到這麼多的經典,是玄奘大師帶回來的。現在的印度人,查找整個印度佛教歷史,也都是按照玄奘大師所寫的《大唐西域記》才慢慢的找到這些。所以不但我們中國人尊敬,印度人更是尊敬玄奘大師,當然我們念心經,觀世音菩薩為了幫助玄奘大師,從中國來到印度,那時候他是偷跑出來的,示現成生病的病比丘,玄奘大師看到這個生病的老比丘,放棄一切先照顧他,這個老比丘在他病好了以後就告訴玄奘法師,你這一路去會有很多的痛苦災難,所以我現在把這個咒語教給你,教給他的咒語就是梵文的心經跟後面的心經咒,然後他靠著這個力量,來降伏一切苦難,終於來到那爛陀這個地方求學。

⑥母鹿斷腸

許真君就是晉朝許遜,字敬之,汝南人。(今河南省汝南縣)家住南昌,少年時代,喜武功,善射箭,愛好打獵。有一天到野外,射中一只小鹿,鹿母痛憐愛子,奮不顧身,沖向小鹿,以舌舔傷痕,因箭深傷重,小鹿不救身死,鹿母慘痛徘徊悲鳴,也死在當場。真君見此情景,非常驚奇,當剖開母鹿腹部時,發現柔腸寸寸斷裂,恻隱之心,油然而生,只好就地埋葬。原來母鹿因哀憐兒子慘死,悲傷過度,以至腸斷。真君大生悔恨,感悟人畜雖然有別,愛子之心,天性相同,怨艾自己,竟然如此殘酷,傷害了天地骨肉之情。於是折斷弓箭,從此不現畋獵。後來薦舉為孝廉,官旌陽縣令,感晉室朝政紊亂,棄官司歸隱,追隨仙人吳猛受三清法要,入深山潛修,證了仙道。於是周游江湖以道術為民除害。太康初年飛升成仙。因常顯靈跡濟世,宋帝追封為神功妙濟真君,也簡稱為許真君,或稱許旌陽。

⑦天台智者大師鑿放生池 

隋唐時高僧,天台宗第三代祖師智者大師,諱名智凱,隋炀帝尊稱他為智者。大師曾發起佛教徒,樂捐錢財,購買浙江臨海一帶窪地六十多所,延長起來共有四百多裡,開鑿放生池,普勸世人戒殺放生,並奏請朝廷,下令立碑,禁止捕魚,直至唐貞觀年間,依然存在。自後,也有很多明君高僧倡導,唐肅宗乾元二年,下诏天下州縣,各立放生池。宋真宗天喜元年也下诏天下廣立放生池,杭州西湖,就是宋朝時設立的放生池,現在成了有名的勝地。到了明朝蓮池大師,也在上方、長壽兩處設立放生池,並以戒殺放生文流通天下。因此,自古以來景仰德風,發心慈濟物命之仁人君子,真不可勝數。可惜世代久遠,提倡者離世而去,時局變更,善法也敗壞了,如今漁火,已如星布,夜半電魚者,飄飛水面,平時又有釣魚比賽等殘害物命的活動,實在令人悲歎!

⑧壽禅師贖鱗蟲得度 

宋朝永明大師,諱名延壽,蓮宗第六代祖師。平生喜歡買物放生,吳越王錢文穆鎮守杭州時,大師當余杭縣的庫吏,常挪用庫錢買魚蝦等水族放生。因此犯了“監守自盜”的罪名,依法應處死刑。吳越王信仰佛教,深知他盜用庫錢,全在放生。因此命執行刑罰官,在臨刑時,注意觀察他的言詞容色,前來禀報。大師身臨刑場,臉上毫無憂戚的表現,大家都覺得很奇怪,大師說:‘我對庫錢,毫無私自使用,全部買物放生,如今死了,直生西方極樂世界,豈不是一大樂事?“吳越王聽了他的話,就赦免了他的罪。大師從此出家為僧,勤修禅定,禮佛拜忏,獲得無礙辯才。大師涅槃後,撫州有某僧生病,神識入冥間,見閻羅王大殿左邊,供一尊僧像,閻羅王時常出座恭敬禮拜。某僧感覺奇怪,主吏回答說:“閻羅王禮拜的是永明壽禅師,永明禅師在世時修持精進,如今已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證上品上生,閻羅王特別尊敬大師的德化,因而設供每日經常禮拜。”

⑨孫真人救龍子傳方 

孫真人是歷史上大名醫孫思邈,唐朝京兆華原人,七歲就學,便能日誦千余字,弱冠善談莊老及百家學說兼好釋典。精於陰陽推步醫藥之學。後來隱居太白山修道家功夫,練氣養神,專精探究醫藥,以濟世活人為心。當他尚未成就仙道時,有一次外出遇見村童,捕捉一蛇,毆打戲弄,蛇身出血將死。孫真人憐憫蛇無辜遭受傷害,便向村童買回,用藥敷治救活,然後放生於草澤中。經過月余,孫真人在靜坐間,見一位青衣少年前來邀請,真人跟隨,到了世人稱羨的水晶宮,見頭戴合帽,身穿绛衣的龍王出來迎接,延請上座並說:“小兒前日出游,被人所傷,幸遇道人拯救,不勝感激。”即召青衣小官出來,再三拜謝,並殷勤設宴款待,留住三天,臨行拿出奇珍異寶贈送,以表謝意。真人堅持不受說道:“久聞龍宮甚多醫病秘方,願能傳我,以救世人,遠勝金玉。”龍王為感激救子之情,便贈送玉笈三十六方。命僕護送真人到家。經過屢次試驗均有靈效,於是編入千金方中傳世,從此醫術更加精通,行醫救人無算。後來證了仙品,活到一百二十歲,到了唐高宗永徽三年二月十五日早上起床,沐浴更衣,遺下形體,仙化而去。經過月余,形體顏貌不變,舉屍入棺,輕如空衣,時人都驚奇贊歎!世稱為孫真人。

⑩沙彌救蟻得高壽

佛在世時,有一比丘已證道果,得六神通,知道隨侍身邊的小沙彌,再過七天,性命將盡。因此命沙彌回家探省母親,並吩咐他說:“八天以後再回來”其目的就是要他命終在家中。小沙彌在家度過了八天,就回到師父的身邊,比丘覺得很奇怪,於是入定觀察究竟。原來沙彌在回家途中,看見螞蟻穴被水浸入,千萬螞蟻被困水中,將要淹死,沙彌頓發一念慈心,隨即脫下袈裟堵住水流,並以竹作橋救渡,萬千螞蟻因而得免溺死。由此功德,轉短壽而成長壽。後來沙彌活到八十高壽,並證羅漢果,永離六道輪回之苦。

⑾宋郊活蟻占大魁 

宋朝宋郊宋祁兄弟兩人,同在太學讀書。有一次,遇見一位高僧,能觀人相貌,預知吉凶禍福。特為他們兄弟倆相命說:“小宋今科將高中狀元,大宋雖登科甲,但名位不高。”事後,有一次,宋郊到野外,偶見螞蟻穴,被暴風雨水所浸,無數螞蟻將被淹死,宋郊心生慈憫,編竹作橋,救渡了無數螞蟻的生命。到了科試時,兄弟兩人同時參加應考,考畢,尚未放榜,又遇見那位高僧,一見宋郊,大為驚奇地說:“先生相貌已改,必有大陰德,好象曾經救活數百萬條生命。”宋郊回答說:“貧儒哪有如此能力?”僧說:“不然,凡是小動物,都有生命。”郊就將救螞蟻的事實說出。僧說:“這就對了,先生之令弟當中狀元,但是先生功名,將不在令弟之下!”放榜點呼名次時,宋郊果然選居第一。當時章獻太後認為小弟不可位居兄長之先,於是該祁為第十名,以郊為第一名。這時兩人才深信高僧的話,果然應驗。

19,日本的江本勝博士,給我們證實,這個水,從水的實驗當中,證明人的心理也能夠對水的結構產生影響,證明人的心確實是物質的主宰。我們看看江本勝博士他的實驗是這樣的,比如說拿兩瓶水,玻璃瓶裝的兩瓶水,一瓶上面貼了些很惡毒的語言,像「真惡心、討厭、我要殺你」這些惡毒的語言。然後把這些水進行結冰,用高倍的顯微鏡觀察,就發現它的水結晶的結構,是這麽丑陋。另外一瓶水上面,貼著很美好的語言,比如說「愛、感謝」,這些水的結晶體就非常美麗。同樣一個來源的水,但是用不同的心念、不同的語言加給它,它結冰之後,所顯示的水結晶真的有天淵之別。所以這個實驗就給我們證實了,人的心念、人的語言能夠改變物質的結構。如果是善心、善意對水的,水的結晶也很美;如果是惡心、惡意對水的,水的結晶也很丑陋。我們知道我們身上,人體百分之七十都是水分,這個地球是百分之七十的面積是海洋。因此,如果我們自己能夠經常存著善心、善意,存著愛心、感謝,常懷感恩,可想而知,你身上的水分這種結晶一定非常美好,你的身體也一定健康。如果你心裡總是有些怨恨、不平,可想而知,你身上的水結晶也是那麽丑陋,那身體一定不好。

其實許多夫妻不知,妻子吵完架,孩子嚇得大哭,妻子便給孩子喂奶止哭,這是很危險的。生氣時奶水也有毒,喂孩子怎能使孩子健康?須心平靜下來,先擠掉一些奶後再喂。一個女人想漂亮,卻心胸惡毒,整天怨天憂人,心地不慈悲,這樣的人再多化妝品美容品也是無濟於事的,即使整得看起來漂亮,也如同電影《畫皮》,徒具一張臉皮而已,卸裝後更丑。女人應知,要想漂亮,須以內心美好做基礎,這樣的美才是持久的。

20,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告訴須菩提,假使有人誠誠懇懇學佛,研究金剛經,結果一輩子倒楣,為人輕賤。當然也有些人學佛反而發了財,大部分都是遭遇更多困難。不但學佛如此,信別的宗教也是一樣的,很多人說自己一輩子作好事,結果倒楣透頂,什麼壞事都到他身上。歷史上司馬遷也懷疑這個問題,善人做好事,偏要倒楣;壞蛋個個好得很,身體又健康,精神又好又發財,又有辦法,這個世界上因果報應到那裡去了呢?這是個大問題。有人問過佛說,為什麼世界上有許多人做好事,結果卻那麼慘呢?佛說因為他過去的惡業還沒有報完,所以先還這個惡報的債。佛說你要知道,以因果報應來講,是因為這個人先世的罪業,應該墮於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換句話說,將功折罪,抵那個罪。因為現在做好人、做好事,把過去生的業報減輕了,消滅了,而另外得一個果報;這一個果報太不容易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徹大悟,要成佛。所以永嘉禅師說:「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還須償宿債」。所以金剛經這一點,大家不要輕易的看過去了,這是反轉來告訴我們,要如何修持才有結果;必須先要真修行消掉自己的業報,智慧才能啟發。過去生的業報沒有消減,智慧是啟發不了的。注③

21,【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捨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捨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

22,娑婆世界的天眾(梵語娑婆,此雲堪忍。此世界的眾生,皆能忍受貪、嗔、癡三毒及諸煩惱,能忍斯惡,故名忍土。)

天者,天然。有天然之福享受,思衣得衣、想食食來、天衣無縫、甘露自至、不假造作,故名為天。 

欲界有六天: 

第一、四天王天:在須彌山腰,為四大天王所居。須彌山東,黃金埵,持國天王所居;南方琉璃埵,增長天王所居;西白銀埵,廣目天王所居;北水晶埵,多聞天王所居。由於布施、持不殺生戒、孝順父母,殁生此天,壽命五百歲。人間五十年,為此天一晝夜。 

第二、忉利天:居須彌山頂,單修十善,無禅定功,殁生此天:壽一千歲。人間一百年,為此天一晝夜。 (‘忉利’是六欲第二重天,此雲三十三,在須彌山頂。四埵各有八天,中央善見天,是帝釋所居;帝釋是天王,余三十二天是天子所居,合稱三十三天。)

第三、須焰摩天,此雲“善時分”。日月光明照不及,以蓮化開合為晝夜;又自身發光明,不假日月之明,故名善時分。

第四、兜率陀天,此雲“知足”。於五欲境,常自知足。又有內外院之分,內院補處彌勒菩薩所居,外院天人所居。 

第五、化樂天:自能變化五欲之境,而自享受。 

第六、他化自在天:不勞自化,他天為化欲境,而自享受,故名他化自在。欲界魔王亦居此天。

上來六天,天福自然,而未離飲食、男女、睡眠之欲,故名欲界。 

色界四禅,共十八天。初禅有三天: 

1、梵眾天:離欲得禅,故名為梵;其色清淨,故名色界;眾者,民也。梵天人民,故名梵眾天。 

2、梵輔天:此天內有覺觀,外有言語,以語言輔助梵王宣揚梵德故名。 

3、大梵天:即大梵王,其名屍棄,主領大千世界。 

二禅有三天: 

1、少光天:此天禅定力勝,定體發光故名。 2、無量光天:此天禅定轉勝,故光明無量。 

3、光音天:此天禅定更勝,內無覺觀之細念,外無言語之粗曠。但以種種光明,代表種種音聲,故名光音天。

 三禅有三天: 1、少淨天:禅力轉增,離初禅之喜心,得淨定之樂境故名。 

2、無量淨天:定增樂增,淨樂無量。

3、遍淨天:寂淨之樂,周遍身心;三界之樂,以此天為第一,故名遍淨天。

 四禅有九天: 

1、福生天:一切福中,以禅定之福最勝,故名福生。 

2、福愛天:福無邊中,得妙隨順故名。

3、廣果天:凡夫人天中,此天果報最為殊勝。

4、無想天:又名外道天。外道壓迫妄想,妄想不生,一定定五百劫,三界中無處可安置,故居此天。 

5、無煩天:是阿那含果,下界惑盡,上界惑薄,故生此天,緣真斷惑。 

6、無熱天:也是阿那含果,居此所斷之惑,轉見微薄。 

7、善見天:障微定勝,見色明澈。

8、善現天:何只見色,又能現色。9、色究竟天:至色邊際,最極之處,一念空色,便離色界。

摩醯首羅天:以定得大自在,又名大自在天。此天王三目、八臂、乘白牛、執白拂,一念之間,能游大千世界;一念之頃,能知大千世界雨滴頭數。 

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天,是名無色界四天。 

第一、空無邊處天:從色界四禅,以方便力,滅可見可對色、又滅不可見可對色、更滅不可見無對色;三色一滅,便出色籠,但見虛空無邊,故名‘空無邊處天’。

第二、識無邊處天:此天再用方便力,滅空識現,但覺識心無邊際,故名。 

第三、無所有處天:再用方便力滅識,識滅一切皆無故。 

第四、非想非非想處天:再以定力滅無,無滅想現;又以定力滅想,想滅無現。總不能想與無及我,三者一時俱滅,所以滅而非滅。昔日黃龍禅師斥呂洞賓‘饒經八萬劫,終歸落空亡’者,此定也。

以上雖能滅色而“無色”之籠不能跳出,故雲“無色四天”。欲、色、無色是三界,天福享盡,隨業受報,六道輪回。

佛常贊歎十王功德幾乎同佛一樣,就是人間的轉輪聖王,欲界天的四天王,三十三天的天主帝釋(就是我們講的玉皇大帝),色界天的大梵天王等。

23,佛把一切的生命分成十二類。第一是卵生,像鳥、雞、鴨等,都是屬於卵生。胎生是指人、馬、及各種由胞胎裡生的。濕生包括了魚、蚊子、蒼蠅等。化生就是變化的東西,如蟬蛻、蜻蜓、蝴蝶等。除了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四種之外,另有一種生命為「有色」,是有形像,有物質可以看見的。另有一種生命是「無色」,不是我們所知,也看不見,可是它確實的存在。譬如說鬼吧!那是「無色」的生命,跟我們陰陽電子不同而已。如果到貴州、雲南的邊界,就可以聽到活鬼的故事。活鬼稱為山魈,這個山魈,我們拿佛經來解釋就很簡單了,他是「若有色」「若無色」的眾生。人走到山裡,看到走路的腳印子同我們相反,腳指頭在後面,腳後跟在前面的地方,就知道有山魈。另有一類眾生是「若有想」,有思想感覺。另有一類眾生是「若無想」,沒有思想、感覺。細分之下,有些生命沒有思想,沒有知覺,但有感覺。另有眾生是神的境界,照佛學的分類,神的類別太多了,神也有他的等次,一類叫「非有想」,不是沒有想,但是看起來沒有想。譬如有些人在打坐,你看他好像不知道,可是他又知道,真知道嗎?又不知道。其實,世界上還有更多種類的生命,不過佛法大致歸納為十二類。

人類具備了十二類生。我們是胎胞裡精蟲卵髒的結合,所以是卵生,胎生。在媽媽肚子裡是濕生。要青菜、蘿卜、牛肉、洋蔥堆起來才能長大,所以也是「化生」。人也是「有色」,身體機能有物質可見。但是講到人的生命──氣,又不是物質了,也看不見,所以是「無色」。「有想」,我們當然有思想,有時侯我們呆住,或者沒有什麼思想,笨得要死,那又入於「無想」。還有許多人到達「非有想」「非無想」的修道境界,雖沒有成功,但他已經到達了「非有想」「非無想」。

24,世間有陰有陽,有幽有明。明陽世間,是天與神共居;龍或陰或陽;唯鬼屬陰,居陰間。

菩薩十地者:初歡喜地,二離垢地,三發光地,四焰慧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

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

佛法有七財:一信、二戒、三多聞、四捨、五慧、六慚、七愧。佛法以信為首,華嚴經雲:“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佛法大海,無信不入。所以“信”心清淨,方能持“戒”,善由“多聞”,聞故能“捨”,捨則生“慧”,有慧才能知“慚”識“愧”,故信為財之首。

彌勒成佛時,即作是念:“是諸眾生,皆於佛法中,種諸善根,釋迦牟尼遣來付我,我今受之。善哉!釋迦牟尼佛,能善教化如是等眾生,來至我所。”如是三贊釋迦牟尼佛已,為眾說四谛,聞者同時得道。 第一會說法,九十六億人得阿羅漢果。第二會說法,九十四億人得阿羅漢果。第三會說法,九十二億人得阿羅漢果。九十六億人——受五戒者。九十四億人——受三歸依者。九十二億人——一稱南無佛者。 

十善者:身不殺、盜、YIN,身業清淨;口無妄言、绮語、兩舌、惡口,口業清淨;意無貪、嗔、癡、煩惱,意業清淨。十善是生天法門,但行十善,上升六欲天。

願雲禅師雲:“千百年來碗裡羹,怨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須彌山腰四萬二千由旬高處,有四天王天。 

東方持國天王:護持國土故;領乾闼婆(此雲尋香,天帝俗樂神)、富單那(此雲臭,主熱病鬼)二部鬼神。 

南方增長天王:令自他善根增長故;領鸠槃荼(夢魇鬼)、薛荔多(劣的餓鬼)二部鬼神。 

西方廣目天王:能作種種語故;領毗捨阇(顛狂鬼、啖精氣鬼)、毒龍(有眼、聲、氣、觸四毒)二部鬼神。 

北方多聞天王:福德之名,聞四方故;領夜叉(飛行鬼)、羅剎(可畏鬼、暴惡鬼)二部鬼神。 

人間地、水、火、風,隨業所感,故有人間依報,種種享受,各各不同。地獄銅、鐵、石、火,隨業所感,故有種種苦具,困苦罪人。華嚴經雲:“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觀音六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又每年有三長齋月,正月、五月、九月是也。十齋日:於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日。乃至三十日。

25,虛雲和尚, 俗姓蕭, 父母年逾四十,憂無後。母赴城外觀音寺祈子,見寺宇殘破,及東關橋梁失修,發願興建。父母同夢一長須著青袍者,頂觀音跨虎而來,躍臥榻上,驚起互告,遂有娠。一八四○年七月二十九日寅時,誕生於泉州府署。初墮地,為一肉團,母大駭恸,以今後無復舉子望,遂氣壅死。翌日有賣藥翁來,為破之,得男,由庶母王氏撫育。

民國四十年辛卯師一百一十二歲,春戒期中。‘雲門事變。’

三月初三日,師病重時,即趺坐入定,閉目不視。不言,不食,不飲水。惟侍者法雲,寬純,日夜侍之。端坐歷九日。十日早,漸倒下,作吉祥臥。侍者以燈草試鼻官,氣已絕矣,診左右手脈亦已停矣,惟顏色如常,體尚溫。十一日早,微聞呻吟,旋開目。侍者告以時間,師曰:‘我覺才數分鐘耳。’語侍者法雲曰:‘速執筆為我記之,勿輕與人說,啟疑謗也。’師從容言曰:‘余頃夢至兜率內院,莊嚴瑰麗,非世間有。見彌勒菩薩,在座上說法,聽者至眾。其中有十余人,系宿識者。即江西海會寺志善和尚,天台山融鏡法師,歧山恆志公,百歲宮寶悟和尚,寶華山聖心和尚,讀體律師,金山觀心和尚,及紫柏尊者等。余合掌致敬,彼等指余坐東邊頭序第三空位。阿難尊者當維那,與余座靠近。聽彌勒菩薩講“唯心識定”未竟,彌勒指謂余曰:“你回去。”余曰:‘弟子業障深重,不願回去了。’彌勒曰:“你業緣未了,必須回去,以後再來。”並示偈曰:注⑧

識智何分 波水一個 莫昧瓶盆 金無厚薄   性量三三 麻繩蝸角 疑成弓影 病惟去惑 

凡身夢宅 幻無所著 知幻即離 離幻即覺   大覺圓明 鏡鑒森羅 空花凡聖 善惡安樂

悲願渡生 夢境斯作 劫業當頭 警惕普覺   苦海慈航 毋生退卻 蓮開泥水 端坐佛陀

‘以下還有多句。記不清了。尚另有開示。今不說。’

先是三月初一日,將師別移禁一室。門封窗閉,絕其飲食,大小便利,不許外出,日夜一燈黯然,有如地獄。至初三日,有大漢十人入室,逼師交出黃金白銀,及槍械。師言無有,竟施毒打。先用木棒,繼用鐵棍,打至頭面血流,肋骨折斷。隨打隨問,師即趺坐入定。金木交下,撲撲有聲。師閉目不視,閉口不語,作入定狀。是日連打四次,擲之撲地,視其危殆,以為死矣。呼嘯而出,監守亦去。侍者俟夜後,扶師坐於榻上。初五日彼等聞師未死,又復入室,視老人端坐入定如故,益怒,以大木棍毆之。拖下地,十余眾以革履蹴踏之,五竅流血,倒臥地上,以為必死無疑矣。又呼嘯而去。入夜,侍者復抱師坐榻上,端坐如故。初十日晨,師漸漸作吉祥臥下,經一晝夜,全無動靜。侍者以燈草試鼻孔,亦不動搖,意圓寂矣。惟體尚溫,顏色怡然。侍者二人守之,至十一日晨,(即四月十六日)師微呻吟,旋扶之起坐。侍者告以入定及臥睡時間,師徐語侍者法雲等,神游兜率聽法事。夫甚深禅定境界,苦樂俱捐,昔憨山紫柏受嚴刑時,亦同此境,此非未證悟者所能代說也。

26,古人安世高法師,累世修持,首一世為安息國太子,捨離五欲,出家修道,得宿命通。知前世欠人命債,其債主在中國。於是航海而來,到達洛陽,行至曠野無人之境,忽觌面來一少年,身佩鋼刀,遠見法師,即怒氣沖沖,近前未發一言,即拔刀殺之。法師死後,靈魂仍至安息國投胎,又為太子。迨年長,又發心出家,依然有宿命通。知今世尚有命債未還,債主亦在洛陽。於是重來,至前生殺彼身命者家中借宿。飯罷,問主人曰:‘汝認識我否?’答曰:‘不識。’又告曰:‘我即為汝於某年某月某日在某曠野中所殺之僧是也。’主人大驚,念此事無第三者能知,此僧必是鬼魂來索命,遂欲逃遁。僧曰:‘勿懼,我非鬼也。’即告以故,謂:‘我明日當被人打死,償夙生命債,故特來相求,請汝明日為我作證,傳我遺囑,說是我應還他命債,請官不必治誤殺者之罪。’說畢,各自安睡。次日,同至街坊。僧前行,見僧之前有一鄉人挑柴。正行之間,前頭之柴忽然墮地,後頭之柴亦即墜下,扁擔向後打來,適中僧之腦袋,立即斃命。鄉人被擒送官,訊後,擬定罪。主人見此事與僧昨夜所說相符,遂將該僧遺言向官陳述。官聞言,相信因果不昧,遂赦鄉人誤殺之罪。其僧靈魂復至安息國。第三世又投胎為太子,再出家修行,即世高法師也。

明朝初年,湖南潭州有一黃鐵匠,以打鐵為生,人皆呼為黃打鐵。那時正是朱洪武興兵作戰的時候,需要很多兵器。黃打鐵奉命趕制兵器,日夜不休息。有一天,某僧經過他家,從之乞食。黃施飯,僧吃畢,謂曰:‘今承布施,無以為報,有一言相贈。’黃請說之。僧曰:‘你何不修行呢?’黃曰:‘修行雖是好事,無奈我終日忙忙碌碌,怎能修呢?’僧曰:‘有一念佛法門,雖在忙碌中還是一樣修。你能打一錘鐵,念一聲佛。抽一下風箱,也念一聲佛。長期如此,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他日命終,必生西方極樂世界。’黃打鐵遂依僧教,一面打鐵,一面念佛。終日打鐵,終日念佛。不覺疲勞,反覺輕安自在,日久功深,不念自念,漸有悟入。後將命終,預知時至,遍向親友辭別,自言往生西方去也。到時把家務交代了,沐浴更衣,在鐵爐邊打鐵數下,即說偈曰:‘叮叮當當,久煉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泊然化去。當時異香滿室,天樂鳴空,遠近聞見,無不感化。

具行未出家時,吸煙喝酒,嗜好很多。一家八口,都在祝聖寺當小工,後來全家出家,他的嗜好全都斷除了。雖然不識一字,但很用功課誦,普門品等不數年全能背誦。終日種菜不休息,夜裡拜佛拜經,不貪睡眠。在大眾會下,別人歡喜他,他不理會,厭惡他,他也不理會。常替人縫衣服,縫一針,念一句南無觀世音菩薩,針針不空過。後朝四大名山,閱八年,再回雲南。是時虛雲正在興建雲棲寺,他還是行苦行。常住大小事都肯干,什麼苦都願意吃。大眾都歡喜他,臨命終時,將衣服什物變賣了,打齋供眾,然後向大眾告辭。一切料理好了,在四月時收了油菜子,他將幾把禾稈,於雲南省雲棲下院勝因寺後園,自焚化去。及被人發覺,他已往生去了。其身上衣服鉤環,雖皆成灰,還如平常一樣沒有掉落,端坐火灰中,仍然手執木魚引磬。

27, 道德,是世上最尊貴的。所以說‘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鬼神和人,各有各的法界。人法界中,有覺有不覺,知見有邪有正,諸天鬼神皆然。人法界在六凡中,超過其他五法界,因為六欲天耽愛女色,忘記修行。四禅天單耽禅味,忘其明悟真心之路。四空天則落偏空,忘正知見。修羅耽嗔,地獄鬼畜苦不堪言,皆無正念,那能修行。人道苦樂不等,但比他界則易覺悟,能明心見性,超凡入聖。諸天鬼神雖有神通,都尊重有道德的人。古來禅師大德,驚天動地,白鹿銜花,青猿獻果,天魔外道,諸仙鬼神,都來歸依。如真祖師歸依觀音,財神歸依普賢,洞賓仙師歸依黃龍,王靈官歸依地藏,文昌歸依釋迦牟尼佛等等。元圭禅師在中岳龐塢住茅庵,曾為岳神受戒。岳神雖有神通,還不及有道德的人,這就是德重鬼神欽。

玄奘法師有大唐西域記,內容所說,都是真實話。惟世間流傳的小說西游記,說的全是鬼話。這部書的來由是這樣的,北京白雲寺白雲和尚講道德經,很多道士聽了都做了和尚。長春觀的道士就不願意了,以後打官司,結果長春觀改為長春寺,白雲寺改為白雲觀。道士做一部‘西游記’小說罵佛教。看‘西游記’的人要從這觀點出發,就處處都看出他的真相。世人相信這部假的西游記,而把真的西域記埋沒了。針對西游記而作的一部封神榜,是和尚罵道士的。從這觀點看他,就看出處處都是罵道士的。比如說道士修仙必有劫數,要捱刀刃。

四聖六凡十法界。四聖是:佛,菩薩,緣覺,聲聞。六凡是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十法界中,佛以下九界都叫眾生。四聖不受輪回,六凡流轉生死。無論是佛是眾生,皆心所造。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那裡來個十法界呢。十法界皆從一念生,一乘任運,萬德莊嚴,是諸佛法界;圓修六度,總攝萬行,是菩薩法界;見局因緣,證偏空理,是緣覺法界;功成四谛,歸小涅槃,是聲聞法界;廣修戒善,作有漏因,是天人法界;愛染不息,雜諸善緣,是人道法界;純執勝心,常懷嗔斗,是修羅法界;愛見為根,悭貪為業,是畜生法界;欲貪不息,癡想橫生,是餓鬼法界;五逆十惡,謗法破戒,是地獄法界。既然十法界不離一心,則一切修法,都是修心。自性本來是佛,不要妄求,只把貪嗔癡習氣除掉,自見本性清淨。

世人不知人身之寶貴。大涅槃經偈曰:“生世為人難,值佛世亦難,猶如大海中,盲龜遇浮孔。”雜阿含經曰:“大海中有一盲龜,壽無量劫,百年一遇出頭。復有浮木,只有一孔,漂流海浪,隨風東西。”盲龜百年一出,得遇此孔。凡夫漂流五趣海,還復人身,甚難於此。顯揚論曰:‘一日月之照臨,名一世界。這一世界,九山八海和四洲。’九山是:須彌山,持雙山,持軸山,擔木山,善見山,馬耳山,障礙山,持地山,小鐵圍山。八海是:七個香水海和一個大鹼水海。須彌山與持雙山之間乃至障礙山與持地山之間,當中都有一重香水海。八山之間,共七香水海。最後持地山與小鐵圍山之間,有一重大鹼水海,此海中有東西南北四洲。

六道之中,每一道都有千品萬類,貴賤尊卑各各不同。故經雲:“譬如諸天,共器飲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上者見白,中者見黃,下者見赤。”欲界諸天有YIN欲,四天王天與人間同。忉利天YIN事與人間略異,只過風不流穢。夜摩天則執手成YIN。兜率天但對笑為YIN。化樂天以相視為YIN。他化天以暫視成YIN。楞嚴經說:“如是六天,形雖出動,心跡尚交,自此已還,名為欲界。”色界已無YIN欲,還有色身。楞嚴經說:“是十八天,獨行無交,未盡形累,自此已還,名為色界。但無粗色,非無細色。”楞嚴經雲:“是四空天,身心滅盡,定性現前,無業果色,從此逮終,名無色界。”三界輪回YIN為本,六道往返愛為基。三界六道,身量壽命,長短不同。非非想處天,壽長八萬大劫,還是免不了生死輪回。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我們打算出火宅,就要好好的修行。

28, 歡樂苦日短,憂愁歎日長。時光長短,唯心所造。一切苦樂,隨境所遷。昔日有一禅和子在鼓山掛單,有一生癞病僧,別人看見都討厭他。這禅和子年紀才二十多歲,很慈悲細心招呼病僧。病僧好了,與禅和子一同起單,病僧曰:‘我多謝你的照顧,病才醫好,否則我早就死了,你和我一齊到我小廟去住住吧。’禅和子說:‘我先朝五台,將來再到你小廟去。’禅和子朝完五台,回到鼓山,訪那病僧。那病僧就在一金絲明亮的寺門邊迎接他說:‘等你很久了,這麼遲到。’便倒一杯開水他喝。禅和子說:‘路上未吃飯呢。’病僧說:‘請稍等一下,飯就送來。’病僧便去牽牛、犁田、播種、拔秧、插秧、薅草、割稻子、碾米、作飯。不知怎樣攪的,頃刻間飯就弄好了。飯吃完之後,禅和子想告假去,病僧請留一宿,迨天明下山,則江山依舊,人事全非,已改朝換代過了很多年了。我們苦惱交煎,日子非常難過。他上山住一日夜,吃一頓飯下山,就改了朝代,過了很多年月。羅浮山沙門慧常,因采茶入山洞,見金字榜羅漢聖寺,居中三日而出,乃在茅山,人間五年矣。你看時間長短,是不是唯心所造呢。俗話曰:“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就如上面事例所說。其實極樂世界、各層天等時間各不相同,佛在許多經上都有說,但不要忘了我們現在居住的地球也是凡聖同居土,像上面的例子是進入了聖境,故時空不同。

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離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嗔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若無善根福德因緣,不說遇著佛,遇菩薩羅漢也難。故無善根之人,雖生佛世也無用處。而且就算在佛身邊,為佛弟子,若不依教奉行,也會招墮。現今佛不在世,善知識代佛弘法。但善根淺薄的,會善知識也難,縱有緣見面聞法,不明所說之義,也無益處。華嚴初祖杜順和尚,是文殊菩薩化身。有弟子親近很久,不知他的偉大,一日告假,要朝五台山禮文殊去。師贈以偈曰:‘游子漫波波,台山禮土坡;文殊祗這是,何處覓彌陀。’弟子不會意,及至五台山腳,見一老人,謂之曰:‘文殊今在終南山,杜順和尚是也。’弟子趨歸,師已於十一月十五日坐亡。至今關中於是日作文殊忌齋。

永明禅師有禅淨四料簡,其文曰:‘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禅無淨土,銅床並鐵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大悟的人,法法圓通,參禅是道,念佛是道,乃至如我們勞動掘地也是道。他為挽救末法根劣的人,故弘淨土,他是淨土宗的第六代祖。中國佛教徒,以冬月十七日為彌陀聖誕,這原是永明禅師的生日。因為他是阿彌陀佛乘願再來的,所以就以他的生日,作為彌陀誕辰。豐干禅師也是彌陀化身。可見自古以來,諸佛菩薩都並沒遠離我們,以各種化身分身來教化世人,只慚愧我們福德淺薄,業障深厚,無緣相識,甚至當面錯過而不識。

29,華嚴經節選,讓我們見識一下宇宙的玄妙:

一時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有十佛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诃薩,所共圍繞。復有佛世界微塵數執金剛神,復有佛世界微塵數身眾神,復有佛世界微塵數足行神,復有佛世界微塵數道場神,復有佛世界微塵數主城神,復有佛世界微塵數主地神,復有無量主山神,復有不可思議數主林神,復有無量主藥神,復有無量主稼神,復有無量主河神,復有無量主海神,復有無量主水神,復有無量主風神,復有無量主空神,復有無量主方神,復有無量主夜神,復有無量主晝神,復有無量阿修羅王,復有不可思議數迦樓羅王,復有無量緊那羅王,復有無量摩睺羅伽王,復有無量夜叉王,復有無量諸大龍王,復有無量鸠槃荼王,復有無量乾闼婆王,復有無量月天子,復有無量日天子,復有無量三十三天王,復有無量須夜摩天王,復有不可思議數兜率陀天王,復有無量化樂天王,復有無數他化自在天王,復有不可數大梵天王,復有無量光音天王,復有無量遍淨天王,復有無量廣果天王,復有無數大自在天王。爾時如來道場眾海,悉已雲集,無邊品類,周匝遍滿,形色部從,各各差別,隨所來方,親近世尊。爾時華藏莊嚴世界海,以佛神力,其地一切六種十八相震動。所謂,動,遍動,普遍動。起,遍起,普遍起。湧,遍湧,普遍湧。震,遍震,普遍震。吼,遍吼,普遍吼。擊,遍擊,普遍擊。此諸世主,一一皆現不思議諸供養雲,雨於如來道場眾海。

爾時世尊,放佛剎微塵數光明,普照十方各一億佛剎微塵數世界海。彼世界海諸菩薩眾,於光明中,各得見此華藏莊嚴世界海。爾時十方世界海,一切眾會,蒙佛光明所開覺已,各共來詣毗盧遮那如來所,親近供養。所謂,此華藏莊嚴世界海東,次有世界海,名清淨光蓮華莊嚴。此華藏世界海南,次有世界海,名一切寶月光明莊嚴藏。此華藏世界海西,次有世界海,名可愛樂寶光明。此華藏世界海北,次有世界海,名毗琉璃蓮華光圓滿藏。此華藏世界海東北方,次有世界海,名閻浮檀金玻璃色幢。此華藏世界海東南方,次有世界海,名金莊嚴琉璃光普照。此華藏世界海西南方,次有世界海,名日光遍照。此華藏世界海西北方,次有世界海,名寶光照耀。此華藏世界海下方,次有世界海,名蓮華香妙德藏。此華藏世界海上方,次有世界海,名摩尼寶照耀莊嚴。如是等十億佛剎微塵數世界海中,有十億佛剎微塵數菩薩摩诃薩,一一各有世界海微塵數諸菩薩眾,前後圍繞,而來集會。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告諸大眾言,諸佛子,世界海,有十種事。所謂世界海起具因緣,世界海所依住,世界海形狀,世界海體性,世界海莊嚴,世界海清淨,世界海佛出興,世界海劫住,世界海劫轉變差別,世界海無差別門。

略說以十種因緣故,一切世界海,已成現成當成。何者為十,所謂如來神力故,法應如是故,一切眾生行業故,一切菩薩成一切智所得故,一切眾生及諸菩薩同集善根故,一切菩薩嚴淨國土願力故,一切菩薩成就不退行願故,一切菩薩清淨勝解自在故,一切如來善根所流及一切諸佛成道時自在勢力故,普賢菩薩自在願力故。

一一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塵數所依住。所謂,或依一切莊嚴住,或依虛空住,或依一切寶光明住,或依一切佛光明住,或依一切寶色光明住,或依一切佛音聲住,或依如幻業生,大力阿修羅形,金剛手住,或依一切世主身住,或依一切菩薩身住,或依普賢菩薩願所生,一切差別莊嚴海住。

世界海,有種種差別形相。所謂,或圓或方,或非圓方,無量差別,或如水漩形,或如山焰形,或如樹形,或如華形,或如宮殿形,或如眾生形,或如佛形,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塵數。

世界海,有種種體。所謂,或以一切寶莊嚴為體,或以一寶種種莊嚴為體,或以一切寶光明為體,或以種種色光明為體,或以一切莊嚴光明為體,或以不可壞金剛為體,或以佛力持為體,或以妙寶相為體,或以佛變化為體,或以日摩尼輪為體,或以極微細寶為體,或以一切寶焰為體,或以種種香為體,或以一切寶華冠為體,或以一切寶影像為體,或以一切莊嚴所示現為體,或以一念心,普示現境界為體,或以菩薩形寶為體,或以寶華蕊為體,或以佛言音為體。

世界海,有種種莊嚴。所謂,或以一切莊嚴具中,出上妙雲莊嚴。或以說一切菩薩,功德莊嚴。或以說一切眾生,業報莊嚴。或以示現一切菩薩,願海莊嚴。或以表示一切三世佛,影像莊嚴。或以一念頃,示現無邊劫,神通境界莊嚴。或以出現一切佛身莊嚴。或以出現一切寶香雲莊嚴。或以示現一切道場中,諸珍妙物,光明照耀莊嚴。或以示現一切普賢行願莊嚴。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塵數。

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塵數,清淨方便海。所謂,諸菩薩親近一切善知識,同善根故。增長廣大功德雲,遍法界故。淨修廣大諸勝解故。觀察一切菩薩境界,而安住故。修治一切諸波羅蜜,悉圓滿故。觀察一切菩薩諸地,而入住故。出生一切淨願海故。修習一切出要行故。入於一切莊嚴海故。成就清淨方便力故。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塵數。

一一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塵數佛,出現差別。所謂,或現小身,或現大身,或現短壽,或現長壽,或唯嚴淨一佛國土,或有嚴淨無量佛土,或唯顯示一乘法輪,或有顯示不可思議,諸乘法輪,或現調伏少分眾生,或示調伏無邊眾生。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塵數。

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塵數劫住。所謂,或有阿僧祇劫住,或有無量劫住,或有無邊劫住,或有無等劫住,或有不可數劫住,或有不可稱劫住,或有不可思劫住,或有不可量劫住,或有不可說劫住。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塵數。

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塵數劫轉變差別。所謂,法如是故,世界海,無量成壞劫轉變。染污眾生住故,世界海,成染污劫轉變。修廣大福眾生住故,世界海,成染淨劫轉變。信解菩薩住故,世界海,成染淨劫轉變。無量眾生,發菩提心故,世界海,純清淨劫轉變。諸菩薩各各游諸世界故,世界海,無邊莊嚴劫轉變。十方一切世界海,諸菩薩雲集故,世界海,無量大莊嚴劫轉變。諸佛世尊,入涅槃故,世界海,莊嚴滅劫轉變。諸佛出現於世故,一切世界海,廣博嚴淨劫轉變。如來神通變化故,世界海,普清淨劫轉變。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塵數。

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塵數無差別。所謂,一一世界海中,有世界海微塵數,世界無差別。一一世界海中,諸佛出現,所有威力無差別。一一世界海中,一切道場遍十方法界無差別。一一世界海中,一切如來,道場眾會無差別。一一世界海中,一切佛光明,遍法界無差別。一一世界海中,一切佛變化,名號無差別。一一世界海中,一切佛音聲,普遍世界海,無邊劫住無差別。一一世界海中,法輪方便無差別。一一世界海中,一切世界海,普入一塵無差別。一一世界海中,一一微塵,一切三世,諸佛世尊,廣大境界,皆於中現無差別。

此華藏莊嚴世界海,有須彌山,微塵數風輪所持, 此世界海大地中,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一一香水海,各有四天下微塵數香水河,右旋圍繞。此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中,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種安住。一一世界種,復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彼諸世界種,於世界海中,各各依住,各各形狀,各各體性,各各方所,各各趣入,各各莊嚴,各各分齊,各各行列,各各無差別,各各力加持。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此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在華藏莊嚴世界海中,如天帝網,分布而住。此最中央香水海,名無邊妙華光,摩尼王幢為底,出大蓮華,名一切香,摩尼王莊嚴,有世界種,而住其上,名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以一切莊嚴具為體,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於中布列。其最下方有世界,名最勝光遍照,佛號淨眼離垢燈。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種種香,二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佛號師子光勝照。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一切寶莊嚴普照光,三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佛號淨光智勝幢。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種種光明華莊嚴,四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佛號金剛光明無量精進力善出現。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普放妙華光,五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佛號香光喜力海。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淨妙光明,六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佛號普光自在幢。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眾華焰莊嚴,七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佛號歡喜海功德名稱自在光。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出生威力地,八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佛號廣大名稱智海幢。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出妙音聲,九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佛號清淨月光明相無能摧伏。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金剛幢,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佛號一切法海最勝王。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恆出現帝青寶光明,十一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佛號無量功德法。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光明照耀,十二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佛號超釋梵。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至此世界名娑婆,以金剛莊嚴為際,依種種色,風輪所持,蓮華網住,狀如虛空,以普圓滿天宮殿,莊嚴虛空而覆其上,十三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其佛即是毗盧遮那如來世尊。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寂靜離塵光,十四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佛號遍法界勝音。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眾妙光明燈,十五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佛號不可摧伏力普照幢。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清淨光遍照,十六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佛號清淨日功德眼。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寶莊嚴藏,十七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佛號無礙智光明遍照十方。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離塵,十八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佛號無量方便最勝幢。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清淨光普照,十九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佛號普照法界虛空光。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妙寶焰,二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佛號福德相光明。諸佛子,此遍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有如是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廣大世界。諸佛子,如是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中,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種,皆依現一切菩薩形,摩尼王幢,莊嚴蓮華住。各各莊嚴際,無有間斷,各各放寶色光明,各各光明雲而覆其上,各各莊嚴具,各各劫差別,各各佛出現,各各演法海,各各眾生遍充滿,各各十方普趣入,各各一切佛神力所加持。此一一世界種中,一切世界,依種種莊嚴住,遞相接連成世界網,於華藏莊嚴世界海,種種差別,周遍建立。(遍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整個形狀如寶塔倒過來,下小上大,可分20層,我們娑婆世界和極樂世界同在第十三層)。

東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金色,佛號不動智。彼世界中,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承佛威力,普觀一切菩薩眾會,而作是言,諸佛子,如來於此娑婆世界,諸四天下,種種身,種種名,種種色相,種種修短,種種壽量,種種處所,種種諸根,種種生處,種種語業,種種觀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如來於此四天下中,或名一切義成,或名圓滿月,或名師子吼,或名釋迦牟尼,或名第七仙,或名毗盧遮那,或名瞿昙氏,或名大沙門,或名最勝,或名導師,如是等,其數十千(此四天下即銀河系這小世界,各小世界都有四大洲,故名四天下,我們地球稱釋迦牟尼佛,本師在銀河系有上萬名號,可見銀河系像地球有人類的星球有上萬個)。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四天下東,次有世界名為善護,如來於彼,或名金剛,或名自在,或名有智慧,或名難勝,或名雲王,或名無诤,或名能為主,或名心歡喜,或名無與等,或名斷言論,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四天下南,次有世界名為難忍,如來於彼,或名帝釋,或名寶稱,或名離垢,或名實語,或名能調伏,或名具足喜,或名大名稱,或名能利益,或名無邊,或名最勝,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四天下西,次有世界名為親慧,如來於彼,或名水天,或名喜見,或名最勝王,或名調伏天,或名真實慧,或名到究竟,或名歡喜,或名法慧,或名所作已辦,或名善住,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四天下北,次有世界名有師子,如來於彼,或名大牟尼,或名苦行,或名世所尊,或名最勝田,或名一切智,或名善意,或名清淨,或名瑿羅跋那,或名最上施,或名苦行得,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四天下東北方,次有世界名妙觀察,如來於彼,或名調伏魔,或名成就,或名息滅,或名賢天,或名離貪,或名勝慧,或名心平等,或名無能勝,或名智慧音,或名難出現,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四天下東南方,次有世界名為喜樂,如來於彼,或名極威嚴,或名光焰聚,或名遍知,或名秘密,或名解脫,或名性安住,或名如法行,或名淨眼王,或名大勇健,或名精進力,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四天下西南方,次有世界名甚堅牢,如來於彼或名安住,或名智王,或名圓滿,或名不動,或名妙眼,或名頂王,或名自在音,或名一切施,或名持眾仙,或名勝須彌,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四天下西北方,次有世界名為妙地,如來於彼,或名普遍,或名光焰,或名摩尼髻,或名可憶念,或名無上義,或名常喜樂,或名性清淨,或名圓滿光,或名修臂,或名住本,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四天下,次下方有世界名為焰慧,如來於彼,或名集善根,或名師子相,或名猛利慧,或名金色焰,或名一切知識,或名究竟音,或名作利益,或名到究竟,或名真實天,或名普遍勝,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四天下,次上方有世界名曰持地,如來於彼,或名有智慧,或名清淨面,或名覺慧,或名上首,或名行莊嚴,或名發歡喜,或名意成滿,或名如盛火,或名持戒,或名一道,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如上是銀河系十方最近星系小世界的名字和本師示現在那的稱號)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有百億四天下。如來於中,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娑婆世界這一佛土大世界有百億多個星系)

此娑婆世界東,次有世界名為密訓。此娑婆世界南,次有世界名曰豐溢。此娑婆世界西,次有世界名為離垢。此娑婆世界北,次有世界名曰豐樂。此娑婆世界東北方,次有世界名為攝取。此娑婆世界東南方,次有世界名為饒益。此娑婆世界西南方,次有世界名為鮮少。此娑婆世界西北方,次有世界名為歡喜。此娑婆世界次下方,有世界名為關鑰。此娑婆世界次上方,有世界名曰振音(這是娑婆世界十方最近十佛土的名稱)。諸佛子,如娑婆世界,如是,東方百千億,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盡法界虛空界,諸世界中,如來名號,種種不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須彌頂上: 爾時,法慧菩薩,承佛威力,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是時諸佛,各申右手,摩法慧菩薩頂。法慧菩薩,即從定起,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住三世諸佛家,彼菩薩住有十種。何者為十,所謂,初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王子住,灌頂住。是名菩薩十住。

夜摩天宮: 爾時功德林菩薩,承佛神力,入菩薩善思惟三昧。爾時諸佛,各申右手,摩功德林菩薩頂。時功德林菩薩即從定起,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行不可思議。菩薩摩诃薩有十種行,一者歡喜行,二者饒益行,三者無違逆行,四者無屈桡行,五者無癡亂行,六者善現行,七者無著行,八者難得行,九者善法行,十者真實行。爾時功德林菩薩,復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诃薩,有十種藏。何等為十,所謂,信藏,戒藏,慚藏,愧藏,聞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辯藏。

兜率天宮: 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入菩薩智光三昧。爾時諸佛,各以右手,摩金剛幢菩薩頂。金剛幢菩薩,得摩頂已,即從定起,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诃薩,有不可思議大願,所謂,修學去來現在,一切佛回向。佛子,菩薩摩诃薩回向有十種,何等為十,一者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二者不壞回向,三者等一切諸佛回向,四者至一切處回向,五者無盡功德藏回向,六者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七者等隨順一切眾生回向,八者真如相回向,九者無縛無著解脫回向,十者入法界無量回向。

他化自在天: 爾時金剛藏菩薩,承佛神力,入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十方諸佛,各伸右手,摩金剛藏菩薩頂。摩頂已,金剛藏菩薩,從三昧起,普告一切菩薩眾言,諸佛子,諸菩薩,救護一切眾生,為一切諸佛所護,入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智地。何等為菩薩摩诃薩智地,菩薩摩诃薩智地,有十種,一者歡喜地,二者離垢地,三者發光地,四者焰慧地,五者難勝地,六者現前地,七者遠行地,八者不動地,九者善慧地,十者法雲地。

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 十定品: 爾時如來,告普賢菩薩言,普賢,汝應為普眼及此會中,諸菩薩眾,說十三昧。令得善入,成滿普賢所有行願。何者為十,一者普光大三昧,二者妙光大三昧,三者次第遍往諸佛國土大三昧,四者清淨深心行大三昧,五者知過去莊嚴藏大三昧,六者智光明藏大三昧,七者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大三昧,八者眾生差別身大三昧,九者法界自在大三昧,十者無礙輪大三昧。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诃薩,有十種通。第一善知他心智神通;第二無礙天眼智神通;第三知過去際劫宿住智神通;第四知盡未來際劫智神通;第五無礙清淨。天耳智神通;第六住無體性無動作往一切佛剎智神通; 第七善分別一切言辭智神通;第八無數色身智神通;第九一切法智神通;第十一切法滅盡三昧智神通

爾時普賢菩薩,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诃薩,有十種忍。所謂音聲忍,順忍,無生法忍,如幻忍,如焰忍,如夢忍,如響忍,如影忍,如化忍,如空忍。

爾時心王菩薩摩诃薩,於眾會中,告諸菩薩言,佛子,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剎一劫,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剎,為一日一夜。極樂世界一劫,於袈裟幢世界金剛堅佛剎,為一日一夜。袈裟幢世界一劫,於不退轉音聲輪世界善勝光明蓮華開敷佛剎,為一日一夜。不退轉音聲輪世界一劫,於離垢世界法幢佛剎,為一日一夜。離垢世界一劫,於善燈世界師子佛剎,為一日一夜。善燈世界一劫,於妙光明世界光明藏佛剎,為一日一夜。妙光明世界一劫,於難超過世界法光明蓮華開敷佛剎,為一日一夜。難超過世界一劫,於莊嚴慧世界一切神通光明佛剎,為一日一夜。莊嚴慧世界一劫,於鏡光明世界月智佛剎,為一日一夜。佛子,如是次第,乃至過百萬阿僧祇世界,最後世界一劫,於勝蓮華世界賢勝佛剎,為一日一夜。普賢菩薩,及諸同行大菩薩等,充滿其中。

善男子,汝可入此毗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中,周遍觀察,則能了知學菩薩行,學已成就無量功德。爾時善財童子,恭敬右繞彌勒菩薩摩诃薩已,而白之言,唯願大聖,開樓閣門令我得入。時彌勒菩薩,前詣樓閣,彈指出聲,其門即開,命善財入,善財心喜,入已還閉。見其樓閣,廣博無量,同於虛空,阿僧祇寶以為其地,阿僧祇宮殿,阿僧祇門闼……爾時善財童子,見毗盧遮那莊嚴藏樓閣如是種種不可思議自在境界,又復於彼莊嚴藏內諸樓閣中,見一樓閣高廣嚴飾最上無比,於中悉見三千世界百億四天下百億兜率陀天,一一皆有彌勒菩薩,降神誕生,釋梵天王,捧持頂戴,游行七步,觀察十方,大師子吼,現為童子,居處宮殿,游戲園苑,為一切智,出家苦行,示受乳糜,往詣道場,降伏諸魔,成等正覺,觀菩提樹,梵王勸請,轉正法輪,升天宮殿,而演說法。劫數壽量,眾會莊嚴,所淨國土,所修行願,教化成熟眾生方便,分布捨利,住持教法,皆悉不同。   

摩耶夫人答言,佛子,我已成就菩薩大願智幻解脫門,是故,常為諸菩薩母。佛子,如我於此閻浮提中迦毗羅城淨飯王家,右脅而生悉達太子,現不思議自在神變。如是乃至盡此世界海,所有一切毗盧遮那如來,皆入我身,示現誕生自在神變。善男子,如此四天下閻浮提中,菩薩受生我為其母。三千大千世界百億四天下閻浮提中,悉亦如是。善男子,如今世尊我為其母,往昔所有無量諸佛悉亦如是而為其母。善男子,有無量最後身菩薩,於此世界種種方便示現受生,我皆為母。善男子,如此世界賢劫之中,過去世時,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及今世尊釋迦牟尼佛,現受生時,我為其母。未來世中彌勒菩薩,從兜率天降神時,我於彼時亦為其母。如是次第,有師子佛,法幢佛,善眼佛,淨華佛,華德佛……普隨順自在佛,最尊天佛,如是乃至樓至如來。在賢劫中,於此三千大千世界,當成佛者,悉為其母。如於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於此世界海十方無量諸世界一切劫中,諸有修行普賢行願,為化一切諸眾生者,我自見身悉為其母。

(目前的天文物理學由種種觀察到的太空星系狀態,推測宇宙的起因,發展及以後可能的毀滅原因等,如果那些科學家好好研究一下華嚴經的宇宙觀,就會發現我們科技的眼光比井底之蛙還不如,我們所了知的宇宙萬像,簡直不及大海中一滴水的億萬分之一。我們所觀察到的整個太空,只是在整個娑婆世界這一佛土之中,我們所居住的這個星系銀河系只是佛土中的一個基本單位一個小世界,東西南北可分四大洲故又稱一個四天下。各星系體性皆相同,以金剛莊嚴為際,整個娑婆世界形狀如虛空,正如我們觀察的太空,星星點點,大多皆是虛空。整個娑婆世界只是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中無量佛土的一個而已,整個世界種的體性是以一切莊嚴具為體,各佛土有的以一切金剛莊嚴,有的以一切寶王為莊嚴,有的以種種華莊嚴,有的以摩尼王莊嚴,有的以心王摩尼莊嚴,有的以極堅牢不可壞金剛莊嚴,有的以普光莊嚴,有的以無盡寶雲摩尼王莊嚴,有的以一切眾生形摩尼王莊嚴,有的以日月寶為莊嚴……雖說整個世界種總體是以一切莊嚴具為體,但各各皆有差異,各佛土成住壞空都有所不同。我們的科學家稱什麼宇宙大爆炸論,說宇宙由奇點爆炸誕生,簡直是大妄語,假如很科學,充其量也只是我們娑婆世界的誕生原理,別說別的佛土,更別說世界種,更別說世界海,還能談得上什麼宇宙。就是在這個世界種裡,各佛土形狀也千差萬別,我們狀如虛空,有的佛土狀如摩尼寶形,有的如獅子之座形,有的如八隅形,有的如摩尼蓮華形,有的普方形多有隅角,有的如寶華旋布形,有的如珠璎狀,有的如執金剛形,有的形如華旋,有的其狀周圓……許多佛土所見狀態、天空全然不同於我們娑婆世界,如上所言,還只是同一個世界種的狀況。

而世界種亦各種各樣,我們所處的這個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處在華藏莊嚴世界海無量香水海的無邊妙華光香水海中,在這香水海東有離垢焰藏香水海,有名叫遍照剎旋世界種,以菩薩行吼音為體,和我們這個世界種的體性便不同了,而此香水海南方,有無盡光明輪香水海,有世界種名佛幢莊嚴,以一切佛功德海音聲為體。有的世界種以無邊佛音聲為體,有的世界種為普賢智所生,音聲為體,有的世界種以一切佛智光音聲為體,有的世界種以一切佛法輪音聲為體,有的世界種以佛剎神變聲為體,有的以一切菩薩地方便法音為體……各種不同性質的世界種無量無邊。

宇宙中如華藏莊嚴世界海這樣的世界海無量無邊,所包含的世界種、大千世界更是無有邊際。各各世界種、世界海體性、形成因緣、形狀等各各不同,靠我們所謂的科學去研究,何時能研究透一個佛土都難,何況無邊宇宙。2010-07-23)

30.長阿含經節選:(一由旬四十裡)

過去七佛: 佛告諸比丘,過去九十一劫,時世有佛名毗婆屍如來。過去三十一劫,有佛名屍棄如來。即彼三十一劫中,有佛名毗捨婆如來。此賢劫中有佛名拘樓孫,又名拘那含,又名迦葉,我今亦於賢劫中成最正覺。毗婆屍佛時,人壽八萬歲。屍棄佛時,人壽七萬歲。毗捨婆佛時,人壽六萬歲。拘樓孫佛時,人壽四萬歲。拘那含佛時,人壽三萬歲。迦葉佛時,人壽二萬歲。我今出世,人壽百歲,少出多減。毗婆屍佛坐波波羅樹下成最正覺。屍棄佛坐分陀利樹下成最正覺。毗捨婆佛坐娑羅樹下成最正覺。拘樓孫佛坐屍利沙樹下成最正覺。拘那含佛坐烏暫婆羅門樹下成最正覺。迦葉佛坐尼拘律樹下成最正覺。我今如來,坐缽多樹下成最正覺。毗婆屍如來三會說法,初會弟子有十六萬八千人,二會弟子有十萬人,三會弟子有八萬人。屍棄如來亦三會說法,初會弟子有十萬人,二會弟子有八萬人,三會弟子有七萬人。毗捨婆如來二會說法,初會弟子有七萬人,次會弟子有六萬人。拘樓孫如來一會說法,弟子四萬人。拘那含如來一會說法,弟子三萬人。迦葉如來一會說法,弟子二萬人。我今一會說法,弟子千二百五十人。毗婆屍佛有二弟子,一名骞茶,二名提捨,諸弟子中最為第一。屍棄佛有二弟子,一名阿毗浮,二名三婆婆,諸弟子中最為第一。毗捨婆佛有二弟子,一名扶游,二名郁多摩,諸弟子中最為第一。拘樓孫佛有二弟子,一名薩尼,二名毗樓,諸弟子中最為第一。拘那含佛有二弟子,一名舒槃那,二名郁多樓,諸弟子中最為第一。迦葉佛有二弟子,一名提捨,二名婆羅婆,諸弟子中最為第一。今我二弟子,一名捨利弗,二名目揵連,諸弟子中最為第一。毗婆屍佛有執事弟子,名曰無憂。屍棄佛執事弟子,名曰忍行。毗捨婆佛有執事弟子,名曰寂滅。拘樓孫佛有執事弟子,名曰善覺。拘那含佛有執事弟子,名曰安和。迦葉佛有執事弟子,名曰善友。我執事弟子,名曰阿難。毗婆屍佛有子,名曰方膺。屍棄佛有子,名曰無量。毗捨婆佛有子,名曰妙覺。拘樓孫佛有子,名曰上勝。拘那含佛有子,名曰導師。迦葉佛有子,名曰集軍。今我有子,名曰羅睺羅。

三十二相:一者足安平,足下平滿,蹈地安隱。二者足下相輪,千輻成就,光光相照。三者手足網缦,猶如鵝王。四者手足柔軟,猶如天衣。五者手足指纖,長無能及者。六者足跟充滿,觀視無厭。七者鹿膞腸,上下[月*庸]直。八者鉤鎖骨,骨節相鉤,猶如鎖連。九者陰馬藏。十者平立垂手過膝。十一,一一孔一毛生,其毛右旋,绀琉璃色。十二,毛生右旋,绀色仰靡。十三,身黃金色。十四,皮膚細軟,不受塵穢。十五,兩肩齊亭,充滿圓好。十六,胸有萬字。十七,身長倍人。十八,七處平滿。十九,身長廣等,如尼拘盧樹。二十,頰車如師子。二十一,胸膺方整如師子。二十二,口四十齒。二十三,方整齊平。二十四,齒密無間。二十五,齒白鮮明。二十六,咽喉清淨,所食眾味,無不稱適。二十七,廣長舌,左右舐耳。二十八,梵音清徹。二十九,眼绀青色。三十,眼如牛王,眼上下俱眴。三十一,眉間白毫柔軟細澤,引長一尋,放則右旋螺如真珠。三十二,頂有肉髻。是為三十二相。

我今時人,乃至百歲,少出多減。如是展轉,為惡不已,其壽稍減。當至十歲,十歲時人,女生五月便行嫁。是時世間酥油,石蜜,黑石蜜,諸甘美味不復聞名。粳糧,禾稻變成草莠。缯、絹、錦、绫、劫貝、白[疊*毛] 、今世名服,時悉不現。織粗毛縷以為上衣。是時,此地多生荊棘。蚊、虻、蠅、虱、蛇、蚖、蜂、蛆、毒蟲眾多。金、銀、琉璃、珠玑、名寶,盡沒於地。遂有瓦石砂礫出於地上。當於爾時,眾生之類永不復聞十善之名,但有十惡充滿世間。眾生多修十惡,多墮惡道。眾生相見,常欲相殺。猶如獵師見於群鹿。時,此土地多有溝坑,溪澗深谷,土曠人希,行來恐懼。爾時,當有刀兵劫起,手執草木,皆成戈鉾。於七日中,展轉相害。時,有智者遠逃叢林,依倚坑坎,於七日中懷怖畏心,發慈善言,汝不害我,我不害汝。食草木子以存性命,過七日已,從山林出,時有存者,得共相見,歡喜慶賀言。汝不死耶,汝不死耶,猶如父母唯有一子,久別相見,歡喜無量。彼人如是各懷歡喜,迭相慶賀,然後推問其家,其家親屬死亡者眾。復於七日中悲泣號啕,啼哭相向,過七日已,復於七日中共相慶賀,娛樂歡喜,尋自念言,吾等積惡彌廣,故遭此難,親族死亡,家屬覆沒。今者宜當少共修善,宜修何善,當不殺生。爾時,眾生盡懷慈心,不相殘害。於是眾生色壽轉增,其十歲者壽二十歲,二十時人復作是念,我等由少修善行,不相殘害故,壽命延長至二十歲,今者寧可更增少善,當修何善,已不殺生,當不竊盜……壽命延長至八萬歲。八萬歲時人,女年五百歲始出行嫁。時,人當有九種病:一者寒,二者熱,三者饑,四者渴,五者大便,六者小便,七者欲,八者饕餮,九者老。時,此大地坦然平整,無有溝坑、丘墟、荊棘。亦無蚊、虻、蛇、蚖、毒蟲。瓦石、沙礫變成琉璃。人民熾盛,五谷平賤,豐樂無極。是時,當起八萬大城,村城鄰比,雞鳴相聞。當於爾時,有佛出世,名為彌勒如來。彼時,有王名曰儴伽,剎利水澆頭種轉輪聖王,典四天下,以正法治,莫不靡伏。七寶具足,一金輪寶、二白象寶、三绀馬寶、四神珠寶、五玉女寶、六居士寶、七主兵寶。王有千子,勇猛雄烈,能卻外敵,四方敬順,不加兵杖,自然太平。注⑨

世記經: 佛告諸比丘,如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如是千世界、千閻羅王、千四天王、千忉利天、千焰摩天、千兜率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天。是為小千世界。如一小千世界,爾所小千千世界,是為中千世界。如一中千世界,爾所中千千世界,是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世界周匝成敗,眾生所居名一佛剎。須彌山王入海水中八萬四千由旬,出海水上高八萬四千由旬。其山直上,無有阿曲。其山下基純有金沙,其山四面有四埵出。其四捶高四萬二千由旬,四天大王所居宮殿。須彌山頂有三十三天宮,過三十三天由旬一倍有焰摩天宮,過焰摩天宮由旬一倍有兜率天宮,過兜率天宮由旬一倍有化自在天宮,過化自在天宮由旬一倍有他化自在天宮,過他化自在天宮由旬一倍有梵加夷天宮,於他化自在天,梵加夷天中間,有摩天宮,縱廣六千由旬。過梵伽夷天宮由旬一倍有光音天宮,過光音天由旬一倍有遍淨天宮,過遍淨天由旬一倍有果實天宮,過果實天由旬一倍有無想天宮,過無想天由旬一倍有無造天宮,過無造天由旬一倍有無熱天宮,過無熱天由旬一倍有善見天宮,過善見天由旬一倍有大善見天宮,過大善見天由旬一倍有色究竟天宮,過色究竟天上有空處智天,識處智天,無所有處智天,有想無想處智天。齊此名眾生邊際,眾生世界。一切眾生生,老,病,死,受陰,受有,齊此不過。

佛告比丘,須彌山北有天下,名郁單曰。其土正方,縱廣一萬由旬,人面亦方,像彼地形。須彌山東有天下,名弗於逮。其土正圓,縱廣九千由旬,人面亦圓,像彼地形。須彌山西有天下,名俱耶尼。其土形如半月,縱廣八千由旬,人面亦爾,像彼地形。須彌山南有天下,名閻浮提。其土南狹北廣,縱廣七千由旬,人面亦爾,像此地形。須彌山北面天金所成,光照北方。須彌山東面天銀所成,光照東方。須彌山西面天水精所成,光照西方。須彌山南面天琉璃所成,光照南方。

須彌山邊有山,名伽陀羅,高四萬二千由旬,縱廣四萬二千由旬。其山去須彌山八萬四千由旬。去佉陀羅山不遠有山,名伊沙陀羅,高二萬一千由旬,縱廣二萬一千由旬。去伊沙陀羅山不遠有山,名樹巨陀羅,高萬二千由旬,縱廣萬二千由旬。去樹巨陀羅山不遠有山,名善見,高六千由旬,縱廣六千由旬。去善見山不遠有山,名馬食上,高三千由旬,縱廣三千由旬。去馬食山不遠有山,名尼民陀羅,高千二百由旬,縱廣千二百由旬。去尼民陀羅山不遠有山,名調伏,高六百由旬,縱廣六百由旬。去調伏山不遠有山,名金剛圍,高三百由旬,縱廣三百由旬。

郁單曰天下其上人身體相類,形貌同等,不可分別。其貌少壯,如閻浮提二十許人。其人口齒平正潔白,密致無間,發绀青色,無有塵垢,發垂八指,齊眉而止,不長不短。若其土人起欲心時,則熟視女人而捨之去,彼女隨後往詣園林。若彼女人是彼男子父親,母親骨肉中表不應行欲者,樹不曲蔭,各自散去。若非父親,母親骨肉中表應行欲者,樹則曲躬,回蔭其身,隨意娛樂。一日,二日,或至七日,爾乃散去。彼人懷妊,七日,八日便產。隨生男女,置於四衢大交道頭,捨之而去。諸有行人經過其邊,出指令嗽,指出甘乳,充適兒身。過七日已,其兒長成與彼人等,男向男眾,女向女眾。其土人民無所系戀,亦無畜積,壽命常定,死盡生天。彼人何故壽命常定,其人前世修十善行,身壞命終,生郁單曰,壽命千歲,不增不減。是故彼人壽命正等,其土人民不受十善,舉動自然與十善合。身壞命終,生天善處,是故彼人得稱為勝郁單曰。郁單曰者,其義雲何,於三天下,其土最上最勝,故名郁單曰(郁單曰秦言最上) 。

佛告比丘,此四天下有八千天下圍繞其外,復有大海水周匝圍繞八千天下,復有大金剛山繞大海水,金剛山外復有第二大金剛山,二山中間窈窈冥冥,日月神天有大威力,不能以光照及於彼。彼有八大地獄,其一地獄有十六小地獄。第一大地獄名想,第二名黑繩,第三名堆壓,第四名叫喚,第五名大叫喚,第六名燒炙,第七名大燒炙,第八名無間。各地獄有十六小獄,小獄縱廣五百由旬。第一小獄名曰黑沙,二名沸屎,三名五百丁,四名饑,五名渴,六名一銅釜,七名多銅釜,八名石磨,九名膿血,十名量火,十一名灰河,十二名鐵丸,十三名釿斧,十四名豺狼,十五名劍樹,十六名寒冰。

佛告比丘,彼二大金剛山間有大風起,名為增佉。若使此風來至此四天下及八千天下者,吹此大地及諸名山須彌山王去地十裡,或至百裡,飛飏空中,皆悉糜碎。由有二大金剛山遮止此風,故使不來。比丘,當知此金剛山多所饒益,亦是眾生行報所致。又彼二山間風,焰熾猛熱,若使彼風來至此四天下者,其中眾生,山河,江海,草木,叢林皆當燋枯。由此二金剛山遮止此風,故使不來。又彼二山間風,臭處不淨,腥穢酷烈,若使來至此天下者,熏此眾生皆當失目。由此二大金剛山遮止此風,故使不來。又彼二山中間復有十地獄,一名厚雲,二名無雲,三名呵呵,四名奈何,五名羊鳴,六名須干提,七名優缽羅,八名拘物頭,九名分陀利,十名缽頭摩。

佛告比丘,喻如有篅受六十四斛,滿中胡麻,有人百歲持一麻去,如是至盡,厚雲地獄受罪未竟。如二十厚雲地獄壽與一無雲地獄壽等。如二十無雲地獄壽與一呵呵地獄壽等。如二十呵呵地獄壽與一奈何地獄壽等。如二十奈何地獄壽與一羊鳴地獄壽等。如二十羊鳴地獄壽與一須干提地獄壽等。如二十須干提地獄壽與一優缽羅地獄壽等。如二十優缽羅地獄壽與一拘物頭地獄壽等。如二十拘物頭地獄壽與一分陀利地獄壽等。如二十分陀利地獄壽與一缽頭摩地獄壽等。如二十缽頭摩地獄壽。名一中劫,如二十中劫,名一大劫。注⑩

佛告比丘,閻浮提南大金剛山內,有閻羅王宮。王所治處縱廣六千由旬,然彼閻羅王晝夜三時,有大銅镬自然在前。若镬出宮內,王見畏怖,捨出宮外。若镬出宮外,王見畏怖,捨入宮內。有大獄卒,捉閻羅王臥熱鐵上,以鐵鉤擗口使開,洋銅灌之,燒其唇舌。從咽至腹,通徹下過,無不燋爛。受罪訖已,復與諸婇女共相娛樂,彼諸大臣同受福者,亦復如是。

佛告比丘,有四種龍,何等為四,一者卵生,二者胎生,三者濕生,四者化生,是為四種。有四種金翅鳥,何等為四,一者卵生,二者胎生,三者濕生,四者化生。大海水底有娑竭龍王宮,縱廣八萬由旬。

須彌山王與佉陀羅山,二山中間有難陀,婆難陀二龍王宮,各各縱廣六千由旬。大海北岸有一大樹,名究羅睒摩羅,龍王,金翅鳥共有此樹。其樹下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此大樹東有卵生龍王宮,卵生金翅鳥宮,其宮各各縱廣六千由旬。其究羅睒摩羅樹南有胎生龍王宮,胎生金翅鳥宮,其宮各各縱廣六千由旬。究羅睒摩羅樹西有濕生龍宮,濕生金翅鳥宮,其宮各各縱廣六千由旬。究羅睒摩羅樹北有化生龍王宮,化生金翅鳥宮,其宮各各縱廣六千由旬。若卵生金翅鳥欲搏食龍時,從究羅睒摩羅樹東枝飛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兩搏二百由旬,取卵生龍食之,隨意自在。而不能取胎生,濕生,化生諸龍。若胎生金翅鳥欲搏食卵生龍時,從樹東枝飛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兩披二百由旬,取卵生龍食之,自在隨意。若胎生金翅鳥欲食胎生龍時,從樹南枝飛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兩披四百由旬,取胎生龍食之,隨意自在。而不能取濕生,化生諸龍食也。濕生金翅鳥欲食卵生龍時,從樹東枝飛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兩披二百由旬,取卵生龍食之,自在隨意。濕生金翅鳥欲食胎生龍時,於樹南枝飛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兩披四百由旬,取胎生龍食之,自在隨意。濕生金翅鳥欲食濕生龍時,於樹西枝飛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兩披八百由旬,取濕生龍食之,自在隨意。而不能取化生龍食。化生金翅鳥欲食卵生龍時,從樹東枝飛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兩披二百由旬,取卵生龍食之,自在隨意。化生金翅鳥欲食胎生龍時,從樹南枝飛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兩披四百由旬,取胎生龍食之,隨意自在。化生金翅鳥欲食濕生龍時,從樹西枝飛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兩披八百由旬,取濕生龍食之。化生金翅鳥欲食化生龍時,從樹北枝飛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兩披千六百由旬,取化生龍食之,隨意自在。是為金翅鳥所食諸龍。復有大龍,金翅鳥所不能得。何者是,娑竭龍王,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伊那婆羅龍王,提頭賴吒龍王,善見龍王,阿盧龍王,伽拘羅龍王,伽毗羅龍王,阿波羅龍王,伽[少/兔]龍王,瞿伽[少/兔]龍王,阿耨達龍王,善住龍王,優睒伽波頭龍王,得叉伽龍王。此諸大龍王皆不為金翅鳥之所搏食,其有諸龍在近彼住者,亦不為金翅鳥之所搏食。注⑾

世尊告諸比丘言,乃往過去有王名鏡面。時,集眾盲人聚在一處,而告之曰,汝等生盲,寧識象不?對曰,大王,我不識,不知。王復告言,汝等欲知彼形類不?對曰,欲知。時,王即敕侍者,使將象來,令眾盲子手自扪象。中有摸象得鼻者,王言此是象。或有摸象得其牙者,或有摸象得其耳者,或有摸象得其頭者,或有摸象得其背者,或有摸象得其腹者,或有摸象得其[月*坒]者,或有摸象得其膊者,或有摸象得其跡者,或有摸象得其尾者,王皆語言,此是象也。時,鏡面王即卻彼象,問盲子言,象何等類。其諸盲子,得象鼻者,言象如曲轅。得象牙者,言象如杵。得象耳者,言象如箕。得象頭者,言象如鼎。得象背者,言象如丘阜。得象腹者,言象如壁。得象[月*坒]者,言象如樹。得象膊者,言象如柱。得象跡者,言象如臼。得象尾者,言象如縆。各各共诤,互相是非,此言如是,彼言不爾,雲雲不已,遂至斗诤。爾時,鏡面王即說頌曰

諸盲人群集  於此競诤訟 象身本一體  異相生是非 

佛告比丘,須彌山北大海水底有羅呵阿須倫城。(即阿修羅所居地)

天有十法,何等為十,一者飛去無限數,二者飛來無限數,三者去無礙,四者來無礙,五者天身無有皮膚,骨體,筋脈,血肉。六者身無不淨大小便利,七者身無疲極,八者天女不產,九者天目不眴,十者身隨意色,好青則青,好黃則黃,赤,白眾色,隨意而現,此是諸天十法。

閻浮提人身長三肘半,衣長七肘,廣三肘半。瞿耶尼,弗於逮人身亦三肘半,衣長七肘,廣三肘半。郁單曰人身長七肘,衣長十四肘,廣七肘,衣重一兩。阿須倫身長一由旬,衣長二由旬,廣一由旬,衣重六铢。四天王身長半由旬,衣長一由旬,廣半由旬,衣重半兩。忉利天身長一由旬,衣長二由旬,廣一由旬,衣重六铢。焰摩天身長二由旬,衣長四由旬,廣二由旬,衣重三铢。兜率天身長四由旬,衣長八由旬,廣四由旬,衣重一铢半。化自在天身長八由旬,衣長十六由旬,廣八由旬,衣重一铢。他化自在天身長十六由旬,衣長三十二由旬,廣十六由旬,衣重半铢。自上諸天,各隨其身而著衣服。

閻浮提人壽命百歲,少出多減。拘耶尼人壽命二百歲,少出多減。弗於逮人壽三百歲,少出多減。郁單曰人盡壽千歲,無有增減。餓鬼壽七萬歲,少出多減。龍,金翅鳥壽一劫,或有減者。阿須倫壽天千歲,少出多減。四天王壽天五百歲,少出多減。忉利天壽天千歲,少出多減。焰摩天壽天二千歲,少出多減。兜率天壽天四千歲,少出多減。化自在天壽天八千歲,少出多減。他化自在天壽天萬六千歲,少出多減。梵迦夷天壽命一劫,或有減者。光音天壽命二劫,或有減者。遍淨天壽命三劫,或有減者。果實天壽命四劫,或有減者。無想天壽命五百劫,或有減者。無造天壽命千劫,或有減者。無熱天壽命二千劫,或有減者。善見天壽命三千劫,或有減者。大善見天壽命四千劫,或有減者。色究竟天壽命五千劫,或有減者。空處天壽命萬劫,或有減者。識處天壽命二萬一千劫,或有減者。不用處天壽命四萬二千劫,或有減者。有想無想天壽命八萬四千劫,或有減者。齊此為眾生,齊此為壽命,齊此為世界,齊此名為生,老,病,死往來所趣,界,入聚也。

佛告比丘,一切眾生以四食存。何謂為四,抟,細滑食為第一,觸食為第二,念食為第三,識食為第四。彼彼眾生所食不同,閻浮提人種種飯,糗面,魚肉以為抟食。衣服,洗浴為細滑食。拘耶尼,弗於逮人亦食種種飯糗面,魚肉以為抟食。衣服,洗浴為細滑食。郁單曰人唯食自然粳米,天味具足以為抟食。衣服,洗浴為細滑食。龍,金翅鳥食鼋鼍,魚鱉以為抟食。洗浴,衣服為細滑食。阿須倫食淨抟食以為抟食。洗浴,衣服為細滑食。四天王,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食淨抟食以為抟食。洗浴,衣服為細滑食。自上諸天以禅定喜樂為食。何等眾生觸食,卵生眾生觸食。何等眾生念食,有眾生因念食得存,諸根增長,壽命不絕,是為念食。何等識食,地獄眾生及無色天,是名識食。

閻浮提人以金銀,珍寶,谷帛,奴僕治生販賣以自生活。拘耶尼人以牛羊,珠寶市易生活。弗於逮人以谷帛,珠玑市易自活。郁單曰人無有市易治生自活。閻浮提人有婚姻往來,男娶女嫁。拘耶尼人,弗於逮人亦有婚姻,男娶女嫁。郁單曰人無有婚姻,男女嫁娶。龍,金翅鳥,阿須倫亦有婚姻,男女嫁娶。四天王,忉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亦有婚姻,男娶女嫁。自上諸天無復男女。閻浮提人男女交會,身身相觸以成陰陽。拘耶尼,弗於逮,郁單曰人亦身身相觸以成陰陽。龍,金翅鳥亦身身相觸以成陰陽。阿須倫身身相近,以氣成陰陽。四天王,忉利天亦復如是。焰摩天相近以成陰陽。兜率天執手成陰陽。化自在天熟視成陰陽。他化自在天暫視成陰陽。自上諸天無復YIN欲。

有眾生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身壞命終,生四天王。此後識滅,四天王識初生,因識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彼天初生,如此人間一,二歲兒,自然化現,在天膝上坐,彼天即言,此是我子。由行報故,自然智生,即自念言,我由何行,今生此間。即復自念,我昔於人間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由此行故,今得生天。我設於此命終,復生人間者,當淨身,口,意,倍復精勤,修諸善行。兒生未久便自覺饑,當其兒前有自然寶器,盛天百味自然淨食。若福多者飯色為白,其福中者飯色為青,其福下者飯色為赤。彼兒以手探飯著口中,食自然消化,如酥投火。彼兒食訖,方自覺渴,有自然寶器盛甘露漿。其福多者漿色為白,其福中者漿色為青,其福下者漿色為赤。其兒取彼漿飲,漿自消化,如酥投火。彼兒飲食已訖,身體長大,與余天等。即入浴池沐浴澡洗,以自娛樂。自娛樂已,還出浴池,詣香樹下,香樹曲躬。手取眾香,以自塗身。復詣劫貝衣樹,樹為曲躬,取種種衣,著其身上。復詣莊嚴樹,樹為曲躬,取種種莊嚴,以自嚴身。復詣鬘樹,樹為曲躬,取鬘貫首。復詣器樹,樹為曲躬,即取寶器。復詣果樹,樹為曲躬,取自然果。或食或含,或漉汁而飲。復詣樂器樹,樹為曲躬,取天樂器,以清妙聲和弦而歌。向諸園林,彼見無數天女鼓樂弦歌,語笑相向。其天游觀,遂生染著,視東忘西,視西忘東。其初生時,知自念言,我由何行,今得生此。當其游處觀時,盡忘此念,於是便有婇女侍從。

若有眾生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身壞命終,生忉利天。此後識滅,彼初識生。因識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彼天初生,如閻浮提二,三歲兒,自然化現,在天膝上,彼天即言,此是我男,此是我女。亦復如是,或有眾生身,口,意善,身壞命終,生焰摩天。其天初生,如閻浮提三,四歲兒。或有眾生身,口,意善,身壞命終,生兜率天。其天初生,如此世間四,五歲兒。或有眾生身,口,意善,身壞命終,生化自在天。其天初生,如此世間五,六歲兒。或有眾生身,口,意善,身壞命終,生他化自在天。其天初生,如此世間六,七歲兒。亦復如是。

佛告比丘,半月三齋雲何為三,月八日齋,十四日齋,十五日齋,是為三齋。何故於月八日齋,常以月八日,四天王告使者言,汝等案行世間,觀視萬民,知有孝順父母,敬順沙門,婆羅門,宗事長老,齋戒布施,濟諸窮乏者不。何故於十四日齋,十四日齋時,四天王告太子言,汝當案行天下,觀察萬民,知有孝順父母,敬事師長,勤修齋戒,布施貧乏者不。何故於十五日齋,十五日齋時,四天王躬身自下,案行天下,觀察萬民。

佛告比丘,一切人民所居捨宅,皆有鬼神,無有空者。一切街巷四衢道中,屠兒市肆及丘冢間,皆有鬼神,無有空者。佛告比丘,一切樹木極小如車軸者,皆有鬼神依止,無有空者。一切男子,女人初始生時,皆有鬼神隨逐擁護。若其死時,彼守護鬼攝其精氣,其人則死。今人何故有為鬼神所觸娆者,有不為鬼神所觸娆者。世人為非法行,邪見顛倒,作十惡業,如是人輩,若百若千乃至有一神護耳。譬如群牛,群羊,若百若千一人守牧,彼亦如是。若有人修行善法,見正信行,具十善業,如是一人有百千神護。譬如國王,大臣有百千人衛護一人,彼亦如是。以是緣故,世人有為鬼神所觸娆者,有不為鬼神所觸娆者。

佛告比丘,閻浮提人有三事勝拘耶尼人,何等為三,一者勇猛強記,能造業行。二者勇猛強記,勤修梵行。三者勇猛強記,佛出其土。以此三事勝拘耶尼。拘耶尼人有三事勝閻浮提,何等為三,一者多牛,二者多羊,三者多珠玉。閻浮提也以此三事勝弗於逮。弗於逮有三事勝閻浮提,何等為三,一者其土極廣,二者其土極大,三者其土極妙。閻浮提也以此三事勝郁單曰。郁單曰復有三事勝閻浮提,何等為三,一者無所系屬,二者無有我,三者壽定千歲。閻浮提人亦以上三事勝餓鬼趣。餓鬼趣有三事勝閻浮提,何等為三,一者長壽,二者身大,三者他作自受。閻浮提人亦以上三事勝龍,金翅鳥。龍,金翅鳥復有三事勝閻浮提,何等為三,一者長壽,二者身大,三者宮殿。閻浮提以上三事勝阿須倫。阿須倫復有三事勝閻浮提,何等為三,一者宮殿高廣,二者宮殿莊嚴,三者宮殿清淨。閻浮提人以此三事勝四天王。四天王復有三事勝閻浮提,何等為三,一者長壽,二者端正,三者多樂。閻浮提人亦以上三事勝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此諸天復有三事勝閻浮提,何等為三,一者長壽,二者端正,三者多樂。

佛告比丘,欲界眾生有十二種。何等為十二,一者地獄,二者畜生,三者餓鬼,四者人,五者阿須倫,六者四天王,七者忉利天,八者焰摩天,九者兜率天,十者化自在天,十一者他化自在天,十二者魔天。色界眾生有二十二種,一者梵身天,二者梵輔天,三者梵眾天,四者大梵天,五者光天,六者少光天,七者無量光天,八者光音天,九者淨天,十者少淨天,十一者無量淨天,十二者遍淨天,十三者嚴飾天,十四者小嚴飾天,十五者無量嚴飾天,十六者嚴飾果實天,十七者無想天,十八者無造天,十九者無熱天,二十者善見天,二十一者大善見天,二十二者阿迦尼吒天。無色界眾生有四種,何等為四,一者空智天,二者識智天,三者無所有智天,四者有想無想智天。

佛告比丘,世有三災,雲何為三,一者火災,二者水災,三者風災。有三災上際,若火災起時,至光音天,光音天為際。若水災起時,至遍淨天,遍淨天為際。若風災起時,至果實天,果實天為際。

31,大唐西域記: 摩揭陁國(下) 雞足山及大迦葉故事

莫诃河東入大林野,行百余裡,至屈屈(居勿反)吒播陁山,(唐言雞足)亦謂窭盧播陀山。(唐言尊足山。)高巒峭無極,深壑洞無涯,山麓谿澗,喬林羅谷,崗岑嶺嶂,繁草被巖,峻起三峰,傍挺絕崿,氣將天接,形與雲同。其後尊者大迦葉波居中寂滅,不敢指言,故雲尊足。摩诃迦葉波者,聲聞弟子也,得六神通,具八解脫。如來化緣斯畢,垂將涅槃,告迦葉波曰:“我於曠劫勤修苦行,為諸眾生求無上法,昔所願期,今已果滿。我今將欲入大涅槃,以諸法藏囑累於汝,住持宣布,勿有失墜。姨母所獻金镂袈裟,慈氏成佛,留以傳付。我遺法中諸修行者,若比丘、比丘尼、邬波索迦、(唐言近事男。舊曰伊蒱塞,又曰優婆塞,皆訛化。)邬波斯迦,(唐言近事女。舊曰優婆斯,又曰優婆夷,皆訛也。)皆先濟渡,令離流轉。”迦葉承旨,住持正法。結集既已,至第二十年,厭世無常,將入寂滅,乃往雞足山。山陰而上,屈盤取路,至西南崗。山峰險阻,崖徑槃薄,乃以錫扣,剖之如割。山徑既開,逐路而進,槃纡曲折,回互斜通,至於山頂,東北面出。既入三峰之中,捧佛袈裟而立,以願力故,三峰斂覆,故今此山三脊隆起。當來慈氏世尊之興世也,三會說法之後,余有無量憍慢眾生,將登此山,至迦葉所,慈氏彈指,山峰自開。彼諸眾生既見迦葉,更增憍慢。時大迦葉授衣致辭,禮敬已畢,身升虛空,示諸神變,化火焚身,遂入寂滅。時眾瞻仰,憍慢心除,因而感悟,皆證聖果。故今山上建窣堵波,靜夜遠望,或見明炬。及有登山,遂無所睹。

烏铩國:羅漢出定神變傳說

城西二百余裡至大山,山氣巃嵸,觸石興雲,崖隒峥嵘,將崩未墜。其巅窣堵波,郁然奇制也。聞諸土俗曰:數百年前,山崖崩圮,中有苾刍,瞑目而坐,軀量偉大,形容枯槁,須發下垂,被肩蒙面。有田獵者見已白王,王躬觀禮。都人士子,不召而至,焚香散花,競修供養。王曰:“斯何人哉?若此偉也!”有苾刍對曰:“此須發垂長而被服袈裟,乃入滅心定阿羅漢也。夫入滅心定者,先有期限,或言聞犍椎聲,或言待日光照,有茲警察,便從定起。若無警察,寂然不動,定力持身,遂無壞滅。段食之體,出定便謝。宜以酥油灌注,令得滋潤,然後鼓擊,警悟定心。”王曰:“俞乎!”乃擊犍椎。其聲才振,而此羅漢豁然高視,久之,乃曰:“爾輩何人?形容卑小,被服袈裟?”對曰:“我苾刍也。”曰:“然,我師迦葉波如來今何所在?”對曰:“入大涅槃,其來已久。”聞而閉目,怅若有懷,尋重問曰:“釋迦如來出興世耶?”對曰:“誕靈導世,已從寂滅。”聞復俯首,久之乃起,升虛空,現神變,化火焚身,遺骸墜地。王收其骨,起窣堵波。

下嶺濟河至那揭羅喝國(北印度境) ,大城東南二裡有窣堵波,高三百余尺,無憂王所造。是釋迦菩薩於第二僧祇遇然燈佛,敷鹿皮衣及布發掩泥得受記處。雖經劫壞此跡恆存,天散眾華常為供養。法師至彼禮拜旋繞,傍有老僧為法師說建塔因緣。法師問曰,菩薩布發之時,既是第二僧祇。從第二僧祇,至第三僧祇,中間經無量劫,一一劫中世界有多成壞。如火災起時蘇迷盧山尚為灰燼,如何此跡獨得無虧。答曰,世界壞時此亦隨壞,世界成時當其舊處跡現如本。且如蘇迷盧山壞已還有,在乎聖跡何得獨無,以此校之不煩疑也。

華嚴經:

如是等一切菩薩,滿逝多林,皆是如來威神之力。於時上首諸大聲聞,捨利弗,大目揵連,摩诃迦葉,離婆多,須菩提,阿[少/兔]樓馱,難陀,劫賓那,迦旃延,富樓那等。諸大聲聞,在逝多林,皆悉不見如來神力,如來嚴好,如來境界,如來游戲,如來神變,如來尊勝,如來妙行,如來威德,如來住持,如來淨剎。亦復不見不可思議菩薩境界,菩薩大會,菩薩普入,菩薩普至,菩薩普詣,菩薩神變,菩薩游戲,菩薩眷屬,菩薩方所,菩薩莊嚴師子座,菩薩宮殿,菩薩住處,菩薩所入三昧自在,菩薩觀察,菩薩頻申,菩薩勇猛,菩薩供養,菩薩受記,菩薩成熟,菩薩勇健,菩薩法身清淨,菩薩智身圓滿,菩薩願身示現,菩薩色身成就,菩薩諸相具足清淨,菩薩常光眾色莊嚴,菩薩放大光網,菩薩起變化雲,菩薩身遍十方,菩薩諸行圓滿。如是等事,一切聲聞,諸大弟子,皆悉不見。何以故,以善根不同故,本不修習見佛自在善根故,本不贊說十方世界一切佛剎清淨功德故,本不稱歎諸佛世尊種種神變故,本不於生死流轉之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本不令他住菩提心故,本不能令如來種性不斷絕故,本不攝受諸眾生故,本不勸他修習菩薩波羅蜜故,本在生死流轉之時,不勸眾生求於最勝大智眼故,本不修習生一切智諸善根故,本不成就如來出世諸善根故,本不得嚴淨佛剎神通智故,本不得諸菩薩眼所知境故,本不求超出世間不共菩提諸善根故,本不發一切菩薩諸大願故,本不從如來加被之所生故,本不知諸法如幻菩薩如夢故,本不得諸大菩薩廣大歡喜故。如是皆是普賢菩薩,智眼境界,不與一切二乘所共。以是因緣,諸大聲聞,不能見不能知,不能聞不能入,不能得不能念,不能觀察,不能籌量,不能思惟,不能分別。是故,雖在逝多林中,不見如來諸大神變。佛子,如恆河岸,有百千億無量餓鬼,裸形饑渴,舉體焦然,烏鹫豺狼,競來搏撮。為渴所逼,欲求水飲,雖住河邊,而不見河。設有見者,見其枯竭。何以故,深厚業障之所覆故。天常見人,人不見天。應知如來,亦復如是。在諸菩薩大集會中,現大神通,諸大聲聞,悉不能見。是故如來,自在神力,菩薩眾會,及逝多林,普遍一切清淨世界,如是等事,諸大聲聞,悉不知見,非其器故。注⑿

佛說胞胎經:佛告阿難,第二十六七日,在其胞裡於母腹藏,自然化風吹其兒體。假使前世有惡罪行諸殃來現,於諸十惡或復悭貪愛惜財物不能施與,不受先聖師父之教,其應清淨長大更成短小,其應粗大則更尪細,應清淨長大更粗大,當多清淨反更得少,當應少者反成為多,當應清潔反得垢濁,當應垢濁反得淨潔,當應雄反成非雄,所不樂雄反為賊雄,當所求者反不得之,志所不樂而自然至。當應為黑而反成黃,當應黃而反成黑。佛告阿難,如其本宿所種諸惡自然得之,或復為盲聾喑啞患癡,身生瘢瘡,生無眼目,口不能言,諸門隔閉,跛蹇禿瘘。本自所作自然得之,父母所憎違失法義,所以者何,如是阿難,宿命所種非法之行。佛告阿難,假使有男即趣母右脅累趺坐,兩手掌著面背外,面向其母,生藏之下熟藏之上,五系自縛如在革囊。假使是女在母腹左脅累趺坐,手掌博面,生藏之下熟藏之上,五系自縛如在革囊。第二十八七日,在其胞裡於母腹藏,即起八念,乘騎想,園觀想,樓閣間想,游觀想,床榻想,流河想,泉水想,浴池想。第三十七日,在其胞裡於母腹藏,自然風起吹其兒體令生毛發。第三十七七日,在其胞裡於母腹藏,自然生念如在羅網欲得走出,為不淨想,瑕穢之想,牢獄之想,幽冥之想,不以為樂。第三十八七日,在其胞裡於母腹藏,自然有華風名曰何所垂趣,吹轉兒身令應所在,下其兩手當來向生。從其緣果吹其兒身,腳上頭下向於生門。假使前世作諸惡行,臨當生時腳便轉退反其手足,困於其母或失身命,其母懊惱患痛無量。假使前世作德善行終其長壽,則不回還命不中盡,其母緣此不遭苦惱無數之患。

菩薩從兜術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佛即問彌勒,心有所念幾念幾想幾識耶。彌勒言,拍手彈指之頃,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彌勒當知,汝復受記五十六億七千萬歲,於此樹王下成無上等正覺。我以右脅生,汝彌勒從頂生,如我壽百歲,彌勒壽八萬四千歲。我國土土,汝國土金,我國土苦,汝國土樂。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吾從無數劫  往來生死道 捨身復受身  不離胞胎生 計我所經歷  記一不說余

 純作白狗形  積骨億須彌 以針刺地種  無不值我體 何況余色狗  其數不可量

摩诃摩耶經: 爾時世尊說此語已,與母辭別,而說偈言:

我生分已盡  梵行久已立 所作皆已辦  不受於後有 願母自安慰  不須苦憂惱

一切行無常  住是生滅法 生滅既滅已  寂滅為最樂 

爾時世尊說此語已,即便阖棺。三千大千世界普皆震動,摩诃摩耶及眾八部,悲泣懊惱不能自勝。摩诃摩耶問阿難言,我子悉達,臨滅度時有何教敕。阿難白言,世尊中夜,為諸比丘略說教誡,又以所說十二部經,付囑尊者摩诃迦葉,亦復敕我令助宣布。時摩诃摩耶聞此語已,又增感絕,即問阿難,汝於往昔侍佛以來聞世尊說,如來正法幾時當滅。阿難垂淚而便答言,我於往昔曾聞世尊說於當來法滅之後事雲,佛涅槃後,摩诃迦葉共阿難結集法藏,事悉畢已,摩诃迦葉於狼跡山中入滅盡定。我亦當得果證,次第隨後入般涅槃,當以正法付優婆掬多,善說法要如富樓那廣說度人。又復勸化阿輸迦王,令於佛法得堅固正信,以佛捨利廣起八萬四千諸塔。二百歲已,屍羅難陀比丘,善說法要,於閻浮提度十二億人。三百歲已,青蓮花眼比丘,善說法要度半億人。四百歲已牛口比丘,善說法要度一萬人。五百歲已寶天比丘,善說法要度二萬人,八部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正法於此便就滅盡。六百歲已,九十六種諸外道等,邪見競興破滅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馬鳴,善說法要降伏一切諸外道輩。七百歲已,有一比丘名曰龍樹,善說法要滅邪見幢然正法炬。八百歲後,諸比丘等樂好衣服縱逸嬉戲,百千人中或有一兩得道果者。九百歲已,奴為比丘,婢為比丘尼。一千歲已,諸比丘等聞不淨觀阿那波那嗔恚不欲。無量比丘,若一若兩思惟正受。千一百歲已,諸比丘等,如世俗人嫁娶行媒,於大眾中毀謗毗尼。千二百歲已,是諸比丘及比丘尼,作非梵行,若有子息,男為比丘,女為比丘尼。千三百歲已,袈裟變白不受染色。千四百歲已,時諸四眾猶如獵師,好樂殺生賣三寶物。千五百歲,俱睒彌國有三藏比丘,善說法要徒眾五百。又一羅漢比丘,善持戒行徒眾五百。於十五日布薩之時,羅漢比丘,升於高座說清淨法雲,此所應作此不應作。彼三藏比丘弟子答羅漢言,汝今身口自不清淨,雲何而反說是粗言。羅漢答言,我久清淨身口意業無諸過惡。三藏弟子聞此語已倍更恚忿,即於座上殺彼羅漢。時羅漢弟子而作是言,我師所說合於法理,雲何汝等害我和上,即以利刀殺彼三藏。天龍八部莫不憂惱,惡魔波旬及外道眾踴躍歡喜,競破塔寺殺害比丘。一切經藏皆悉流移至鸠屍那竭國,阿耨達龍王悉持入海,於是佛法而滅盡也。

賢劫經:爾時喜王菩薩復白佛言,善哉世尊,願說賢劫諸佛名號,及佛父母佛子侍者,上首聖尊諸弟子等,捨利光明壽命長短,比丘眾會法立年數,種姓佛教經法流布,所可度脫諸天人民,使會者聞心開意悅皆發道心。

佛言,拘留孫如來至真等正覺所生土地,城名仁賢,王所治處,姓曰迦葉,父曰祠祀施,梵志種所生,母字維耶妙勝,子曰上勝,侍者名覺意。智慧弟子維頭,神足曰抄兒。其佛身光照四十裡,一會說經四萬比丘,二會七萬,三會六萬,皆成聲聞,佛在世時人壽四萬歲,正法住世八萬歲,捨利並合作一大寺。

拘那含牟尼如來至真所生土地,城名上被,梵志種,父名施尊,母字上妙,子曰澤明集,侍者曰吉善。智慧弟子曰最上,神足曰不捨。佛在世時人壽三萬歲,一會說經七萬比丘,二會六萬,三會五萬,皆得羅漢。其佛光明照二十裡,正法存立千歲,捨利並合興一大寺。

迦葉如來所生土地,城名神氏,佛光照十裡,梵志種,父名梵施,母字經業,子曰導師,侍者曰普友。上首智慧弟子名開明,神足曰坻捨。佛在世時人壽二萬歲,一會說經二萬比丘,二會萬八千,三會萬六千,皆得道證。正法存立七萬歲,捨利並合興一大寺。

今我能仁所生土地,城名迦維羅衛,君子種姓瞿昙,其光圓照七尺,父曰白淨,母字極妙,子曰羅雲,侍者曰阿難。智慧上首弟子字捨利弗,神足弟子曰目連。今世人壽百歲或長或短,一會說經千二百五十比丘眾,皆得道證。捨利普布八方上下,正法存立五百歲,像法存立亦五百歲。

慈氏如來所生土地,城名妙意,王者所處,其佛威光照四十裡,梵志種,父名梵乎,母字梵經,子曰德力,侍者曰海氏。智慧上首弟子號慧光,神足曰堅精進。佛在世時人壽八萬四千歲,一會說經九十六億,二會九十四億,三會九十二億,皆得阿羅漢。捨利並合共興大寺,正法存立八萬歲。

師子如來所生土地,城名曰華土,其佛光明照四十裡,君子種父名勇師子,母字江音,子字大力,侍者曰善樂。上首神足弟子曰雨氏,智慧弟子曰慧積。佛在世時人壽七萬歲,一會說法百億比丘,二會九十億,三會八十億聲聞集矣,皆得道證。正法存立億歲,捨利普流八方上下。

     ……華氏如來,佛在世時,人壽五十萬歲……次復有佛,同號華氏如來,其佛光明照四十裡,其佛在世時人壽九億歲,一會說法十四億弟子共集,二會十五億,三會十六億,皆得道證,正法存立十億歲,捨利普流八方上下……導師如來,其佛光明照千三百六十裡,佛在世時人壽千億歲,一會弟子說法七十垓集,二會六十垓,三會五十垓,皆得道證,正法存立九萬二千歲,捨利普流八方上下……大多如來,其佛光明照三千裡,佛在世時人壽四十億歲,一會說經百千垓諸弟子集,從是已後不可復計,正法存立億歲,捨利普流八方上下……大光如來,其佛光明照千六百裡,佛在世時人壽百千歲,一會說經八十億三千萬弟子集,二會復倍,三會六垓,皆得道證,正法存立三萬歲,捨利普流八方上下……日藏如來,其佛光明照八萬裡,佛在世時其人壽七十億歲,一會說經百千比丘集,二會百億,三會如塵,皆得道證,正法存立三十億歲,捨利並合興一大寺……威神如來,其佛光明照三百二十裡,佛在世時人壽三萬三千歲,一會說經八十億弟子集,二會七十八億,三會七十六億,皆得道證,正法存立七十七億歲,捨利並合興一大寺……焰光如來,其佛光明照千佛土,佛在世時人壽萬四千歲,一會說法十六億弟子集,二會十七億,三會十八億,皆得道證,正法存立二十一十萬歲,捨利普流八方上下……勳光如來,其佛光明照二千四百裡,佛在世時人壽三百歲,一會說經十六億弟子集,二會十二億,三會十八億,皆得道證,正法存立億歲,捨利普流八方上下……現義如來,其佛光明照二千四百八十裡,佛在世時人壽百歲,一會說經六十二垓弟子集,二會七十垓,三會八十垓,皆得道證,正法存立億歲,捨利普流八方上下……難勝如來,其佛光明照四十億裡,佛在世時人壽八億歲,一會說經三十垓弟子集,二會五十垓,三會八十垓弟子,皆得道證,正法存立八十億歲,捨利普流八方上下……堅重如來,其佛光明照二十裡,其佛在世時人壽三千歲,一會說經法百千弟子集,皆得道證,一會無二,正法存立七萬七千歲,捨利普流遍布十方……金剛如來,其佛光明照百四十裡,佛在世時人壽百千歲,一會說經四十億弟子集,二會三十億,三會三十二億,皆得道證,正法存立千歲,捨利普流遍布十方……不虛見如來,其佛光明圓照七尺,佛在世時人壽百歲,一會說經九十六億弟子集,二會九十八億,三會百億,皆得道證,正法存立千歲,捨利普流遍布十方……順觀如來,其佛光明照四十裡,一會說經七十億弟子集,二會六十八億,三會六十六億,皆得道證,佛在世時人壽九十億歲,正法存立九十億歲,捨利普流遍布十方……堅誓如來,其佛光明照四十裡,一會說經百億弟子集,二會九十七億,三會九十五億,皆得道證,佛在世時人壽一億歲,正法存立四十億歲,捨利並合興一大寺……注⒀

今我成佛號釋迦文,本宿命時作良醫師,主治人病,得醫功夫寶物衣具,見往古佛,與吾同號亦字能仁如來,知之至尊因持衣物貢上其佛,初發道意行四等心,四恩六度空無相願,不中取證逮得無所從生法忍。見定光佛示現受決,欲濟一切三界眾生,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佛復告喜王菩薩,乃往過去久遠世時,有佛號無量精進如來,為百千億諸弟子眾天龍鬼神,說是定意。時有國王王名德華,聞佛所說是定意義,告其八萬四千諸後婇女及其千子。爾時德華王豈異人乎,莫造斯觀,所以者何,見今現在無量光如來是也。其王千子,今賢劫中千佛興者是也。乃往過去無央數劫,時有佛號樂無量施,時轉輪王名曰擇明,時佛侍者名曰無損智。時轉輪王聞此至教心自念言,在國穢濁出乃清淨,寧可棄國除去須發捨家捐業,服著袈裟行作沙門。及與千子八萬大臣八萬四千諸後婇女,皆從出家悉作沙門。欲知爾時普廣意轉輪聖王,則定光如來是也。其佛侍者,名曰無損智比丘者,維衛佛是也。其王千子,是賢劫中過千佛已,六十五劫當斷無佛,然後有劫號大名稱,皆同斯劫成最正覺。其彼世時八萬大臣,在大名稱劫而復學道,過是劫已,中間斷絕,竟八十劫都無佛興。然後有劫名喻星宿,其八萬大臣於斯劫中成最正覺。過星宿劫中間斷絕,竟三百劫中久無佛興,然後有劫名重清淨,此轉輪聖王後妃婇女八萬四千,當於其劫成最正覺,各各異號。注⑤

爾時世尊告賢者阿難,受斯本法古今諸佛之所由生也,人命難得,經道難值,佛世難遇。所以知難,千佛過已六十五劫世無有佛,中間曠絕。過大稱劫八十劫中亦復無佛,過星宿劫經三百劫,玄斷法教佛不復興,至淨光劫乃當有佛。是故知之,佛世難值世人可傷,投在盲冥不識道教,流墮生死輪轉無際。

佛說較量壽命經:無間地獄壽命中劫余,上七種地獄,壽命短長不等。人中三十晝夜,餓鬼趣中為一晝夜,以彼三十晝夜成彼一月,以彼十二月,成彼一年,以彼長年算數五百,彼餓鬼中方滿壽命。若四大洲較量算數,北洲千歲,西東二洲如次減半,南洲不定,劫初無量,末後十歲,中間無定。雲何北俱盧洲,壽命千歲,然後命終。爾時世尊,告諸苾刍,當知北俱盧洲,皆無我執,無有分別,因行十善,定壽千歲,從此命終,往生天上。注⑥

此閻浮提,壽命無定,始從十歲,乃至百千萬歲,壽命無量。人中壽命五十歲,四大王天成一晝夜。以彼長年壽命五百,彼算人間晝夜壽命,當九十洛叉,然後命終。以彼四大王天五百歲壽命,成等活地獄為一晝夜,以彼長年算數五百為等活大地獄中有情壽命。人間一百年,彼忉利天成一晝夜。忉利天中,壽命一千歲。彼天壽命一千歲,當彼黑繩大地獄中,成一晝夜。彼大地獄中,壽命一千歲。人間二百年彼夜摩天為一晝夜,彼夜摩天壽命二千歲,以彼天壽二千歲,為眾合大地獄中成一晝夜。彼眾合大地獄中,壽命二千歲。人間四百年,為彼睹史多天成一晝夜,彼睹史多天,壽命四千歲,以彼天中壽四千歲,為叫喚大地獄中成一晝夜。彼叫喚大地獄中,壽四千歲。人間八百年,為彼樂變化天成一晝夜,彼樂變化天,壽命八千歲。又以彼天壽命八千歲,比較大叫喚大地獄中,成一晝夜。彼大叫喚大地獄中,壽命八千歲。人間一千六百年,為他化自在天成一晝夜,彼他化自在天壽命一萬六千歲。又以彼天一萬六千歲,比較炎熱大地獄中成一晝夜。彼炎熱大地獄中,壽命一萬六千歲。

32, 梵網經:是時釋迦即擎接此世界大眾,還至蓮花台藏世界百萬億紫金剛光明宮中,見盧捨那佛坐百萬蓮花赫赫光明座上。時釋迦佛及諸大眾,一時禮敬盧捨那佛足下已。爾時盧捨那佛即大歡喜,現虛空光體性本原成佛常住法身三昧,示諸大眾。是諸佛子,谛聽善思修行,我已百阿僧祇劫修行心地,以之為因初捨凡夫成等正覺號為盧捨那,住蓮花台藏世界海。其台周遍有千葉,一葉一世界為千世界,我化為千釋迦據千世界,後就一葉世界,復有百億須彌山百億日月百億四天下百億南閻浮提,百億菩薩釋迦坐百億菩提樹下,各說汝所問菩提薩埵心地。其余九百九十九釋迦,各各現千百億釋迦亦復如是。千花上佛是吾化身,千百億釋迦是千釋迦化身,吾已為本原名為盧捨那佛。

爾時蓮花台藏座上盧捨那佛,廣答告千釋迦千百億釋迦,所問心地法品。諸佛當知,堅信忍中,十發趣心向果,一捨心,二戒心,三忍心,四進心,五定心,六慧心,七願心,八護心,九喜心,十頂心。諸佛當知,從是十發趣心入堅法忍中,十長養心向果,一慈心,二悲心,三喜心,四捨心,五施心,六好語心,七益心,八同心,九定心,十慧心。諸佛當知,從是十長養心入堅修忍中,十金剛心向果,一信心,二念心,三回向心,四達心,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無相心,九慧心,十不壞心。諸佛當知,從是十金剛心,入堅聖忍中,十地向果,一體性平等地,二體性善慧地,三體性光明地,四體性爾焰地,五體性慧照地,六體性華光地,七體性滿足地,八體性佛吼地,九體性華嚴地,十體性入佛界地。是四十法門品,我先為菩薩時修入佛果之根原,如是一切眾生,入發趣長養金剛十地,證當成果,無為無相大滿常住,十力十八不共行,法身智身滿足。

爾時盧捨那佛,告千花上佛,持我心地法門品,而去復轉為千百億釋迦及一切眾生,次第說我上心地法門品,汝等受持讀誦一心而行。

爾時千花上佛千百億釋迦,從蓮花藏世界赫赫師子座起,各各辭退舉身放不可思議光,光皆化無量佛,一時以無量青黃赤白花供養盧捨那佛,受持上說心地法門品竟,各各從此蓮花藏世界而沒。沒已入體性虛空花光三昧,還本源世界閻浮提菩提樹下,從體性虛空華光三昧出,出已方坐金剛千光王座,及妙光堂說十世界海,復從座起至帝釋宮說十住,復從座起至炎天中說十行,復從座起至第四天中說十回向,復從座起至化樂天說十禅定,復從座起至他化天說十地,復至一禅中說十金剛,復至二禅中說十忍,復至三禅中說十願,復至四禅中摩醯首羅天王宮,說我本源蓮花藏世界盧捨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其余千百億釋迦亦復如是無二無別。注⒁

爾時釋迦牟尼佛,從初現蓮花藏世界,東方來入天王宮中說魔受化經已,下生南閻浮提迦夷羅國,母名摩耶父字白淨吾名悉達,七歲出家三十成道,號吾為釋迦牟尼佛,於寂滅道場坐金剛花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其中次第十住處所說。時佛觀諸大梵天王網羅幢因為說,無量世界猶如網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別異無量,佛教門亦復如是。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為此娑婆世界坐金剛花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為是中一切大眾略開心地法門品竟。復從天王宮下至閻浮提菩提樹下,為此地上一切眾生凡夫癡闇之人,說我本盧捨那佛心地中初發心中常所誦一戒光明。金剛寶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佛性種子,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當當常有因故,有當當常住法身,如是十波羅提木叉,出於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眾生頂戴受持。吾今當為此大眾重說十無盡藏戒品,是一切眾生戒本源自性清淨。

佛告諸佛子言,有十重波羅提木叉。若受菩薩戒不誦此戒者,非菩薩非佛種子,我亦如是誦。一切菩薩已學,一切菩薩當學一切菩薩今學,已略說菩薩波羅提木叉相貌,是事應當學敬心奉持。

佛言,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贊歎殺見作隨喜,乃至咒殺,殺因殺緣殺法殺業,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眾生,而自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75.

若佛子,自盜教人盜方便盜盜因盜緣盜法盜業咒盜乃至鬼神有主劫賊物,一切財物一針一草不得故盜。而菩薩應生佛性孝順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而反更盜人財物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YIN教人YIN,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YIN,YIN因YIN緣YIN法YIN業,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YIN。而菩薩應生孝順心,救度一切眾生,淨法與人,而反更起一切人YIN不擇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親行YIN無慈悲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妄語教人妄語方便妄語,妄語因妄語緣妄語法妄語業,乃至不見言見,見言不見,身心妄語。而菩薩常生正語正見,亦生一切眾生正語正見,而反更起一切眾生邪語邪見邪業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緣酤酒法酤酒業,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緣。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而反更生一切眾生顛倒之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說出家在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教人說罪過,罪過因罪過緣罪過法罪過業。而菩薩聞外道惡人及二乘惡人說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悲心教化是惡人輩,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贊毀他亦教人自贊毀他,毀他因毀他緣毀他法毀他業。而菩薩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自向己好事與他人,若自揚己德隱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毀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悭教人悭,悭因悭緣悭法悭業。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隨前人所須一切給與,而菩薩以惡心嗔心,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有求法者,不為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而反更罵辱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嗔教人嗔,嗔因嗔緣嗔法嗔業。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中善根無诤之事,常生悲心,而反更於一切眾生中,乃至於非眾生中,以惡口罵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猶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謝,猶嗔不解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謗三寶教人謗三寶,謗因謗緣謗法謗業。而菩薩見外道及以惡人一言謗佛音聲,如三百鉾刺心,況口自謗不生信心孝順心,而反更助惡人邪見人謗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善學諸仁者,是菩薩十波羅提木叉,應當學,於中不應一一犯如微塵許。汝等一切諸菩薩今學當學已學,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八萬威儀品當廣明。

若佛子,故飲酒而生酒過失無量,若自身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五百世無手,何況自飲。不得教一切人飲,及一切眾生飲酒,況自飲酒。

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斷大慈悲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

若佛子,見一切疾病人,常應供養如佛無異,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

若佛子,佛滅度後,欲心好心受菩薩戒時,於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當七日佛前忏悔,得見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應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若不得好相,雖佛像前受,戒不得戒。若現前先受菩薩戒法師前受戒時,不須要見好相何以故,以是法師師師相授故。不須好相,是以法師前受戒即得戒,以生重心故便得戒。若千裡內無能授戒師,得佛菩薩形像前受戒而要見好相。

33.大智度論:

幾時名阿僧祇?答曰,天人中能知算數者,極數不復能知,是名一阿僧祇。如一一名二,二二名四,三三名九,十十名百,十百名千,十千名萬,千萬名億,千萬億名那由他,千萬那由他名頻婆,千萬頻婆名迦他,過迦他名阿僧祇。釋迦文佛,從過去釋迦文佛到剌那屍棄佛為初阿僧祇,是中菩薩永離女人身。從剌那屍棄佛至燃燈佛為二阿僧祇,是中菩薩七枚青蓮華,供養燃燈佛,敷鹿皮衣布發掩泥,是時燃燈佛,便授其記,汝當來世作佛名釋迦牟尼。從燃燈佛至毗婆屍佛為第三阿僧祇,若過三阿僧祇劫,是時菩薩種三十二相業因緣。問曰,三十二相業何處可種?欲界中,非色無色界。於欲界五道在人道中種,於四天下閻浮提中種,於男子身種非女人,佛出世時種,佛不出世不得種。菩薩幾時能種三十二相?答曰,極遲百劫,極疾九十一劫。釋迦牟尼菩薩,九十一大劫行辦三十二相。從鞞婆屍佛,至迦葉佛,於其中間九十一大劫,種三十二相業因緣集竟,六波羅蜜滿。

五道生法各各不同,諸天地獄皆化生。餓鬼二種生,若胎若化生。人道畜生四種生,卵生濕生化生胎生。卵生者如毗捨佉彌伽羅母三十二子(毗捨佉母生三十二卵,卵剖生三十二男,皆為力士。彌伽羅大兒字也,此母人得三道果)如是等名卵生;濕生者如掩羅婆利(掩烏甘反)YIN女頂生轉輪聖王,如是等名濕生;化生者,如佛與四眾游行,比丘尼眾中有比丘尼,名阿羅婆,地中化生,及劫初生時人皆化生,如是等名為化生;胎生者,如常人生。                 迦葉佛時,有兄弟二人出家求道。一人持戒誦經坐禅,一人廣求檀越修諸福業。至釋迦文佛出世,一人生長者家,一人作大白象,力能破賊。長者子出家學道,得六神通阿羅漢,而以薄福乞食難得,他日持缽入城乞食遍不能得。到白象廄中,見王供象種種豐足,語此象言,我之與汝俱有罪過。象即感結三日不食,守象人怖求覓道人,見而問言,汝作何咒令王白象病不能食。答言,此象是我先身時弟,共於迦葉佛時出家學道。我但持戒誦經坐禅不行布施,弟但廣求檀越作諸布施,不持戒不學問。以其不持戒誦經坐禅故今作此象,大修布施故飲食備具種種豐足。我但行道不修布施故,今雖得道乞食不能得,以是事故因緣不同,雖值佛世猶故饑渴。

若佛神力無量威德巍巍不可稱說,何以故受九罪報。一者梵志女孫陀利謗,五百阿羅漢亦被謗。二者旃遮婆羅門女,系木盂作腹謗佛。三者提婆達推山壓佛傷足大指。四者迸木刺腳。五者毗樓璃王興兵殺諸釋子佛時頭痛。六者受阿耆達多婆羅門請而食馬麥。七者冷風動故脊痛。八者六年苦行。九者入婆羅門聚落乞食不得空缽而還。復有冬至前後八夜寒風破竹索三衣御寒,又復患熱阿難在後扇佛,如是等世界小事佛皆受之。若佛神力無量,何以故受諸罪報,但憐愍未來世眾生故,現方便受此諸罪。雲何方便憐愍未來世五眾佛弟子施福薄故,乞種種自活之具不能得,諸白衣言,汝衣食不能得,有病不能除,何能得道以益於人。是五眾當答,我等雖無活身小事,有行道福德。我等今日眾苦,是先身罪報,今之功德利在將來。我等大師佛入婆羅門聚落乞食,尚亦不得空缽而還。佛亦有諸病,釋子畢罪時佛亦頭痛,何況我等薄福下人。諸白衣聞已嗔心則息,便以四種供養供給比丘,身得安隱坐禅得道。是為方便故非實受罪,如毗摩羅诘經中說,佛在毗耶離國。是時佛語阿難,我身中熱風氣發,當用牛乳,汝持我缽乞牛乳來。阿難持佛缽,晨朝入毗耶離,至一居士門立。是時毗摩羅诘在是中行,見阿難持缽而立,問阿難,汝何以晨朝持缽立此。阿難答言,佛身小疾當用牛乳,故我到此。毗摩羅诘言,止止阿難,勿謗如來。佛為世尊已過一切諸不善法,當有何疾,勿使外道聞此粗語,彼當輕佛便言,佛自疾不能救安能救人。阿難言,此非我意,面受佛敕當須牛乳。毗摩羅诘言,此雖佛敕是為方便,以今五惡之世故,以是像度脫一切。若未來世有諸病比丘,當從白衣求諸湯藥。白衣言,汝自疾不能救,安能救余人。諸比丘言,我等大師,猶尚有病,況我等身如草芥能不病耶。以是事故諸白衣等,以諸湯藥供給比丘,使得安隱坐禅行道。有外道仙人,能以藥草咒術除他人病,何況如來一切智德,自身有病而不能除。汝且默然持缽取乳,勿令余人異學得聞知也,以是故知佛為方便非實病也。

不惜此身捨命持戒,勝於毀禁全身,百千萬倍不可為喻。如一須陀洹人,生屠殺家年向成人,應當修其家業而不肯殺生。父母與刀並一口羊閉著屋中,而語之言,若不殺羊,不令汝出得見日月生活飲食。兒自思惟言,我若殺此一羊,便當終為此業,豈以身故為此大罪,便以刀自殺。父母開戶見羊在一面立,兒已命絕。當自殺時即生天上,若如此者是為不惜壽命全護淨戒,如是等義是名不殺生戒。注⑦

菩薩持戒寧自失身不毀小戒,是為屍羅波羅蜜。如菩薩本身曾作大力毒龍,若眾生在前,身力弱者眼視便死,身力強者氣往而死。是龍受一日戒,出家求靜入林樹間,思惟坐久疲懈而睡。龍法睡時形狀如蛇,身有文章七寶雜色,獵者見之驚喜言曰,以此希有難得之皮,獻上國王以為服飾不亦宜乎。便以杖按其頭以刀剝其皮。龍自念言,我力如意,傾覆此國其如反掌,此人小物豈能困我,我今以持戒故不計此身當從佛語。於是自忍眠目不視,閉氣不息憐愍此人,為持戒故一心受剝不生悔意。既以失皮赤肉在地,時日大熱宛轉土中欲趣大水,見諸小蟲來食其身,為持戒故不復敢動。自思惟言,今我此身以施諸蟲,為佛道故今以肉施以充其身,後成佛時當以法施以益其心。如是誓已身乾命絕,即生第二忉利天上。爾時毒龍釋迦文佛是,是時獵者提婆達等六師是也,諸小蟲輩,釋迦文佛初轉法輪八萬諸天得道者是。菩薩護戒不惜身命,決定不悔,其事如是,是名屍羅波羅蜜。

一婆羅門修淨潔法,有事緣故到不淨國。自思我當雲何得免此不淨,唯當干食可得清淨。見一老母賣白髓餅而語之言,我有因緣住此百日,常作此餅送來當多與價。老母日日作餅送之,婆羅門貪著飽食歡喜。老母作餅初時白淨,後轉無色無味,即問老母何緣爾耶。母言癰瘡差故,婆羅門問,此言何謂。母言,我大家夫人隱處生癰,以面酥甘草拊之,癰熟膿出和合酥餅,日日如是,以此作餅與汝,是以餅好。今夫人癰差,我當何處更得。婆羅門聞之兩拳打頭捶胸吁嘔,我當雲何破此淨法我為了矣,棄捨緣事馳還本國。行者亦如是,著是飲食歡喜樂啖,見其好色細滑香美可口不觀不淨,後受苦報悔將何及。若能觀食本末如是生惡厭心,因離食欲四欲皆捨,於欲界中樂悉皆捨離斷此五欲,於五下分結亦斷,如是等種種因緣惡罪不復樂著,是名食厭想。                                         .77.

 

上一篇:蔡禮旭:時運還沒來的時候,要先做什麼准備?
下一篇:人生智慧三張圖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