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佛教裡的反貪腐思想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少些貪欲,多些和諧(圖片來源:資料圖)

一些貪官,包括一些落馬的貪官,在有了貪腐行為之後,罪惡感也隨之相伴,為了贖罪,為了不案發,便開始信起佛來,認為只要皈依了佛,有了佛的保佑,就可以躲過牢獄之災,如原河北省常務副省長叢福奎、原山西省繁峙縣檢察院副檢察長穆新成、廣東貪官“張三戒”等便是很典型的例子。殊不知,真正了解佛教的人知道,佛教(或佛學)裡到處充滿了反貪腐思想。筆者僅以佛法修學的五大科目――三福、六和敬、三學、六度和十願為例,試歸納佛教中的反貪腐思想,以求教於各位老師。

一、“三福”中的反貪思想

佛法修學的基礎是“三福”或“淨業三福”,即人天福、二乘福和大乘福,“三福”中每一福都充滿著反貪思想。

首先說說淨業三福的第一福――人天福中的反貪思想。人天福包含孝親尊師、慈悲眾生和修十善業等三方面的內容。其中修十善業裡講的意業三善(不貪、不嗔、不癡)的首善即不貪。

佛陀教育的入門是地藏經。地藏經上講的“圓滿”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無量。地藏經用十大光明雲講了“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的關系。十大光明雲之一的大三昧光明雲,把無量的行為歸納為三類:身業行為、口業行為和意業行為,由此才有了“淨業三福”。所謂意業,是指起心動念,這種意業行為又分為三類:貪、嗔、癡(即“三毒煩惱”)。貪即貪心,這是修佛學的最大障礙,修十善業講的修意業三善,首先就是要求人斷貪心、斷貪賄,這是因為:按佛法上講的,人死了為什麼會變成餓鬼呢,就在於這個人生前貪心不斷。按照佛法修行的要求,人連貪心、貪念都不能有,而那些貪官不光有了貪念,還有了貪污、受賄的行為,自然更在佛教(學)的反對之列了。

其次,說說淨業三福中的第二福――二乘福中的反貪思想。二乘福主要包括受持三歸和具足眾戒兩方的內容,其中的“具足眾戒”即包含了豐富的反貪思想。

“具足眾戒”,“眾”是眾多,“戒”是戒條、戒律。在佛教眾多的戒條裡,雖然最為人熟知的是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和不飲酒,但佛門戒律並不僅限於這五戒。佛門講的持戒,最重要的是守住戒律的精神和原理――即守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原則。“諸惡莫作”是小乘戒,是自律的,是自己要遵守的;“眾善奉行”是大乘戒,是要求自己對人要行善、行好。“要持戒律”要求每一個修佛學者既要獨善其身,“勿以惡小而為之”,又要對人“眾善奉行”。那些打著信佛旗號的貪官,已經作惡了,已經貪污受賄了,即已經犯了佛門戒條了,即使真的皈依佛門,首先要做的是莫再做惡,莫再貪賄,並把已吃的吐出來。

再次,說說淨業三福中的第三福――大乘福中的反貪思想。大乘福包括“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等四方的內容。其中“深信因果”和“讀誦大乘”均包含了豐富的反貪思想。

佛學本來就是一種修因得果的學問。佛教裡有句名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或“善因善果,惡因惡果”,這也是佛學最深受普羅大眾喜愛的原因之一。有些貪官一旦落馬,只說和尚算得准,卻沒悟到他(她)今天之所以落得坐牢乃至掉頭的結果,乃是自己的貪賄原因造成的,試想,你貪你賄,修的是惡因,難道還會有好結果嗎?

“讀誦大乘”要求佛門弟子讀經修行的最低限度是每天早晚兩課,早課提醒、告誡自己:今天起心動念、待人處事接物均要符合佛陀的教導,要行善不要作惡;晚課要反省、檢點自己:今天行善做好事的要繼續堅持,真有作惡的念頭或行為則向佛祖忏悔,保證很快改過。那些打著信佛旗號的貪官,也許在參觀反貪腐展覽或到監獄參觀、或參加公判大會時有所醒悟,告誡自己要懸崖勒馬,卻禁不住財、色、名等五欲的誘惑,很難做到“吾日三省吾身”、難以停止貪賄的腳步,待入牢之時才省悟啊!

二、“六和教”中的反貪思想

“六和”包括“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爭,意和同悅,利合同均”,是大眾共修佛學的戒條,其中的“戒和同修”即蘊含著反貪腐、守戒律的思想。

“戒和同修”,要求四人以上居住在一起共修時,除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寺廟裡的清規戒律外,還要共同協商制定一個同修的“常住公約”,以便大家共同遵守執行。這些國法佛經中,自然包含不貪的內容,要求同修們不起貪心貪念,不做出貪腐行為。聯系到那些信佛的貪官,只有在良心發現或感到罪孽深重時才去施以財布施或到佛像前忏悔,卻難以去“戒和同修”。

三、“三學”中的反貪思想

“三學”即戒學、定學和慧學。戒、定、慧三學是佛法修學的課程標准。佛陀認為,在末法時期,世上有三大病:造惡、(即造十惡業,與修十善業相對應)、散亂(人心散亂)、愚癡三大病,佛經分“經、律、論”三藏,由此產生了三學:定學就是經藏,戒學就是律藏,慧學就是論藏。佛陀就用戒、定、慧三帖妙藥來治世上三大病:用戒學來治惡,用定學來治亂,用慧學來治癡。因此,戒學是調身的,定學是調心的,慧學是調行的。可見,“三學”、尤其是其中的“戒”學的治惡,自然包括了懲治貪污賄賂思想。那些打著信佛旗號的貪官們,是很難領悟到“三學”中的反貪腐思想的。

四、“六度”中的反貪思想

菩薩行的“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其中的“布施”、“持戒”、“禅定”等也包含了深刻的反腐思想。

首先說說布施。世間人有千千萬萬的追求,歸納起來主要有三類:一類人追求財富;一類人追求智慧;一類人追求長壽。世間人為什麼有些人成了億萬富翁,有些人成了高官或科學家、有些人能健康長壽呢?這就是修布施的結果。按照前述修因得果的學說,修財布施的因,會得到富翁乃至億萬富翁的果報;修法布施的因,會得到聰明的智慧、做高官當科學家的果報;修無畏施的因,會得到健康長壽的果報。聯系到貪官們,他們不僅不修布施,反而貪心貪念貪污貪占、買官賣官買假文憑,生猛海鮮乃至國家保護的珍稀動植物均吃,即他們修的是惡因,即使偶爾有小財布施,也難改他們得到的惡報。

其次說說持戒。持戒不單指受持五戒、十戒,首先包括守法、即遵守國家法律,如憲法、刑法、民法、行政法、訴訟法等。那些貪官包括那些所謂信佛的貪官,在起了貪心貪念、在貪污受賄時,又何曾想到不違法、不犯罪,包括不犯貪污受賄罪呢?

再次說說禅定。什麼是禅定呢?佛六祖慧能大師給禅定下了經典的定義:“禅”是外不著相,“定”是內不動心,狹義地理解,就是在修行時對一切誘惑,包括財、色、名的誘惑(相)不動心,一心向佛,終成正果。聯系到那些貪官,包括名義上信佛的貪官,如葉樹養、黃松有、張二江、徐其耀之流,財已達到數百萬乃至數千萬,情婦有幾十乃至上百,官也做到廳級乃至部級,可就是難以禅定,難以禁受住“相”的誘惑,最後得到的果報便是國法黨紀對他們的應有懲處。

五、“十願”中的反貪思想

普賢行的“十願”包括“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忏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回向”。其中的:“廣修供養”和“忏悔業障”同樣蘊含了深刻而豐富的反貪思想。

“廣修供養”中的供養,廣義上講即“六度”中的布施。這裡不再贅述。下面主要說說“忏悔業障”。

何謂業障?業即罪惡感和罪孽,包括貪心貪念和貪腐行為。障即障礙。人,起了貪心貪念就造業,就一定產生障礙,行動起來就有了實際犯戒、犯法、犯罪。業障人人都有,可把所有業障分為兩類:煩惱障和所知障。“執著”是煩惱障的根,“妄想”是所知障的根。貪官們特別是那些所謂信佛的貪官們,本來已罪惡深重,煩惱不斷,所以才想起求佛保佑。由於信佛的動機不純,他們一邊在佛像面前忏悔自己所犯的貪污受賄的業障,一邊卻貪心貪念不斷、貪污受賄不斷,不僅不去真正的悔改、去向檢察機關自首退贓,反而想借佛祖的庇護,逃脫法律的制裁,這怎麼可能呢?須知佛法無邊,法網恢恢,疏而不漏,最終難逃國法戒律的制裁。

寫到這裡,在此奉勸那些貪官們,包括已皈依和正想皈依佛門的貪官們,學佛的真谛是修行――即修正人們對宇宙人生的錯誤的看法、想法、說法、做法,學佛的綱領是修覺、正、淨,即修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對為官者而言,用現行的話說就是做到“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做個人民的好公僕,那樣,佛祖一樣會保佑你!

 

上一篇:蓮池大師:合格出家人的十項修身准則
下一篇:印光大師:怎樣才能與佛合?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