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明賢法師《中觀見與道德經》正式出版發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重磅推出:明賢法師《中觀見與道德經》正式出版發行


  2014年7月3日,明賢法師講著,當代首部佛教中觀見與《道德經》攜手對話之著述——《中觀見與道德經》,由宗教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中觀,是大乘佛法般若智慧的最核心要義,佛陀49年弘法最日照中天的教法,悉達多太子的最根本證悟。月稱論師(600-650)是印度佛教中後期最偉大的中觀論師。論師少年出家,師從月護阿阇梨受沙彌戒,復隨佛護論師弟子蓮花覺學習龍樹菩薩宗義及相關論書,傳承中觀圭旨。論師曾以諸多神通方便調御剛強大眾,是一位完證佛陀智慧的僧人,也是繼龍樹菩薩以後,能全面代表龍樹中觀學派的那爛陀寺又一任傑出方丈。


  《道德經》,又名《老子》,全書81章,是中華文化“以道為尊”的典范和無盡的智慧寶庫。老子,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生活於春秋末期,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厲鄉曲仁裡人,姓李氏,名耳,字聃,曾任周守藏室之史。其著作《道德經》的思想,全面深刻地影響了後來整個中國的文化與社會,被我國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尊為始祖。


  2011年4月-2013年12月,明賢法師應學生社團邀請,每周一次於北京大學開講《中觀見與道德經》課程,歷時兩年,共計21次課,圓滿講述《道德經》之《道經》三十七章。


  本書是《中觀見與道德經》課堂的完整教程。全書以中觀為宗,以“道”的高度,逐句诠釋與深掘《道德經》之道統與內核。深望借助佛教智慧,對復興儒、道兩家文化道統起到積極推動的作用,以期中觀正見在華夏傳統文化土壤上“落地”,以此向西天東土兩大聖人尋求智慧。


  佛法與《道德經》的智慧共識與文化碰撞,有著殊勝難得的歷史因緣。


  明末憨山大師為述“三教無異,同一性源”之旨,用十五年寶貴光陰,以佛理通釋《道德經》,闡“不讀春秋,不能涉世;不讀老子,不能忘世;不參禅,不能出世”之灼見,深刻解讀儒釋道三家水漲船高之內在關聯。


  清末楊仁山居士著《道德經發隱》,以佛法的視角高度評價《道德經》由世間倫理趨入道階的價值:“漢唐以來,人皆以道家目之(即《道德經》),不知其真俗圓融,實有裨於世道人心。若與《論語》並行,家弦戶誦,則士民之風當為之一變也!”


  而在當代,中觀見與《道德經》的交流對話與對比研究,本書是承先啟後第一次!


  中觀見與《道德經》所分別代表的佛教及道家,一者是印度承載大道的宗教,一者是中國文化承載大道的門庭。梁漱溟先生觀察中印文化的特點,認為中國文化以意欲自為、調和、持中為其根本精神,印度文化以意欲反身向後要求為其根本精神。兩大文化在心性文明的共同特質下具備相近的對話基礎,也造就了各具風格的載道之言。


  歷史上,玄奘大師深明佛道同為大道而旨歸非一之理,在“佛經正論繁富,人謀各有司南”的時節因緣下,為保二家義理之純正,堅持在譯《道德經》為梵文時,不以“佛理通明道義”,於是立下風規,澤被當來。


  傳承至今,中觀見與《道德經》之間界限清晰,特色鮮明。也正因此,在“以道為尊”的旨趣上,二者更顯“不是同宗,已為同體”之默契,不僅在歷史上異口同音,舉揚道義,潛相秘護,更在大道幽微潛隱,人心乏道若渴的當下,以深契傳統、裨益世道的智慧,警奔競之心,塞物欲之源,反“迷於心、尋於跡”之小道,倡“無實體而有作用”之大道。


  中觀見與《道德經》是道與道間的深刻對話,兩大古老文明間的親切執手。本書通過對二者的比較與梳理,以出世正覺,攝涉世之用、忘世之心,廣談和光同塵之理,倡言尊道守道之要,啟人所未思,發人所未省。


  全書以“道”為線索,由《序篇》和《釋論》兩部分構成。《序篇》比較中觀見與《道德經》旨趣之殊同,定位之別異,以佛教視角確立兩家同聲共氣的智慧核心與話語基礎。《釋論》從道談起,對《道經》三十七章進行逐句诠釋,談道的名體、本體、動用、法理、世間性,提出和光同塵、由世間倫理趨入道階、有人心就有禅宗、不立文字是中華文明的最高境界、抱一守道、知白守黑、人文佛教等重要理念。


  中觀見與《道德經》之經史合參,並非純粹析理,閉門論學,量已超越單純文化研究之范圍,是一次“以道為尊”的信仰與文化實踐。本書由法師講著、諸方善信護持,在宗教文化出版社編輯衛菲女士精心編審,以及北大禅學社、北大國學社、社科院國學社、北中醫禅學社、人大禅學社學子們共同參與下,從課程講義變成行文流暢、裝印精美的法寶出版發行。眾緣和合,彌足珍貴。


  望本書流通社會,福利人群,深契文化傳統與時代人心,為當今社會核心價值觀之建設與文化復興做出貢獻。並期待學人不僅仰羨於耳目之新奇,最當由此奠立存好心、行好事、做好人之深遠道德基石,進而擁獲更大之生命勇氣,在遭遇人生疑難之際,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繼而獲取生命之圓滿與回歸。

 

上一篇:邪YIN的種子
下一篇:達真堪布:懈怠懶惰的三個原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