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如何以科學的視野來理解佛教的世界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這裡,我准備與一些未入佛門的非佛教徒分享一些佛教知識,做一次輕松愉快的文化交流。我相信佛陀的智慧會給每一個人帶來光明,佛陀的慈悲也會給每一個人帶來幸福、開心與歡喜。 

一、為何宣講佛教的世界觀 

首先,我們不能把佛教當作普通的宗教,更不能把佛教當作迷信來看待,本來佛教是一種文化。用現代人的語言來說,它的很多觀點與理念都非常科學。我們的現實生活不能缺少這些理念,一旦沒有這些理念,不了解世界的真相,就會犯一系列的錯誤,我們的生活也將出現形形色色的痛苦與煩惱,所以此處有必要介紹一下佛教的世界觀。 

二、佛教的世界觀 

絕大多數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是凡夫,也即普通人。在所有普通人心中,都有著類似的三種煩惱——貪圖心、嗔恨心與無明。用佛教的語言來講,這叫“三毒”。 

有了三毒煩惱以後,我們的心會變得失去自由、毫無自在,當煩惱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大動肝火、怒不可遏,從而傷害自己與周邊的親朋好友,甚至還會給社會造成危害。 
怎麼樣去控制、斷除這些煩惱呢?佛教有很多方法,其中的一部分,來源於佛教的世界觀。 
佛教有很多觀點,其中有些觀點已經超越了普通人所能想象的范圍,但總體而言,也可以歸納為三觀: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比如說:因為不了解金錢、感情、婚姻以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真相或實質,就會給我們帶來很多痛苦、煩惱與負面的影響。若能對世界有一個客觀、公正、科學的認識,用正確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看待人生,就能減少煩惱,活得也不會這麼辛苦、這麼累、這麼沒有意義。 

1、二谛 

佛教的世界觀,首先要從二谛講起。 

什麼叫做“二谛”呢? 

首先講一個例子。比如說,用肉眼與顯微鏡去看同一個鵝卵石,結果是不一樣的。用肉眼去看鵝卵石,無論再專注、再認真,也只能看到一個靜止的、一動不動的物體;但如果用顯微鏡去看同一個鵝卵石,鵝卵石就會隨著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而逐漸變成分子、原子、原子核、電子、質子、中子,最後到誇克等一系列的微塵。而且其中每個微塵都在不停地運轉,其中電子圍繞原子核運轉的速度,為每秒600多英裡。這種高速運動,使原子看起來像一個球。 

也就是說,在看似靜止的鵝卵石中,沒有任何靜止的東西,一切都是運動的,這是顯微鏡的結論。 

鵝卵石不可能同時既是靜止的又是運動的,靜止與運動,是矛盾的東西,它不可能是一個矛盾體,它的本質,一定是其中之一。那其中哪一個結論准確、符合事實呢?當然,相對而言,顯微鏡下看到的景象,才是鵝卵石的本質,所以是真實的。肉眼看到的靜止物是不真實、不符合實際的現象,這叫做幻覺或幻相,也叫做世俗谛。 

因為我們的肉眼是很世俗、很庸俗、很普通的感官,它發現的東西就稱為世俗; “谛”是真實的意思,因為用我們的肉眼去看,靜止的東西是真實的。顯微鏡下發現的現象,就是勝義谛。當然,佛教的勝義谛不是這麼膚淺,這只是低層次的勝義谛。 

以上所講的世俗谛與勝義谛,就是粗淺意義上的“二谛”。 

同樣,從凡夫五個感官的角度來說,現實生活中包括人以及外界在內的一切,都是很真實、很實在的。這就像夢境中所感受到的一切,從做夢者的角度去看,也是非常真實的。做夢者對夢裡的一切,會像對現實生活當中的事物一樣執著。我們做夢的時候,根本無法否定夢境的存在,但在醒來了以後,才知道夢中的一切都是不存在的,都是假的。 

我們首先要學會並接受的結論是:用不同的感官去看世界,則任何物質都會有不同的現象。因為人類的眼睛的結構是這樣,所以我們看到的世界也是這樣,如果我們的眼睛換成另外一種結構,那我們看到的世界也不會是今天這樣。

2、狹隘的感官——錯誤的結論 

到底有沒有一個客觀存在的世界,這是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爭論的焦點。從佛教的角度來說,這也是唯識宗與經部宗辯論的焦點。 

我們所有的觀念,都是由我們的感官首先傳遞出一種信息,然後再通過我們的第六意識去分析,最後判斷出結論。判斷所依據的數據或信息,都來自於我們的感官——眼、耳、鼻、舌、身。 

如果我們的感官沒有問題,很可靠,那它給我們的信息就不會有錯;如果我們的感官有漏洞、有局限,那它傳遞給我們的信息也會有問題。但無奈的是,我們的感官是不可靠的。關於這一點,從前面鵝卵石的比喻就可以了知。 

要知道,今天我們看到的東西,都是不真實的、虛幻的。當下真正存在的世界,僅僅是“一秒鐘的萬分之一”。當然,一秒鐘也可以分為十萬分之一、百萬分之一,但是我們先不分得這麼復雜,暫時先把一秒鐘的萬分之一作為“當下”。若抓住當下的時間,則在當下之前和之後的世界都是不存在的。因為當下之前的世界,已經消失而不復存在。而當下之後的世界,還沒有誕生,故而也不存在。真正存在的,就是“一秒鐘的萬分之一”,這就是我們的世界。 

怎麼樣證明呢? 

物理學認為,電子圍繞著原子核運轉。佛教卻不說“運轉”,而稱為“生滅”。 

此處的用詞值得注意。我認為,佛教的這個用詞是非常精確的。因為在微觀世界當中,沒有一個東西在運轉,運轉也是一種感官上的幻覺。 

比如說,當電子從原子核的東邊移動到另一個位置的時候,在我們的概念當中,這是運轉,但實際上並沒有一個電子在運轉。因為東邊位置上產生的電子在產生的同時,就在東邊的位置上消失了。也即是說,它就在同一個位置上一誕生就立即消失,它的生滅幾乎是同時的。之後在它往前的位置上,又誕生了一個全新的電子,同時它也在這個位置上又消失了,就這樣不斷地在往前的位置上又誕生、又毀滅,但在我們的視覺看來,就是一個電子分別從第一個位置跑到第二個位置,然後是第三、第四個位置,所以認為它在運轉。實際上,第一個位置上的電子,和後面每一個位置上的電子相互之間,都是沒有任何關聯的。東邊位置上的電子已經消失,永遠不會再出現。但從微觀中的宏觀感覺來看,還是有一個電子在轉的錯覺,但實際上並沒有任何東西在運轉。雖然它們之間,有類似的共同點,但後來的電子根本不是以前的電子,所以佛教稱之為生滅。 

感官的常識是錯誤的,科學的結論是正確的。用非常准確的邏輯來推理,就會非常清楚地發現,世界只有當下一秒鐘的萬分之一那麼短暫,其余的都是錯覺。 

舉一個宏觀世界中的例子。比如說,幾十個彩燈排在一起,第一個瞬間的時候,第一盞燈亮,然後立即熄滅;第二個瞬間,第二盞燈亮,也立即熄滅,就這樣第三、第四盞燈泡分別亮了又滅,雖然燈泡與燈泡之間,沒有任何聯系,都是獨立的,但因為一串燈泡配合得天衣無縫,所以我們從遠處看來,就仿佛是一個光點一直從第一盞燈泡的地方移動到最後一盞燈泡的地方,但連小學生都知道,這只是視覺上的一種錯誤,實際上並沒有光在移動,所以佛教稱之為“生滅”。 

但我們從來不會認為世界是生生滅滅的,而會認為時間可以把過去和未來串聯起來,會認為自己先到某個地方上班,然後又回家,是同一個自己在做不同的事,從來不認為自己存留的時間只有一秒鐘的萬分之一,也從來不認為世界也只是一秒鐘的萬分之一,因為物質生滅的速度非常快,我們的肉眼無法捕獲。 

不僅如此,我們也沒有辦法讓過去、現在和未來碰頭,沒有辦法讓它們在一個位置上聚會。如果“過去、未來和現在”可以在一個位置上聚會,那 “昨天、今天和明天”也可以在同一個時間點聚會了,這樣一來,我們的時間概念全都會亂套,所以三者不可能聚合。所以,我們今天都活在一個虛幻的世界當中。 

正因為如此,所以佛教會說世界如夢幻泡影一般虛幻。這是非常科學的世界觀,其中沒有任何信仰的成份。 

各位都應該看過《黑客帝國》或《駭客任務》,這部影片的主題,就是告訴我們,整個人的生活、工作以及周邊的一切,都只是一個電腦程序,不是真實的東西。 

同樣,我們今天也活在一個虛幻的世界當中。對我們來說,這個虛幻的世界非常真實,只要我們不觀察,一切都很真實。但如果有一天我們開始懷疑自己的感官,並認真地回頭一看,才會敏銳地洞識到:原來自己一直活在這樣一個虛幻的世界當中! 

此時擺在我們前面的,有兩條路:如果希望生生世世就在這個虛幻的世界中活下去,那就什麼都不要觀察,一切都會一如既往,這叫做“輪回”;如果不願意繼續在虛幻的世界中迷茫下去,就要樹立起一個嶄新的世界觀,這就是佛教的世界觀。 

這個世界觀用來干什麼呢?它會給我們帶來智慧與慈悲心、愛心。擁有慈悲和智慧以後,就能准確地看待金錢、感情、婚姻與世界,通過佛教一系列的修煉,最終可以成佛、成就或者頓悟、證悟。 

3、世界的本質 

接下來,我們要探討另外一個問題。佛教怎麼看待這個世界?世界是物質還是感知? 

很多人把佛教歸為唯心主義,因為佛教認為,一切都是內心的現象。其實不是這樣,雖然西方宗教多數是唯心主義,但佛教不是。同時,佛教也不是唯物主義。盡管佛教裡面有唯物的成分,也有唯心的成分,但整體而言,它既不能歸屬為唯心主義,也不隸屬於唯物主義。唯心與唯物,只是西方哲學的一種分類,它不能概括人類所有的知識。

佛教認為,世界既不是物質,也不是心,而是心創造出來的一種幻覺。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們今天看到的宏觀世界,實際上也不存在的。比如說,在物理學家看來,假如一個原子有一棟樓這麼大的話,那一個原子核僅僅只有一粒米這麼大。 

除了原子核以外,在原子中剩下的其余部分都是空的,只是一些電子在圍繞著它旋轉而已。正因為電子轉的速度太快了,我們的眼睛看起來,就像根本沒有運動的固體一樣。實際上這都是我們視覺上的幻覺,除了原子核以外,只有電子在運轉。 

這個幻覺到底是物質的幻覺,還是內心的幻覺呢?物質永遠不會有任何幻覺,所謂幻覺,都是從我們的內心產生的。 

在佛教裡面,這也稱為微觀世界的無常。什麼是無常,無常和運動是一回事。佛教認為,萬事萬物都是無常的,萬事萬物都在運動、變化,沒有一個靜止的東西,這就是佛教的世界觀。 

從上面兩方面的分析可以得知,無論是從時間的角度,還是從微觀世界的角度來看,世界都不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樣子,而是一種我們從未體認過的境界。 

4、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果找一個恰當的佛教用語來描述我們今天看到的物質,那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當中的“色”字。“色”也即物質。 

我們能看見的物質的存在,可以通過兩個方面來表述,一個是顏色,一個是形狀,除了顏色和形狀以外,不存在物質。 

大家都認為,紅、綠、白等顏色存在,所以有些人對顏色非常執著。買衣服的時候,會挑三揀四,選取自己心儀的顏色。但科學告訴我們,顏色是不存在,它只是因光波的長短而造成的視覺錯誤,因此,世界上並沒有顏色這個東西。 

我們還認為,長、方、圓等形狀是存在的。 

雖然在宏觀世界當中,形狀是存在的,但在微觀世界當中,形狀並不存在。 

以銀河系為例,在高原的晚上,時常可以看到銀河系像手臂一樣的一條光帶。在我們地球人看來,這是一條白色的光帶,有顏色、有形狀,但實際上它並沒有形狀,只是由很多的星球等天體組成的而已。 

同樣,凡是肉眼能夠看到的任何再細小的物質,都有形狀、有顏色,但在微觀世界當中,它們卻是另一副新貌——沒有任何形狀,只是由無數的粒子構成。通過波粒二象性還可以證明,粒子最終也可以變成波。波是什麼概念?就是根本沒有任何物質性征的東西。 

今天我們對現代人講佛教的世界觀,一點都不吃力,因為原子論、相對論與量子力學,都在一步一步地靠近佛教的世界觀。我們大可以用這些科學的論證,來給大家證明世界的虛幻性,這的確讓我們很受鼓舞。

三、痛苦——源自於執著 

那我們最終要達到什麼目的呢? 

知道世界的虛幻與痛苦本質以後,希望能夠減少自己對這個世界的強烈執著。 

我們不要認為,所有的痛苦,都是外在因素造成的。其實,這都是我們自己的內心在作怪,是它在制造痛苦。 

所有痛苦的源頭,就是執著。當我們對一個東西非常執著的時候,就會受制於它。它的任何演變,都會主宰我們的喜怒哀樂;一旦我們對它失去執著以後,它就會變得與我們毫不相關,不會支配我們的心境,更不會給我們帶來任何痛苦。 

以感情為例,當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非常執著、非常在乎,感情如膠似漆的時候,其中一個人的一舉一動,都會牽動另一個人的心。稍有不遂,便會生不如死;當有一天兩人分手、形同陌路,根本沒有感情的時候,無論一個人發生任何事,也不會對另外一個人產生影響,更不會讓他痛不欲生。 

如果死抱著強烈的執著不放,就一定會產生極大的傷害與痛苦。這個傷害與痛苦,還將遠遠超過它當初給我們帶來的幸福。 

四、痛苦的分別 

釋迦牟尼佛除了告訴我們世界是無常的以外,還說了“有漏皆苦”——這個世界是痛苦的。很多人對此不能理解,所以認為佛教很悲觀、很消極。 

其實根本不是這樣。佛說的痛苦有三種: 

一個就是“苦苦”,這是大家公認的痛苦,比如生病、貧窮、死亡等等。 

另外一個叫做“變苦”,變化的痛苦。是指雖然暫時擁有很好的生活環境,感覺不到痛苦,但如果有一天離開這種生活,沒有優裕的生活條件以後,那時所感受的痛苦比普通人的痛苦還要強烈,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原來的生活,正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舉一個例子。如果我們從鄉下一下子搬到一個公寓樓去住,會感覺很滿足、很幸福;但過了半年、一年以後,又不會心滿意足了,我們又會為別墅而奮斗;真的住到別墅以後,假如再讓我們搬回原來的公寓樓,就會感覺異常痛苦。 

一樣的房間,一樣的東西,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我們從鄉下搬到公寓樓的時候,不是很幸福嗎?為什麼現在從別墅搬到公寓樓,就不幸福了呢?這就是我們內心的不滿足造成的,實際上住在別墅裡已經變成一種導致痛苦的因素,這叫做“變苦”。 

“行苦”是更細微的痛苦。 

《中觀四百論》中講得非常清楚:“勝者為意苦,劣者從身生,即由此二苦,日日壞世間。”世界上有兩種痛苦,社會底層的人往往是身體上的痛苦——吃不飽,穿不暖,還有體力勞動所導致的疲乏;上層的人就有精神上的各種痛苦,這兩個痛苦每天都在折磨全人類。 
佛永遠不會否定現實生活當中存在短暫、相對的幸福和快樂,但佛認為,總的來說,這個世界用“幸福”這兩個字來形容不太恰當,所以我們要力爭從輪回當中獲得解脫。

五、幸福,來自於心靈 

當我們窮困潦倒、一貧如洗的時候,我們會認為:如果有一天自己想要多少錢就有多少錢,住上別墅,開上名車,戴上名表,穿上名牌衣服,那我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但是,如果有一天我們真的發財了,家財萬貫、應有盡有,我們是不是真的像自己當初所想象的那樣幸福呢?也許在頭一兩年的時間中,我們感覺非常好,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很幸福。但這種幸福感不會往上走,反而會往下滑,當幸福感持續一段時間以後,就會慢慢消失,兩三年以後,這種滿足感已經找不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痛苦又會產生。 

當我們看到周邊的鄰居擁有更豪華的別墅,更高檔的轎車,原來給自己帶來幸福感的別墅和名車,反而成了自己痛苦的來源。這個時候,自己只有再往上追逐。如果真的得到了,再過一兩年,又會不滿足,這種喜新厭舊、貪得無厭的人永遠都不會幸福。當他走到生命盡頭的時候,也是帶著一種抱怨和不滿離開世界的。這就是凡夫的心態。 

現在我們看到了,西方發達國家不就是這樣嗎?雖然他們的經濟收入,已經在半個世紀當中翻了三番,但他們的幸福指數卻不但沒有同比例增長,反而在直線回落。他們為什麼不幸福?因為幸福並非來自於外界,而是來源於心靈。 

我們錯誤地認為,所有的痛苦與幸福,都是外在的東西帶來的,所以我們拼命地去攬權攬財、追逐美色,一直都在往外追求。但金錢和名聲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為了掙錢、為了奪名,人類不惜把自己整個的生命和青春,都投入到工作當中,破壞環境、消耗能源,爾虞我詐、互相算計,卻沒有警覺到,其實幸福與痛苦,都來自於心靈深處。因為我們追求幸福的方法不得當,所以我們得不到幸福。如果這樣都得不到幸福,那我們又何苦呢? 

最近美國的一位教授寫了一本非常出名的書,叫《幸福的歷史》。他花了六年的時間,引用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去研究人類的幸福到底是什麼?到底什麼東西真正能給我們帶來幸福? 
最後他得出結論,並在書的最後一行寫道:“如同神話裡盛過基督寶血的神杯一樣,極致幸福也可能只存在於我們的想象當中…” 

可悲可歎啊!盡管我們把幸福當作神聖的東西去追求,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但真正的幸福,卻是得不到的。不是世上沒有幸福,而是我們追求幸福的方法有問題。 

普通人對世界往往會有過高的期望,認為只要自己能夠追求、能夠奮斗,就一定會得到幸福,如果達不到目的,就非常失望,當失望到無法承受的地步時,就會精神崩潰,甚至選擇一了百了的路。 

人們之所以活得不幸福、很辛苦,就是因為不知道世界的本質。得到一個這樣的人身非常不容易,本來我們可以在這個世上活得幸福、輕松、有意思,但因為我們的錯誤觀念,使我們喪失了所有的機會,甚至走上極端的路,這是我們最大的失敗。

六、空性——消除執著的金鑰匙 

當理論上知道世界的虛幻本質以後,我們能不能從這個虛幻當中脫離、蘇醒過來呢?這是有辦法的。 

剛才我們講,這個世界只是一秒鐘的萬分之一。實際上,世界連一秒鐘的萬分之一也不存在。因為我們可以把一秒鐘繼續分下去,分為一秒鐘的百萬、千萬、一億、十億分之一,最後可以分為空的,根本就不存在。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哲學與數學上的“無限小”——任何物質都可以永遠無有窮盡地分下去——是一個錯誤概念。 

比如說,十塊錢可以分成十個一塊錢,一塊錢可以分成十個一毛錢,一毛錢可以分成十個一分錢,然後一分錢也可以分,可以永遠無止盡地分下去,沒有一個再也不能分的阻礙。但這種思維已經脫離現實,實際上所有的東西不可能是無限的,一個有限的東西一再被分之後,最後只能分成空無。我們的意識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它可以無窮地分,但物質本身的體積卻是有限的,所以會被分完,分完以後,就是佛教所講的空性。

量子力學已經證實,所有粒子最後可以變成波,真空當中有零點能,零點能才是世界真正的基礎。 

也即是說,無論堅固的山河大地,還是碩大無比的天體,最後都只是能量而已。當能量的密度足夠的時候,從純能量當中,立即可以誕生一個粒子,成千上萬的粒子聚集在一起,就慢慢組成了這個世界。 

諸位可以仔細地思考、分析一下,我們當下的生活究竟是真實的,還是一場虛幻的夢境,雖然我們不能否定今天的現實生活,就像做夢的時候,也無法證實夢不存在一樣。但在佛的境界中,我們所感知的一切,都是虛幻的。 

七、無掛無礙,輕松自在 

佛教的世界觀告訴我們,我們不能因為世界是虛幻的,就變得毫無反應,像行屍走肉一樣麻木。也不要把世界想象得太完美,一旦出現一些丑陋的現象,就根本無法面對。其實這個虛幻和現實生活一點都不矛盾。我們照樣可以去工作,去發展自己的事業,因為我們要養家糊口,要生存,但在我們的內心當中,對世界再也不會有以前那麼過度的執著了。當執著減少、心量拓寬以後,我們做任何一件事都會很輕松、很自在。 

無論婚姻、感情、家庭等各種各樣的事情,都不會患得患失。如果成功,當然皆大歡喜;即使不成功,或有一天出問題了,我們也知道世界的本質就是如此,該聚合的時候聚合了,該分散的時候分散了,該擁有的時候擁有,該失去的時候失去了,自己無力改變,所以會面對現實,而不會回避。心裡也沒有一敗塗地的懊喪感,一切都會處理得很順利、很完整、很完美。 

所以我們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世界觀,要知道世界的本質,不要以為世界是很完美的,就像我們想象中的極樂世界一樣美好。當然,世界也有美好的一面,但美好不美好,完全取決於我們內心的態度。 

在這個世界上,只有釋迦牟尼佛知道世俗人的心態,他非常了解金錢是什麼東西。所以給我們指了一條路,也即給我們制定了一個生活模式,(見《慧燈之光》中的《佛教徒的生活模式》),該怎麼樣去生活?怎麼樣生活可以更輕松、更幸福、更有意思,其中講得很明白,大家可以參考。 

懂得佛教世界觀的人不但不會變得更冷漠,反而會比一般的人更懂得關愛與感恩。 

缺乏佛教世界觀的人在父母去世的時候,孝順的人也會在一兩周當中無法忍受,但一兩周過去以後,就慢慢淡化了;兩三年以後,就徹底遺忘了。 

但通達佛教世界觀的佛教徒卻不會這樣,父母離開,他當然會痛苦,但他知道這是一個自然規律,是無法逃避的現實,所以不會有太大的痛苦,但一兩個月、三五年過去以後,他永遠不會忘記父母的恩德,這就是差別,所以我們要樹立佛教的世界觀。 

承不承認前世後世、因果輪回是另外一回事,但我們共同要面臨的,是今天的現實生活。佛教的世界觀建立起來以後,就能給我們帶來很多應對現實問題的訣竅,讓我們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備,積極、智慧地面對世界。 

【量子物理學和佛教空性世界觀的異同——為什麼說佛教世界觀更為進步?】 

眼睛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東西,紅、綠、白等顏色,長、方、圓等形狀……,從凡夫五種感官的角度來說,這些都是存在的。現在我們要爭論,或者要探討的,不是眼睛能否看到,耳朵能否聽見等等,在這一點上,沒有什麼值得爭議的,這是大家所公認的概念,只要有眼睛、有耳朵的人,都肯定能夠看到、聽到。問題就在於,雖然我們看見了,但眼睛所見是否真實?眼睛所見的各種東西,實際上是否存在呢?這就是我們要研討的問題了。 

有人會提出:明明我現在已經清清楚楚地看到了這個東西,為什麼還要去觀察、去探討它是否存在呢?看得見、摸得著,就證明已經存在了,又何必去想這些不著邊際的問題呢?純屬多余!

關於這一點,不需要佛法的邏輯推理,僅僅借助於量子力學的理論,就足以證實我們的觀點。 

量子力學的誕生,對西方已經延續了幾千年的傳統哲學,以及經典物理學理論來說,仿佛是經歷了一場滅頂之災。原來看起來似乎牢不可破的理論與思想大廈,忽然之間就像在基礎上投了一顆原子彈一樣轟然坍塌。事到如今,雖然經典物理學的技術還在被應用,但它的有些理論已經被徹底推翻了。 

多年以來,西方哲學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派別,一直就物質是否存在的主題爭論不休,時而唯物主義占了上風,時而唯心主義又占領了主導地位,很多人都被搞得如墜雲端,不知道誰是誰非。量子力學的出現,讓這些爭論都變得毫無意義了。 

但是,對佛教理論來說,量子力學的誕生卻是一個很好的支持和順緣。雖然佛教並不需要什麼外界的支持,它本身就有一套完整而無懈可擊的理論基礎,但現代物理學的這一新突破,又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佛教理論的顛撲不破。從這一角度來說,現代物理學實可堪稱為邁向空性殿堂的階梯。 

世間的很多人都受過現代教育,都有一定的量子力學常識,如果用量子力學的概念來推導佛教理論,就比較容易被公眾所接受。比如說:雖然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看到,這個麥克風就是一個黑色的、具有一定形狀的物質,但我們都知道:在表層物質現象的下面,就是排布均勻的分子;分子再往下分,就是原子;原子再往下分,就是電子和原子核;原子核裡面,又可以分出質子和中子;然後又可以分成更小的誇克和亞誇克。在誇克的概念當中,包含了“微子”、“虛粒子”的含義,所謂“微子”,就是非常細微的一個極小單位,而“虛粒子”雖然有現象,卻沒有什麼實體;迄今為止,亞誇克下面的粒子還沒有正式發現;最後,就是最基礎的量子場。 

也就是說,一切物質的基礎,就是量子場。即使是像虛粒子一樣的東西,最後也可以消失在量子場當中。

“場”是什麼東西呢?就是根本看不見、摸不著,沒有任何物質性質。在自然界,完全的真空就是沒有任何東西。在這樣的真空當中,剎那之間就可以將能量——零點能集中或者分散。集中的時候,就變成我們肉眼所見的麥克風、音箱等物質的基礎——亞原子;分散的時候,這些物質便瞬間消散無余,變成了沒有任何有形物質的真空。也就是說,當真空當中聚積起足夠能量的時候,就形成了新的物質;當能量的密度不夠或稀疏松散的時候,物質的最小單位——粒子消失,就變成不存在任何物質的虛空——場。因為能量的密度不夠,所以沒有形成什麼物質;由於這些物質的所在處的密度足夠了,所以我們就能看到這些物質。 

真正的物質基礎只不過是一個場而已,除此之外別無所有。“場”又是什麼東西呢?就是沒有物質性質的能量,從佛教《大乘阿毗達摩集論》的角度而言,是只能由意識所感受到的細微色,其他什麼都沒有。 

通過這些理論,就可以讓我們知道,原來一切物質都只不過是量子場。雖然在宏觀世界當中,我們所看到的現象並不是這樣,有山、有水、有人、有太陽、有宇宙……,萬事萬物並不是一味一體的量子場,而是千差萬別、互不相干的獨立體,但實際上科學已經證明了這些結論。 

同樣,雖然在宏觀世界當中,一切都是完好無損地存在著的,但是一到了微觀世界當中,就一絲一毫都不可成立。原來我們認為有的東西根本就找不到,所以,很多量子力學的科學家都認為,粒子只不過是場的局部凝聚,是時聚時散的能量**而已,其他並沒有什麼。 

愛因斯坦曾說道:“……因此,我們可以把物質看作是由極強的場所在的空間區域組成的。在這種新的物理學中所考慮的不是場和物質,因為只有場才是唯一的實在。”面對這一結論,我們的感官常識和經典物理學家只有啞口無言。 

另外,即使依靠經典物理學的觀點,也可以證明這一點。比如說:我們肉眼去看這個東西,就是一個一動不動的靜止物,但是,這個物質的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事實上,它是時時刻刻都在高速運動,分分秒秒都沒有停止的物體。

但是,我們為什麼看不見這一切呢?因為我們的眼睛已經有了幻覺,這是現代物理學的說法;從佛教的術語來說,就是受到了無明的遮障。因為我們的眼睛還沒有到達這麼高的境界,還“抓”不到,也即捕捉不到這樣的細節,這就是佛教所說的無明所導致的。 

上述一切足以證明,肉眼所見的不一定存在。而肉眼看不見的,也不一定不存在,比如:我們以前通常認為,我們面前的空中什麼也沒有,但事實上在空中卻密布著量子場、電磁波等等之類的東西。可以斷定,把肉眼所見作為證據、奉為權威的觀點早已經過時了。 

本來講《心經》的時候,並不需要借助物理學的任何理論,我們有絲絲入扣的邏輯推導方式,有佛陀洞察一切的甚深智慧,但因為你們當中的很多人,曾受過現代物理學的教育,大家對這些科學理論已經很清楚了,所以,用我們自己的觀點來推翻自己的舊有觀念,就很有說服力,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每一個人在聽了以後,就無話可說,用不著激烈的爭論,便能很快隨著這個思路一步步走下去,“噢!原來肉眼所見的不一定存在,而肉眼看不見的,也不一定不存在,這一切感受,都是我的錯覺!”從而將自己的原有觀念徹底否定。 

這不是用佛的邏輯、龍樹菩薩的理論來推翻我們的觀念,而是用我們自己的觀點來打破原有的固定思維,並進一步對眼、耳、鼻、舌生起懷疑,繼而引領我們走向更深、更廣的解脫之路。 

雖然我們利用了量子物理的理論,來證明佛教的觀點,但量子物理並不是佛教,佛教更不是量子物理,它們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層次。打個比方來說,假如《心經》的境界有一百公尺,量子物理的境界最多只有一公尺,所以是不能同日而語的。當然,二者之間也有相同的地方,從相同之處來對比說明,大家就比較容易了解。 

以前,我們只承認自己感觀的認識,其他的觀點都一概否認。我們那時的思維,是沒有任何邏輯、沒有任何理智,只是停留在一個非常膚淺的狀態當中的。後來受到了佛的教育,才使我們慢慢深入到空性的境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重點,也即要表達的關鍵內容,就是空性。 

真正的佛法,就是智慧和慈悲的綜合體。其中的慈悲,是指菩提心;而智慧,則是指證悟空性的智慧。雖然精通世間的醫術、工巧技藝等等也稱為智慧,但此處所說的智慧,則特指證悟空性之智。除了智慧和慈悲之外,不存在什麼真正的佛法。 

如說:念經、燒香、拜佛等等,都只是一些方法而已,通過這些方法所要獲得的,還是智悲雙運的境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才要行持布施、持戒、忍辱等等,這些都只是一些手段而已。 

菩提心的修法,我們已經講過多次了;此處要講的,是證悟空性的智慧。 

如何證悟空性呢?第一個,就是要聞思。通過聽聞佛法,然後自己去思維。僅僅聽聞而不思維是不行的,比如說:如果聽到別人說,因為龍樹菩薩說是空性,所以就是空性;因為釋迦牟尼佛說是空性,所以應該是空性,便不假思索地照單全收,這是不負責任的做法。雖然龍樹菩薩和釋迦牟尼佛說了,但我們還是應該通過自己的思維去體會、去感悟、去消化,只有這樣,空性才能成為我們自己的境界。在沒有證悟之前,空性的境界是不屬於我們的,因為哪怕佛經當中講了空性,但我們卻一點都沒有體會到。 

意識離不開空性,肉體以及周圍的一切都離不開空性,但如果不了解、不證悟,僅僅本體是空性,對我們是起不到什麼作用的,所以一定要證悟。 

如果要證悟,首先就是要去聽。為什麼要聽呢?因為,證悟的境界是超越一切凡夫思維的智慧,如果不去聽聞,任何人也不能自己創造出這樣的智慧或思路。 

只有在聽了,並大概知道今後的前進方向以後,才能靜下來自己去思維;思維了以後,就是要通過修行而證悟。 

僅僅思維為什麼不夠呢?因為我們的語言,是我們的祖先創造的。我們的祖先是怎麼創造的呢?比如說:如果讓一些小孩子根本不與外界聯系,一生下來,就關在一個封閉的環境當中。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就會創造出一些只有他們自己才能理解的語言,屋裡所有的一切東西,包括鍋、碗、勺、盆等等,都會被他們賦予新的名詞。他們創造語言的來源是什麼呢?就是他們所處的環境,他們周圍的各種物質,因為要用碗吃飯,所以就要給碗起一個名字;因為要上床睡覺,所以也要給床起一個名字;因為要用某個東西,所以就要給這個東西起一個名字……這些物質,都是肉眼看得見的、宏觀、粗大的物質。我們的語言,也只能表達、傳遞宏觀、粗大的概念。一旦超越了這個范圍,我們的語言就鞭長莫及了。 

如果真正要了解空性,則只有通過修行才能解決,因為空性的境界,不是語言所能如實表達的。 

在《入中論》、《中論》等大乘經典中反反復復地提到,空性、光明、如來藏等等這些內容,是不可思議的,既然我們的思維都不能了解,我們的語言就更無法形容。既然如此,那麼語言又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呢?打個比方,當有人詢問月亮在什麼地方的時候,其他人就用手指指向天空,並告訴他,月亮在那裡。這個手勢只是表示月亮在何處,實際上手指既沒有碰到月亮,也不會說什麼話,但這個手勢卻有這樣的作用,別人根據手勢的指引,就能找到月亮。 

同樣,雖然我們的語言不能直接表達空性,但通過語言,就可以破除我們的很多執著,在破除執著以後,通過修行,就能證悟空性。當然,其中修行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不修行,就無法證悟空性,充其量也是在字面上理解了空性而已。

量子物理學家也有類似的看法,德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海森堡說過:“關於語言的問題,在此確實很重要。我們想以某種方式討論原子結構……但是卻不能用平常的語言來談論它。” 
既然量子物理學家都有這樣的感受,空性的境界就更是超越了這個層面,因為它比量子物理還要深得多。還有很多東西,量子物理都沒有打破;還有很多問題,量子物理也沒有解決,所以,量子物理還需要發展。 

其實,釋迦牟尼佛早就以“不可思議”等等來描述空性,禅宗也說“不可思、不可言”,為什麼“不可思、不可言”呢?因為,空性的境界,並沒有什麼可以思維、言說的東西——一無所有,都是空性。既然如此,又有什麼可說、可思維的呢? 

很多人由此而產生了誤解,認為既然量子物理與空性的境界都是不可言傳的,那麼量子物理與空性就應當是一回事。這種看法是錯誤的,量子物理只是往空性的方向邁進了小小的一步,離真正的空性還有天地之遙,所以,如果將空性與量子物理相提並論、混為一談,就完全是曲解了空性。 

但是,為什麼我們這次講空性的時候,要講到量子物理呢?因為,量子物理是科學,大多數人是相信科學的。既然相信科學,那麼,當量子物理跟我們的常識完全相反、互相抵觸的時候,究竟是我們的常識說了算,還是科學說了算呢?此時,稍有理智的人都不會信口開河,妄說:“只有我說的才算,只有我的眼睛看到的才算,量子物理是一派胡言!”而只會明智地說:“雖然我是這樣看見的,但如果科學的立場跟我相反,那肯定科學說了算!”

量子物理的研究成果可以證明,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世界,原來並不是真實的。 

這不僅僅是佛菩薩說的,包括愛因斯坦都說過:“我們的感官,是非常愚蠢的,所以,我們的感官沒有發現的,並不代表不存在,很多事情它都無法感受到。”佛經裡面也說了很多這樣的話,而且其中所包含的意義更為深刻。 

我們每個人以前都認為,在眼睛沒有毛病的情況下,所見到的東西不會有錯,一直非常信任自己的感官,但是,在通過量子力學得知微觀世界並不是這樣的以後,就會思維,為什麼我的常識與科學的結論是矛盾的呢?原來是因為我的眼、耳、鼻、舌有問題,我所感知到的,只是我自己的世界,只有在我的世界當中,它們才會起作用,眼、耳、鼻、舌所感受的,並不是真理。那個時候,我們就會開始懷疑自己的眼、耳、鼻、舌、身的結論,不但是懷疑,而且也可以進一步知道這些都是錯誤的。從此以後,我們的自尊心就開始降低,而不會墨守成規,執意固守以往的經驗了。

本身凡夫的自尊心或者傲慢心是很強的,如果一開始就告訴我們,因為佛是這樣說的,根據龍樹菩薩的邏輯也可以判定出這樣的結論,整個世界都是空性,有些人或許會對此嗤之以鼻:“這是兩千多年前的陳詞濫調,這種落後觀念早就該扔到歷史的垃圾堆裡去了!”就不一定願意去思維,即便願意思維,也不一定能思維出什麼結果。 

但量子物理卻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發現。在它的面前,任何人都無話可說。而量子物理告訴我們的結果,就已經接近於佛教的觀點了。 

當然,我說過很多次,你們不要搞錯了,佛法不是量子力學,量子力學更不是佛法,它們之間是有著很大差別的,但是,利用量子力學,就可以間接地讓大家接受一些佛理。 

佛教要推翻的,不是外道的觀點,不是唯物主義、唯心主義、有神論、無神論等等,就是要推翻我們自己的錯誤觀念。 

釋迦牟尼佛從來不願意往外去爭論,從來不提倡我們去與他人斗爭,既不與其他的教派或者學說辯論,也不與持有其他觀點的人辯論,唯一要斗爭、辯論、挑戰的,就是自己內在的精神世界,就是精神世界當中的執著。最終的目的,是要獲得與內心挑戰的勝利。 

比如說:在宏觀世界當中,一個鬧鐘的分針、秒針的位置和速度都測得准,因此能表示一個精確的時點,可以給我們明確地指出二十四小時的任何一個時間,所以測得准是可以成立的。然而,在微觀世界當中,這些都是測不准的。比如說:時鐘秒針的頂端,是由很多粒子組成的,每個粒子的速度和位置又是測不准的。這樣一來,我們又怎麼能確定出一個准確的時點呢?在微觀世界裡面,時間是測不准的。 

當然,在宏觀世界當中,時間還是測得准的。否則我們就無法確定出飛機、輪船的出入港時間,或者是汽車出發的准確時間,這樣所有的生活都會亂套的。 

同樣,如果不觀察,則周圍的一切都是存在的,因為有這棟樓房,所以我們可以住在這裡;如果沒有這棟樓房,我們又怎麼住在這裡,又怎麼進入這個房間呢?在宏觀世界當中,很多人既可以聚在一起,也可以各自分散;但在微觀世界當中,我們所有人的身體都是量子場,不存在什麼你我的分別,都是彌漫在整個空間當中的,互無差別,無法區分的一體。 

打個比方,在沙漠裡面,有各種形狀、大小不一的沙丘、凹地,但沙漠本身,卻是由一粒粒的沙子組成的,沒有什麼沙丘、溝壑等形狀,只是在風力的影響下,才會顯示出各式各樣的形狀。同樣,在微觀世界當中,我們每一個人和這個房子,都是沒有什麼差別的,全部都是一個整體的量子場。所謂“場”,就是一個波動的、無形的東西,根本沒有任何物質實相,只是一種能量。但是,在我們的眼裡,就像風力吹動所形成的沙丘一樣,從量子場當中便形成了一堆堆的物質,大家就把它們分別認定為是房子、家具、老年人、年輕人、男人、女人等等。

這些東西是如何形成的呢?這與觀察者有關。所以,古往今來的很多人,包括聰明絕頂的愛因斯坦,在一開始的時候,都不能理解這些東西。直至現在,這些問題都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西方哲學也不能擺脫這些困境,比如英國經驗論的代表人物貝克萊,就遇到過這樣的責難,“難道這個世界就不存在了?只有人去看的時候,它才存在;一旦沒有人去看,它就不復存在了嗎?”面對這個問題,他也束手無策,只有把這個問題寄托於上帝:“即使人沒有觀察世界,但上帝卻一直在關照著世界,所以世界不會變得因為不存在而不穩固。”但上帝是否存在都很難證明,這種回答是荒唐的。誰會承認上帝在看呢?你相信上帝,就可以這樣說;要讓別人相信,就是很牽強的。 

量子物理學家們都是很嚴謹的,他們在遇到這個難題時,當然不會像貝克萊那樣把問題推卸給上帝,而只能心存疑窦地做出一些似是而非的回答。

比如:俄籍物理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混沌膨脹模型最主要的發明者,安德烈?林德博士在接受羅伯特?勞倫斯?庫恩(Robert Lawrence Kuhn)采訪時,兩人之間曾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羅伯特:“安德烈,我們不觀察宇宙,真的就意味著宇宙不存在嗎?” 

安德烈說:“這是我們面臨的一個主要挑戰。薛定谔之貓提出的問題是,在打開箱子以前,小貓是活的還是已經死了。量子力學的答案是,(正如史蒂夫所言),小貓既非生也非死——至少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式(玻爾——海森堡)解釋是這樣的。現在,假定當你打開箱子時發現小貓已經死了,那麼,你最多只能說,‘事情似乎是,在打開箱子以前,小貓已經死了’;而如果小貓還活著,那你最多也只能說,‘事情似乎是,在打開箱子以前,小貓還活著’。所以說,當你觀察宇宙時,你也同樣最多只能得出下述結論:‘事情似乎是,宇宙已經存在了幾十億年’” 

羅伯特:“但照這種說法,宇宙也可以不存在啊?” 

安德烈說:“噢,是的,是可能不存在,在這一點,正是量子力學面臨的主要挑戰。” 
從這段對話中,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比如說:在這棟樓、這間房子裡沒有任何人存在的時候,這個桌子是否存在呢?按照量子物理學家的觀點,它就有可能不存在。既然不存在,那麼宇宙從何而來的呢?對此,量子物理學家找不到一個天衣無縫的回答,只有無可奈何地說:“這就是量子物理的主要挑戰!”事到如今,量子力學仍然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佛教的實相唯識宗也遇到了這個問題,在法稱大師的《釋量論》當中,也提到過這個問題,唯識宗用一個非常合理,足以令人心悅誠服的回答,就使這個問題迎刃而解。他們既沒說它是一個難題,更不認為這是上帝在看。 

這些問題只是我順便說說而已,我們要講的是什麼呢?以前我們都認為:我是一個這樣的人,而他又是一個那樣的人。現在,量子力學已經告訴我們,不管是我還是他,都是一體的量子場。就像把一粒粒的沙子做成男人、女人、佛陀、菩薩等各種各樣的沙雕塑像,使它們看起來像一個人、一尊佛、一座宮殿、一匹牛等等,但如果把這一大堆的沙子弄平,就只是一大堆的沙子,哪兒有什麼佛、菩薩、女人、男人、宮殿等等呢?都沒有!

要知道,我們都是在純能量當中產生的噢! 

量子力學的創始人玻爾說過:“假如一個人不為量子論感到困惑,那他就是沒有明白量子論!”其實,佛教很早以前就已經說出了這一切,學過佛教唯識宗的人,或者是了解佛教中觀宗的人對此早已習以為常,就不會感到驚奇:“這就是以前學過的東西,並沒有什麼了不起!”這些結論,本身就是佛講過的,只是他們用儀器測量出來了。釋迦牟尼佛沒有利用什麼儀器,只是依靠自己的證悟,便通達了這一切。隨後,又把自己的證悟境界,用一種通俗易懂的語言傳遞給了後人。 

這並不是說量子力學可以證明佛教的深奧理論,但它可以幫我們解決一些問題,雖然對西方哲學,以及經典物理學來說,量子力學是一個天災——幾千年的所謂成果,在量子力學誕生之後,全部都變得搖搖欲墜——但對佛法來說,量子力學就是一個很扣手的伙伴,就像西方尖端的科學家所說的一樣。 

大衛?玻姆,是倫敦柏克貝克學院的理論物理教授,三十年以來,他一直是世界公認的量子力學權威物理學家。他在研究出這些結論以後,認為它與東方佛教的思想是一致的。當媒體——英國廣播公司廣播部(BBC RADIO)采訪他的時候,就曾經問道:“你所說的東西,聽起來非常像是東方哲學。或許禅宗的學生們會找到這些非常類似的概念,你是否看到了你在這個主題領域內的想法,支持了東方神秘主義?”大衛?玻姆回答說:“嗯!也許如此。但是,我認為這種卷入的概念在西方也一直是有的。” 

英國物理學家保羅?戴維斯也說道:“很多現代作家都發現,量子論中所用的概念與東方神秘主義與禅宗用的概念很相似。但不管一個人的宗教論點是什麼,總之,量子因素是不可忽視的。” 

戴維斯和布朗合編的《原子中的幽靈》中寫道:“量子物理學這種整體性特征,在東方神秘主義信徒中找到了極大的支持。神秘主義哲學包含在印度教、佛教、道教等東方宗教之中。實際上,在量子理論的早期,許多物理學家(包括薛定谔)很快就發現:部分和整體的量子概念跟東方關於自然界的統一與和諧的傳統概念,十分相似。” 

美國理論物理學家卡普拉博士也寫道:“在這樣的認識下,關於空間和時間、孤立物體和因果關系等的傳統概念都失去了他們的意義。可是,這樣的認識卻與東方神秘主義十分相似。在量子理論和相對論中,這種相似性變得明顯了,並且在亞原子物理學的‘量子相對論’模型中變得甚至更為明顯,量子理論與相對論在這種模型中結合在一起,其結果是與東方神秘主義的觀點極為相似。” 

當然,佛教當中還有很多更深廣的領域,量子力學卻根本幫不上忙,只有佛教自己去告訴別人。 

【為什麼量子力學幫得上佛教的忙呢?因為我們很多人都是相信科學的,以前我們一直認為,如果承認周圍的東西都是實實在在的,這就是科學,但量子力學就打破了這一觀點,這樣一來,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地把我們引向空性的境界。 】

之所以我們這次要簡單地介紹量子力學,就是為了推翻我們心中粗大的錯誤觀念,雖然佛教也能做到這一點,但因為量子力學是被普遍承認的觀點,雖然物理學家之間也有一些爭論,但從科學界的主流思潮而言,量子力學已經被公眾所接受了。既然公眾都已經接受了,我們就更不可能推翻量子力學或者相對論的觀點,而只有承認——我們日常的所見所感都不成立,都站不住腳。 

凡夫都希望身邊所有的東西都是實實在在的,這樣心裡會踏實一些,但經過觀察以後,我們卻找不到一個讓自己踏實的東西——所有看得見、摸得著的粗大物質,最後都可以消失在純能量當中。

以前物理學喜歡講什麼“物質不滅”,但現在的科學結論卻不一定是這樣,物質可以滅,在物質的下面,只是一種能量,它可以不滅,但能量的說法還是很不可思議的噢!它意味著,這棟樓,包括我們這些人,都可以消散、融入到虛空當中,什麼都不存在;當密度足夠的時候,通過擠壓,這棟樓,包括我們這些人,又可以在虛空當中出現。 

們可能會認為匪夷所思:從誕生到死亡,我就是這樣一個實實在在的人;這棟樓在沒有修建的時候就不存在,在建成之後直至毀滅之前,它都是確確實實地存在著的,這棟樓和我們這些人怎麼可能在空中消散呢?絕不可能! 

當然,在宏觀世界中,不可能一棟樓或一個人的身體突然間消失和誕生,但宏觀世界是虛幻的,我們看不見它的真相,這是有科學證據的,我們能不接受嗎?我們不得不接受!如果能夠接受、能夠理解的話,就能依靠它來推翻我們以前的陳舊觀念——頑固的執著。 

量子力學剛剛誕生的時候,不少人都認為這是荒謬至極的言論。很多科學家都不屑一顧:這麼說,我們就不是在研究一個物體,而是在創造一個物體了?世界上沒有一種科學理論是在誕生之初,就能立即被所有的科學家們接受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都慢慢接受了這些觀點。 

佛告訴我們,所有物質的最小單位,叫做無分微塵。無分微塵可以在空中消失,如果想去追蹤它的去處,是根本沒有辦法的。一個這樣實實在在的固體,就是在虛空中消散無余了。

《俱捨論》,特別是大乘佛法當中還講過:當物質,或者整個宇宙誕生的時候,就是在虛空中忽然間產生的。這種觀點,與所有物質產生於純能量的觀點也是大體相同的。 

請大家好好思維思維,我們原有的觀點都是不對的!不僅僅是量子力學,包括相對論裡面的質能關系(公式:E=mc2),也證明了這一點: 

所謂質能關系,是指質量和能量之間的轉換,也即所有的質量可以完全轉變為能量——所有宏大的東西,最後都可以變成沒有任何物質的實體;能量也可以轉變為質量,換言之,在我們肉眼觀察不出任何東西的空間當中,也存在著量子場,在這樣的空中,可以產生形形色色的物質。當然,這是指在微觀世界當中,在宏觀世界當中,不可能天上一下子就出現一架飛機,然後又在空中忽然消失。 

這些觀點,跟我們的常識都是相反的,在兩個相反的觀點當中,我們只能選擇其中之一。選擇什麼觀點呢?只有選擇量子物理!無論是接受過科學教育的人,還是沒有接受過科學教育的人,誰都不能說這些觀點是不准確的。既然是准確的,那就必須承認我們以前的觀點是錯誤的。多年以來,大家一直以為至少有一個基本的粒子存在。通過量子力學與相對論,不僅推翻了經典物理學,以及西方哲學的觀點,而且也幫佛教推翻了我們原有的觀念。既然如此,我們現在就無話可說,再也不能堅持這棟樓客觀存在的觀點。

前面我們提到了量子力學的觀點,【量子力學並沒有認為世界完全是空性的,也沒有提到無我、空性的概念,至於修法、斷除我執、斷除煩惱等等,就更出乎他們的預料了。雖然起初他們並沒有想過空性的意思,但通過儀器測量、科學試驗,卻讓他們無意間發現了接近物質本性的境界——量子場,但他們只能走到這一步,就不能再前進了。他們至今認為,量子場是一切物質的最終基礎,是客觀存在的物質。 】

為什麼他們只能走到這一步呢?因為,在宇宙剛剛形成的時候,粒子的密度是非常大的。由於密度太大,所以即使是目前最先進的粒子碰撞器,也不能讓這種組成物質的原始粒子粉碎、分離,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粒子不能再分離,其實它們還是可以分離的。 

當量子力學與佛教一起肩並肩地走到這裡的時候,它們兩個就分手了,量子力學只有暫時停頓在這裡,而佛法卻可以繼續前行。 

佛教認為,雖然量子場也是一種物質,但它卻是可以被打破的。雖然佛經當中沒有“場”的名詞,但在《大乘阿毗達摩》當中卻有這樣的物質概念,前面介紹色法的時候,就提到過這種無形、無色的物質。佛教的物質概念是很廣的——不僅僅是粗大的東西才稱為物質,包括細微的東西也可以稱為物質。 

那麼,量子場這種物質怎麼被打破呢?雖然量子場沒有顏色,不具實質,但它卻有波一般的形態,既然有波一般的形態,就可以分出東、西、南、北、上、下,這樣一直分解到最後,它就會在虛空中真正地消失,最終什麼都不會剩下。 

為什麼呢?比如說:一個有形、有色的物質,它的體積是有限的,而不是無限的。既然是有限,就會越分越小,當小得不能再小的時候,它就會消失在虛空當中。什麼是“小得不能再小”呢?就是如果再分,它就沒有了。 

很早以前我們就認為,我們肉眼所見的,無色透明、沒有質礙,沒有固定形狀的空間,就叫做“虛空”;而沒有空氣成分,也即沒有氮氣、氧氣、水分等等的虛空,就叫做“真空”。在真空中,是沒有任何物質的。後來科學家發現,即使是在真空當中,也存在著一種非常細微的能量——零點能(量子場)。所有的物質,都是在零點能當中產生,最後又消失於零點能當中。 

佛教對此不以為然,佛教認為,即使是零點能,也可以消失在不存在任何東西的虛空或者空性當中,這樣的虛空,才叫做真正的“真空”。也就是說,所有有形、無形的東西,都會消失於空性當中;而所有的物質,又都產生於空性當中。 

雖然有些量子物理學家也會說“色即是空”,但他們所謂的“色”,只是很狹窄的一個范疇。量子力學的“物質”或者“色”的概念,就是顏色、形狀、聲音、味道等等,而佛教禅定當中所出現的特殊色法——白骨、水、風、火、紅色的世界等等,量子物理學家從來就沒有看到過,因而也不會相信這樣的結論,更不會把它們列入物質的范圍之內。量子物理學家所說的“色即是空”,要比佛教所說的“色即是空”的層次低得多。他們連“場”的概念都沒有打破,其他的很多特殊色法,他們就更不可能打破了。 

“場”以上的概念,已經被量子物理打破了,佛教自己必須要做的,就是運用中觀理論打破“場”的概念,並繼而把所有的執著都徹底推翻,最後唯一剩下的,就是空性。 

打個比方說,這棟樓是怎樣產生的呢?從宏觀的角度來說,大家都很清楚,是由建築設計師、建築工人、建築機械等等共同創造、修建的;從微觀的角度來說,量子物理學家告訴我們:有形、有色的物質,是由無形、無色的量子場產生的;而佛教卻進一步認為,包括量子場本身,也是從沒有任何物質的空性當中,忽然間無因無緣地產生的。 

量子物理學家又說:當物質消失的時候,是消失於純能量(量子場)當中的,純能量是萬事萬物的基礎;而佛教又進一步認為,包括量子場本身,也可以消失於空性當中,最後留下的不是能量,而是空性。關於這一點,通過中觀逐步分解的方法就可以證明。

其實,【包括量子物理學家,也不敢十拿九穩地肯定他們的答案是最究竟的;從佛教的角度來說,這肯定不是最終的答案,離物質的究竟本性還有很遠的距離,但從研究物質本體的角度而言,這已經是十分難能可貴了——已經比經典物理學往空性的方向邁了一大步,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績。 】

那麼,量子場如何是空性呢?量子力學在這個時候是無能為力了,他們至今還認為這是所有物質的基礎,但是,也沒有人敢說量子力學是最究竟的答案。因為歷史告訴他們,很多曾被認為是最究竟、最頂峰、最無可挑剔的觀點,最後都被駁得體無完膚。牛頓的“絕對時空觀”,就在兩百年當中都沒有被動搖過,所有人都認為它是非常准確的真理,直至相對論的出現,所以,【很多人都堅信,將來還會有新的科學研究成果,也許其中的某些理論也能推翻量子力學的觀點。】

不管是量子力學的“量子場”,還是佛教的“無分極微塵”,我們怎麼去破呢?有很多的觀察方法。 

不過,如果你只想日子過得好一點,而不想有其他需求,就不需要去觀察什麼了,但是,如果我們意識到,只是想日子過得好一點,是包括動物都有的想法。僅僅滿足於此,就缺乏了人類應有的尊嚴。人是高等動物、智慧生命,既然是智慧生命,就不應該苟且偷生,不能過動物式的生活。動物式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呢?就是吃喝玩樂,沒有思想,沒有追求。也許我們會斷然否認:動物的吃喝玩樂和我們的吃喝玩樂是截然不同的,他們的吃喝玩樂算不上是什麼。但是,也許從動物的角度來說:人類的吃喝玩樂也算不上是什麼。他們也會有這樣的觀念,這是肯定的,所以,如果我們不想去過動物式的生活,而是想活得比動物更有意義的話,就應當去詳細觀察。 

佛教的中觀理論,以前基本上都講過了。本來中觀應成派有五種與自續派共用的邏輯,還有四種不共的邏輯可以抉擇出空性,但此處只簡單地介紹一下其中的一個推理方式,就是通過觀察因果當中的因法來抉擇空性。 

在宏觀世界當中,我們都認為,在田裡播下稻種以後,如果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過了一段時間,就生出了稻芽,稻芽一定是由稻種產生的,這是最正常不過的道理。從我們的常識看來,稻芽就是從稻種產生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現在我們就去觀察,如果這個結論站得住腳,經得起考驗的話,那它就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否則,我們就不能毫無理由地認為它是什麼“千真萬確的事實”。下面開始觀察: 

有的人認為:在稻種產生稻芽的時候,稻種和稻芽是像左右手一樣同時存在的,就像當兩個人同時存在的時候,才可以互相說話,如果兩人沒有同時存在,就無法說話一樣,正因為同時存在,所以才能相互起作用,這樣稻種就能讓稻芽產生。 

其實,在這個觀點當中,已經有了很大的漏洞。為什麼呢?因為,如果認為稻種和稻芽同時存在,那麼稻種又對稻芽起什麼作用呢?不可能。因為稻種對稻芽要起的作用,就是要讓稻芽產生,既然稻芽已經與稻種同時存在了,那麼稻種就根本不必對稻芽的產生起作用,而成了毫無用途的多余的東西。 

比如說:如果要在牆上畫一幅圖畫,則只有在牆上沒有圖畫的時候才能夠去畫,如果牆上已經有了圖畫,怎麼又要去畫呢?如果已經有了還要去畫,就是重復浪費、多此一舉!就永遠都沒完沒了! 

由此可以判定,稻種和稻芽是不能同時存在的,因果同時存在的觀念是錯誤的。 

此時又有一些人認為:在稻種存在的時候,稻芽並不存在。我們在農夫的口袋裡面,只能看到現在准備播下去的種子,而看不到以後將要長出的稻芽,當農夫把種子播下去,過了一段時間以後,每一粒正常的種子都會發出一根稻芽,所以,稻種和稻芽不是位於同時,而是先有稻種,後有稻芽。 

當然從宏觀的角度可以這樣說,先有種子,後有苗芽,這是對的,但是宏觀世界只是一種表面現象而已,相對而言,真正能夠成立的,卻是微觀的結論。 

從微觀的角度來觀察,我們不能說先有稻芽,後有稻種,不能打亂“稻種在前,稻芽在後”的,世人公認的先後順序;也不能認為稻芽在稻種裡面,因為當我們打碎稻種的時候,就會發現裡面根本就沒有稻芽的影子;那麼,稻芽是不是藏在很遠的地方,需要我們去把它迎請過來,讓它與稻種碰頭,就像把樹苗從一個地方移到另一個地方去重新栽種一樣呢?肯定不是這樣的,所以,我們必須承認,在稻種存在的時候,稻芽就是不存在的,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 

既然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那麼稻種又怎麼讓它產生呢?稻種要讓稻芽產生,肯定要對它施加一種力量,這個力量怎麼傳遞過去呢?比如說:因為有了手機,發射台才能把信號傳給它,如果根本沒有作為接收器的手機,信號又傳給誰呢?那不是白傳了嗎?再比如說:如果兩個人同時存在,那麼其中一個人就可以寫信給另一個人,但如果另一個人根本不存在,那寫信的人又把信捎給誰呢?同樣,如果稻芽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不存在,那麼稻種又給誰起作用呢?根本沒有辦法起作用! 

這樣觀察以後,我們就找不到一個合情合理的解釋。這樣一來,稻芽就無法產生了。 

依此類推,不管微觀的物質也好,宏觀的世界也罷,包括量子場對物質產生所起的作用,也可以這樣進行分析,甚至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剖析量子場的存在,如果是存在的東西,就應當有生,那它是如何產生的呢?通過這樣層層遞進的推導,就可以最終得出萬事萬物都無法產生的結論。既然無法產生,也就不可能存在。 

                                   
 

 

上一篇:西藏十大神秘現象:高僧“虹化”之謎(組圖)
下一篇:美國的禅宗熱:瘋狂學日本推崇中國唐代禅師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