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讀《孟子》,都會立即感覺精神抖擻,昂首挺胸,一種以德抗位、傲視王侯的凜然浩然的大丈夫之氣充溢全身。但對於孟子的“浩然之氣”到底是什麼意思,始終有些懵懂,處在似懂非懂之間。昨天晚上反復閱讀這段文字,晝思夜想,終於有所體悟,今寫出來與大家分享,同時也請諸君不吝賜教。
孟子(資料圖 圖源網絡)
一切解釋都應該在具體語境中體悟,否則是無法把握其精神實質的。孟子的“浩然之氣”是在回答弟子公孫丑的問話時說出來的。下面我們把這段文字原文引錄下面,再仔細揣摩分析之。
(公孫丑)“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矣。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捨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為理解方便,把大意翻譯出來再簡析之:孟子弟子公孫丑問:“敢問老夫子您最長於什麼?”孟子回答道:“我長於理解人的話,我善於培養我的浩然之氣。”公孫丑問:“請問什麼叫浩然之氣?”孟子說:“很難說清楚。這種氣,最廣大最剛強,要一直長期培養而不要損害它,就會充滿天地之間。這種氣,要配合正義與道德,如果沒有正義與道德,就會餒敗軟弱了。是長期積累正義感而產生的一種精神。不是偶然的正義行為所能取得的。只要行為有一點有愧於心的地方,這種氣就餒敗消失了。所以我說‘告子不知道義’,因為他把義看成是身外之物。一定要在有事的時候,不要停止這種精神氣質的,內心要始終想著這種精神氣質,也不要故意拔高這種精神氣質。不要像宋人那樣。宋國有個人可憐他田裡的禾苗不高而去拔高,累得很疲憊的樣子回家,說:‘今天可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急忙趕到田裡一看,禾苗都干巴了。天下人不揠苗助長的人很少了。以為培養這種正氣沒有好處而放棄的人,是不耕種田地的人,故意拔高誇大這種精神氣質的人,便是揠苗助長者。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又損害了這種精神氣質。”(作者:畢寶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