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到孟子有一段話說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這段話其實也點出了一個領導者。這篇文章雖然是魏征,他一個臣子所寫的奏章,所談論的都是一個為君者應該如何治理天下。而剛剛孟子這段話,其實也點出來,有忠臣是因為君王對下屬有愛心,然後又能虛心納谏,他們君臣才能夠相得益彰。所以一個人要感來好的下屬,也是要靠自己的德行。所以《大學》才講,“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這都不是偶然的,天地之間沒有偶然的事情。所以一個人當領導,假如說“我底下都沒人”,講這個話就是還不明理;明理了,講這個話不好意思,要“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而我們看孟子這段話,其實君臣的關系,都是心相互交感,“視臣如手足”,把臣子當手足兄弟一樣,盡心的愛護,“則臣視君如腹心”,當作自己的心腹一樣,怎麼樣?竭力的保衛,竭力的成就君王的德行;“君之視臣如犬馬”,領導者把下屬當犬馬一樣使喚,毫不尊重他,那下屬“視君如國人”,就好像走在路上,不認識的行人這樣,他也漠不關心,你的死活跟我沒關系。所以孔子又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對待下屬也是愛護、尊重,那臣子侍奉他的君王、領導者,就會盡他的忠誠。“君之視臣如土芥”,我們看把他當泥土、當草芥,踐踏他,“臣之視君如寇仇”,寇就是強盜,仇就是仇敵。我們看每個朝代最後那個君王,引來天怒人怨,不都把他當寇仇了嗎?所以唐太宗能感得魏征在幾年之間寫的奏折有兩百多份奏折,可見得我們在這裡也可以看到唐太宗很有度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