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寺院庵堂,殿堂就是教室,主講的人就是首座和尚。首座和尚可以有很多位,講不同的科目、不同的經典,有歡喜學習的報名參加。二個,三個,一個也教,老師要有這種精神,一個人肯學,一個要教他;你不教他,對不起他,他真想學。
我當年跟方東美先生學教,那是學哲學,學生就我一個,一個也教,一個星期兩個小時。我們自己還要上班工作,星期天去上他的課,慈悲到了極處!特別抽出時間來,看你什麼?真想學。我們原本不敢,只是想要求到學校去旁聽他的課,這真想學。
他告訴我,現在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你到學校聽課你會大失所望。在那個時候,我聽這個話沒聽懂,以為老師拒絕了,真沒聽懂。現在完全明白,那就是學校學生都不是真正想學,有一個真正想學他就會真教。那不是真正想學就不教了,不認真教,所以我們到學校學不到東西。
這是中國從前的老師,都有這種概念,學生他能學三分你就教他三分,你教他四分有一分他裝不下去,他只能接受三分。這個學生能接受十分,你就不能教九分,他還能接受一分,你沒有滿足他,你對不起他,古時候老師都有這個概念。所以因材施教,完全看你能夠吸收多少,你能夠接受多少。這是真正好老師,懂得教育,懂得教學,我們才明了。
學生不學,老師還去教為什麼?為生活,生活所逼,他要拿工資、他要拿鐘點費去養家。學生不學,上學干什麼?要文憑。既然目的如此,各取所需,所以老師對待學生就很好,考試的時候題目先告訴你,每個人分數都不錯,不就大家都是滿意了嗎?學校變成這個樣子,這六十年前,現在不知道變成什麼樣子。
老師真教他就真講,沒有想到他把佛法介紹給我,佛經哲學,我們從來沒有想到,佛經裡面有這麼多好東西。這六十年來愈學愈歡喜,真的是老師所說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但是什麼?你要真正懂得,真學,這個享受你才能夠接收得到,也不是人人都享受得到的。你真正享受到的你會锲而不捨,為什麼?他真正知道百千萬劫難遭遇,你一生能遇到談何容易!
我們最初學的時候,聽老師這麼說。孔夫子說的,聽其言而觀其行,老師是不是真學?他真學那大概是真的;他叫我學,他不學,我對他就懷疑。細心去觀察,他真干,真的把佛經當作他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一門功課在學習,每天讀經,每天在學校講經。
因為那個時候我是要學哲學,我不要聽經,他在學校裡全講經,那個時候我要是去聽他講經,我會起反感,這都是一些因素,他統統都看清楚了。先從哲學奠定基礎,給我講康德哲學、講西方哲學、講中國哲學、講印度哲學,最後講佛經哲學,這些基礎統統奠定之後,再把這個東西教給我。所以這就說,心要清淨,心無妄念,離諸垢染,這是學習必須要具備的基礎。今天找這個學生難了,到哪去找?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注(第三一0集)2012/4/26 檔名:02-037-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