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如虛空(圖片來源:資料圖)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那麼大有什麼內容呢?“心量廣大,猶如虛空。”這就給我們提出要求了,給我們指路明燈了:一個學佛的人,心量要廣大,大得像虛空一樣。在具體的修行方法上,不要偏空,也不要偏有;在修行的境界上要像虛空一樣廣大。我這樣講,可能太抽象了,你們大家聽了以後,還是有一種隔膜的感覺。
過去我在落實宗教政策的時候,遇到過、親近過果一法師。那時的機會特別好,我親近了很多老法師,其中有一個老法師叫果一法師。他很苦惱,也沒有多少文化。他當年在雲居山住的時候,被人遷單,下了雲居山。走到佛印橋的時候,他自己發願說,我將來要建一個十方的道場,安身辦道,讓天下十方的僧人都有掛單。所以他就去了東林寺。到了東林寺,正值文化大革命,他在廬山種樹種了十三年,親近虛雲老和尚親近了六年,受盡了磨難。據說好漢坡光的一面,現在合抱粗的松柏都是他親手栽的。他一個人栽了幾十萬的樹。落實政策以後,他第一個跑到北京去要求政府落實東林寺。當時,東林寺只有十三間草屋。當地的老百姓沒有覺悟,不知道宗教政策,當他們聽說要落實東林寺的時候,就把埋死人的棺材堵在廟門口,就不讓他建廟。老百姓認為和尚建了廟,征了他們的土地,占了他們的利益。果一法師端著碗喝稀粥的時候,因為他剃了光頭,老百姓就把口水、鼻涕都吐到他的頭上,又流到碗裡頭,他都吃了。有個老外一看:這是嚴重地侵犯了人權,就把老和尚塞到車子裡頭送到南昌。政府再派人把他接了回去,要不然命都保不住。這些老法師,當你親近他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他不能夠講經說法,他甚至也不會搞經濟運算,但他的忍辱功夫非常的深厚。正因為如此,他不會設計,不會化緣,不會講經說法,他就是用自己的苦惱的心行,把一座大廟建了起來。他建完大廟以後,並不象我們這些老太婆、老媽媽這樣每天拿著念珠念佛,但是他預知時至。他臨終告訴我說:“我這次建了山門以後,我就到馬尾水那個小廟去了。”他跟我打招呼了。果然,三天之後,他就圓寂了。
由於他的心量非常的廣大,他超能力地發揮,做出了輝煌的事業。後來我在給大家講《普賢菩薩行願品》的時候,總結一句話。我們這些愚蠢的人呀,每天就會說:我要求智慧,我要禮佛、拜佛。我要求智慧,智慧從哪裡來呢?一句話:心量大,則智慧大。願力大,則智慧大。你的心量大,你的智慧就大;你的願力大,你的智慧就大。有多大的願力就有多大的智慧。普賢菩薩智慧大不大呢?是因為他的十大行願。所以說,智慧如果說是水,那麼它就需要一個大器皿去承載它。器皿越大,裝的水就越多。大海大不大呢?大海裡頭魚鱉海怪都有,正因為大海廣大,所以能容納萬物。一個人如果發現自己智慧小,福報不夠,首先要擴大你的心量,你的心量大就能夠容納下萬物。
還有一口訣。你常常觀察人群就會發現,有的人心裡頭不能容下人和物。“人不容物,物就不容人”。你的心裡頭裝不下任何的錢財,錢財就不會靠近你,這是因為窮的根在你的心裡頭。所以說,學佛要學廣大的心量,在這裡,廣大的心量猶如虛空。我們再看看四大菩薩的心量大不大?文殊菩薩心量、地藏王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他都是心量廣大。因為他們的心量廣大,所以分證佛的一分法身。眾生挖個坑也可以,眾生煩惱也可以,但最終都要歸於他的教化。
“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嗔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這是在說什麼呢?這個廣大的心量說的是我們般若智慧。《金剛經》當中,用金剛來比喻我們的智慧,它的鋒利,它的明亮,它的堅利。在這裡,六祖惠能不愧是開悟的人,當他說這摩诃大的時候,是說我們的佛性和虛空一樣沒有邊際,沒有顏色,沒有長短,沒有方圓。如果我們把這樣的心性開發出來,人間哪裡還有是非和煩惱呢?是非、煩惱是對礙的,是因為我們心中有對象,我們才有煩惱。那麼,如果我們能達到這份天地,萬物都可以在我們的心中。“諸佛剎土,盡同虛空,”這裡說的是常寂光淨土。這就涉及到在坐的各位念佛人,我們念佛求生西方,表面上是口在念,實際上是我們的心在念。我們的一念的心和佛相應,當下的念頭就是清淨的。淨念相續,念念清淨,入念佛三昧。入到了念佛三昧,沒有你,沒有我,沒有能念的,沒有所念的,沒有東方,沒有西方,當下就是常寂光淨土。一個會念佛的人,應當有這樣的認識,才有辦法。
除此以外,既然講到了淨土,你們大家要想明白:一個念佛的人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看破生死,幻生幻死。要知道我們人來到人世間,造了無量的惡業和善業。我們得到了人身後,自己的母親,自己家的親人離開我們的時候,我們非常的傷心、痛苦,這是我們動了凡情了。大大小小的生命來到這地球上,種種衣服、種種飲食、村營、聚落、城邑、宮殿、園林……不能盡數,它們生生滅滅,我們傷心了嗎?我們沒有傷心。顯然,我們的感情是有局礙性的。人來到世間,生生滅滅,大夢一場。佛無非是告訴我們要借假修真,借念佛的法門,淨化我們的心靈,然後讓我們少造惡業,不在六道當中輪回。所以說,一個念佛的人首先要看破生死。所謂看破生死,就是幻生幻滅。對待生,不要作賤自己,不要糟蹋自己,不要對外界攀緣,好生好死。所謂好生,就是好心、好身體、少得病,這是好的果報。所謂好死,就是預知時至,心不顛倒,意不貪戀,走的時候不做垂死的掙扎,沒有苦難的期盼,坦然而去。為什麼要坦然而去呢?因為生命是輪回的,如果你認定了這一點,你怕什麼呢?你就不必要怕了。我們為什麼會貪生怕死?是因為我們迷戀自己的色身。對內,迷戀我們自己的色身,對外,放不下自己的權力、地位、金錢、老婆、孩子。如果我們把人活在世間幻生幻滅,這個道理想通了。那你有什麼可十白的呢?就沒有什麼可怕了。
明朝有一個故事。有一個老太婆信佛,信的是十二萬分的虔誠。初一、十五,一定是要拿上好的香和供果到廟裡去供佛點。她每一次供佛的時候,別的佛不拜,專找西方三聖。把香和供果往那裡一放,跪在那念念叨叨說:“阿彌陀佛,你接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吧。人間太苦了,我實在受不了了,我想去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廟裡頭來了一個小沙彌,這個小沙彌特別有悟性,他要考驗考驗這個老太婆,看你是真想去還是假想去。於是,他就躲在那個佛像後面,捏著鼻子說:“老太婆,你下午四點半就來吧,我就接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老太婆把供桌打翻,嚇得扭頭就跑,跑到外面對眾居士說:“完了,完了,佛下午四點半就要接我走了,我這怎麼辦呀?”
我們嘴裡頭在念佛,念佛念什麼呢?一心往生西方。真正往生西方的時候,我們自己願意嗎?這要好好問自己的心。
我還見一個半路出家的老師父。我到過廣濟寺,剛一進門,他見了我以後,就把念珠遞上,說:“來了廟裡頭,你給我好好念佛。”他說:“你看我念珠又黑又亮,你得向我學。”我說:“好,好,我向你學。”過了三年,廟裡頭台階多,門檻多,他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摔了一個粉碎性骨折,躺在床上。我就給他買牛奶、買飯呀,照顧他。有一天我就發現他不念阿彌陀佛,念觀世音菩薩了。我說:“老師父呀,你怎麼不念阿彌陀佛,念起觀世音菩薩了?”他說:“我這腿疼得受不了,念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呀。”我說:“那西方極樂世界不去了?”他說:“腿好了再去吧。”所以說呀,念佛一定要明理。如果沒有看破生死,生死當前,我們心就亂了,我們心就慌了。如果我們平時不把佛教的道理搞懂,如果有惡人害我們,遇到困境的時候,遇到煩惱的時候,我們就沒有辦法來解決自己的問題了。要用自己的心和佛法掛鉤,這才有辦法。
“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妙性本空說的是緣起妙有的道理。世間萬事萬物,假有是妙有,因緣聚散,就像我任意拿起的這個杯子,借著泥土、工匠和師父,燒成一個杯。杯子有實性嗎?沒有實性。但是它有一個妙用。眾人的妙用是本空的,妙性就是假有的裡頭含有一個本空。“無有一法可得”,沒有實性,沒有一個東西永恆不變,讓你拿到。就算是我給大家講過的金剛石,它的磨斯度是十個,它是最堅硬的物體,拿著它劃玻璃,“唰”一下就拉開了,但是它也沒有實性。在宇宙間,它沒有一個真實的東西。“自性真空,亦復如是。”我們的自性湛然無瑕,空空淨淨也是這樣。亦復如是,這裡頭就暗藏著如是,如如不動,真實不虛。